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28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八卷)  2004/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8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我们将偈子念一遍: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有很详细的开示。这一些经文开导,正是宗门里面所说的随拈一法,无不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随拈一法是法相,任何一个法相,大而虚空法界,小而芥子微尘,都能见到真性。这首偈是把水比作真性,是把波、把流动比作法相,相不离性,性不离相,性相都无自体,所以彼此『各各不相知』。后面还有许多比喻都是说明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对于我们学习大乘非常重要。为什么?一向我们对于宇宙现象的观察都错了,都误以为这些现象是真实的。佛在这里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怎样能够真正明白、觉悟这个现相是幻相不是真的?真正透彻明白了,我们的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才能放下。这一放下真心就现前,那就正是宗门里面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真的叫是一了百了!

  现在我们接着前面的疏文再往下看。看第三「唯所依者,流既总无,但唯是水,前水后水无二性故,无可相知,是则本无有流而说流也」。我们凡夫说水在流,水是不是真的在流?真的在流,一点都不假,凡夫知见。为什么真的在流?为什么佛菩萨说不流?我们究竟错在哪里?错在佛菩萨用真心,真心如如不动。能现能变不动,所现所变的它怎么会动?这样子慢慢就把原因找到了。我们的妄心在动,就像流水一样。他这里有,你看前水后水,我们的念头有前念后念,念念不住。我们有前念、有后念,所以看到一切万法都有,都像此地讲的有前水后水,有前浪后浪。

  前水后水无二性,所以无可相知。前不知后,后不知前,前面这个意思说过,前流不到后流,后流也不到前流。我们在前面用电影的底片做比喻,电影的底片就是幻灯片,前面一张不到后面一张,后面一张也不到前面一张,所以各各不相知。幻灯片这一张一张的放,它有没有流动?没有,本无流而说流。我们看在电影里有流水,有瀑布,实际上流了没有?真的没有流。你看看底片,底片哪一张在流?这个常识我们现在一般人都很熟悉。可是这个底片放映的速度太快,我们以为它在流。这个速度说老实话不算是很快,也不过一秒钟二十四个镜头的开关。好,我们再看这个水,水的速度,瀑布速度最大。我们不要用多,用百分之一秒的快门这个照相机去照瀑布,瀑布水有没有流?你连续按几次快门,譬如说你按个五次,按个七次,就照了五张,就照了七张,这照片里面你看水流了没有?没流,确实不流。

  六祖惠能大师初到广州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听众里面有两个出家人在争论,争什么?那个讲堂外面有幡,风吹着那个幡,一个说那是风动,一个说幡动,两个人互相争执,谁也不服谁。六祖看到这个情形在当中去排解,「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马上就平了。风为什么会动?幡为什么会动?根源在哪里?心在动。你的心要不动,看外面什么东西都不动;你的心在动,整个宇宙都是动的,跟江本胜做那个水实验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真心是什么?真心离念,真心不动,妄心在动。可是真妄是和合的,所以动中有不动,不动里头有动,妙用无穷。重要的是你要觉悟,性相都不迷,性相都不着,都不分别,都不起心,都不动念,诸法实相就在面前。

  这三个意思说出来了,后面这段这第二段说「法中三义者」,前面是比喻,比喻三个意思唯就能依,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依所依,第三个意思唯所依,比喻里头有这三个意思。实际上比喻什么?比喻真心、妄心。所以法中也有三个意思,「一流喻能依妄法」。诸位在这个地方特别要留意法是妄法,所以佛在《般若经》上才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为什么要舍?妄法。这个流水流的这个相是比喻妄法。

  「二妄依真立」。真是什么?把水比喻作真,流这个动的相依什么?依水,没有水,流动的相就没有了。这个妄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面包括空间、包括时间。这个法你要想到,这经上前面也讲过一切有为法都是妄法。有为法里面有心法(八识),有心所法,有色法,有不相应行法,还有无为法。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那是真的,其它的五个是相似无为,不是真的无为,相似。因为有为法里头这个排不进去。有为法是有生灭的,无为法是没有生灭现象,所以虚空算作无为。虚空有没有生灭?实在讲有,迷了有,悟了就没有。你没有悟那总是有,所以「觉后空空无大千」,你在没有觉的时候「梦里明明有六趣」,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觉了之后没有了。

