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二十六

  日期:2011/9/1 16:46:3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二六卷)  2000/6/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26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摩睺罗伽王偈颂,第三首:

  【佛智无等叵思议,知众生心无不尽,为彼阐明清净法,如是严髻心能悟。】

  这是胜慧庄严髻摩睺罗伽王他的赞颂,长行里面他所得的法门是「普使一切善不善思觉众生入清净法解脱门」。我们要留意,他能够使一切善与不善,「善」在六道里面讲的是三善道,「不善」是讲三恶道,正是显示出菩萨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能力从哪里来的?我们在赞颂里面看出来,这些人全都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决定不是普通的人。这是华严法会,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这个法会的当机,也就是有条件参与这个法会,必须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以上的,这一些法身菩萨。每一个族群的代表,我们今天念的,每一位都是一个族群的代表、一个族群的领袖,这些决定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正是所谓「倒驾慈航」,来帮助他们、提升他们、成就他们,我们在赞颂里面就明显的看出来了。

  『佛智无等叵思议』,这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无等」,超越菩萨,等觉菩萨都跟他不能比,没有跟他相等的,如来果位;「叵思议」是不可思议;这一句是赞颂如来智慧德能究竟圆满。第二句是观机,『知众生心无不尽』。此地讲的「众生」,是十法界无边剎土。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我们自己不知道,佛知道。自己何以不知道?自己很健忘,忘记了,佛不会忘记。佛怎么会晓得?我们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再微细,阿赖耶识里面已经有落谢种子,所以佛知道。唯识经论里面所说的「落谢种子」,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印象。我们起心动念心里头有个印象,印象很粗显我们很容易觉察到,印象非常薄弱我们就自己都不晓得了。可是佛心清净,一尘不染,因此感应度无比的灵敏。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我们讲微细的动物,蚊虫蚂蚁这还是大的,极其微细的,现在我们在显微镜看到的细菌,细菌是生物,它有生命,它有活动,这样微细的生命,它的活动佛也知道,佛没有不知道的。

  说佛知道,我们要能够体会,就是说我们自己都知道。现在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有烦恼把我们的灵敏度障碍住了。如果烦恼去掉之后,我们自性的灵敏度就恢复了,跟诸佛如来一样,确确实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学问、是真实智慧,无所不能是德能、能力,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就是德能。世界从哪里来的?世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为什么说没有?相有体无,相是幻相,剎那生灭,剎那不住,这是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凡夫迷着在这个幻相上,不知道这个相是幻化,不知道这个相是剎那生灭。我们的念头太粗了,微细的剎那生灭,我们觉察不到。不但微细的觉察不到,就是很粗的也觉察不到,很粗的指什么?一天一天。昨天过去了,昨天就灭了,今天就生了;到今天晚上的时候,今天就灭了,明天又生了。这个生灭几个人能够觉察到?这很粗很粗的相摆在面前,觉察的人就不多,只有少数真正有学问、观察入微的这些人,他知道。「逝者如是乎」!他在感叹,生命一天一天就过去了。极其微细,佛在《仁王经》里面所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那我们就完全没有法子体会到。这个说法还是粗相,还不是经上所说的「极微之微」,我们在本经前面曾经举例讲过。

  总结的来说,世出世间无不是因果的定律,因果定律里面,我们看到好像东西存在,好像在眼前,好像是实在的,这只不过是因果的相续相。因果转变、循环、相续,这三样不空。体会得因果不空,你才见到诸法实相,这在佛经里面叫「见道位」。你见到事实真相,「道」就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你见到了。见道之后,可贵的是要修,修正道、修胜道,胜是殊胜。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随顺烦恼,他走的是恶道,他是往下堕落,不是向上提升。明暸事实真相的人,他向上提升,他不会向下堕落。

  《十善业道经》上世尊劝导龙王这些大众,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应当修善。那个「应当」,真的是「法尔如是」。人他当然就行善,他怎么会作恶?由此可知,还作恶,善还是提不起来,恶还是断不掉,什么原因?没搞清楚。在看到佛经、听到讲经,不过是听说而已,自己确确实实没有体会得这个境界。真体会得,你用什么方法逼着他去作恶,他也不会去做,宁舍生命他也不会起一个恶念,他明白了,这哪里要人劝?佛对于一切众生透彻了解,佛只是一味为众生讲经说法,让你自己觉悟,让你自己明了,自自然然你会断恶修善,你会转迷为悟,所以佛只是一味教学。

