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00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0卷)  2003/12/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0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李长者的《合论》,现在看第五小段,我们把文念一念。

  「一切处文殊师利同时说颂者,明信心者,自己妙慧择法遍周」,这几句前一次跟诸位报告过了。总而言之,一切众生自己都有妙慧,妙慧也都是周遍法界。正如「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我们的亏就吃在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我们染上了,像吸毒一样,上了瘾丢都丢不掉了,很想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偏偏放不下。想尽一切方法还是放不下,这个亏吃大了,害自己无量劫来堕在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了解,也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觉悟心,那就是怎么样把它放下。佛教的方法,妙绝了,不想就放下了;想怎么样放下,那个想就是障碍。所以佛法真正的秘诀就是四个字,「不可思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可思,不可思就是决定不可以起心动念,不可以分别执着,不可以去议论,我们现在讲研究讨论。研究讨论是所知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烦恼障,二障障碍了自性,障碍了妙慧。妙慧之大不可思议,周遍法界无量无边的智慧。

  后面这句话说得好,这是一个总结,「总明自有,非是他法」。智慧你自己有,德能自己有,相好自己有,世出世间应有尽有,你没有一样欠缺。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这就是世尊在大经里头很感慨的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病根,九法界众生的病根、病源,诸佛如来一语道破,我们的病根、病源在此地。佛的话你有没有听懂?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诸佛如来是一念觉,我们一念不觉,差别就在此地。他能保持一念觉,我们一念,立刻就堕到不觉,什么不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那个时候是觉。

  在觉的状况之下,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没起心动念,那叫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什么叫根本智又无知?根本智是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无知是什么?你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换句话说,你起心动念的知,他没有,你分别的知没有、执着的知没有。无知是没有这个知,不是不清楚不明白,看得清楚、听得的明白,没有起心动念。这个知跟无知意思一定要清楚、要明白,你就不会疑惑了。换句话说,般若之知,根本智,是一切通达明了。而且怎么样?过去未来、此界他方都明白了。前面说过在这种状况之下,空间没有远近,时间没有先后,所以彻始彻终,这是性体、这是性德法尔如是,这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佛有,菩萨有,你有,我也有,他也有,平等平等,所谓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没有两样,两样就在起心动念。

  凡夫起心动念,什么时候起心动念?现在。不是过去,不是什么无量劫前,不是,哪来的无量劫,就是现在一念。现在一念为什么起心动念?为什么分别执着?这叫什么?不老实,还要批评张三、批评李四,其实张三没有过失,李四也没有过失,谁的过失?自己烦恼在作祟。岂不闻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境,物质环境,缘,人事环境,一切物质环境、一切人事环境里头没有过失。我去分别他,我有过失;他分别我,我不分别他,他有过失,我没有过失。这是怎么回事情?这就是佛跟凡夫,凡夫批评佛菩萨,佛菩萨没有分别凡夫,这叫凡圣差别。

  无差别当中,不得已勉强说个差别,让你什么?让你觉悟,目的在此地。说个差别已经错了,但是这个错是不得已,这个错可以帮助你觉悟,但是你不能执着言说,不能执著名相,希望你从这个现象里面豁然悟入诸法实相,那就叫妙慧。这些理事、境界,《华严经》处处都说,会会都讲。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断重复熏修。我们真正是烦恼习气深重,听一遍、听十遍、听百遍,回不了头;听千遍、听万遍,还是回不了头。总得要听几万遍,这个印象深,印象深了不知不觉会回头。所以古人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在教学里头是非常巧妙的方法,不断让你熏修。你不觉悟、不回头,没有关系,那是什么?熏习不够,要不断的熏习。

