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55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五卷)  2005/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5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九首看起:

  【非业非烦恼。无物无住处。无照无所行。平等行世间。】

  这首偈是「答证」,前面问的「何等是佛境界证」,证就是证大涅盘,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钞》。「九、答证问。即证大涅盘,三德圆也。非业系故,解脱也。非烦恼者,转烦恼即菩提,是般若也。无物者,虚相尽故,法身显也。」到这里是一段。清凉大师给我们开示的,如来究竟果地三德圆满,这个三德就是下面所说的解脱、般若、法身,自性里头本来具有,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前面我们也读了很多,自性的三德一切众生等有,没有一个人没有,是自性本具的。这个三大德,深广都没有边际。

  解脱就是自在,解是解开,脱是脱离,这是对苦说的,你看他这里讲的「非业系故」。众生为什么有苦?就是业感系缚了,业感是因,系缚是果。系缚是比喻,好比你被重重绳索所捆绑,你动弹不得。这比喻什么?比喻六道三途,我们在六道三途不自在。六道里面虽然说天道,天人我们都知道,天人有五通,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有神足通,好像是比我们自在多了,实际上他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生天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所感的果报,生天有时间性,就是他有寿命。天上寿命最长的,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还是要堕落,我们一般人讲还是要死,还是要堕落;过去生中积功累德,善业报尽了,报掉了,还有恶业!说实在话,一切众生只要是在六道,肯定恶业多善业少。所以在六道轮回里面,有机会生人天的不多,堕落在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的多,机会也多,数量也多。这个道理不是很深,只要我们冷静去想想,细心去观察一下,你就都明了了。

  不要看别人,看自己最好。你看我们自己,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这一天当中细心去观察,我起的念头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善念是为众生,是为社会、为大众;恶念是为自己,自私自利。那要是起个念头损人利己,这个恶就太大、就太严重了。嫉妒、障碍别人,这都是罪业。我们在一生当中,很想做点好事,常言说得好,「好事多磨」,就是障碍重重。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这就要想到,障碍重重是果,果必有因。我们在过去生中常常障碍别人,我们想做点好事,人家就来报复,他要来障碍我们,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菩萨教我们要懂得修随喜功德。看到人家做好事,我们无条件的去帮助他;没有力量去帮助他,生欢喜心,没有嫉妒心,决定没有障碍。将来我们自己,无论在世出世间法,修积功德就不会有人障碍。

  所以我们只要想一天就晓得,一天的时间不长,你细心去观察,起的这些念头。看到别人好处,我们有没有随喜?还是生嫉妒心、瞋恚心,甚至于想方设法去阻碍他,不让他成就,而他这个事业确实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的。最殊胜的功德利益是弘法利生,我们看到一位大德,无论是在家、出家,讲经说法利益众生,看了之后生不生欢喜心?还是嫉妒障碍,想方法来破坏,把这个讲经的道场使它不能成就?这个罪就重了。佛在经典里面,讲这一类的果报讲得很多很多,诸位要去看《大藏经》你就知道。

  早年,我们讲过一部《弥勒菩萨所问经》,另外一个经题是《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很详细的说明这种果报。它是讲两位法师,讲经说法很不错,许许多多听众拥护、欢喜。在这个时候就有人起了嫉妒、破坏,造谣生事,毁谤这两个法师,说这两个法师不守清规,犯了重戒。听众一听,对法师的信心丧失,不来听经了,这讲经的道场不能成就。因为这个罪业堕到地狱,在人间好像是一千八百万年,他才离开地狱。人间一千八百万年,地狱里是无量劫,我们人间跟地狱时差不一样。地狱里头,谚语常讲度日如年,那叫苦不堪言,断人法身慧命。这部经我记得我曾经讲过三遍,好像都有录音、录相留下来。现在好像还有同学们从录相带整理出来有讲记,有讲记流通。不过这个讲记我没有看过,他们从录相里头写出来。

