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八十八

  日期:2011/9/22 14:31:4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八卷)  2002/1/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8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现瑞表法,现华表义第二句:

  【所谓众宝间错以为其茎,摩尼宝王以为其藏,法界众宝普作其叶,诸香摩尼而作其须,阎浮檀金庄严其台,妙网覆上光色清净。】

  这一段是「先标十种,显德无尽」。后面,就是刚才念的这一段,「别列十句」,我们念了六句,这六句是「体备众德」。我们从经文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全是表法的意思。后面四句是讲「妙用自在」。『众宝间错以为其茎』,说明这个大莲华不是草本、木本,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的植物,是七宝化作的,全是表法的意义。『摩尼宝王以为其藏』,藏是什么?我们一般人讲莲蓬,莲华里头有个莲蓬,莲蓬里面含藏着莲子,所以「藏」是含藏莲子的莲蓬。华是因,莲子是果,所以莲华又代表因果同时,说明宇宙之间万事万法,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很深。我们通常讲因果转变、因果相续、因果循环都是同时的,所以你看到果,果里面就有因,你看到因,因里头就有果。因要是熟了,果就现前;果熟了,因就非常明显,确确实实是同时的,在这一切植物里头,莲华是最明显的,表这个意思。由此可知,这个大莲华是什么?跟经上讲的如来的法身、如来的化土,真的是无二无别,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不在?就像经上讲的,有现有不现。什么叫现?觉悟叫现,豁然觉悟了;不觉那就不现。这些意思我们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法界众宝普作其叶』,尽虚空遍法界什么是宝?这一点我们要清楚,佛经上讲「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到底算不算七宝?世间不觉之人以为是珍宝。为什么?我们一般讲希有的物质,在这个物质世界里面,这些东西产量稀少,大家就格外的珍惜了。如果多了,太多了,就把它看作很寻常。所以是不是个宝,要看人怎么看待它。其实今天科学家也知道,佛法早就说过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现象是一合相,一合相是平等相、是无差别相。科学家眼睛里面看世界,确实是平等相、是无差别相,为什么?所有一切物质都是一个基本粒子组合的,只是它组合的方程式不相同而已,除此之外并无差别,那又何必贵此贱彼?实在没有必要。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有真正至宝,那是什么?觉悟。觉悟才是真正至宝,所以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是能觉之人,法是所觉之物,僧是正在学佛、正在求觉,他随顺佛陀、随顺法性,宝!这是真正至宝。莲华的叶是荷叶,衬托莲华的。「法界众宝」这是说这个法界里头有众多觉悟之人、有众多求觉之人,这是宝。

  『诸香摩尼而作其须』,莲华有须须。『阎浮檀金庄严其台』,莲台。『妙网覆上』,这是华上面的庄严,『光色清净』。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用这个莲华来表法,「表示法门,一含一切,华藏之名,由此而立。」

  【于一念中示现无边诸佛神变,普能发起一切音声,摩尼宝王影现佛身,于音声中,普能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

  这一段是讲作用。一念时间短,『一念中示现无边诸佛神变』,一念如此,念念亦然。一念现圆满的虚空法界,一念变幻成十法界依正庄严。『摩尼宝王』,「摩尼宝王」就是前面讲的的藏体,前头讲「摩尼宝王以为其藏」,莲蓬里面含的莲子,是讲果德,『影现佛身』。『于音声中,普能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华表的是教义,我们在这一段文里面如何能够看出教义?世界称为华藏世界,「华藏之名,由此而立」,我们要记住,华藏世界的名就是由这个大莲华忽然出现,称作华藏世界。看到这个「藏」,因果同时,一真法界是果,十法界是因,因地在十法界,果在一真法界,它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清凉有简单的解释,第一个是教义,「谓见此莲华,能生解故」,见到这个莲华,你知道莲华表法的意义。所以佛教的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佛像、菩萨像都离不开莲华,莲华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古德教给我们读经要随文入观,我们就真正得受用。看到莲华,立刻就要想到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不但六道不染着,四圣法界也不染着,你见到莲华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果然懂得了,你想想六道你肯定放下了,不但六道放下,十法界也放下了,决定不会沾染十法界。为什么?六道是莲华的根,根部是泥,四圣法界是水,华开在水的上面,不是开在水里头。超越凡圣,六道是凡,四圣是圣,六凡四圣都超越了,莲华表这个意思,佛超越了,菩萨超越了。所以菩萨的像、佛的像一定是有莲座,阿罗汉没有超越,所以阿罗汉的造像很少看到有莲华。表义,这个义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放下,看破、放下。你对于四圣六凡这十法界,你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确确实实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你在这里头起心动念,有所贪着,那个错了,那是迷惑。整个佛法就在这莲华里头看见了,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教的是什么?拿个莲华给你看看就懂得了,就教你这个。