  我们千万不要疏忽古人传授给我们这种方法,这一部经学个几遍够了,你没开悟。我过去跟李老师学经教,我们同学二十多个人。我劝大家,我们这部经学会了,学会了是要上台去练讲,去讲经,要讲多少遍?讲十遍。十遍够不够?不够!但是再说多遍,他就不耐烦了,只好跟他说十遍,十遍,想想还勉强能做得到。十遍的熏修是什么?你对于这个经的大意能记住,没契入。要契入怎么样?真的,百遍、千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要想契入这部经的境界,你能把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千遍,我也像夏莲居老居士一样,保证你开悟。你能够专心在一部经上,锲而不舍,一遍一遍的讲,能把这部经讲一千遍,你肯这样做,你是菩萨示现以身作则,做个榜样给大家看,给现在人看、给后世人看;我一生就讲一部经,专讲一部《阿弥陀经》。这经不长,简单的讲,一天讲两个小时,三天就讲圆满,五天讲圆满,七天讲圆满,两个星期讲圆满,一个月讲圆满,都可以。你只学到一个月,不要再太长了,一个月就很不错了。

  到处讲,自己不要道场、不要家、不要庙,哪里请就到哪里去讲。你许个愿,我把《弥陀经》讲一千遍,不难。几个同学邀你讲,在他家里讲,讲三天,一天两个钟点讲三天。张家讲完之后到李家去讲,李家讲完之后到王家去讲,他要叫你讲的详细一点,你就五天、七天,简单一点三天,可长可短,可浅可深。所以无论在家、出家人请你,统统去讲。

  读《弥陀经》,读弥陀经批注,弥陀经批注也要一门深入,为什么?你看很多人讲法,人家讲法不一样就会把你搞乱,熟一家之言。《弥陀经》古注里面有三种权威批注,这是净宗大德都公认的,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个是幽溪法师的《圆中钞》,第三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三本书是《弥陀经》权威的批注,我们依靠它就行了。学讲,这个批注里面你去读,你能懂的你讲,不懂的不讲,没有过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过失在哪里?强不知以为知,那就出了麻烦了,就把经讲错了。

  中国地方大,一个县去讲一遍,你讲一辈子讲到死,中国各个县市还没讲完,你得要长寿。能活两百岁,差不多中国每个县市你都会去讲一遍,好事!听众,三个、五个不少,十个、八个不少,几百、几千个不多,得大自在。绝不计较听众多少,绝不计较时间长短,一切随缘,一部经。别人找你讲其它的经,其它的经我不会,你们找另外法师。你能一生这样做,你就是祖师的典型。

  我给同学们说,我在年轻早年时确实发了这个愿,一生讲《弥陀经》。我没有遇到殊胜的缘,实在讲,在那个时候虽然知道一门深入,我认识不够深,所以别人请我讲这个,请我讲那个,我统统都答应了。这一生讲了几十种经论,不能给现前后世人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我没做到,这就是我涉猎的范围太广了。涉猎的广,于自于他实在讲弊多利少。怎么说弊多利少?如果我一门深入,那我这五十多年的功力,诸位想想,《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我很可能证得。不是在功夫成片,是能够提升到一心不乱。功夫上乘的提升到理一心不乱,那还得了!这个利太大太大了。不过我这一生无论讲什么经论,都是引导向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才能得这一点利益。如果方向是多方面的,目标也是多方面的,那就完了,那这一生什么成就都没有。这是李老师教导的,我在他那里学的。我在台中十年听他讲大大小小的经,我听了三十多部,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讲《金刚》、讲《楞严》,都是导归极乐,劝人求生净土。

  今天我们在《华严》里面,真的把境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了,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总明自有,非是他法」。所以要知道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有一些冤亲债主,俗话讲冤家对头,冤家对头是怎么来的?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含藏不善种子起现行,还是总明自有,非是他法。你要能懂得这一点,这些冤家对头也很可爱,你对他不会有一点怨恨心。他对我有怨恨,我对他没有怨恨,为什么?我明白了,他还没觉悟,他如果觉悟一定是跟我一样哈哈大笑。宇宙之间,世出世间没有一法不是自己,善缘是自己善心所变现的,恶缘是自己恶心所变现的。这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你契入这个境界,了解事实真相,你才会礼敬,你才会赞叹。