  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看到别人的好事,为什么不能够生随喜?如果生随喜的心,他所得的功德、得的福报跟讲经法师一样,决定没有差别。你看看利害、得失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生欢喜拥护,真是福报无边;一念嫉妒,不能够包容,加以毁谤破坏,祸患无穷。所以在六道没有自由,没有解脱。

  出了六道轮回,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佛在经上常说,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有半个解脱,我们一般讲少分解脱。法身有没有?没有。般若有没有?没有。这是佛常常说阿罗汉的果报,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还在。他想得到的解脱,永远不再搞六道轮回,不再受轮回之苦,这是他们的解脱;三德里头解脱得一半,般若、法身没有。什么时候才证得三德秘藏?这个三德叫秘藏,秘不是秘密,是深秘;藏,藏(ㄗㄤˋ)就是藏(ㄘㄤˊ),不显露。我们一切众生统统都有!为什么我们不能现前?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阿罗汉是执着没有了,所以证得半个解脱,道理在此地。

  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修行人修什么?去妄想分别执着而已,这叫真修行,是真用功。在哪里去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菩萨一样,随缘而不攀缘,没有一样不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的善行,随顺,众生的恶行,也要随顺,统统要随顺。善行里面帮助他增长,恶行里面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菩萨心。你要不随喜,他不生欢喜心,你就没有法子影响他。所以他作恶也不要怪他,随喜,看看有机会劝导他、诱导他,让他觉悟,回头是岸,这不就是把一个作恶的人度过来了!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就干这个事情,学佛的这些弟子们也是干这个事情。

  佛是已经证得涅盘的人,我们还被烦恼系缚,不一样在此地。虽被烦恼系缚,我们已经明白了,已经走回头路,这就跟从前没学佛不一样,现在走回头路了。这个回头路要是能够走得有成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退转,那你就得要记住,不可以不听经,不可以不念佛,不可以不持戒,不可以不修福,不可以不求生净土。念念都要想着持戒、利生、修福,你才能不退转!这里头最重要的还是听经,古人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现在人处今天这个社会,一天不听经,你就被境界所转,这是真的。

  美国那边同修打电话告诉我,虽然现在我很少到美国去了,他们从网络、从电视每天至少要听四个小时。他说不听经,日子就过不下去,心里头没有主宰,所以听经变成他们生活里头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正确的。我自己学佛这么多年,五十四年了,没有一天不读经。二、三天不读经,就恍惚了。只有天天读经,天天念佛,这心地踏实,现在人讲生活过得充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前面讲「非业系」,说得容易,做到太难。业是什么?业是一切造作的结果,称之为业,正在造作的时候称之为事;通常我们连起来,你看事业,事是因,业是果。无论你造作什么事,造完之后就是业。事业有三大类:善事,善业;恶事,恶业;还有一种非善非恶,佛法里称为无记业。像我们端起茶杯喝一口水,拿个毛巾擦擦脸,这个说不上什么善恶,这叫无记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善业;相反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破坏别人的好事,干扰别人的造作,就变恶事,恶因恶业,事业多。业后头有果报,善业感善的果报,所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如来果地上非业,不是业系。业是能感,系是所感,把这个范围扩大是十法界,十法界都离不开业系。

