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54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四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四句,前面三句我们一起学习过了,现在再看清凉大师《疏钞》第四段,第四段就是解释『开示诸群生』。「众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开示,皆令悟入」,我们看大师的《钞》,就是批注。「众生等有」,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四句这段文,「释第四句」,这是解释「开示诸群生」,「即用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意」,清凉大师用《法华经》的经义来解释这一句。「谓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证入心体也」,你看这个地方,第一行有「开」,第二行有「示」,第三行有「悟」,第四行有「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这一段我们怎么来学习?一切诸佛,包括法身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特别示现在六道,他来示现为什么?如果我们这么个问法,这是外行,这是外行问的,肯定外行多,「佛菩萨来示现干什么的」?我们读了前面这三句就晓得,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示现即非示现,是名示现,这是《金刚经》上的句子,示现者即非示现,是名示现。你问他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意思也没有。为什么示现?没有,即非示现!为什么会有这个事?这个事是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他应有什么作用?应他能够起帮助众生开示悟入的作用。

  如果众生感的缘深,感的人多,佛应是用应身来应。好像他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投胎,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历代祖师一样,祖师里面很多菩萨、罗汉来示现的。我们凡夫看见他们跟我们没有两样,实际上完全不相同。怎么个不相同法?前面跟大家报告过了。生活跟我们一样,工作也一样,处事待人接物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着,就这个不一样。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住的是六道里头的人道;他们的境界是心现的,没有识变,我们住的法界是心现再加上识变,不一样在此地。

  这个地方清凉大师的开示说出来了,前面跟我们讲的心体、无念,众生等有,一切众生平等,统统具足。这句话「出现品」里面讲得更详细,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后得智,圆圆满满,没有一丝毫欠缺,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众生个个都有。不但有智慧,而且有德,德就是能力,我们常讲万德万能,没有你不会的。相是相好,现在人讲的福报,福报之大我们没法子想象。我们世间人常讲,贵人或者有福报的人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就是富贵之相了。佛告诉我们,自性里面讲的福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无法想象的。一切众生等有,平等,统统都有。

  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很可惜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你迷惑了,你眼中有翳,翳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白内障。严重的白内障,你眼睛瞎了,所以你见不到,你不知不见。惑翳是比喻,比喻什么?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种烦恼障碍了你。「出现品」里面讲,「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当中还有个尘沙烦恼,因为经文句子很整齐,把这个省略,说一个头,说一个尾,当中当然在里面,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凡夫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就好比是惑,好比是翳,你对于事实真相就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心,不知道自己自性本净,不知道!不知道本性本善,确确实实没有丝毫染污夹杂,觉悟的人如是,迷惑不知的人亦如是。

  我们的真心本性决定没有改变,只是我们现在迷而不知,所以佛出现在世间,出现在世间告诉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好像是开启,我们用比喻就容易懂,本来完全迷失了,完全不知道,好像家里有无量的财宝,祖上把它放在仓库里面收藏起来。仓库的门都封起来,几十年从来没有人开过这个门,也不知道里头什么东西。现在贫穷得没有法子,天天到外面去讨饭,非常可怜。有个明白人知道,你家里头有亿万财宝,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他说:没有!你祖宗留下来的,有!好,我带你去看。把门打开:在里面!门打开,进去了,进去不识货!许许多多这些珍珠、玛瑙他不认识,他从来没见过。穷人,从来没见过,以为这是普通石头,这哪能值钱?开了之后不认识。

  示是指示他,告诉他这是什么宝物,这个价值多少。一样一样给他讲,他才明白了,悟就是他明白了,晓得自己真有。悟了之后,当然他就得受用,不再过贫穷之苦,入这个境界了,我们今天讲,他能够参与上层社会这种活动、生活方式;本来他是贫民,现在居然能够参与上等社会。从这个比喻就好懂,你就晓得「开示悟入」这四个字的大意。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用意就在此地,教我们开除惑障。开,我们明白了,打开了,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有三障、有二障。二障有烦恼障、有所知障,般若无知,你偏偏有知,有知就变成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菩萨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无念!你们想想看,有知是不是有念?有念就是妄念,有念就是无知,那个知是智慧的知,有念就没有智慧!般若无知。菩萨修甚深波罗蜜多怎么修法?开除惑障,用什么方法?甚深禅定,把念头放下,把所有的念头(有念)统统放下,无念也放下,因为你有个无念还是有念,有「无念」还是障碍。统统放下,本来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头本来具有无量智慧、无量德相,统统现出来。所以《楞严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统统是你自己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新得来的,全是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

