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3集)


   日期:2014/12/27 9: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五面,第一行。

  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们这一部经,现在才晓得有许多同修都发心学《楞严》,这也是很难得的一个好现象。既然发心学的多了,而我们现在所讲的乃是《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全部经典的精华之所在,就是第六卷。真正要在《楞严经》上下功夫,那是全经都不能够轻易的放过。我们看看将来如果有时间,我们单独找一天的时间,一个星期我们用一次的时间,专门做为《楞严经》的研究讨论,也就是答覆诸位的疑难,不讲解,单答覆大家的问题。可是我们读注子也要有一个范围,如果这个注解要是看得太多、太杂,那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所以诸位,我们现在修学都以圆瑛法师的《讲义》为主,可以参考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我们只限於这两种书。诸位如果要提出问题,只在这两种注解里面提出来,我答覆,如果你其他的注子里面提出来,我就不答覆。我们要把范围缩小,这样子研究才能够有心得。时间我们再研究,看看哪一天比较适合。凡是没有讲过的部分,诸位自己看,有问题一定得提出来研究讨论。

  今天我们继续看这一段经文。这一章我们细讲,前面两次给诸位介绍观自在菩萨。因为这一章里头是观自在菩萨为中心,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观、什么叫做自在,那么这一章的旨趣你就很难体会得到。前面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又给诸位说明了发菩提心。今天说「彼佛」,就是他的老师,观世音佛,你看教他怎么修?教他『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就是说明修行的方法。「闻思修」也是很不容易体会得到,如果我们望文生义,闻我们只是听闻,思则是思惟,修是修正我们这些错误,你要这样去会意思那就错了。这样去体会这个意思,这是佛教的初学,我们谈闻思修,初学。在这个地方观世音菩萨已经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要是依净土法门来讲,他已经证得一心不乱,已经入得不二法门,哪里还有闻思修这三桩事情。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通常佛法里头常讲,小乘人所学的是三学。这个三慧比三学要高得太多,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三慧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慧是什么?这是戒定慧的慧,换句话说,没有慧,哪来的闻思修?闻是慧,思是慧,修还是慧,这叫三慧。所谓闻,只取这个字的意思,内容你一定要能够会通。耳根接触音尘,它是用这一个字来做代表,实际上它所说的就是六根,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接触上来讲我们称之为闻,这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这就叫思。可见得决不是通过思惟,这个里面决定不用第六意识。你要说八正道里面所讲的正思惟,我们要讲八正道,八正道还有大乘、小乘,小乘的正思惟还是第六意识,大乘的正思惟是离心意识。这是讲思的意思,可见得这个思它绝不是用第六意识思惟想像,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的。

  修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一接触就觉悟、就明了、就通达,从明了通达称之为思,明了通达当然你就不迷惑、就不颠倒,从不迷不颠倒上叫做修。你们想想这三个字闻思修,实在讲是一个意思,这是大乘菩萨之所修学。现在我们要问,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慧,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承认。千万不要「我有智慧」,那你是迷惑颠倒,这是增上慢,贡高我慢。决定没有智慧,为什么说没有智慧?因为你没有禅定,智慧从定生的,你没有禅定,你没有得一心,你哪来的智慧。今天我们所讲的智慧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诸位要晓得这一点,千万不要把世智辩聪当作智慧。不但我们今天讲没有禅定,甚至於讲我们连戒学都没有。佛法常讲,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开了慧之后才有闻思修三慧。

  学佛,我们在讲席里面跟诸位提出,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开悟,开悟就是要开智慧,第二个目标要证果,我们这个佛才没有白学。如果真正要想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要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戒定学起。戒学,出家的同修依照莲池大师的《沙弥律仪》就很好,以这个奠基础就可以,在家的同修一定要依照印祖所说的《了凡四训》与《感应篇》做基础,奠定学佛的根基。戒学,诸位要记住,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得一心的。我们今天不能得禅定、不能得一心,就是没有戒学的基础。由此可知,戒学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要真正想有成就的话,要在这个地方多多的努力,要特别的努力。

