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位初学佛者的12点经验教训和总结 |
||
|
||
前言: 本人走过的弯路&学佛因缘 末学自小虽然秉性有一两分善良宽厚, 却一直清高傲慢、自以为是不断,而且骄娇二气重得很。 所以,虽然家庭和家乡敬佛的气氛很好。但自己一直学佛不得其要。 自己自小爱看书,少年时读西游记还把《紧箍咒》(就是《心经》)给背了下来。 高中之前也读过一遍《坛经》,只觉得读起来很清凉,但是读不懂,悟不进去。 高中的时候暗恋、思虑疑惑不断,几乎到了精神分裂的境地。 大学出来到工作以后,也一直因为傲慢随便狂妄不晓得纪律自制、处处不讲规矩。做事不细谨,又没有电耐心恒久专一;所以一直仅仅糊饱肚子,谈不上什么照顾父母兄弟亲戚。虽然自己心系空门,却不得法要,把出世与入世当两回事,以为不管凡间家庭事业算计恩怨这些烦恼事,自己不做龌蹉事也不作恶不受恶报,自己贪个清净修个什么样的金身就算是修行学佛。那时候只是想从尘世家庭凡间逃了出去,不知晓“本无可逃,真正要逃离的不是境界地域旧人;而是自己的心念,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发心,自己的执着。” 2005年之前自以为爱读书,其实还是读书少,入世浅见识也少。某个时候甚至有佛教不如其他宗教好。差点点找个教堂拜了上帝。(当然基督教的上帝也很慈悲,仁爱)。 2008年前后认识了2位好老师,一位老师本事就是学心理学的,感谢他给我一些很好的入门基础,更加强了我学佛的信心。而后根据他的启发,我发心先从戒肉食做起,培养一分定力,渐渐的鱼肉鸡蛋也不吃了,慢慢的定力得一点增长。而后慢慢得体会到自己平时为人处世中,发脾气的过程中“贪心,嗔心”的变化过程。 另一位老师带我一起念大乘经典,每个月2个周末花一个上午或一天的时间,一群朋友有年轻的、有年纪很大的,一起敲打唱念,经常读诵《法华经》《金刚经》《地藏经》《药师经》。有时也会花好几天再某个寺庙道场里念《涅槃经》《华严经》。 读原本佛经以前,我自己的烦恼很重,妄想很多。心里很多打不开的结。当时圣贤书又读不进去,看不懂。现在想想,那个时候虽然读了大学,其实还不晓得“心,脑”的区别。不懂“分别心,无分别心的区别”,更不能照看自己的“一念心”。(懂得“一念心”,是我学佛很大的一个进步,和入门) 因为身体的关系(可能是脾胃湿气太重)、也是心念性格的关系。 那个时候一直身体沉重,嗜睡,老是睡不够,赖床,情绪波动,有时候情绪一下子不好可以懒睡好几天不肯动,什么事情不要做,三餐无规律。对世间的事情充满了疑惑,想做点事情,又不想随波逐流,做自己不愿意做的那些种种人。 自从读了原本佛经之后,慢慢烦恼心也少了身体也轻安了,智慧也慢慢打开了。 佛经里的文字至美至善的,好比是清凉纯洁的泉水,洗涤了我头脑里很多莫名的妄想和心结,有时候不读佛经的时候,头脑了也在回放很多佛经里的美妙字句。 而且最大一个发现,就是大概读了半年到一年左右,我高中苦读抑郁后久久失去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回来了。能够很轻松地、合适地打比方,头脑里有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思维活跃能力。理解能力也增强了。身边的人也夸奖我,会经常打很恰当形象的比喻。自己对世间的事情的领悟能力也增长了。思维条理清楚多了。稍等懂得些取舍放下。 在这段时间也读了一些其他老师师傅的书。 读了《印光大师嘉言录》十分喜欢。有一段时间也能坚持念佛。身心清爽,甚至念佛得力的时候,喝开水嘴巴也是甜冰冰的。 在我怀疑世间的心理学的时候,我找到了妙境长老的《八识规矩颂》讲义,读了几遍,现在想来收益很多。 思辨能力比较强,对唯识论敢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来看。很容易找的。 因为随随便便,不自律自爱自重,托大以为自己、自以为与众不同,我吃邪YIN的苦也很多。 各位同修和朋友,无论修行还是老老实实做人做事业,一定不要沾染邪YIN色情的资料和行为。 千万千万。 到今年才差不多能照看住邪YIN心,也千万不敢再沾染邪YIN行了。 感谢三宝加持护念,愿从此老老实实,不要沾染不要托大。 大家多修修“白骨观”“不净观”。 对一切女性作“亲人想,母亲,女儿想”,女人天生比男人要辛苦,受到苦累就更多。大部分女人最后都是要作人家母亲的。一个真正孝顺的男人,应该尊重礼待一切女性。 唯恐帮助爱护救济不及, 怎么可以对一切女性作邪念呢?哪怕是自己的妻子,如果存此禽兽心,而不是爱护心。 亦是十分之不该的。 普通人虽然不能断却男女之事。但是也要以有礼,有节制为要。 