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66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六卷)  2006/6/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6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七大段,第十九首偈看起。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这是托钵回来之后用斋的时候,也就是中国习俗里面的过堂,大家在一起吃饭。托钵也是这样的,托回来之后要在一起吃,并不是托来之后随便在什么地方就可以吃,这就失去了威仪。佛弟子言行举止无非都是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有规有矩,教导社会大众一定要守法、要守规矩。规矩里面在我们一般来讲,国家的法令规章、社会的风俗习惯,都要遵守,中国谚语常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礼记》里面教人,「入门而问讳」,到一个人家去,首先要请教他家里有什么忌讳,这是每个家里都不一样的,所以话不能说错,这是古时候的规矩。现在这些规矩都没有了,礼也没有了,规矩也没有了,所以称之为乱世。

  很多同学们感叹子女不好教,什么原因?没有规矩,怎么个教法?学校老师说学生不好教,学校也没有规矩,虽然定了一些规矩,大家都不遵守。佛门现在也不例外,佛门规矩实在讲是非常严格的,现在也没有人遵守了,世间乱,佛门里面也乱,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知道。那怎么办?他乱我不乱,他不守规矩我要守规矩,守规矩心才安,谚语所谓是「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安了,自己做自己的。最重要的,人在世这一生的目标,要提升自己。

  昨天我们内部同修的共修,我们引用世法、佛法,这些真正有智慧的人、有见识的人、有道行的人都告诉我们,人没有生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不过是借着这个肉体在这一段时空里面,这个时空都很短暂,度过这一生而已。至于为什么要来?佛说得好,到这个世间来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六道众生业力感召来的。业力来受生,你过去生中造的善业,你来享福,你这一生过得会很快乐;如果说过去生中恶业造得多,那你这一生来受苦的。所以同样是人,在这一生当中遭遇不一样,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不相同,这是业力。

  第二种是众生有感,他应化来的,这是佛菩萨。他来干什么?他来帮助苦难众生,他不是业力,他也舍身受身,住世间长短也不一样,那是什么?缘。换句话说,众生感这个力量,感的力量强他来了,感的力量微弱的时候他就走了,他不是业力,他是愿力。你看每个修行人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天天在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天天在发愿,所以众生有感,他当然要来。除这两种原因之外,没有第三种,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

  身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这个要懂,灵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即使在六道、在三途,都是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是讲灵性,生灭是讲肉身、讲色身,这个一定要懂得。所以色身不值得留恋,众生造业为什么?都是为色身造的,生生世世没有不造业的。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生生世世都在修行,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无时无处不在修行。你看这一百四十一愿,这是吃饭的时候。祖师大德们常常说:吃饭端起碗来,你会吃吗?你说哪个不会吃?意思不在此地,会吃,吃饭也是修行,吃饭也在用功,功夫没有间断,这叫会吃;不会吃的,吃饭里面起贪瞋痴慢,动七情五欲,这造业!轮回心肯定就造轮回业,如果说菩提心那决定是修行。可见得事没有两样,这叫事事无碍,问题就是你会不会。

  吃饭怎么个修行法?佛门里面你看过堂的时候,维那师在念「食存五观」,吃饭的时候至少有五个问题你要想想,第一个「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是你想一想,你有多少功德,想想自己有多少功德,想想这一餐饭的来处。前面我们也都说过,托钵的时候也提到过,托钵是你托的这一钵饭,这一钵饭来处不易,多少人辛辛苦苦的供养,我们这一餐才能享受这一钵饭,吃饭的时候有没有想想?常常这样想,就知道报众生恩。报恩一定要知恩,不知恩这报恩的心怎么会生得起来?要能常作如是观,你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一定有尊敬,一定有爱心,一切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一定全心全力伸出援手,为什么?彼此有恩。

  这一钵饭从近的来说,煮饭的人有恩。如果是在寺院庵堂,我们共修的人众多,煮饭厨房不止一个人,有切菜的、有炒菜的,在从前这个炉灶要烧火,有专门烧火的,不是一个人。没有这些人通力合作,这饭菜从哪来?这是厨房里面这些干活的,统统都是恩德!再往远处想,米从哪来的?菜从哪来的?油从哪来的?盐从哪来的?愈推愈广。种田的农夫、割稻的农夫、舂米的农夫、种菜的农夫,你去想想,还有运输的,你就知道多少人替你服务,怎么会没有恩德?少一个环节这个饭菜就得不到。然后你就想到人生活在世间,确确实实如佛法所说的依众靠众,我们每天生存饮食起居要依赖广大的群众,人人为我,我有什么为人人?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想到这些就知恩,然后你才知道:我在自己这个岗位上,应该把自己岗位工作做好,报答他们,这叫报恩。

