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35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三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35

  第十二页「如来寿量品」,昨天讲到这一品里面,给我们指出世尊说经的宗旨。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个三句话:

  【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入于佛道。】

  这个几句是在十二面下半段第八行,『方便元为导实,是故所说诸经,莫不皆令众生入于佛道』。「入于佛道」就是入于觉道,也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务必要留意这桩事情,佛法要紧的就是叫你开悟,如果不开悟,就免不了六道轮回。学佛的人在六道里受这轮回果报,比一般世间人不学佛的,往往还要来得严重。特别是出家人,古德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他受的果报比世间一般人要重得多。因此自古以来这个修道人,真正是身心清净,绝不会把一个寺院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是的,而是借这个地方来开悟、来修道。住在哪里?你看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诸佛菩萨住在法空之中,大悲、法空,这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而不是某个道场。所以俗话有句话说「铁打的常住流水僧」,可见得出家人心不是说是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我在这个地方能够安下心来住一辈子,来养老,那就错了,这个念头就错了。一定要借重这个地方来修道、养道、证道,在时间上讲愈快愈好,这个道场也就是无量功德,成就了真正的道人。不但佛说一切诸经是叫我们证道的,佛门里面一切的设施,也都是帮助我们入道的。这个底下讲:

  【所以或说己身或说他身等。皆实不虚也。】

  为什么?因为方便就是为了导实,引导我们悟入实际。由此可知,方便与真实原本不二,我们要把它看成两桩事情这是错误,那是我们看错了。

  【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去来等者。】

  这个两句诸位也要特别把它记住,这是如来在果地上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觉悟不迷之人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个『生死去来』是假相,的确是假相。我们在佛经里面,像这些开示实在上看得太多,我们现前依然是迷着在假相里,这是我们吃亏的地方,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的地方。我们常常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就是不能开悟的毛病在哪里?一定要把它找到,去掉这些毛病障碍别人能悟。我们为什么不能悟?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生死去来」之中?这完全是幻化而不实在的,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面?为什么不能像诸佛菩萨生活在无有去来生死境界里?这个境界是一也不是二。佛的境界与我们境界实在也没有两样,这就是一个迷、一个悟。底下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谓如来虽在三界。不同三界生灭也。】

  佛示现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住在生死去来,佛住的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他住的是真实境,我们住的是虚妄境界。这些道理在大经大论里面说得很透彻、很详细。底下是佛见到的,也就是我们目前实际的环境。

  【众生各具本体。】

  与佛无二无别,不管在哪方面,在智慧、在福报、在德能,甚至于说在相貌与诸佛实在没有两样。可惜的是什么?

  【为无明所覆。】

  这就是我们现前的病根,『无明』是什么?就什么都不明白,无明就是迷了。原本应该是样样都明了,我们现在是一样都不明了,这是要知道的。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还知道不少东西,那是假的,真相你一样都不知道,你所知道的都是虚妄相;真相如果你知道一样,给诸位说,你全都知道。正如同印祖对那些禅人的批评一样,你们看印祖《文钞》里头,里面就有一段,一个参禅的人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他看《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则公案,他差不多都参透了,只有五、六则公案还不太清楚,其余的统统都参透。印光大师给他回了一封信,一千七百则公案里头有一条没有参破,统统都没透;一条参透了,全都透了。这个人还算不错,接到印光大师这封信之后,才真正觉悟,晓得一条也没参透,老实跟着印祖修念佛法门,以后再不参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个真相有一条你看破,你的无明就破了,你的知见才叫正知正见。所以我们是这个不知道,那个也不知道;换句话说,我们没有一条知见是正的。我们在此地讲佛经、念佛经都不是正知见,为什么?虽念念不懂意思,不解如来真实义怎么叫懂?这就是要觉悟,我们是有很厚的无明盖覆了我们的正见。我们要把无明去掉,就要采取佛的种种方便法,这些方便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去无明的。