  我们看看密宗,现在密宗在这个世间也相当盛行,藏密普遍传到世界,他们走出西藏,走向世界。藏密里头最普遍的一句咒语,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我们几乎到处可以看见、到处可以听见。在西藏念六字大明咒,大概就跟我们汉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样的普遍。六字大明咒念的就是莲华,这一个神咒的意思,保持身心像莲华一样。我们从显密能够看出一切诸佛教导一切众生教什么?这就明白了,决定不可以染着,染着就错了。也就是这个经里头我们常常说的,要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自己这个大莲华就忽然出现了。忽然出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它表这个意思。

  这个华十种庄严就是代表教义的十门,第一个讲「教义」;第二讲「事理」,华是事,体就是真如、就是自性,「举体同真」。我们以世间莲华来说,这个花是相,相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事相它的体性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你明心见性,性在哪里?这个花举起来就是。前面跟诸位说,心性就是虚空法界,就是万事万物,心的相分。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那个比喻比得好,我们容易理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随手拈来无有不是,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相上看是千差万别,性上看是一真,没有差别。

  第三个讲「境智」,华是所观的境界,智是能观。能观之智、所观之境,在这个华里头圆满的显现出来了。第四个讲「行位」,菩萨修行,菩萨所证的果位,华常常表因,表六度万行,菩萨修六度万行,不断的提升他的果位。从十信提升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也都在这一个华里头表现出来,菩萨所行的。第五讲「因果」,「因事之华,览成果故」。特别是莲华,华里头有果,果不离华,表因果同时。所以诸佛如来不轻初学,初发心学佛的人,诸佛如来绝对不把他看轻。为什么?他这个心一发,果就在其中。果是圆满的菩提,跟诸佛如来所证无二无别,不过什么?不显,就好像莲华长成,莲蓬就在里头,里面就有莲子。我们看那莲子不能吃,还没有长成,子已经在其中。

  第六讲「依正」,「全是所修,亦能依故」,全是所修着重在「全」字。修行在哪里修?起心动念点点滴滴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工作里头修,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修什么?修六度万行。认真负责,表演得圆圆满满,就像华一样庄严,心地一尘不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不但出污泥,出水,中国文人常讲「出水芙蓉」,芙蓉就是莲华。万行庄严而清净不染,这才是圆满的。六道凡夫万行庄严他也有做,但是他心地染着,染着就是凡夫,染着那个庄严就变成福报。菩萨修行庄严不染着,那变成功德。我们要问,诸天天王神圣,他们修不修六度万行?修。他们心目当中六度万行是善事、是好事,行善他着相了,他希求果报。譬如我们如果修财布施,希求得财富,这个布施是福报;如果我们修财布施,我们心里头一无所求,这是功德。功德帮助你得三昧,功德帮助你见性,果不一样,功德的果是真的,真实的果报;福德的果不是真的,福德的果是得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怎么说不是真的?享得尽的,享完之后就没有了,所以它不是真的。因此,我们要懂得修真正的福报。

  法布施不求聪明智慧,无畏布施也不求健康长寿,那要问,这个果报会不会得到?会得到,得到的更殊胜,不求得到的果报比有求得到的还要殊胜。也许有同修要问,我修我没有求,可是我没有得到这个福报,我没有得到财富,也没有开智慧,也没有得健康长寿,这是什么原因?实在讲你已经得到,你自己没有觉察,好像没有得到,你业障消除了。如果你没有修,你在财用比现前应当要差很多,现在还能保持这个状况,业障消除。身体不好,做了许多好事无畏布施,身体还是不好,如果你要不修这些布施,你这个身体比现在会更差,能够保持这个样子是已经消很多业障了,要细心你才能观察得到。怎样有很显明的果报,明显的进步?再努力再修。

