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53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三卷)  2005/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3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二段教化甚深,长行,文殊菩萨问财首菩萨最后的这一小段,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于如是诸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

  这一段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用这科题「能化差别,先牒十随,后现三业」。前面这个十随,『于如是诸众生中』,这就是先牒十随,然后现三业。在这个地方我们很明显的能够看到,也是深深的体会到,一切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定法可说。现身说法总不外十随,这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现三业,三业是身、语、意,一般经论都讲现身,语、意用一个身也都包括了,语意不离开身。『教化调伏』,通于语意,语里头有教化、有调伏,意里头也有教化、也有调伏。后面这一句说得好,「为以十随化故」,这个化是教化。「众生非空耶,为以众生空故,十随虚设耶」,这个意思很深。十随现身说法教化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有没有?有,非空,相有、色有,可是你要记住性空理无,这才圆满,这才真正不着相。不但四相空了,四见也不可得,这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这个地方完全为我们显现出来了。下面这是第二段答:

  【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没有正式答复之前,清凉大师把这个答义(答复的义趣)为我们做了一番开示,这番开示非常好。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答中,准诸深经,及此偈文,略有四意」。准,就是我们现在讲参考依据这一切大乘经,以及向下这十首颂,十首偈的偈文,略有四意,第一个「佛见众生,本来自空,非断空故,不碍随化。偈云,诸法空无我,众报随业生」。这是举财首菩萨答的偈文,这个意思很重要。佛见众生本来自空,不是把他分析,我们这样体会到空。这分析空科学家现在常用。人身体是个物质,物质里面最小的是分子,这个身体是无数分子众缘和合;分子再分析可以变成原子、电子、粒子,经过这么一分析,就晓得这个相是假相不是真的。宇宙之间森罗万象,体是一个。假设我们说这个体是粒子,体完全相同,只是这些粒子排列的方式不同,科学里面讲方程式、组合不同,所以森罗万象其实分析到最后这粒子完全相同。这是从分析知道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叫从分析明了空义。

  断空是什么?这个相灭了之后,空了,叫断灭空。这大家也能体会。人寿命到了,死了,这个人不在了,空了;树木花草枯了,枯死了,这也空了,这叫断空。佛看一切众生这个相在,在,本来自空,不要等你断灭也不必用分析,佛怎么说?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物质的色相了不可得,你的精神现象也了不可得。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物质的色相是相分,精神的现象是见分,见相同源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所以精神跟物质可以转变。这个道理在佛法里非常明显,佛讲得太多了。可是精神跟物质怎么个转变法,现在科学没有办法。科学今天能够转变的是物质转变成能量,这个能量是质能,能量可以变成物质;但是跟见分,见分是属于心理,精神怎样能变成物质?物质怎样能变成精神?这个科学现在还做不到。我们希望科学再进步,总有一天它能做到,有这个理论在。不但有这个理论,也有这个事实存在。

  所以一切诸法本来自空,在我们一般大乘教里面常讲「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当体,这个东西在面前,森罗万象就在面前。实际上这些现象大乘教里头讲得很多,《华严经》里头佛是常常提起,前面我们听佛说过,这一切诸法「并皆速灭」。什么叫并皆速灭?这是说它剎那不住!尤其并灭速度太快了,快到我们无法想象。像前面清凉大师引经论所说的「业是所造,心是能造,能造所造,并皆速灭」。我们读这一段经文的时候,引用佛在《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说明这个东西它不能常住。不但不能常住,暂停都不可能,不可能暂停。你看到生了立刻就灭,下面一个现象又生,生了又灭,生灭的速度太快了。

  「一剎那九百生灭」,我说过很多次,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的速度比这个还快。你决定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它已经不在了,你起心动念有什么意思?起心动念就错了。所以一定要晓得,一切诸法当体即空,并皆速灭。能现所现、能变所变,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如果你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果然是通达明了,佛说的,你在一切诸法里面决定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当然是更不可能有分别、有执着了。这个时候你这个境界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纵然你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肯定你已经契入正等正觉,法身菩萨!你一定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证得法身。证得法身有没有证得法身的念头?给诸位说,没有。你有这个念头,你在诸法现前的时候,你还会起心动念,还会起心动念你决定没有证得。一定到不起心、不动念,真正放下了,那就叫契入,那就叫证得。我们再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你跟诸法实相融成一片了。《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首楞严大定。