  妄依真立,离了真哪来的妄?真妄是一不是二。那到底怎么回事情叫妄?你不认识真就叫妄,迷了真就叫妄,真永恒不变。所以那个妄,妄是变而不变,不变而变,妙!这种现象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给我们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就是妄,妄相,为什么千变万化?随着你心想,你心要不想,这妄相、这变化就没有了,那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不异,不能说是一样,也不能说是不一样。我们从这些名言里面去体会、去悟入,所以名是假名也不是真的,它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悟入。怎样才能悟入?不能够执着名言,执着名言是决定不能悟入,这就所谓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舍,真相、实相就现前;你执着不肯放下,这实相是在面前,但是你永远体会不到。妄依真立。第三类是「妄尽唯真」。这就前面比喻唯所依。你看看大乘经里面佛讲,见思是妄,尘沙是妄,无明是妄,这三个统统都断尽,真心现前了。见思断了证阿罗汉果,尘沙断了证菩萨果,无明尽了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地方讲妄尽是无明尽了,如来究竟果地。

  现在我们再看下文,「初中」。这个初是唯就能依来说。「妄缘起法,似互相藉,各不能相到,悉无自性,故无相知,是则有而非有也」。清凉大师的批注我们要特别留意。大小乘经里头佛常常讲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四缘生法。缘是什么?妄缘。由此可知,佛讲四缘生法、讲无量因缘生法是随顺俗谛说,是方便说,也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个方便会带你契入真实。你不能说它全是假的,你要没有这个方便,你不能悟入真实。四种缘,四种缘展开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不是单纯的,这个现象生起来了,《华严》上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跟四缘有没有抵触?没有,四缘是归纳,无量因缘归纳不外这四大类,这四大类展开就是无量因缘。哪怕最小的一个粒子,我们现在讲原子、电子、粒子,在佛法里面讲微尘,都说无量因缘,不是简单的、不是偶然的。

  现相,从所现境界相上,我们对于世尊讲无量因缘体会就更深刻了。譬如我们看电影,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这个现相,这现相里头形形色色,有人,有物,有山河大地,有日月星辰,有树木花草,什么都有,这里面点点滴滴都是无量因缘成就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实的这个境界。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楞严经》里面佛把它归纳为二十五大类,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任何一类点点滴滴无不是无量因缘成就。可是你要晓得缘也是妄缘,所以生起这个法相,相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似互相藉」,似就不是真的,好像彼此为依缘,这个现象能建立,不是真的。事实真相,前面有一句话说得好,「并皆速灭」,这也是大小乘经里头佛都说过,剎那生灭。正是给我们,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上那个幻灯片剎那生灭。所以你在银幕上面看到好像彼此相藉,实际上各个不相干,各各不能知,那是真的。前面一张幻灯片跟后面一张不同,前不到后,后不到前,它怎么会相知!所以清凉大师那个时候没有电影,如果有电影,我相信他一定会用电影来做比喻,让我们更清楚、更明了。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所以佛在经上讲「梦幻泡影」,佛用这个做比喻,「如露亦如电」就是剎那生灭,所以各不能相到。

  「悉无自性,故无相知」。无性之性就是真性,所以自性、真性也叫做本无,这佛在经论上常讲的,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真性,自性,缘会,一个意思。你在这么多的名词术语里头你去体会。这里头缘会是讲物质,其它的讲本无、实相、法性、自性、真性都是从理上讲的,性体上讲的;缘会是从事相上讲的。相,性在相里头,相是依性生起的,没有性哪来的相?我们佛法里头称法相,加个法字,法相是依什么起来的?依法性。法性在哪里?法性就在法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大彻大悟之人跟我们有什么两样?他们见性不着相,我们凡夫着相不见性,差别就在这里。

