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8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十八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38

  法门对示第九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这一章是六祖大师教诫学生教学说法,内容是三科、三十六对天然佛法。

  有一天,六祖大师召集法海、志诚、法达、神会等,这些人都是登堂入室的弟子,对他们说:「你们与别人不同。」这句话含有很深厚的感情,若不是他的常随弟子,就是得法的门人,所以与一般大众不同。六祖会下开悟、得法的共有四十三人,此地所列举的几位,必定是这四十三人的代表。六祖说:「在我灭度后,你们必定是分散到各方,各人都为一个地方的老师。」这是说出六祖大师灭度之后,他们的责任都很重,都是将来要承传佛法、弘法利生的师表。要作老师,当然说法利生是最重要的事业。佛法的说法,着重在随机而说,原理原则是「三学三慧」,所谓「戒定慧」、「闻思修」。但是,重要的是在得意忘言,我们闻法、说听都着重在宗旨,宗旨明白之后,要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才能得旨归宗,这就是诸佛如来一乘的教学。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佛法所说的尽是方便法,因此我们不能对它起执着。为什么?它不是真实的,它是方便的,我们要在方便中去体会真实。

  六祖在此处教诫大众:「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此地讲的本宗,并不专指禅宗为本宗,若是专指禅宗为本宗,这个意思太窄小。「本」是根本,「宗」是宗旨;换句话说,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这一段开示,不但是宗门必须遵守的原理原则,教下也不离这一个大前提。大师说:「首先,必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举是举例。「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说法指导别人,要领是一定要离开两边,离开两边就是中道,显示中道;说一切法不离自性,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下面举例说:「忽然有一个人来问你佛法,你出语都要双关」,这不是世俗讲的滑头。「出语尽双」是教你在双关中体会中道,意思在此,决不是说的模棱两可。「皆取对法」,从对法里面,要紧的是「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它的宗旨必定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个说法,就不离自性;这个说法,出入都离开两边。换句话说,在言语、动作显示中道第一义谛,教人体会,教人领悟,这是佛法教学的原理原则。所以它与世法、与一切宗教,确实是大不相同。下面是法门略举: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三科」是阴、界、入。「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这是将一切万法归纳为五大类。「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门是能入,六尘是所入。「界」是十八界,即是六根(六门)、六尘、六识。佛法将宇宙一切万法归纳为这几类,这几类性质相同,开合相同。懂得五阴,就懂得十二入、十八界。懂得十八界,当然也透彻五阴法。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这几句话说明宇宙万法的来源。它究竟是从哪里生出来?怎样的程序生出来?《坛经》语句简单,《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讲得详细,这些都是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就一切都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一切法皆从自性起用。自性的邪正,就是凡圣之所以分。此地邪与正,不是相对的邪正,这是要特别提出来说。如果是相对的,与祖师的教学就相违背。为什么?「出没即离两边」,邪是一边,正是一边,我们还没有离开两边。没有离开两边的都叫做邪,离开两边才叫做正。可见,这个标准是非常之高。「含恶用」,这就是众生用,众生包括九法界有情众生,不但六道凡夫是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也是有情众生,因为他没有能证得绝对,他还是在相对里面打转,所以他还是含恶用。到完全纯善之用,这个「善」就是善恶两边都离开了,这是真善,止于至善;邪正两边都离开了,这叫真正,这是佛用。用从哪里来?自性本来就有的,法尔如是。可见得,我们是迷而不觉。这是三科之法。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此三十六对,也是举例。外境无情五对,举例自然现象,这是外面的境界。法相语言十二对,法相即一切法的现象,从现象、从言语说,举了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此三十六对在我们日用平常中,可以说都是离不开的。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要紧的就在此处。换句话说,谁能了解、谁能灵活的去运用?这是大学问。我们凡夫不了解这三十六对的真实相,迷在三十六对里,换言之,我们迷在相对之中。「解」是悟,悟的正是「不二法门」。在本经第一章,印宗法师向六祖请教:「忍大师平常说法,禅定解脱如何解释?」六祖说:佛法是不二之法,解脱禅定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也特别强调,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诸位特别要重视这个「一」。这里讲的「道」,道是一,二就不叫道。净土法门教我们的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是道。这三十六对,如果我们在其中任何一对看出它是不二,譬如前面讲的天与地对,我们能看到天地不二,是一不是二;日与月对,能看到日月是一不是二,你能在一法里面悟不二,你才能看到法法皆是不二,这就入不二法门,这才叫做解。这个解就是禅家讲的大彻大悟,悟了之后是大用无方,起无量无边的德用。祖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你若真正悟了,从悟起用,这就是「道贯一切经法」,贯是贯通,从此以后没有障碍,一切经、一切法门无不贯通,「出入即离两边」。

  怎么离两边法?我们举《顿悟入道要门论》的例子来说明。有人问大珠和尚:「什么是中道?」和尚说:「无中间,亦无二边,这是中道。」又问:「何谓二边?」和尚答:「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问:「何谓彼心此心?」和尚答道:「外,被五欲六尘缠缚,叫做彼心。内,常起一切妄念,叫做此心。彼心、此心是二边。外,不为五欲六尘所染,叫做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叫做无此心。彼心此心都无,这叫做非二边、无二边。心既然两边都没有,中道在哪里?当然没有中道。」这就是禅家所讲的「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是我们在古大德教学法里,举出一个实例来说明「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这一段开示中,这两句是最关紧要。能把这两句做到,说一切法总不离自性;换句话说,佛门讲的称性而谈,就是指这样的教学法。我们对于佛法的精义不能觉悟通达,这种方法是学不来的,一定要从自性中悟出来才行。如果要想学,怎么也学不会,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二心,二心就不会。



上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7
下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