  修学基本的态度,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也非常的明白。修学固然讲求方法,实在说态度比方法还要重要,成功百分之九十在於修学态度正确与否,方法只不过是占百分之十而已,也就是十分之一而已。讲到态度,一定要晓得,你学佛是自己学自己的,不是叫他人学佛,这个观念要搞清楚,戒律是自己持戒,不是看别人持戒。我自己戒律很清净,可是我自己戒律很清净,天天看到别人犯戒不清净,我自己也不清净,这就是修学的态度上错误。为什么?因为除了自己之外是境界,境界里面没有好丑、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境界是一真,所有的是非、邪正、善恶,都是从自己心心所里面生出来,与外面境界相不相干?不相干。如果与外境要相干的话,没有一个众生能成佛,你们诸位想想对不对?正因为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我们修学最基本的认识,要搞清楚。由此可知,成与不成自己要负责,与人事、与环境都没有关系。成与不成在於你自己认识的正确与否,你的信心坚定与否,你的修学方法正确与否,在这些地方。

  因此不但小乘这个戒是自律的,是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大乘菩萨戒也不例外,菩萨戒是入众的,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私生活的规范,大乘戒是在大众当中的规范。在大众当中也是自律,而不是律他,这个是佛法戒律的特色。如果认为这个戒律是禁止别人的,这个事情不能做,这个事情又不能做,应该要如何如何,那就错了。所以说大小乘戒都是自律的,帮助我们身心清净,帮助我们得一心。如果我们这个心一缘外面境界,心就散乱,不能得一心,不得一心你怎么能开智慧?诸位如果能够在这几句话里面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你这一生证得一心,从一心再进一步修行证果,我可以说是决定有把握。如果在看到外面境界,这个是、那个非,张家长、李家短,我们这一生必定又空过,不但一心你不能证得,恐怕功夫成片都成问题。功夫成片成问题,换句话说,带业往生就不可靠。

  因此菩萨道上只有一个人,你们看到《华严经》,善财童子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有两个怎么样?两个就有分别心,一个没有分别心。一个,学生只有一个人,除了我一个人之外,其余的都是善知识,那个善知识就是老师,其余的统统是老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的老师,所以善财童子一生成佛。佛是我们的老师,魔也是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在这个境界里面去锻炼,锻炼什么?锻炼自己心地清净,无论在什么人事环境当中,心都是清净的,要历事炼心。这个五十三参就是锻炼,在境界里头炼自己的平等心,炼自己的清净心,炼自己的慈悲心,历事炼心。所以外面的境缘,境是讲物质的环境,缘是讲人事的环境,统统是老师,统统是善友。所以你看五十三参里面那个善知识,可以说包括了各行各业,里面有佛菩萨、也有恶人。像甘露火王,那根本就不讲理的,非常的凶狠残暴,那也是善知识,胜热婆罗门的愚痴,就是代表我们这个世间的形形色色,统统是善友。对於一个真正修大乘人来讲,此地的闻思修就是这个意思。

  在《华严经》说得详细,四十卷的经文来说明善财童子修这个闻思修,他也修三慧,在本经里面只有这一句。如果我们像做文章来说,本经这个地方,「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就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内容就是《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善财童子表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你问他怎么成佛的?怎么成为等觉菩萨的?他就是这样修成的。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了,那么你自己在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不一样的,小乘佛法是保守的,大乘佛法是开放的,保守的容易学,开放的不容易学。保守的虽然容易学,成就不大;开放不容易学,如果一旦学成了,那是最为殊胜。所以保守的不能见性,换句话说,他可以得到定、得到慧。他那个慧是什么?慧是根本智,但是那个根本智它不发生后得智,因此他这个慧不起作用。因此我们常常讲小乘人有定没有慧,小乘人没有般若智慧。在三德上来讲,法身、般若、解脱,小乘只能够得半个解脱,没有证法身、没有般若智慧,这个是保守人的成就。大乘菩萨成就那就不然了,他能够证得法身、能够证得解脱、能够证得般若,这是不相同的地方。

  这些年来,我学佛三十年了,三十年当中深深体会到,我们这一代学佛,在修学环境上来说,可以说我们有许多地方比古人来得便利、来得殊胜,可是我们的行与解为什么比不上古人?你们诸位如果要是细心去读《净土圣贤录》,古人,以一个中下的根性,学这个念佛法门,三年、五年他就能得一心,他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学了三十年,西方世界连个影子都没有,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个问题严重了。当然我们的修学一定有错误,如果没有错误,焉能没有消息?这就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检讨的地方。错在哪里?错在没有根底。我们细观古人,有根底。也许诸位要问,说古人,那些有学问的人、有知识的人有根底,我们相信,没有问题,还有许多根本就不认识字的老太婆,她有什么根底,她念个三年,也能往生。