  我们在前面都读过,成佛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平等心。这个地方最后一句,『平等行世间』,这指的是佛,不是菩萨;菩萨是六度,四摄六度行世间,那是菩萨。平等这两个字很不好懂。诸佛如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大乘经里面讲,有四十二个不同的等级,全部都是诸佛如来,他们统统用的是平等心。平等真法界,六根接触六尘决定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着。为什么他还有等级?这个等级,前面李长者在《合论》里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无始无明习气,带着无始无明习气,这个习气厚薄不一样。刚刚证得法身的人,习气还很浓,往上去慢慢就愈来愈淡薄。习气完全没有,这叫究竟圆满佛,无始无明习气没有了。即使带着习气,不妨碍,无始无明习气不妨碍,没有分别执着,也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他应化在十法界里面大自在,真的是证得圆满的解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法身,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今天不能不造业,为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造业,分别是造业,执着是造业。执着的业最重,分别轻一点,起心动念就更轻,统统都在造,造了都有果报。怎么办?我们今天要懂得造善业,不造恶业。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十善业道。不杀生,引申它的意思,决定不可以有一念害人的念头。我虽然没杀他,我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杀心。你没有杀的行为,但是你有杀生的念头在,在大乘法里面,这就破戒了。大乘是论心不论事,跟小乘不一样,小乘是论事不论心。我杀这个人,我起个念头要杀他,但是并没有杀他,在小乘不犯戒,小乘是论事。你确实把这个人杀掉,你就犯杀生戒,你犯了杀戒。大乘,动念头就破戒,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难持。小乘戒里面,起个念头想占人家便宜,但是事实上没做,不犯戒;大乘人起个念头想占人家便宜,就犯了盗戒。为什么?盗心,你这个心是偷盗的心。

  你才晓得菩萨比罗汉高很多,菩萨在起心动念上纯净纯善。阿罗汉的善是在行为上,菩萨的善是在心地上,不一样。如来果地上,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里面初住以上是如来果地了,纯净纯善。所以他没有业系,没有业系就没有十法界,十法界尚且没有,哪里会有六道三途?这事我们要懂,他们才是真正得解脱,得大自在。

  接着是「非烦恼」,这都在第一句。烦恼大家都知道,佛把烦恼(这烦恼是无量无边)归纳为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讲得最多,讲得最详细,为什么?断烦恼从这里下手。见是见解,思是思想,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宇宙人生、对一切人事物看错了,没有看到真相,看错了,这叫见烦恼,叫见惑,惑是迷惑;我们想错了,想错了叫思惑,所以叫见思烦恼,你的见解、你的思想错了。我们现在见解、思想有没有错?给诸位说,错的,六道里头没有一个是正确的。正确的都做了罗汉、都做了菩萨,都走了,不在六道了。在六道里面,都是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桩事情我们首先要承认。如果听佛这么说,「释迦牟尼佛胡说八道,我哪样事情想错了?哪样事情看错了」?你就不能接受!所以自己要认真思惟。

  好在佛给我们一个标准,如果我们拿十善天天对照对照,我们就晓得我们错得很离谱。伤害众生的念头,有。不要说别的,每天饮食有没有?你要吃众生肉,你是不是伤害众生?小动物,蚊虫苍蝇来干扰你,蚊子叮到身上,是不是一巴掌就打死了?你从这些微细地方去观察。家里面有苍蝇、有蟑螂,要不要喷杀虫药?这都是杀生!牠也是一条命,牠来扰乱我,牠就该死吗?就有死罪吗?我们要从这里去想。蚊虫叮在身上也不过是牠想吃饱而已。菩萨慈悲,供养牠一顿,让牠吃饱,牠就走了!你不愿意供养牠,你轻轻的把牠赶走就好了,何必去杀牠?至于占小便宜的念头,不知不觉,有时候有意,有时候无意;有意是盗心,无意是盗的习气。邪YIN、妄语、两舌,挑拨是非,说张家长、李家短,绮语、恶口、贪欲、瞋恚、愚痴。想想看,哪一条我今天没做?

