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六百三十二

  日期:2011/9/23 11:49:05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二卷)  2002/03/0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32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法界普明慧菩萨偈颂第四首:

  【大智诸菩萨,深入于法海,佛力所加持,能知此方便。】

  从第四首往下有七首偈颂,是说「菩萨能入」,入就是讲的入佛境界。第四跟第五这两首偈,是菩萨具备契入佛境界的条件,我们一般讲修行功夫达到这个水平了。『大智诸菩萨』,我们要特别注重「智」。修行求什么?求智慧。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要懂得。凡夫这个性德为什么不显?佛在经上讲得很多,烦恼习气障碍了,就是大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里面最严重的是习气,为什么?习气是你自己不能觉察,已经养成习惯了,绝对不知道那是错误,自己不觉得,所以自己没有办法改进。自己不觉就是愚迷,愚迷到了极处,这个事情麻烦!菩萨跟一般人不一样,菩萨觉,觉而不迷,念念都能保持高度的警觉,所以他能成就智慧,累积智慧就变成大智,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凡夫累积的是烦恼,烦恼是什么?依照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凡夫起心动念念念所累积的,我们想想是不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六道凡夫天天累积这些东西,无量劫来从来没有中断过,他怎么能成就?听经研教不能开悟,听多了死在字里行间,所谓是不开窍,劝导他都没有用处。为什么?他听不懂,讲得再白、再明显,还是听不懂。从这些地方我们才真正明白了,佛在经上常讲业障深重,我们对「深重」这两个字体会不到。什么叫深重?深重是什么样子?深重到什么程度?我们很难体会。实在讲如果你细心去观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周边许许多多人事物,你能看到。看到之后,最可贵的是回光返照,我自己是不是这样?这就得受用;如果不能回光返照,帮助你开智慧,但是你自己不得受用,你自己入不了佛境界。像此地讲『深入于法海』,这一句你做不到,一定要回光返照。孟夫子讲「反求诸己」,我们一般人讲反省、忏悔改过,自己得受用,消业障长菩提。

  消业障从哪里看?烦恼轻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少了,比从前少了,比去年少了,比上个月少了,比上个星期少了,那你就进步很快。可是我仔细观察,常常在我身边的同学,一丝毫的进步都没有。什么原因?他不懂得回光返照,虽然天天生活在一起,天天听我讲经,都没有用处,只可以说阿赖耶里种一点善根而已。古时候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是没有这个功夫、没有真学问,有真学问真功夫的人,这个缘已经尽了。就是不管你怎么讲,人家天天在你面前听,听了不开悟、听了不得真实利益,这是缘尽了。缘尽了怎么样?该走了。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入般涅盘,什么原因?缘尽了。古来祖师大德有实学、有真功夫的,皆是作如是示现。可是现代由于科技发达,有所谓远程教学,我听到从海外、从中国来的一些讯息,他们在网络、在电视机看录像带跟光盘,得受用。

  由此可知,修行证果要不要跟在老师的身边?要!跟在老师身边怎么跟法?不是身跟着。佛在经上曾经讲了一个小故事,佛家讲的是公案因缘。有两个出家人,发心亲近释迦牟尼佛,走在路上很渴没有水喝,好不容易遇到小溪有一点水。有一个出家人看到这小溪里有虫,没有经过过滤,不敢喝,这是遵守佛陀的教诫,不敢喝这个水,死了,渴死了。另外一个人他就不顾了,喝了水继续走路,到了释迦牟尼佛面前,释迦牟尼佛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了。他说路上他的同伴因为不敢喝没有过滤的水,他渴死了。佛笑笑说,「你那个同伴见到我了,你没有见到。」你们想想佛说话这个意思,真正亲近佛陀、不离开佛陀的,是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阳奉阴违,身体天天跟佛在一起,没有见到佛。你见到佛的肉身,没有见到佛的法身,没有见到佛的智身,没有见到佛的三昧身。《华严经》上讲的十种身,你见到的是肉身,其余九种身你没有见到。那个依教奉行的人,才见到佛的真身、才见到佛的圆满身,他能「深入于法海」。