  佛弟子出家了,不从事于生产事业,在这个社会上不直接从事生产的行业也有很多,这些行业社会上不能缺少的。佛弟子的行业是什么你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是教学。学佛,佛是释迦牟尼,你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干什么?教学,求学、教学。十九岁抛弃了家庭,放弃一切,求学,三十岁成道,我们讲毕业,十九岁到三十岁,我们中国算连头带尾十二年,他这十二年是寻师访道,道业成就了。成就之后,这一生从三十岁起到七十九岁,他老人家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四十九年从事于教学工作,教育工作。教育重不重要?重要!

  所以老师没有从事生产事业,老师的生活学生要照顾,决定是有义务要照顾的。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的肉身得自于父母,对父母要孝顺,父母养育我们,父母老的时候我们要照顾父母,要回馈。除了身命之外,我们还有个慧命,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常识、我们的能力从哪来的?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所以对老师要孝顺,对老师要照顾。老师照顾我们一家,我们一家都要照顾老师,为什么?彼此有恩德。所以在没有成就之前认真学习,这就对了,学成之后教化众生,这是头一个要想到的。

  第二桩要想想自己的德行,我有多大的德行能接受供养?能想到这个地方,谦虚恭敬的心自然就生起来。世尊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世尊真是大德大能,可是他每天接受在家信徒的供养一钵饭而已,没有多接受。我们今天除了接受信徒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现在还有房舍、还有财物,这是佛决定不许可的,我们要晓得。佛不许可的我们怎么办?我们接受了把它用做佛事就正确,可不能自己去享受,自己享受那就有过失,你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不起历代祖师大德,对不起佛教,也对不起众生。

  佛事是什么?今天的佛事总不外乎两桩事情,一个是弘法利生,一个是培养继起的弘法人才。这两桩事是大事!佛常讲的大事因缘。这两桩事情的基础是最重要的一桩事情,那是什么?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确实有能力脱离六道轮回。我们修净宗的是比较殊胜一点,障碍比较少一点,带业往生,蕅益大师讲得非常好,能下下品往生就对得起释迦牟尼佛,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斋主。斋主来供养是修福的,你真正往生了,这个福报回向给他,他就真能得到。

  试问我们自己这一生有没有把握往生?这个问题我们在讲席里面讲得多,什么人有把握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对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留恋,一心向佛,就决定得生。《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的,要读诵、要理解、要依教奉行。自己有这个把握,然后你再做弘法利生的事情,再做培养人才的事情,那是应该做的,自度而后要度他。自己没有得度,那就是什么?讲经说法是练习。练习,过去我们老师教我们只准在家里,不能出去,在家练习。我的老师是在家居士,在家人,有两个道场,一个是慈光图书馆,一个是台中莲社;我当时是住在慈光图书馆。不准出去讲经,不可以。

  学得也差不多也可以出去讲了,老师限制,没有超过四十岁不行,年岁太轻了,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怕你禁不起诱惑,一接触外面境界你就退了心,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有,所以我们要晓得,以前是什么环境,现在是什么环境。我跟老师学习是五十年前,五十年后现在的社会比我们那时候社会的诱惑力量至少要增长十倍,现在四十岁的人出去行不行?很容易迷惑,那怎么办?再往上提升,五十岁,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想想唐朝悟达国师,悟达国师几岁出来讲经?传记上有记载,他出来讲经的时候十四岁,沙弥,沙弥讲经比丘听,聪明绝顶,这是一代国师,这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天才儿童。也真有福报,你看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开悟,还要到猎人队里面去躲避,躲了十五年才出来。所以惠能大师出来讲经的时候四十岁,那是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你看他们给我们做的这些示现,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要说是古代,一百年前的社会比我们现在淳朴多了,我常常感叹,我们这老同修们都熟悉,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来,香港人比现在厚道得多,淳朴得多。