  我们不要讲别的,就拿前些年,民国五十八年,是五十七年还是五十八年我记不清楚了,就是佛光山第一届夏令营,我参加那个夏令营。那个时候佛光山有些工人建香光亭,香光亭只有几根柱子,上面还没有盖瓦。我们晚上同学们在那里聊天,在那里讨论课程,有一个工人给我们讲,在佛光山做工的,他是台南将军乡的人,他给我们说一桩事情,我们那天听了一个多钟点的开示,是个工人给我们讲的,讲他们家乡一个老太太往生,千真万确的事实,他们见到的。这个老太太也不认识字,平时为人心地非常善良,但是她对佛法并不懂得,所以凡是庙里她都烧香,去拜拜,心地非常慈悲、非常善良。她前一年娶了一个媳妇,媳妇是个学佛的,懂得佛法,就劝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劝她求生净土。她就回过头就专念阿弥陀佛。念了一年,往生那一天她就跟她家里人讲,她的儿子、媳妇很孝顺,她说晚上吃饭你们不要等我吃饭,她就洗澡去了。家里人还是等她,结果等了很久都没有出来,浴室里看看,不在浴室,人到哪里去了?在她自己家里的小佛堂,在那佛堂前面站著在念佛,再一看,已经往生了,站著往生的。她念佛只不过是一年的工夫,站著走的。那个工人给我们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千真万确。这是五十七年还是五十八年,时间记的不太清楚了,这是佛光山第一次夏令营举行。

  这个说明了什么?根基有两种,这两种都是属於经上讲的善根、福德。这个善根、福德我也跟大家讲,什么叫善根?一说你就懂得,你就能相信,这就是你有善根。理明了之后,信了之后你就肯干,这就是福德。如果道理懂了,方法懂了,你不肯做,那你没福。你肯做,你听不懂,那你没有善根。这就是一类什么?没念书、不认识字的这些老太婆,她能往生。再说我们读过书的、受过教育的这些学佛的人,一定也要循著这个法则,要有根有底。古人的修学,我们看看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几乎没有一个是没有儒学的底子,四书五经这是基础,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他有这个基础。我劝勉同修们要背《四书》,就是在小乘佛法里头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够学大乘佛法。如果没有四书五经的底子,那就要以小乘经为基础。小乘经至少要修学二、三十部,二、三十部并不算多,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小乘经典差不多也有几千卷。我们能够有个二、三十部小乘的底子,再入大乘,这个还是勉强能过得去。可是小乘经毕竟没有四书五经对我们这样的亲切,何况四书五经的确它是通小乘、通大乘,做为修学大乘的根基是最好不过,我们要在这上面下功夫。

  入了大乘,大乘法里面,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一定要一门深入。而我们今天这个修学,实在讲,贪多嚼不烂。佛学院虽然在台湾办了三十年,我也参加过不少佛学院,课程太杂、太多,三年六个学期要学二、三十门的经论,结果所学的都是些皮毛,没有一样能拿得出去。这个就是方法用错了,因为佛法决定不是世间法。世间法怎么样?世间法它一门一门,不贯通,譬如你们读书,你们学土木工程你们不会懂得医学,这两个学系不一样,不会贯通的。可是佛法上八万四千法门它通的,好像这一个房间一样,外面周围有八万四千个门,无论你从哪个门进来,全是通的,这跟世间学问不一样。所以说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你学一切经,经经都不通,你是一门不通门门都不通,这个苦头吃大了!我们今天犯的错误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你再去观察古人,古人学东西学一门,学华严,他一生就是一部《华严经》,学法华,一生就是一部《法华经》,他这一门通了他门门都通了,你请他讲什么经,他讲得都头头是道。所以我们看古大德的这些著作、注疏都非常的丰富,实际上他所学的是一门,真正是一通一切通。

  而我们今天所犯的错误,就是想许多法门我同时都要学,我样样都会,结果是样样都不会。古人说我什么都不要学,我就学一样,结果他一样学会了是样样都会。我觉得我自己的修学沾到一点点皮毛,那就是李老师的教学他是一门深入,你跟他学东西不可以同时学两样东西,你如果同时学两样东西,他不教你,只能学一样。你们想想看,你们念佛学院三年,你们念了多少东西。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楞严经》,一部经就三年,三年学一部经,你们三年要学几十部经。我一部《金刚经》学了一年,整整一年,一部《楞严经》学了三年。这就是说明什么?东西要专,要专一。我跟李老师十年,听他讲经,大小经典大概一共听了将近有三十部经,三十部经里面我只学了五部,学多了不行,学多了消化不了,我只学了五样。这个五样是以《楞严经》为最大,下的功夫是最多的,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

