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三百一十三

  日期:2011/7/18 17:38:10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一三集)  2011/3/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1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六十七面,倒数第二行:

  「上显法身理体,真实之际。下明方便普度,真实之利。理不碍事,寂而常照,悲心无尽,垂迹度生。故下云:『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等等。」前面一句交代得很清楚,上面讲「如来无来无去、无生无灭」,这是讲法身理体,这是属于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诸法实相;世尊随顺真谛而说的,真谛是佛自己亲证的境界,不是凡夫能知道的。这以下,从「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以下,这是方便普度,真实之利,这随顺俗谛。真是讲理,俗是讲事,理不碍事,寂而常照,这是理,自性的起用。悲心无尽,垂迹度生,这就是酬偿本愿。菩萨在没成佛之前,曾经发过普度众生的大愿,现在菩萨成熟了,这个愿自自然然就圆满了。愿决定没有虚愿,也就是没有不能兑现的愿。这个道理很深,无论是善愿是恶愿,菩萨发的愿是度众生的善愿,六道众生的愿是报恩报怨,同样也会兑现,生生世世,这种愿心永远跟着你的业报,它不会舍弃的,遇到缘果报就现前。所以发愿不是儿戏的,不是说说玩玩的,它真的会兑现。

  菩萨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酬者,报也,答也」,我们俗话说报答。「酬愿即俗语之还愿」,中国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这些人民都懂得在佛菩萨、神明前面许愿,如果事情成就他就来还愿,还愿是报答。「谓实践其本愿」,法藏菩萨的愿,即指因地当中的四十八愿,「今既成佛」,现在成佛了,「则本愿中无量光寿等等三种庄严,无一不实现也。」这三种庄严就是《往生论》上常常讲的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我们把它换个名词大家好懂,国土是道场,道场庄严,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这样大家就很容易明了了。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不能不知道!到极乐世界去读书、去上学,这个学校毕业了就叫成佛,所以这是成佛的学校,校长是阿弥陀佛,教授是十方诸佛跟法身菩萨,不是去干别的。学成之后干什么?学成之后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帮助如来教学,帮助众生成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干这个事情。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干这种事情他有报酬的,有名有利,有报酬的。佛菩萨干这种事情没有报酬的,没有名利。为什么?极乐世界毕业的人,他们住在哪里?他住在常寂光里。你一定要知道,常寂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遍法界虚空界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立刻就应。有感的人有心,他是凡夫,就是有心、有念;如来与法身菩萨的应,他是没有心、没有念,妙就妙在此地。感,应就是随缘,随缘而不着相,而不起心动念,这就叫妙,这叫随缘妙用。

  你想想看这个事情好不好?如果觉得不好,这个工作好像太单调,那你继续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很热闹,天上、人间、地狱。所以到极乐世界不是一般人,他在这个六道里头酸甜苦辣受尽了,不愿意再受,这才到极乐世界。酸甜苦辣还没有受尽,还想继续去受,这一念心是决定不能出轮回的。虽然学佛,没用!皇帝学佛也要堕阿鼻地狱。有一个人告诉我,他得到一个信息,就在最近,有一个皇帝从地狱出来,不知道是哪个皇帝,他晓得有这桩事情。不容易!他不是学佛的,他是修道的,道教。所以极乐世界要不是把它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详细介绍,现在社会人不容易接受。为什么?迷恋在七情五欲之中,他认为这个好玩,佛菩萨的生活太单调了,不好玩。不知道极乐世界的好处,不知道极乐世界的殊胜。

