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9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十九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39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是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这是六祖大师教诫学人称性的教学。首先告诉我们,言语如何才能称性,这一点很重要。佛陀在《金刚经》教须菩提尊者说法的要领有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此处所说与《金刚经》的意思完全相同,我们读起来比读《金刚经》更容易领悟。

  六祖教导我们「自性动用」,「动」就是发起,「用」是讲作用。此地讲的发起作用,着重在利益一切众生,即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特别是在我们娑婆世界,总是以言说为主。所以,我们与人言语,要能做到外离相,于相离相,不着相,内也不着空。这是很要紧的。一般人离相,他就着空;离空,他就着相;换句话说,空与有总是执着一端。譬如,凡夫执着有,小乘人执着空,都是毛病。大师就指出这些毛病:「如果你全着相,这就是增长邪见。」不但世间一切法如此,就是学佛也不例外,我们着相学佛。譬如听经,你着言说相;看经,你着文字相,这样作法都是邪见。如果我们不着相,我什么都不执着,「什么都不执着」就着空,什么都不执着就长无明。如声闻、缘觉执着空,佛在《楞严经》说:「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长无明,这是学佛最大的忌讳,这是病根之所在。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执着空的人,他有时候谤经。尤其学禅的,禅宗不立文字,于是他不看经、也不听教,常说「不用文字」。既然不用文字,也不应该说话,因为说话就是文字相;文字不过是言语记录下来的符号而已,不用文字当然也就不能说话。你说话,你还是执着文字相。又说:「不立文字」,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试问问: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这八个字是不是文字?还是文字。这都是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都是着相。所以,他见别人讲经说法,就毁谤别人「着文字相」。大师在此地特别教诫我们:「自己迷,那还罢了!如果再要谤佛经,这个罪就重了。」教我们不要谤经,如果谤经、谤法,这个罪障实在是太重了。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学佛最大的忌讳就是着相;换句话说,外面的境界相决定执着不得,内又不能执空。空有两边都不着,这样才能建立道场,度脱一切众生;两边有一头执着,你要去求真,到哪里能求到?以净土法门来说,求一心,你心中执着有个一心、执着有个乱心,你只要有这两种执着之一,就无法证得一心。我们要求一心不乱,心里有个「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就是真正一心不乱的障碍,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心已经不清净,你再广立道场说有说无,这怎么能得一心不乱、怎么能明心见性?大师在此地,真是把我们累劫修行的病根一语道破。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

  『但听依法修行』,依一乘了义的佛法。『又莫百物不思』,「莫」是不可。依法修行,不能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你就着空,于道性就起障碍,就不通,这是讲修行错修了。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正身心的行为。错误的修学,第一个是执空的人,他什么都不想,以为自己清净了,「什么都不想」是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外道天),有时候是在四空天,这是错误,这是障碍道;道就是真如实性。『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这也是错误,这是闻而不修。听说大道是清净的,大道是本有的,如《华严经》、《圆觉经》所说的「众生本来成佛」,自己认为直下承担「我本来是佛」就不要修了。这也错了,这样反而生邪知邪见。

  【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这是指导我们正修行的纲领。六祖一生所得的法要,就是《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是在这句话开悟,一生受用不尽。在此地大师也是这样教导我们,要行无住相法施。「无住相」就是「应无所住」,「法施」就是「生心」,无住生心。六祖嘱咐我们:「如果你们真正悟了,悟无住相法施,依这个原理原则去说法,依这个原理原则在日常中起作用、修行、种种行作,就不会失去根本宗旨。」根本宗旨是指「无住生心」。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六祖说:「如果有人问你佛法大义,你怎么教导他?从反面答复。问有,你用无来对;问无,你就将有来对;问凡,你就说圣对;问圣,你就说凡对。」这个说法巧妙极了,决不是与人唱反调,用意是在「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中道就是实性。诸佛、菩萨、祖师说法,无不是希望众生开悟,或有意、或无意,都是教导众生快快开悟,唯有悟入之后才能离苦得乐。所以,一切言说,无不是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换句话说,一切言说,皆不失本宗,都是称性而说。祖师升堂说法是称性而说,平常闲聊天是不是称性而说?也是称性而说。见性之人,随时随地无不称性。「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哪有一桩事情不称性?哪有一桩事情不是教众生开悟的?这是真实的大慈大悲。

  《大智度论》有一段经文说明「二道相因,生中道义」的道理:「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所以,别人问你「有」,你就答「无」。为什么?有,是一边。为什么说有?因为无,才显现「有」。因为有,才显现「无」。可见,有、无这两桩事,是互为因缘而显现的。没有「无」,哪来的有?没有「有」,哪来的无?你果然在这里面悟了,「两边不立,中道也没有」,这就是「生中道」的意思。中道也没有,正所谓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是般若波罗蜜。在修证上说,菩萨是一边,菩萨是能修;六波罗蜜是一边,是所修。佛是一边,是能证;菩提是一边,是所证。能修、所修,能证、所证,离开这两边行中道,这是般若波罗蜜。这是举个例子,这样的例子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随处都能见到,禅宗语录里面也不例外。懂得这个意思,你才能看经、看语录,看的时候才有味道。否则,你看他一问一答,所问非所答,所答非所问,简直是迷在雾里,不知道它义趣之所在。

  【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六祖说:「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理是真理,什么真理?中道;这个问答就不失理。「假设有人问:何谓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有了,暗就现前。以明显示暗相,以暗显示明相,一来一往互相显现,就显示出中道的义理。以此类推,其它无论问什么,无不如是,悉皆如此。」末后嘱咐大众:「你们于后传法,要依照这个原理原则,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大师这一番开示,后人确实是以此原理原则为教学的依据,我们在禅宗语录几乎处处都能见到。譬如,有人问:「怎样才能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就是见佛真身。」又问:「为何不见有无就是见佛真身?」答:「有因无而建立,无因有而显示。本不立有,无也就不能存在。」有无是相对的,没有这一边,决定没有那一边。既然「无」都不存在,「有」从哪里得?有与无,是相对而建立的;既然是相对建立的,它是属于生灭法,生灭就是有为法,它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离开生灭,离开有为,就见佛的真身。这些方法都是学自六祖的。譬如,有人问:「何者是无为法?」答:「有为法是。」又问:「我问的是无为法,你何以回答有为法是?」诸位若是通达这个原理原则,你一想就明白,他答复得巧妙,他不是随便答复的。如果要讲到真正的无为,就是「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有为无为都不取,这才叫真正的无为。



上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8
下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40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