  世尊当年在世教导学生,启蒙就是持戒。戒律里头最难持的是名、利、财、色,这四个字沾上一个字,去佛远之远矣!去善知识亦复如是。印光大师常常教诫人,这是菩萨再来,距离我们最近,对于现代人的毛病了解得最清楚、最透彻。他老人家曾说,「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一个是财,一个是色,难断。「尘寰扰扰」,这是讲我们世间红尘这个社会,「易犯唯有邪YIN」,最容易犯的。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最极普遍的,电视节目里头有黄色的、有灰色的,网络里面比电视还要严重。这些东西在教,教什么?教邪YIN、教贪财、教争名逐利,天天在教你,多少人乐此不疲!这个社会哪有安定的日子?印祖在比喻里头讲得好,说拔山盖世的英雄因此而丧身亡国者很多,我们在历史上能看到。绣口锦心之士,这是讲有才华的文人、智士,因此而败节损名,「古今同窥,贤愚共辙」,同一条路。看看近代,印光大师说那个近代是六十年以前,欲念愈来愈滋长,YIN念愈来愈狂妄,世界难免末日。这个风气不仅是弥漫整个社会,出家修道人也波及,也被它毁掉,多少善根深厚的青年才俊都因此而丧亡,多么可惜!

  我们同学当中,年轻的同学不少,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你们很用功,晚上功课做到两三点钟、三四点钟,做的什么功课?网络上看黄色的色情,看这些东西,我清楚、我明白。我常常在劝导大家,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如果你是忍不过,转眼之间阿鼻地狱就现前,得不偿失。如果你能够晚上工作到三、四点钟,你在佛法上你亲近诸佛如来,你是在积功累德。你如果离不开这些色情、离不开名闻利养的诱惑,你是加速度的堕地狱。你们的状况我清楚、我明了,还有人告诉我,谁告诉我?鬼神告诉我。你们看看我的摄影棚,我摄影棚里面供的是九法界一切尊神,还供着有城隍菩萨。这些尊神常常给我一些讯息,一般人听起来这是迷信,不知道这是事实真相,他们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里面看到,佛在华严会上所讲的宇宙,宇宙是重迭的,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现在科学家所讲多维次的空间。每一个不同维次空间里面都有生物,我们称这些生物为神灵。如果你具足真诚恭敬,心地清净不染,就能够跟这些神灵沟通。一切宗教典籍里面都讲到感应道交,我们有感,诸佛菩萨有应,一切神灵也有应。我们明白、清楚了,更应当勉励自己,自己前途一片光明。不能不真干,远离一切杂染。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句话要常记在心中。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念念都能提得起。只要是不善,我们决定远离。不但这些杀盗YIN妄是不善,凡是对自己道业,这个道业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慈悲心,有障碍的都是不善,都应当远离。如何成就自己纯净纯善,这个重要。

  凡人修道,古今中外是一个道理,没有例外的,总不免魔来障碍。一个月前,达尔文有一位居士来看我,他修定,定中有许多境界,特别来告诉我,这个世间有灾难,这个世界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妖魔。我告诉他,我清楚、我明了。百分之八十五是魔,这句话的意思很深,真正懂得的人不多。百分之八十五是怎么说法的?我们自己的身心,不是外头境界,我们自己的身心百分之八十五是魔,你懂吗?佛在《八大人觉经》上就说到五阴是魔,我们这个身是色受想行识五阴身;烦恼是魔,尘沙烦恼、见思烦恼、无明烦恼,烦恼是魔。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两大类占到我们整个身心的比例,不只百分之八十五。外面的魔是天魔,天魔是讲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也超过百分之八十五,修行难!你为什么会受诱惑?我听到这些讯息,一点都不感觉得奇怪,内魔跟外魔交感,自自然然你就堕落了。

  在现前这个时代能够不堕落,还能够勇猛精进,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在古晋建个念佛堂,我请忍师到那边去负责,特别交代他,这个念佛堂如果真正有成就,就一个方法:进入这个道场就不说话。你进去,到那里去报到,发一个牌子给你,「止语」,下面写上你的名字。你在这里住一个月,一个月不说话,住一年,一年不说话,不跟任何人说话。这个道场没有电话、没有传真,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视,什么都没有,每天就是念佛。你在这里住一段时期,你心地清净,外缘全部隔绝,这是我们帮助一个真正发心想念佛成就的一个增上缘。我们非常乐意提供四事供养,你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我们愿意提供供养你。人只要不说话,他就不会起心动念,妄想就减少,道心就增长。杂心闲话你所有的功德都从口里流掉、漏失,你说多可怕!你怎么能「入于法海」?不要说深,一寸一分你都入不进去,哪里还能谈到深?这个深是心愈清净,慧愈增长,你才能入于法海。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海是形容。入是什么意思?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通达明了,这叫入。通达明了自自然然是你性德的起用,决定不是识心起用,识心是带着烦恼的。

