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03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三卷)  2006/8/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昨天讲到清凉《钞》文里面「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讲到这个地方。经书,在这些地方特别对我们初学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不多说几句,与我们这一生当中的修学关系非常重大。初发心难,每个人发心实在讲都不一样,尤其是华严会上,非常值得人仰慕。仰慕是凡夫,我们今天最麻烦的就是烦恼习气太重,很想放下,但是放不下。你要问学佛从哪里学起?我们具体来说,决定要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学起,从十善业学起。这么一说,很多人不甘心,不甘心就是烦恼,不甘心就入不了门,你说这个事情难不难?难不在外面,实在讲在自己,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

  从事相上来讲,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做人学起。你对人有没有真正慈悲心?我有,那是你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佛的标准至少做到四个字,我们常讲的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我学佛五十五年,用这四个字做标准来观察人,我一个都还没见到,你才晓得难。六和敬你能做到吗?佛说,这个世间只要有四个人修六和敬,那就是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四个人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不遭灾难。两个人都处不好,都闹意见,到哪里去找四个人?我也很留意,五十五年没有见到。小道场两个人住都常常吵架,意见不合,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为什么?放不下自己。真正说穿了,作祟的就是自私自利,还有「我」就不行。

  我们这里讲退转,老修行人都退。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深山里面修行二、三十年,定功很深,一下山接触大众,妄想分别执着又起来了,所以那一种定功是伏烦恼,没有断,石头压草。一入到城市接触大众,今天的社会是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比古时候超过一百倍都不止,到什么地方能找到这样定功的人?所以学佛非常不容易,能不能成就?就是锲而不舍,不一定要道场,也不一定要好的同参道友,那是缘分,可遇不可求。怎样成就?你真正是抓住经典,经典是老师。孟子抓住了,他成为圣人;蕅益大师抓住了,他能成为祖师,这是我们非常好的典范。

  孟子学孔子,孔子过世不在这个世间,孔子的著作在,他读孔子书,学孔子。所读的东西他统统能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正学孔子。他学得非常像,超过孔子的学生,所以你看后世尊他为「亚圣」,讲儒一定讲孔孟,没有讲孔颜。颜回是孔子常常赞叹的,没有说孔颜,没有说孔曾(曾子),都没有说,而说孔孟。颜回、曾子都是夫子当年在世的得意门生,你从这里去想想,所以真正肯发心学,没有不成就,这个道理要懂。

  我自己常常现身说法劝勉大众,我学习的环境不是那么理想的,天天过流浪生活,居无定所,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的。一个人顾自己都顾不到了,哪里能顾别人?所以人家要跟我学,跟我学,我没地方住,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能学得有一点成就,就是经典抓住了,一天都没有放弃,认真学习。你学的东西能理解,解了之后能做得到。我常讲,释迦牟尼佛教学有那么好的成就,孔子教学也有那么好的成就,什么原因?他做到了。做到而后说到,圣人;说到而后能做到,贤人;说到做不到就是骗人。所以,我们自己要问问:我所学的我有没有做到?我要是没有做到,不就变成骗人吗?

  古时候人能成就就是他的基础教育好,基础教育不外乎三方面,伦理、道德、因果,这三种教育的根几乎都是父母帮助你扎下的。孔夫子的母亲好,孟子的母亲好,从小孩出生下来就知道教他了。在婴儿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全是正面的,决定没有负面的,所以小孩到三、四岁就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是中国人的家教。我们现在这个家教至少失传将近一百年,不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父母不知道,我们祖父母也不知道,这个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动乱。

  所以我们在汤池小镇这个地方做实验,真的是做实验,有没有把握那要看效果。怎么做法?就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才能产生效果。如果《弟子规》光教小朋友学,大人不学,小朋友学了几天之后,看大人所做的都不是这样的,一定说大人骗我们,这个东西不是真的,那你这个教学肯定失败。古时候父母教你,凡是大人都是这个样子,小朋友一看,这是应该要学,大人都是这么做法。所以家庭里面父母不能落实弟子规,学校里面老师不能落实弟子规,这些学童决定教不好。这个道理不难懂,就在眼前,自己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儒佛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要再能够复兴起来,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真的要像经上讲的不退心的菩萨他能做得到,为什么?他因缘具足、种性具足、善友具足。