  「惑」要知道,惑是指无明;障,障就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障!执着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无明是迷惑,这个东西要离,所以我们还是要离念。北宗他们修行的宗旨是离念,我们要从这里做,一定要承认自己是中下根性,不是上上根人。我们要循序渐进,惑障除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德相也就显一分;惑障去二分,智慧就透二分,德相也就现前二分。所以你的修学只要契入,这个契入真的是做断烦恼的功夫,远离一切的恶念,恶的思惟、恶的行为,真的放下,你会得法喜充满。为什么?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福报也天天大,他怎么会不欢喜?觉悟的人福报现前是大家享,不是个人享,更快乐;个人享有烦恼,大家享就快乐,没有烦恼。

  要怎样才能落实?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落实就是好学,每天都要读圣贤书,古人常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三天不念圣贤书,你的无始无明、见思、尘沙烦恼的习气统统现行,你造业,那就错了。天天读圣贤书,天天希圣希贤,希是希望,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成为圣人、能成为贤人,这个人有志气。说得再白一点,希望这一生当中做个真正的好人,决定不造恶业。天天要读圣贤书,天天要依圣贤教诲去生活、过日子,依圣贤教诲去工作、应酬,就不会有过失。三天不念,圣贤人教诲忘掉了,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就起现行。古人讲三天,现在这个社会是一天都不行,你一天不读圣贤书,你的毛病、习气就发作。

  天天要读,天天要听讲,你说读的书都不懂,不懂没用处,不起作用。所以你看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判教,将这部大经判成四分,信、解、行、证,判这个四分。第一个我们对于圣人、对于佛菩萨有坚定的信心,他是好人,他是个明白人,我决定要跟他学习。头一个信,信了之后要解,他的教诲我要真正能够理解。教诲都在经典上,经典是教科书,我读的这些教科书我能够理解,我要把所理解到的要落实到我生活当中,那就是行,真管用!学以致用。有行,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契入,入什么?入诸佛甚深境界。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批注里面讲,「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万有的本体,万有是讲相,相有体空。所以《般若经》的总结,佛经里面最大的一部经《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总的一句话就是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体空!

  体既然是空,相是幻有、假有,不是真有。所有一切现相,你要真正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你才晓得佛在《金刚经》上讲的是一句实话、真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桩事佛在《仁王经》里面告诉我们,缘生缘灭,所有一切现相是缘生的。缘生时间非常短暂,《金刚经》里面讲如露亦如电,如电、如露。《仁王经》上跟我们讲的就更接近事实,它说生灭的时间多长?佛讲一弹指,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们弹得快,很快用力去弹的话,我弹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当然还有比我更快的,我用我自己的试验,一秒钟弹四次。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里面有九百生灭;换句话说,一剎那的九百分之一就是一个生灭。我们用一秒钟乘四(弹四次),再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有多少个生灭?刚刚好二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会知道这个境界是假的?

  我们的身体坐在这个地方,我们在这里上课四个小时,多少次的生灭,你以为我来的时候这个身还是现在身?不是的!现在这个身是什么?相续相,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相一样。电影的银幕也是生灭,你看放映机里面的镜头一打开,这一个幻灯片照出去,立刻关起来,再打开,第二张出现,它的速度一秒钟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这是我们在一般看电影的银幕上的画面,已经显得很逼真了,其实你看的每一个画面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秒钟已经换了二十四次,哪里是真的?这个常识我们大家都有,不难懂。现在佛告诉我们,一秒钟有二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这是事实真相。所有一切现相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哪来的真的!