  众生几时回头,各个人的业障习气有厚薄不同,时节因缘不同。我们说佛菩萨有耐心,这是我们凡情执着,说佛菩萨有耐心,其实佛菩萨没有心。有心才讲耐心,佛菩萨没有心,佛菩萨永远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哪来的耐心?是我们看到,佛菩萨真有耐心,所谓是「无量劫中不舍一人」,我们很佩服。其实你要知道他没有心,他才能真正做到;他要有心,耐心还是有限度的。无心之心是真心,有心之心是妄心,真心在哪里?妄念断掉了,就是真心。妄念可以断掉,真心断不掉。我们凡夫用心,真心上面带着妄念,所以叫做妄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不是二。我们讲耐心,这就是妄心;耐心没有了,那是真心。像这些地方,诸位要细细去体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证明。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行,行里头去求证,证明佛在经论上所说的。所说的理、所说的事、所说的境界,一样一样去把它证实,这叫证果。

  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达到圆满的观机,能观机才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帮他离苦得乐。由此可知,我们要发心学佛,还要发心帮助别人,智慧不开怎么行?要想开智慧,佛跟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跟诸佛如来是平等的,决不是说佛的智慧能力比我们强一分,我们比佛菩萨差一等,没这个道理。智慧、德能、相好全是平等的,释迦牟尼佛如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如是说,没有两种说法。在我们今天为什么显示着这样的不平等?这个不平等是妄心造成的,众生心造成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三类都是无量无边,没有头数。这三种把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障碍住了,所以不能现前。本来没有六道,本来没有十法界,十法界跟六道都是从心想生,众生「心想异故」,每个人想的不一样,所以现的是不一样的法界。这个事实真相,也只有佛才能给我们说得出,我们明白了,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这才发心向佛学习。

  佛『为彼阐明清净法』,佛对我们的帮助,无非是说明而已,说明什么?说明「清净法」。诸位要知道,清净跟平等跟真实是一不是二,清净决定平等、决定是真实,清净法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切众生的状况。《华严经》上讲毘卢遮那的法界是清净法,往生经里面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法。我们要想出离三界六道不清净,要想获得诸佛菩萨一样的清净,这是一切世间学佛众生共同的祈求,我们也是这样想法。到哪里去求?不是向佛求,不是向菩萨求,向外面求你就错了,向外面求是外道,心外求法。佛家讲「外道」,不是指其它宗教,是指心外求法,这叫外道。其它宗教如果向自性当中求,它就是佛法,学佛的人向外面求,那是外道,它不是佛法,我们要有智慧去辨别。佛法称「内学」,内里面求,求什么?求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特别是净土宗,净土宗求的目标是什么?《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我们就求这个。诸位要知道,一心是清净心,一心是平等心,一心是真诚心,二心就不真诚,就不平等,当然也就不清净。一心是什么?这还有耐心,耐心是二心,一心里头找不到有耐心,我们要从这里去体会。

  一心,无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里面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会不会起障碍?会不会障碍清净心?你执着有个阿弥陀佛就坏了,你分别有个阿弥陀佛,你也坏了。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口上,没有妄想、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这是诸佛念佛。就是夏莲居老居士讲,这是「弥陀念弥陀」,这个意思很深。有分别、有执着,我是凡夫,我在这里念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有没有听到我念佛?你有这个妄想分别执着也不错,如果心里头专念阿弥陀佛、执着阿弥陀佛、分别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这个法门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品位不高,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没有执着,还有分别,那你生方便有余土;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真的是「弥陀念弥陀」,你生实报庄严土。这个意思你懂了没有?没懂!如果懂了之后,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都随缘,无有一样不是「弥陀念弥陀」。

  境、缘,境可以随缘,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顺境逆境、染缘净缘都不染着,这才是真正清净法。大乘佛法里面,密宗纯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高。可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会起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不行,这法门不是你修的。到几时不染境界的时候才能修,也就是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这个不行。这个自己一定要晓得限制自己,那就是佛教初学「严守禁戒」,这个禁戒多半是事上讲的。所以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好修;大乘戒不一样,大乘戒论心不论事,事上能随染净缘、能随顺逆缘,心清净,心确实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大乘难修,小乘容易修。可是小乘能出六道,出不了十法界,唯有大乘才能出十法界。

  学佛怎么个学法?到底我们是学大乘、学小乘?各人根性不相同,以我们的根性来说,我们在解,决定是大乘,我们的行一定要靠小乘,我们才有救。如果我们舍弃小乘,解行都是大乘,太危险了。那一步登天,登不上去,摔下来粉身碎骨,没命!解在大乘里有好处,心量逐渐逐渐拓开,眼光看得远大。自己一定要晓得,行门从脚下一步一步的去攀登,决定遵守佛陀的教诲,从十善业道修起,这就对了,一点都不错。念佛,这是大乘圆教,圆顿大法,如果把十善舍弃了,还造十恶业,念佛不能往生,这不是很明显的例子吗?我修念佛法门,我绝不违背十善业道,这个人决定往生。