  我们今天讲找不到善知识,我的老师就教我找古人。我老师跟我介绍的善友、善知识不是现在人,都是已经往生的,他跟我介绍谁?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世,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位祖师,《文钞》在,著作在,天天不离开,那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我心目当中看法是印光大师一生的传心法要,他自己真做到了,一生教人不离这个宗旨,比什么都重要。

  敦伦尽分这句话,就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十善业。伦是伦常,敦是敦睦,诚诚恳恳,亲爱精诚,对你的家人,对你的家族,对你的族群,再扩大就是对世界一切众生,这是敦伦。尽分是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本分是什么?对父母尽孝道,对兄长尽悌道,这叫尽分。分是本分,把做人的本分;人跟人的关系很多,中国人分得很详细,总的纲目来讲就是五常八德,五常八德做出来,你就是圣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你全做到,这是本分,尽分就是要把这个做到。

  闲邪存诚,这是佛法。闲是防范,邪是邪思邪念、邪知邪见,你要懂得防止,它的反面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诚就是存菩提心,就是从真诚到慈悲,二六时中我们是用这个心待人接物。佛菩萨慈悲全都教导我们了,我们还要去找地方吗?不需要了,找不到。确实,我找了五十五年没找到,所以一生随遇而安,只抓到一个原则,天天不离开经教。

  我每天读经,我绝不离开,全心全力来学习。在什么地方学习?在生活当中学习,在工作(我的工作是教学)、在待人接物上,把我所学到的东西都要做到。你要能像我这样子,我们真正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不一定天天在一起,我知道有,不是没有,在什么地方?在网络上有,在卫星电视前面有,肯定有,真有志同道合。所以我在此地跟诸位讲解《华严》,我的兴趣很浓,就是真有学的。不是真学就是旁听的,旁听也不错,肯旁听也好。真学就是真干,这东西不能做假,真干他就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会再变心、不会再退转,不像前面所讲的不定聚。我们都是从不定聚,如果能够学到正定聚,那个成绩就非常可观。因为正定聚我们知道,最低的标准是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可以说是相似的正定聚,真正的正定聚是初住菩萨,在下面一会我们就讲到了。下面一会里面有一品经专门讲正定聚的功德,就是「初发心功德品」。所以认真不在外面环境。

  现在修学环境确实是很不好,但是很不好也是很好,贤首菩萨给我们说顺逆皆顺。我们能在逆境当中成就,比在顺境里头更殊胜。这个道理你要细心冷静去观察,你看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到五祖那里去学,五祖有没有教他?没有。去了八个月,五祖只跟他上一堂课,半夜三更。在我们想象当中,他这一堂课顶多两个小时,他受五祖的教学就这么长的时间。亲近五祖很多年的神秀大师,在五祖面前二、三十年,跟在身边那么久没有开悟,来了个惠能,在道场住了八个月,八个月在服劳役,舂米破柴,干粗活,从来没有进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讲堂,而五祖衣钵居然给他,没有给别人给他。给了他,叫他赶快走。这是什么时候?唐朝时候,佛法挺兴旺的时候,学法还这么困难,何况现在!

  现在佛法可以说衰到极处,迫切需要真正发心的菩萨。真正发心菩萨要学惠能,不能依靠道场,不能依靠任何人,尤其是有名气的人,更麻烦,沾都沾不得,沾了会惹来一身麻烦。年轻人不懂,年岁大的人听我的话一听就明白。我自己的麻烦已经很多,你们要找到我身上,也就是说你也会惹出麻烦来。如何安安全全的、稳稳当当的成就道业?学惠能。你看惠能大师接受老和尚二、三个小时教诲之后,一生再没有亲近过别人。到猎人队里面去避难,在猎人队里面服务,也是帮人家砍柴烧火,在厨房里做饭,为那些打猎的人服务,不是短时间,干十五年,这个缘才成熟,哪有那么简单!你真想学,你能够有十五年、二十年这种苦行,你怎么会不成就?

