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生修行:干净的灵魂需要—慎独! |
||
|
||
人生修行:干净的灵魂需要---慎独! 作者:夏一文 几千年来,有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常挂在中国人嘴边,那是修身最高的境界——“慎独”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欺。要像憎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爱好美好的容貌一样,让自己不亏心。因此,君子必须能够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即一个人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纪律和法律的事,这就叫做慎独。要做到慎独是不容易的,要有很高的自觉性,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马王堆帛书及郭店竹简《五行》中亦大讲“君子必慎其独”。 刘向《说苑·敬慎》云: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宋明理学中直接讲“慎独”二字。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 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 谚曰:诚无垢,思无辱。”又说“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古人云:“不知荣辱无以为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舍、识大体、合规范、守道德。明辩是非、划清善恶、美丑的界限,并不难,难的是能不能做到“慎独”。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礼记·中庸》中言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于最隐密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于最微小的事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礼记·礼器》说: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庄子·大宗师》说: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后汉书·杨震传》:王密在昌邑做县令,为了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他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恰巧朝廷派来的新任太守杨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王密立刻跑去拉拢关系,他不惜血本,竟拎着十斤黄金公然行贿,杨震愤愤地质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脸红地答道:“暮夜,无知得。”意思是并非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我送礼您收钱的事儿谁会知道呢?杨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里受得了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让地挖苦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丑事,不但法纪难容,连上天都要报复你!杨震由此获得“四知太守”的雅号! 清代思想家吕坤,从这则故事引申说“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所有的罪恶都是从“反正别人也不知道”这种想法中生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其不严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慎独是对人格、品质、意志和修行的考验。用在修行上才是,佛学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历史上有一个“曹鼎不可”的慎独故事。 清朝雍正年间有位廉吏名唤叶存仁,为官三十余载仍两袖清风。离职前夜,部属们送来一大堆礼品。原来部属们认为叶大人平素秋毫不犯是怕别人知道,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特在夜静更深时辰前来,用心可谓良苦。叶存仁十分感慨,赋诗一首,最后两句话是:“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后将礼品全部退回。 要慎独首先要顶住诱惑。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独处久了,邪念熏染,作奸犯科,邪YIN妄语的警惕性和敏感度便开始降低,鉴别力和自控力开始弱化,是非界限和荣辱观念开始错位,拒腐之心开始融化,不仅不能“见欲而止”,反而纵欲而上,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说懂得顶住诱惑是一种清醒,那么善于顶住诱惑则是一种智慧。它需要以高度的自觉、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克制自己,与各种消极的东西抗争,向腐朽的东西开火,从而达到“见欲而止”的境界。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鉴》;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古今中外的文人志士的成就都不能缺少这种精神支柱——“慎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生路漫漫,惟“慎独” 精神能帮助我们完善自我,达到人生的至境。 资料记载,德国的民众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慎独”精神,这从保护森林的细小举动就能看出来。按照德国法规,刨一棵成材的林木必须在树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尤其禁止成片采伐。此外还规定,每采伐一棵大树,必须在原地种植一株树苗,从而确保森林良性循环,永远郁郁葱葱。就是在战争期间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令人称奇的是,尽管没人守卫森林,德国民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原来的做法,按部就班地伐老树种幼苗……这种人文素质,与“四知太守”的情操异曲同工,足见“慎独”于公于私的独特魅力。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人。他担任宋国的司空一职,专门掌管建筑、车马、器械制造等事务。有一天,宋国有一个人无意中获得了一块美玉,他拿着美玉来到子罕的府上,要把宝物献给子罕,想借此讨好子罕。但意外的是,子罕却执意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误以为子罕嫌玉石不好,便连忙解释道:“我已经请最好的玉匠鉴定过了,他们都说这是一块难得一见的宝玉。所以我今天特意把它带来献给您,请您务必收下它。”子罕说:“在你看来美玉是宝,可我则认为当官的人不贪才是宝。今天如若你把美玉给了我,你便失去了宝玉之宝,而我如果真的收下你的美玉,则会丢掉我的不贪之宝,倒不如我们各自都留住自己的宝吧!” 说完,子罕便请人把献玉者送出门。 许衡,字仲平,博学多识,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早年时,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许衡一定遵照风俗礼仪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由此得知,真正的“慎独”是生命的自觉,是杨震的幕夜却金,是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是宋子罕的以不贪为宝,是许衡的不食无主之梨。“慎独”应该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只有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和修持磨炼才能逐步做到“慎独”。慎独非要把自己修持成神仙,慎独的成果不是打造“公众的形象”,而是为了沐浴灵魂,保持心意上的诚然愉快状态。慎独的过程也许痛苦,但自觉地进入了慎独的境界一定很美。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无论是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反省一下自己,我能不能在“独处”的时候,也做得到“慎独”呢?在没人注目的时候我是否曾随意乱丢垃圾,在没有监考的课堂我是否在作弊,面对捡到的钱财,我是不是想据为己有?浏览网页,无意看到的色情图片、电影是否禁不住诱惑,从小事着手吧,把没关紧的水龙头拧紧;把楼道里的灯没熄;没有警察把守的路口,也不再闯红灯。 “慎独”之警世语: 一失足难免竖目横身 前车之鉴 早回头快些洗心放手 净土非遥 若不回头 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 何须我大慈大悲 痴爱贪嗔YIN佚骄奢人欲太横流酿成水火刀兵自造滔天浩劫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佛光能普照愿祝慈悲感应召回大地祥和 人莫欺心 自有生成造化 事皆由命 何须巧用机关 发菩提心 因定生慧 趋菩提道 以戒为师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太上感应篇》 ——《佛说教诫国王经》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 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未免灾及其身; 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 ——《华严经》 拨无因果,断灭善根。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亲爱不愿离,但终当离; 美屋思长住,而终必舍; 自身欲无病而所受用,结果身死受用空。 ——无垢光尊者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失;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百业经》 ——《涅槃经》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 ——印光大师 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佛陀的格言》 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佛陀的格言》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法句经》 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善是假善。 ——《了凡四训语解精编》 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 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法句经》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佛说无量寿经》 勿以善小不为,勿以恶小为之。 ——《入佛子菩提行论》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法句经》 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 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 ——《优婆塞戒经》 因果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 ——印光大师 凡欲语者,先观自心,此语由贪、由嗔、由痴而发者,当止勿说。一切行动亦然,久久防护,自然三业清净。 ——《入佛子菩提行论》 我受比丘戒还觉易于受持,从未犯过,及受菩萨戒,因知此为心戒,较难守护,及受密乘戒,则更时时观察,随犯随忏,且随带曼达盘,发见违失,即时坐地修忏,不知者以为疯魔。——阿底峡尊者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印光大师 人知杀生之业最惨,不知邪YIN业尤惨也;人知杀生之报最酷,不知邪YIN报尤酷也。盖种种受生,肇端YIN欲;种种造罪,托因有生:YIN为生本,生为罪本。是故三途剧苦,人世余殃,YIN意才萌,一切俱起。YIN习难断,如火燎原:于极臭处,谬为香美;与极秽处,谬为洁净。随处苟含,何异畜生?非道染触,过于鸡犬! ——蕅益大师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YIN,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YIN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YIN,必落魔道。 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律本事》 轮回非乐,偶然有乐,皆苦之因也。 ——莲花生大士 六道终是苦恼,如以为乐,是大错失,如在厕中求香气,殊迷昧也。 ——莲花生大士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忏云法师《修行法语》 一念欲心,是铁床铜柱因;一念爱心,是积寒坚水因。 ——蕅益大师 YIN欲不断,万劫沉沦,念头方动,天怒地瞋。 ——忏云法师集《修行法语》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陨命,而人多乐于从事,以身殉之,虽死不悔者,其唯YIN欲乎。 ——印光大师 YIN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人之有,生妒毒心。夺人之爱,生杀害心。种种恶业,从此而起,故曰:“万恶YIN为首。”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始,截断病根。 ——印光大师 杀虫蚁者,除罪堕地狱,彼当来索命五百次。——《正法念处经》 一切受用是苦,保护亦苦,损失更苦。人何必贪?当信业果。——龙树菩萨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多藏必厚亡。〔译:过份敛财必定招致极惨重的损失。〕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知足者富。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爱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 ——《佛陀的格言》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 贸易得利,终日营求,非出家正当事业,以贸易易破戒,而妨害修学,信心渐减,菩提心难生。 有四种魔,云何为四?一者、贪著财物。二者、亲近恶友。三者、障碍法师。四者、于法师说陈其罪过。是等众生由此业故当受贫穷,不见善友、远离尊师,作邪见想、说无因果,堕于地狱,受诸剧苦。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心还不死,焉得一心。 ——忏云法师《修行法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白译: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完成之时,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把事情做坏了。〕——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 施安虽小,其报弥大,慧从小施,受见景福。 施劳于人,而欲望佑,殃咎归身,自遘广怨。 已为多事,非事亦造,伎乐放逸,恶习日增。 精进惟行,习是舍非,修身自觉,是为正习。 ——《法句经·广衍品》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佛遗教经》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懒惰之人,亦复如是:一者不自策使,色力日减;二者不能勤理家业,常卧睡眠,命终受苦。——《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朋友的谄谀会败坏一个人的品德,同样的道理,敌人的侮辱有时也能矫正你的错误。——《佛陀的格言》 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法句经》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普贤菩萨警众偈》 ――《礼记?中庸》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 “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故君子慎其独也。”――《复性书?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全党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究其根底,“四个危险”固然有外界原因所致,但更多的是某些共产党员不能慎独,先在内心深处“松了劲”。 如何才能做到慎独呢? 首先要自重。自重,即爱护自己的人格,珍视共产党员的身份。独身自处时,在心中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党的声誉、形象联系在一起。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做起,表里如一,浩然坦荡。 其次要自省。贤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共产党员要对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要求,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经常反思自身言行和思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此外还要自警。慎独并不是没有监督,而是一种自我监督,它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心前提下的自我道德约束。唯有自警,在隐处下功夫,从微处下功夫,才能使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主体的自觉意志和行为。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放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