  看电视,现在人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中国国内我不太了解,在国外,电视都能收看到一百多个频道,内容的丰富你看不完。那些节目的内容没有别的,引发你的贪瞋痴慢,激起你的七情五欲,干这个,让你的心、你的念头永远是浮动的。你粗心大意,以为这里头有乐,佛给你讲真话,这里头没有乐,只有苦。什么叫乐?苦暂停一下,你觉得很乐。乐还没享受到,苦又来了,只是暂停。所以佛讲,三界统苦。欲界苦苦、坏苦、行苦全有。色界二十八层天,苦苦没有了,他有坏苦,他有行苦。六道里面最高的,无色界四层天,他没有苦苦,他没有坏苦;没有苦苦,他的欲禅定控制住了,虽有它不起作用,所以没有苦苦;他不要身体了,不要身体就没有坏苦;但是他有行苦,行苦是什么?他不能够永远住在这个境界里,他的定功失掉了,境界就失掉。定功失掉之后,阿赖耶的业习气,造的善恶业的习气又起作用了,这一起作用又要搞轮回,干这个事情去了。所以是苦不堪言!佛形容六道苦海无边,在这个里头头出头没,佛菩萨是站在岸边,看到苦海里的众生。超越六道才出离苦海。

  菩萨悲悯这些苦难众生,特别是指六道轮回的众生,发四十八愿,愿愿都圆满实现,这就成佛了。今既成佛,则本愿中无量光寿等等三种庄严全实现了。「四十八愿一一之愿皆为法身,今则法报化三身成就矣。」六道众生,我们这个身也叫报身,业报身,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三种业报身。如来不是的,如来这个报身是智慧,化身是慈悲,化身不为自己,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报身,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都没有,所以报身是真实智慧,它的体是真实之际,体是自性,它的作用是真实利益,作用是对十法界依正庄严的,也称之为十法界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个现象圆满包括三大类: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真实受用,我们今天讲的是利他,真实之利是利他的,自利圆满了,起用是利他,不是自利,自利是在常寂光清净寂灭。三身成就。

  「又一一之愿皆为众生,是故必然酬愿度生。」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不但六道里头,还要帮助四圣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是相似即佛,帮助他、提升他,脱离十法界,天台大师所说的分证即佛,再帮助他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众生无尽,菩萨的大愿无尽,菩萨度化众生的事业无有穷尽,普贤菩萨所说的。世间人看到佛菩萨很辛苦,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众生难度,你以善心向他,他以恶念还报。佛菩萨苦不苦?众生看到很苦,佛菩萨如果感觉到有苦,他就是凡夫,他堕落了,他退转了,他不是佛菩萨。为什么?佛菩萨住在常寂光里头。在我们世间也现身,像释迦牟尼佛,释迦佛的这些弟子们,有很多是诸佛应身来的,是许多法身大菩萨、等觉菩萨来的。现在我们有一点明白了,原来他们都住常寂光中。常寂光跟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不一不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哪里受到苦?这个事实的真相,一般人确实没法子体会。为什么?他用的是轮回心,怎么理解常寂光?轮回心对四圣法界都无法理解,何况常寂光!所以酬愿度生的事业在世间人心目当中太伟大,神圣的事业,佛菩萨的事业。

  全面的帮助众生,众生希望得到什么就帮助他,菩萨的善巧方便多!如果这个众生要造恶业,菩萨要不要帮助他?你想想,你一想就不帮助他了,你不想,不想不就帮助他了吗?真的不是假的。菩萨帮助他造阿鼻地狱的罪业,然后他就堕阿鼻地狱去。这什么?这菩萨的慈悲。慈悲帮助人造恶业把他送到地狱?没错,因为他有这种业习,这个恶业的习气,只有帮助他堕地狱,赶快到地狱去消业,消业出来了再去度他。你看,这不是方便法吗?他要不受那么样的苦,他对佛法的信心就生不起来。这个事情我们凡夫不知道,凡夫想不透,菩萨那里顺理成章。所以你修善,菩萨帮助你;你造恶业,菩萨也帮助你。菩萨有真实智慧,他把你送到地狱,他在地狱门口看着你,什么时候受满了,不想受了,好,出来吧!他就接你出去,这是真实之利。人迷到了极处,不是吃尽苦头他不肯回头,你让他早一点吃尽苦头,他不就早一点回头吗?谚语所谓「长痛不如短痛」,长远的折磨那就一次吃尽苦头不就好了吗?你才晓得诸佛如来那种善巧方便真不可思议,真的是叫大慈大悲,他不是害你,他是真正救你。

