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知足常乐,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日期:2013/6/28 13: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知足常乐,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280集(净土法门法师)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他没有忧虑,他没有害怕的。「触事有余,常无不足」。跟这些多欲的人比,他完全不一样。多欲的人多求,得到了还不够,所谓是欲海难填,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这种人就非常痛苦。所以佛在经上说,知足者富,什么叫富?他知足,不求了。你拥有再多的财富,你还有求,你不知足;换句话说,你还没有到足,你还有苦。那个人,那个人满足了,求不得苦他没有了;你还不能满意的时候,你就有求不得苦,无论是对人、对事、对财。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有少欲者才能够契入涅槃的境界,涅槃是清净寂灭。涅槃境界六道众生得不到,虽然有人向往,他的烦恼习气障碍了他,让他得不到,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佛底下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这段话说得好!什么人最富?知足的人最富,他什么都没有,他什么都不要,拥有再多的财产不能跟他比,拥有再多财产的人,他的生活苦,这个什么都没有他快乐。人活在世间,我们认真想想,是为苦活着,还是为乐活着?苦是自己找的,自找苦吃,你要不找苦,苦不来找你。是聪明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去找苦来受?连一般世间宗教都赞叹贫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他们的名词用得很好,叫神贫,说明神圣都是清贫的。释迦牟尼佛是神贫,一无所有,一天到晚快乐,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没有求,求法的念头断了,一切法的真相全了解了。所以佛对弟子们说,这些出家的比丘,若欲脱诸苦恼,我们要想摆脱一切苦恼,当观知足,你一定要细心去观察知足。知足常乐,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只要知足,富乐安稳你就得到了。这句话也是真话。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这是说缺乏物资,晚上睡觉连个床铺、连个被子都没有,睡在地上,他快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这是苦、乐两个强烈的比较。不知足的人,住在天堂他还不满意。修行人、得道的人、佛菩萨的看法、感受,跟世间人确实不一样,世间人一定要拥有多少财富那是乐,其实不然。我见过,见过拥有亿万财产,他在我面前叫苦,提起来这又欠了、那个又缺了,他还天天在追求,七、八十岁了还放不下,真苦!苦到什么程度?晚上不能睡觉,一定要吃安眠药,安眠药吃成习惯,没有安眠药不能睡觉,你说他多辛苦。那个一无所有的人他快乐,他没有这些苦。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这两句话说得很好。这个不是世间人说的,这是知道真相的人才能说得出来,佛与法身菩萨才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穿。贫富的标准是知足不知足,知足就圆满,不知足永远不能圆满。「又《法华经劝发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普贤之行是什么?《华严经》上佛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普贤行是成佛之行,那成佛,决定是少欲知足。看看每个补处菩萨,就是后补佛,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后补他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住在什么地方后补?住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知足。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的人不能成佛,表法的意思很深。弥勒代表欢喜,为什么欢喜?知足了。不知足,愁眉苦脸,知足了快乐。

  在中国南宋时代,布袋和尚出现在浙江奉化。我听一位老人告诉我,他看过蒋先生的家谱,蒋介石先生的家谱。他们家谱里头有记载,宋朝的时候供养过布袋和尚,供养两个月,就是请布袋和尚在他们家住两个月,所以有人说他们家出两个总统。那个时候种的因,到这个时代才结果。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他走的时候自己说出了身分,告诉别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完之后就走了。这是真的,说完之后就走是真的,说完之后不走是假的,那你目的无非是争取名闻利养;说出来就走,于名闻利养不相干了,离开这个世间了。布袋和尚教人,就是劝人放下,在当时也小有名气,人家见到他都生欢喜心,他是以欢喜跟大众结缘。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手下垂,做出这个样子表示。人家看了点点头,这是放下,懂得了,是教人放下。放下以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提起来背到身上走了,理也不理你。到以后人明白了,这叫放得下、提得起,提得起、放得下,这就是佛法。提起放不下错了,放下提不起也错了,该放下的时候放下,该提起的时候提起,这叫佛法,不需要说话。