  说实在话我现在修的还不够,认真努力再修,把其它的念头全部都放下,一心一意随顺佛陀教诲,我这一生当中就干这一桩事情,那你果德的效果就非常明显。确确实实放下自己妄想分别执着,跟诸位说,就是放下自己的业障,要知道那是我自己的业障。放下自己业障,随顺佛陀教诲,佛陀教诲是性德。你们想想看,我到这个世间来是业力受生的,我这一生所受的是业报;业报很复杂,我这一生生活也很复杂,善恶因缘混杂在一起,真的叫纠缠不清。如何把它理出一个头绪出来?是可以的,修唯一真诚清净心,头绪就理出来,它就不杂,它就不乱了。所以我们读《十善业道经》,佛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念了之后我给同学们讲,我又加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净夹杂」。如果我们的心向这个方向、这个目标纯净纯善,那你转变你自己的业报,世间人讲,你改造你自己的命运,你就会有很快速明显的改变。你那个改变,人人都看得见,自己也很清楚,纯净纯善。

  现在这个社会,五欲六尘的染污到了最严重的程度,在最严重的程度里面,我们还能够超越不染,难得!你怎样做到真正不染?贪瞋痴断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了,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在面前不动心,不会起心动念了,魔王再厉害,他对你也无可奈何,对你无可奈何他就投降了。魔尊敬你、佩服你、护持你,魔变成护法,我没有要求他,自动来护法。什么原因?我走我纯净纯善的路,我知道世出世间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跟大众往来随缘而不攀缘。随缘里面有没有享受?诸位知道,稍稍有享受,你就被污染,这一点你要很细心的去观察、去揣摩,古德所讲「受而无受,无受而受」,这是真实智慧。欢乐的场面跟大家在一起,总不能说我一点表情都没有,像个木头人一样,那也把人吓坏了,人不敢学佛,「学佛都成这个样子?」菩萨能跟大众一同欢乐,别人有欢乐的心,菩萨是清净心,不一样!这就是这一段文表法的义趣,花开得很美,这就是表十法界依正庄严,体非常清净,世出世间法都不染,这样才能教化众生。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应酬当中,会做得非常圆满,会令一切大众对你羡慕、对你尊敬。你那个真正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教人尊敬你,教天地鬼神都尊敬你,教诸佛赞叹你,教菩萨赞叹你,你凭什么?给诸位说,就是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什么?真心、自性,真如本性是纯善纯净。纯净不染,纯善现相。因为心地纯净,所现的一切现象都是纯净的,体是纯净的,相才是纯善。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就好了。

  讲到依正,「全是所修,亦能依故」,依跟正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很深。一般人把依跟正总是分开,认为身是正报,生活环境是依报,依报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物质的环境。诸位一定要知道,物质环境是依报,人事环境也是依报。所以佛家讲依正,正是自身,这是我的正报,你是我的依报。如果在你说,你的身是正报,我这个身是你的依报,依正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可是你再想想看,我这个身体还是依报,为什么?这个身跟所有一切众生身同样是剎那生灭,同样是唯识所变。所以在一真法界里头,身土不二。讲四法界,常寂光净土跟实报庄严净土是一不是二,常寂光是理,实报庄严是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

  如果你要参透了,我们今天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我这个身跟土要问是不是常寂光净土?是,理是常寂光,事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的人不知道理,方便有余土他也不知道,不知道但是不是没有;实报庄严土他知道,所以说实报跟寂光是一不是二。其实寂光是能现,三土都是所现,哪一法离开常寂光?常寂光是法性,三土是法相,法相怎么能离开法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然后你才真正能够修到纯净纯善。你不懂这些事实真相、不明白这个道理,迷在其中,你的心怎么能清净?你的行怎么能纯善?我们在讲席里头也不少次的提到,心要跟虚空法界融成一片,身要跟剎土众生合而为一,我们的身心就是宇宙、就是万有,纯净纯善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讲到「现华表义」这一段经文,它所表的义理非常的深广。末后总结到「于一念中示现无边诸佛神变」,诸佛的神变确实是无量无边,变些什么?他变虚空法界,他变无量无边的剎土众生,这是诸佛的神变。「普能发起一切音声」,现相能随众生心化现种种相,都是属于诸佛神变。首先我们要认清楚,诸佛到底是什么?我们在大经,虽然我们读的分量还不多,但是已经能够很清楚的体会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个意思我们已经能够体会得。虽体会得而不能证明,如果要证明了,那你就成菩萨、成佛了。菩萨证到局部,诸佛证得圆满,我们今天是听说,没有能够亲证。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诸佛也是自己,对!诸佛是自己;三途恶道也是自己,没错,也是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诸佛是自己的本觉,三途恶道是自己的不觉。

