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02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二卷)  2006/8/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引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今天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疏文。「若具上因缘,及初三二力,当知不退」,这是一小段。这说明退跟不退转,清凉大师所说的不亚于李长者的开示,也说得很清楚。如果具足像《瑜伽师地论》讲的因缘及初三二力,就是四力里面自力跟因力,我们就晓得因力是过去生中曾经学习过,宿世善根福德因缘,具备这个条件我们就晓得这个人不会退转。

  「若因二四力,心不坚固」,如果他发心,四力里面第二个是他力,第四个是加行力,这里头没有自力、没有因力;这样的人发心,他心不坚固,遇不善的缘很容易退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为什么有人发心之后勇猛精进,他不会退转;有些人发心会退,业障重的、习气重的禁不起挫折,稍稍有一点挫折他就退转。另外有修行功夫比较得力,甚至学佛出家多年,几十年,在佛门里面也很有地位,做到方丈住持,如果遇到重大不善的缘也会退心。

  谛闲老和尚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这是他自己徒弟的事情,早年跟他出家的。这个徒弟喜欢参禅,谛老和尚是学教的,天台宗的传人,老法师非常开明,并不限定出家的徒弟都要跟他学教,所以你学禅他也不反对,而且还送你到禅宗道场,镇江的金山寺,在当时是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个道场。刚刚去,当然是禅堂里面的初学,清众,学得很不错,也很用功。这十几年之后,居然在金山寺当上首座和尚,这地位很高了。丛林里面的首座就如同大学里面的教务长一样,管教学的,地位仅次于方丈。地位高,徒众也多了,尤其是在家皈依的,供养也多了,所以福报现前是不是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早年那种谦虚卑下的心态没有了,变成什么?傲慢心生起来。

  诸位要晓得,不但是佛门,儒家都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什么叫学问?什么叫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表现在外面的态度决定是「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真诚、恭敬、谦虚、和睦,决定是如此。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确实这四个字做到了。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世尊、佛菩萨也做到了。你再看看祖师大德们,谛闲老和尚做到了,他这个徒弟没有做到。

  徒弟地位一高,福报现前,傲慢就起来。傲慢起来了,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不讲人情的,主要看你有没有道;你有道,他真护持你,你道心要是退了,烦恼现前,这贡高我慢是烦恼现前,护法神离开了。这一离开之后,冤亲债主就找上门来了。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在他周边找他麻烦,因为他有护法神,所以冤亲债主沾不到边,没有办法害他。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贴身,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鬼神附身,冤亲债主找上门来。所以这个首座和尚,真是叫无缘无故的跳水自杀。金山寺在长江里面一个小岛上,四面是大江,跳水,被人救起来,过几天又跳水,又被人救起来。这寺庙里的方丈和尚就着急了,这不是好事情,怎么首座和尚无缘无故跳水要自杀?这就赶紧通知他的师父,师父在天台山,通知谛闲老法师。

  谛闲老法师得到通知之后,这也无可奈何,总是他剃度的,这就去了,到金山寺去一趟;了解之后,金山寺的方丈希望谛老把他带回去,就是他神经不正常,怎么常常想自杀,影响金山寺的道风。带回去,那时候坐船,坐船到宁波,一路上平安无事。到宁波之后,给他安置,在寺庙里面也给他一个寮房。因为他毕竟是做过首座和尚的,地位也很高,不能把他当清众一样看待,所以也给他一间寮房。告诉大家,他曾经发生过几次这种事情,宁波那边虽然没有长江,但是也有河,那个河里头也能走小船,也能淹死人的,就是告诉大家要小心,怕他再出事情。

  住了一段时期,有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没有看到他出来,谛老就派人到他寮房去看看,怎么这时候还没起来?敲门,没有人答应,他就觉得奇怪,就把门把它搞开了。搞开之后,房间里没有人,看到后面窗户打开的,从窗户走了,就赶紧报告谛老。谛老说:不好,你们要赶紧去找,可能又出事情了。过去在金山寺,他跳过两次水被救起来,我们这旁边河也很多,我们分头到河边去找。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事情。找了很久,真的找到了,已经死了。大概总是半夜的时候出去跳江去,尸首浮上来。也没有法子,就把尸首带回来,给他诵诵经做个超度再来安置他。

