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五)


   日期:2014/6/27 8: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看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好,请看这段经文。那么下面呢,我们就正式讲经文了。经文,我们有一个科表,帮助我们理解这部经整体的脉络。一般经文都会谈到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这三分的分法首先是来自于东晋道安大师的分法,跟古印的译经、注经师所分的是高度一致。序分里面特别,有两个:一个是通序,一个是别序。刚才念的是通序,标显这个《阿弥陀经》法会的时和处,一般讲有六种证信。这三分呢,称为初善、中善、后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有机的统一。这个序分就好像人的脑袋,脸部五官具存;正宗分就好像人的身体,五脏六腑都具足;流通分就好像人的手和足,能够运行不滞。所以就称为初善、中善、后善。一般的人总是会把稍微涉及到一点义理的文句都判为正宗分,导致好像序分及流通分只是一个空架子。这样就很难说“初语亦善,后语亦善”。我们要看到这个序分里面,它的通序、别序还是寓意深刻的。

那么先看这个通序。通序,六种证信。“如是我闻”,“如是”,是这样的一个经法,是“我”——“我”是阿难尊者——亲自从佛那里听闻到的。“一时”,就是师资道合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如是”就表明“信成就”;“我闻”表“闻成就”;“一时”表“时成就”;“佛”表“主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表“处成就”;“一千二百五十人”表“众成就”。就在这一句话里面,六种成就都具足。好,那我们怎么去看待这六种成就?“如是”的意思是标举一个信心,顺于这个信心;“我闻”是表明师承,具有从佛那里听来的,师承关系;“一时”表师资道合,由弟子求出世的心来感得佛说这个出世间法;“佛”是标显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舍卫国”表说经处。

具体来说,怎么理解这个“如是”的“如”?这个“如”是实相妙理——实相的奇妙理体,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现前一念心的体性。这种体性超越古今,超越时间,永恒不会变易,这就叫“如”。依这个实相理体建立的法门,我们依教奉行念佛求生净土,这桩事情绝定不会有谬误,这“决定无非”,就叫“是”。特别要注意:这个“如”是实相的妙如,就是实相。我们能念的心就叫实相的心,所念的佛号也是实相的佛,产生的这个信愿也是从实相升华出来的。所以能求的是实相的信愿,所求的极乐净土又是实相的法性土,那么这样的能、所都是实相。这样的实相本来就没有谬误、虚假,所以勉强就叫“是”。这,“如是”。所以这里面就包含着在现象界我们的信受跟真如法性那种耦合。像印章印上去一样,没有一点差误,从中理解。这就叫信成就。

“我闻”,这个“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实际上佛法讲:并没有一个实我。凡夫众生把那种“无我”执著成一个“实我”,这就是邪见我。但为了流通佛法呢,也不妨有一个假我,这叫“不坏假名”,但实相里面“非我非无我”。所以仍然称“我”。这个“闻”呢,是作用于我们的耳根。耳根,我们这个世间最利的一根。为什么叫声闻?用音声做佛事,让我们显发“闻”。就是耳根生发一种耳识,这个耳识有持有、了别的意思。他能够通达这个音声的体性,音声的体性实际上就是空。由这个耳识亲耳聆听佛所宣说的圆顿音声。这个耳识也是由阿赖耶识的见分里面所显发出来的。这个见分是无相的,那么相分也是无生的,所以我们能听的和所听的实际上它们的体性都是空。所以就叫“如空印空,似水投水”。在这种深层面当中,对这种体性的沟通就构成了闻成就。不仅仅是听一种声音,透过这种声音契入到法性里面、心性里面,默契于胸,就好像“拈花一笑”的感觉。这就是闻成就。

“一时”,佛经从来不会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或者用其他的历法——没有。为什么?时间是没有真实性的,叫不相应行法。你做一个片刻的梦,哎,可能就过了一辈子。“洞中方七日,世间已千年”。时间在不同的参照系,在不同的心理感觉当中,它完全不一样的。六十小劫可以浓缩在一顿饭的时间,一顿饭的时间可以延拓很多劫。时间既然没有真实的实体性,那怎么构成这个时成就呢?就是从佛的这一面跟弟子那一面:他们正好一个愿说,一个愿听。师资道合,说和听都圆满具足的一时,构成时成就。从“如是我闻”到最后的“作礼而退”,都叫“一时”。那这个“一时”,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稀有难得所成就的一时。正好这一时,就是:我们厌离娑婆要出离的这个心,由这个心变现了,或者佛顺应我们出离的心显现的——佛为我们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只要一说,我们当下信受,当下去实施,当下成就:这就构成了“一时”的时成就。