  所以我检点自己,再观察现在一般的教学,再去看看古人的修学,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必须要依照古人的法则、规矩,正是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原理原则上讲,一定是从戒定慧再进入闻思修,这个是一定的途径,在方法上来讲,一定是从一门深入。而选定这一门,一生就不能改变,如果一改变,前面就全功尽弃,又要从头再来,那个损失就太大了。所以在开头的时候,慎重选择,选择之后就不可以改变。这个选择当然要按自己的兴趣,要按自己的程度,还得要按自己修学的环境,再考虑这一个时代的需要,自己的修学,以及包括将来如何弘扬,自利利他,一门深入,这样才能够成功。在我们这个道场,我们道场里有几位出家众,他们几乎都是学《楞严》,《楞严》也实在是很好。自古以来,从《楞严经》里面开智慧、得一心、证果的人实在是不少,一定要认真去学。这些讲到闻思修三学,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

  这个地方讲,观世音佛劝告观世音菩萨首先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那是没有法子修学。我们听了之后我们也要发菩提心。我们发的这个心是不是真的菩提心?不是的,这一点诸位要晓得。菩提心是觉心,我们现在样样都迷惑颠倒,我们的心是凡夫心,不是菩提心,这个你要搞清楚。菩提心是在一切境界里面觉而不迷,这个心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的意思。所以二乘人没有菩提心,二乘人迷惑颠倒,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菩提心。我们再问了,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怎么个发法?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起信论》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可见得菩提心是我们人人本来具足的。但是很可惜,虽然本来具足,现在迷了,不能现前,这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情。怎么迷的?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换句话说,你有烦恼障、你有所知障,把你本来的觉心障碍了,变成了不觉。

  所以诸位要真正修学大乘法,先要发菩提心,你要想发菩提心,先要破烦恼障、要破所知障,如果烦恼、所知不破,你这个发心是嘴皮上的菩提心,没用处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有名无实,你怎么能开得了悟?因此真正要发菩提心,你要从断烦恼上下功夫。这个二障,烦恼、所知是可以同时并行的。行布是什么?次第,事相上修,次第,一个是从理论上修的,是圆融的。理事我们的确可以同时下手,事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境界里面炼平等心。什么叫炼平等心?於一切明了,一切明了里面不起心,就是不起分别心、不起执著心,你的心就平等了。如果在这一切境界里面起了分别,有了执著,你的心就不平等。如果一切境界你不明了,那你是迷惑、你是糊涂,那叫无明。如果起了分别执著,叫散乱,你心不能专一。又要明了是又不分别,明了是智慧,不分别就是禅定,定慧等持,定慧等运,同时修学,这是事上,眼见色,耳闻声。这个就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在理上,我常常劝告大家,背诵经典。背诵的目的不是记忆。所以跟世间念书目的不相同,世间法他读书的目的是叫你把它记住,不要忘记,目的是在记忆。佛法读书的目的,读经的目的它不在记忆,它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戒律,小乘的戒律它的精神是在诸恶莫作,大乘戒的精神是在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大小乘戒律统统包括了。我们读经,这个心是清净的,不会生作恶的心,不会有坏的念头。所以你在读经的时候你这个心当然是诸恶莫作,不会有恶念,可见得这个小乘戒就具足了。经是圣人的言教,是从真如本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言语,善中之善,你背诵经典就是众善奉行。你看看你背诵经典的时候戒律具足了,背诵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背诵的时候从头到尾是字字分明,一句也不错,一个字也不漏,这就是修慧。可见得这个背书的目的就是把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就是一次完成,行布就是次第去修。次第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无论接触什么境界,我们都是在学三学、三慧。