  大家正在议论、讨论这个事情,他的女儿来了,女儿哭哭啼啼到寺庙来。谛老看到,问她怎么回事情?原来他这个徒弟出家之前结过婚,生了一个女儿。他要出家,太太不答应,他一定要出家,太太跳水自杀,留下这个女儿;女儿现在也长大,也都结婚了。到庙里来告诉老和尚,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她的爸爸妈妈来看她,告诉她,今天他要去上任。老和尚一听,上任,上什么任?她说她爸爸去做土地公,妈妈做土地婆。谛老忽然就想到,他们寺庙前面正好刚刚建一个土地庙,说不定就是这个土地庙的土地公、土地奶奶?所以,好吧!这超度佛事就到土地庙去做。做的时候,谛老就讲:如果真的你是当上土地,你也得显一点灵给我们看看!说了这个话没多久,果然,在这做佛事的台前面就起个小的旋风,很小的旋风在台前面转,老和尚点点头。

  这是一个参禅的徒弟,功夫很不错,到最后这个谜底才揭穿,冤亲债主是谁?原来就是他跳水自杀的太太。金山寺十几年,太太不敢沾边,是因为他修行有功夫,有护法神护持。当上首座和尚,一念傲慢心起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大和尚!福报现前就贪恋享受,护法神走了,太太找上身了。太太跳水自杀,所以他那个自杀不是他的意思,是他太太带他去自杀的,最后还是跳水自杀死的。太太找到他,让他去做土地公,太太去做土地奶奶。谛老常常讲这个故事警惕我们!佛法里常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发心是发得真,到这地位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受不了,变质了。像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不在少数,现前我们环境里面当然就更多。

  戒坛里面,戒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初发心时,成佛有余」,你初发心真的发的是真心,但是保不住。所以佛门有个谚语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真有恭敬心;「学佛二年,佛在天边」,跟佛距离就远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四年、五年之后,所谓是老油条,毛病习气都出来了。我们听到古人这种说法,在自己学佛这几十年当中的所见所闻,自己很庆幸没有堕落。没有堕落是什么原因?每天没有离开经教,不敢违背世尊跟祖师的教诲,这才能保住。所以福报可不是好事情。

  我这一生从小贫寒出身,没有过过好日子。学佛之后也不例外,生活非常辛苦。到讲经有一点成就了,这供养慢慢也多了,敢不敢享受?不敢,为什么?我们在经教里面、古人典籍里面看到退转的例子太多,怕自己受不了,所以一生不建道场。建道场一定做住持,这傲慢心一生起来,自己不知不觉就会被拖下水,所以不敢。

  供养多了,不敢用。怎么办?又不能不接受,不接受,信众说我们供养三宝是种福田的,是个善心善意,我们一定要接受,接受之后如果做得不如法,要背因果。古德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那怎么办?我从印光大师那里学到了,你看印祖接受四众供养,自己一分钱不敢乱用,做什么用?印经,好!全都印经。在苏州报国寺立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自己排版。大概有个小的印刷厂,还算不错,现代化铅字排版,书印得不错,校对很好,很少有错字,在近代来讲称得上是善本书。统统做这个事情去了。

  我看到印祖的行谊,我学会了,所以所有一切供养统统拿去印经,少部分,提出很少部分做布施医药、放生。现在放生有很多困难,就是放这些鱼类都不安全,水污染,那怎么办?我们就改了,多做护生这一方面的工作,像印《护生画集》、劝人吃素,这方面的书籍我们大量的来流通,做这些好事。我将来修行不得力要不能往生,这十方供养我的,有人替我还债;我没有用这个钱,我的钱都替大家做好事,辗转功德,才保住这一生没有堕落。

  这一生当中,在一般人来看是过得很辛苦,我可以说是比较辛苦,实际上我过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一生干干净净。这就是自己从经教、从祖师大德行谊上学到如何保护自己。不敢涉及名闻利养,要走向名闻利养就保不住了;不敢离开佛菩萨的教诲,天天读经,天天跟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学习,这里头有乐趣。佛法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这方面多少有一些体会,自己也能觉察到,年年都有点进步,这就是不退的原因。如果不是走这条路,那就很难讲。退的缘实在讲太多太多,连自己都不能够预料到。我们看到很多修行功夫很好的人,护持佛法很得力的人,巨大的名利现前时,他就迷惑了。应该是像谛老和尚参禅这个徒弟一样,也许他的改变、退转不是自己的意思,冤亲债主找上身,硬是把你拖下水,你有什么办法?末法时期,成就大难大难!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再看,「今经即初及三也」,这是我们现在读的这部经,这经上讲的发心就是初跟三,四力里面,初,种性具足之力;三,慈悲心重之力。我们看《钞》里头有批注,「今经即初及三者,文中无人劝故」。第二是赖佛菩萨善友摄受,这个没有,没有人劝;「不言因加行故」,没有加行。所以只有自力、因力,只有种性具足,多起悲心,这就是肯定他不会退转。