  佛菩萨都知道,生命是永恒的,没有生灭。众生贪生怕死,那是误会,以为真有生死。菩萨了解,前面我们刚刚读过,没有时间、没有三际、没有十方,都在现前、都在当下,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才叫真实之际。所以诸佛菩萨所作所为决定跟三种真实相应,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凡夫跟这三种真实完全相违背,生活在虚妄的境界当中,没有一样是真实。六道、十法界无非是梦幻泡影,凡夫堕在这里头,起心动念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损人利己,与十恶相应,哪里像菩萨,菩萨起心动念真实智慧。六道凡夫起心动念,就像《地藏经》上讲,「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他造罪业。果报,你看法身菩萨的果报,净土!极乐世界,住极乐世界。这些凡夫住六道,六道里头流转不息,肯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三善道是三恶道的苦暂停就到三善道,业报现前又去受苦去了,就干这种把戏,生生世世永远干不尽的。所以佛叫他愚痴!可怜悯。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你应化在哪一个世界,纵然应化在阿鼻地狱,实际上你还是住在极乐世界的实报土,你没有离开。不离当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剎土当中现身,这是你的本能。往生极乐世界干什么?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我们自性里头有无量的智慧、无比的德能、无尽的相好,它全都起作用。我们现在都有,人人都有,佛说得很好,你为什么不起作用?「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华严经》上说的。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所以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不出来。你要是把佛这句话参透,你就恍然大悟,我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就恢复了吗?一点都不错,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能享受极乐世界的乐,你能享受到华藏密严之乐。你要是不能恢复,真实之际变成无明烦恼,真实智慧变成尘沙烦恼,真实利益变成见思烦恼。所以烦恼即菩提,它是一不是二,迷了是烦恼,觉了就是菩提。佛跟凡夫的差别就是觉迷不同而已,除了觉迷之外,没有一样不同。境界是假的,随着念头在变,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法是假的,念头是能变,法是所变。末后这一句说得非常好,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众生。阿弥陀佛从发心、修行、证果、教化众生,这四个字说尽了,「酬愿度生」。

  下面从事上讲,从现象上讲大家容易懂。「现在西方。现者,今也,又示现也」,有这两个意思,所以佛经上讲「今现在」。今现在怎么讲法?今就是此时,就是现在这个时候;现在,示现在极乐世界,今现在这一句含义如是。「佛身遍一切处」,净土遍一切处,「身土不二」,给你说西方,这还有什么意思?阿弥陀佛遍一切处,极乐世界遍一切处,给你讲西方,这有什么意思?方便说,这叫示现,方便示现。东晋那个时候,慧远大师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集合一百二十三个志同道合,真想往生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么一个道场,这么多的人在那里念佛,他所依的,给诸位说就是《无量寿经》。因为那个时候,《观无量寿经》跟小本《弥陀经》都没有翻译出来,可能已经到中国了,但是没翻译出来。《无量寿经》是最早翻译的,远公大师建立净土宗就是依靠一本《无量寿经》。东林念佛堂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庐山示现的道场,就像中峰禅师所说的,「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话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如《法华经寿量品》云:若有众生,来至我所」,这个我所是讲极乐世界。「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信进念定慧)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盘。」这是说弥陀的善巧方便,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在什么地方出现的?当下、当处。当下是讲时间,当处是讲空间,就在现前,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他方、不是此界。因为他无处不在,佛无处不在,净土无处不在,所以心净则佛土净。心净之后,用现在科学家的话,你进入另一个空间维次,不是现在的空间维次,现在的空间维次是三维空间,你进入一个多元空间维次。你看到极乐世界了,你看到阿弥陀佛了,你所见到的是真的,不是幻相,不是假的,是真的。所以经教要没有一定深度,信心生不起来。

  现在人业障重,显示在哪里?心浮气躁,妄想太多,真的是非常密集,一个接一个。这苦不堪言,这叫真苦!所以他的感官世界千变万化。不像菩萨,菩萨制心一处,他的感官的世界里头没有变化,就是实报土,实报土没有变化。每天见佛,佛天天给我们说法,长时间都在说法,没有中断过。你要不要吃饭?不需要;要不要睡眠?也不需要。财色名食睡盖覆了你的真性,叫五种欲望,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头只有智能德相,其它都没有,其它这些拉拉杂杂全是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分别执着没有边际,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就没有边际。自性清净心它能现能生,它不能变,所以它现出来叫一真。通过分别执着变现出来就是虚妄的,就不是真实的,那个境界没有边际,无量无边。