  见性的人,给你说,生死没有了。他生死没有了,那明心见性的人不也死了吗?释迦牟尼佛死了,我们过去很多不少菩萨、祖师大德都是明心见性的,不也都死了吗?没有死,他死而非死,非死而死。那怎么回事情?相有生灭,性无生灭。讲他没有死是讲性,法性没有生灭,法相有生灭,见性不着相,所以说他没有生死。凡夫着相不见性,说他有生死,他不知道相里头有性。这桩事情,世尊在楞严会上,楞严会前面有一段很长的文十番显见,讲得好,讲得真是清楚明了。佛在六根举一个比喻眼根。眼根是相、是法相,这个眼根能见,那个能见的见性是法性,它不是法相;如果法性要离开法相,这眼睛就不能见,没离开,所以是一不是二。可惜凡夫对这桩事情不明了,总是执着在眼根上,不知道眼根的见性才是真正的自己。见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楞严》参透了,那肯定明心见性。

  所以这末后一句结得好,「是则有而非有也」。有而非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没有;你说它没有,它有相,你说它有,真的当体即空。《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这一切法是讲法相;无所有,这个无所有我们现在有那么一点模糊印象,并皆速灭。你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当体即空,你就晓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真相。你心里面患得患失的念头没有了,患得患失是烦恼的根本,贪瞋痴的根本。得失没有了,贪瞋痴从哪里生起?生不起来。所以这叫烦恼的根,烦恼的根叫无明,这就是无明。你不了解事实真相,烦恼从这生起。

  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所以森罗万象,就像我们看电视、看电影一样,你可以看,可以欣赏,你决定不能执着,你决定不能分别,决定不能控制,决定不能占有。你从看电视、看电影,如果有这样的一个觉悟,把这个觉悟应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是电影,就是电视。电影电视的画面是平面的,我们今天这个画面是立体的,这个立体跟电视电影平面的画面无二无别,确确实实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并皆速灭,皆是虚妄。有而非有,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本无」,《般若经》上说得多,根尘识七大,本无。本无就是实相。

  我们再看这法里面第二个意思「依所依者,谓此妄法,各各自虚,含真方立,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这里面字字句句都不能够疏忽,妄法,一切法都是虚妄,有而非有。《金刚经》上这一句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有相就是此地讲的妄法,皆是虚妄,各各自虚。自虚是没有实体。怎么没有实体?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哪来的体!那相从哪里生的?含真方立,就在这个现相里面有真性,性是什么?性是能现。能现种种,种种能现的性是一不是二,那为什么现的种种差别?妄缘不同。

  缘也要加个妄,妄缘不同,所以它有种种差别。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梦里头有种种不是单纯的,梦里面也有山河大地,虚空法界,芸芸众生,好像跟现实没有两样。梦中境界一时顿现,所以从这梦幻泡影里面能够悟入,悟入本无,悟入实相。本无、实相就是法性,就是真如,含真方立,所以森罗万象。能现能变的,能现的是性,能变的是识,性跟识是一不是二。性上带着迷惑就叫做识,迷惑去掉了就是真性。所以识,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带妄之真,在哪里?在所有一切现相之中。性,相,识,一而三,三而一,不即不离。

  「含真方立,何有体用」。没有自体,没有作用。这接着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所以你看到相知相成也是妄相。《金刚经》只一句话包括尽了,「皆是虚妄」。这句话说得好,跟清凉在此地前面《疏》里面给我们说的「并皆速灭」,一个意思。皆是虚妄、并皆速灭,不存在,所以它哪里有体、哪里有用?我们迷惑了,看到它好像有体,好像有用。大小乘法里头常讲体相用,现在把体相用都否定掉,这叫向上一着。对中下根性的人讲体相用,对上上乘人说哪有体用。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应机说法,你是什么样根机给你怎么个说法。法,没有定法可说,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无有体用,无有体性,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知,后面我们还会读到法尔如是。再看下面。

