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蔡礼旭:逆境是自己提升道德、学问的机会 |
||
|
||
人要能无怨于人生,首先要很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事实上在我们行善的过程当中也不应该抱一个求的心,因为孝顺父母,忠于团体、忠于国家、忠于夫妇,以至于尽心竭力帮助兄弟、帮助朋友,这本来就是我们为人应该尽的一分责任,不能在做的当下还在希求好的果报。其实那就变成拿著天性、人与人的这种天伦在做生意一样,那过起来好不痛快,感觉不痛畅。反而是我们做得都觉得心安理得,自然整个人与人当中都是互相敬爱,互相尊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怨,所谓怨天尤人,很可能是,奇怪,我行善了,我对他好,怎么都没得好报?怎么他都没有对我更好?从求的心就产生求不得,最后才会有怨气。所以有一句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很可能我们常常会忘记。所以当我们有求的心,有了怨、有了烦恼,马上回光返照提醒自己这都是该做的,这时候怨跟烦恼慢慢就调伏下去。 所以连圣贤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境界的考验,但是他们并不怨,甚至于把每个逆境当作是自己提升道德、学问的机会,所以他们过的日子是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当我们念到这四句话的时候都相当羡慕,也相当向往。其实这样的日子应该是当下可以契入,只要我们把希求的心、把求好的果报的这种心放下来,把一切境界当作是老师,提醒我们还有哪些习气、哪些烦恼没有放下来。 在孔夫子那个时候,楚国的国君想要见夫子,考虑要重用夫子,夫子跟著学生一行人在前往楚国的路上,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军队包围起来,因为他们怕假如夫子去了楚国,楚国一强盛,他们刚好又在楚国的旁边,很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国家。其实他们这样想事情,这样推断事情,那确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假如楚国真正重用了孔夫子,夫子一定会非常强调敦亲睦邻,友善的对待旁边的国家、邻居,这是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精神。所以他们不了解圣贤的存心,还迫害圣贤,这都是相当不应该的。结果夫子因为被困住了,没有办法去找一些吃的东西,后来整整饿了七天,历史上称为陈蔡绝粮。 我们在看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跟圣贤人道德、学问的差距,差距在哪?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诸位朋友,假如我们饿了七天,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会不会想:我都奉行《弟子规》的教诲了,都认真做了,怎么还给我饿肚子?这样就是我们有希求的心,有求回报的心,这也是贪心。夫子饿了七天,当下慷慨讲诵,还是抓住每一时每一刻给学生教诲,他并没有唉声叹气丧失他的信心,而且还弦歌不断,在那里弹著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 夫子的定功比较强,但是学生忍不住了,所以子路就站出来,他说夫子,你看子路有怨气,他有不明白,就问夫子,为什么我们立身行道,都是为国为民的存心,但是却落得七天没饭吃的下场?夫子这时候也很冷静,对著自己的学生讲到,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做的,绝不希求好的结果。所以夫子对子路提到,因为子路说道,夫子曾经告诉我们,“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个道理在《书经》里面,在很多重要的经典都有提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