  我在前面举比喻,我们的身是个法身,就是宇宙的全体。三途恶道是我们身上麻木不仁的局部,它有病,它失去知觉,麻木了;诸佛如来,那是圆满的觉悟,也就是这个身体里头最健康的一部分,这是真的。所以诸佛如来不是别人,净宗里头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你们想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是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西方净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自性弥陀是「唯识所变」,性识都是自己,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对于九法界众生,特别是九法界里面的六道众生,这是严重麻木的一个部位,当然现佛身去教化。「于音声中,普能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帮助这个局部麻木恢复正常。所以一定要肯定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常常去想、常常去念,「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念个几千遍、念个几万遍,让这个印象非常深刻,能帮助你看破放下。今天我们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原因就是正确的观念没有,所有的念头都是错误的。

  今天我看到桌上有一个传真,不知道是哪里传来的,也没有地址。我想这个同修大概常常在听网络,他说他专修净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现在又喜欢听《金刚经》,也喜欢听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没问题,喜欢听《无量寿经》,问我怎么办?学习就跟世间上学一样,有主科有副科,我们今天以《无量寿经》为主科可以,用其它经论法门来帮助,做为选修、做为副科,佛经常讲正助双修。《金刚经》要不要天天读?不必要,懂得教义就好,记住经典里头几句最重要的话,目的帮助你放下,帮助你看破,一心专向净土,你不就成功了吗?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相当的难度,难在哪里?障碍。什么障碍?放不下、看不破,这是障碍。《金刚经》帮助你看破放下,所以你要真正在《金刚经》上学个几句,首先学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要是能够破四相,破四相是不再执着这四种相,不再分别这个相,只要你离分别执着,你的净宗修学必然一帆风顺。古大德给我们讲净宗是欣厌二门,厌是舍弃、厌离,厌离娑婆五浊恶世,这个世间没有值得留恋的;欣是爱好,欣喜,希望早一天生到极乐世界,早一天亲近弥陀如来。

  为什么我们求生这么困难?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放不下,贪着,这就错了。《金刚经》上佛讲得多干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什么?佛法。我只取一部《无量寿经》,或者只取一部《阿弥陀经》,其它所有一切经论我统统舍掉。法都要舍,何况世间别的?这才叫真正「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要说修行人,你把握这个原则你这一生成就了,恭喜你成佛了,弘法利生的人也要遵守这个原则。怎么遵守?我们还要读很多经,还要去讲很多经论,不是为自己,为别人。我读这个经论、我讲这个经论,是为他的,与我不相干,讲完之后我还是搞我自己的,这就对了,这是利益众生。受持《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这是利益自己。我在自己修行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所有一切经教在自己心里头一念不生。宾主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普能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演是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菩萨行愿」,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就是文殊菩萨行愿,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是同一个行愿,都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行愿相同。文殊表智,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智行;普贤表悲,大慈大悲,悲愿。菩萨所表的是一体,不能够分开的,我们怎么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具足智慧,文殊、普贤所说的纲领我们要学、要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布施波罗蜜相不相应?与持戒波罗蜜相不相应?与忍辱波罗蜜相不相应?哪些事情?我们喝一口水,我们吃一口饭,我们穿一件衣,小事!每一桩小事能不能与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相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相应?不要作意,自然相应,你是真的学到了。《华严》里面讲修行的方法你真学到了,一抬头一举足,圆满相应,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与这十个纲领相应,就是与一切佛法相应。我们的心住在大方广佛华严,我们的行行在大方广佛华严。这个事情,不要说你行不到,你觉都没有觉察得到,是什么原因?你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原因在这里。