  下面我们再看疏文,「又起信论智印经,有七因缘,如彼应知」。《起信论》、《智印经》里头讲七种因缘,提出来给我们做参考,这也应当要知道。这一段清凉大师也有批注,我们看批注,「又起信下」,就是这段的批注。「论云,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这是一个提问,下面为我们解答,「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我们先看到这个地方,这是《起信论》上所说的。

  依不定聚。三聚就是三大类,这是三大类众生里面的一类。不定聚的众生是占的人数最多。什么叫不定?他不是定善,他也不是定恶,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不定。所谓不定聚的人,他的成就完全看缘。如果他遇到善缘,他肯定成就;他遇到恶缘,他就不会成就。不过真正具有善根福德的人,如果不是宿世跟众生结很大的怨恨,这个怨恨让他是非报不可的,一般讲都会得到佛菩萨的护持。这正是佛门里面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我们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看到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在《水忏》上,我们看出他的业因果报。他是汉朝时候人,由于私人怨恨害死一个同僚,这个被害的人心里面不甘心、不情愿,念念要报仇。可是他死了以后,第二世也是到人道来,就出家了,出家修行修得很不错,所以有护法神保护,这个冤亲债主找不到身。当然修行不错,到年老的时候还是要死;死了以后,又投胎做人,又出家,十世高僧。这现在西方人都懂得,无论你是作恶、是修善,这个东西你带得去的。他出家修行,来世还是得人身,还是出家修行,来世的成就一定比这世好,一世比一世好,到第十世,智慧福德都有相当成就,皇上的老师,国师。国师也不是容易得来的,十世修行,十世都是修得好,都是护法神保护。冤亲债主真厉害就等了十世,永远跟着你,你有护法神沾不到边,他在旁边看到你哪一天堕落,他哪一天就来了。

  悟达国师,接受皇上供养他一张沈香宝座。宝座,我们今天讲太师椅,这个太师椅是沈香雕的,那是名贵至极。他接受之后,傲慢心生起来,觉得这是无上的光荣,出家人里头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沈香宝座,这全国天下只有他一个。这一念才生,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马上就找到身上,他害了个人面疮,几乎把命送掉。当然有这么好的修行人,十世都是持戒很严,没有犯过失,佛菩萨照顾。所以他遇到迦诺迦尊者,这是阿罗汉,阿罗汉出面给他调解、给他化解,对方也就接受,接受之后就离开,他这个病就好了。这是《慈悲三昧水忏》的故事,这是说什么?不定聚众生。

  这说的是这一类,他有熏习善根力故。我们就拿悟达国师来做这个比喻,悟达国师十世修行的善根。这个十世很难得,因为什么?他是连续的,他不是隔几代。有人一世修行,来世就做官,或者发大财,享福去了,把他修行那点东西都报掉,纵然以后再能够出家,又都从头开始。悟达的难得是十世连续的,所以他有熏习善根故,有这个力。

  信业果报。真正能够相信,善业善果,恶业恶报。我不想受恶报,我就不能造恶业,所以他能起十善。诸位要知道,修行从哪里学起?《起信论》里头,这就明白教导我们,「深信因果,修十善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十善是基础。十善在什么时候修?十善在没有学佛之前修,就是佛教里面的预备班,像学校大学里头的预科,你还没有上一年级,先上预备班。你看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就是预备班,「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都没有,因果都不信,那不是学佛,那是魔!他不是兴教的,他是来灭法的。

  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宗也在内,没有例外的,统统要从十善修起。你不要以为净土宗可以不必,净业三福是为净宗学人所讲的,这一点真要看清楚,决定不能够疏忽。十善业道做不到,你来生人身得不到。给诸位说,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罗,叫三善道。所以自己要常常想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十善业道经》不长,我为了便利初学起见,我把它做了一个节本,重要的节录下来,做了个节本,五百多字。为什么做这个节本?希望这个节本你能够当作朝暮课诵做为加行,你就念这个节本。过去蕅益大师也有一个节本,我们都把它印出来了,蕅益大师的节本比我的节本要多一些。他的节本节得好,着重在日常生活行持,我这个节本着重在起信。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是以弟子规为戒律的基础,你对于十善业道要生起信根。