  虚妄的境界跟真实的境界融合成一体,这是事实真相,真不碍妄,妄也不碍真。正如同我们电视画面一样,真是什么?真是屏幕,妄是里面的色相。频道再多,几百个、几千个频道没有关系,有没有妨碍屏幕?没有妨碍,屏幕永远不会被你染污,这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画面是动的,屏幕是静的,「本无动摇」;画面有生灭,屏幕不生不灭,没有生灭,生灭不妨碍不生灭,不生灭不妨碍生灭。我们从电视屏幕跟画面当中领悟佛经上所说的甚深的道理,你在这个里面就看懂、就看明白,然后一回头,现实环境跟这个道理完全相同,圆融无碍,然后你才晓得,一念觉就妙契真如。好像作梦一样,忽然知道我现在在作梦,觉悟了。不觉悟的时候迷,有苦,有苦有乐;觉悟之后,觅苦乐了不可得。乐在哪里?这个人很快乐,那是个假相,在屏幕是个假相,屏幕决定没有乐的样子,它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里面形相是幻相,不是真的。乐如是,苦亦如是,苦乐都不可得。这人叫明白人,这人叫觉悟的人,觉悟明白就叫做佛陀,印度人称为佛陀。这都叫随缘妙用,方便示现。下面说,「诸根利钝」,观这个众生种种善根,都清楚!能看到众生过去生生世世在干什么,所以教学就契机。「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盘」,世尊当年在世做如是的示现,八相成道,特别偏重在教化众生,八相成道里头讲转法轮。

  「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没有一定的仪式,随机应变,只有一个目的,让他开悟,悟了事情就完毕,功德就圆满。古时候的人,人心纯朴,人心忠厚,人心善良,所以教他守规矩,他就会开悟。这就是释迦正法时期戒律成就,这守法,只要你守法,你就会开悟。可是到像法不行了,像法持戒不能开悟。为什么?妄念多了,没有正法时期那么老实。这就教人修定,修定能开悟,因为定中你能够突破空间维次,你能够见到诸法实相,恍然大悟。末法时期禅定这个方法难了,为什么?心浮气躁,入不了定,他定不下来。佛用了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有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依这个方法成就的人不少。净宗在中国有一千年了,这一千年依照这个方法,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成就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最保守的估计,十万人以上,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比不上净宗的多,他往生就成就了。可是现在教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几个人能做到?一万人当中找不到一个。以前的人心浮气躁,像浪花一样是微波、小浪,现在人心浮气躁是巨浪、大浪,他怎么能够平息下来?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让他真正听懂。要劝他多听,要用古人这个老办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用这个方法把那个浮躁的心慢慢的化解,让他回归到平静,问题就好解决了。信愿行都是从这里建立的。心浮气躁,妄念很多,信愿行全没有。为什么?因为信愿行是一体的。我信了,我还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我还不想念佛,那没有信。信愿行是一而三,三而一,有一个后头一定都具足,那是真信。没有愿行是假信,不是真信。

  法藏菩萨在发心,从发心到成佛,你想想,他是什么心态?经上讲的一句话,我们前面念过,「一切皆成佛」;换句话,没有自己,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皆成佛,就这一念。我们学佛是不是这一念?如果是这一念,你跟阿弥陀佛同心。心要是相同,事情好办了,肯定同愿、同德、同行。你要没有这一念,跟阿弥陀佛不是一个心。一切皆成佛,在一切法里是平等的,没有高下,几个人能做到?今天世界上人口有六十五亿,六十五亿人里头能不能找到六个人?十亿人里头能不能找到一个?可能一个都找不到。从前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了?没有人学教了。学佛的人很多,什么是佛不知道。念佛的人很多,对极乐世界迷惑,不认识、不了解。所以极乐世界在他心里是模模糊糊的,模糊是什么态度?去也好,不去这也很好,想想我们这个世界不错!没认识清楚。世尊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留下三部经专门讲极乐世界的,《无量寿经》最详细,净宗概论;《观无量寿经》是偏重方法,十六种不同的方式修净土;《阿弥陀经》最简单、最扼要的就是教你持名念佛,专门介绍极乐世界的。经会念,什么意思不懂,字字句句都这样微妙。