  「即由此无知无成,含真故有,是则非有而为有也」。前面讲的是唯就能依来说,有而非有;这一段讲是依所依者,这结论是非有而有,这叫我们从方方面面去观察,真的是无知无成。它在含真方立,含真故有;有即非有,非有即有,所以你不能说它有,你不能说它没有。性上没有,相上幻有、妄有,妄就不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有一法不如是,你怎么能执着?你怎么能分别?你怎么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错了,分别执着就更错了。所以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也就跟诸佛菩萨一样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能令一切众生皆得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悟了,悟有浅深不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三小段,「唯所依者,谓能依妄法,迥无体用,唯有真心,挺然显现,既无彼此何有相知,正由此义,妄法有即非有,以非有为有,复说真性隐即非隐,以非隐为隐」。这一段文里面说得也很清楚、很明白,处处提醒我们法是妄法,让我们常常想到《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时刻刻能把这句经文提起,那就叫观照。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才有分别执着,你马上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分别执着就放下了,这是初步功夫。

  你能够做到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你就有功夫了,这个功夫就是一般讲的你有定功,你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不被外面境界所转,那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经上是讲转物,物,实在讲就是讲境界。你不被这个物境所转,你就能做得了主,你就能转境界,那就是转凡成圣。再向上一着,那高了,根尘相接之处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破无明,不执着是破见思,不分别是破尘沙,你在一切诸法里面你见性了。这个时候心性就像此地所说的隐而非隐,非隐而隐。果然能在境界上不为物转,你能转物。所以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舍就是不执着,这一点很重要。世法我舍掉了,我不执着了,执着佛法还是错了,佛是教我们破执着,不是教我们破执着的对象,为什么?对象是妄法。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今天我看到南京一些居士,理工大学的念佛小组,都是些老年人。他说念佛之前都要念三遍《弟子规》,原来听讲《地藏经》,现在也改成听杨老师讲的《弟子规》。不必要,《弟子规》我觉得六十岁以上的人不必听。《弟子规》,想想看是童蒙的课本,谁要去读?这是在这个时代大人就是为人父母的,为人老师的,他没有学过。今天你教子弟,你教学生,你教他要去做。他学了之后,看看,看看你们没有做,他怀疑,他不会接受。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的要求父母、老师、儿女、学生一起学,到做祖父母就不要了。这些东西在佛法里面讲是戒律、是威仪,是属于律仪戒。那我们做祖父母的人不要再搞律仪戒了吗?对,我们做祖父母的有定共戒、有道共戒,不会犯这个过失。什么叫定共戒、道共戒?我们每天读经念佛,一心求生净土;这是儿女的事情,我们要懂。所以在一般五十以后,大概你都有孙子了。有孙子,你应当督促你的儿子、媳妇、孙子要学,要好好的学;老人还是听经,还是听《地藏经》,还是老实念佛。我们看到年轻人、小朋友学《弟子规》,欢喜赞叹,这样就好。这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从这扎根,这好事情,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这个事情。

  第二个问题,有一位锺居士他问了一个问题。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有说,《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国师《三时系念》,大概有人问,问印祖可不可以用它来做助念?印祖不赞成,我也不赞成。临终助念非常重要,一句佛号。这么多年来我们送往生都依照《饬终须知》,都依照这个做法。《饬终须知》前面叫《饬终津梁》,那是文言文写的,写得比较深,也写得很详细。《饬终须知》是给一般通俗,大众化,把里面重要的东西用浅显文字重新写过,现在人能看得懂,我们都依这本书来送终。送终里头连经都不要念,开示不可以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开示什么时候用?这个亡人还没有断气,他跟家人讲他看到什么人,看到什么,都是死去的人,或者看到什么菩萨。他只要说这个话,这个时候讲开示。开示讲什么?不要理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除了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跟他去,任何人看到都不要理,跟着我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叫开示。除跟他讲这个话之外,没有二话好讲,这要知道。