  下面,「又义寂师引《般若经》云:云何菩萨少欲」,菩萨少欲,少到什么程度?「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况余欲,是名少欲」。少欲到什么程度?成佛都不想。成佛不想才真能成佛,天天想着成佛成不了佛,为什么?那是个杂念,那是个染污。所以佛教导我们,心要清净。「法尚应捨,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这些法看你会不会用,你用了不执着,你真得到它的作用;你用了要是执着,就起了负面的作用,你全用错了。你把它记在心里,把它放在口上,你会讲,你也会想,你能不能开悟?不能开悟,为什么?那叫所知障。

  佛给我们说障有两种,一种是烦恼障,贪瞋痴慢疑、七情五欲、自私自利,这是烦恼障,这等不能开悟;烦恼障放下了,你有所知障,还是不能开悟。所知障是法执,你以为一切法真有,真有菩萨、真有佛、真有无上菩提。老子知道,老子那个时候佛法没传到中国来,《老子》开章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就懂得。那是假设的,你要把它当真,你就上当了,你就错了。有没有?真有,你不能去想它,你对它不能起心动念,不能分别、不能执着。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迷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大彻大悟。修行得会修,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生活里修真心,用真心不用妄心。什么是真心?无分别的心是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一切万物自然明瞭,那是真心;如果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什么都不知道,那叫无明,那不是真心,你什么都不知道。

  佛法没到中国来之前,中国古人称这个真心叫明德。这是大德,大德怎么?他样样知道,他样样清楚,如如不动。中国古人晓得有这个事情,这叫真佛。谁是真佛?人人都是真佛,你的真心是真佛。你的妄心是轮迴,如何把妄心丢掉、放下,回归到真心,这叫成佛。真心万缘放下,为什么?真心的真如得不到。真如有没有?有。为什么得不到?它是一片光明,这个光明我们肉眼看不到。它永远没离开我们,我们见不到它、听不到它,感觉不到有它在,它真在。没有它,我们的假相不能建立,假是依真来的。古人比喻,真的,我们人是真的,站在太阳之下有个影子,假的是影子,影子从身来的,没有身哪来的影子?形影永远离不开,你要把它搞清楚,哪是真的、哪是假的。这身是真的,影子是假的,我不要去理会影子,我只照顾我的形状,形直影子才端正。

  所以我们的心,这个真心能影响妄心,妄心障碍真心。真心要用妄心去办事,跟那些没有开悟的人打交道。真心跟那个没有开悟的人没法子打交道,他不懂。真心跟谁打交道?跟明心见性的人。用真心教众生,是对明心见性,也就是实报土用真心,同居土、方便土都得用妄心,就是用阿赖耶。但是用阿赖耶怎么?他不迷,真用阿赖耶他不迷惑,这是佛菩萨。你看佛菩萨多自在,真的能用,妄的也能用,无论是用真用妄,都不起心动念,都没有分别执着,叫妙用!我们今天用的这个心,妄心,也没有离开真如,但是怎么样?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用错了。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无量无边的烦恼,带来的是苦,不是乐。如果像佛菩萨那种用法,用得纯正,一丝毫都没有用错,它带来是乐,清净寂灭、大慈大悲、真实智慧,它带来这个东西,那怎么会一样?学佛要把这个搞清楚,没有把这个搞清楚那叫白学了,你学错了。

  现在人学佛,学错的人很多,自己不知道,知道就不错了,不知道。要怎样才能知道?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经教,这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四十九年,道理就在此地。我们从佛的言语,佛不在了,文字是言语的符号,这个符号要能看得懂,跟听讲经没有两样,会开悟。终于把这桩事情听明白了,听明白了叫看破,看破之后真正得受用,能契入,那叫放下。看破放不下不行,放下没看破也不行,必须是看破、放下,或者放下他立刻就看破,这也行,一放下他就看破。凡圣的关就在此地,看破放下,这个人成佛了,这是因为学习而放下的。另外一种是自己先放下,就看破了,也成佛了,成佛不外乎这两大类。释迦牟尼佛成佛,先放下再成佛,他是先得定才开慧,放下,智慧就现前。惠能大师是听经,先听经,听完经之后放下了,经听明白放下了。这两者哪个在先不一定,各人根性不相同,都能成佛。成佛没有障碍,成佛才真正叫大自在,真正叫了生死出三界,真实的成就,永远不再搞轮迴,永远不再迷惑颠倒。