  处处是道场,人人是佛菩萨,学生就是自己一个。《华严经》里面一个学生,善财;《法华经》里面一个学生,常不轻菩萨,你们去念「常不轻菩萨品」。所以我们学善财、学常不轻菩萨,你这一生必定成佛。讲到断烦恼障,头一个,要去私欲,私心、欲望要断除。如果有一丝毫私心,还有一点欲望,诸位要晓得,你的烦恼障天天在增长,你菩提心没指望,怎么能得禅定?不要说世间五欲六尘你从心地里头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弘法利生这个念头都不能有。为什么?弘法利生还是欲望,还是你的障碍。弘法利生自己要不要做?要做,天天做。今天做了,今天圆满,明天,不想明天,想明天什么?想明天就有欲望、就有私心。所以佛教我们随缘不要攀缘。想到明天,想到我要如何如何做,那就是攀缘,你的心就不清净。明天还没到,想它干什么?明天,明天再说。换句话说,总而言之,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大慈大悲。大慈大悲里头又不能有欲望,连弘法利生的欲望都不可以有,连成佛作祖的欲望也不能有,我自己要如何得一心不乱,这个欲望也不能有,一有这个念头,都是障碍,你的心不能得一。

  所以你看看这个地方的一段,非常重要,你看观世音佛教给他的,先教他发心,然后教他修行。菩提心是觉心,然后修的这个行都是依觉而行,决定不迷,所以这个叫三慧。古德告诉我们,菩萨修行首先要发大心,然后依圣教,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你要是不依圣教,你自己意思以为怎么怎么做法,那个问题就大了。今天的佛法正是走的这个方向,所谓是新佛学,把古人的圣教说之为什么?传统佛学。传统意思就是旧佛学、老佛学,可以不必要了,现在我们要学新佛学。新佛学,给诸位说,多半都是胡造谣言。真正有成就的还是传统的老佛学、老办法。这是他们说的,其实佛法里头有没有新旧?没有新旧。六度里面讲精进,既然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不杂,天天在求进步,那哪有旧?所以佛法永远是新的。

  把这个真正新的看成旧的,可见得他已经落伍,他才是旧的,那是颠倒、是错误。我们中国这个古学也不旧,如果要旧怎么能够说日新又新?既然日新又新,那么它永远是新的,怎么能称为旧学?怎么能称为古学?这都是我们观念的错误,认识不清,受害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所以一定要依圣教,千万不要依自己的意思。佛在经典里头一再的教诫我们,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可以依照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因为你自己的意思是错误的。证得阿罗汉以后,可以依照自己意思,阿罗汉算是正觉了,菩萨那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因为阿罗汉已经将烦恼障断尽,不迷了,这个时候的意思靠得住,可靠。我们现在烦恼障没有断,我们的心意决定不可靠,如果依自己的意思,可以说有无量无边的过失,再要是自以为是,那就没办法。所以一定要依佛教诲,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思修这三个字的意思刚才跟诸位说明白了,这三个字意思非常的广泛,浅深差别很大。诸位想想,菩萨修学真正用得上闻思修三慧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只要你会用这个法门,真正用这个法门,你就是圆初住的菩萨,在净土里面讲,是证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在戒定慧三学的基础上,还没有到三慧,证得了理一心,这个时候三慧。所以理一心,正如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讲的,有浅深次第不相同,同样是证理一心的,有人证得浅、有人证得深。我们一看大经就晓得,像《华严》里面讲,圆初住就证得理一心,到等觉还是理一心,这个位次就有四十一个差别不同,浅深次第不相同。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三摩地就是一心不乱,理一心。怎么修的?从闻思修,三慧修的。

  闻称闻慧。为什么称之为慧?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如果我们落在分别心里面不叫做慧,离心意识这才叫慧。由此可知,闻是用闻性闻,不是用耳识去闻,耳识是随著声尘流转,那怎么叫慧,那叫烦恼。耳识随著外面的音声起什么?起喜怒哀乐,譬如你听音乐,有的时候听到欢喜,有的时候听到流眼泪,那就是你的心随著音声流转,外面的音声感动了你的心。那个心是什么?妄心,意识心。这就叫什么?心随境转。心随境转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如如不动,不会随境转。讲到三慧,这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在耳叫闻性,在眼叫见性。见性见的是色性,不是色尘,色尘是染污的,是不平等的,色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所以他见性。在耳是闻性,闻的音声,这个音声是声性,声性也是清净的、也是平等的,这个里面决定不生喜怒哀乐。诸位要晓得,七情五欲是烦恼,我们凡夫见色闻声生烦恼,起烦恼。像这样的菩萨,见色闻声开智慧,不生烦恼。