  你们学过一些唯识,八识五十一心所每一个识、每一个心所都带烦恼,都带着习气。法相宗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是转识成智,实在讲也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说的「舍识用根」。舍识用根的最初方便就是不说话,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最初方便,在这上用功夫,真功夫。晚上用功夜以继日这叫真精进,用什么功?依旧是念佛,口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句话,见一切人遇一切物,合掌阿弥陀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总是一句阿弥陀佛,心口相应,心里是佛,口里是佛,不夹杂丝毫不净,不夹杂丝毫不善,你成就了。这个样子你才能「深入于法海」,这个样子你才能得『佛力所加持』,我们讲佛菩萨保佑。有人担心,「我这样学佛,那不是愈学愈愚痴吗?这个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什么我都不知道!」你起这个心、动这个念,你还是妄想在做主宰,你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你何必来学佛?学佛就要遵从佛菩萨的教诲,就要把烦恼习气放下,我这佛才能学得好。学佛带着妄想分别这些烦恼习气,佛怎么能学得好?不但学不好,这根本不能成就,根本就不能入门,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起心动念一切行为没有人知道,那你错了。《无量寿经》所说的,不要说阿弥陀佛了,西方世界诸大菩萨不必说了,单单说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大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各个人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们都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包括我们在内,包括我们地球,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没有不知道的,你能瞒得过谁?你能瞒的只是愚人而已,跟你一样愚痴,在这个世间真正有德行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你都瞒不过,何况天地鬼神?诸位如果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你也能够体会到为什么我教导初学第一门功课不是佛法,《了凡四训》从头到尾读三百遍,我多少年来都是这样教人,我自己学佛就是这样入门的。朱镜宙老居士给我这一本《了凡四训》,我看了不只三百遍。这个书你要是读透,你才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你才真正会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真心:我想改过自新。

  我从这个小册子知道善恶的标准,能够认清吉凶的征兆,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用这个来挽救今天的劫运。我们要把《了凡四训》当作经典来读,尊重它认真向它学习。现在为了帮助初学,我们把它制作成连续剧。早年这个连续剧是两个小时,实在讲两个小时很好,时间不长,每天看一遍,一年不要中断。如果有时间,看两遍、看三遍,看的遍数愈多愈好。为什么?长时熏修才能成为种子,强有力的种子。我们不被这些圣教熏习,决定就会被烦恼熏习。所以在一天当中二十四小时,我们想想我们接受烦恼熏习的时间是多少,接受圣教熏习的时间是多少,不成比例。纵然你们很发心,每天听我讲《华严经》,在电视机面前一天听四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四个小时听《华严经》,还有二十个小时被烦恼习气所熏习,这四个小时的《华严经》抵不过。

  你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我为什么要求净宗学院的同学们,无论是在家出家,为什么一天劝导你们听经八个小时、念佛八个小时,十六个小时的熏修。你得要认真,你不能够敷衍,这个熏习才能够产生力量,这个力量能够帮助你断烦恼。你要不肯这样作法,那就难了,太难了。佛法熏修有力,就得佛力加持;烦恼熏修有力,你就得妖魔鬼怪的加持,我跟同学们讲的都是事实。菩萨念念不离佛法,菩萨心里确确实实不夹杂毫分世间法,虽然应化在九法界,与九法界众生和光同尘,但是人家丝毫不染。像宗门所说的,这个身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百花丛中过是五欲六尘的社会,他到这地方来,片叶不沾身,所以他舍离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还要到百花丛中过?那是要广度有情众生。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不会沾染。他为什么不会沾染?他很清楚,《八大人觉经》就讲得很明白,「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身是苦本,心是罪薮」,他明了,所以能够做到丝毫不沾染。凡夫无知,迷惑不觉,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欺骗。菩萨『能知此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那个意思很深很广,第一个对自己修学最方便,第二个教化众生最方便。这个最方便从哪儿来?从大智,从深入,佛力加持。在一首偈里头我们注重这六个字,「大智」、「深入」、「佛加」。

  

  普明慧菩萨偈颂第五首:

  【若有已安住,普贤诸行愿,见彼众国土,一切佛神力。】

  这一首偈颂说得好,前面一首说菩萨具备的大德是大智、是深入、是佛加。第二首安住普贤行愿。什么叫安住?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求见达摩祖师,为什么事情?心不安,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观察这个因缘成熟,于是手伸出来,「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句话就点醒了,慧可回光返照,很久他说了一句话:「觅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把心拿出来给你看,我回过头来仔细去观察、去找,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于汝安心竟」。你不是要我替你安心吗?那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心了不可得。慧可大师从这一句豁然大悟,这一念转过来就转凡成圣,法身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大师讲的分证位的佛果。传法是这个传的,不是传衣钵的,衣钵有什么用处?帮助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了百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从此以后再没事了。三种圆满立刻就恢复,智慧、德能、相好一时具足,就安住了。

  我们今天安住在哪里?安住在烦恼习气,这个东西麻烦!起心动念无不是妄想分别执着,哪一天你才能把它舍掉?此地所说的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都是等觉菩萨。安是自自然然,丝毫没有勉强。我们念佛人如果能够安住在净宗法门,他肯定成就;如果他心里还想学习世出世间其它的法门,他没有安住,换句话说,我们肯定他净宗不能成就。他学再多的法门,也只是学一点佛法的皮毛常识,学得好,可以换取世间一点名闻利养,人家可以称你一个佛学博士、佛学家,混个头衔,名!聘请你去讲经说法,给你一点供养,利!你还能得什么?断烦恼、长智慧、了生死、证菩提,毫不相关。这种学佛,阿赖耶里种一点佛法种子,除此以外,你还能得到什么?

  听教、学法,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读过《大乘起信论》的人不少,谁懂得这个方法?谁能够运用这个方法?如果你真懂得这个方法,会用这个方法,你这一生当中能成无上道,不在慧可之下。非常可惜,这个论你是念了,你没有懂,你不会用,可惜!马鸣菩萨对得起你,你对不起马鸣菩萨。苦口婆心教你,对你怎么样?不起作用,你说多可惜!我们念佛人应当把心安住在《无量寿经》或者是安住在四十八愿,最简单的,安住在六字洪名,没有丝毫不净夹杂,这个人肯定成就,例子很多。我们常在讲席提起的谛闲老和尚的锅漏匠徒弟,他就是安住在六字洪名,三年成就了,永远脱离苦海,大英雄!真豪杰!什么人跟他相比?没有人能比!他一个字不认识,人生吃尽了苦头,那是他的增上缘。因为不认识字,所以不能学东西,把所有学东西的妄念放下了;认识几个字,这样想学、那样想学,糟蹋了。

  不认识字,好!在社会上没有谋生能力,吃尽了苦头,才真正想找出路,这就是他的善根。他的福德是老师给他的增上缘,他对老师有信心。对老师没有信心,他怎么会有成就?他对老师的信心真的是百分之百,一点折扣都没有。老师教他的方法我们听起来很平常,但是那是了不起的方法,教他放下万缘,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日夜不间断。这个方法好,对自己身心一点压力都没有,也没有什么仪规,什么规矩都不加,重实质不重形式,他就成功了。我们听到了,我们读到这种报导,心里无尽的感动。我也很想学,没有福报,怎么说没有福报?是因为我学了经教,学了经教有弘扬经教的使命任务,我不能把这个抛弃掉不干了。我也用三年功夫,我真能成就,我决定不在他之下。但是这一个使命是舍己为人,这是我的苦难。假如今天有人来弘法利生,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会向他磕响头,这个任务就交给他了,我就好退下来去学锅漏匠了。

  这就是印祖所讲的「敦伦尽分」,伦是类别。我今天入了出家的僧伦,僧伦里面我走进弘扬圣教的这一伦,伦中还有伦,我要敦伦尽分。从敦伦尽分里面学习闲邪存诚,邪是指邪知、邪见、邪行,闲是防止,自己知道防止,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常存一片真诚。我学佛五十年的心得,总结为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五十年的修学,四十四年的讲席,总不离这二十个字。由此可知,锅漏匠的福报比我大,我不如他,他那个路子走的是纯正,纯净纯善纯正。那么短的时间,有不思议的成就展现给我们,为我们作证,安住六字洪名。《华严》是大教,法身菩萨所修的,所以菩萨们『若有已安住,普贤诸行愿』。当然圆教初住以上都是已经安住普贤诸行愿,我们没有证得菩萨的果位,向菩萨学习。