  早晨的你绝对不是现在的你,一个小时前的我绝对不是现在的我,没有了。所以跟你讲真话,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身体都不可得。我们讲剎那生灭,这是个简单的形容,给你说真话,《仁王经》上所说的,我在讲经的时候讲了很多次,是世尊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不是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多少?一秒钟有无量次数的生灭,我们没有法子想象,你怎么能把它当作真的有?你那么样的分别认真,于是这才造成六道轮回的现象。真正通达明了事实真相,心开意解,六根对待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就跟佛菩萨一样,觉悟了。觉悟怎么样?可以受用,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不可以起心动念,那就是如来甚深境界。在他们来讲是正常生活,在我们凡夫看起来是甚深境界,不可思议。佛出现在世间,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

  现代科学进步,对于佛在经上所讲的,许许多多是被科学证明了,使我们对于经教里所说的更容易理解,加深我们的信心。所以科学对于佛法真的是有帮助,只是科学跟佛法相比,它还在很低层的阶段。佛说的宇宙事实真相,科学还没有办法达到,可是它逐渐逐渐接近,我们要学习,要懂得这个道理。佛法教学的究竟是教我们证入心体,心体就是自性、就是佛性、就是法性,也就是法界。大乘教里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证入心体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世间所讲的成佛,这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

  所以佛法里头,诸位要知道,不是求功名富贵,不是求升官发财,那完全搞错了;功名富贵、升官发财是梦中之事。你学佛为什么?为名闻利养、为功名富贵、为升官发财,佛门里头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的,求得到,有理论、有方法。那是什么佛法?那是幼儿园的佛法。我们要把佛法比作一个学校,修世间这些东西是幼儿园的课程,没出六道!而佛法教学的目标,是叫你到研究所拿博士学位,证入心体就是拿到博士学位。佛陀这个名称是佛教育里最高学位的名称,佛陀,菩萨是第二个学位,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阿罗汉等于学士,菩萨等于硕士,佛等于博士,学位的名称。他不是神仙,是学位的名称,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学佛,这个名词好,我们在佛教育里头期望达到最上层,最上层是佛陀;在教下所说的一乘法,一乘法就是证入佛乘的法门,比大乘还高。大乘是菩萨法,小乘是声闻法,人天乘,天乘好比是高中,人乘是初中、小学。天有很多层次,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天有二十八层。人天富贵太小了!跟欲界天都不能比。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三恶道是贪瞋痴,决定不能有,有贪瞋痴的念头,你就离不开三恶道。那我们想想,冷静观察我们周边的人,有几个人没有贪瞋痴,然后再回头想想自己,这个重要。别人无论干什么,各人因果各人负责,最重要的是我自己。

  如果我自己贪心很重,那你就要知道你跟饿鬼道的缘分很深,饿鬼道的业因第一个就是悭贪;嫉妒、瞋恚心很重,你跟地狱道有缘,地狱道的人嫉妒、瞋恚非常重。善恶、是非、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把好人当作坏人,把坏人当作好人,这叫愚痴!善法看作恶法,恶法看作善法,愚痴,不能辨别邪正、是非、善恶,畜生道!想想这些我们有没有?如果还要有这些意念、有这些思想、有这些言行,学佛不管怎么学法,念佛一天念得再多,还是要堕三恶道。这就是古大德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从前李老师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为什么?你修行不是用菩提心,你是用轮回心,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受的是轮回报。

  去年一年,我请江逸子先生画一幅「地狱变相图」。江老师也真不容易,用一年的时间,真的是不眠不休,一天画十几个钟点,一年当中把这幅画画成功。现在我们做了很多复制品,有一比一的,跟原图一样大,原图高六十六公分,有这么高,六十六公分高,长六十米。我看到这幅画,不敢讲绝后,但是敢讲空前,过去没有人做过这么大的画面,没做过。我们希望这个复制品赠送给全世界图书馆、博物馆,给他们收藏,这是希有的艺术品。另外我们做了把它缩小,缩成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我们赠送的目标是道场,寺院庵堂,其它宗教的教堂有愿意收藏,我们也欢喜赠送。我们知道基督教有地狱变相图,但是恐怕没有这么大。另外还有做得更小的,四分之一跟六分之一的,这是便于一般同修家庭里面可以收藏的。

  广泛流通,这是属于因果教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劝人断恶修善这么一门功课。在中国过去社会里头非常讲求,所以每个县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庙教什么?就是教这个,这是城隍庙里面的精华,阎王殿,十殿阎王。我们今天把它画出来,广泛的流通,提倡因果教育。现在科技发达,提倡这个教育不难,我们把它做成光盘。光盘的成本很低,不但可以大量流通,而且可以从电视、网络长年的播放,每天打开我们电视频道都能看到。这个节目每天播一个小时,让大家常常看、常常听讲,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位晓得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人教什么?就教前面十二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经上这首偈就讲的是自净其意。