  可是欲望这个东西,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烦恼,说放下很容易,真放下很难。放下了,烦恼的习气还很重,习气要控制不住,习气遇到缘又造业、又犯现行,那你就又被它拉回来了,你没真放下,这种人不知道有多少。一放永远放下,不再有这个念头,事上有,心上没有。譬如说,事上你有财富,心上没有了,这真放下。事上没有心上有,心上是什么?求财的欲望很重,心上有,那个没放下。最重要是心。心跟事统统都放下了,这是佛菩萨为世间人做榜样,告诉你怎样才叫真放下。

  释迦牟尼佛出家了,放下烦恼障。十九岁出家,出家还参学,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不学了,大概也没地方学了,应当去学习的地方他统统参学过。把所学的放下,菩提树下就入定,开悟了。这个入定,放下所知障,也就是说,十二年所学的东西放下了,两种障碍没有了。释迦牟尼佛确实久远劫已经成佛了,三千年前这一次在地球上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成佛,早就成佛了。像舞台表演,重复表演给我们看一次,你看人家怎么放下烦恼,怎么放下所知,然后入大般涅槃的境界。表演是身教,说法是言教。根利的人不要听法,看他的表演完全开悟了,完全懂了,这上上根人。上中下三等根人,表演没看出来,没看出来得听讲,这四十九年说法是教上中下根,表演是上上根人,一看就明白了。放下就是,他分作两截,非常明显的放下烦恼障、放下所知障,所知障一放下就开悟。这两种障碍,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不一定,人的根性不一样,烦恼障重先放烦恼,所知障重先放所知。总是重的先放下,那个轻的就很容易放下,或者两个同时放下。关键是放下,谁先谁后没有大关系,成就是一样的。

  菩萨这个地方的一句话,「云何菩萨知足,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是外面的,色声香味、六尘五欲,这是外面的,叫他境。「自法即是现量之智」,自法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不从外头来的,心定了智慧就现前。必须要清净心、平等心,智慧才能现前。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把真心比喻作水,水有照的作用,但是水一定要干净,水要平,不能有波浪。水在动的状况之下,看外面看不清楚,模煳了、看错了,水混浊也不起照见的作用。所以供佛,供一杯水表这个意思,表清净心、平等心,它那个照就是觉,清净平等觉。是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跟佛的清净平等觉是一不是二,跟一切诸佛、无量众生清净平等觉是平等的,大家完全相同。所以从清净平等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不是佛,你能真正放下染污,心就清净了,放下分别,心就平等了,清净平等觉的真心就现前,这个很重要。

  你要是真正做到清净平等觉,一切众生对你的供养是修福,你是福田,供养你是种福田,他得福。如果他要有觉悟,他得智慧;他没有觉悟,希望求一点福报,你是真正福田。如果自己不是真正的清净平等觉,接受供养可麻烦了。古来祖师大德说这么一句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那你完全是负债,这一切十方供养你享受,现在享受还不错,将来要还债。还债还要多还一点,它有利息在,所以非常非常麻烦。过去,古往今来,多少这些真正高僧大德、在家这些大居士,真修行人生活非常节俭,为什么?他知道因果,他害怕。这一生没有真正成就,现在的成就就是往生,真正往生是成就。真往生的人谁知道?自己知道,真有功夫的人知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知足)(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知足)  

 仁焕法师:知足常乐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圣旭法师:学弥勒佛知足常乐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仁焕法师:健康来自知足常乐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