  十恶反过来就是十善,十善我今天做了几条?十恶,我这一天哪些没做,没有犯?你不想没事,这一想,真的发现到这一天过得很不安,善事没做,恶事都不免。每天这样的累积,三百六十天是一年,三千六百天是十年,长年累月的累积下来,我们是恶业多还是善业多?善业不能说没有,偶然的,恶业可是连续不断,这个事情麻烦,这是烦恼。烦恼感果报,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句句说的都是实话。他说一切人,这讲人道,现在得人身的,这一生当中失掉人身,就是死了,死了失人身,来生还能到人道里头来得人身,非常稀少;大多数都到三恶道去,得不到人身。我们细心去观察,佛讲的话我们都会点头肯定。再回头想想自己,我们这一生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头?说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来生到哪里去?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去问人。很可惜的是真正能这么想的人不多。

  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一个代表的人物,宋朝莹珂法师,他想到了,愈想愈恐怖。想到自己出家不守清规,天天在犯戒、破戒,再看看佛在经上讲的,肯定堕地狱。想到地狱的恐怖,畏惧了,向同参道友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不堕地狱?就有人告诉他,「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你可以不堕地狱」。这个同参道友很慈悲,送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痛哭流涕,真正忏悔。于是下定决心,把他自己的寮房门关起来,一心念阿弥陀佛,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念了三天,累倒了。真的是诚心,心无杂念,居然在这个时候把阿弥陀佛念来了。

  阿弥陀佛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好好的修行,到你阳寿到的时候,我来接引你」,阿弥陀佛跟他说的。可是他自己想想不行,他跟阿弥陀佛说「不行,我的劣根性太重,禁不起诱惑,我还有十年寿命,我这个十年不知道还要造多少罪业,这样好了,我十年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阿弥陀佛也停了一会儿,答应他了,「好,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他很开心,把房门打开,在里头关了三天三夜,告诉大众,他三天三夜没有吃,也没有喝,也没有睡眠,阿弥陀佛念来了。说的话很恳切,不像骗人的,三天之后佛来接引他。

  大众看了是半信半疑,因为这个人的确不是个守清规的持戒的出家人,但是三天时间不长,看他三天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早晨做早课的时候,他向大众要求,今天早课不要按一般的仪规,统统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送他一程。当然大家很欢喜。念到佛号的时候,大家念佛号念不到一刻钟,时间不长,他跟大家说,「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了」。没生病,真的就走了。这个事情记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确确实实证实《弥陀经》上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他是三天。真正明了自己造的业系很重,决定堕地狱。地狱太恐怖了,为了畏怖地狱的苦,下定决心念佛求生。他成功了,给我们世人留下最好的榜样,这个是出家人。

  早年我在美国听说一个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周广大先生。他没皈依,他也不信佛,但是一生做人挺厚道,在华府附近开了个面包店。得了癌症,病重的时候,医院已经放弃治疗,让他家人带回家去。告诉他,他的寿命只有几天,癌症第四期,没有法子了。家人在这个时候所谓是「病急乱投医」,没救了。这个时候正好那个地方有个佛教会,「华府佛教会」,反正都是中国人,到那里去求佛拜菩萨,看看佛菩萨保佑,能不能把他救回来。那边有位资深的老同修,跟我都很熟,常常听讲经念佛的同修,就去看他。看他那个情形,就告诉他,这个世间太苦了,不值得留恋,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为什么不求生净土?

  周广大有善根,从来没听说过,临终时人家这样介绍佛法,他居然就相信,就接受。告诉他的家人,「你们不要悲伤,不要替我难过,你们大家统统念佛,帮助我」。也是念了三天,他往生了,往生的瑞相非常好。念头一转,大家念佛之后,他就告诉他家人,「在前几天,癌症很痛苦,这一念佛,痛苦没有了」,很欢喜的走了。这是让我们也证明到若一日到若七日,这是我们亲耳所闻,那个时候我在美国达拉斯,打电话告诉我。像这些念佛往生的事实太多了,真正法身、般若、解脱统统都得到。

  「转烦恼即菩提」,迷了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般若。菩提、般若都是印度话,「菩提」翻作觉,「般若」翻作智慧。觉就是智慧,没有智慧怎么会觉悟?迷了就叫烦恼,悟了就叫菩提,所以烦恼跟菩提是一个体性,一个体性二面的作用;就是一个是悟的作用,一个是迷的作用,所以说烦恼即菩提。迷了,菩提即烦恼;悟了,烦恼即菩提,自性本具的般若。