  凡夫在一生当中,他的思想、作为有善有恶,纯善找不到,纯恶也找不到,决定是善恶混杂。善恶混杂,我们赞善不赞恶,也就是看到别人所做不如法的,一字不提,别人所做的好事,赞叹。这是修养自己的德行,感化众生。时间长了,对方常常听到,你看我都是骂他、都是批评他,他在背后赞叹我。开头还没有什么,时间久了,我会生惭愧心,你看我天天是骂他、批评他,他是常常赞叹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他不是假的。我的心就会软了,感到内疚、惭愧。有勇气的,我要到他面前来道歉,那是什么?那是有勇气的。没有勇气的,回避,不好意思见他,感觉得对不起他。只要真诚,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心能感化一切,没有不能感化的。不能感化,他没有回头,我的功夫不到,不能怪他,怪自己,自己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功夫不到,没有能把他感化,还要加功用行。这八个字我们要记住,「总明自有,非是他法」。

  这下面「从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这是物质环境。「十智如来」,人事环境。「十首菩萨」,这人事环境。「总是自己果行法性大智万行遍周,以成信故」。十色世界是自己唯心所现的,如来菩萨是自性如来、自性菩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遍法界虚空界统统是自性变现的,自己果行法性变现出来的。大智万行遍周,大智是佛性,万行是法性,无有一法不周遍。这是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示,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因为跟心性相应,所以没有不立即周遍法界,这个在有情分上;无情分上亦周遍,但是周遍比较缓慢,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所有一切物质,物质是能量变现的,质能,它振动的频率不相同、速度不一样。但是心能就是精神的能力,那就太快了。现在科学对这方面的研究少、缺乏,都是研究物理。物理这一方面,最近这一个世纪进步真的是非常快速,日新月异,这是质能、物理。心理就跟不上了,对于心理的研究,实在讲还在开始,还在摸索,甚至于方向都还没有找到,方法也没有找到。所以关于心理这一方面的研究,大大的落在物理之后。物质文明不断向上提升,道德沦落到谷底,这个世界怎么不乱?所以它的结果就是一般宗教上讲的世界末日。那在我们看看诸佛如来的世界,他们的生活环境发展的方向跟我们恰恰相反,他们发展心理,心能发展到极处物质跟到提升。所以诸佛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思想研究的方法、范围是恰恰相反。诸佛世界的代表,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是个代表,确实跟我们这个世界正好相反。你说相反的根源在哪里?思想,想法看法真的两极化。这是个认知,圆教一乘菩萨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的,真正不容易。

  「从此修行,经历五位,不离此也」,不离这个信心。这个信心就是肯定法界虚空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肯定这个。你果然肯定,你就晓得这个宇宙跟我的关系,一切众生跟我的关系。大自然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跟我什么关系?切身的关系,是我自己变现出来的。所以你的慈悲、你的爱心就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法你不爱它,你的爱是清净的、无私的,你的爱是平等的。就像慈母关心她的儿女一样,儿女都是她生的,儿女当中不友爱,但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决定是平等的。如果这个儿女能力比较差一点,比较愚钝一点,父母还特别关照他。我们今天对于人,对于宇宙,对于一切万物,为什么爱心失掉了?迷了,不知道是自己,不知道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以为自己这个身是自己,除身之外都不是自己,我有能力任意去糟蹋,任意去掠夺。你糟蹋他,你掠夺他,那你有反应,那个反应就是天灾人祸,这个道理非常非常之深。我们看长者后面的话。

  「是故发心毕竟二不别」。不别是没有分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这个先心是初发心,初发心太难太难。初发心就是始觉,如来果地那是本觉,本觉本有,始觉太难了,你开始觉悟了。这个始觉多半是接受圣教,听了佛菩萨的教诲,读到佛菩萨经论,豁然明白了。这一明白之后,思想完全改变了,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你也不会怨恨他,你也不会责怪他,你只有一个心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你会生这个心。这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明白清楚,一点都不疑惑,他本性本善,他本性是佛性。可惜怎么样?迷了,人是个好人,喝醉酒了发酒疯,等到这个酒疯过去之后,他会恢复正常,以后劝他不要再多喝酒。你是这样的心态看他,不会厌弃他,不会舍弃他,不会把他开除。「先心」是真难,这个先心一发,上轨道了,往后一帆风顺决定成无上道。就好像走路,他方向正确了,路走对了,虽然还没有到,我们知道他一直往前去,他肯定会到。

