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6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十六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26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智通禅师,曾经读《楞伽经》千余遍,虽然经念得这么熟,可是经中要义他并不能悟得,他不能体会经里所讲的「三身四智」。「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是唯识讲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于是,他到曹溪参礼六祖,请求六祖为他解释经意。六祖说:「三身,清净法身就是你的自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行持。」这个解释方法,可以说是直截了当,这是禅宗的特色;就在我们自己分上说明三身是一不是二。所谓性,就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法身。圆满报身是智慧。「智慧」一词比较难懂,因为智慧与世间的聪明并不相同。智慧是清净的,智慧是无分别的;世间的聪明是有分别的。有分别则落在意识之中,所谓是意地中才有分别、执着、妄想,而智慧中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妄想。佛在《楞严经》中,就从六根的作用当中指出我们的真性与智慧。经中佛说,我们六根的根性是不分别的。譬如,我们眼见色,见性见色没有分别,而眼识见色则有分别。不分别的是智慧,就是圆满报身;分别的是意识,非报身。千百亿化身就是我们的行为,行为有身体的造作、有口的言语、有心意的念头,一切行为总不出这三类,佛法称为三业。三业的造作何止千百亿?所以,千百亿在此处是形容词,形容其多。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六祖教导他:「离开本性,我们另外说三身,就是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自性,就叫做四智菩提。」三身从一个自性而生,并不是三身各有一个自性。经中常说:「转八识成四智,会四智成三身。」悟三身无有自性,当然就明了三身是由四智而成,换句话说,三身与四智的关系非常密切。「四智菩提」,是悟后自性的起用;「八识」,是自性迷所起的作用。偈颂说:自性本来具足三身;换句话说,我们一切众生各个都有自性,人人都具足三身。因为我们迷了自性,所以见不到三身,要是悟了自性,不但三身你见到,而且四智也发明了。到这个时候,在佛法修学上真可以说是圆超、顿超。六祖说:「不离见闻缘」,并不离开我们日常生活见色闻声种种的境缘;「超然登佛地」,就能直接高证佛果。又说:「我今为你说,你要谛实的相信,再不要有疑惑,同时决定不可以向外驰求。」佛法称为内学,内,就是要从心性中去求,不能从外面境缘中去求。从境缘中去求,那就错了,永远不能开悟。这才可以说是菩提,才可以称为大道。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智通禅师说:「四智的义理,可不可以请和尚开示?」六祖说:「你既然会得三身,四智就应该明了,何必还要再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三身既然会了,哪有不明四智的道理!这是责备他,何必再问?「如果离开三身,别谈四智,这叫有智无身」。这个智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大彻大悟。大师虽然这么说,还是为他解释四智的义趣。

  【复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此两首偈颂,可以说是道尽法相,学佛之人应当把它背熟,实在是妙极了。由此可知,大师虽然示现为禅宗的祖师,对于法相宗,他确实是甚深通达,由这首偈颂就能看得出来。唯识是非常繁杂的学问,可是在大师口里是既简单又明了,真正是难得!第一首偈:「大圆镜智性清净」,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时,这个时候是自性清净;相宗讲的大圆镜智,就是性宗说的自性清净。我们在性宗经典,对于「自性清净心」,我们见到的太多。何谓「自性清净」?慧海禅师解释:「心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湛然」是形容词,就好像水,水到非常清洁的时候,一尘不染、清净,从水面能清清楚楚看到水底,这叫做湛而寂。「圆」是圆满没有欠缺,「明」是光明,就是一切明了而如如不动。「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八字,是佛法修心重要的原则,这是修自性清净心,亦是修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心无病」,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末那识的性质是执着,所谓人我执与法我执。只要有这两种执着,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有病,因为「我」确实是了不可得。我相,是第七末那识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一分,所现的一个假相。在唯识讲「中间相分两头生」,这是真带质境,所以它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可是众生迷执之后,这个迷执很不容易打破,于是他有四大烦恼常相随,就是我贪、我痴、我见、我慢,这些确实是心里的大病。只要把我执打破,能破人我执、破法我执,第七识就转成平等性,也就是转成无漏。这个时候,他能与一切众生平等,以大慈悲心随顺一切众生。

  在佛法修学中,「前五识与第八识是果地上转,第六识与第七识是因地上转」。因此,我们对于六、七识的境界相要特别深刻去研究了解。在做功夫的时候,最好是能把「我」,我相要扩大,这在修学方面来讲是一种方便法门,而且非常的巧妙。因为一般人的「我」实在太小,只顾自己,起心动念都会想到这桩事与我自己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利益?这个「我」就太小了。对修行人来讲,首先要把「我」放大一层,放大到我一家,这个我相就比执着个人要大得多。我们起心动念,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想到与我整个一家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这就是把小我化成一个家,这个「我」就比较大了。从这里更能推广,推广到家族、邻里,推广到社会、国家,这个我相比小我就大得多。这样还不平等,为什么?我们以一个国家为「我」,对于其它的国家还是不平等。譬如,我起心动念要想做事情,与我们自己国家有没有利益?有利益;对别的国家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只要是与自己国家有利益,对别的国家没有利益,这桩事情我们也可以做,这个「我」虽然说大,还是不平等。佛法讲到平等,必须把我相放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以现代话说,不但对我们整个地球的一切众生,要以平等心去对待,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一体,同时更要看到外层空间、他方世界也是我们自己平等心中所现之物。这样逐渐放大,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我执不必破,自然就化掉、就化解。比起小乘人破我执、破法执,方法实在是巧妙得太多。第六识清净了,所有一切心所统统都清净;第六识若是不清净、不平等,连带所有心理行为全都是染污,全都是不清净。所以这个关系非常之大。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是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如果它分别一切法而不执着,没有妄念,能在分别中得到自在,这就是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同圆镜」,这是讲前五识。「成」是成就,「作」就是成办一切的事用,前五识转成智之后,都叫做成所作。成所作为何同大圆镜智?因为它是果地上转。成所作智正是根本智之后的后得智;大圆镜智是根本智,成所作智是后得智。

  第二首:「五八六七果因转」,这是讲转识的次第,前五识、第八识是果地上转,我们最着重的就是第六识、第七识,因为它是在因地上转。简单的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练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转识成智的最初方便。「但用名言无实性」,我们不要被经的言语文字所转,你懂得这个名词,要离开这个名字相。「若于转处不留情」,一悟悟至极处,不再退转,这就是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虽然繁兴,可是并没有动念。「繁」是讲染境虽然多、境缘非常复杂,可是我们的心永远是在大定当中,不为外境所惑。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智通禅师听了大师开示之后,恍然大悟,于是他说了一首偈,道出心得。智通禅师的开悟,是得力于千余遍的读诵,这一点希望大家特别留意。



上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5
下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7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