  你要问为什么一定要修五戒十善?这是世尊教导的。修行人的根,修行人的基础,是「净业三福」。佛说得很明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就是清净法的正因。第一条里面教导我们,「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十善业」每一条都是慈心,慈心不杀,慈心不盗,慈心不YIN,慈心不妄语,每一句都是慈心。慈心是什么?再一分析,慈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少一条心就不慈,慈心就有缺陷,就不圆满。然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才晓得「慈悲为本」是什么意思!慈悲里头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所以它是「本」;「方便」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包括我们在生活范围当中全部的行为,都是方便。

  方便跟慈悲结合起来就是佛法,你们诸位好好想想这个意思。我们穿衣吃饭是方便,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方便,跟慈悲一结合,这叫「菩萨行」,菩萨的生活;离开了慈悲,凡夫行。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佛法是觉悟之法,觉悟的根本。离开慈悲,那个心就是轮回心,轮回心是六道三途的根本,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与轮回心相应,你是造轮回业。样样都是轮回业,学佛也是轮回业,念佛堂念佛也是轮回业,为什么?你跟轮回心相应。轮回的心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轮回心。我们把这一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把它转过来,转轮回心为大慈悲心,大慈悲心也叫做大菩提心,一个意思。每天还一样穿衣、一样吃饭、一样工作、一样应酬,依大慈悲心,这个人是菩萨,叫菩萨行,你的生活行为是菩萨行。你转不过来,转不过来是轮回行,就在一念之间。我们为什么不能转?为什么转不过来?是对于这些事实真相完全不清楚、不了解、不明白,真正搞清楚,明白了,你就会转了。还是一样生活,一样过日子,一样工作,一样应酬,用心不一样,起心动念为利益别人,不要为利益自己。

  昨天我们听说,天主教有个医疗小组,到非洲去帮助那些病苦的人,我们听到了,送一点钱给他。我说了,你们大家送钱给我,我昨天转送给他了,送得不多,我送他新加坡钱五万块钱,帮助他们买医药带过去,那一边医药非常缺乏。救护一切众生,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真实的救护、究竟的救护是教育,是教导他。你要不肯教他,他有苦难,在物质上帮助他一点,他永远不能够脱离贫苦。他如果受过教育,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自己可以谋生。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兴旺繁荣,看什么?看它的教育。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众生,这是究竟圆满的布施,三种布施都具足。布施里财布施,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拿钱,身体是内财,每天为众生讲经说法,用体力,这是内财布施。众生有许许多多不如法,违背自性的行为,释迦牟尼佛要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那也是在布施。譬如现在这个社会,子女不知道孝顺父母,释迦牟尼佛要表现出一个孝顺父母的行为,做给别人看,这是布施。现在社会不知道尊敬师长,佛要做出尊敬师长的榜样,现在社会人忘恩负义,佛要做出一个知恩报恩的样子,做给别人看,这都是财布施。你有智慧,做得很像,扮演得很像,法布施。念念行行都希望众生觉悟,希望众生回头,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圆满具足,所以佛得的果报圆满,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些。要用世俗的话说,学佛的做人,学佛的用心,学佛陀舍己为人,我们干的是这个。佛在经典上所讲的这些道理,我们体会得,我们明暸,所说的这些方法、原理原则,我们都能把它落实到生活上,这叫真正学佛。决不是每天念经念给佛菩萨听,磕几个头表示恭敬,完全错误了,不是这个学法,一定要真正懂得、真正明暸。

  经文里面「为彼阐明」,阐明有身教、有意教、有言教,目的是要令这一切众生觉悟。『如是』,这是总结上面所说的。胜慧庄严髻王,名号有意思,殊胜的智慧,唯有殊胜的智慧才能够庄严一切形象,他的作为、他的表现、他的形象美好而没有欠缺。『心能悟』,这个意思是双关的,对我们来说,我们读了这个经文,佛家的术语说,受持这一首偈颂,「心能悟」。你心不悟,你决定不可能受持这个法门。

  法门这么多,我们到底要受持哪一个?古德教初学,老师也是,初学教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受持一个法门。现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无量无边的法门,于是初学的人疑惑就起来了,这对于我们学一个法门到底有没有妨碍?我们要怎么样学它?《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一;「一切」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归一个法门,统统辅助一个法门。好像画画一样,画一朵牡丹花,这是一,旁边画许许多多绿叶来陪衬,那是多。《华严经》上无量无边的法门,陪衬执持名号,专念「阿弥陀佛」的法门,就圆满了。

  念佛的人很会做人,念佛的人能与一切人和睦相处,念佛人能在一切顺逆境界当中,不失清净心、不失欢喜心,这叫大圆满,我们应当要学习。所以每天在读诵,每天在研究讨论,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改进我们自己的错误。我们有很多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如果不是天天在读诵、天天在研讨,我们这些缺点自己不会发现,发现尚且不能,改过就谈不上了;总得先发现,然后再改过。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断把品位向上提升,功德利益就在此地。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二十五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二十七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