  这部《无量寿经》今天三百一十三集,每一集是两个小时,六百二十六个小时了,还没讲到一半。这部经我们这样讲下去,估计大概要一千二百个小时。什么人有一千二百个小时来听这部经?那是多大的福报!这部经用一千多个小时去研究它,来说明它,一般人就不敢轻视净土了。我记得我是第二次到美国,美国有一位同修是美国人,她在纽约大学念书,专攻《华严》,是个女孩子,很聪明。纽约大学跟台湾大学交换学生,所以她有机会到台湾来住半年,在台湾学习,找到了我,我讲《华严经》。她在我图书馆住了几个月,告诉我,劝我到美国弘扬净土宗。美国有禅宗、有密宗,很盛行,没有净土宗,对净土非常陌生,她要我去。我那个时候讲了一部《弥陀经疏钞》,我记得是三百多个小时。如果一天讲一个小时,讲一年,一部《弥陀经》,一般人不敢相信。我们这一部《无量寿经》要讲一千二百个小时,谁相信!

  《华严经》我们讲到「十住品」,讲了四千多个小时。真正有耐心听下去,他就尝到法味了,快乐无比;听到不感兴趣,没听懂,那当然枯燥无味。真听懂了,这世间什么样的娱乐他全放下了,这里面的快乐,这还得了!肯定了古人所谓「世味哪有法味浓」,这法味真浓。天上人间那个乐都是世味,跟法味比是不能比的。大乘经教味多浓,尤其是《华严》跟《无量寿经》,永远听不厌,永远学不倦。古人说的「教不倦,学不厌」,这讲老师跟学生,为什么?法喜充满,不亦悦乎。这个里面的乐趣世间人不懂,他们不知道,知道的人乐此无穷,怎么会疲倦?一片光盘,有人能听上几千遍,他没有感觉到枯燥无味,愈听愈有味道,愈听愈有悟处,听到最后真的他开悟了。末法时期得用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得要有缘人,没有缘他没有耐心。学一样东西,学个三遍、五遍,行了,我已经学得很不错了,学了三遍、学了五遍了。没用处,他学了一点常识,学了一点皮毛,没有契入。

  世出世间法真学,一定要把它搞懂、搞明白,那一遍是不够的。所以在从前难,从前学一部经,听法师讲经,法师讲一遍,不会给你讲第二遍。那怎么办?哪个地方有法师讲经就到哪里去听。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学《四分律》,《四分律》的分量很大、很长,他一生听了二十遍,哪个地方有人讲他就到哪去听,不容易!现在方便,有录像、有录音,法师讲经把它录下来,我可以不断重复的去听。能不能开悟?能。怎么开悟的?心定了就开悟,不是别的。换句话说,听经是什么?修定,一遍一遍的看,一遍一遍的听,修定。有些人讲话言语听不懂,我在旧金山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送我一卷录音带,卡式的,送一卷录音带,倓虚法师在香港佛七当中讲的开示。他是北方人,我听第一遍大概只懂得三成,听第二遍又多懂一些,我听了三十遍,他讲的东西我完全听懂了。所以我学东西一般差不多都是三十遍的样子,不会少于三十遍,有可能多于三十遍,不会少于三十遍。这个《无量寿经》我这一次是第十一次的讲,以前讲过十次,不是讲批注,这次讲批注。遍数不多不行,没有契入进去,没有入这个境界,熏习不够。