  下面说『无物无住处』,「无物」是一桩事情,「无住处」又是一桩事情。无物,清凉大师讲,「虚相尽故」,讲得好。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就是这个意思。本来无一物是什么?法身现前,这本来无一物。法身现前是什么境界?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境界。好,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下个钟点再讲。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再看清凉大师偈颂第二句的开示。「无物者,虚相尽故,法身显也」,文字虽然不多,确实有相当的深度。这就是说,菩萨乃至于声闻,已经从现相上、事相上体会到空寂。菩萨跟声闻有程度上的差别,在认知上是相同的。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声闻(就是阿罗汉)他从分析知道事相是虚妄而不是实在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知道。所以他对于一切事相不再执着,但是他还有分别。菩萨的境界比他高,不必分析,一接触就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菩萨就没有分别,甚至于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比阿罗汉高的所在。

  现代的科学家也是从分析里面了解的,逐渐逐渐对这些物质的现象明白了。现在科学家讲,物质从哪来的?无中生有,现在科学有这个说法,时空不是真的,时间、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空间都等于零,就是没有。时空要是没有了,会产生异常的现象,这现象是什么?空间没有了,就是距离没有了。佛在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这个距离没有了。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面前。空间没有,会有这种现象。

  我们想到《往生传》里面,净宗初祖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大师。他是东晋时候的人,带着一批志同道合,在庐山建念佛堂,在一起共修,净土宗就是这样建立的。他往生的时候曾经跟大家说过,西方极乐世界他曾经看过三次,定中见到的,三次。人家问他,极乐世界像什么样子?跟经上所讲的一模一样。诸位要知道,远公大师当年建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念佛,只有一部经。《观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都没有翻译出来,那是以后翻译的,他那个时代只有一部经,《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净宗最早翻译的经典,远公他们所依靠的就是《无量寿经》。临走的那一天,他说这个境界又现前,第四次,又现前了,跟过去见的完全一样,他说我要往生了。

  慧远大师决定不是妄语,极乐世界现前,就在面前的时候,空间没有了。念佛人有一定的功夫,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或是西方三圣,或者是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往生前二、三天现这个相,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甚至于在近代念佛往生人的感应里面,我们都曾经见到、曾经听到很多。科学家给我们说的话就被证实了,在某种条件之下,念佛人功夫纯熟的时候,空间维次就没有了。

  这个还是佛说得清楚,空间维次(就是时间、空间)从哪来的?从心想生,唯识所变,这佛讲得很清楚。佛在哪部经上讲的?相宗入门的经典,头一部经典,《百法明门论》里头就讲这个。百法是将一切法,世间一切法归纳,归纳为六百六十法,《成唯识论》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弥勒菩萨造的。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对于教导初学太多了,初学的没法子接受,把它再归纳,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一百法,教诫初学。你看看时间、空间他摆在什么地方?这六百六十法分五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分为五大类。前面这四种都叫做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时间跟空间都是有生有灭,在有为法里头,不是在无为法。

  有为法里头,它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头。不相应行法就是它不跟心相应,它不跟心所相应,也不跟色法相应(色法就是物质),但是也没有办法脱离前面这三法,用现在的话说是抽象概念。从抽象概念里面发生的,变现出来的,时间跟空间。佛在大乘教里头说得好,从心想生,总的来说,不外乎妄想、分别、执着。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个现象就没有了,空间、时间的现象就没有。空间没有了,你就看到了,极乐世界就看到了;你要是念念念华藏世界,华藏世界也看到了;念念念无量劫之前,无量劫之前你看到了;念无量劫之后,无量劫之后也看到。没有空间,就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没有前后,这是大乘教里面讲的十世不离一念。这是从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有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每一世里头就有三世,十世古今不离一念,一念变现出来的。念不存在的时候,放下的时候,它是一,叫一真法界,哪有这些事情!