  【还复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权诱其心。令成佛子。】

  『佛子』就是有资格学佛之人;换句话说,向觉悟的方向、道路上去走的,这是「佛子」。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说法也好,设施也好,『种种因缘』、比喻,其目的就是诱导我们,要叫我们悟入真实。佛所做的工作,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是叫我们看破,叫我们开悟,也就是叫我们获得正知正见,对于整个宇宙人生有个正确的看法。什么叫正确?什么叫不正确?如实的看法就是正确的,不实在的看法就是不正确的。譬如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我们看到有生灭、有来去,这是错误的,这不正确。但是在我们常识当中,我们今天讲一切众生都是不生不灭的,人家说你脑神经有问题;说你不来不去,那你简直是疯了。你从家里不是到这儿来了吗?不是有来有去吗?为什么又不来不去?真相难!错在哪里?错在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所以你看到这个境界是生灭相、是来去相。不但这一生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无始以来我们就用生灭心,用成习惯,要舍都舍不掉。佛给我们说这个生灭心,这个相续之相,说一弹指就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今天用的是这个心,这是我们要认真去体会、去觉察。这个道理要是不明白,我们这一生是苦修了一生都没有结果。

  也许你会说我苦修这一生,纵然不能超越轮回、了脱生死,我也修了不少善法。这个说法也有点道理,但是要晓得,善法里面就有恶,善恶混杂,纯善而不作恶的不容易找到,一个一生纯作恶没有一点善的,这个人也找不到。所以世间人的造作都是善恶混杂,就看你哪个造得多,哪个比例重,就哪一种先受报。学佛的人最怕的就是怎样?谤法,实在讲很容易造毁谤三宝,谤法的业报。是不是有意?不是有意的,是因为他不了解,他固执、他误会,自以为是,这个叫谤法。特别是在大乘佛法,所以现在有些大专学生常常来问我,学佛初学应该从哪部经论上入门,从哪里学起?这很重要。因为起步错了,你就会一直错到底,我们俗话常说先入为主,你有了成见,以后所接触的,一定拿最初的成见来比较、来较量。所以我们世出世间法,在过去教学这个启蒙的老师是关系你一生。世间里面讲尊师重道,这个老师是指谁?就是指启蒙这个老师。所以你看看古时候,在科举时代考取了进士、中了状元,他回来第一桩事情,就是祭祖、拜老师,这是回家第一桩大事情。

  拜老师拜什么老师?是拜他启蒙的老师,而不是拜以后的老师。就拿现在的话来说,好,你得了博士学位,你回家祭祖、拜老师,不是拜你大学教授,是拜你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给你上第一课的老师。这叫什么?这叫不忘本,你连第一个老师都不忘记,后来老师当然都不忘记。所以在美国,美国的教育他们也等于像工会一样,教育学会会长是什么?会长是小学教员,而不是大学教授,外国人对这点也晓得有根本,他不忘本。所以从前父母为儿女上学,最初选择的老师非常慎重,这个启蒙的老师就是给他第一个印象,所以这个老师要最好的老师。台中大专讲座里头很注重这个,大专讲座里面第一个课程,就李老师编的《佛学十四讲》,这个课程一定他自己教,其余的像《心经》这是般若部门的,唯识,「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这些经论都请别人教。为什么?《佛学十四讲》是启蒙的,看起来好像最浅显,没什么了不起,但是非常重要。这个我们要晓得,先入为主,你要不晓得选择老师、选择教材,那就会误了我们一生。