看到美色就起沾染邪念心的,是非常要不得的。 普通心思纯朴的男子都不会如此,何况有志学道人呢。 2009年有了女儿,从婴儿和孩提时的女儿身上觉悟到了很多。 在辛苦抚养女儿的过程中,我体会很多,一个父母养一个小孩哪怕一个月都是多么不容易啊。 在这个娑婆世界,有这么一对人,他们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努力给你创造一个天堂,他对外可能行善也可能对外人作恶,他也可能为了你不惮对外人做不同层次的恶,他们可能为了你牺牲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点滴时间。 这一对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啊。 而我们中国的父母生存下去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何况要抚育一个孩子呢? 一个真正觉悟的成人,应该只看到父母的好。 看不到父母的不是。 父母的一切缺点都应该加以理解,宽容。好比我们做无知婴儿孩提时,父母对我们的那样。 一个开始觉悟的人,怎么能不懂孝道,不懂体会父母的慈爱可贵,不懂感恩呢? 特别是2010年的夏天,女儿坐在凉席上咿咿呀呀的玩,我幸福着我慈爱地看着她,一念间我突然想到了,在我也是这么大的时候,我的父亲一定也是这样地这一地眼光看着我,而且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这样地看着我。可是为什么我总感觉不到幸福呢??........... 在此之前,很久很久我好像忘记我曾经也是一个婴儿过,我曾经也是孩子过。 有父亲,母亲这样两位菩萨慈爱地忘我地照顾我爱护我抚育我..... 猛然间,我似乎晓得了: 这一悟,对我帮助很大。 从此我快乐了,知足了,放下了,也感恩,知道惭愧了。 2010年,因为读《坛经》突然恍然有所悟,去了一趟南华寺住了几天。寺庙里一位师傅十分慈悲,赐了我哦一本书。而后我苦读书里的《坛经》《维摩经》《金刚经》《证道歌》《传法心要》。反复多遍,而后有所得。 2010年后,从儒家《大学》《中庸》,和儒家《菜根谭》《格言联璧》中;从《易经》与围棋中;从道家《道德经》《庄子》乃至中医书籍中,也吸取了很多营养,帮我自己或直接或间接地更深入通达地多层次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佛经。 这一期间学中医书籍,晓得怎么保养身心,血气精神,打打五禽戏(五禽戏对我腰椎的帮助非常大,大家腰椎痛的,都应该打,到优酷网搜索“健身气功五禽戏 打打太极拳,也收益匪浅。 《大颠和尚的心经注解》《宝志禅师十二时颂,十四科颂》,也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 目前我也还是一个在半路,一个刚刚入门的普通学佛人,没几分斤两也没几分定力的。 大德讲“白天100分功夫,梦里才10分,死的时候才一分”。每次想到这句话,想到自己梦里经常不由自主,就十分忏悔。 应该老老实实念佛,观心,一门深入不间断。 实在我自己不应该这点水平就写什么文章去好为人师。 因为最近进去了几个佛学群,发觉很多热心诚心学佛的朋友他们非常想上进,想悟入佛的知见,想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对最好的。但是他们可能在走我之前走过的很多弯路。(贪嗔慢很大,而且不自觉,喜欢找别人的错,而不是自己的错) 所以我才不怕知见断,人微言轻。搜肠刮肚,拼凑了这些不成熟文字,希望对大家有一丝毫的帮助或启发。(今日想想,或许我写篇文章,还有几许几丝有求之心吧。) 感谢好几位QQ里的群友,素昧平生,也给了我很多鼓励,给了我这些文字很多指点。 不圆满和错误的地方,请各位菩萨老师多多批评指定。 ---------------- 第一部分:初学容易犯的几个错误: -- 1.1违平等心 初学很容易把“我慢”带进学佛的氛围里。把“我慢”心带进学佛的知见里。 (慢,骄慢,贡高,自大心,我天生比别人应该高一等的心理) 故不能平等恭敬佛说的一切法门。亲近一切善知识。 百川到海,众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门都为证得菩提。 学一切法门要同等恭敬、赞叹其他法门的学习者。 海水不能斗量,我们初学的智慧浅薄,怎么能洞达一切法门的微妙奥妙呢? 因此以谦虚,恭敬、寡言为好。 佛陀智慧无边,慈悲也无边,师尊传不同的法门为了针对不同的根器秉性者。 学佛之人,要有这样平等开阔的胸怀。 