  早年我们读《楞严经》、学《楞严经》,首楞严大定名相很熟悉,境界没有法子体会得,确实不知道那是什么境界。这么多年修学,现在在《华严经》里面才真正体会得一点,可是自己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自己在境界里头还是会起心动念,自己晓得毛病,为什么不能证得、为什么不能契入?还会起心动念。你要问为什么还会起心动念?道理很简单,这是无量劫来的习气,时间太久了,现在虽然知道这是错了,一下改不过来,这才起心动念。自己已经知道这是错的、这是不应该的,这一点已经是很可贵了。诸位想想,一切众生哪一个不起心动念?他知不知道?他不知道。我们虽然有老毛病、有老习气,自己晓得这是毛病、这是习气,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是毛病、是习气,那比我们就差一截了。

  我们今天要做的,还是章嘉大师教导我们的方法,「放下,看破」,放下什么?放下于一切法分别执着、起心动念。一定是先从分别执着先放下,然后再练一切诸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入法界,禅宗里面讲就明心见性了。还起心动念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充其量你学得不错,你在四圣法界,你不能够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人于一切诸法确确实实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六道凡夫的家常便饭!六道凡夫哪个不是这样的?这里面就讲究善恶,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善的,就感三善道;如果是不善的,那感三恶道。六道里面的依正庄严,消业的,你造的有这个业,那你当然要受这个果报,总是不知道一切诸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真的你入这个境界,晓得诸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我们要问这个世间还有没有灾难?没有了。

  这一次印度尼西亚这个地震海啸的大灾难,这过了不久。现在这个世间有很多预言,预言家发表了一些谈话,说今年(二00五年)还有许许多多的灾难,也有些好心的同学从网络上节录下来给我看,他们知道我不看报纸。我看过几篇。有同学来问我:法师,如果这个预言是真的,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躲避?真正不受灾难的方法,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讲诸法实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并皆速灭,你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什么灾难都没有。修学的方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般若经》讲得最利落、最简单、最明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心经》就是讲这个道理,也就是讲这个事实真相,特别用「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跟财首菩萨回答文殊菩萨所问,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诸佛菩萨不失慈悲,真的是大慈大悲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知道这些苦难众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并皆速灭,还是要做。这里头的意思甚深甚深!现在人讲这不是消极,这是积极,积极为一切苦难众生做出牺牲奉献,世间人的看法,叫人佩服!而佛菩萨所示现的是给众生做个示范,你在没有见性之前你应当怎样生活、应当怎样修学,做示范给你看,见性之后那又是怎样一个修学的方法。没有见性之前如何自行化他,见性之后还是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永远没有中断过,永远没有暂停过,所以这个地方有一句重要的「不碍随化」,随缘教化众生,不妨碍!

  财首菩萨这偈颂里面有「诸法空无我,众报随业生」,菩萨为什么要示现在九法界里头?众报随业生,所以要帮助众生。虽帮助众生,知道诸法空无我,绝对不着相,真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要学。佛菩萨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用我们现在的讲法,完全随顺自然,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着,为什么会现身说法?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自自然然就有应。你要问感应怎么来的?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里头都有帮助众生这个愿望,都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到他契入境界之后,这个心就起作用,众生有感,真的他就现相,他就像诸佛如来一样,十随教化。