  我现在劝别人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欧阳竟无大师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从这下手,第二种就是《了凡四训》。如果诸位是精研欧阳大师这篇讲稿,你对于佛法会有个正确的认识,你晓得佛法是什么;换句话说,你这个一生的路子不会走错。欧阳大师对我们中国近代的佛教影响太大了,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佛教。他是杨仁山的学生,在南京,杨仁山居士过世之后,把他自己住的房子整个捐献出来,他的产业不少,做刻经处流通经书,做为刻经处的基金。同时又附带办了一个佛学院,支那内学院,办内学院的时候,杨仁山居士已经过世,已经往生,这个内学院就是欧阳大师主持。民国初年这些大佛学家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现在所看到许多这些著作,佛门里面的这些法师比起他们都不如,实在形成了佛法的权威,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的太虚大师是内学院旁听生,不是正式生,梁启超也是内学院的学生。人家学院只办了两年出了多少人才,几乎都是国内外第一流的学者,这是支那内学院所培训。他这个一篇讲演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的去研究。

  佛法是破执着,执着就不是佛法。你们再想想看,我们在《弥陀经》里面所讲的,《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佛法求的是什么?一心,有执着就不会得一心。但是说一心,如果你还再执着有个一心,那又错了,这个东西要细细去体会。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你的心才是真正的一心。我们讲一心,好,你执着有个一心,你没有离,你执着了言说相,又执着文字相,心里头又在打妄想一心不乱,全错了!你的心什么时候才能清净?这就是我们学佛法不得其门而入的地方,正是经里面所讲的众生是处处执着。你执着有,佛讲空,你不执着有了又执着空,就是你在换执着,所换的、所执着的在那里变换,能执着的心永远不舍。实际上所执着的对象没有关系,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执着的心舍掉,你就成功。

  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了你又执着一个本来无一物,心里本来无一物,好,你现在心里头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你的心不空、不清净。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一切都不执着?言语文字我们天天用它,可是我们不执着它,活用而不是死用。众生用的是死用,这个死就是执着的意思,执着在言语、名相之中,在这里面生起无量无边的妄想,这是我们不能入门,我们学经不能开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搞到今天生死渺茫,连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个病就在此地。最困难的实在讲,就是你找不到病源;病源如果找到,对症下药就有救。可是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处处的给我们启示,而我们处处都错过,我们不能说佛不慈悲,真是大慈大悲。所以这个过失是在我们自己不觉悟,我们自己对于佛法是什么根本就不了解,这才是真正的大病。下面则说出在这品经里面讲的比喻,比喻的意思很深。这段文我念一念,在这个底下最后的这一行第二句开始:

  【如来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聪达。】

  『智慧聪达』是比喻,比喻的什么?就是『如来具足四智』。「四智」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用四智。我们众生用八识,四智就是八识,八识就是四智,是一不是二。悟了就叫四智,迷了就叫八识,千万不要以为,真有个八识、真有个四智,又错了,迷悟换换名字。换句话说,四智就是觉悟的八识,八识就是迷惑的四智,就这个意思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们众生分上,我们的四智有没有失去?没失去。为什么?八识就是四智,哪里失去!相应与不相应的心所法,那就是四智的作用,起作用。

  【善知教典差别之相。故曰明练方药。】

  这是把佛比作一个医生,比作一个大夫,他有智慧。这个地方这句里头的『善』字很有味道,他不仅仅『知』,「善知」,善知就是什么?他有善巧,就是运用的方法巧妙之极。『教』本来没有差别,在无差别里面建立差别,这差别就是无差别;果真有了差别,那就不能入道!正因为这个差别即是无差别,所以一切众生各个都能入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为什么?门门都可以入道,这是善巧之极。所以你自己要不证得一心,善巧你看不出来。教相无量无边,为的什么?为了对治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能解众生一切烦恼。