  现在我们如果说是有缘在一起共修同学,用什么方法在一起?用网络、用卫星电视、用光盘这个东西,我们在一起学,安安稳稳没有障碍。你要在我身边,你就有障碍;不在我身边,天天在网络、卫星、光盘上这样学,是什么障碍都没有。你只要能把经教的意思搞清楚,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样你才能入华严境界。可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基础教育的根如果没有,你学一辈子,你学上三百年,你也入不了华严境界,为什么?你的烦恼习气常常会起现行,你还是不定聚,你还是容易退转。

  我们再看今天下面这一段《钞》文:「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未经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或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这个是第一,后面一共讲了四条。善根有,善根少,诸位要知道,你看《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念佛生净土的人决定是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多,三多才能往生。世尊说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少是贯这三桩事情,不能够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都没办法往生极乐世界。

  善根多就不退转,福德多能不受诱惑,自己能把握得住,因缘多就是外面帮助的人多。帮助的人有两种,这你要知道,一个是正面帮助你的,一个是负面帮助你的。正面帮助你,你很感激。我没有饭吃,你送一碗饭给我吃;我没有衣穿,你送我一件衣,这正面的。反面是什么?反面是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这都是因缘,所谓是逆增上缘。这些逆缘你遇到,你心里面很平静,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好!为什么?这等于来考验你的,考验你的烦恼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就是贪瞋痴慢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在这里很容易就看到。瞋恚心真的没有了,对这些人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还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不是这个境界现前,我怎么知道我在逆境里面可以不受干扰。等于考试一样,很顺利考试通过。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怎么能不感激?所以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增上缘。你要没有智慧,你遇到人家毁谤、侮辱、陷害,你就生烦恼、生气,瞋恚就现前,马上就降级,这一考试就不及格,立刻就堕落。是不是这样?是的。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吃亏上当都是考试,没有一样不是考试。

  正面的你学习了很多,负面的你也学习了很多。正面的学习是增长,负面的学习是放下。遇到这个,我烦恼放下了,我瞋恚放下了,我的傲慢放下了,我的自尊也放下了,自尊是自大,都是不好的习气,都能放下了。原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现在看了都生欢喜心,这叫功夫得力,这就是成就。所以哪个地方不是菩萨道场?处处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菩萨修学的处所,都是道场。

  我们看到《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个人,他们在形相上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再细细观察有正面的、有负面的,负面的是杀盗YIN妄,善财童子也去参访。遇到这种境界,那就是佛菩萨常讲的,对他要尊重、要礼敬,不赞叹。除了不赞叹之外,礼敬、供养统统都有。自己见到的时候要反省,他这种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那是错误的,对于一切众生不利的,我有没有这个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要有,赶快就要改过,他是我一面镜子。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人是最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这是错误的,这是什么都学不到的。看到别人错误,马上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过来;我要没有,要提醒自己不可以犯那样的过失。所以他是我的老师,我要感激他的教诲,你这样才能学到东西。所有菩萨成佛都是这么学出来的,不能不知道,那我们这一生当中学成就了。

  现在我们很清楚,连外国人都晓得人没有生死,只是这个业报的身体,时间到了,这个身体舍掉再换个身体,那就是又换一世了。换一世不定在这个世间,可能到别的世界去了,那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我这一生在这个地方学得很多,我的一切条件都具足了,那升级,升到上面去,可能你就遇到菩萨、遇到罗汉、遇到佛,你就可以亲近。不能说是遇不到善知识,我就不学了,那你错了。遇得到学,遇不到也学。遇不到,我们有经典在,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佛在哪里?佛在经典,特别是佛灭度之后。

  三宝,佛在世的时候,佛宝第一,法宝其次,僧宝第三。佛灭度之后,法宝第一,僧宝第二,佛宝第三,为什么?只有佛像了。佛像排在三,因为它只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恩德,真正我们要学,泥塑木雕的佛像不能教我们,经典能教我们,第一。第二是僧宝,出家人,他对经典他有修学,他学得比我多,学得比我好,我有疑问,他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些道理要不明白,你到哪里去学?