  中峰《三时系念》,这些年来我们提倡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在什么时候做?多半是在佛七,佛七是自利,七天圆满之后,我们做一堂三时系念超度在佛七当中所带的牌位,同修或者是家亲眷属有要超度的,在佛七当中我们不做任何法事,就是每天念佛给他回向,所以佛七圆满之后做三时系念,冥阳两利!它跟净宗完全相应,里面诵经,念《弥陀经》,念往生咒,里面的开示都不错,都非常之精采,是属于这么一个法会的做法,不是平常助念,这个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我们修净宗的人念念与我们本宗相应,我们看到许多超度佛事的仪规,与净宗最相应、最契合的是这个仪规,这是我们采取它。这么多年来确实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不可以用它做临终助念,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我做这个,跟前面这个仪规讲的是有一点差别。他本来好像是对亡灵,我们今天不是对亡灵,我们今天对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尊神,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灵,所以我做不是对某一个亡灵,不是为一个人做的,是团体,大众一起做的,所以收很好的效果。这附带跟诸位说说。

  学佛要开智慧,佛法着重的是圆解,圆修,圆证,你才能得到真实圆满的利益。所以经不能不听,而且要多听,佛更要多念。年岁大的人在一块共修,我还提倡的是多拜佛,拜佛是非常好的运动,拜佛也是真正修忏悔法门。年岁大的时候,我们是以拜佛、绕佛,以这个为主。绕佛的时候我们念佛出声,拜佛的时候我们心里面默念,不要出声。因为拜佛的时候出声伤气、伤身体,可以听。在念佛堂里面,大众绕佛出声,我们恭恭敬敬在听,一面听佛号,一面拜佛,好。如果自己一个人修,那现在用念佛机,用念佛的录音带也非常好,一面听,一面拜。如果每天把它当作定课,用录音带是最好,因为录音带它有时间,你要放一面,短的半个小时,长的一个小时。你拜佛不要计数,你就拜半个小时,或者拜一个小时,这样就好,我们身体运动量也够了。现在这科技进步了,现在用光盘,用CD比这胶带要好得多,这个带子用久了会变质,它会损坏,光盘用的时间久它不会变质。这一个光盘大概也是七十分钟的样子,这对我们老年人来修行时间真是恰到好处。早晨拜一个小时,晚上拜一个小时,以这个来做早晚课里面主要的功课。

  年岁大了,佛法所说的诸法实相微妙至极!我们可以听,听懂很好,听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讹,愈想愈错,想不出来的,想是第六意识。诸佛菩萨真实教诲是从真性里面流出来的,真谛、真言!我们用妄心、用情识,你怎么能理解?你所解的全都是错误,所以前面我们也报告得很清楚,六根、六尘、六识、七大都是虚妄的。用虚妄,你永远见不到真实,这就是明心见性的难处。这不用心意识反而容易,所以宗门讲参究,参是什么?不用心意识。不用识,识是第六识,不用第六识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末那识就是不用执着;末那是执着,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妄想。《华严经》上说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心意识,统统不用。

  念佛一直念去,不分别,不执着,没有妄想,你看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教导我们,念佛要不要拿念珠去计数?他说不要,为什么?你掐珠子念佛的时候你的心不能专一,你还在计数,不用了。这个计数是在什么时候?初学,初学的时候怕你懈怠,怕你没有办法摄心,用这个方法。所以这个方法是阶段性的,功夫纯熟之后不要计了,手上拿一串念珠是可以,不是计数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念佛,也提醒别人,念珠的用途很多。心里面的佛号,最好能做到一切时一切处都不中断,这睡眠睡熟了断掉,醒过来之后佛号就接起来,这样会到功夫成片。印祖教的方法,好,那都是古大德经验之谈。最忌讳的妄想分别执着,因为你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念功不纯。念功果然真纯,你决定能够证得念佛三昧,那就是《弥陀经》上讲的,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如果我们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念佛三昧是理一心,中品是事一心,下品是功夫成片,必定得生。清净心中最怕夹杂,夹杂什么?就是起心动念,这个东西不能有。