  第二个意思「佛知众生不能自知真空,故悲以随化。偈云,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故」。佛清楚、佛明了众生在迷,迷而不觉。虽然本来自空,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众生不知道。无所有以为真有,毕竟空以为不空,不可得以为自己能得,这叫什么?这颠倒、不真实。随解取众相,随自己的见解,这个自己的见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以为这些现象是真的、真有,以为这些现象自己可以得到。在中国,世间的谚语很多,譬如我们常常听到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话谁不知道?知道为什么还争?为什么还执着?为什么还放不下?这个知不是真的知道,人云亦云而已,并没有认真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佛教导我们冷静观察一切法的真相,会开悟。你的心愈清净,你的观察愈透彻、愈深入,也看得愈广。那我们看看现在社会上的这些大众,心不清净,浮动,就像海水一样,大风大浪。坐下来看圣贤书,我们研究讨论圣贤人的教诲,他顶多只能坐半个钟点,那很长很长。一般有很多这老教授告诉我的,通常一般他们心只能够坐十五分钟,听你讲十五分钟可以,超过十五分钟不耐烦了,这样的心态能学到什么东西?不过也有一种情形之下,他也能够专注几个小时,不疲不厌,那是什么?动、浮动。现在所谓是摇滚音乐,现代的这些歌舞,身心都在振动,大幅度的在动,他在这里头行,他是动的。圣贤教诲是静的,静下来他就不行,所以只有十五分钟的定力,三十分钟就够长了,一个小时那就很希有,现在社会状况。

  所以从这方面我们就会想到,学佛的同学还是相当不容易,为什么?你们每天能够在讲堂里头坐下来听几个小时的课,很难得!比一般现代人好得太多了,可是比起古人,那我们就还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的心比我们定,他们能悟入,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这是什么原因?佛菩萨在经教里讲得很多,定能生慧,开悟是智慧现前。怎样才能开智慧?定。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定。不起心、不动念那叫大定,自性本定;于一切法不再执着,能放下了,这叫小定。这种小定阿罗汉所证得的。

  我们能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执着?这是什么境界?无我,《金刚经》上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然契入。虽然一切不执着了,但是还有分别,分别是什么?四见,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没放下,法执,前面四相是我执;我执虽破,法执犹存,这是小乘圣者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更进一步再提升一层,要把四见也放下,心就更清净了。四见放下就是四圣法界放下,超越了,超越到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头慢慢再把起心动念放下,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了。起心动念在《华严经》里面有四十一个层次,四十一品无明。放下一品,菩萨位次就升高一层,开始放下的时候初住菩萨,往上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真正彻底放下,干干净净,那是第四十二个阶级究竟佛果。给诸位说,究竟佛果也是有名无实,为什么?佛有没有说我证得究竟佛果?如果他说「我已经证得究竟佛果」,我,我执犹存;证得佛果了,法执还在,我、法两种执着都还没有破,六道凡夫,他不是圣人。

  所以诸位要晓得,佛菩萨给我们讲经说法,但有名言,名是名词术语,言说,都无实体,你可不能执着,你执着就错了。所以《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道理就在此地。不能执着,没有契入境界依照这个名言来修学,已经契入这个境界,那你就彻底明白。那已经契入境界,还要不要做?譬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明心见性,你证得十地菩萨、证得等觉菩萨了,还要不要做?要做。那是为什么?不碍随化!众生有感,你自然就有应,你就会现身,你就会说法去帮助他们,对你所修所证决定没有妨碍。这里头其味无穷。因为六道众生绝对不知道,四圣法界的众生虽然知道,不够彻底,所以佛菩萨还是要恒顺众生,随喜教化。「悲以随化」,慈悲心随缘教化。

  第三个意思说「随化即空,不异众生空,故二不相乖。偈云,寂灭多闻之境故」,这是第三个意思。众生空,前面讲过众生非众生,诸佛菩萨示现教化也是空,一切众生当体即空,诸佛菩萨示现还是当体即空,所以两不相乖。佛菩萨恒住寂灭,不相妨碍。众生虽空他不知道,但是众生有多闻,佛菩萨教他,他能够接受、他能够学习。佛菩萨常常照顾他,不断的帮助他提升境界,让他慢慢觉悟,觉悟之后他自然回头。所以佛菩萨慈悲随化永远没有暂停,不要说是中断休息,暂停都没有。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批注第四个意思:

  「四融上诸义,良以揽空为众生,生与非生唯一味故」,我们先说这一小段。上面讲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讲众生本来自空,第二个意思是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第三个意思说佛示现在十法界,随缘教化,两不相乖。从这些意思,我们就知道揽空为众生,生即无生,非生就是不生,生与不生是一不是二,这就是真正觉悟、真正明白,看到一切诸法的真相。

  「不增不减经云,即此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大师在此地引经来作证,《不增不减经》里面佛这么说,即此法身流转五道。五道就是六道,为什么说五道?五道不说阿修罗,只讲天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什么不说阿修罗?阿修罗有四种,他在哪一道就归那一类,就是天阿修罗归天道,人阿修罗就归人道,畜生阿修罗就归畜生道,饿鬼阿修罗就归饿鬼道,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所以阿修罗除地狱之外,其它四道都有,在哪一道就归哪一道。佛经里面时常讲五趣,也常讲六道,六道只是把天阿修罗算一道,其它三道阿修罗都各归其类,所以五道跟六道是一个意思,这我们要搞清楚。所以即此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法身即众生,众生即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真的是一不是二!我们要去找法身,法身在哪里?现前这个身何尝不是法身,只是自己不知道,迷失了,不知道现前就是。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说到「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岂非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这些话都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所以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指法身大士,他们心目当中看六道众生、看六道里面的依正庄严,跟看一真法界无二无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彻大悟之人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现在暂时迷而不觉。好像我们大家都是人,这几个人喝酒喝醉了,在发酒疯。我们把喝醉的人比喻作众生,清醒的人比喻作法身,虽然一时醉了,让他好好的去休息睡一觉,醒过来之后他就恢复正常。一真法界里面确确实实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儒家讲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说得好。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法性。通常我们讲佛性,有情众生;讲法性,无情众生,佛性跟法性一个性不是两个。所以《华严经》,佛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那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流转法身、流转五道?为什么诸佛菩萨他们不流转五道?他们可以示现在五道里头帮助教化众生,要用这个经上的话就是随缘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恢复法身而已。那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什么会流转五道?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出现品」里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包括蚊虫蚂蚁都是有情众生,也包括饿鬼、地狱都有佛性。「出现品」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果地上展现出来的是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相好是福报,圆满具足,一样都不缺,一切众生人人平等;「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着。

  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最难断的。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耳闻,它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迷、迷惑,分别执着是造业,分别这个业轻一点,执着那个业就重,业重就流转到五道。如果你将一切法明白、放下了,不再执着了,知道一切法真的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把对一切诸法,我们常讲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占有的念头放下,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可是你的分别还没放下,当然粗的分别没有了,还有细的分别。微细分别也放下了,你就出十法界。去断起心动念,那在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在此地,境界不同!就好像我们面对着电视,这个电视可以接收许许多多频道画面,都在这一个荧光幕上,频道不同而已。一真法界是一个频道,五趣是五个频道,一真法界是总,五趣是差别,总别是一不是二,是一体。这个理我们现在都明白了,现在问题在哪里?这个境界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是非人我放不下,五欲六尘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虽然懂了、明白了,这是你解悟,境界转不过来,你没有修行的功夫。功夫是什么?放下。放下要怎么样修?慢慢来,古大德常常教我们「理可顿悟,事须渐除」。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理我们明白了,事慢慢来,不能不放下。先从哪里放起?先从身外之物,这个放下就是菩萨修的布施。

  诸位要晓得,菩萨修行的行门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要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门,这一门是什么?布施。世尊把菩萨所修的无量法门,归纳为六大类叫六波罗蜜。这六大类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般若,叫六度。六度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布施波罗蜜里面这三种都有,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就是放下。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他老人家就把这个修行方法传给我。你先要看破,你才肯干,布施帮助你深一层的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扩大布施。所以菩萨修行成佛,就是看破、放下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不麻烦,一定要真干。所以老师教我们先从身外之物开始,容易舍。身外之物都是你生活必须的用具,先学着舍多余的。衣服,我衣服有多就能布施,先学什么?舍已经穿过的、旧的。旧的衣服舍掉,慢慢再进步,可以舍新的,旧的自己穿,把新的、好的布施给别人,断悭贪烦恼!布施度悭贪,用这种方式把贪心慢慢的舍掉,一下舍不容易。钱财、权力、地位乃至于田宅、妻子、儿女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一样不能舍。你的心地清净、没有牵挂了,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断干净了,所以先从身外,然后再能舍内财。内财是我们身体,身体也要放下、也不执着,绝不执着这个身体是我,绝不执着用这个身体来享受五欲六尘,那错了,那你全迷了。