  所以我们想一想过去,再细心观察现在,自己心里要明了,里面贪瞋痴的习气很严重,外面诱惑力量这样强,自己要约束自己,我禁不起诱惑不出去,这是对的。六根在六尘境界如如不动,行,那就应当要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哪个地方请都可以到那里去,给人做最好的榜样,这个最好的榜样是什么?决定没有名闻利养。讲经说法对人总是要尊重、要恭敬,一般不收皈依、不接受供养,信徒要求传授三皈,请道场的住持、方丈,请他来主持三皈,我们讲经的法师不做这个事情。

  所有供养都要供养常住,一分钱不拿,常住顶多供养法师往返路费,这个往返路费通常我们都不接受钱财,坐车你买往返车票,坐船你买往返船票,就行了。你这才能给别人做好样子,你的法缘就很殊胜,每个地方都很乐意请你。如果你到处接受皈依,到处接受供养,请你的那些道场下次不敢再请你了,为什么?请了你,我的信徒被你拉跑了,供养被你带走了,不请你了。道理要懂。处处要做好样子,想想释迦牟尼佛怎么做的,我学得要跟他一样。

  世尊当年在世也是到处有人请他讲经,足迹遍五印度,因为佛那个时候交通都是走路,所以接受的供养就是饮食、衣服、卧具、生病时候的医药,除这个之外,一概都没有。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学释迦牟尼佛,依教奉行。在今天虽然是接受供养多了,一定要常常想到我们有没有这个德行,能不能当得起?「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总要记住。

  第三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乞食的时候,我们现在不乞食了,每天接受供养,吃饭的时候,不可以增长贪心,喜欢吃这个、喜欢吃那个,不可以。现在我们吃饭也要做什么?要做托钵想,每天三餐饭都要做托钵想,托钵是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在这里头生清净心、生平等心、生感恩的心就对了。

  第四个,这就是说你应该要接受,为什么?这是正事,这是良药,我们自己修学要这个身体,我们要办佛事。佛事,诸位要记住,佛经里面常常讲佛事,不是搞经忏、不是做法会。现在一讲佛事,就是经忏、就是法会。佛陀当年在世,佛事是讲经、是教学,他没有别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从来没有做过经忏超度,没有,为什么?饿鬼道需要超度,佛现饿鬼身到他那一道去教化,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人道里现人身,是度人的,不能用人身去度鬼;要度畜生,一定现畜生身,跟畜生在一起。诸佛菩萨统统是这样的,人也不会去度畜生,现人身决定是度人,这不能不搞清楚的。所以佛事是自己学习,这是佛事,自己学习是自觉,教学是觉他。

  实实在在讲,佛教跟现在学校教育完全相同,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做的是教学,讲经三百余会,我们现在讲办活动,办教学的活动,那个会就是办活动。一生当中三百多次,四十九年里面办三百多次,每年办很多次。这个活动规模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不一定,我们今天在《大藏经》里面看到,大的活动时间就很长。也不一定在一个地方,你看像《华严经》,《华严经》是七处九会,处所不一样,在七个地方,换七个地方,办了九次,连起来,这就是这一个大的单元。一个大的单元分这么多小段,这是三十九品,再小的说,每一品就是一会。

  像《大宝积经》,诸位知道,《大宝积经》里面一共有四十九部经,你就晓得它那一个单元里面至少是四十九次讲座,也不是在一个地方,也不是在同时。《大集经》里面有十七部经,你就晓得那是十七会,十七次,时间地点也不同,这叫大单元。小单元像《阿含》里面,有一会,就是办一次的,一天,或者是更小的,半天,这个我们要知道。佛办班教学因人、因事、因时而定,并没有固定的。像我们现在从外地来的一些同修,有些问题不能解决,我们特别给他办个班,给他讲两个小时上这一课,替他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他的问题有共通性,还有许多人也有类似的问题。这是为什么要办班,原因你就晓得了。佛陀慈悲,有教无类,无论什么疑难问题你去请教他,他都会给你讲解,而且讲解都是公开的,都很多人听,因为这个世间,你有这个问题,别人也有。