  讲到自净其意,当然断恶修善都圆满了,这是最高的境界。没到这么高的境界,我们一定从断恶修善下手,从这儿入门。所以今天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的朋友们,我总是忠告、总是劝导,一定要从《弟子规》下手。这是这么多年来我冷静的观察,为什么我们连十善业道都做不到?净业三福是我们指导原则,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没做到!这四句话是做人的道理,不是佛法,世间法。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够奠定佛法。所以第二条讲,「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法。第二句是以第一句做基础,如果没有孝亲尊师,没有慈心、十善,就没有三皈,也就没有五戒,其它什么都不要谈了。

  由此可知,我们真的没有做到《弟子规》,没有落实《弟子规》,没有落实十善业道,我们学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自己以为我受了戒,甚至于出了家,鬼神都瞧不起你,你是冒充的出家人,你不是真的出家人,你不是佛弟子,自以为佛弟子,错了。为了救这个过失,必须要从《弟子规》下手。《弟子规》能够做到,能够百分之百落实,孝亲尊师就做到,然后再学慈心、十善,不难!我们才能够真正做个佛弟子,诸佛赞叹,天龙善神拥护、尊敬你,你不是冒牌的,你说这个多重要。

  一定要循序渐进,《法华经》里头「开示悟入」,天天听佛开示,经典来开示我们。我们从经典里面悟,把悟到的真正做到,行,变成我们的思想、变成见解,变成我们的生活行持,这才能入境界。按照这个顺序来做,才能证入心体。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坐。我们接着看第八首偈,清凉大师《疏钞》最后的一段。「即体之用,故问之以知。即用之体,故答以性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我们就看到这里。这一段把问答的义趣给我们说出来。前面问,问的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知」,答,偈子里面答的是『其性本清净』,这四句里头这一句是最重要的,「其性本清净」。看到好像是所答非所问,所以后面这一段的开示非常重要。

  答的意思很深。前面两句是「即体之用,故问之以知」,《钞》里头说得很好,「即体之用下」,下面就是这段文,「会违」,会是会通,违是相违,会通相违。「谓前问问知,今答性净,都无知言」,好像没有知这个字,「何以会通,故为此会」,这个会就是会通。让我们初学的人了解这个问跟答是相应的,不是问答不相干。下面举当时一位大德的话,「故水南知识云」,这是一位善知识他说的。「即体之用名知,即用之体为寂」,这个解释就好,我们就明白了。问是从用上问的,作用,你看问「何等是佛境界知」。

  我们赞佛,佛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假的。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明了,佛有这个智能,佛不是说只有他有,别人没有;佛说一切众生等有,不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一切众生皆有,不见得平等,等有可了不起,等有是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一切众生平等的有,不是他一个人独有,不是佛专有,我们每个人都有,九法界众生都是等有;换句话说,一切畜生也都有,饿鬼也有,地狱也有。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同的境界?这就是前面讲的,迷悟有浅深。六道都是迷的人,迷里头也有点小悟,迷的最深的是地狱,比地狱稍微浅一点的是饿鬼,比饿鬼又浅一点的是畜生,比畜生又浅一点的是人道,比人道更浅一点的就天道。迷的愈深愈往下坠落,悟的愈高就愈往上超升,就这么个道理。

  懂得这个道理,使我们想到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我们就应该知道怎样去学习。孔子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天不睡觉,想来想去」,当然一天一夜想得很多!想来想去都没有真实的利益,最后下的结论「不如学也」。学什么?学圣人;在我们来讲,学佛、学菩萨,不如学也。学佛就要作佛,学菩萨就要作菩萨,那你是真学,你不是假学。佛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行。智慧在哪里?在经典里面;德行在哪里?在戒律里面。我们就有学处了。学戒律就是学佛的德行、学佛的生活、学佛的处事待人接物,这真干!