  「礼敬诸佛」,要记住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三善道的众生是诸佛,三恶道的众生还是诸佛,我们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去修礼敬。从礼敬这个行为显示出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真诚清净平等是性德,你看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虚伪染污,心有高下,自以为是,贡高我慢,这是烦恼、是习气。学佛决定不再随顺烦恼习气,决定要随顺性德,经教里头所说的全是性德。世出世间圣人教初学,都是从礼敬入门。儒家教人,《礼记》「曲礼」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普贤十愿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常在佛门许许多多仪规里面看到「一切恭敬,一心顶礼」,这些词句我们念得很熟,但是不解其义。这些道理太深了,不懂,不能落实,依旧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见到别人,总觉得自己比人家要高一等,错了!所以我们读这种经句,马上能想到我自己安住在烦恼习气里头,没有安住在圣教当中。

  普贤行愿第二条是「称赞如来」,我们什么时候肯称赞人?总是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个念头是傲慢的念头,瞋恚烦恼里面的一分。这些错误,要不能把它修正过来,别说大乘佛法你不得其门而入,小乘你也没有分。你想想看,小乘初果须陀洹也得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念佛带着这些烦恼习气,不能往生。所以,为什么不认识字、什么能力什么知识都没有的那种老太婆老阿公,念佛容易成就?他自卑,他谦虚,他对人恭敬,他心念当中「我样样都不如人,哪个人都比我好」,他成就了,这个与性德相应。我们自以为是知识分子,了不起,念念与烦恼相应,不一样!

  普贤行愿第三条:「广修供养」,广修供养落实在孝养父母,这个「父母」意思要展开。《菩萨戒经》里面佛常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个我是谁?我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眼睛看一切众生是这样看法的,所以恭敬供养,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从出生、八相成道到示现入般涅盘,这一生八十年当中,确确实实他所作所为是在孝养父母,是在广修供养,他做到了。

  昨天我听说我们此地,有一个八十岁的老人非常难得,发心照顾重病的人,医院已经放弃医疗,他把他接回来照顾他、安慰他,希望他走的时候心情愉快、没有恐怖,这了不起!这样的心行,我们立刻就想到新加坡的许哲。他特地到我们学院来拜访,把他那些数据送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我现在还没看到他的资料。我们应当去拜访他,他有些什么困难,我们要帮助他,广修供养!垂危的这些病患,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开导。对于这些人,我们不能够学基督教,基督教遇到人临命终时,马上就给他受洗,就拉入是他的信徒。我们不可以,我们要问他他信不信神?他是学哪种宗教的?用他的宗教来帮助他,这才叫大慈大悲。你叫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固然是好,他对于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太陌生了,很难接受;他一生心目当中都是上帝、都是天堂,这也是好事情,劝他把心定下来,万缘放下,一心想上帝,一心想天堂。佛在经上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要放下对这个世界上的贪恋,这个世间一切统统放下,没有丝毫贪恋,一心去想你的天主、想你的上帝、想你的天堂,肯定得生。

  教他忏悔,人在世间难免犯有过失,这个时候要真心忏悔,求神、求主原谅。中国谚语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古圣先贤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他那个不善是他的习气、是他的烦恼在作祟,他的性是本善,他是本净。所以最后一念决定他的来生,最后一念是念上帝、是念天堂,他肯定得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去跟他交谈、去安慰他;有需要帮忙的,我们也非常乐意帮助他。给诸位说,这都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面有法布施,你劝导他是法布施,带点礼物送给他财布施。这是什么?这叫行菩萨道,这叫落实普贤行愿。普贤行愿不是天天在佛堂里念念的,那个没有用处,要做到。我再过几天,要有时间我会去看看,我会去帮助他。

  行愿第四条:「忏除业障」。忏除业障要在念念之中、起心动念之处,一个念头错误,马上就要忏悔,这一个错误的念头马上放下。善念要增长,「三十七道品」里头四正勤,四正勤是真正忏除业障。已生的善念,要教它增长;没有生的善念,要帮助它生;已经生的恶念要断,立刻就要断;没生的恶念要叫它永远不生,这是真正的忏悔业障。所以功夫是在念头起处去用,功夫才能够得力。到已经现行,那迟了;现行觉察还不知道悔改,那就大错特错!下面我们就省略了。诸位同修要多想想,你看看法身菩萨安住普贤行愿,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安住普贤行愿。