  所以我们为这个正事,为自己求学、为自己将来教化众生,这一钵饭应该要接受,你没有身体,你自行化他就不能成就,我们为要成就自己道业、要教化众生,所以这个供养是应该要接受的,这是吃饭的时候要想到。我们从这首偈引申出来,在现在一定要懂,凡是接受供养都要能够想到:我应不应该接受这个供养?我具不具足条件来接受这个供养?一定要想到。这个供养是很难消化的,我们讲消受,很难消受的,真正为了成就自己道业,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没有问题,这个一定要接受。

  成就道业这句话要记住,道业里面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这是道。夹杂这些东西、这些观念,在佛法里面讲,这是轮回心,凡是轮回心做主,无论做什么事业全叫轮回业。我每天读经、每天念佛、每天教化众生,为人演说,可是我的目的是自私自利,是求名闻利养,我贪瞋痴慢没有断,这个还是轮回心。做的是佛教事业,教化众生,不错,很好,也是自行化他,里面还真有接受教化的人,他真得度了,可是自己没有得度,自己业障习气很重,自己依旧造的是轮回业,能不能出离六道?不能,能不能往生?也不能,那我造的这些业果报在哪里?果报是来生福报。

  所以这个世间,你在中国佛教史里面看,你看《高僧传》、看《居士传》,看一些山志里面的记载,很多帝王、达官贵人前世都是修行人,他怎么没有离开六道?怎么没有往生?前世所修的修得很好,还在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享福。我们看这个世间达官贵人,社会地位很高,具有很大的财富,哪里修的?都是前世在佛门修的。可是现在一般修行人真有,他修行的目的确实并不是想脱离六道轮回,也不是真的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是想来生做大官、发大财。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是这个得到的利益太小太小了。

  你做到高官发了大财,能不能继续再修?如果不能够继续修,你的福报享完就没有了。试问问你做官发财造不造业?想到这边就可怕,福报享尽了,业力又现前,第三世呢?第三世就堕三途了。这个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佛门里叫三世怨,你这一生出家修行修得很好,烦恼习气没断,就是自私自利没断,还羡慕名闻利养,希望来生可以得到,来生得到了,这一世的修行,来生富贵。

  富贵人造业比贫穷人容易,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做宝坻知县,这做官,宝坻是大县,作善造恶都容易。他是造的善,他有权,减免全县农民的田租,他说田租太高了,就是国家收税收得太多,他把税收减轻,你看全县农民统统都得福,他容易这么做,一桩事情这叫万民受惠,容易。他如果造作罪业也很容易,他说这个税收太轻了,加重一点,加重一点这千万农民增加负担,作善造恶都容易。所以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他说你要是做官,一个政策错误害多少人,增加多少人的负担,这个因果要背,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福享完了业报现前,到第三世就一定堕三途,人身得不到,所以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世堕落,这个错误了。

  菩萨在饭食的时候,你看他发的愿,『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换句话说,他托这个钵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这个饭是美味还是不美、是柔软还是粗涩,他没有这个念头,吃的时候没有这个念头,吃的时候只知道充饥,只知道我吸收这个养分使这个身体能够健康,好好的来办道,他只想到这个,所以念头一转,像真正得道的人一样。真正得道,这饮食不要了,到什么时候?色界,欲界有饮食,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面去愈淡薄,色界天没有饮食了,五欲六尘断掉了,色界不需要饮食、不需要睡眠,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着再看下一首偈: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我们是凡夫,妄想分别执着没断,菩萨虽然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习气还没断,所以偶尔时候还有味这种觉知,这是习气。正如同江本博士那个实验一样,我们知道水是矿物,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决定没有,为什么人的善恶意念它会起反应?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渐渐能体会到『受味时』。它的反应就是见闻觉知,这个见闻觉知跟我们的见闻觉知完全不一样,我们是粗重烦恼,它是习气。如果它要是没有习气的话,怎么可能有这个反应?