  觉悟的人,外财放下之后,他就放下内财,放下这个身体。身体是什么?在这个世间两个作用。一个是提升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像《华严经》讲的四十一个位次,从十住(这个地方还没有讲到),这十信位,从十信提升到十住,十住提升到十行,提升到十回向、十地、等觉不断向上提升,我们要用这个身体,这是自受用。如何提升?不要忘记随缘教化,为什么?教学相长。中国古圣先贤说得好,不学则无智,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不断向上提升,这是不智;不教则不仁。仁就是慈悲,智就是智慧,佛法要求我们圆满的就这两桩事情,智慧圆满、慈悲是福德圆满,所以佛称为福慧二足尊。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福慧两种圆满。所以慧是要自度,不断向上提升;福是要化他,永无休止的帮助别人,教学相长。

  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法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他的身分是老师,我们跟他这些人是学生,这个关系要搞清楚。我们跟佛菩萨关系是师生关系,没有迷信,我们向佛菩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学问,同时永无止境的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一切众生,要记住最重要的帮助是什么?是帮助他觉悟,这才真正替他解决问题。在佛法里面讲究竟觉悟是成佛,要帮助他成佛,诸位想想这个味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定要帮助他到究竟圆满的成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叫功德圆满。你帮助别人圆满了,你想想你自己有没有圆满?当然圆满,自他不二。

  所以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完全正确,一丝毫没有偏邪,正知正见,那就是法身流转五道,众生即法身,法身即众生。我们如何在众生身上见到法身?那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在众生的身上见到佛性,在众生的分上见到本善,这是功夫。在五道差别,五道众生不一样,如何能在差别里面见到无差别?见到法身就没有差别了,见到法性就没有妄想了,这是真正的功夫。

  我们再看下面,「以斯义故,佛见众生举体自尽,本是法身,不须更化,大智现前」。这是真实智慧,这是佛眼看众生。举体自尽,这个尽就是圆满,尽怎么说?烦恼、习气、业障有没有?没有。因为烦恼、习气、业障全是假的。譬如我们看到这一块黄金,我们把黄金比喻作法身,现在这个黄金表面上有很多脏的东西,那我们晓得黄金本来是干净、一尘不染的,只要我们把这些脏的东西把它洗刷干净,纯金就又显露出来了。纯金就好比法性,染上这个脏的东西,这块金子这么脏,我们就把它比喻作众生,只要你把它的垢秽洗刷干净,它不就又恢复了吗?本是法身还用得着去教化吗?用不着,这是大智现前。

  可是问题在哪里?「见于法身随缘即众生故,大悲摄化」。就好像我刚才比喻,我们见的这坨黄金,这坨黄金在地底下大概埋了很久,不干净,人家一般人看不出来,把它当作石头看待。我们知道要不要帮助它?要,帮助它把这些肮脏东西洗刷干净,这叫大悲摄化。现在堕落在五道里面的众生,那就是法身随缘,法身不觉,沉沦在五道里头流转。这个流转就是轮回。所以佛菩萨有义务来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宗门里头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今以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故」。这一段讲的是众生,寂灭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德,众生有没有?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会没有?众生有,所以佛与大菩萨看众生尊重,决定没有轻慢的。无论堕落在什么地方,法身、法性没失去,这个事实一定要懂。也就是说他的本善没有失掉,他跟诸佛如来一样的,具足圆满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万德万能。只是现前他的自性、他的法身被妄想分别执着盖覆了,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透不出来,不是没有,有,透不出来,现在不起作用,他要在五道里面去受苦报。所以说恒不异真而成立,这个成立是成立这些事相。