  十善业道你现在做不到,什么原因?你没有下面的基础,所以中国佛法是以儒、道为基础。在过去,无论在家出家学佛都有儒、道的基础,所以没有问题。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要求净宗同学务必百分之百的落实儒的《弟子规》、道的《太上感应篇》,百分之百的落实佛的十善业。你有儒跟道的基础,《十善业道经》你决定能够信受奉行。有这个基础,才能够接受三皈五戒,这是在家的佛弟子;出家佛弟子,你才能够落实沙弥律仪,真正出家佛弟子。否则的话,全是假的,得不到三宝加持,鬼神也不会拥护你,只会在旁边笑话你,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加以警惕。

  我们这一生到底在干什么?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不能不认真去检点。有过失,不怕。现在人说种种过失,我了解、我清楚,当然有过失,没有过失才怪。为什么当然有过失?你从小没学过!不但你没学过,父母没学过,甚至你祖父母也没学过;祖父母,我这一代的人。我们上一代的人,那就换句话说,曾祖父母他们学过。严格说起来,到高祖父母以上,儒释道的基础都有了。现在在这战乱的时代,最近这个世纪一百年当中,儒释道都中断了,这很可怕。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的《疏钞》,「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前面我们讲到十善业,非常非常的重要。今天我们讲学佛,学佛首先要学会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这个道理不难懂。怎样才做一个好人?《弟子规》是做人的标准,所以弟子规不能够百分之百的落实,那你是人没做好。十善业是做好人的标准,十善业是作菩萨、作佛的根基。你不从这里修,你从哪里修?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信业果报就是信因果。中国自古以来,在教育里面最重视伦理、道德、因果。佛法到中国来,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不是没有道理。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教育的根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能生智慧。我们要很冷静的去思考、去观察,这样才能够破除疑惑,建立信心。

  大菩提心是从这个基础上,厌生死苦!厌生死苦就是真正把轮回这个事情看清楚。轮回苦!外国人现在相信灵魂,相信轮回,知道轮回里面舍身受身,这是小事,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知道灵魂不死,可是灵魂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不自在,没有选择的。佛法对这个事情讲得清楚,你来投胎,外国人说选择,其实不是选择,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外国现在发现了,许许多多人的家亲眷属都是生生世世有关系,很少说过去生中没有关系的,都是有关系的。这是佛早就讲过,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不是讨债就是还债,没有这四种关系,不会成为一家人,也不会成为你熟悉的人。你所熟悉的,你这一生能够接触到的,统统都是有缘人,缘就这四种,说得太清楚、太明白。而这四种里面以报恩、报怨是最麻烦的事情,为什么?怨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恩是恩爱难舍,也是生生世世绵延不断,比讨债、还债难。讨债还债,讨完就走,还完就了了,唯独恩怨这个事情难办。你要是看穿之后,你才晓得六道轮回应该要出离,要离开。

  知道宇宙之间有无上菩提,那你应该要求得,为什么?无上菩提是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迷了无上菩提才变成灵魂;灵魂哪一天真正觉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究竟佛果。人有这样的觉悟,有这样的认知,有这样的希求,谁知道?佛菩萨知道,你只要动了这个念头,这就是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决定不会把这个机缘错过,佛菩萨就来帮助你了。

  得值诸佛。值是遇到,遇到都是缘分,感应!你有感,佛就现前,你就遇到。遇到之后,你在佛菩萨那里建立信心,亲承供养,承是承事,你会很认真的学习,由信而解,由解而正信,信解一定修行。供养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有无畏供养,都要学习!上供诸佛菩萨,下供一切众生。大乘法里面叫布施,《华严》里面叫供养。普贤十愿,广修供养,对佛、对众生平等心,没有差别、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这有时间了,一万劫。信心成就是什么?信心成就就是十信圆满,贤首菩萨的地位,信心成就,从初信位到十信心满。经一万劫,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这是行布次第,《华严经》里面讲的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念劫圆融。觉悟了,一万劫就变成一念;迷了,一念就变成一万劫。总而言之一句话,从初信到十信确实是需要很长时间。关于念劫圆融的事情,我们在理上搞明白,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念就是一万劫;要是放不下,十个一万劫、一百个一万劫都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凡是信心成就的人,我们今天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网络、还是在卫星电视画面前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同学,都是过去生中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你要不是善根深厚,你怎么会喜欢这个经典?你怎么可能长时在这里熏修?这门功课你不放弃,你天天来学,你学得能生欢喜心,这就说明多生多劫的善根熏习成种子,不容易!我们自己也就像《起信论》上说的「不定聚人」,不是正定聚、不是邪定聚,我们是不定聚。