  这后面有一首偈,「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以为天人师,超胜声闻及缘觉,一如涅盘经说」。这总共有六句,六句是一首半的偈子。从「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以为天人师,超胜声闻及缘觉」,这是什么?大乘圆教初发心,这个心一发他就入发心位,就是初发心的菩萨。那我们永远发心,你在这里一比较就晓得我们是不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今天我们没有这个认知,不是!我们没有这种态度,不是!我们没有这种行为。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就已经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知道自己的心性是不动智如来,他知道自己的妙慧就是不动智起作用周遍法界。他知道总明自有非是他法,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心现识变,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无量无边世界里头无量无边的众生,是自己烦恼习气的现行,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包括自己的身体,包括自己的念头,皆不可得。

  他从这个地方修行,那我们是不是?冷静去思惟比对,我是不是初发心的菩萨?不是!不是,要学。从哪里学起?读经。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为这个。不是为已经发心的,已经发心的他路走对了,只要往前走就行了。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引导一切迷惑众生回头走向正路。所以初发心难得,非常可贵。「是故我礼初发心」,这个「我」是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文殊菩萨在我们世界示现是等觉菩萨,他礼拜,礼拜谁?初发心的。这个「礼」就是尊重礼敬。我尊重他,我敬爱他,我知道他现在的方向目标正确,不久一定到我这个地位,我们一样,平等平等。这个位次就是究竟佛果。

  「初发以为天人师」,真的是天人师,为什么?做出最好的榜样,他走的这一条正路。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人这条路还没有摸到,还没有找到,他找到了,他带头在这里走,所以他超过声闻、超过缘觉。为什么?声闻、缘觉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没有走到这一条路,这一条路成佛之道。而这一条路里头,暗暗的就是含着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我说暗中含着这个意思?因为《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念佛法门,文殊菩萨自己发愿求生净土。所以这个经里头有显有密,密义是导归净土,不是到末后才导归。从前面「如是我闻」开始起,就这意思都在里头,密义我们要懂得。有这个密义,我们各个人都得救,没有这个密义,那真的是上上根人才得度,我们这种中下根人就没分,它有密义。决定超过声闻、超过缘觉,一如《涅盘经》说。

  「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这句话是真的,凡夫在大乘、无上乘建立信心不是一桩容易事情,这个信心一建立,了不起。尤其是把《华严经》这些理论方法用在念佛求生净土上,把你的信愿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把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大幅度的增长了。所以教不能不学。什么人可以不必学教?第一个因素,缘不足,他想学没有人教他。没有遇到正法,没有遇到善知识,这是无可奈何之事。遇到正法,遇到善知识,不能不学。第二种人那是真实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之人,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信心具足,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听说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念到底,行。如果不是这样的根性,不是如是的缘分,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大乘,有机会遇到了正法、遇到了善友,不能放弃。

  绝对大多数的人一生成败关键在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样的。我们的身得自于父母,不能不孝,我们这一生的方向目标(这是基本的认知)得自于老师,老师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我们的肉身从父母得来的;法身慧命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所以父母跟老师地位是平等的,是我们一生真真实实大恩大德之人,不能不孝父母,不能不敬师长。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李长者的《合论》,接着看。「为凡夫总自认是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故,是故入十信难」。我们先看这一句。这是说明凡夫为什么总是堕落在凡夫位中不能够超拔,原因在哪里?长者为我们指出来了,为的是凡夫总是自认是凡夫,不肯承认自心是不动智,不肯承认法界虚空界一切剎土众生是自己心性所现所变的,他不肯承认。就好像我们还用这个比喻,用身做比喻,我这身上一根细胞、一根汗毛不承认这整个身体是它,它是这个身体一部分,这整个身体也是它,自他不二。