  「是不动真际,无化而化」。菩萨示现在其中,真际就是佛性、就是法身。佛菩萨示现在六道,法身菩萨示现在六道,他有没有动?法身理体他有没有动?这个有没有动,换句话来说,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既然起心动念没有,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还会有分别执着吗?当然没有!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佛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哪有分别执着?所以我们在讲席里头常说,诸佛菩萨分别随众生之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着而执着,因为你要不随顺,你就不能教化,你要想帮助他,一定要随顺他。随顺是什么?随顺是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佛菩萨的心恒住真际,丝毫没有动摇过。

  所以修行,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纲领原则就是禅定,持戒是帮助修定的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修行的目标是开慧,慧要怎么开?慧一定从定开,只要你会起心动念,你有妄想执着,你的智慧就没有了。智慧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你的心水有波动,智慧就不现前。这是佛法常常把心,把真心比喻作水,你这水有波浪,你就照不清楚,智慧就失掉;如果不动,这个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心不能动,心不能有东西,心要有东西就染污了,心要动,照就失掉了;照是智慧,智慧就失掉,没有智慧了。那我们现在的心是动的,我们现在的心是染污的,被自私自利染污、被名闻利养染污、被五欲六尘染污了,染污的现象是什么?就是贪瞋痴慢。贪、瞋、痴、慢、疑、恶见是染污的相。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统统都是自己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佛教我们只是恢复性德而已,除这个之外,佛没有一样东西给我们。你修行到最后所成就、所得到的,统统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

  那么现在最重要的,持戒、修定、开慧,戒不能疏忽,一定要依照圣贤人讲的方法认真努力去学习。从什么地方学起?我在以前讲过,性德里面究竟圆满是慈悲,其它宗教里面讲爱,性德无量无边,为什么古德常常给我们讲,你看他不讲真诚、不讲清净、不讲平等、不讲正觉,他讲慈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用这八个字来介绍佛教。什么是佛教?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文殊菩萨在此地问的十随是方便。

  慈悲,爱心!现在人普遍没有爱心,不但对人没有爱心,对父母、对兄弟甚至于对妻子儿女都没有爱心,你说这个事情怎么办?所以有同学来问我:怎样培养爱心?怎样将自己的爱心能扩大?这个问题问得好。那我们想想我们古时候的老祖宗,培养爱心是要从小培养,古人讲胎教。母亲怀孕,言谈举止都是肃穆恭敬,为什么?影响胎儿,这真正爱他,不能有一丝毫不善,也会影响他。出生之后,这小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圣贤的正法,到他会说话、会走路那就开始教,这个时候教容易。爱心从什么地方?就从这个地方开始。

  那么现在我们想想看,现在母亲怀孕不知道爱小孩,小孩出生的时候也不知道教他,教导错误了,于是天性的这分慈悲爱心被埋没了。所以我们中国古人他真的他有这个爱心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父子有亲,五伦里头第一个父子有亲,从母亲怀孕真正付出了爱心。所以小孩从会说话,从会走路就要教他孝,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教孝悌。这是像我们开矿一样,从什么地方来开始挖?这是一个点,从这一个点你去挖宝去,把你自性里面的大慈大悲发掘出来。

  教育第一个目标,父子的亲爱永远保持,这一生不会变质,你的家教成功了,教育的基础奠定了。然后把这个爱扩大,你爱家庭、爱兄弟、爱亲友、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宇宙。逐渐逐渐扩大,就变成大慈悲,一片慈悲,这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不动真际,现身说法无化而化。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以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故,不坏假名,化即无化」。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就是随类示现,众生有感,佛就现身。不坏假名是随缘。就像文殊菩萨讲的十随,「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十随,不坏假名,化即无化。他来现身教化众生,为什么说无化?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有一切分别执着都是恒顺众生的,这叫化即无化。由此可知,这里头真的是没有执着、真的没有分别。如果是法身菩萨以上,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都没有;如果是声闻缘觉、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虽然没有分别执着,他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微细的分别,那个功夫已经相当不错了。度众生也是度自己,自他不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52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54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