  听经,为什么我们对于听经很重视?实际上念佛功夫真正得力了要不要听经?不要了,听经也打闲岔,也会让你起分别。听经对初学是必要的,为什么?他要不听经,他胡思乱想,他的怀疑不能断,这个事情麻烦。大乘教里头佛常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是对大乘讲。所以根本烦恼里头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听经是什么?破疑的,断疑才能够生信。所以我们没有到达这真正的信心,听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帮助我们到信心清净,清净就开智慧了,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智慧开了。所以听经的好处在此地。尤其现在道场如果规模大的,共修的人多的,那听经很有必要。听经可以帮助你这个道场建立共识。人多,各人根性不相同,烦恼习气不相同,长年累月住在一起,总是见这个讨厌,见那个不欢喜,这是人情。怎样能把这个问题摆平、把这些妄想见解化除?听经是好方法。他才有意见,听到经上讲,算了,算了,不要计较了,他就平息。所以听经能够促成见和同解,六和敬里头最重要的一条。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堂强调听经,道理在此地。

  我本来劝念佛堂同修不要听经,结果试验了几个月,这些人告诉我:法师,不行,不听经的时候,每个人执着自己的意见,有的时候还有争执,还有吵闹。我想想也有道理。为什么?大家没有契入境界,所以听经重要。现在有些地方的念佛堂,每一天念佛八小时,听经八小时。有些念佛堂,那是我劝导他们听经四个小时,每一天听经四个小时,分两堂,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念佛十个小时。每天十四个小时不要中断,持之有恒,他会成就。

  这段经文里面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佛菩萨苦口婆心无非是叫我们觉悟,舍妄归真。想是妄想,相是妄相,能现所现、能变所变皆是虚妄,并皆速灭。所以这地方讲「能依妄法,迥无体用」,没有体用。「唯有真心,挺然显现」。但是我们看不到,我们怎么看不到?着相,着相就不见性了,着相就起分别,就起执着,分别执着是妄念、是妄想。从妄相生妄想,彻底虚妄。我们的思想、言语、造作焉能不妄?这个虚妄就造成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是自己虚妄的心行变现出来的。善心善念是妄,恶心恶念也是妄,你没有在妄中见到真,妄中见到真,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

  大乘教里面实实在在说,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化众生,唯一的一个愿望希望我们在妄中见真,真就在妄中。这桩事情说得最多、说得最详细、说得最透彻是《楞严经》。所以在中国大乘经教里面所说的,「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这两部经的知名度高。《楞严经》里面就是告诉我们真妄是一不是二,妄在真中,真在妄中,跟这个地方所说的完全相同。妄法里头有真心。

  「既无彼此,何有相知」。彼此是真妄,妄虽然依真而立,妄没有自体,真也无体性,所以不相知。所以「妄法有即非有」,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般若经》上总结给我们说「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什么时候能体会到?怎么才体会到?你真正做到,你真正把所有一切万象,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做到了。你还有一桩事情没有放下,你没有悟,你没有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确确实实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都是虚妄的,真正远离虚妄。「以非有为有」,非有是相,那里头有性,见到是真性。所以只要放下身心世界,你见到的法性,法性遍法界虚空界。自己整个身心融入法性里面,法喜充满,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面是真乐,这个乐没有法子形容,古大德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也说不出来,你说出来别人也不能体会,唯证方知。

  所以后头讲「复说真性,隐即非隐」。为什么说隐?凡夫看不见,凡夫着相不见性,这个真性好像隐。烦恼轻的人、具足戒定慧的人他就在相上见到了。法法头头是道,我们看宗门的语录,那个开悟的人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法无一不是,不是什么?真性。隐即非隐,非隐为隐,这里头也有三个意思,清凉大师《钞》里面注得很好,「妄法有即非有是初义,隐即非隐是第二义」。第二义是「以正为事隐之时而有所依故」,所以这第二义。「以非隐为隐,即第三义」,为什么?「理常现故」,理虽然常现,永远不断的在现,有妄想分别执着的人见不到,离妄想分别执着的人他就见到,这是第三个意思。

