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六十一

  日期:2011/9/30 15:23:45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六一卷)  2002/9/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61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右旋十海,第四帝青宝庄严海,所持的二十层佛剎,现在看第十八层:

  【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化现十方大光明。佛号胜功德威光无与等。】

  世界的名号显示出佛在这个地方教化多采多姿,也能够体会到这个世界的众生聪明、多才多艺,求知的欲望很高,都希望能够通达十方三世。佛慈悲,总是满众生的愿望,我们都要在这些地方去体会,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从来不会叫众生失望的,这一点非常难得,我们应当学,这个确实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众生有希求,我们实在帮不上忙,那情有可原,缘不足;如果帮得上忙,而不肯帮忙,没有慈悲心,违背性德。我们想想我们现前,现在这个社会的众生需要的东西很多,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名闻利养,是道德、是仁义。我们有没有?想学就有,不学就没有。

  我们每天在读圣贤书,读圣贤书里面最殊胜的圣贤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学到了没有?天天在读,我们天天在讲,天天在听,究竟有几个人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的人,真学!不能依教奉行的人也不容易,过去李老师所说的:来玩票的,来消遣的。当然到佛门里面来消遣比到一般娱乐场所,那是要好多了。至少佛门这个里面正面的多,负面的少,但是得不到利益!

  那我们要问,有没有过失?给你说真话,过失不能没有。什么过失?我们表现的不是佛教的形象。那么你就能想象到,会让社会大众对佛教的形象产生误会,认为我们这个样子就是佛教了。社会人对我们的批评,就是对诸佛如来的批评;对我们的轻视,就是对诸佛如来的轻视。他什么原因造成误会轻视?我们的行为不正、形象不好造成的。他们造罪业,我们是他造罪业的增上缘,将来在果报上能脱得了关系吗?脱离不了!我对佛教的误会,是因为我看到这些出家人这个样子,我才不相信它,我才轻视它。这个事情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

  我在年轻的时候,我也很喜欢接触宗教,但是没有办法接触佛教。我接触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为什么这些宗教让我尊敬、让我欢喜?他们讲经、讲道,到礼拜堂听听,是有一点道理。他们的经典翻译得很浅显,我能看得懂。佛经的文字太深看不懂,又没有人讲解。只看到和尚念经,给死人做超度的这些佛事,产生误会,所以印象当中佛教是迷信。迷信,应该破除,应该舍弃,造成这么大的误会!

  我算是相当幸运,遇到方东美先生。方先生给我讲的佛教不是这样的,佛教里头大学问!我们听到非常惊讶,方先生说:你所看的不是真的佛教。真的佛教在哪里?经典里面。他教我读经。方先生自己接触佛法是偶尔的因缘,毕竟他的汉学底子好,古文有修养,所以文字的障碍他没有。他是一代的大哲学家,他有智慧,他展开经卷的时候,他能理解,他看得懂。

  他告诉我,在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那个时候中大随着政府播迁在重庆。有一年他生病,朋友们介绍,峨嵋山距离他那里不太远,那个地方环境好,清净,养病最理想的地方,他就去峨嵋山。住在山上,住了一个多月,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一般的书籍都没有,只有佛经。所以他闲来无事翻翻佛经,看来消遣,愈看愈有道理。然后才知道佛经里面所讲的,哲学,而且是世间最高深的哲学,最究竟、最圆满的哲学。

  他是一个哲学家,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佛经。我跟他学哲学,他跟我讲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就是佛经哲学,他这样介绍给我。我才知道佛法殊胜,佛法这一门学问了不起!如果我要不遇到方先生,我这一生肯定没有办法接触佛教,因为什么?错误观念造成的。认为它是迷信,认为它毫无存在价值。这个不能怪佛教,佛教本身是好的。怪佛门的弟子没有能够依教奉行,让社会大众做成这样严重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罪人。你不穿这个衣服没有关系,你不代表佛教形象。你穿上这一件衣服,不能够代表佛教,不能够代表释迦牟尼佛,让社会大众产生误会,这个罪比破和合僧还要严重!