  所以「虚相尽故」,虚是虚幻,不是真实,相是现相。相在哪里?相就在面前;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相是虚幻不实,不是真的。《金刚经》的比喻,比喻得好,「梦幻泡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把这个世界看作作梦,一场梦,知道梦中的境界决定不可得,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相在面前,幻相,「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在这一切现相里头,你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境界里头就叫做法身,法身就现前。并不是现相没有,现相在,在怎么?你就是诸法实相(真相)你明白了,相有性空,事有理无。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相?总不离业因果报。你看佛讲《华严》,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华严经》讲五周因果,《妙法莲华经》一乘因果,世出世间法总不离因果!所以,佛法能不能执着?不能;能不能分别?不能。一个道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法身才能现前。我们一天到晚念头,前念灭、后念生,止都止不住。念头全是妄念,妄念把我们的法身盖覆了、障碍了,法身不能现前。法身不能现前,什么东西现前?烦恼现前,我们今天的念头全是妄念、全是烦恼。

  会用功的人懂得,放下,放下说得容易,做到可不容易。佛菩萨有方便,我们今天采取的是方便当中的方便,可以称为最初方便,持名念佛。念佛人必须要知道,怎么念法?心里头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真念佛,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决定相应。为什么每天念经?不念经你跟极乐世界就远了。天天念,天天想,跟极乐世界一天一天近了,到哪天功夫纯熟了,极乐世界真的就在面前。就在面前是事实,为什么?时空突破了。我们今天是受时空的障碍,好像远之远矣,其实大乘教里常讲远近不二,古今不二,三世不二,你看讲得多清楚多明白。

  什么时候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之间本来无一物,尽虚空遍法界本来无一物。就好像我们看荧光幕一样,无论你看什么节目、大场面,荧光幕本来无一物。荧光幕里面的相全是幻相,梦幻泡影,真的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但是荧光幕不碍色相的显现,真妄不二,真不碍妄,妄不碍真。妨碍是什么?妨碍是我们起心动念就产生妨碍,道理在此地。这是很深很深很不好懂的,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造成障碍。如果果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才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原来就是一真法界。净宗同学一定会发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原来就是极乐世界。中峰国师在《系念法事》里头讲得多好,「极乐即此方,此方即极乐」,「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净秽不二,真正入了不二法门,这就是法身现了。

  由此可知,功夫都在放下一切妄念,这是功夫。放下一切分别执着,菩萨!放下一切起心动念,是诸佛如来。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把起心动念放下来,你就成佛了,你就是诸佛如来;放下分别执着,你是菩萨;放下一切执着,你就是阿罗汉。你一样都放不下,那你是六道里面的凡夫。

  「无物」,无物后面是「无住处」。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的,你懂得吗?你能够看出来吗?世尊当年在世跟他学习的人不少,自自然然形成一个僧团,我们展开经本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零头,零头没算,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有没有住处?无住处。他们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而且经典里面记载得很清楚,绝对不在一棵树下住两个晚上。这一棵树下,树底下休息只有一个晚上,第二天换个树下。为什么?佛在这里教我们什么,我们要懂得,教我们对于物质环境没有贪恋心。「这大树很好,荫凉很大,在这里晚上打坐休息不错!」天天在这个地方打坐,你对于这个地方就生起贪恋,这佛不许可,每天要换个地方。无住处,做得很彻底!