  为什么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你心量太小了,起心动念只有自己,起心动念你只有一个小圈圈,你不能超越。文殊、普贤,我们看看《华严经》上这些诸菩萨们,前面说过,所有的异生众都是菩萨,每位菩萨他们的心量都是跟虚空法界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各个如此。念念想的是虚空法界一切诸佛一切众生,真诚的慈悲,一丝毫的虚伪都没有,为九法界众生展示,这就是佛在一切经里头常常嘱咐的「为人演说」。心地纯净,「心净则国土净」,往生西方真正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心清净,以清净心修六度万行。清净心决定没有染污,决定没有好恶,「我喜欢这个、我讨厌那个」,那你就被污染了。这个高、那个低,你心就不平等了。平等一味!修行在哪里修?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法不是修行。只要把那个过失改过来,什么过失?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过失,以为这些法是真有,这是过失。果然能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觉悟了,你就离开过失了。

  大乘经读多了,最重要的句子抓住,但是有些话不是对初学人讲的,这不是不慈悲,这不是吝法,初学人听了疑惑,很难给他解释,他要是把意思想错,往往他就退心了。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教学当中,与下根人不说上法,他不能理解;与上根人不说下法,为什么?没有必要,他已经明了了,说是多余的,说法要契机要契理。「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是把虚空法界所有的修行人全部都包括了。要是就菩萨行为上来讲,从初发心到等觉,全都说到了。这一段是表华藏。再看下面第三段「现众表教」,教是教学:

  【此华生已,一念之间,于如来白毫相中,有菩萨摩诃萨,名一切法胜音,与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俱时而出。】

  第一句是讲现众的时候,『一念』,「一念」是表相应,一念相应,念念相应。清凉大师批注,「华生无间,表教义相应」。『于如来白毫相中』,这是处所,光从「白毫相中」放的,菩萨也是从白毫相中出现的,也有它表法的意思,菩萨来说法,「表教从所证净法界所流」,因为白毫表中道,两个眉毛代表两边,两边都不是真正清净。我们讲净法界、染法界,六凡是染法界,四圣是净法界,染净两边不着才是真净。相对的净不是真净,相对的乐不是真乐,相对的大不是真大,这个道理我们应该不难懂。离开相对那是真的,但是离开相对说不出,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开相对说不出,那是真的,所以叫做不可思议,不思议法。

  『有菩萨摩诃萨』,这把人给我们介绍出来了,『名一切法胜音』,主菩萨。『与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这是眷属菩萨,数量很多。中道是代表自性,显示出佛在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心是清净的,心确实没有相,一无所有,能现一切相,虚空法界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心性是真佛,在《华严经》称作毘卢遮那,毘卢遮那的意思我们要记住,遍一切处、遍一切时,一切时空就是毘卢遮那。这菩萨从如来白毫相中出现的。你要去想这个意思,不要去着相,你着相就错了,你以为真的那个佛像白毫里面出现这么多菩萨?我们凡夫学佛就着相。马鸣菩萨很明白的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够真正懂得如来所说真实义。着了相,凭你自己去想象,那你就把如来那个意思完全搞错了。我们要问,菩萨有没有?当然有。这个时候菩萨来了,菩萨跟华同时现行的,『此华生已,一念之间』,可见得很快。华生起一念之间,菩萨就出现,这是表教义相应。

  诸佛如来教导我们的,他所教导我们的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常问,他根据什么道理来教我们?根据他亲证的法界,换句话说,他教导我们的是法界的事实真相。所以佛说他自己没有说一句话,这是真的,为什么?事实真相摆在此地。就好像我们面前摆的这个是花,那边那个是树,事实真相在此地,这不是我说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如是而已,没有一句话是他创造的、是他发明的、是他的意思说出来,他没有意思,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说什么?事实真相摆在你面前你不明了,他给你介绍,给你解说;如果我们了解这个事实,我们对于佛不能不佩服,不能不信赖。