  我们知道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我今天的形象破坏了佛教,该不该堕地狱?不必人说,自己想想就晓得了。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小小不如意,瞋恚马上就露在面前;言语粗鲁,恶口!让别人感受全是负面的:这是出家人,学佛就是这个样子!他就退避,而且告诉他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学佛,佛是什么样什么样子。因为你这个形象,让人家感到疑惑,否定了佛法;换句话说,我们穿这个衣服是在灭佛法的。为什么你会灭佛法?你是魔王波旬的子孙。佛知道,不是不知道。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魔王波旬确确实实嫉妒释迦牟尼佛。但是释迦牟尼佛有智慧、有德行,魔王也佩服,真的是又佩服、又嫉妒。佩服,发心来护法。可是魔告诉世尊:我这个心地不善,常常有破坏佛法的念头、意念在。佛就告诉他:佛法是正法,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世出世间任何法没有办法破坏佛法。魔王就说:世尊正法住世,魔一定拥护。等到你老人家末法的时期,你的法运衰了,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披上你的袈裟来破坏佛法。释迦牟尼佛听了,一句话不说,流眼泪!

  由此可知,今天我们披上这个袈裟,违背佛陀的教诲,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魔王子孙,我们的任务就是来破坏佛法的。佛法固然是被你破坏了,形象被破坏,社会大众误会,将来自己要堕地狱,不是说干了就没事。因果的定律是真理,佛都没有办法违背。种善因得善果,你今天造作的是不善的因。我们在前面第十五层世界里头,看到佛的德号「见者生欢喜」。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使人家讨厌我们,纵然遇到有德行有修养的人,表面上他不说你,实际上他对你敬而远之。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人家知道得清清楚楚,你自己还在迷惑颠倒。

  这个世界,佛『化现十方』,这个「十方」有依正庄严,有善有恶。佛让他的弟子统统了解,这是教学。教你仔细看看,修善因的得善果,造恶业的得恶报。讲到十方世界,讲到三途地狱,往后细说就在这一品经的末后,末后是偈颂,有差不多将近两百首的偈颂,很长。这个对于宇宙人生的认知、认识明了,成就自己的德行道业。既然出家了,纵然是魔子魔孙,也应当回头,回头是岸。

  魔王起恶念,犯错误,他要不要受果报?要受。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还是要求佛来帮助他,求佛来超度他。佛菩萨慈悲,对于他过去犯的错误,绝不计较。为什么?他已经很可怜,他犯的错误已经受到报应。三途地狱的苦报是他自己造的,这个事实真相、原理我们在讲席里头讲过很多遍。三途地狱、六道十法界,不是佛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鬼神造的。什么人造的?自己造的,自己业力变现的。给你说真话,与什么人都不相干,完全是自己业力变现的。要不是佛慈悲教导我们,我们怎么会了解事实真相?

  佛是真正过来人,我们要相信,烦恼习气断尽了的人;菩萨是拼命在断,还没有断干净。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仰慕。我们这一生当中,紧紧跟随着佛菩萨肯定不错。佛菩萨在哪里?经典是佛菩萨,最重要的,依教奉行!不能不知道,唯有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忏除业障。

  佛在经上教我们不能做的,决定不可以做;佛教我们做的,一定要把它做到。从哪里做起?从净业三福做起。净业三福的根是十善业道,起心动念都要想到,所以你记不住,你就没有用处。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连晚上睡觉作梦都不会离开,起心动念总是想到净业三福、十善业道。想到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根!根之根是《弟子规》。

  《弟子规》是教童蒙的,四、五岁小朋友开始学习的。我们今天四、五十岁了,要不要学?问问你自己。你自己从小没有受这个扎根的教育,现在想学佛,现在想学儒,想学做一个好人,那没有办法,补习!从前没有学,现在赶快补习。还是从这里做起,没有另外的办法。跟盖房子一样,新盖房子,好好的把地基做好,扎根!老房子损坏不能使用了,把它拆掉;拆掉,地基要挖掉重新做地基。这盖房子大家都晓得,决定不能使用旧的地基。补习教育!我们要不认真的学,还要说教别人、教小朋友,你不是欺骗自己,又欺骗小朋友吗?于良心何忍!你在教人的时候,你惭愧不惭愧?

  我们学院,到这边来的同学,无论出家在家,大家来这个地方唯一的愿望,学讲经说法。学讲经说法就是教学,教学如果我自己做不到,我将来拿着经教去骗人,要求别人做到,那不叫笑话!这样能兴佛法吗?不能!如果兴旺佛法,造福社会,教化众生,从自己本身做起!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学,劝勉同学,仔细观察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世给我们做的是什么样的形象?释迦牟尼佛的传记,我们不要看现代人的,我们还是读经典上的。《大藏经》里头有两种:一种《释迦谱》,一种《释迦方志》。我们可以把它找出来印成单行本流通,仔细观察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人物?他怎么样教导我们的?他一生的行谊,自性圆满的流露!