  世间的人,不要说人,连畜生都不例外,畜生、饿鬼不例外,自己都要找个住处,畜生也要做个窝。这是什么?六道众生的习气。佛教导我们,怎样把这个习气断掉,一生当中过着游化,游是旅游,教化众生,哪里有缘哪里去,没有一定的住所。我们现在想想,我们想学释迦牟尼佛,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没有那个身体,这个是要基本的条件。我们要过他那个生活,我相信不到一个星期你就受不了,你一定要到急诊室去休息了。体力,他是年轻就养成,有这个体力。世间事业,常言说得好英雄出少年,佛门里面修行证果也都在年少。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三十岁,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三十成道。在我们中国,惠能大师二十四岁成道,提前了六年,为我们做榜样。那样的年龄真的有体力,野外露宿无所谓,如果一直养成习惯就没有问题。

  像我们在澳洲,看到澳洲的土著,他们生活过得很自在,我们学不到。他不穿衣服,原始人的生活。没有住处,真的晚上是找个树底下休息,他就躺在地上睡觉,风吹雨打他不在乎,他不生病。吃的东西是到处找,觅食。偶尔生病,他懂得药草,那都是祖祖相传,告诉他怎样治疗。他看到我们这些人穿衣服、住房子,觉得很奇怪。澳洲政府也很优待他们,给他们建了些小房子,他们不住,还是露宿,成习惯了。房子,他把房子当作仓库,他不住在里面。无住处!

  清凉大师在批注上,「无住处者,成上法身,无所在也」。上面讲的法身,法身有没有身?法身没有身,法身能现身,所现的身我们叫应身、化身。但是一定要知道,三身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报身是能现,是理体,应化身是所现、是所变,能所不二,性相一如。我们执着有个住处就很苦,无住处才自在。

  第三句说『无照无所行』,「无照者,成上般若,能证相寂也」。你看我们读《般若心经》,《般若心经》有没有照?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要晓得,那个照见是无照之照,照而无照,才能成就般若。法界是所照,法界是所证,般若是能照、是能证。能照能证一定是清净寂灭,如果还有照见的念头,那就是凡夫。为什么?起心动念了,有分别、有执着,统统全了,六道凡夫。

  佛为六道众生介绍诸佛甚深境界,要随顺众生的程度来说话,他能够理解多少,他能懂多少,要随顺他。如果不随顺他,佛完全讲自己所证得的境界,六道众生听不懂!所以佛所说的一切法,诸位要晓得是方便法,不是真实。所以《金刚般若经》上教你「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可不能执着,可不能当真,你一执着、一当真就错了。为什么?你在佛说法、佛现相里面就又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永远见不到佛。见佛就是见性,永远不能见性,永远不能够悟入诸法实相,这是古往今来多少学佛人不能成就的原因在此地。

  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我们自己如果也是这样的,那就难怪功夫不得力。总的来说,放不下!给你说实话,放下就是,放不下就错了。谁放下谁就证入,真的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众生等有,平等,都有,哪一个不能证入?谁放下谁证入,不但人间,畜生、饿鬼、地狱都不例外,只要你肯放下。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本来就是。大涅盘的三德本来圆满,当下就是,为什么搞得这么难?统统是难在放不下。所以无照成就前面所讲的般若。

  「能证相寂」,诸佛如来他们境界里头,诸法寂灭相,这句话你能懂吗?特别是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乱象,大乱之象。可是法身菩萨眼光里面是清净寂灭相,跟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佛菩萨看地狱、饿鬼众生也是清净寂灭相,这个我们就很不好理解。其实说穿了,我相信你也能体会。说穿了是什么?我们所以不能体会得,我们有执着、有分别,有起心动念、有妄想,所以感受的是一片混乱。他们心地清净,在一切现相现前他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的相是平等相。怎么平等相?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有相跟无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地狱相跟极乐世界的相,你说是一还是二?凡夫看到是二,菩萨看到是一。凡夫不能回头,佛菩萨慈悲应化在这个世间,帮助凡夫觉悟,帮助凡夫回头。虽然应化在十法界,没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他就堕落了。