  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动物,无情是植物跟矿物,同圆种智,为什么?共同一法身,同一个法性。而见闻觉知、智慧、德相是法性本来具足的,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一异,《中观》里面讲的八不就是形容它的。只要是有色相的,就同一法性;既然就是性,决定具有性德,见闻觉知、色声香味是性德,没有感它不会起现行,有感它就会起作用,感应道交,就这么回事情。连这些矿物我们起心动念都有感,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哪有不感应的道理?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以清净心、真诚心,就起感应,反过来,就跟水实验一样,我们以不善的心行,那个反应很丑陋。丑陋是什么?丑陋是魔境界,美好是佛境界,所以善心善愿感的是佛,恶念感的是魔,魔肯定要折磨你,这个不能不知道。折磨你是什么?生烦恼,贪瞋痴慢,像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一切不善的念头、邪迷的念头、伤害众生的念头、贡高我慢的念头,这都生起来了。《坛经》举的例子很多。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别人,回头再看看自己,自己有没有?有,真有。

  凡是有这些念头起来,你就一定要警觉到,这些念头是什么?这些念头是轮回心,在轮回里面搞什么?这个我们修学佛法这么多年很清楚、很明白,在轮回里面所搞的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我们就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对待一切众生,是恩多还是怨多?是偿还的多还是索取的多?索取多要还债,怨恨多你要接受人家要讨命,许许多多陷害障碍,让你在一生当中事事不如意,障缘众多,他遭这个果报,你就想到这个多痛苦。了解事实真相,要从自己内心去反省,去改过自新。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现在拍成连续剧,不长,好像只有八个小时,希望大家认真的去看看。那是个读书人,习气很深很重,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很正直,光明磊落,没有做亏心事,灶神一样一样的把它说破,他才真正觉悟到,原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像《地藏经》上讲的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一生潦倒,家破人亡。他还有一点点善心,还知道羞耻,所以才感到善神,灶神是善神,来点化他,教他要真正的反省,真正改过自新,因为他这种遭遇是业报,不能怨天尤人。

  他接受灶神的劝告,天天反省,天天改过,他这个改过的心行超过袁了凡,他所得到的果报也超过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的《四训》流传下来了,他也有写,但是没传下来,现在传下来这一篇文章是他的同乡罗先生记录的,就等于传记一样,给他写了一篇改过自新的经过,也写得很好。他跟了凡先生同时代,了凡先生小他十岁,可是了凡先生也延寿,他是七十四岁走的,了凡先生走的时候俞净意还在世间,俞净意走的时候八十八岁,所以寿命的延长他超过了凡先生,真的是行善有善报,作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都是属于因果教育,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学习。

  所以在受味的时候,还有这个习气受味,引发菩萨的弘愿,『得佛上味,甘露满足』。佛的味到究竟圆满的时候,我们要问什么叫「上味」?「甘露」是比喻,甘露是什么?人间没有,我说一句话大家好懂一点,天人最好的饮料,天上的,凡间没有,类似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超过甘露,我们可以说极乐世界七宝池里八功德水是佛的上味。这个地方的佛,我们理解,是分证即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以上的。但是在西方世界殊胜,为什么?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得佛上味,要是修其它法门一定要到什么程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在《华严经》上称法身菩萨,不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没有,一真法界,所以这个上味只有极乐世界、只有华藏世界有。

  所以这首偈的境界比前面高,前面只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都是给我们做参考的,做参考我们就要想到,想到就生惭愧心,因为佛在经上讲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五种欲望。佛法里面也有五盖,盖是什么意思?把我们的性德盖住了,性德不能现前。这五样东西不出六道轮回就能够舍掉,出六道的人当然没有了,这个不是真的,是假的,色界天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得到初禅,你修禅定得到初禅,这个就没有了,不要饮食,也不需要睡觉了。

  睡觉是昏沉,所以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规定出家人睡觉是四个小时,中夜是睡觉的时间,中夜是什么时候?十点钟到二点钟,这是中夜。六点钟到十点钟是初夜分,十点到二点是中夜分,二点到早晨六点是后夜分。佛教人要用功办道,要爱惜光阴,所以佛教人睡眠是十点钟,二点钟要起床。现在末法时期,众生的体力是大大不如古人,这是真的,为什么?现在这个世界染污非常严重,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体力不如古人,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睡眠时间就延长了。

  寺庙里面一般睡眠的时间大概是九点半,早晨三点钟起床,这是五十年前。我那时候刚刚出家,我们寺庙里面的作息时间,晚上九点半钟就睡了,三点钟起床盥洗,三点半钟就早课。早课大概是一个半小时,早课下来就是早餐,早餐完了之后就打扫环境,清洁环境。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日常起居,五十年前跟五十年后环境产生很大的变化,一般讲物质文明进步。是进步了,汤恩比博士说的话,物质文明每进步一次,我们人类就要付出一次惨痛的代价,真的一点不错。世间有学问、有智慧的人看得很清楚。