  『见彼众国土,一切佛神力』,这两句话很难懂,很不容易体会到,要不读《华严经》,不能够「深入于法海」,你就没有办法体会这两句的境界。唯有真正落实普贤行愿的人,他见到了,他能够体会到。「一切佛神力」跟前面「佛力所加持」,前后相呼应。这一首偈关键在「见」字,见就是宗门里面讲的大彻大悟,你见到一切剎土里面的真相,器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第六首:

  【若人有信解,及以诸大愿,具足深智慧,通达一切法。】

  这些都是说菩萨具足的大德,这个地方的大德就是信、解、愿,我们统统没有。如果真正有信心,试问问你还有时间去贪恋世法吗?你还喜欢贪恋世法,还不能舍弃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虽然学佛,佛法在你生活当中所占时间比例不大,绝大部分的时间还是搞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你不信!你为什么不信?你不解。信是入佛门第一个条件,信了之后,他退心了。为什么会退心?他没有了解。所以有信心入佛门,这个信心要培养。信心入佛门,那个信心是属于善根,他对于佛法生欢喜心。遇到善知识,善知识有责任培养他,培养的方法决定不能离开经教。《三字经》上讲的「苟不教,性乃迁」,他就会被诱惑,名闻利养在诱惑你,五欲六尘在诱惑你,你禁不起诱惑就随他去了,是你不信佛法、不解佛法。

  我这一生给大家做了一个榜样,我没有被诱惑,我没有退心,靠什么?靠天天读经、天天讲经。昨天韩馆长往生五周年,我在纪念会上做了简短的报告,我感她的恩德,她督促我、成就我。早年我在她家住十七年,几乎她每天都不放过,我讲经她听,听了回来她要问。她没有懂的地方,她有疑惑的地方,天天问,十七年,我们真的是教学相长,她对于佛法是从那个时候奠定的根基。往后这十几年经营「华藏图书馆」,那是她的示现。世间人不懂,没有慧眼,是她的示现。那种喜怒哀乐,都在那里表演,明眼人清清楚楚;世俗人,才说「她对佛法有功,但是也有过,功过参半」,世俗人!俗眼所见。慧眼所见,她只有功,她没有过。

  我的佛法从老师那里学得的,是从她护持三十年成就的,没有这个有力的护持,天天督促你,天天找你麻烦,成就你六波罗蜜,你所学的没有用。你所学来的,完全是口头的,完全是表面的,你不能够契入。如果我禁不起折磨,那就惨败了。要禁得起折磨,从折磨当中成就自己戒定慧、成就自己的六波罗蜜,生起感恩之心!绝对不会有丝毫怨恨的念头,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个心情多愉快、多快乐,法喜充满。这种高度的精神生活,馆长帮助我、成就我的,谁懂?我要不说出来,没有人能懂。像李老师、章嘉大师这样的人能懂,普通的人不懂。

  修学说实在话,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自己没有深厚的善根,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你们跟着我,学习内典讲座,我在内典讲座里也有一篇心得报告,我的心得报告老师看过,「内典研学纲要」。我在纲要里面提出四点,第二点就是修学的心态。修学的成败,心态要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顶多只能占百分之十。说个老实话,方法并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是修学的心态,这是成败的关键。现代一般人修学的心态没有了,修学心态根本的教学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怎样做一个好儿女。你拿那个展开来看一看、对一对,我们做到几条?几条没有做到?立刻就晓得了。那是一面镜子,照一照我是不是个好学生?我是不是一个好子弟?佛法修学有没有成就,根在这个地方。所以信了要求解,解又帮助你信,帮助你入正信,帮助你到真信。解了之后得要落实,如果不落实,你的解是空的,虚而不实。我真正了解多少,我就做多少,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解跟行永远是相辅相成,一直到无上道。

  普萨对这桩事情真的叫乐此不疲,一分一秒都不会空过,他真干。『及以诸大愿』,这个地方讲的「大愿」就是普贤十大愿王。『具足深智慧,通达一切法』,「深智慧」是从解行当中得来的。清凉大师说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一定要解行相应,解跟行相辅相成,这样才具足深智慧。智慧开了,就通达一切法,在一切法里面你就自在无碍。然后又具足像普贤菩萨的大愿,真正能够舍己为人,不求自己的安乐,常念众生的疾苦,这才是佛菩萨的弘愿、佛菩萨的弘业。念念行行无不是利益虚空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个苦难众生就是还没有觉悟的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六百三十一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六百三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