我曾经也是个狭隘傲慢的人,看某本佛经十分喜欢,又因为朋友慈悲结缘一部新的佛经。 一念间就生大不耐烦心, 怎么有这么多经书啊,让我怎么看啊。 但是心燥,傲慢,不是生慈悲,赞叹,殊胜心,而是就自己的妄想、偏执念上生心。 再次一同忏悔过去的傲慢,浅薄。 1.2因学法增傲慢 因为学法而增傲慢:傲慢瞧不起不学佛的众生。 祖师尚且不轻慢杀生过错众生,何况我辈? 因学法而增傲慢,无有是处。 初学看佛经,学佛法,有矛盾疑惑,心地嘀咕透不过的地方很多,是很正常的。 但千条万条第一条,平等恭敬尊重佛讲的一切法,乃至一切众生。 如此则能早日业障消除,智慧开朗,思维清明,理解力和悟性不断提升。 慢慢地会发现人生的境界其实是在自己的分别心的层次之中。 你的心念有多少个层次,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人生感观。以前看到的是世态炎凉,荒唐自私的世界。现在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不断破除错误的知见的同时,我们的心就慢慢地通达、觉悟、接近佛菩萨的智慧与心量境界。 1.3向心外求法 向心外求学佛法,佛法本自让我们一切福慧向心头去求,不假外求。 当然很多法缘非常重要,有时候一本经书、乃至一句话“法语”能改变我们一生。 但时刻记住,一切福德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 1.4把学佛佛法和世间法隔离。 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开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大证悟者,出世入世不二。 恳切平实修行的人,也应该这样。 起点即终点啊。 对普通初学来讲,一般不要急着出家,万事自有因缘条件。 如果觉得出家才能修行,在家不能修行,那就错了。 在家里做好本份,孝养父母,和睦兄弟朋友同事,夫妻礼敬,教育好下一代也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大居士如维摩诘居士、傅大士、庞蕴居士、裴修居士等等在家一样修行得非常好,弘法利益众生。 坚持学习,点滴积累。慢慢地、学佛之前的很多错误的知见会慢慢地破除,发觉在在处处都可以学佛都可以修行。 觉得不能修很可能是自己理解的错误。 因为不能放下虚荣面子,放下享受,放下某种身外之物,心外之物的原因吧。 1.5好高骛远,知见与实践隔离。 “高高山头立,深深海底行”。知见越高,起心动念言行越是要谨慎。 初学可能非常喜欢钻研深奥的佛学道理,但是可能不肯踏踏实实地从“十善业”做起;这是非常错误的。(我学佛几年来,何尝一直不在犯这个错误啊。) 万丈高楼平地起,起点即终点。佛学道理精深,但一切都不离“每个人自我的起心动念的一念之心”。 “闻思修”,佛学的修行之中,读书认识道理,明白正确的知见,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知行合一,边学边行,边进步边修正边破过去执着,积累小悟成大悟。 这个与世间法中打电脑游戏升级的道理却是十分相似的。你某方面的改进会增加你的心量,同时也会对其他方面的进步起正面的影响。 如果要到十全十美才去做,天下有什么事情能做成呢?变学边做边改进,边整理。 如果佛学的道理只是用来装点面子和头脑,而不切实地反省,修正自己的言行,念头。 那好比空入宝山,就赚个眼球明亮。 学佛是自己灵魂的革命,身口意点点滴滴都要慢慢做到做好趋向圆满。 1.6用佛学的道理要苛责别人,而不是自我反省要求。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一句话在哪里都是非常正确的。 学佛的人,要做人天师,救济一切苦难众生包括自己,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脱离生死,离苦得乐。是大丈夫行。更要如此严格要求自己。 我自己开始学佛的时候,也经常犯这个错误。 不是用佛法的道理去要求苛责自己,而是用这个标准去照看其他人。 去菜场就想,这些鱼贩子杀生这么重,嘿嘿将来一定没好报。看到别人一点佛法都不懂,自己读了那么一点佛书就非常傲慢,看不起别人。 还经常以一些本来应该自我要求的知见,去傲慢看不起家里人。 其实这样错误得很。 每个人都大便,但基本上大部分都受得了自己的臭味。 却难受得了别人的臭味。 每个人的性格上的臭味也是这样的。 大部分人都看不见自己的错误,而放大首先看到别人的不是。 其实大部分身上都有非常闪光的地方,你看见了么? 如果你看见了,你就能学习到,虚则能提高。 如果你看大部分人都是首先看到人家的不是。