  那再给你说,法性不生不灭,这个身体形象呢?身体形象还是不生不灭。我们常讲这身有生死,性,灵性不灭,这个人好懂。告诉你身也没有生灭,生死就是生灭,你就不懂。身怎么会没有生灭?身是物质,物质是缘聚缘散,因缘条件具足了就现这个形;不具足,散掉了,散掉它还是没有灭。我们用水来做比喻,水是个物质,它的缘是温度,摄氏零度以下它就结成冰了。如果温度上升,升到十几二十度它就变成水了,温度再加高,升到一百度、两百度它就变成蒸气了。如果升到一千度它就没有了,气也看不见了,它在不在?在!冰也好,水也好,蒸气也好,汽化也好,都是它,它没有灭,只是缘聚缘散,我们这个肉身亦复如是。为什么?它的体是法性,性不生不灭,性变出来的相哪有生灭。所以今天科学讲物质不灭,精神不灭。

  你要是真正肯定了,认识事实真相,对于生死你就明了了。佛法讲了生死,了是什么意思?明了了,生死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对于生死有没有恐惧?一丝毫恐惧都没有。真的就像喝一杯水一样,一点恐惧都没有了。知道这缘聚缘散,缘生缘灭。缘生缘灭,只是缘的关系与法性毫不相干,法性绝对不会随这个缘生灭;法相,这个物质也不会随着缘生灭。这个意思如果再难懂,我们再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好比我们这个房子,房子盖成功了,你看到很喜欢。房子是什么?相。房子的体是什么?你用的砖头、用的瓦片、用的水泥、用的钢筋、用的木材,这我们讲这些材料,建筑材料,这是物质,这是房子里面的真正的物质。它有没有生灭?它没有。只是按照你的图样排列起来变成房子;没有变成房子时它堆在那个土地上,堆在那一堆,我们叫它做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变成房子,它没有增没有减。这房子不要,拆掉了,拆掉房子没有了,这些材料堆在那边还是那么多。诸位想想这个道理。

  不但灵性不生不灭,物质也是不生不灭,就算是汽化了,没有了,变成大气散布在空中,还是没有生灭。那个极其微细的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佛法里面叫微尘,我们这个身变成微尘,高倍的显微镜都看不到,那么小的物质散布在太空当中,没有灭!灵性跟缘聚的物质都没有灭,是你自己无知不觉,不了解事实真相,聚的时候生欢喜,灭的时候很悲哀。这是什么?这个叫虚妄的情执,错误的。你还会有这个现象。真正了解清楚,原来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

  所以我常讲的,佛法里面所说的十善业,慈悲喜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中国人所讲的伦理道德,五伦是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德,本有的,只要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些自性里头的德统统现前。我们看诸佛如来,看看诸大菩萨,各个人都是这样的,性德自然流露,他不迷。凡夫迷得浅的,这些德行还有,不过是打了折扣,水平降低了。到三恶道几乎没有了,完全变质,真诚变成了虚伪,清净变成了染污,平等变成了高下,正觉变成了迷惑,慈悲变成了自私自利,变质了。怎么变质?迷,变了质。所以你要晓得虚伪就是真诚,恢复原状就是真诚,染污恢复原状就是清净,自私自利恢复原状就是大慈大悲,一念觉就恢复了。所以这个初心值得文殊菩萨尊敬,道理在此地,他开始觉悟了。一觉悟,样样就恢复了,把烦恼恢复成智慧,恶作恢复成德能,一切苦难恢复成相好。所以总要我们自己承认、肯定我们的自心是不动智。

  般若智慧,自心起用是无所不知,那就是前面讲的「妙慧择法,周遍法界」,自他不二。不承认,你就永远没有办法入十信位,就是初信,初信位的菩萨你永远得不到;换句话说,你学佛没有入门。初信位是小学一年级,你不能相信,你没有入门。从什么地方相信?自他不二。到什么时候你真正相信,你对于一切人会礼敬,像文殊菩萨礼初发心一样,你会很谦虚,你样样都能让,你肯定会包容。我们今天讲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相包容、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所有的世出世间这些德目你统统都落实。不要人教自然就落实了,你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入了佛门。为什么?你虽然不是佛菩萨,你有佛菩萨的样子,你有佛菩萨的气氛。