  这是讲善根福德因缘少的人,修学时间也不够,未经万劫。万劫,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要把它看成定数,《华严》表法的义趣多,表法就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不是短时间。大概长是什么?绝对不是一生一世,我们可以讲这个万劫是多生多世。我们每个人的修学都不是今生一世的,你能有这一点小善根,你过去世当中一定是有学过的,而且决定不是一世,一世不可能。就是讲今天你在这个讲堂坐两个小时,你说过去生中修一世,不可能,不可能坐两个小时。能够坐上两个小时,肯定过去总是十世以上,甚至百世、千世。你看《金刚经》上佛给我们讲得多好,也是讲初发心,佛讲他的善根决定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过去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如来。他对大乘教接触到、听到了,能生欢喜心,这不是简单事情。为什么你不能成就?我们前面分析得很清楚,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所以你不能成就。

  同样的道理,你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还是这桩事情,你要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三样放不下,放一样也好。妄想放不下,分别放不下,执着你能放下一半,你就入门,入华严之门。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执着放了一半。从初信,没有离开六道。佛告诉我们,你证得初信位,在三不退里面你得到一个位不退,这个位是什么?圣人的位,你不会退作凡夫。你虽然没有出六道,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你还在这里面修行。修行,可是你绝对不会到三恶道,这是稳稳当当,你是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多少次?佛讲不超过七次,天上人间不会超过七次。因为你是一次一次都升级,不是降级,也不是留级,你是升级。到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不在六道了。所以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四个位子就是四圣法界,十法界里面上面的四圣法界。七、八、九、十,四圣法界。

  四圣里面,到第七信位是执着完全断了,断掉之后,他还有执着的习气,习气没断,但是习气不在六道,在哪里?在声闻,就是四圣法界的第一层。声闻法界断习气,习气断掉之后他就升到缘觉,升级了。缘觉开始,缘觉执着习气没有了,那时候开始要断分别,分别断掉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他就又升级,升到菩萨。菩萨还有分别的习气,所以菩萨必须要把分别习气断掉,习气断掉之后再升一级,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十信菩萨。我们现在所读的贤首菩萨是十信菩萨,分别的习气也没有了。最后这品无明,无明也断了,十法界就脱离了,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后,还有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在一真法界断。这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才叫真正正定聚,毕竟不退。

  我们今天进进退退,怎么知道进进退退?烦恼起现行。你冷静去想想,你还有没有欢喜心?还有没有怨恨心?有,看这个人欢喜,看那个人讨厌,这就退转了。讨厌退了,欢喜也退了,为什么?七情五欲没断。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你还生不生这个念头?在日常生活当中,财色名食睡,你还起不起这个念头?还起这个念头就不行,这是轮回的念头,这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业就叫轮回业。学《华严经》也是轮回业,为什么?用轮回心学,用轮回行学。真的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不行,心不清净。