  就依《华严经》纲领上来说,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示现的、表演的,确确实实是四摄六度、十波罗蜜、十大愿王。你们仔细想想,是不是的?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容貌,他的形象,是不是四摄六度、十波罗蜜、十大愿王?孔老夫子一生给学生表现的、示现的、表演的,仁义道德!处事待人接物,温、良、恭、俭、让!

  夫子跟人相处,温厚!你跟他接触能生欢喜心,他温和厚道,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字。我们的心行表现的刻薄寡恩,对人态度都是很冷酷、很严厉,好像别人都是欠你的,谁敢接近你?到最后真的自己变成孤家寡人,谁都不愿意接近你。变成孤家寡人,最后堕地狱是孤独地狱,没人理你,你自己业报现前。夫子温厚,夫子善良,对人对事对物一点恶意都没有。对人恭慎,恭敬谨慎;节俭,一点都不浪费;忍让,样样自己都退后,让别人在前面。他的学生,真正好学的人学到了。夫子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他老人家的书在,分量不多,一部《论语》一生受用不尽。

  宋朝开国时候,赵普,宰相。他自己告诉别人,他以半部《论语》帮助太祖平定天下;又以半部《论语》帮助太宗。宋朝太祖是赵匡胤,太宗是他的弟弟。他死了之后,他的母亲叫他把皇位传给他弟弟,他很孝顺,他没有传儿子,传给他弟弟。弟弟依旧是任命赵普作宰相。赵普说他用半部《论语》帮助太宗治天下。他一生当中专攻《论语》,专学孔子。「半部《论语》治天下」,留下来这样的美名,赵普!他真的消化了,我们佛家讲「消归自性」!读书真的消化了。他能够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治理天下上;这个学问真的叫活学活用。

  佛法亦复如是,佛法里头有大学问,诸位在《华严》里面能看到。不但是治天下,能够成就宇宙的和平,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重重无尽的剎土,在佛法里面融成一体。这是什么境界?我们如果能契入这个境界,契入少分,佛法里面称你法身菩萨。你想想看,你证得法身了,当然般若智慧得到,解脱得到。这个三德,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三而一,一而三;法身、般若、解脱都得到。三德里面都有四净德,常、乐、我、净;法身有常乐我净,般若有常乐我净,解脱有常乐我净,一得,统统都得到。为什么要随顺烦恼习气?怎么那么想不开?为什么那么执着?错了。

  修学的人,佛法里面称为学人(学人就是学生),最可贵的是「知错」!为什么?你知道错误你才能改,你才能成圣、成贤、成菩萨、成佛。世出世间最大的恶,不是杀人放火,是不知道自己过错,这是最大的恶。永远都是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没错。对了,你不就成佛了吗?你就成菩萨!你怎么会还在六道?对了,你一定开智慧,你怎么会生烦恼?对了的话,你一定能跟九法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我今天跟人不能够和睦相处,错了,不是对!不知道自己过失,不肯改过自新。

  这一世得人身时间并不长,我们仔细观察,人到性情暴躁的时候,寿命就快到了。干什么事情烦躁,脾气很大,火气很旺,处处都不能容忍。我们看了明不明了他寿命不长了,这是什么?他生理上的现象不平衡。

  早年,我住在韩馆长家里,韩馆长一个女儿,二十八岁,脾气烦躁,反常。本来很柔和的,对人都很客气,都有礼貌,都笑咪咪,忽然之间反常。六个月之后就走了,二十八岁走的。走了以后,我们想想,她这半年当中急躁,是身体有病。她得的也是癌症,癌细胞在脑里头,二十八岁走的。这个事情我们有经验,看得很多。凡是性情急躁,喜欢发脾气,喜欢骂人,我们对他都特别原谅他。为什么?他住世不久了,他快要走了。

  真正有修养的人血气平和,古人讲得好,「学问深时意气平」。无论什么样的忤逆在他面前,他都如如不动,他很从容、很温和来对待你。你就是指着鼻子骂他,他也很温和的来接受,绝对不会有反抗。那个反抗互相对骂的,我们知道程度一般高。一个高的,一个低的,决定吵不起来,决定不会起争执。为什么?程度高的能包容,决定不会起冲突。凡是起冲突,两个人都一样。