  如果我心还有不平,好像还有什么冤屈,你是凡夫,你没有入门,你这个初信位拿不到,还是你烦恼习气障碍了你自己的悟门,障碍了你自己的妙慧,再深一层讲,障碍了你自己的不动智。你一定要晓得与任何人都不相干,这个世间没有人害你,没有人对不起你,自己对不起自己,自己害了自己,那是真的。所以孟子讲「反求诸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就对了。反求自己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忏悔法门,基督教里头讲的悔改,佛法里讲忏悔法门,儒家讲反求诸己,这是圣贤功夫的秘诀。六祖惠能大师说得更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看能大师他老人家所讲的话,他对大众说:我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这是他自己一生当中修行证果的秘诀。所以他尊重别人,礼敬别人,天天能见到自己过,能改过自新,你说这个人还得了吗?肯定成圣成贤。

  凡夫为什么永远做凡夫?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所以天天增长过失,天天不知道改过自新,因此愈陷愈深。他堕落,肯定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的念头行为,那就是罪业,天天造罪业,《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个罪业的果报,一直把你拖到地狱,这凡夫。你看看反求诸己的人,悔改的人,忏悔的人,天天向上提升,不见他人过,往上提升;天天见人过,是往下坠落。世出世间圣贤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我们充耳不闻,闻而不信,信而不行,还是往下坠落,这个问题严重。那么这一句长者慈悲教导我们,我们为什么入不了初信原因说出来了。下面说。

  「明十信心成就,任运至十住初发心住故」。十信心满,成就就是心满了,任运至十住初,初是发心住,这真的叫大幅度提升,为什么?真正超凡入圣,脱离了十法界入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叫华藏世界,你摆脱了六道、摆脱了十法界,你往生到一真法界去了;现在我们讲移民,你移民到一真法界去了。这是所有一切世间最殊胜的,这个世间没有一切苦,就叫做极乐世界,华藏是极乐,极乐就是华藏。这里面的居民各个都是大觉,大智大觉,没有迷惑的人;各个都是六根在六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决定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纯真无妄,各个都是如此。这个法界里面是平等法界,这个法界里头没有政治组织、没有国家、没有国王,没有什么部长什么,统统没有,一律平等,只有老师跟学生。跟学校不一样,学校还有阶级,还有校长,还有教务主任、总务主任、训导主任,还有这些,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都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老师,其它都是学生,平等的。

  但是这个里面也长幼有序,先到极乐世界的,这是在我们之前,学长;后到极乐世界的,学弟,有这个关系。大菩萨也帮助小菩萨学习,像实报庄严土的大菩萨,凡圣同居土的小菩萨。这些小菩萨各个都是聪明到极处,为什么?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在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有烦恼,没有关系,那个地方没没有恶缘,所以烦恼不会起现行。久而久之,烦恼自然就转变菩提了,转烦恼为菩提。烦恼没有了,烦恼灭尽,烦恼统统变成菩提了,就是还原了,恢复正常了,正常就是智慧,菩提是智慧。转恶作为德能,转一切苦为相好,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今天有缘能读到这个经,这真是不容易,这样的开导你到哪里去找?真的搞明白了,在此地最贵的就是直下承当。直下承当不是空口一句话,真的观念转过来、念头转过来,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后,我在这个世间对一切人事物,我自自然然会做到牺牲奉献舍己为人,念念为众生,行行为众生。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叫什么?叫行菩萨道,行佛道,成佛之道如是。你能这样做,这个做法是什么?是忏悔。过去无知,不知道帮助别人,现在明白了。过去帮助别人是有条件的,现在帮助别人无条件,为什么?过去我自私自利没有离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都没有舍掉、没有放下掉,所以要谈条件;现在我万缘放下,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我的关系,我清楚、我明白了。所以我牺牲奉献是我的义务,是我应该要做的,我要不这样做对不起自己,观念转变了。真正爱护一切众生,爱护一切恶作的众生,爱护三途众生,平等的博爱,清净的慈悲,像《无量寿经》上讲的「广施功德宝」。