  这个境界我们很难体会得到,原因在哪里?就是我们从来都没有过这个经验,换句话说,从来你就没有离开过心意识,你怎么能体会得到?你几时也要是离开心意识了,你就体会到这个味道,你的智慧真正开了。所以这个地方的闻是讲的闻性闻声性。这举的一个例子,其余都要晓得,见性见色性,乃至於这个意根,意根之根性知的是法性。这在禅家讲,明心见性,在净土里面讲,理一心不乱。闻如是,思修也就不二。所以它这个思不是第六意识的思,也不是唯识里面讲的遍行心所里面的思,也不是善恶之思,那些思都叫做邪思,都叫做邪智慧。凡夫、外道、权教、小乘都落在邪智慧里面。所以佛在本经责备阿难尊者说,阿难重强记,不免落邪思。阿难尊者博学多闻,佛所讲的他都能够记得,可是佛还是责备他,你虽然博闻强记,你还是落在邪思惟里。由此可知,什么叫做正思惟。这一句的意思,如果说得稍稍深一点,这个思专注闻性,闻性跟声性是一性无二性,这个要记住。我们讲六尘,六尘之性与六根之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在六根,六根是指有情众生,我们叫它做佛性,六尘,我们叫它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不是二性。这个地方的思就专注在闻性上,你要是专注在法性上也可以,那是一样的。千万在这里不要说,为什么专注在法性上,不一样吗?是一样,因为是一性无二性。这个叫明心见性,因为你专注在性上,你於尘就不染了,也就不著了。

  凡夫为什么见色闻声会染著?就是他见相不见性,在相上起了妄想,起了虚妄的分别执著,而这个分别执著实在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执著不到。何以执著不到?大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相、心相,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换句话说,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身外之物你还能够控制得了,你还能够执著得住吗?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这个身相,诸位多少能够懂得一点,纵然体会不到,因为常常讲,这个色相是刹那生灭的,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所以这个一切色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刹那生灭相,相续相,可见得它不是真实的存在,你怎么能够执著?连自己这个身相、这个心相,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身心之相都了不可得,外头境界相你有什么能够执著得到的?所以搞来搞去都是一场空,这是我们要明了、要了解。

  讲到修,这个地方绝不是有种种造作、功行、修为,不是的,这个地方的修,也就是大经里面常讲的,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这是真修。而我们现在的修学是有为的修,有相的修,不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之修,从断惑上讲修,从明理上讲思,是一不是二,是同时的,不是次第的。所以这个闻思修是同时的,没有次第、没有先后,决定不可以误会,闻了以后再去思,思了以后再去修,把它分作三个阶段,那就大错特错,那就不是一,那就变成三了。所以这是一,一才是智慧,二就是妄想。诸位要记住,一心是智慧,二心是妄想。你能够在二六时中,在一切境界里,保持你的心是一,你这个心念念生智慧。你要有二,有我有人、有是有非,有二,二是妄想,智慧就没有了,把你圆满的智慧变成无量的妄想。所以会修的人,把无量的妄想又浓缩成一个智慧,佛与凡夫差别就在此地。

  讲到真正修行,虽然不是我们的境界,可是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也要把观世音菩萨的境界略略的说几句,诸位究竟能体会多少,是大家自己的事情。首先前面讲了闻,闻是讲接触,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大家想想《百法》里面所讲的有为法,九十四种,「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观就是此地讲的,他一下就通达了。也像我们本经前面所说的,如来藏中,妙真如性,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个几句话跟《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一个意思,《金刚经》这四句偈就是《楞严》这几句话的总结。真正通达这个境界相的真实相这叫慧,而自己的心常住在这个境界当中,不昏沉、不散乱,一切微细的烦恼自自然然的消失,觉心逐渐逐渐的圆满现前,这叫做正修。它这个闻思修是这个修法,这样的修法才能够入到甚深的一心不乱。

  刚才给大家讲的,一心不乱有浅深差异,从圆初住,到等觉菩萨,都是一心不乱,用的这个方法。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起心动念,那完了,那修什么?天天在境界里打妄想。最后我告诉诸位,佛门里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成功与否是你个人的事情,师父领进门,只给你做一个增上缘而已。三摩地就是常住真心,就是本觉理体,如如不动。好,今天我们就讲这一段,前面几句非常重要。后面讲菩萨修行的境界,你看这个境界,我过去跟诸位说过,学佛不但是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我又补充了三句,要明白道理、懂得方法、认识境界。下面就讲观世音菩萨修行的境界,一开端什么境界,再进一步什么境界,到后来什么境界,这个经上都说得很清楚。

资料恭摘: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三集)  档名:07-006-000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