  【右绕如来,经无量匝,礼佛足已,时胜音菩萨坐莲华台。】

  这是菩萨对佛致敬,礼节我们要学习。清凉大师批注里面说得很好,前面这一句,主菩萨、眷属菩萨统统出现,这代表什么意思?代表圆满的佛法。眷属菩萨里面包括从初发心到等觉,换句话说,包括整个佛法里面一切法门,这么多人不是修一个法门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他们代表圆满的法门,所以一切,「其一切法胜音菩萨」,一切是这个意思。『胜音』,你们想想看这个名号,「音」是音声,「胜」是殊胜。什么叫殊胜音声?说法。不说法这个音就不殊胜。无论说什么法,就是从最低阶的、刚刚入门的,一直到等觉,都叫做胜音。《华严》是大乘圆教,圆满的教学,就像一个学校,这个学校是完整的教育。完整教育的学校怎么办法?从幼儿园办到研究所,一个学校,它有幼儿园、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硕士班、有博士班,《华严》是圆满的教学,统统都有。不像前面藏教、通教、别教,藏教好比是小学,通教好比是中学,别教好比是大学,它这是圆教,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有这么多的眷属。

  『右绕如来,经无量匝』,这是致最敬礼。通常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一般见佛都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形式上是这个样子,那个敬意无量无边,我们懂这个意思。「无量匝」用什么做代表?三匝、七匝、十匝绕十圈,最多的一百零八圈,都是代表圆满。三匝是代表三宝、三学、三慧,代表这个三,都是圆满的意思。七也是代表圆满,十也是代表圆满,一百零八也是代表圆满。我们行礼的时候,究竟采取哪一种?一定要看时节因缘,来演戏怎么演法,全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胜音菩萨坐莲华台』。

  【诸菩萨众坐莲华须,各于其上次第而坐。】

  这是致敬之后就座,主伴虽然不一样,胜音代佛说法。诸菩萨众都是随顺佛陀教诲,这个难得,所以跟着胜音菩萨礼敬如来、右绕如来。右是代表随顺,清凉大师批注,「右绕如来,文义相随,故依华坐,正助不等,台须有差。」这就是各人坐的座位有上下、有尊卑。大师也说得很好,「教由人立」,这就是大经佛常常讲的,佛法因缘生。为什么?因为佛法是教九法界众生的,九法界众生没有见性,没有见性一定要立规矩。为什么?没有规矩他就乱了。见性的人不乱,为什么?规矩就是性德,性德就是规矩。见性之后,性德完全流露出来,自自然然合乎规矩,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像教儿童一样,儿童还不懂事,必须给他立规矩,到他将来长大成人,他自自然然会规矩,他明白了。所以对九法界众生没有尊卑的礼节规矩,那是讲不通的。可是诸位要记住,规矩不是佛菩萨不是这些人他们自己创意建立的,不是的!随顺性德,这是圣人,圣人所立的规矩是随顺性德;凡夫所立的规矩,那是随顺他自己的意思,所以凡夫各人立各人的规矩,各个规矩不一样,它有冲突。

  但是圣人所立的规矩没有冲突,譬如佛讲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基督教也讲,回教也讲,他们并没有协商过。由此可知,这些规约是性德,不是哪个人制定,不是哪一个人约束哪一个人。现在我们修学,特别讲到规矩,总是不服,「我为什么要守你的规矩?」如果有这个疑惑在,这个性德的教诲那就难了,产生了严重障碍。我们一定要了解,那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就是这样的,佛讲的这些戒、讲的这些规矩,都是性本善,自性里头本具的善德、本具的善能,不是哪个人发明的,在悟不增,在迷不减。但是我们迷了性德,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违背本善,你造恶了。不能说造恶没有关系,造恶要受恶报。为什么要受恶报?佛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把本善的一真法界变成不善的法界,变成三途六道。要知道三途六道本来没有,十法界本来也没有,都是自己违背了性德,自以为是,亏吃在这里。自以为是,《楞严经》上讲「知见立知」,什么叫知见立知?讲得白一点、讲得粗一点,就是自以为是,于是你吃了大亏!所以我们在经文上看到这些菩萨是有规矩、有秩序,『次第而坐』,按照顺序一点都不乱,性德的流露!这给世间人做榜样,都是在表演,都是在教化众生,都是在修圆满功德,我们不能不懂这个意思。好,现在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八十七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八十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