  所以我们从小的时候,念小学,跟同学打架、吵嘴,老师处分,两个人都罚跪;不问哪个有道理没有道理,两个都罚。我心里不平,明明我有理,他没有理,为什么也要罚我?到后来我们学了佛才晓得,一般高!你真的要比他高,吵不起来。为什么?你会原谅他,你不会理他。他骂,你不会还口,你会在那里洗耳恭听,让他骂;骂累了,自然就不骂,这个事情和平解决了。一笑,就又恢复到友好,不会伤感情。他在那里发泄,让他发泄,不要去计较,不要放在心上。发泄完了之后,笑笑,更好的朋友。

  他要打我,也是让他发泄,绝不还手。你不还手,他再重打你,打几下之后,他就不会打下去了,打不下去;还手,那打的就热闹了,那就变成仇敌。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德行的人,对于业障习气深重作恶众生,帮助他化解的方法。他业障习气深重,遇缘起现行,他不能不发作,我们要谅解他,原谅他,让他发作。我们在旁边仔细观察,长自己的见识,长自己的学问,开自己的智慧!

  再仔细观察他后续的结果。有一些是烦恼习气,慢慢他能回头,他能够接受你的教诲,感化的力量!有些是生理上的刺激,加上急躁,那是有病,更要原谅他。劝导他好好念佛,他不知道,我们知道,他寿命不长。凡是性情急躁的人寿命都不会长久,你仔细观察,没有几年。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冷静观察,遇到很多人!这个不但有理论,实际上在经验当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健康长寿,怎么得来的?心气平和,这种人是健康长寿。读圣贤书,学习圣贤的教诲,大利益!

  我们看到这一段经文,佛的化现,使我们能感触到很多。佛的德号『胜功德威光无与等』,殊胜功德。「威光无与等」,是九法界众生所不及的,这个是如来究竟果位上的德号。他有这个能力「化现十方」,来给大众介绍,让大众知道九法界众生形形色色。然后你教化众生才能契机,契机契理是如来的教学。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上面这一层,第十九层:

  【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须弥云幢。佛号极净光明眼。】

  『须弥』是妙高。『云』,在佛法里面代表「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实在讲,它表的是「事有理无,相有性无」,表这个意思。『幢』表高显,很明显。这个境界觉悟的人才能看得出来;迷惑的人,实在讲,这个理跟事就在眼前,他就是迷而不觉,这个是业障深重。

  佛要教导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佛的德号是『极净光明眼』。「净」是清净,清净到极处;换句话说,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最近这两年,我们在讲席当中特别着重「纯净纯善」,太重要了!我们要勇猛精进,认真努力。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修什么?修纯善的心,就像佛在经上讲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起心动念要回光返照。儒家教人三思而行,不能冒失,这是初学。

  思什么?思惟我这个念头是正是邪?对这个社会、对大众,或者是对对方(我们对一个人来说),对对方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个思想、言语、行为,对方的反应是正面的,是负面的?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微密,我们的思想不会有错误,我们的行为不会有错误,那就真的修行;把你错误的思想、行为修正过来。标准一定要依圣人的教诲,绝对不能用世俗的标准,更不能用自己的烦恼习气做标准,那是终究不免过失。

  我们没见性,你看佛在经上讲,到什么时候才能相信自己?证得阿罗汉果。也就是说你已经得到「正觉」,正就不邪,觉就不迷。真正得到了觉正净,行!你可以相信,随着你自己意思去做,不会有错误。佛觉正净,你也是觉正净,你虽然没有成佛,你跟佛已经靠近。如果自己没有得到觉正净,还是迷邪染,那就不能不依靠经论教诲。

  经论上讲的是觉正净。我们的想法、看法、言行要跟经论上讲的一样,好!我随顺觉正净。如果与经论上相反,立刻就要觉悟到我错了,立刻把错误改正过来,随顺佛陀教诲,这是佛的学生,这是跟佛学习。只有这一法能度自己,度自己出离三界六道,度自己脱离烦恼习气,度自己求生净土,当生成佛。这个人有志气,这个人的心行一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诸佛护念,一定得到龙天善神的拥护。