那主成就呢,就是跟我们讲这部经的这位佛,自己从无明大梦里面觉醒了——朗然大觉的,又要令一切众生从无明大梦觉醒——这就是觉他。而且他的这种觉悟的行持不是因地菩萨的行为,而是究竟圆满果地上的做人天大师的身份。这就是“佛”。佛所住的地方在舍卫国。舍卫是中印度一个大国的名称,就是波斯匿王的首都。这个首都舍卫称为“闻物”。闻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国家具足四种德能,哪四种呢?第一是多闻,第二是解脱,第三是财宝,第四是五欲。“多闻”就是这个国家知名度很高的人多。“闻”就是闻人,闻人说明有知名度,道德、智慧甚多。那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珍宝。说明这个国家的精英人才非常之多。这就是一个很有活力的、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第二是解脱,就是这个国家的民众不是停留在五欲——物质层面——的满足,他有一种超越的意向,有一种解脱的要求,而且得到解脱利益的人很多。这是从他的智慧层面来看。从他福德层面来看,这个国家物质生活:财宝很多,经济发达,珍宝很多。然后微妙的五欲满足程度高。由这样的四种德性,周边国家都能够听闻,就叫“闻物”。如果这样说,在古印十六大国里面,它可能就叫第一世界了——一等国家。

“祇树给孤独园”,这是大家了解的一个公案了。波斯匿王有一个大臣叫须达多,又叫给孤独长者。你看他的名字“给”,就是布施给那些孤独的、穷苦的——这样的一个布施。长者又有财富,又有权势。它这个缘的来历是说当时须达多长者跟王舍城另一个长者,叫珊檀那长者——是一个好友了。给孤独长者为了他的儿子娉媳妇,就到了珊檀那长者家,当天半夜,珊檀那长者家就一下子非常忙碌,上下都在打扫卫生,张灯结彩,在准备很盛大的节日似的。须达多长者一看:“你们怎么这么忙碌?是不是为了请国王或是嫁女儿啊?”珊檀那长者是迎接佛陀:第二天要请佛陀还有佛陀弟子来应供。这须达多长者就很奇怪:“有什么样的重要人物能够让你这样热忱、这样周到的做准备呢?”珊檀那长者就向给孤独长者说佛陀的功德:太子出家悟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有十八不共法,等等。就说佛的功德。

这一说呢,给孤独长者听了——也是他的善根深厚,一下子毛骨悚然,悲喜交加,就很渴望见到佛。晚上的时候就有一束光明引导他走出了城门,见到了佛陀,还有天人给他示现礼仪:绕佛三匝,再顶礼。佛那时候正在竹园精舍外面经行,看到给孤独长者,就给他讲法。这一讲法呢,给孤独长者就得到了初果。断见惑得初果。给孤独长者得初果就很感激,就请佛陀到他的国家去——就是舍卫国去,去受供养说法。佛陀也答应了,说第二年已经有其他国家请,后年过去,但是要带一千二百个比丘去,看他有没有比较宽大的地方能够容纳。那给孤独长者一看佛答应了,就很高兴,说没问题,他一定会想办法找到一个寂静、宽大的地方。他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舍卫国,就到处寻找地方。看来看去都不合适,唯有祇陀太子的花园最合适,四围有一由旬,树木参天,地方寂静。但是呢,祇陀太子可不是一个能把花园卖出去的人,他不会去买卖。