  那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你要是不懂得,好像还带着有一点诱导的味道。财布施得财富,愈施愈多,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你自然就明了不能不做。我要帮助别人,需要财富,没有财富拿什么帮助别人?我要帮助别人,需要聪明智慧,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长寿,你才能真正帮助人。这三个条件不具足,那就是古德所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心里真想做,我能力做不到。佛告诉我们,你要想具备这个德能,你要认真去修学,三种布施得三种圆满的果报。

  我这一生你们看到的,我年轻的时候没有福报,那个照片挂在斋堂,你们诸位自己去看。我还有一张出家那天照的照片,剃度的那一天,是一张小张的,你们想办法去把它放大,我不晓得斋堂有没有挂那一张?你去看看那个相,一点福报都没有。年轻的人,很多人当面不好意思说,背后都批评我,不但没有福报而且短命,短命相。有一点聪明智慧,这大家肯定的,一点福报都没有,贫穷下贱。我能够回头觉悟是读《了凡四训》,朱镜宙老居士给我这本书。我是一个朋友介绍我跟他认识,那个时候他六十多岁将近七十岁,我好像是二十五、六岁,他也很喜欢我,常常送书给我看。第一本书,《了凡四训》。我拿了这本书,那时候印的很薄,字也印的不大,这小册子我从头到尾看了三十多遍,很受感动。我的毛病习气跟了凡先生一样,读这本书之后回头了。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修布施,教我修福修慧,教我要看破放下。我问他从哪里下手?布施,学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才懂得。《了凡四训》读了之后,才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财布施,不是说等到我有钱的时候再布施,错了,你命里头没有钱财,你等你有钱再布施,你这一生当中永远没有布施的机会。怎么样?现在就干,现在没有钱,没有钱我尽量节省,省一块钱用一块钱布施,省两块钱用两块钱布施。我们那个时候是做小公务员,一个月的待遇只有台币五十块钱,我们住公家的宿舍,住不要花钱;吃是公家的伙食,也不要花钱;穿衣服,公家也发衣服给你,所以这些东西都不需要。零用钱什么?肥皂、毛巾、牙膏、牙刷这些东西必需的,剃头理发,这些正当的用途一个月的开销二十块钱就够了。我五十块钱的待遇,我至少能够节省一个月可以布施二十块钱,我这样干法。除了生活必需开销之外,我能够点点滴滴节省下来修布施。

  我的布施是做三样东西,所以很单纯。第一个是印经,参加别人,别人有印经地方,我们出个一块钱、两块钱、五块钱、十块钱,随喜功德。这个印经是财布施又有法布施,一举二得。另外的,我要做的事情布施医药,钱虽然很少,布施个十块钱,一个月、两个月做一次,我只有这么大的能力。再就放生,寺庙里头每个月都有放生法会,我们随喜一点钱去放生,钱都很少,但是做,几年做下来之后,效果就不一样。所以诸位看到什么?看到明显不相同,五十岁,我四十五岁到五十岁面相改变了,体质也改变了,也有一点福报了,这供养也愈来愈多了,愈多就愈多做,我的生活依旧保持到那么样的简单,全部都拿来做。这几十年来我所修的这些布施供养,大概在台湾没有一个法师能跟我相比的,为什么?别的法师们他们都盖庙去了,那用钱很多,我不盖庙,我统统印经,这是学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一生,四众同修的供养布施全部用在印经上,只有财法两种布施。印的善书里头,劝人吃素,劝人放生,劝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这是什么?这无畏布施。所以这个做法是一举三得,那么你的果报一定是你财用绝对不会缺乏,真的是有求必应。虽然财富不多,但是想做什么事情,财用上不会缺乏的,会有人送来,会有人供养。这个聪明智慧,你们天天听我讲经,你能够听得出来;那健康长寿,你们都能够看到,我的果报是从这一生学佛以后才修来的。二十六岁开始学佛,我那个时候很后悔,为什么二十六岁才遇到,我十六岁遇到多好呢?这个事情真的是愈早愈好。当然各人的机缘不相同,我二十六岁才遇到就开始很认真的学习,到今年五十二年,这过年就五十三年了。我这一生给大家就是最好的榜样,你修学这个法门你真的得到效果。所以要用功,要着重实质不着重表面。佛教我们求实德能,实是真实,道德、才能,你真正去修。修成之后,贡献给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特别是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