  克实而论,人人都做得到,为什么不做?这个事情不求人,这求自己,只要自己肯做,哪一个不能成圣成贤?不肯,不肯放下烦恼习气,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贪瞋痴慢,这个就没法子了,佛菩萨、神仙都帮不上忙。为什么?业是你自己造的,果报你自己得承受,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

  行要纯善,心要纯净,不容毫分不净夹杂,什么东西不净?妄想不清净、分别不清净、执着不清净;毫分不净指的是妄想。我们在这一生的修学要以这个为标准,纯净之心,纯善之行。那个标准最低的,也是法身菩萨,决定不在十法界。

  我们今天在六道、在五浊恶世,一定要把自己提升到一真法界。我这个身在五浊恶世,我过的生活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也就是纯净纯善的生活。这个事情刚才说过,不求人!自己勉励自己,我决定不随顺世俗,我可以跟世俗和光同尘,心地决定没有染着,这是功夫,这是功德!你有功夫,那你一定有收获。收获什么?性德透露。性德现前了,你自己知道,心地清净的人知道,一看你就晓得、就明了。确实,相随心转!

  我们身体就是个形象,形象随心转。这个形象发射出来的气氛,外国人讲的磁场,从我们身体发射出来的磁场。这个磁场是什么?思想的波、心行的波,它往外发射。你就是入定了,眼睛闭上一句话不说,依旧还在发射,身体是个发射台,这个磁场好!我们中国人一般讲气氛好,每个众生都欢喜。欢喜接近你,来感受你的磁场,感受你的气氛。真有道德!

  我年轻的时候,二十六岁,住在台北。台北市娱乐场所决定找不到我,我不会去的。我最欢喜到哪里?最欢喜亲近章嘉大师,跟他坐在客厅里面,他的小客厅。就是一句话不说,坐两个钟点,我都非常欢喜。为什么?磁场好,气氛好,别的地方没有。坐在他老人家身边,身心真的是安详、宁静。大师的言语很少,非常慈祥,一句话不说,坐在那里跟他坐两个钟点,你要是会学的话,你就学到很多东西,那个叫定功。所以定功不是闭着眼睛,盘腿面壁,不是的。他给你的形象,极净、安详,好像这个人一点妄想杂念都没有,真叫人佩服到五体投地,我一生只见过这么一个人。

  这些年来我总结自己学佛的心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章嘉大师身上统统见到,他给我就是这么一个形象。当时我说不出来,四十年之后,我说出来了。我说出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存心,极净的心。这个心落实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那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念佛就是念觉正净,念念「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说遇到这么一个人,这样一个形象,他怎么不欢喜?坐在他身边都舍不得离开,这是大德感人!

  所以我这一生,我感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年轻的时候接触高人,真正是高人,真实的大德。方东美先生、李炳南老居士也都不是普通人。方先生跟章嘉大师正好是个对比,章嘉大师身心都在定中,佛经里面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真的。但是方先生跟他接触,那是雄辩,滔滔不绝,真的是博古通今。听他讲天下事是一大乐事,长学问、长见识。

  我每个星期到他家里,他给我上两个钟点课,没有书本的,也没有讲义。他上课从来不要这些东西,他的学问都在脑子里头。他的全集出来了,十分之八都是学生听他讲,到后来听讲的时候,有小的录音机方便了,上课的时候把他所讲的统统录下来,由学生们整理写成书;他自己真正写的东西不多。像在辅仁讲的华严哲学,他没有讲义,没有教材。在台湾大学讲魏晋佛学、隋唐佛学;在辅大博士班开的是华严哲学,全是讲佛法。在这个地方能看到他真实的智慧,也能看到他的博闻强记;他读过的经典都能记得,这是我们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比的。他在谈话当中引经据典,一大段一大段都背出来给你听。所以实实在在讲,当代出家这些大法师没有办法跟他比。真用功、真读书,是个读书人。

  他住的宿舍是学校的,他自己没有房子,生活也相当清苦。小孩长大都出国了,老夫妻两个,有一个人照顾他,那个陈阿娇也常常到我的道场来听经,许多同学都认识,早年照顾方老师,方老师夫妻两个都过世了,她到我道场来。