  希望我们从不定聚变成正定聚,在这一生当中可不可能?可不可能不要问别人,问佛菩萨都没有用,要问谁?问自己,自己能不能放下?能放下执着,你的信心成就一大半,没圆满成就,成就一大半,为什么?十信位里头七信位的菩萨,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为什么不执着?你看破了,你看清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还执着什么?所以真正可以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再执着,什么都好,可以能够恒顺众生。那众生做错了呢?错了也可以随顺。《华严》末后,五十三参里头教给我们,胜热婆罗门愚痴,善财随顺;伐苏蜜多女贪欲,善财随顺;甘露火王瞋恚,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善财童子统统随顺。善财的随顺,在法相里面见法性;所以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没有善恶、法性没有邪正、法性没有真妄,一切随顺法性,不要着相;知道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性是真的。恒顺众生是这样随顺的,相碍不碍事?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放下才无碍,现在为什么有妨碍?没有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彻底放下就无碍。执着放下之后再学,学放下分别。所以执着是七信位,八信位放下执着的习气,九信位放下分别,不再分别,菩萨!到十信位放下妄想,妄想一放下就到初住,就不是十信。妄想一放下就是初住,那就成佛了,这就是说这一万劫信心成就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一万劫,不必把它看作一个定数,它是表法,就是相当长的时间。实在讲,长短没有一定,就是你现在能不能放下。如果你现前一听就能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就成佛。有这种人吗?有,六祖惠能大师就是的。人家听经,并没有听一部,只听一次,不是听讲经,听念经。听《金刚经》,偶然听到,就听当中这一段,他就明白,他就放下。听讲经,一生也是一次,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半夜三更对他一个人讲的;并没有讲完,讲到三分之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底放下了;不是彻底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一悟,不但佛法通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没有一样他不通的。他不认识字,你把经念给他听,他就会讲给你听。世间法也通,世间所有宗教全通,你要问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它的理体是自性。所以见性之后没有一样不贯通,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这经教需要学吗?十信位菩萨要学,那就是在十法界里面他烦恼习气没断,没有彻悟,要学。悟了之后,不要学了,所以初住以上没有学,这要知道。初住以上,那些菩萨修行的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他是随类化身,游戏神通。像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我们看到这经上讲的声闻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讲得很清楚,「皆是大阿罗汉」。什么叫大阿罗汉?都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们跟着一起来了,统统都是来表演的。佛讲,他们做,换句话说,佛唱,讲演叫唱,佛唱,他们在表演,演唱会!佛用言教,他们用身教,来教化众生的。佛所讲的,他们全知道,他们还需要听经?在讲演还要一问一答?替众生问的,像唱双簧一样,一问一答,让我们开悟,他们在舞台上表演。这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有功用道是十法界,无功用道是一真法界。

  我们如果是真的大彻大悟,可以参加一切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参与他们的法会;以菩萨身分,以声闻身分,或者以护法的身分。诸位要知道,世尊当年在世,很多护法的国王大臣都是佛菩萨、阿罗汉再来的,那个阿罗汉是大阿罗汉,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阿罗汉不行,还没有资格参加他们的法会。参加法会那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法云地的菩萨,称为大阿罗汉。

  所以就会有善友,「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这是给我们讲了几种不同的发心。在我们现前的社会就遇到这些情形,真正是有宿世的,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善根是信解,福德是修行,依教修行是福德,这样才能够感佛菩萨来应。你跟这些善知识遇到的时候,他会教你、会劝导你,你真的发心。每个人发心的缘不一样,但是发心修学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脱离生死。十法界都有生死,六道里头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四圣法界里面没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没有了,就脱离十法界,就了生死。有善友来劝勉你。

  另外一个,这是善根很深的,比前面要深得多。没有人劝勉,自己能发心。为什么自己能发心?这个看看释迦牟尼佛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发心,没人劝他,他怎么发心的?出去游览,平常住在皇宫里面,皇宫外面情形很少接触,这想起到外面去游玩,在游玩的时候见到什么?老人、病人、死人,看到生老病死,跟他的随行人员讨论。生老病死苦,他这才看到!而且大家都是告诉他,生老病死苦是任何一个人不能避免的。他是看到这些现象,他就发心,要求了生死。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这记载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发心是游四门,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人民的疾苦生起怜悯心,这就是前面四种因里面「多起悲心」。怜悯众生苦,发心来帮助众生如何能够脱苦,离苦得乐。无上菩提心从这个地方生起的,不是别人教他的,这就生了。