那怎么办呢?这个给孤独长者就找到了太子,说希望把这个园子卖给他。这祇陀太子一听,就给他开玩笑,说:“你要买我的花园,除非用黄金把我的花园全都铺满,我才卖给你。”他说这个话实际上是拒绝。但是给孤独长者一听就很高兴,既然提这个要求,他就觉得有希望了。就把自己的仓库打开运黄金,真的来铺。那是很大的花园了,说明给孤独长者的财宝也是无尽的。直到铺得快满,剩了一小角的时候,这个祇陀太子一看,就很吃惊:“还真的布满黄金?!”他就觉得不解:“是什么样的人让你这样真诚的供养?”那么给孤独长者又向祇陀太子宣说佛的功德。这样祇陀太子对佛的功德也产生了信心,就说:“好,那没有铺下的地你就不要再铺了,我们共同来做这件有功德的事情。我的树没有卖给你,我的树就布施给佛陀。”这个园子就由给孤独长者来铺金买下,供养佛陀和僧团;祇陀太子由于感叹长者这样的诚心,就把剩下没有布满黄金的一小块地以及所有的树也布施出来:就叫“祇树给孤独园”。这么一个因缘。好,那这样看起来,这个说法处也是很殊胜的。“祇树”——祇陀太子的树,太子的树就表达着:你能够念佛,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太子。这个花园是一个大富长者所提供的,地方殊胜。那么这个国家,包括这个花园的殊胜,就表明讲这个法也是非常殊胜的。

好,下面呢,就是这些众成就。这个众成就里面包含着声闻众、菩萨众和天人众。那声闻众摆在第一位,表明他是圆顶方袍——披袈裟,属于出世间的相。要尊重僧团,所以把他放在第一。其次呢,这些僧团是常随众,佛法要靠人去传扬,以六和敬原则组建的僧团是传扬佛法的载体,所以要放在首位。那菩萨众放在中间,是由于菩萨的相不定。相不定就是:有的示现为出家菩萨——就是比丘的形象;有的示现为在家菩萨。而且这些菩萨是以度化众生为使命,他就不一定每天跟随佛陀。所以菩萨居中,“表中道义故”。那天人众列在后面。天人众就是“外护”,是世间的相状,凡圣都有,所以列在最后。

好,那么声闻众首先标显的是“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说明参与《阿弥陀经》法会的不是一般的比丘了,是修行证悟与发心都很胜妙的大比丘。比丘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人。这“比丘”的梵语有三种意思。第一是“乞士”。“乞”是乞讨的意思,但是他不叫乞丐,他叫士。士就是一种有精神追求的人。他三衣一钵外,没有任何物质的财富。他用钵来乞点饮食滋养自己的身体,其目的是要求解脱之道。所以就叫乞士:乞食来滋身,乞法来滋慧命。那么第二个意思就是“破恶”。他要修行——无论是四念处、四正勤、七觉分、八圣道分……就是三十七道品,以他正念的智慧观察,破烦恼贼。对见思惑——情爱的思惑、偏执我执的见惑,要对治,这就破恶。第三个意思是“怖魔”,一个人发心出家受具足戒,白四羯磨成就,就有地神传达一种声音说:“有人受戒了,要远离魔障了,要解脱了。”他就次第的传到上面去。这个魔王呢,就会恐怖,魔宫就会震动,这叫怖魔。

这个“僧”是僧伽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叫和合众。大家注意,这个和合众是用六和敬的原则组成的一个僧团。四人以上才能称为僧伽。就好像树林的概念,一棵树、两棵树不能成为树林,一定是多棵树才能成为树林。僧伽一定是四比丘以上,或者四个比丘尼以上。“同证无为解脱”就是寂灭、寂静状态,叫“理和”。那么他的六和敬:身和同住,你在一个僧团里面要与众起倒,大家过堂,你得过堂,大众上早晚殿,你得上早晚殿,在作羯磨法,大家坐着,你得坐着,不能站着;口和无诤,不要斗诤坚固,不要说人我是非,口业要清净;意和同悦,意念当中都是修解脱的佛法,都是喜悦的心情;见和同解,在一个僧团当中你的知见一定要相同;戒和同修,大家所求的戒是一种,共同来修持这个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八十四条戒这些;利和同均,社会上白衣居士的四事供养,大家都有份,要平均分配。六和敬是事和。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呢,是佛陀早年所构建的僧团的数量——常随众。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弥陀要解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弥陀要解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 

 大安法师: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感而遂通与感应道交 

 大安法师:菩提心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