  「极净光明眼」,心地清净自然就放光明。「眼」,《金刚经》上讲的「五眼圆明」,很重要!我们一般人没有眼光,连个好人坏人都看不出来,你说糟糕不糟糕?是非、善恶、邪正没有能力辨别,这是愚人。愚人要办事,哪有不错的道理?他当然办错事。为什么没有眼光?因为你的心不清净,所以根本还是修清净心。怎样修清净心?那你一定要持戒,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净心;因定开慧,「光明眼」是慧,慧眼、法眼。我们再看这一段最后的,第二十层佛剎:

  【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

  这一句是讲的距离。

  【有世界名莲华遍照。】

  这个名称好,『莲华』是清净,身心清净,世界清净。『遍照』是影响,可以为一切诸佛世界做榜样的。

  【其状周圆。】

  这是讲这个世界的形状,这个大的星系是圆形的。

  【依无边色众妙香摩尼海住。】

  这一句是讲它的依住。

  【一切乘庄严云而覆其上。】

  我们平常讲三乘佛法、五乘佛法,『一切乘』统统都包括在其中。这个『庄严云』,庄严世界的上空。

  【二十佛剎微尘数世界围绕。】

  这个世界愈往上面去,它围绕的佛剎愈大,这个世界当然就是愈多。

  【纯一清净。佛号解脱精进日。】

  『解脱』是从法说的,「解脱精进」。『日』是从比喻上说的,像太阳一样的光明遍照。世界是众生居住修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好,清净,没有染着,我们现在讲的没有污染,这是居住生活最理想的处所。佛在末后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纯一清净』,跟「莲华遍照」完全相应,它是净土。这个世界里面没有六道,没有九法界,「纯一清净」,是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一般讲一真法界。

  佛的德号「解脱精进日」。「解脱」两个字,就我们现前这个程度上来讲,怎样我们才能够得受用?解念去声,当动词讲;如果念解,那是名词。念去声字,解就是解开,它不是名词,是动作;「脱」是脱离。佛经里面常说,那个说法是比喻,比较不容易体会。譬如说见思烦恼解除了,脱离六道轮回;尘沙烦恼解脱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脱离十法界。由此可知,解是因,脱离是果报。

  我们就现前境界,我们要「解」的是什么?自私自利。我常常在讲席里提到,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是被这十六个字重重系缚住,就好像十六根绳子,把我们绑得紧紧的,动弹不得,苦不堪言。有几个人觉悟?把这个绳索给解开,把它放下,把它舍弃,恢复自由,恢复到自在;然后菩提道上,你才能够精进。这十六个字要不能够解除,你学佛,你都在门外,一寸一分都没有跨越过去;这是个门坎,没有办法进去!

  这个门坎不是佛设的,是你自己限制了你自己,没有办法接近圣人。不但是佛你没有办法接近,菩萨、声闻、缘觉都没有办法接触,自己设的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除掉!大乘人除确实有方便,比小乘殊胜太多。大乘,佛教导我们把念头转过来,起心动念不再想自己,决定不再想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就断掉了;起心动念想社会,想众生。

  如果心量大的,想宇宙,想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剎土众生。你能这样想法,法身菩萨境界,好!这种想法你就有条件学《华严》,你是《华严》的当机者。我们在讲经前面说过,什么人是《华严》的当机?法身菩萨。凡夫里头有没有?凡夫里头有。什么样凡夫?大心凡夫,是《华严》的当机者,他能听得懂。大心凡夫起心动念都是想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剎土众生,他不是为一个世界想。所以这个叫宇宙和谐、宇宙和平、宇宙一体,能入《华严》境界,能听得懂,能得受用。

  心量小了就没有办法。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另外一个人不能包容,你看自私自利到这样的坚固程度。这个人这一生学佛,阿赖耶里面种佛的种子而已,这一生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不能包容人,你要晓得,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办?西方极乐世界每一天去往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从哪里来的?十方世界来的。而且告诉你,从十法界来的。你要是这个看不顺眼,那个看的不满意,就这一个念头,障碍你这一生往生的机会。你说可惜不可惜?

