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7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十七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27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问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智常禅师,少年出家却很有志气,从小就以明心见性为志愿。有一天他来参礼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他说:「学人最近曾经到过洪州白峰山见过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指示见性成佛的义趣。虽然和尚这样指示,心里总不免还有一些疑惑,所以我老远来到曹溪,求和尚慈悲指示。」六祖问他:「大通和尚为你说些什么?你讲给我听。」智常说:「我到那个地方,大概有三个多月都没有承蒙大通和尚的开导。因为我求法心切,有一天晚上,就独自一人到方丈室见和尚,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你见到虚空吗?」智常说:「我见到。」大通和尚说:「你见虚空,有没有相貌?」智常说:「虚空无形,哪有相貌?」大通和尚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只要你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这就叫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智常说:「大通和尚这番话,我听了以后,依然是不明了,求祖师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知见,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六祖说:「大通和尚对你所讲的这些话,里面还存着有知见,所以你不能开悟。我现在再指一条路给你。」于是,大师说了一首偈:「不见一法存无见」,诸位要特别留意「存」字,不见一法是对的,你存一个「无见」就是毛病。为什么?无见还是一法。「大似浮云遮日面」,心里有个「无见」,就是一片浮云,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遮盖住,所以你不能悟入。「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这是承上文「无一物可知」而说。但是,不可以执守空知,若执守这个空知,岂不像木石一样吗?你为空知所障,像太虚空生闪电一样。「太虚空」比作真如本性,「闪电」便是障碍,若你不守空知,太虚空就不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这个知见忽然生了。「错认何曾解方便」,以无知无见为是,而失去见性的快捷方式,这就是错认,这就是不曾解得方便法门。「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这桩事是要自知其非,自知见与知统统都要离开。《般若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必须要把「知」与「无知」两头坐断,这个时候心性才真正的清净光明,灵光独耀。禅家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心性无染,本自圆成。所以,只要我们摆脱一切妄缘,就是如如佛。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听六祖这段开示后,豁然大悟!于是,说了一首偈:『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这四句偈的大意,是说他自己以前的过失,确实是无端生起的知见。学佛之人最怕的就是着相,菩提是觉,着相是迷,哪有着相求觉的道理?你要想开悟,你有这一念就是开悟的障碍。所以,真正要求开悟,是心里一念不生,而一切境界了了分明,这才有入处。智常又说:『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自性」就是大觉的根源,称作佛性,亦称心地。「随照」,随着见知照了万物;「枉」是冤枉,冤枉是说念念迁流。这是讲凡夫地的境界。后两句是歌颂六祖开示之德,「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若没有到祖师这里接受指导,必定依然是趣向于两头。「两头」,一个是「存无见」,一个是「守空知」,这两头都是障碍,两头都不能悟入。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禅师问六祖:「佛法常讲三乘法,又说最上乘,弟子不了解这个道理,希望祖师开示。」六祖说:「你学道,要懂得观自本心。」观自本心,就是观照般若。在一般经论中,是以观世音菩萨做代表,观世音菩萨的方法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闻是用的耳根,所以叫反闻。观是讲见性,叫返观;《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者」即是。所以,要着重在「观自本心」。这一句,大乘佛法虽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讲多少法门都不离这个原则。我们能掌握这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很容易成就。「莫着外法相」,只要你执着心外的法相,事情就麻烦,所有的障碍都起来了,我们俗话说「放不下」。因此,不但世缘我们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譬如,我们念佛,念佛也得要「三轮体空」。佛号二六时中绝无间断,不执着能念的我相,不执着所念的佛相,不执着所执持的名号,这就叫念佛三轮体空。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念佛法就是「观自本心,不着法相」,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上品上生。

  六祖说:「法,哪有四乘?四乘法是从人心有差别而说」。「见闻转诵是小乘」,小乘根性小,仅依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勤诵经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像这样的人确实是有,不但有而且还不少。他虽然是念《华严经》、念方等经、念《法华经》,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还是修小乘法。「悟法解义是中乘」,悟是觉悟,你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义能够了解;换言之,你比前面一种要进步一等,前面是但诵不解义,现在你能解义而诵。可是虽解义,你没有实行,所以法的真正境界你无法证得。你所解的义,依然是别人所证的境界,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并非你自己亲证的境界,所以称为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他能依法修行,必定是义理明白通达,所以才能依教奉行。行帮助解,解也帮助行,行解相应,相辅相成,这样才是一个大乘菩萨。三乘是这么来的。最上乘,「万法尽通」,对于一切万法无不通达,「万法俱备」。这两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必得真正明心见性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要到这个境界,必须「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这是最上乘人,也是圆满见性的人。

  学佛,当然最好是要出家。「出家」的意思,「家」是指枷锁之家。佛说,离开妻子、眷属、田宅形式之家,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要心出家,要出烦恼家、要出生死家、要出无明家,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莲池大师说,「身出心不出」,这没有用处;「心出身不出」,譬如一些在家居士,他心里向道,身虽然没有出家,他的修行果证与真正出家人并没有两样。真正出家人是「身心俱出」,他才能有大成就,就是此地讲的「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他无论修哪个行门,都会有卓越的成绩。

  这次在南部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高雄妙藏寺养着有一条狗,这条狗吃素,而且每天早晚课牠都参加,到打三皈依牠就退去。这件事情很久了,有一天,有一位外面的出家人到这地方来,大家就把这只狗的传奇故事讲给他听。这位出家人一听之后,心里就明白,这只狗是有来历的,必定是这个庙里过去的住持,转生投到狗胎了。牠还带有前生的习气,还知道吃素,知道做早晚课,还像住持和尚一样,到打三皈牠就退出去了。这位和尚把狗叫过来,给牠一番开示,告诉牠:你现在的身分不一样,你已经不是住持,必须早晚课做完才可以离去。这只小狗很乖,听了之后,果然以后每天早晚课做完牠才离开。由此可知,修道之人,若不能了道,后果是不堪设想。这只狗,牠的业障还并不太重,虽然堕到畜生道,牠还能带着前生浓厚的习气。如果罪业深重,堕地狱、堕饿鬼,就不堪设想。

  由此可知,修道之人,唯有了道(证道),在念佛法门来讲就是确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古德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们若是为报恩、为偿还无量劫来与一切众生的债务恩怨,我们要想报答他、要想了结它,最好的办法就是修道要证道。换言之,你能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问题就解决了,你的恩也报了,债也偿了。如期不然,恩不但不能报,债务只有增加不会减少。你要想了道、要想往生,此处几句话要特别记住,就是「一切不染,离诸法相」。念佛、修道,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平等心。心不清净就不能见道,心不清净就得不到一心;换句话说,你在果地上就不自在。

  六祖大师在此特别告诫我们,最上乘的法,不是我们不能修,人人都可以修。「乘」就是行,就是讲的修行,不在口争。你必须要自修,不要问我。「一切时中,自性自如」,认识心性之后,湛然不动,本自如如。智常禅师听了六祖开导之后,礼谢,侍从大师,一生追随都没有离开。



上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6
下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28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