  学东西,实在讲不要复杂,一部经能帮助你开悟,哪一部经?任何一部经都可以。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道理要懂。最怕的是怕学得太多、学得太杂、学得太乱,你这一生不会成就,你所学的全是佛教的知识。圣学,为什么那么样重视戒定慧?这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三世诸佛,没有一个不遵守这个原则的。戒是什么?规矩,你不守规矩你不能入门,守规矩你才能得定。一门深入是规矩,你心是定的,你不是散乱的。一切时、一切处,心都是定的,定久了豁然就开悟。一部经,一部经容易得定,三部四部、十部八部你一生得不了定。为什么?你思想是乱的,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尤其现在这个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大,你六根所接触的这个境界都在诱惑你,都在扰乱你,你要是欢喜跟它接触就完了,你这一生与制心一处、与禅定就没有缘,缘就断掉了。没有定,哪来的慧?你一生所学的,用现在人的话说,你可以成为一个佛学家,你可以拿到佛学博士学位,你可以做一个佛学教授,你也能讲得天花乱坠,甚至于你也著作等身,世间名闻利养你可以捞一些,与三昧、与开悟、与了生死出轮回毫不相干。

  现在这种学佛的人多,真正依照古大德的方法去修学的人没有了。所以他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是他得不到法喜,他得不到像佛菩萨那样的快乐。古圣先贤的典范,承传到现在不容易,肯死心塌地遵守奉行,没有一个不成就。如果认为这个方法太老了,没有现在科学方法这么活泼,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佛学,佛学变成科学,不是佛法了,这变成世间法。现在学佛真难!我们明了,所以利用网络、利用卫星,跟全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有缘同学,他收看网络、收看卫星就是有缘的,我们用这个方法,跟各地同学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分享。觉得古圣先贤这些大德的方法还可以学,你就不妨试试看,只要你有决心、有耐心,不改变,那就像古人所说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真的,不是假的。

  这两句话真的是佛菩萨才能做到,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欢喜他才会接受。「今云现在西方,即随所应度…方便说微妙法也。」阿弥陀佛以这样的善巧方便,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这个大道场,广大无有边际,接引一切众生到这个地方去修行,这是为什么?十方世界、六道众生寿命都不长,短时间你的烦恼习气断不掉,一定是长时间。到极乐世界头一个你所得到的无量寿,永远不老。如果寿命长,老了,老了多辛苦,那还能学吗?不能学了。极乐世界永远年轻,个个都像我们这个世间十几二十岁的人,年轻力壮,你问问他的年岁,不是说几百岁、几千岁,他给你讲他活了几个阿僧祇劫,还是那么年轻,还是那么力壮,还是那么样学习,这个机会到哪去找去?只有到极乐世界,除极乐世界找不到第二家。如果你觉得生老病死苦不错,那你就留在娑婆世界,轮回里头慢慢去搞去。你如果觉得这个很辛苦,如果说以自性来讲,这个生老病死那是莫大的羞耻,你本来是佛,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知耻近乎勇,我不想干了,回头,回头到极乐世界去。靠我们个人的力量回不了头,阿弥陀佛就帮上你的忙,只要你有回头这个念头,心才一动,信息阿弥陀佛就收到了,他就会加持你,就会帮助你,你就会有缘遇到这个法门。

  「因此正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之殊胜方便。」这是阿弥陀佛给六道众生的真实利益。指方立相,方是方所,指方是西方,立相是在那里建立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事相,极乐世界是道场,是大道场,极乐世界是学校,极乐世界全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十方世界仰慕阿弥陀佛,真正回头了,希望在这个学校里圆满成就。成就之后,可以说皆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即事而真,殊胜方便,殊是特殊、殊胜,殊胜方便。「善导大师剖示其义,谓娑婆众生妄心瀑动。」这瀑动两个字说得好,特别是现在的众生,就像瀑布一样,水流得多急,不但急,而且复杂,乱流。如果你参观过美国跟加拿大边界的大瀑布,你就能感受得到,众生心就像这样的。「指方立相尚未能专注,况无方无相耶?」无方无相是一般大乘上的理论与方法,所以它难。不像净宗,净宗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标,只要你专注,你决定能成就,而且成就快。经上讲得很清楚,事上也给我们证实了,就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三年五载决定成就。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自己决定,果然是勇猛精进,那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肯定成就,那叫精进佛七。不过精进佛七是真放下,有丝毫没有放下就容易着魔,那个麻烦就很大。李老师以前告诉我,他在台中办过两次精进佛七,以后再不敢做了。他告诉我,参加的同学人不多,不超过十个人,主七师精神能够照顾得到;十个人以上,照顾不到,人太多了。其中还有一个着魔了,老师为这个人花了半年的时间把他恢复正常。烦恼没有放下,带着这个东西勇猛精进,麻烦!老师提出这个事情警告我,叫我不可以干这个事情,很危险。人家来参加的时候好好的一个人,七天之后就变成神经病,你对人怎么交代?普通的佛七可以打,它不严格,没关系,精进佛七就怕有这个麻烦。修行不容易!