  从哪里干起?佛在经典上讲得清楚,从十善业道做起。你看佛在《十善业道经》最后的结论告诉我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乃至于人天法,无一不是以十善业为基础。十善就像大地一样,都是依着地生存的,依着大地建立的,没有十善什么都没有。不要说佛菩萨没有,人天都没有,没有十善业都到三恶道去了。你就想想看,十善业道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十善业道,就是学作佛的基础。十善业道,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从前人能做到?这我们要多想想。《弟子规》在中国是家教,我们今天强调《弟子规》,《弟子规》做不到是没有家教。

  从前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都有良好的家教。我们这一代生在乱世,历史上真的是大乱之世,古往今来没有遇到过的。所以我们这个家教没有了,从小没有好好的学习。古人讲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很可惜,我们这最重要的教育在战乱里面忽略了,失掉了。成年之后,染上社会上许许多多不良的习性,现在年岁大了,要改过来,难了。古人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个本性是讲习性,已经养成的习性要把它改变过来,太难太难了。

  江山易改,我们今天看到了,机械化的工程,真的是移山倒海,现在人都能做到。可是习性要把它回归到本性,那不是一桩容易事。你给他讲,他听得懂,他也点头,也很赞成,也很欢喜,做不到!这些话我们听得太多了。为什么做不到?疏忽童年的教诲,所以现在这么难。如果他要知道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我相信不需要劝他,他会很认真努力去改过。为什么?他明了现在这个不善的习性,将来要遭受严重的苦报,你说他要不要改?从这个地方让我们就想到,为什么印光老法师一生那么样重视因果教育,我这一生提倡因果教育是受印光大师影响的。

  一九七七年,到明年就刚好三十年了,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楞严经》,讲二个月。图书馆里面收藏着不少弘化社出版的善书,弘化社就是印光老法师办的,他老人家所收的四众供养,几乎全部拿出来印经,印送这些善书。我喜欢读书,看到这些书我总会翻到书最后的一页,版权页,看看书哪里印的,什么地方印的,我看看这个。这一看弘化社的,看到《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使我非常惊讶。为什么惊讶?他印的数量太多了,十几版,二十几版,三十几版,印这么多,而且每一版差不多都是五万册、十万册,数量这么大。

  再看看弘化社出的经书,没有这么多数量,多半都是一千册、二千册、三千册。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印光大师对这三本书如此大量的流通?而且这三本书不是佛经。《了凡四训》是儒家的,《感应篇》是道教的,《安士全书》前面一半,篇幅占二分之一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后面三篇,一篇是戒杀的,「万善先资」;一篇是劝人戒YIN的,「欲海回狂」;最后一篇是劝人念佛的,「西归直指」。使我想到这个老和尚把道教的东西拿出来这样提倡,《了凡四训》印了这么多,而且还给它作了二次序文,他为什么这么做?现在我们明了了,因果教育!现在人不懂因果,什么坏事都敢做。不知道一转眼果报就现前,果报太可怕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也看到老和尚心量之大,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他不忌讳,大量流通道教的因果报应,大量流通《了凡四训》讲的改造命运,对现代人来说是最契机不过的,也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讲儒、讲佛来不及了,现在就是要用因果。所以我们做老法师再传的弟子,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祖的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祖师的教诲发扬光大。这些年来,不但我们也大量的印这三本书,我印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现在更是想到我们要用科学技术来弘扬。

  所以我就想到,大家现在最喜欢的是连续剧,我在中国大陆找到影剧界的朋友给我编连续剧。《了凡四训》二十集,我想在明年初就可以完成,二十集。接着就是《感应篇汇编》三十集,《安士全书》三十集。《安士全书》前面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就不必要了,因为那个跟《感应篇汇编》性质相同,重复的。我就想「万善先资」十集,劝戒杀;「欲海回狂」劝戒YIN,十集;后面「西归直指」劝念佛,十集,总共这是八十集。印祖一生用这个来劝导世人,我们现在把它搞成连续剧,范围就更大了。

  这个连续剧拍成功之后,有很多朋友告诉我,要用外国文字字幕打在下面,向全世界流通。他说不要配音,配音外国人反而不喜欢,就是把字幕打上去,像现在电影院里面的方式一样,很受欢迎。这个建议好,所以将来我们有英语的字幕,有法语的、有西班牙语、有阿拉伯语、有俄罗斯语,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使用的六种国际上的文字,我们也都把它配进去。想在电视上播放,在网络上流通,扩大对于这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在经典里头许许多多使我们联想到这个事情。众生真的回头了,向善了,这些善书、经典他才能看得进去,他才能体会到。所以印祖提倡的,说老实话是学佛的最初方便,也是现代社会上迫切希求的,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的不二法门,我们全心全力在做。