那么你要首先反省自己是个“傲慢,偏见,不能谦虚”的人,这样的偏见会妨碍你的学习进步,已经与大家的融洽的。 修行应该努力地去去除自己的臭味,又能宽容放下别人的错位。 你若放得下,别人未必那么臭。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掏化粪池,但是掏粪工人就受得了,而且几乎很多人一做几十年。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度量、纯洁的心灵,他们奉献精神。 佛讲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治一切病。 《金刚经》讲“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大德讲“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则名为观自在”。 佛陀智慧无上,慈悲也是无上。不为某个人,某些人说法,而是为罪苦一切众生,无论根器上中下分别说一切法。 我们要恭敬尊崇这一切法,同时要恭敬饶益一切众生。学 佛的人应该如此广博心量发心,如此看师尊的讲一切法。 况且我们还是初学,怎么可以因为一些知见,认识就傲慢其他的众生,甚至父母,师长,大德呢? 读佛经而增长傲慢、自大的肯定是入了邪路,无有是处的。 第二部分:学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1对佛经,大德们的讲法觉得有矛盾和疑惑。 这个很正常,初学没有疑惑怎么能叫初学呢? 佛为众生,根据不同根器因缘,讲了很多不同的经,不同的法门。 好比一个数学公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法,一个棋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法,下法。对人生对宇宙队心体的理解,也有千万种世间法的哲学。 也好比老师教育学生数学物理下围棋,不断地设以工具,定义,公理定理诱导你不断的上升进步。当你成了围棋大师的时候,你可以忘记放下甚至批判那些工具,定义,定势。 但是没有这些工具的帮助,大部分人能轻松地理解、悟入、运用么?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我们登顶的时候,会觉得其实这些说法工具其实也不难啊,其实也一点都不矛盾啊。 但是当我们还是在爬山的过程中,要尊重恭敬,不要乱讲。 2.2学佛的目的 学佛可以有很多目的。 有些人是为了解决烦恼,解决心理上的矛盾纠葛。 有些人为了积累福德升天做神仙。 有些人开始是为了孝心,利益父母。 有些人是为了研究。 还有那么一群大丈夫大勇士大智慧者,在自己经历过痛苦和疑惑后, 他们会思考: 为什么这个世界会这样? 为什么周围的人都和我一样活得那么苦那么累那么疑惑呢? 为什么世间有这么多不幸和不公平呢? 这些勇士们发愿救济一切众生, 如牧童放牛在后一样发无上之愿望,愿意普渡一切众生,众生未度尽,不愿成佛。 地藏王菩萨因母亲的受苦罪报,就是如此发无上慈悲心。 大家可以多读《地藏经》,努力学习。 你是怎么样发心呢? 这个世界、这颗心是最奥妙的物件、是密中之密。 起点即终点,你怎么样去发心,你就在种怎么样的种子。 2.3学佛的次第,路子 末学是自学的,基础很不扎实。大家可以向更好的老师去请教。 末学觉得有这样一条路: 第一:《地藏经》学习启发孝心,大愿慈悲心。 第二:《心经》《金刚经》《坛经》多读,开悟般若空性智慧。 祖师大德的书籍: 《达摩大师血脉论》《宝志禅师十二时颂,十四科颂》《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大颠和尚心经注解》《信心铭》《证道歌》《传法心要》都是无上法宝。 第三:摄心:(一门深入,不间断,努力坚持) 多念佛(念佛强烈推荐看印光大师的文章,或者历代祖师的文章; 以净土五经,以祖师大德为纲要,而非其他) 或念某部自己喜欢的经文,名号,咒语。 或修止观等等。 多多照看一念心,时常摄心。 打坐时与坐下一共做功夫。能打成一片才好啊。 第四:很多好的佛学网站上多学习,或者搜索一些疑问,一些基础知识。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好的传播佛法的博客,网站。大家要会用,会甄别。 也有不少误人的网站。 但一切以摄心为要。 切忌好多闻,而不切实改造身心。 修道人应该这样看: “闻过则喜,多多多照看自己是非的念头,多多看看别人的好处” 而不应该反过来。 能如此,一切障碍自然消减。 