  在现前这个社会,社会动荡不安灾难频繁,我们以实德能来平衡,我们相信这不是妄想。《华严经》上讲的透彻,我们的起心动念都遍虚空法界,一切人起心动念也遍虚空法界。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一切人起心动念不善的,我们用至善来平衡不善,这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磁场。我们如何来平衡这个地球的磁场?平衡太阳系的磁场?用真诚,用至善,纯净纯善,这个力量很大,自己要有信心。这桩事情是无形的,人见不到,科学家也探测不出来,佛菩萨知道,神圣知道,比我境界高的人知道,跟我同境界的人也知道;境界比我低的,他不知道,也无须要让他知道。多一个人发心来做,这个力量就增长。如果说是要有十几二十、三十个人来做,确实就能够平衡地球磁场、太阳系的磁场。不要多,三、五十个人用纯净纯善真诚心去做,就能够帮助苦难众生。不能完全化解灾难,灾难至少减少了,灾害减轻了,肯定有的。

  世间人说这是大功德,在佛法里讲,这是我应该做的,为什么?自他不二,一切众生是我自己心现识变的,我没有条件。佛法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理所当然,是我自己本分的事情谈什么条件。你这样做下去,任运,任运是自然,没有加一点一点的意思,自自然然你就上升了,上升到十住位。十住位初,这是第一个位次,发心住,就是圆教初住,这不知不觉就脱离了十法界,就入了华藏,入了一真法界了。

  「乃至究竟佛果故」。究竟佛果是如来的果位,就是妙觉位。那么你从初住、二住、三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位位都是任运。这两个字诸位要看清楚,你不断往上超升都是任运,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我要上升,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这个念是妄念,这个念是障碍。刚才讲你证得初住的这个位次,就是没有起心动念了,六根在境界上绝对没有起心动念,绝对没有分别执着,自然往上升,这到究竟果位。

  下面说「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经十千劫」。三乘是讲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就是声闻,中乘是缘觉,大乘是菩萨。他们修十信心要十千劫,十千劫是一万劫的时间才能到十信修满入住,你才晓得这个难。可是在《华严》,「此教中」,《华严》快,为什么?「为以根本智法界为教体」,这就不一样。《华严》根性的人以什么为体?自心是不动智,他的信心是从这建立的,跟三乘不一样。也就是说三乘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圆教一乘人他一开首就是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立刻与自心相应。相信自心就是不动智佛,相信自己的智慧选择,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这三乘里头没有。

  所以他是「但以才堪见实即得」。注意才堪见实,「堪」是能够,你才能见得真实,真实是诸法实相,你就得到了。得到什么?初住位,发心住。「不论劫量」。你搞三乘是有时间的,你搞《华严》没有时间,为什么?《华严》没有空间,没有时间。这就是现代科学家所讲的在某种条件之下,那么你恰好就符合着某一种条件。这某一种条件就是肯定法界虚空界剎土众生,是我自己心现识变,就这个条件。相信自己的修学理论所依据的是自己不动智。你记住,不动就是智,一动,智就变识了;不动是真心,一动就是妄心。真心跟妄心的关系很密切,真心像水,妄心像波浪,波就是水,水就是波,没错,作用不一样。水是平的,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到外面照的清清楚楚;水起波浪就不能照,照的就乱七八糟,零零碎碎了。所以不动是智,你照的清楚,动了就照不清楚。

  所以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真妄不二,体用一如。圆顿大法是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的,超越三乘,超越声闻、缘觉。不但超越声闻、缘觉,超越权教菩萨。这个地方讲三乘,就包括权教菩萨。什么叫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我们讲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超过他。他要想离开十法界可不简单。你看大乘圆顿法门,离开十法界他都不知道,轻而易举,任运!他们为什么那么困难?他不知道任运,他要分别执着,他要想什么方法,修什么法门才能超越,那个麻烦大了。这个圆顿法门根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思不议,所以他是自自然然成就的,成就的无比殊胜高超。现在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99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01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