  所以今天真正讲修行、讲成就,为什么古时候祖师大德们建道场一定要建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它的意思是清净的地方,建道场,清净就是跟社会隔离,不受社会的染污。所以从前寺庙都建在深山,没有交通工具,从山下到寺院里面走路,就是近距离的也要走一天,走七、八个小时才到达,所以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谁愿意吃这个辛苦!何况山下距离都市或者是村镇一定还有一段距离。为什么要建在那些地方?人迹罕至,一般人不会来,你才清净。

  可是现在麻烦,现在山路开上公路,汽车可以上下,这个麻烦就大了,游客就多了,每天接待游客,哪有时间修行?你的心情决定受这些游客扰乱,清净心得不到了。清净心是禅,清净心里面生喜悦叫禅悦,所以得禅定的人才真正叫法喜充满,他不要饮食,什么东西养身体?法喜,这个才得佛上味,甘露满足,这两句是接近,我们佛法的术语叫相似即。真正得佛上味,甘露满足,要超越六道轮回,谁能得到?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得到了。诸位想想看,初禅已经不要饮食了,阿罗汉还要吗?阿那含还要吗?阿那含是三果,他住在哪里?住在四禅天,四禅五不还天,当然不要了。

  为什么在人间的阿罗汉需要饮食?他有身,他有这个肉身,诸位要晓得,天人不是肉身,就是欲界的天人,他的肉身跟我们也不一样。你看我们这个肉身太粗,不能变化,天人的肉身能变化,这个诸位在经教上读得很多,道家的经典上也讲得很多,欲界天人,从四王天以上,有五通。鬼有五通,所以鬼的身跟我们也不一样,他能变化。五通里头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变化,他能变,像《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实在讲七十二变要跟欲界天比,比不上!欲界天人不止七十二变,那是小说家写的,所以他们的身跟我们不一样。

  这个变化,要用现在科学眼光来说,就是能与质的转变。欲界天人就知道怎样转变法,他可以把身体变成能量,身就没有了,也可以把能量恢复成这个身体,能还原为物质,这个身体就出现,这个物质把它解放成能量的时候这个身体就不见了。而且他能够变,也就是变不同的身相,我们这个人身体没法子变,怎么变变不出第二个相,四王天以上就能变。所以这个理我们懂得。那个变,我们从佛经上看到这种讯息,那个变还是属于禅定,欲界天人虽然没有得初禅,但是他有修行的功夫,我们远远不如他,他心清净。

  由此可知,修行里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清净心,最重要的,所以《金刚般若》里头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我们知道是从大定里面生的,信心清净就是大定。实相般若是自性的本体、理体,它起作用就是慈悲,所谓大慈大悲。从这些地方我们就体会,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学?学清净、学真诚、学慈悲、学平等,你把佛法修学的纲目真的掌握到了。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知道放下,菩萨六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

  凡夫修行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不肯放下,真正的原因就在此地。为什么它是这么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惠能大师讲得很透彻,「本来无一物」,所以你要不放下,障碍自性,你的性德不能现前。性德里面有无量智慧,智慧不能现前,有无量德能,德能不能现前、有无量相好,相好不能现前,原因是什么?放不下。能大师给我们讲「本来无一物」,《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想想看跟「本来无一物」相不相应?《大般若经》的总结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体,所以执着身体是错误。我们想想六道众生哪个不执着身体?最严重的执着就是身体,所以这个执着造成轮回的基因。

  你为什么轮回?就是因为你执着这个身是自己,叫我执,我执破掉之后轮回就没有了。我们为什么对这个身体有这么严重的执着?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这是真有,以为我们这个生活当中一切环境是真有,不知道它是假的。永嘉大师讲得好,那是梦境!我们不知道这是在作梦,就像作梦一样,不知道是作梦,把梦境当作真实。六道凡夫亦复如是,把眼前的境界都以为是真实的,产生坚固执着,这个错误的见解就造成长劫轮回。这个时间不是用年月日计算,用劫数计算,过去无量劫,未来无量劫,你什么时候能超越轮回?你必须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破,看破就是真的明白了解,真看破了。