  学佛,我常常说,说了五十年。我从前教人从哪里学起?拓开心量。心量小的人没有资格学佛,你不具备学佛的条件,你心量太小了,你不能容人。你看看四弘誓愿头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不能容人,你能度众生吗?那个度是什么意思?度是服务、是帮助。你能为一切众生服务吗?你能帮助一切众生吗?你要为他服务,你要帮助他,首先你要包容他。

  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希有,古人用凤毛麟角来比喻。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一万个人当中只有一、两个能成就的。那一、两个是什么?心量大的。什么事情大而化之,没有放在心上,我们常讲不在意,没有放在意识里头,这种人容易。小小事情都很在意,都很计较,都很执着,这是「可怜悯者」,佛经上常常讲。他这一生不能成就,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生、多少劫的熏习,慢慢他能够觉悟出来,把心量拓开。什么时候他心量拓开,什么时候他能够入佛门。

  入佛门不是说出家,剃了头,穿上衣服就入佛门,不是,这佛门是假的。我讲的佛门是觉门,觉、正、净,这个三门都是佛门。我们到底是觉悟,还是迷惑,这是非常明显的观察,只看自己心量大小,只看自己能不能包容别人;特别什么?包容恶人,包容冤亲债主。包容善人、好人容易,包容恶人,难!所以学佛真正讲用功夫,在哪里用?愈是看不顺眼的人我愈要包容他,从这里下手。看不惯、看不顺眼都能够欢喜包容,还有什么人不能包容?

  过去我跟韩馆长在一起相处,有很多人告诉我,这个韩馆长很不容易相处。我听了点头,欢喜,我说:我能跟她相处,就能跟天下所有一切人相处。我在这里学习!三十年,真的,我的心量拓开了,她走了。我知道,她来干什么?她来教我的。三十年当中她做种种示现,我在这个里头学习。许许多多人都不知道,连在我身边,你们年轻的出家人都批评我,我不是不知道,我很清楚。批评我什么?师父很懦弱无能,只会讲经,其它什么都不会。我听了笑笑,一句话不说。你们怎么会懂?你们如果要懂,你们各个都成就,你们成就不在我之下。什么原因?你们不会学,你们的心量很小。你们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所以跟韩馆长那么多年,什么都没有学到。为什么她能够成就我,她不能成就你?关键就在你会学不会学。

  所以我感恩,我这个在佛法是在老师那里学来的,但是学来之后,要磨炼,要落实!你学到了,学到之后不炼,空的,等于没有学。韩馆长这三十年,历炼!我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地方去炼,她帮助我炼,炼成功了!久炼成钢,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统统淘汰掉。

  你们一般人看到,馆长欺负法师,她背黑锅,她受委屈。但是我清楚、我明了,佛菩萨明了,她在成就我,她是真正在护持我。一直到今天,虽然身体走了,她的神灵没走,还在道场照顾!我们感激她,纪念她,她没有忘记我们。你们同学当中,居士当中,有时候偶尔也发现。我们过去在新加坡给她做三周年纪念,往生三周年纪念的时候,有同修告诉我看到馆长坐在第一排,带了好几个比丘尼,我相信。不止一次,在这个道场亦复如是。

  大家不要以为馆长不在,馆长在你身边。你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她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在此地要做得不如法,她迁你单,她会叫你走。修理房子的时候,有一个女众,出家的,她不愿意搬。这一边同修打电话给我,我在新加坡,她不守规矩,不肯搬,房子整修不能动工,那没法子。我接到这个电话之后,我怎么办?我在馆长遗像面前我在那里向她祷告,我说:这些徒弟都是你收的,现在她们不愿意搬,怎么办?我没有法子,你要出面解决。我给她烧三柱香,给她问个讯。果然有效,到第二天那个女众法师打电话给我,她说她决定过两天回台湾去,馆长迁单!大家都非常欢喜,我也非常欢喜,没有得罪人,真的照顾。

  所以我今天在这个道场,我不操心。为什么?馆长还在。什么疑难纠纷的时候,找她,我这里供的她的纪念堂。你要做得不如法,自自然然的你会走,我们彼此还是维持很好的关系。感应不可思议,李老师教过的,至诚感通!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跟天地鬼神感应道交,这不是迷信。

  在中国,浙江东天目山感应的事情也很多,不是迷信,是事实!山上那么多人在念佛,哪有没有感应的道理!你要想在道场里面为非作歹,自自然然护法神请你下山,你在那里住的时候,身心都不安,非走不可。决不是哪个人要赶你,护法神在照顾,我们这个道场亦复如是。所以看到「解脱精进日」,要想到现前环境我要解什么结?我要脱离什么样的困难才能够得到精进?才能得到智慧?多想想,各人的毛病习气不一样。好,现在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六十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六十二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