  《华严》是要从清净心才能入,所以《华严》这个法门叫不二法门。什么人才真正入不二法门?贤首菩萨。什么是不二法门?清净行,「净行品」是不二法门。「净行品」我们学过了,我是老老实实奉劝大家,可以仰慕,可以读诵,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试试看就好了。所以真正修行不能不从根本学。好像盖房子一样,「净行品」是多少层?是第十层。你要盖房子,一下盖第十层,下面统统都没有,你怎么盖?所以真正要盖,我把《华严》比作五十二层高楼,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五十一层,再上面妙觉,就是究竟圆满佛,总共五十二层。你要想盖这个楼,成就它,先打地基。地基是什么?三教的根,笼统来说,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现在还要加上科学,你要有这个基础。具体而言,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这三样东西不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你这个大楼盖不起来。天天想是梦想,盖不起来。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的《钞》文,先把钞文念一遍:「若有众生善根微少等,未经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或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这是第一。这段的意思,虽然善根少,总是有善根,有善根遇到缘,菩提心发起来了,也不容易。这是第一种,什么缘?遇到佛菩萨的形相,在一般讲起来这善根都不错了,从这里发心。第二种「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总而言之,都是以三宝为因。「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这是第三种。遇到学小乘教的、学权教的,这些或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劝导他发心,行,他也能发心。第四种「或学他发心」,这就是看到别人发心,看到别人学佛,他也能发心。这几种情形在我们现前常常见。

  「如是等发心者,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智印经中亦同此」。那就不必再引了,跟这个讲得差不多。这段文主要就是说明为什么他会退心,跟前面所讲的不一样。前面是善根深厚,过去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能发心,发心会退转不是没有善根,善根不足,原因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勉强。

  学佛的退缘太多了,顺境会退,为什么?让你生起贪心。诸位要晓得,贪心一生,这是名利的心,这就退了。好像佛教事业做得冠冕堂皇,非常兴隆,可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真的没有觉悟。觉悟的心是清净心,你的心里面没有离开自私自利,没有离开名闻利养,没有离开五欲六尘,没有离开贪瞋痴慢。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出来跟同学们共同勉励。只要这些烦恼习气现行,就堕落,所以佛门有一句谚语讲,「地狱门前僧道多」,道理就在此地,最容易堕落了。

  所以这个教育,古人他能成就,基础教育太好了。基础教育里面有伦理,伦理是懂得人与人的关系,关系怎么样处好。第二是道德教育,你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至少他有道德的概念。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五常,常是永远不变,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基础。仁是仁慈,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会想到别人。义是义理,应该要做的。现在连外国人也懂得,你应当要学习的,善的要学习,恶的要学习离开、学习放下,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你要学着舍弃、学着放下,戒定慧你要学着增长,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标准里面讲得更细,它讲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讲十二个字。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从小熏习,就培养成就了。所以在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虽然是与这个标准有上下,总不太离谱,也就是还能过得去。这是古时候,所以这个社会安定和平。现在不一样,现在全没有了,伦理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因果也没有了,修行之难可想而知,怎能保住不退?我在这几十年经验当中,还能保得住靠什么?靠天天读经,天天跟同学们研究讨论,每天没有离开,天天佛菩萨在提醒。

  可是看看我们佛教的弘扬效果不彰,欢喜的人不少,真正做的人没几个,那我们就要研究原因到底在哪里?原因确实出在基础教育疏忽了,所以这才想到基础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儒的基础是弟子规,道的基础是感应篇,佛的基础是十善业,如果不在这三样东西上面扎根,我们这一生不会有成就,无论怎么学,总是跟佛结个缘,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的金刚种子,我们一生所造的业还是要受报。细细想想这一生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不要问人,自己清楚。

  善恶业从哪里观察?从起心动念。我这一天当中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这是善念。如果为自私自利,是恶念,做好事也是恶念,不能不知道。现在连外国人,知道轮回果报,人数愈来愈多,这是好现象,对于改善一个人的行为,改善社会风气,肯定有良好的帮助。如果不在这三种教育上奠基础,佛法真的像李老师常说的,变成佛学了,是世间一种学术,玄学,不能落实。儒也变成儒学了,不是学儒。学儒要学孔子,学佛要学释迦牟尼。我们今天搞佛学、搞儒学,不是学儒,不是学佛。学儒就要跟孔圣人一样,学佛就要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你要晓得,学儒、学佛才能提升,才会升级。搞儒学、搞佛学不能提升,这是李老师以前常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不能帮助你,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再看下面的《疏》文:「今文中后半,总以信智因缘三宝境」,这是几个项目,信、智、因、缘、三宝,以这个境界。「信,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故云净信」。这个文里面是引用《唯识论》里面所说的,清凉大师有批注,批注是钞文。我们看它的小注,「信谓于实德等者」,这就是我们刚才念的第一句。「唯识第六云」,第六就是第六卷。「云何为信」,什么是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清凉说这句是总明,「此总明业」。这是总说,后面还有详细的讲。实是真实,相信有真实。佛在经上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哪来的真实?十法界依正庄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给我们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哪来的实?