  「此上三意,即三种答。答上三种问,思之」。清凉大师给我们这个提示,我们能不能想得到?他叫我们想。他还是晓得我们末法时期根性很钝,想不到!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也把它注出来了,这个注叫《钞》,钞就是疏的批注。你看他《钞》里头讲「思之者,以易见故」。可是我们还是见不到,见不到,他老人家就给我们说「若具说者」,这具体,具体说。「第一妄法有而非有」,大概这个意思我们能懂得一些了。「答前直问」,所以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一个意思答直问。「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谓种种是妄有,体即非有,故不相知」。所以这是答第一个意思。第二「答怀疑,为是种种,为不相知,故今答云,能依妄法,依所依真,妄常种种」,这个种种是讲的妄相,「真常无知故」,这是答第二意。这就不需要解释了,前面都讲得很多,妄没有体性,真也没有体性,所以它不相知。

  「三答结成难者」,这做总结,问难的。「即妄即真故,种种不乖不相知也」。真妄是一不是二,妄依真,真在妄中,妄有起灭,真没有起灭;妄有流动,真没有流动。真就是心性,是一;妄相,不管是什么现象,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你六根能接触得到的,包括我们的思惟想象,真的是六根、六识、六尘,总的来说,一定要记住并皆速灭,就是《般若经》上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常提得起,这叫观照般若。常常提起,能养成一个习惯之后,你对于一切万事万物自然看淡了,这个看淡了,容易放下,放下真的就见到。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性?放不下,这些东西障碍了。彻底放下,真性就现前了,那跟古来大德明心见性的这些法身菩萨就无二无别,真的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境界就是大乘教里面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殊胜。

  下面这《疏》里面还有一段重要的开示,这段开示就是为什么用水来比喻真心?我们来看这段文,「何故以水喻真心者,以水十义,同真性故」。这地方讲「同」,实在跟诸位说相似的同,不是完全同。从水这十桩事,这十义,你能够体会到真心,为什么?真心也有这十义。第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水很干净,自性清净心一尘不染,水之体清净,可是我们今天看这些水都有染污,很难得看到澄清的水。清凉这里有。第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水遇到泥,遇到泥沙它就变成混水,水就不干净,所以成了浊水,浊水就肮脏了。那么水是不是真的变成肮脏?没有,肮脏只是它的一个现象。你要把这个浊水沈淀下去之后,泥沙沈到水底下,那水还是清的,真的是不染而染。

  一切众生的真心是清净的,这一点我们要记住。一切众生的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的清净心,他肯定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你的心是什么?不染而染,什么东西染了?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好像是泥沙混杂在你自性清净心里头,现在的心不清净。但是你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体性,本来空。不相信,你去找找看妄想在哪里?你能把妄想找到吗?你能把执着找到吗?你能把分别找到吗?

  达摩祖师当年到中国来,二祖慧可去参访,冬天。达摩祖师在禅堂打坐他也不敢进去,在门外,门外下雪。雪下了两尺多那么厚,他站在雪地里雪到膝盖,站了很久都不走。达摩祖师看到这个人这么样的虔诚,站得这么久,在雪地里头冻的那个样子,怜悯心就问他:你来找我为什么?他跟达摩说: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这真的是大问题。达摩祖师听了之后: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一问,回光返照,找,找不到,回答祖师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这一句话他就彻底觉悟了,那是什么?妄念!妄念是妄不是真的。你指着那个妄念,妄念打掉,这个真心就现前了。一句话下的时候,慧可就彻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达摩的衣钵就传给他。

  所以你要晓得分别执着妄想都没有体性、都不可得!为什么不肯放下?放下,自性清净心就现前;放不下,那你的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就这么回事情。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27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2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