  要怎样才能够真正理解?看破就是理解,这个要智慧,智慧没有开的时候需要常识,常识从哪里来?唯一的来源,读圣贤书,从圣贤书里头吸取丰富的常识、知识,吸取知识、吸取教训,依教修行,就能得智慧。依教修行,总而言之不外放下,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教人「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念佛,只要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禅定现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就往外透,随着你定功的浅深,小定透得少,深定透得多,这个透出来之后,法喜充满!所以法喜是性德,上味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个里面要记住,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决定没有这个东西。

  妄想是无明,无明是迷,把自性迷失了,你看把自己的真性这一迷,佛就把它取了一个名字,换个名字,叫阿赖耶。阿赖耶就是在迷的状况的自性,换句话说,阿赖耶在觉悟的状况就叫做法性、就叫做佛性。法相家常给我们说,阿赖耶是真妄和合,觉了它是真,迷了它是妄,所以觉了不叫阿赖耶,法相宗叫四智菩提,智慧的智。相宗的修行,转八识成四智,这是法相宗的修行。转这里头有因果,要从因上转,果上没法子转,六七是因,五八是果,所以转在哪里转?在第七识跟第六识,第七识执着,第六识分别。

  怎么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再执着了,什么我也不执着了,连身体也不执着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不执着就平等,执着不平等。再转第六识,第六识是分别,一切都不再分别了,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什么叫妙观察?见性见色性,妙观察,闻性闻声性,嗅性嗅香性,不是六识对六尘,而是六根的根性对外面六尘的尘性,这叫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两个识一转,阿赖耶自自然然就转成大圆镜智,转成什么?转成佛性,就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这个智慧不可思议!

  转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度化众生的,众生有感,他就用应身,应身一定有眼耳鼻舌身,那是前五识,成就度众生的事业。所以释迦牟尼佛那个身,在法相上来讲,他的眼耳鼻舌身是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他真转得过来,相宗教导我们,我们怎样练?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们现在不分别做不到,不执着也做不到,怎么办?分别执着尽量减轻,尽量把它淡化,就有进步。所以放下,这从前章嘉大师教我,年年要放,月月要放,天天要放,放下分别执着,这是总的来说;要是分开来讲,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

  世法、佛法样样放下,你就成就了。佛法为什么要放下?《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诸位要晓得,没有佛法,本来没有佛法,佛法是假设的,因为你迷了,帮助你破迷开悟,所以建立佛法,当你开悟了,佛法就没有了。佛法什么时候没有了,你才真正开悟。这就是什么?法是治病的,病好了,药就不要了,病好了还要吃药,你的病又病了,你没好,这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在病的时候,迷的时候不能不要佛法,佛法是法宝,哪一天觉悟了,大彻大悟了,再要抓住佛法又糟糕了,这又病了。到什么时候佛法舍弃?大彻大悟,宗门常讲豁然大悟,那个一悟的时候佛法也舍了。

  舍,给诸位说,心里舍了,事相上有没有舍?没舍,为什么?事相上要做给许许多多没觉悟的人看,这是法宝、佛宝、僧宝,三宝具足,度六道众生,这叫大慈大悲!心里面痕迹都不着,所谓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那是开悟的人。这个相有、事有是众生有感,菩萨有应,这个时候的身就不是业报身,是应化身。诸位想想,没有开悟的时候是业报,开悟的时候就是应化,我们一般讲乘愿再来身,要不要到极乐世界、到华藏世界、到诸佛剎土那里去再回来应化?不要。跟他方世界佛国土里面的佛菩萨来应化是一样的,他要到这个地方来要找一个身,你现在已经觉悟了,你现这个身还在,就用这个身,不要再换。所以一转变,就是从业力转变成愿力,业报身转变成应化身,你就得大自在了。

  这时候这个应化身,形式上跟大家是一样,实际上不一样,实际上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他还要不要饮食?要,做给别人看的。如果他要不吃饭,人家说这个人是圣人,这个人是神,我们没有办法跟他学,学不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每天也去托钵。明显的告诉大家,佛是人修行成就的,他能行、能成就,我也能成就,你看增长大众的信心,启发大众的愿心,这就接引很多根熟的众生,接引根熟。善根成熟的人,一生当中遇到佛菩萨的示现必定得度,拿我们净宗来讲,必生净土,生净土就成圆满的佛果。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65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67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