  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起了个妄念,认为什么?菩萨证到究竟果,要倒驾慈航到六道里度众生,一定有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他怎么会到六道里头来?我们的妄想,我们的猜测,事实不是这样的,《华严经》上讲的不是这样的。我们以为我们想的满合理,合情合理,事实上他那个境界里头情跟理都没有,你合什么?还是他说得对,应化是什么事情?法尔如是,这句话答得太妙了,本来就是这样的。不能在这个地方加一点点意思,加一点意思就错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加一点意思,画蛇添足,错了。我们不容易契入境界,就是这么个错误念头障碍住,永远不能够体会到甚深境界的真相。这个甚深境界真的是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错了,你跟这个甚深境界愈来愈远。只有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跟如来甚深境界一天一天接近。

  「无照无所行」,下面「无所行」这一句,「成上解脱,无业行之用也」。佛菩萨,不要说别的,释迦牟尼佛,这是很好的比喻。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经上跟我们讲,他所示现的八相成道,为我们所示现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做出典型、模范给我们看。他这是什么业?这里讲的「无业行」。也许我们同修听到佛门里有这么个术语,「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那就叫无所行。我们要问,他有没有做?真做了,真的是说法四十九年,大大小小的法会三百多次。法会就像我们现在办班一样,世尊一生就是办教学班,办三百多次。时间长短不定,有的班时间很长,有的班时间很短。像我们现在在各地方办《弟子规》这个班,时间短的二天,甚至于一天,只有这么长的时间;时间长的有十天,三天、五天、一个星期,统统都办过。

  时间长短要看缘,世尊当年办班亦复如是。《大般若经》这是个大单元,讲二十二年,时间长。但是这里头有十六会,也就是十六次,是同一个题目。十六次也在不同的处所,但是这十六次是可以连起来的,是个大单元。我们了解这个状况,他真做了,作而无作,虽然天天办班讲学教众生,心里头痕迹都没有;起心动念就有痕迹,分别执着就有染着,你心里头有。佛心里头没有,佛心里头就跟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本来无一物。佛自己也说得很好,谁要是说他讲经说法谁就是谤佛。这个话说得很严重,这话说得我们不懂,明明说法四十九年,怎么又完全否定?这里头含的密义、含的深义告诉我们,不着相!《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

  说到究竟处,佛讲经说法,示现在这个世间,他老人家是七十九岁圆寂的,我们中国人常讲八十岁,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所作所为没有起心动念过,所以说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无业行。你起心动念就有业行,我们一般现在讲的阿赖耶里头就落印象;他阿赖耶里头没有落印象。凡夫因为起心动念,把法性变成阿赖耶,坚固的执着,从阿赖耶又变成末那,无量的分别,再从阿赖耶又变成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阿赖耶是起心动念。佛菩萨有没有八识?没有。没有八识是什么?四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般若;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他的用只是智,没有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

  世尊出现,示现八十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是无所行,就是前面讲的非业,无业行,解脱的作用,这个我们凡夫没有法子理解的。我们凡夫也认为释迦牟尼佛有妄想分别执着,跟我们没有两样。这样的心态,你怎么能认识释迦牟尼佛?不但佛不认识,佛的这些菩萨弟子、声闻弟子,哪个人能认识?学佛的人把他们当作神仙看待,对他们恭敬礼拜,实际上不认识。什么人认识?认识,你达到那个境界就认识了。你要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不再执着,你证阿罗汉果,你认识阿罗汉,你也少分的认识菩萨、佛陀。如果你连世出世法一切都不分别,好,你就认识菩萨,你就是菩萨,你对佛陀多一分认识。真正圆满透彻认识,那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三德圆,这就是大涅盘的境界。

  所以,「无所行者,成上解脱,无业行之用也」。无业行的作用是圆满的,里面没有一切的缺陷,这个境界我们没法子理解。从现相上来讲,他没有业,他就没有感。我们六道凡夫是有业,所以才感善三道、恶三道,有业感。他没有业,他没有感,不但他所造的一切六道里头没有果报,十法界里面也没有果报。这种示现叫大自在,真正是做到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众生有感,随时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像海潮音一样,海水涨潮、落潮有一定的时间,不会有一丝毫差错;佛跟众生感应就是这样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决定有应。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段没讲完。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54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56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