2.4关于好的老师和坏的老师。 第一:关于信心。 学佛要能疑惑,而且初学一些疑惑和质疑是很自然的,因为佛经和佛陀给我们开示的智慧和境界,是一种清净圆满清新的有别于以前我们接触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 但是随着学佛的深入,和自己对照现实生活的烦恼和真相,很多朋友是越来越坚信佛陀所教导的是无比圆满真实的。 我们也应当坚定这个信心: 好比《药师经》里讲的“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在《金刚经》里,师尊也讲““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我们每个初学应该在自己的心头,不断去体会佛的这2段话,不断 信是道源功德母。 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事。 但是对三宝的信息,不等于迷信,盲目相信,迷信一切打着佛教旗号的种种说法。 初学一定要懂得智慧去甄别,该质疑就得质疑,不要被坏老师误入歧途。 我自己学佛也走了很多弯路。认了很多老师。 有一些老师可能现在看看讲法不是很圆满,甚至有些被说成是坏老师。 但当初在我入门的时候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启发,一同感恩谢谢。 之前我也有过不属于感恩心的想法,再次一起忏悔改过。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一切以真理为准,以佛陀的教诲为准。 以前的老师讲得如果不圆满,有错误,甚至别人讲是“邪师”,我们初学一样要起“感恩心”,要感谢人家带给我们的“正知见”和引导,其不对不妥当不圆满的地方,我们一切尊重佛经|、根据佛陀的教诲予以甄别选择。 --------- 附上《学习佛法的正确依据 第一:三法印,四依法,八正道。现在很少人懂得学佛的正确依据是什么,即使懂得也不够重视,没有常常忆起,没有常常的提醒自己和别人。我们学佛,辨别正法与邪法的根本依据是三法印、四依法和八正道。 第二:多以原本佛经,祖师和无争议的大德的开始文章为纲要。 第三:尊崇“戒定慧”,重视戒律,知行合一。 第四:谦虚,利人利己,智悲双运。 ----- 初学不应当妄议大德,也不要卷入争议的一些人和事,也尽量远离争议。这是一种智慧。 要学会忽略,把时间聚焦在最核心的事上。 一个人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非常难。哪有心里管那么多呢。 远离是非,把时间用于学习和实践上(修正自己的心念,口,行为)。 不对的人和现象自然会有更高水平和资历的老师们、在其位的那些人去制衡。 初学要学会谦虚、恭敬、寡言、无诤。 沉默是大智慧。 初学应该慎重选择师傅,法门。多比较观察,多方参学,耐心选择才下决心。 一切正法都是师尊传的,一切正法都是属于三宝这个大集体的,某个老师是没有私法的。 要警惕不要上一些讲得很动听,其实知见不圆满甚至是错误的坏老师的当。 不要被坏的老师洗脑。 特别是不要随随便便关上心门。 有一些所谓老师的“传法”可能是错误的。比如: “如果认我做老师,只能修我的法,以后别的法绝对不能修。要到菩萨护法面前发誓.....”。 初学一定要小心谨慎。 皈依也是皈依三宝,而不是哪个老师。 当然可能有些老师也非常好,需要一门深入。(很多好的法门也有很多严格的规矩,我不懂也不能乱讲) 但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每个初学的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某个老师让你一门深入,不能看其他的经书、法门的时候。只能看这个老师的讲义。 一定要起疑情的,轻信不是坚信,真正对老师的坚信都是建立在某些基础上的,建立在时间和了解的基础上的。 迷信和盲目信是不能长久的。 而且我也不觉得初学最开始不能疑惑某位老资格的老师(如果是自己熟悉深信的师傅,当然要坚信,相信。) 普通人看佛经几乎不可能不出现疑惑质疑的念头, 佛陀慈悲自然不可能以此为谤佛, 那么再高的大德师傅,我心里因为水平不够或者别的原因, 很自然地生起的某种疑惑心,怎么可能是谤佛诽谤呢?(坏的老师倒经常这样乱扣帽子吓人。好的老师不会这样。) 真正的真理是经得起质疑的,真金不怕火炼。 (真正的体悟证道之前,讲完全百分百的相信,也是非常难,不容易做得的。) 历史上,古代的法师也经常互相辩论质疑,提高修养见识的。 初学一定不要离开原本的佛经。不能离开这个法门的祖师大德的文章。 