  真有实,实是什么?法性是真实。《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实,真实,它能现能变,宇宙万有、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现所变。所现所变不是真的,包括我们人这个身体。外国人讲灵魂是真的,灵魂也不是真的,灵魂也是所现所变。在唯识学里面讲就很清楚,灵魂是什么?见分,阿赖耶的见分。宇宙之间这一切形形色色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相分,我们用这个讲法就好讲。精神世界是见分,物质世界是相分,都是所现所变的。能现能变的是自证分,不一样,自证分是真的,所以有真正的理体,有真正的德,有真正的能,实德能,能是能力。实在这句话就是《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一般也称它为佛性,单单称这个称佛性。佛性是什么?四分里头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佛性,自证分是法性,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这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一切万事万物从哪来的?《唯识论》真讲得好。什么是自己?本性是自己,本性就是佛法讲的法性,法性是自己。所以你自己有真实,我们在一般讲席当中常常用灵性,我们讲灵性就是法性、就是本性,这是自己,不是灵魂。灵魂已经降了一级,迷了以后才称之为灵魂。觉悟之后就不叫灵魂,觉悟之后叫灵性,或者叫自性、法性。这个名词很多,在佛经里面对这桩事情,佛用的名词至少有一百多个。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这就是教学的善巧,教我们不要执着名词,你要懂得名词的含义。

  名词术语没有关系,它是属于工具,它不是目的。所以言语不能执着,名词不能执着,它里面所谓的含义也不能执着,你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一想就落在分别、落在执着里,错了,你会把事实真相愈辩愈讹,你会愈看愈错。只有你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不用这些东西,真相大白,都在你面前。所以古大德常讲这桩事情「唯证方知」,你不是亲证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你想都想不出来,所以叫不可思议。不能去思惟它,不能去讨论它,真相就在你面前。在哪里?确实是在面前,一点都没错。在面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觉察?就是因为自己戴上妄想分别执着这些烦恼习气,所以叫当面错过。这个话说得用意太深!

  对实德能这个信心没有了,谁能相信?能信的,下面才有深忍乐欲。这个深是贯下去的,深忍,深乐,深欲。这个欲不是世间的欲望,是对法性的希求,就是对明心见性的希求,所以他心净,他没有染污。乐是爱好,爱好是烦恼,他没有烦恼,所以加个深。忍是肯定、是承认,深忍,深乐,深欲。

  后面心净为性这句非常重要,这就是凡圣的差别。凡夫肯定、爱好、希求,他心不清净,他「我」没有放下。你看《金刚经》上讲的话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初信位的菩萨,华严教里面一年级的菩萨。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入门,为什么?心不清净。四相破了,心清净。四见破了,这真清净。《金刚经》后半部讲「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什么?念头,这个念头没有了,那是什么境界?初住菩萨境界。所以四相破了是初信位的菩萨,四见破了是初住菩萨。四相一破就是圣人,虽没有出六道,但是决定不堕三途,他一直往上升,到十信心满四见就破掉了,四见一破就到一真法界。这是《金刚经》前半部跟后半部浅深不一样。你去看经文,很多句子都是完全相同的,可是前面说的跟后面说的意思不相同。文字是一样的,境界不一样。