  所以这个问,问的是知;答,答的是体,这个答得好!换句话说,般若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你看《楞严》上讲「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处,光就是智慧,智慧就现前,智慧起作用没有一样不通达的。你问知,我告诉你这是知,你看问跟答相应了。如果是一般人来问,知要从哪里来?知要从学习,夫子都讲「学而时习之」,一定是这样答复你。佛不是的,佛是从根本上来答复你,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本具无量德能,用这个来解答你。你要知道了,你就晓得清净心的重要。

  所以大乘佛法里面讲菩提心,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真诚就是此地讲的本性,本性本来清净,本性本来平等,本性本来慈悲,都不是外面学的。我们将这桩大事用十个字写出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真决定不是虚妄。佛经上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本性决定不是虚妄的,因为本性、心体能生能现,整个宇宙都是这个生的,能生能现。它迷了之后,它能变,还是起作用,迷了以后变十法界依正庄严;觉了之后,变没有了,只有现,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没有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真诚!诚的意思就是无念,你看曾国藩给「诚」这个字下的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有念就不诚了,无念才是诚。我想曾国藩先生念书也很多,不能说没有受佛法的影响,他对于诚字解释得这么好,佛门里面许多大德都引用他这句话。

  清净、平等、正觉,自受用;慈悲,他受用,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菩提心。体是真诚,自受用是深心,就是清净平等觉,他受用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对待一切众生,这是菩萨!众生有过失,众生有罪业,佛菩萨怪不怪众生?不怪。世间圣人,尧舜禹汤,他们看到世间人造罪业、犯过失,他也不怪;不但不怪,反过头来责备自己。你看汤王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是我自己。为什么说罪在自己?我没有教得好。古时候做帝王,帝王做的事业三个字,君、亲、师,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是领导,你是这个国家人民的领导,你要领导得好;作之亲,亲是父母,人民叫子民,你要好好养他;作之师,你要好好的教他。他还犯罪、他还作恶,是我没教得好,我没有领导得好,罪是在我,不在他。这圣人!

  佛菩萨为什么没有这么说?佛菩萨要是这样说,他也变成凡人了。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前面念过,佛菩萨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众生作善、作恶,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绝对不会起心动念。你有苦难的时候,这就是感,佛菩萨有应,他一定来帮助你,帮助你什么?帮助你破迷开悟。为什么不帮助你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乐从悟来的。苦乐是果,迷悟是因,佛在因地上帮助你,果地自然现成,不用说了。

  果上不能解决问题,你没得吃,我送吃的东西给你,你没得穿,送穿的东西给你,不能解决你一辈子。所以这种救只能救急,不能救贫,不能救你一辈子。救你一辈子用什么方法?教你,你有智慧、有能力,你自己可以独立谋生,这是给你一辈子。不一样!佛菩萨救济一切众生不是用物资,是用教诲。我们去向佛菩萨求,求什么?求教!教才是真正保佑我们,千万不能搞错。佛菩萨的教诲在哪里?在经典里面。

  早年,我二十六岁的时候,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就是讲「佛经哲学」,他把佛经介绍给我。佛教在哪里?在经典里面。我们才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目标,在经典里面。离开经典哪来的佛教?寺院、庵堂、佛菩萨形相,那是外表,那是形相,实质在经典。而佛法重实质,不重形相,有实质,形相起作用;没有实质,形相就变成迷信。这就是说为什么它重实质,不重形相,道理在此,我们要清楚。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国家建的寺院,所以寺这个名称,你要晓得寺是什么意思?古时候寺是国家办事的机关,称为寺。为什么称为寺?这个机关是永远设立的,不会被撤销的,代代要相传下去的,这个机关才能称寺。谁管?皇帝管,皇帝管的机关叫寺。你们现在到北京故宫去看看就看到了,你看里面有九个寺,这就是皇帝下面有九个我们现在讲的一级单位,直属皇帝管辖的。它里面的长官叫卿,九卿,三公九卿,三公等于是皇帝的顾问,九卿是他底下办事的机构。佛教传到中国来,设立这个机构也称之为寺,归皇帝直接管理。宰相下面的机构称部,在从前是六部,宰相下面一级单位称部。部可以增设,也可以取消,寺不能取消。所以它是政府办事机关。

  佛寺办的是什么?在过去,佛寺主要的业务有二种,因为佛教是从印度来的,经典是梵文的,所以它主要的工作是翻译,译经。所以是国家的译经院,它赋予这个性质。另外,指导学生学习,它是教育机构。所以佛寺是佛教教育的机构,它不是宗教。你把这个统统搞清楚你才明了,恍然大悟,佛陀教育。我接触到之后,就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么好的教育,这样严肃的大事。我那个时候在台湾一个人,父母、亲戚、朋友什么都没有,无牵无挂。章嘉大师给我选择这个职业,劝我出家,劝我弘扬佛法,我就接受了。所以,出家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弘法利生当然要学教,我跟李老师十年跟他学教。三个老师,少一个都不行!