  【故曰善治众病。】

  十法界一切众生,所谓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都晓得、都知道。他要不知道就没法子对治;换句话说,没法子救你!佛晓得,晓得他有方法。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接受?我们不敢接受那没有法子。譬如那个大夫非常高明,我们现在有重病,他有良药,他给我们说你吃了我这个药,你病就会好。可是我们不相信,我们看他那个药不放心,不敢吃,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信心是第一个条件,「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相不相信?古人所讲的「师资道合」,学生与老师那个缘分,缘分从哪里看?就看你对于哪个老师有信心,你信得过,这个老师教你,就有成就。你对这个老师信不过,老师再高明,对你没有用处;就是他开的药方你不相信,你不肯吃他的药,那有什么法子?我们看看禅宗这些语录,处处都能看到学人,参学的人到这个地方去拜访这个老师,说了几句话,老师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的因缘在某个地方,某人那个地方你到他那里去。他怎么知道?诸位要晓得,古人的文字简洁,不麻烦,不是像现在,把所说的东西一句一句统统记下来,一句不漏。

  你们想想看,六祖大师在曹溪南华寺,弘法利生三十七年,天天在那里讲开示,记录下来就是不到两万字的一部《坛经》,那是三十七年的教材!三十七年只说两万字吗?两万字诸位《坛经》要拿来,你不到几个钟点从头到尾就念完了,三十七年!所以记录下来的都是纲要。你要晓得那个人见了法师之后,至少也要谈上几个钟头,都问问清楚,老师一定晓得说你所闻名的,你见过面的有哪些人,你对于哪个最佩服,对于哪个最尊敬。一打听你最尊敬、最佩服的你去跟他,你的因缘就在他那里。为什么?他教给你东西,你相信,我给你讲的你要怀疑,你不相信,那我教你没有用处,不能成就你,耽误了你的时间。古人的心都是成就人,不拉信徒,绝对不会说「我也不比他差,你跟我就好了,你何必到他那去?」不会说这个话的,决定没有一点私心,心都是成就众生。还有门庭施设不一样,你的志趣在某部经论上,我这个地方不是专讲这个经,某个地方他专讲这个东西,某个法师对这个专长,专门弘扬这个东西,那你去跟他去。会把这个人介绍给另外道场,另外一个法师,那个人到那里去没有几年果然大彻大悟,回来还要向这个老师来道谢,为什么?是他指路的。

  没有他的指引他的信心不能坚固,他指引去的,必定对那个法师、对那个道场要加以赞叹,坚固他的信心,坚固他的恭敬心,帮助他成就。不像今人,今人一提起道场只有我的道场好,别的都不如我这里,这是我们比不上古人的地方。这些大德们他确实知道众生病根的所在,说了不相信,或者信了,信了不敢做。不敢做跟诸位说,还是不相信,信得不深、不彻底,所以不敢做。我开始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于方东美先生很敬重,虽然过去跟他不认识,可是我们晓得他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确实是有学问,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的,大家公认的,所以他说的话我们敢相信。同样的话别人说,别人说我不相信,他说的我们相信,这世俗里头所谓是「人微言轻」,虽然说的话是真理,可是你自己不够分量,人家不相信。他给我说佛法好,我才相信佛法好;我们遇到一个法师给我说佛法好,不相信。为什么?头一个就瞧不起你,你没有学问,你怎么赞叹佛法好,我也不相信。所以你自己真正敬重、佩服的人他说好,你相信不怀疑。

  接触到佛法之后,这也是个很巧的因缘,认识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也是素昧生平,可是章嘉大师的声望确实很了不起,那值得我们尊敬。我们从哪里知道?我们总统对他很尊敬,再一打听他是四大喇嘛之一,这个大概是不假。跟他见见面,跟他谈谈话,我们这个心自然就折服了。所以他给我们讲的东西我相信,我那个时候对佛法真是一窍不通,接触佛法才一个月,他叫我看破,叫我放下,叫我布施,我就真做,真肯干,这是什么?这是你对老师信得过。你要是信不过,老师教你布施你不肯干,听起来好事,是,点点头可是做不到。所以我们再读经论里面所讲的,「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才晓得这个信,佛说这句话的义趣。不信做不到,说了也是枉然,说了就是说种种善根而已!说个好听的话,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世不能开花结果,不起作用。好,我们下课。



上一篇: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34
下一篇: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36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