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三福田:恩田、悲田、敬田;轻松致富,劳苦致富;有福不能享 |
||
|
||
作者:陈柏达居士 十、凶吉的变化 (一)有福而不能享 有的富人有钱财却不能享受到快乐,终日为财物忧愁。这是因为他前世施舍时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或者因为别人劝他施舍,他才勉强施舍。或者因为施舍之后,又生后悔心。(见弥勒菩萨所问经) (二)能享而没主权 ——能受用财物,可是又苦无主权 有的人没钱、房子,可是他有公家宿舍房子可以住。他虽然没所有权,可是他照常可以享用,这是因为前世时他只知劝别人施舍财物,可是他自己却不能施舍。或者因为他看到别人布施时,只加以欢喜赞叹,但自己不布施。 (三)劳苦才致富 有的人要很辛苦地工作才能致富,这是因为他前世布施时,让受施的人千辛万苦才得到施物。譬如:他救济穷人,让穷人跑了老远的路途,办了许多麻烦的手续,又等候了很久,才领到钱。 (四)轻松就得富 有的人命很好,财富得来全不费工夫。譬如,做生意很轻松就可以赚到钱,别人把遗产捐赠给他。这是因为他前世布施时,让受施者很轻松而不费力的情形下得到施物。譬如,他亲自送财物到高山上的孤儿院,使孤儿们很愉快地获得那物品。 (五)先富而后贫 有的人起先富有后贫穷。这是因为他前世因为别人的劝告才布施,可是因为不明白施舍的意义,布施以后心里后悔,变成吝啬。(见业报差别经) (六)先贫而后富 有些人起初贫穷,后来越来越富有。这是因为他前世本来不欢喜施舍,因为别人的劝告他才施舍,可是布施以后他心里很高兴,慢慢也喜欢施舍财物了。 (七)贫而能施 有些人虽贫穷可是喜欢布施,这是他前世虽然施舍,但没有施给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所以产生的福报很少,稍微享用一下,福报就完了,所以今生才会贫穷,但因为过去习惯布施,所以今生虽然贫穷但仍喜欢施舍。 (八)富而不施 有些人今生很富有,可是他却很吝啬,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过去世本来就不曾布施,偶而遇到一两位良师益友的劝导,他暂时布施了这么一次,而且还布施给智德兼备的人。虽然只布施了这么一次,可是因为福田好,所以福报多,所以今生大富大贵,可是因为他过去世就不习惯布施,所以今生仍吝啬成性,不喜欢布施。 (九)决定福报的因素 —决定福报的三大要素 施舍必然可以产生福报,可是福报的大小不是我们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它受到下列三个要素的影响: 1、施舍的东西—东西越难得越贵重,所产生的福越大。 施舍可分为施舍财物、施舍真理和解除恐惧烦恼等三种。其中以传播真理的福最大。 布施金钱财物来生可以得富贵。 传播真理来生可以得智慧。 解除众生的困难恐惧、忧虑、紧张和烦恼,使他们得到平安和快乐,例如陪胆小的人走黑路,来生可以得到健康。 钓鱼杆、农药、杀虫剂、刀枪、不清净的东西或食物......不可以布施。(施则无功而有罪)。 2、施舍时的心地—心地越清净则福大。布施希望同报则得福少。为了名利而施舍则福报小。布施时为人所知(阳德)得福小。布施时不为果报则福报大。 3、接受施舍的对象—对方的智慧、品德越好,则施舍的福报就越大。布施圣贤一钱,胜过布施凡夫千万钱。所以佛经上把产生福报的人,叫做‘福田’(意即能产生福报的田地) 阿毗昙甘露味经上说:布施畜生可受百世报,布施不善人受千世报,布施善人受万世报,布施离恶欲的凡夫可以得千万世报,布施得道的人可以得无数世报,布施佛则将来一定会成就无上智慧。 好的福田通常有三种: (1)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父母师长) (2)悲田(使我们产生怜愍、心的人,如饥渴、穷人、病困的人。)救人危急,功德很大。 (3)敬田(有智慧、有道德的圣贤,如得道的高僧等) 福报就是‘财物’、‘心地’和‘对象’这三者的乘积。 一般人施舍讲究‘财物’和‘对象’,菩萨的施舍则不分对象,而特别讲究‘清净心’、‘平等心’。因为心不平等、不清净就有烦恼。而且这三个因素中,心是我们可以做主的,只要心地无限清净,福报就无量无边了。而且在心地上下功夫对我们利益最大。‘财物’和‘对象’这两个因素都是在身外,所以常不能自由发挥,譬如,我们的财物是有限的,施舍的对象也很难随心所欲。所以大智度论上说:‘大福从心生,不在田也。’经典上曾记载:有一次,舍利弗以一钵饭供养佛,佛立即以那钵饭布施给狗吃,而且问舍利弗说:‘你布施饭给我,和我以饭布施狗,那一个人得到的福多?’舍利弗说:‘佛布施饭给狗的福报多,因为佛的心清净无比。’ 摘自:陈柏达居士著作《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之第四章《改变命运的原理》 愿将本文的功德至心回向给法界所有众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