要多读经得起时间考验公认的大德的文章。 在世的有争议的师傅,要谨慎,虽然不一定就有问题。也有可能是真正的大德。 但是这份小心,真正的大德师傅是不会怪罪的。 如今网络上骗取钱财或其他歧途的坏老师很多。大家要多多小心甄别。 网络上也有教育我们如何识别坏老师的一些帖子。可以多找来看。 网络上学佛很容易,但是有些资料也要善于甄别其中的良莠。 选择好的老师也特别重要,慎重慎重,不要误入歧途。 2.5初学学佛的几个纲要。 我只是一个初学入门者,水平还很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圆满。 我说说我的理解: 我觉得学佛初学人应该这样看学佛的大纲: 第一:般若空性。 佛乃空王。但此空不是虚空乌有之空,乃是真空妙有。好比空气看不见,却时时受用的空。 好比镜子照见一切,能照之性似乎找不到,但是却是时刻妙用,点滴纤毫毕现。 第二:慈悲心。 舍慈悲心,救济众生,谈什么学佛,作佛呢? 智悲双运,才是真学佛啊。 第三:时刻不忘记一念心,一切福德,不离一念心。 离开一念心,谈一切法是心外求法,是外道。 第四:以戒为师,每一念,念念要战战兢兢。 不尊重戒,不晓得戒的重要性。读几部经书一切,就无视一切,狂妄一切,言行随随便便。容易走上邪路。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对这一句我的理解是:菩萨晓得众生心性平等,因此战战兢兢不敢随便大意。而凡 夫反而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了不起;犯一些过错做一些事,没关系,不为过。 想想、我当初就是这样托大,觉得自己了不起与别人不一样。掉到骄慢邪YIN的坑里,赖三宝加持,祖先恩德去年才爬得出来,没有堕落更深更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啊。 第五:谦虚,恭敬,饶益一切众生,不断积累。 人只能看见自己理解得到的东西,只能看见自己在意的东西。 谦虚恭敬则能看得见身边的好老师,好缘分,好宝贝。 所以“圣贤是闻过则喜”的。普通人却相反。 不断反省忏悔修正,学习进步。积小悟为大悟。 一个谦虚向上的学佛人,处处时时都不缺乏好的老师来帮助他。 当你遇到疑惑和某个台阶节点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去向身边的人请教。 为学不怕脸皮厚。 第六:说食不饱,学得一点正知见要用于去改造,修正自己的身口意。 不能拿这个宝贝在口头,头脑里把玩炫耀,而不切实地去照看改进自己的身心。 笔者在修改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前几天)也因为家庭的烦恼和一些在“空性,大悲心”之间的矛盾疑惑不能透达,而生一些烦恼心和大疑惑。 之前所学,口头所讲的那些祖宗大德的知见,顷刻间,都起不到丝毫的用处。 那些都是他人的宝贝,“心里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 修佛知见也重要,但不能贪多,贵在“能实践,能改造自己的性命”。 初学的朋友,一定要铭记。 好比真正的无论高手,武器不在多,招数不在花花好看,而在管用。 李寻欢如果家里的那本武林秘籍,如果武器武艺每样学一点,也成不了天上地下,神出鬼没的小李飞刀啊。 “众檀越矛戟如林,不若老僧寸铁杀人。” 一个老和尚对别人讲:“你们武器刀枪矛戟种样繁多,不如我寸铁妙用”。 因此在此强烈推荐一本书《印光大师嘉言录》 努力珍惜,实践印祖的教诲。 如其口头狂禅,数人家的珍宝,心里不得一分受用。 不如老老实实念佛, 无论天赋高低,肯老老实实的才是最大的捷径。 可惜古今多少人,自持天赋高,不肯老老实实结果却走了大大的弯路。 世间法如此, 奉劝有缘者,多多念佛。老老实实念佛。 第六:邪YIN害人, 学佛人一定要警惕。哪怕是夫妻之间,不合适过度不合礼节的也是错的。 邪YIN的人没有一个身体好的,事业恒久,修养好的。 一个脸盘底下破一个洞,能盛水长久么? 寡言寡欲寡饮食,可以养神气,神气充足身体健康自然心念清明,不断进步。 初学,慎重慎重。 不要托大,随便,沾染不得的。 我自己自小就是清明浑厚的,高中之后因为无知,托大,觉得沾染一点没关系,自己透得过去的。结果调到邪YIN,色情的坑里,沾染得出不来。大大地伤害了身体,甚至腰椎里空空,腰椎经常痛,心念经常因为习气黏到邪YINYIN欲那边去了 至今还经常受苦,困恼。 在准备学习“不净观,白骨观”努力上进,改进,战胜邪YIN邪念,做自己的主人。 事业也因此十多年一无所成。 才相信,邪YIN最伤害身体,最伤害福德,最伤害德行修养这句话啊。 “百善孝为先,万恶YIN为首”。古人这句话,现在看来是再正确不过了。 初学的朋友,一定要远离远离。 不要学我托大或者因贪恋一时之乐,而掉到大粪坑里。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非常正确啊。 年轻的时候不懂得约束自己,做好纪律,而是不断地放纵自己。 不是有德行,福德深厚之人的做法。 孔子这位圣人要到”五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矩”,何况我们欲念深重的凡夫呢? 大家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啊。 千万要站战战兢兢,(战战兢兢,克始克终,这样才是大德啊) 要守纪律,守戒律 要耐得苦,耐得烦,耐得细,耐得痒(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慎重心念之处,之微非常重要。 学习纪律,戒律非常重要。 培养良好,高尚的价值观,审美观,快乐管非常重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不要沾染啊。 一定一定。 戒邪YIN网WWW.jiexieyin.org 地藏孝顺网: 2.6学佛需起大疑惑。 但是“信是道源功德母”,对佛陀对佛经对三宝的坚信是第一位的。 一切的疑惑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当然可以随着学习的深入,对生活和旧的价值思想体系、对世间旧的知见认识的不断质疑,疑惑,破除自己以前坚信的那些“迷信”--自然自己对三宝的信心会不断加强。 因为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因为“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人世间某些人,某些外道可能有所求, 故意或者认识不足而讲错误的话.... 佛陀是智慧无边,慈悲无量,辩才无碍。 佛陀利益一切众生,而无所求。 是不可能欺骗众生的,不可能讲假话,错误的话的。 我理解,学佛需要也可以对佛经,特别是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身边的一切发大疑惑。 这才是觉悟的开始。 学佛不是迷信,迷信学佛不能得坚固信心。经得自己体悟的才是真金。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死亡? 为什么会有因果规律? 为什么《心经》讲:“色不异空”“以无所得故”? 为什么我们的一念心,念念变化,念念不能停留? 刚才我的那一念在哪里去了,现在这一念从哪里来? 时间是什么? 念头,起心动念的地方是密中之密。 各人得自己去体悟。 补充 第七:以戒为师,自律第一,自制力第一。(自制力强,而后要培养自己的执行力) 世间法中“自律”对一个成人也是第一重要的。 纪律对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组织来讲,也是第一重要的。 无论是盈利性的,还是国家,集体等等组织,一个没有纪律的组织是难以想象的。 无论在哪个领域,你有见过没有“自制力”的成功人士么? 我2010年再次读《富兰克林自传》才发现,自己的纪律性,自律自制能力是多差啊。 我自己就是因为自制力不足,自小到大走了多少弯路,惭愧面对父母啊。 附: 富兰克林所讲的十二条美德: 1自制力 2.寡言 3.条理 4.决断 5.节俭 6.勤勉,富于执行力 7.诚实 8.公正 9.中庸中道 10.宁静 11.纯洁 12.谦虚 大家可以网上去多多搜寻相关资料。 学佛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虽然讲“无为”,但是大部分人却必须“以幻修幻”。 世间法中的纪律,美德,品格一样非常重要。 何况真正的出世,本来就是出世入世不二的。 我以前也傲慢瞧不起那些汲汲名利的人士,但是这些人身上依然有很多美德。比如“自制力,高度的纪律,高度的执行力”值得我去学习啊。 附《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摘录: 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作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见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