  所以「对治不信」,信心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两句话对我们初学,尤其是教学,给我们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所以讲经,开始学讲经,老师都会教我们,你讲经的目的是什么?讲完之后,听众回响,你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这三个字就是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里面,我讲经的目的,希望听众听了之后能够相信。深的不敢讲,大众听了能相信,我讲经目的达到了,这就是接引众生的目的。希望大家对佛教不要有误会,真正能够明了,相信佛法是圣贤很好的教育,不是迷信,大众真能听懂,我第一个目标达到了。

  第二个目标是已经相信的人,他听了之后,对佛法生起爱好的心,这个乐就是爱好,比前面信就更进一步,信未必爱好,这个能产生爱好。这是一部分人第二个目的达到了。还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第三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是欲,希求。读了十信这一会就真正希望我要能契入,对于菩萨的修学非常羡慕、非常向往,希望自己跟他一样,那就是欲。对于佛法爱好,不一定他想真干,欲是真干、真修。你看这个信里面就有三个层次,深忍、爱好、希求。忍是肯定,肯定它不是迷信,肯定它不是消极,它是一门学问,它是良好的教育。你看这对我们初学,我们学习,我们劝导别人,这个指导原则好。

  每次我们办法会(办班),开班教学,我们都有一个宗旨,宗旨就是目标,希望这个法会能达到这个目标。从前我在台中参加李老师的大专佛学讲座,那是短期班,通常是二个星期、三个星期,最长是四个星期。利用寒暑假,各地方大专学校学佛社的同学们,对佛学有兴趣,报名来参加这个班。李老师开这个班目的是什么?目的就在信。信里面就是这三个目标,一个是忍,一个是乐,一个是欲。达到第三个层次的人很少,那是什么?真正体会到了,真干。前面两种人比较多,忍是肯定,搞清楚、搞明白佛法是怎么回事情。生起爱好的心,这是第二个层次。所以十四天的讲座,学生的收获就有这三等人,那你这个讲座成功。如果十四天讲座下来,学生听了摇摇头,这是迷信,那你全失败了。

  所以教学最重要的是身教,言教是其次。身教是老师要做出来给大家看,让这些接触的人才知道这是真的,这是应该要这么做的。你要不是做出来给人家看,人家不相信。譬如礼节,李老师对人,无论对哪个,他鞠躬都是九十度。一般学生不习惯,学生见老师也是点点头,可是这十四天慢慢让他学成习惯,他看老师对他合掌九十度鞠躬,他也不能不用这个礼节。我们那时候学生不多,大概一百人左右的样子,确实感化了,所以自己要做不到不行。

  教别人不贪,我们自己还有贪的念头,人家怎么会相信?教人家不瞋,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会发脾气,那人家怎么能接受?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真的心平气和,没有一丝毫瞋恚。学生听到你的教言,看到你的心行,他才真正能领悟,觉得这是对的,他才真正能学到。纵然不能把他这个习气改过来,会减少一半,这就收到效果了。所以圣贤教诲能一天离开吗?不能,《中庸》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读经不能不认真,我们落实经典不能不认真。

  我们知道,别人纵然对我们毁谤、侮辱、陷害,那是什么?对我们不了解,这里头有误会。他有误会,我没有误会。他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他,我就错了,那就跟人一般见识了。我明了,我要帮助他回头,会不会回头?肯定会回头。根利的,几个星期就回头了,他就觉悟了;根钝的,一年、二年、三年;还有根很钝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回头,他才觉悟。所以要有耐性,没有耐性你怎么能成就?忍,这里头就有耐性。菩萨帮助众生不是一生,生生世世,这一世回不了头,来世;来世再回不了头,再来世。