  下面一条,「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这就不是普通人,这个发心是什么?示现的。世间人难!世间人纵然看到法灭,看到众生苦,要发心,还是要遇到佛菩萨,要遇到善友;否则的话,他常常会想心有余而力不足。众生苦,我知道,我想帮他忙,我帮不上,我的能力不够,我的智慧不够,我的威德不够。所以这样的人,一定是我们佛法常讲的再来人,宿世修行有相当的成就。或者他在色界天,或者他在五不还天。

  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菩提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我们世间人没人知道;就是他示现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佛就灭度了,就入无余涅盘。示现,没有人理,就是没有缘,那就走!正在这时候,净居天人看到了,净居天是四禅,四禅天人有天眼,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地球上表演这一招,没有人启请,赶快下来,变化成世间人的样子,代表世间人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就是看到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他来了。所以能够护持佛法的人也不是普通人,都是有来历的!当然过去生中,各人修行功行不一样,功行差一点的也会得三宝加持,所以他的弘护不会退转。为什么?他来的时候,就是因为法在这个时期快要灭了,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他要护持。怎么护法?自己依教修行,才是真护持。北师大的老师们提出的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叫真正护法。

  只要有真正护法的人,法就不会灭。所以诸位要想到,过去佛法灭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出世,佛法就再兴起来。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中国祖师大德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三十四年;外国人的说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年,差不多相差将近六百年。这我们不去管它,我们不要在意,我们应当知道的,上面一尊佛的佛法灭了之后,缘成熟的时候,底下一尊佛出世了,他为什么来的?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

  可是这一万二千年当中,正法没有话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像法跟末法时期,这个法运有起有伏,就是有兴有衰。为什么有兴有衰?这与众生的福报有关系,众生有福,自然会感应诸佛菩萨来应化,佛法就兴;众生没有福的时候,造作许多严重的罪业,不相信佛法,不接受佛法,佛来了也没有用,这个佛法就衰。佛法衰的时候,也有些菩萨看到、天人看到,像净居天人;净居天人统统是修行人,在第四禅,他们发慈悲心要来续佛慧命、护持佛法,不让佛法在这个世间断灭。

  纵然众生造作极重的罪业,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鹿野苑五比丘起家,把佛法在这个世间兴旺起来。佛法要灭,如果能有五比丘,也能够把佛法延续下去。有没有这样的人?肯定有。无论是在理、是在事上都讲得通。只要我们很冷静细心观察周边的人,有热爱佛法的、护持佛法的、依教修行的、弘扬佛法的,都是再来人。就像这里所说的,《瑜伽师地论》里所讲的,种性具足,善友摄持,大悲心切,不怕苦难,能够舍己为人,这自发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这是有一定的修行功夫,那是决定不退,信心成就。信心成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当然这不是普通人。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你看看菩萨最初是不定聚,到十信心满才入正定聚,真的不退,他的位次这一提升就是圆教初住。正定聚是初住菩萨。「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到这里是一段。他在此地所证的不退,就是净宗常讲的三种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他绝对不会退到十信位;第二个是行不退,他是法身菩萨,决定不会退转变成阿罗汉、辟支佛,不可能;第三个是念不退,从此之后,念念是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他只有往上提升,没有往下降。这叫证三种不退转,这叫正定聚。

  说实在的,我们确实是从《华严》,把《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里面的微言大义搞明白了。净土三经里面虽然讲三不退,没有这里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详细。而净宗的殊胜是讲圆证三不退,那么初住菩萨他是初证三不退,不是圆证。到什么时候才能说圆证?严格的讲,圆证是究竟佛果,妙觉位,那是圆证。至少我们把这个尺度放宽一点,至少也是十地菩萨,圆教的十地圆证三不退。净土一往生就圆证,所以这是难信之法,谁肯相信?《弥陀经》上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到的果位就相当于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圆教七地!可以说是圆证三不退了,这真正是不可思议。所以从圆初住,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三因里头,正因相应。

  可是净土宗的学人,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也就是此地讲,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很不可思议。我们遇到,千万要珍惜,这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了,千万不要错过。好,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01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03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