  我出家那一天就开始讲经,白圣老法师就找我,要我到他的佛学院,十普寺办了个三藏佛学院,要我到那边去教书。只是剃了头,沙弥戒还没受,就到三藏学院去教书,讲经教学的工作就开始了。今年四十七年了,四十七年没有中断,天天在干,愈干愈欢喜。所以现在看《四书》就像吃冰淇淋一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夫子这个境界我完全能体会,我这么多年干的,真的这个味道全尝到了,法味。法味决定不是世味能够相比的,尝到法味之后你一定会舍弃世味。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会把它舍得干干净净,没有这个乐,怎么比也比不上。

  所以答性净,你看意思多深。本性本净,本性本善,本性本来平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本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我们迷失了本性,所以这些性德失掉了。真诚失掉了,就变成虚伪,虚情假意;清净失掉了,就染污;平等失掉了,就傲慢;正觉失掉了,愚痴;慈悲失掉了,自私自利,恰好相反。诸位要晓得,体是一个,用不一样。你真正把这个真相搞清楚之后,你会发现,迷悟不二,真诚跟虚伪不二,清净跟染污不二,平等跟傲慢不二,正觉跟迷惑不二,慈悲跟自私自利不二,体是一个。觉的作用跟迷的作用恰恰相反,觉的作用是佛菩萨,迷的作用是六道轮回,造六道业。所以你觉悟叫菩提心,你迷惑的时候叫轮回心,轮回就是从这个地方变来的。轮回之体还是法性,这个不能不知道。

  下面他还有个比喻,这都是水南大德讲的,「如即灯之时即是光,即光之时即是灯,灯为体,光为用,无二而二也」。这个比喻不难懂,都是在我们面前。他问的是从用上问,知,知就好像是放光。光从哪里来的?光从灯发的,灯是体,灯放光这个作用叫做知。所以光之体是灯,灯跟光是二,也是不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样子我们就很清楚明白,众菩萨的问,文殊菩萨的答,没有矛盾。虽然答的一首偈里面没有知,但是知的意思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欠缺。

  下面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句话也是水南大德所说的,这句味道深!众妙之门。现在人,我们常常听说求知欲,你想上学,你想读书,为什么?求知,满足你知的欲望。很可惜你没有遇到文殊菩萨,遇到文殊菩萨就好了,他就告诉你,你想求知他真的能够满足你;你遇不到文殊菩萨,路就走错了。为什么?你问的那个人,那个人也不知,也不知道这个根源从哪里来的,他怎么能教你?遇到文殊菩萨,那个知就是众妙之门了。

  佛法的殊胜,确确实实世法里头无与伦比。譬如现在很多人讲哪个人不想发财?发财你要找谁?找什么人都没有办法帮助你发财,找到佛,佛教你,就有办法。佛知道财从哪里来的,不从外头来的,还是从你心性里面来。你心体里头就是自性,本来具有无量的财宝,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佛法叫内学,一切要反求诸己,自己有。没有见性,这个东西都不能起作用,都有障碍,不能起作用。不能作用的时候怎么办?还是有办法,只要跟自性相应,财宝就出来。所以佛讲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哪一个不希望有财富、又聪明智慧、又健康长寿?他不晓得到哪里求。所求的方法全错了,所以他得来的统统是反效果,苦不堪言!你到佛门是快快乐乐,智能天天增长,财富也天天增长,众妙之门。世出世间法在一个知,佛就是教这个,教你真正知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决定不是假的。

  末后这句话,「若能虚己而会,便契佛境」,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勉励我们好好的学习。学习怎么样?态度要虚心,要谦虚、要恭敬,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要用诚敬心修,要用清净心修,要用平等心修,要用正觉心、慈悲心来修,没有一样得不到的。世间法刚才说过了,出世间法我们希求的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每天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供养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开智慧,这还得了!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到极乐世界才圆满,这个世间不行,怎么搞都不圆满。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53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55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