  你看有人在这个世间,到这个世间来几十次、几百次,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这是功课没有做完。人间要学的功课是什么?基本的伦理道德,这些东西要学完了,都及格,都做到满分,肯定提升。人升上一级就是天,欲界天,欲界天再升一级就是色界天,他要慢慢往上升。你无论在哪一界,都有你必须学习的功课,你要把它学好,你学不好会留级,如果成绩实在太差就降级。咱们六道轮回用这个方法来讲,诸位就很容易明白。人间那些功课,基本的功课,就是讲的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现在加上科学,学得不及格,来生再来。这几样东西是纲领,细目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中国人所讲的伦常八德,落实在弟子规,你真正学好,学好升级;因果教育在《感应篇》,智慧教育在十善业道。统统学好了,你就不会再到人间来,上去了;学不好,来生再来,来生学不好,再来生再来。如果学得太差,烦恼习气太重,就降级,这一降就降到饿鬼、畜生、地狱。降级怎么样?降级还是学,地狱道里面的功课你都学完,能毕业了,你离开地狱到饿鬼道,这升级了;饿鬼道的课程也学完,也都及格,升到畜生道;畜生道功课学完,及格了,你才能到人道。跟念书没有两样。

  现在西方人讲灵魂的学习没有止境的,我看了这些报告,不错,很难得。灵魂的学习有止境的,到什么时候止境?贤首菩萨就是止境。为什么?贤首菩萨这个时候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他脱离十法界,往上去一真法界,完全不一样,所以是有止境不是无止境的。可是这个时间不是一生一世,可以说是千世万世。但是也不能够一定这样讲法,《华严经》上讲念劫圆融,个人的缘不相同。所以善导讲得好,善导虽然是讲的净土宗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听了这句话之后,可以把它引申,我们在六道十法界修行到底要多长时间?就像善导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你这一生一世遇到真正好的老师指导你,你就快,你自己又能真干。干的时候,初学很辛苦,譬如人家毁谤我、侮辱我,根本就没有理由,那当然会生气,要转变成不生气不是容易事情。

  我自己是个例子,我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学佛之前,我是决定不能忍受的,我反抗、瞋恚、报复心非常强烈,学佛之后才晓得这是错误,慢慢改。改了多少年才真正稳定住,这些逆境确实不动心、不在意了?给诸位说,三十年,你就晓得多难!才不放在心上,遇到这些事情,一笑了之。到四十年、五十年,真的如如不动,不但不动,会生感恩的心、感激的心,为什么?他造业,我不接受。他毁谤,造业,侮辱、陷害都是造业。他对我,我心里面很清净,一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他造的业会有果报。我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他有果报,为什么?性罪,所以我们不但没有瞋恚,反而生慈悲心,要怎样帮助他,当将来他受报的时候,时间缩短,受报能够减轻,所以我们每天诵经做功课都会给他回向,都会给他祈福。这个举动,这三十年那个时候没有,三十年那个时候没有怨恨就是了,做不到这一步,这还要加深,再过十年。所以还得要有寿命,没有这么长的寿命不行。功夫没到,寿命到了,那叫真可惜。

  可是寿命不是自己能控制,但是一个人要常行善事,就像《了凡四训》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寿命会延长。不求延长,自然就延长了。袁了凡先生没有求延长寿命,自然延长了二十年。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是七十四岁才走的,所以延长二十年,这就证明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学的功课,我们这一生学的功课,我们做得自己很满意,这就行,就知道我们来生不在这个世间,要升级了,肯定升级。

  可是有些人真的修行修得很好,他来生还要到人间来,什么原因?贪图人间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就是自动留级。他可以升级,他不升级,他自动留级,这个没有智能,这是烦恼习气。真正有智慧的人决定不干,希望自己快快提升,至少要提升到华严会上十信位的菩萨,你自己才有保障,纵然到六道里面来,不会堕三恶道,而且决定是往上升级,不会留级。七信之后,可以乘愿再来,但那是小菩萨,不是真正大菩萨。《金刚经》上讲的菩萨摩诃萨,常常要照顾这些小菩萨。这些小菩萨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他们也有菩提心、也有悲心,看到众生苦也来帮助,但是他会迷,所以有隔阴之迷。但迷不怕,一定会有大菩萨来帮助他,他一接触,马上就开悟、就明白了。所以佛菩萨照顾这些小菩萨,小菩萨是四圣法界,那些人很容易度,一接触就回头。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02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04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