  最稳当的方法还是教,「教」是什么?渐进,它不是那个很勇猛的,慢慢的,一天一天的求进步。放下也是的,一天一天的,点点滴滴的慢慢放。长时间的熏习,自自然然心就清净;心愈清净,这个经义你深入得就愈多,你会看到字字句句无量义,说不尽,这个里头其乐无穷。逐渐逐渐全搞清楚、全搞明白了,我们自己也念佛求往生,就很简单!不难。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批注完成之后,因为身体不好,年岁也大了,不想再住世了,一心念佛,一天十四万声佛号,六个月,他就走了。这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万缘放下,一心专念,没有一个不往生。

  「又《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这就是说其它法门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离相。净宗不离相,净宗立相到极乐世界,先是指方立相,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再离相。所以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把开悟这桩事情放在极乐世界,现在专求净土。李老师当年告诉我,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也不例外。净土是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目标就是明心见性,现在的目标是一心专念。净宗的殊胜,所以四十八愿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愿愿为度众生,愿愿帮助众生一生成就,一切皆作佛,这我们不能不知道。归命三宝这一句看起来容易,真正归命不容易。一般文字上看到皈依,这归命。三宝是觉正净,归是回头,归命是叫我们回头。我们的身命要依靠自性三宝,佛是自性觉,觉而不迷;法是自性正,正而不邪;僧是自性净,净而不染。觉正净是自性三宝,就是我们《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僧宝;平等,平等是正定,正定就平等,法宝;觉是佛宝,我们要把我们的身命转回来依靠清净平等觉,念念不离,处处不离。

  净宗比大乘来得方便,因为大乘没有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难!净宗有方向,我们念念都想着西方,念念念阿弥陀佛,着相,不是离相。执持名号,执就是执着,持就是保持不要失掉,把别的东西都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无量寿经》,你要想就想《无量寿经》。想《无量寿经》是什么?是想极乐世界,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经不熟你没法子想,你胡思乱想。我一生受持这一部经,我的想是专想,专想极乐世界,专想阿弥陀佛。如果我学习的经典太多、太杂,那你想就乱掉,乱想就错了。佛教我们制心一处,我们这个心是散乱的,不在一处,想东想西,那是什么?轮回心。经论想多也是轮回心,因为它不是一心。一心就是禅定,一心就是三昧,得定才能开慧,慧就见佛,慧就见极乐世界,境界现前,所以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现前;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前。这样才能够平平稳稳取得极乐世界,我们这一生那就有价值了,大功圆满。生到极乐世界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不可思议。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身,弥陀四十八愿加持你,你的身是什么身?法性身,你居住的同居土也是法性土,这还得了!不是《金刚经》上讲的世界是一合相、微尘聚,不是那个世界。这样殊胜的果报,就是经上讲的惠以真实利益。我们要不靠阿弥陀佛修到这个境界,要到哪一劫才能成就?遇到阿弥陀佛,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得到了,那你就晓得这个机会难得。彭际清居士讲的话完全正确,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你碰到了。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要不把它抓住,不在这成就,你不就冤枉了吗?那你叫真的错了,大错特错!你能够掌握住,你这一生必定圆满成佛,这叫一生成就的佛法,希望我们大家努力。念老所引用的这些经论,全都是祖师大德给我们说的真实语。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三百一十二
下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三百一十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