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14集


   日期:2015/1/11 20: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百五十三面,第二行: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从这个地方开始。在上一次给诸位说了,这是四不思议,这四种不思议比前面的境界更高、更殊胜,这是观世音菩萨证得圆通以后的境界,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修行的方法。『初获』之「初」,这个初字,就是这一章一开端,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他所修学的方法是初於闻中,返闻闻自性,用这个办法。所谓初於闻中,这是就六根里面一根来说,一根明了之后,根根皆然,都一样。他所修的是耳根圆通,耳根所取的境界就是声尘,声尘这个境界当然是非常的广大,也是无量无边,在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个是动,我们讲有音声,有声就叫做动,另外一种就是无声,无声就是静,这个静也是耳根所对的对象。诸位要记住,不要以为说,听的有声音的时候,我听到了,没有声音的时候,我没有听到,这个话是笑话,这是错误的,没有声音是静的境界,你也听到了。所以你听到的,一种是有声,一种是无声,就是一个是动的境界,一个是静的境界。

  这个地方讲,著重在这个初字。实在讲,初相不可得,为什么?因为闻性它是不生不灭的,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初相你到哪里去找去?这是说真实话,初相不可得,从方便当中我们可以说初相。以往我们是迷在境界里,从今天起,返闻,这一返就是觉了,觉悟了。不知道回头,随著境界迁流,愈迷愈深,这才叫做生死。这个问题是相当的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把它讲清楚的,牵涉到的经论也很多。我们这个讲堂确实也是蒙佛菩萨特别的加持,为什么?我们不是有心的,不是我在这里讲经故意配合得那么好,把种种经论配合起来,不是的,凑巧凑上了。我们《起信论》最近就是讲到这个问题,讲三细六粗,你要把三细六粗的道理统统明白了,你才晓得怎么个返闻,这个意思就能体会得到。三细六粗是说我们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无明是什么样的过程变现到我们眼前的境界,现在《大乘起信论》就是讲这个道理。换句话说,我们本来是觉悟的,本觉本有,本来是觉悟的,现在不觉了,现在迷了。什么原因迷的,几时迷的,一直迷到今天这个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如果你通达《起信论》了,一切大乘经就不困难了。《起信论》是一切大乘经的精华,经义当然它有相当的深度,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它有相当的深度。可是我们初学的人也不必害怕,为什么?我们有时间,我们慢慢来研究。自己有时间可以研究注解,但是注解不可以看杂了,我们给诸位选的这两种,这两种是初学人可以说是标准的注解,不要看多、不要看杂。因为《起信论》的注解很多,差不多有七、八十种注解,不要看杂了,看杂了以后看乱了,反而增加困扰。就依这两种注子都好,而两种注子里面我们以慈舟法师的注子为主,看到有疑问的时候,再参考日本汤次了荣的注解,就是丰子恺翻译的,看这个本子,他注的比较上新一点。两个本子合起来看,再听讲。如果认真的话,我还希望同学们你们自己最好私下有研究讨论会,才会真正有心得。一个星期你们有三、五个同学,最好讨论会不超过十个人,像小组的形式,自己有这么几个同参道友,每个礼拜有一次、二次时间来做深入的研究讨论,这对大家修学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当然你对观世音菩萨这种修行方法你就晓得门路,你也就会有一个概略的认识,自己应该如何修学也就不难了。此地这个初,在《起信论》里面讲就是始觉,四种始觉我们都讲过了,这个是始觉。从前不觉,现在一下觉了,耳根接触声尘,这个初觉了,始觉了,眼见色觉不觉?鼻嗅香,舌尝味,身对触尘,意对法尘,一觉一切觉,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你会用一根了,这六根全都会用。这就是初於闻中那个初的意思,说初获,或是他得到了。得到了什么?『妙妙闻心』,这一定要讲到返闻自性的时候,返闻之闻就是始觉自性之性,也就是始本合一,不但本觉妙,始觉也妙,本觉是心,始觉也是心,所以叫「妙妙闻心」。这个妙字,一个就是本觉,一个就是始觉,皆妙。

  现在也许同学们困难的地方就是这个返闻,返闻怎么个返法?是不是我们这个闻性出去之后得回头来?这个难懂。《楞严经》里面举的见性,十番显见里头说得很清楚,我们这个见性,是不是见到物相了,然后又回来?没有这个道理!这里面牵涉到唯识的问题,上一次我也跟大家提到过,唯识纵然大家不愿意去专门修学它,因为那个的确太麻烦、太繁琐,但是唯识说理是比一切经都说得详细,那个理本来就复杂,所以讲起来当然复杂,当然难讲,但是唯识的大意我们一定要懂。换句话说,最低限度,像《百法》、《五蕴》、《二十颂》、《三十颂》、《规矩颂》,这是要下一点功夫去研究的,这个等於说唯识学里面的常识。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统统要晓得,这几门功课可以说是大乘佛法里面的共同科目,而且是必修的科目,要懂得,懂得这些说法就方便得多了。

  所谓返闻就是不用心心所,就是返闻。交光法师在本经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修学的纲领,他劝我们舍识用根。我们晓得,本经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本经精华的一部分,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是我们念的这一章,这是全经的精华,最重要的一部分。观世音菩萨提倡的返闻闻自性,交光法师不叫我们返闻闻自性,叫我们舍识用根,是什么意思?诸位要晓得,舍识用根就是返闻闻自性。是从哪里回来?是从识里面回来,回来的时候用性,用六根的根性,就叫做返闻闻自性。这里面实际上就是个返,因为闻性它从来没有中断,闻性是真常,常住真性,这个返的意思就是不用,因为在以往我们六根涉境全用心意识,就是唯识里面所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自己认真的反省反省,我们在二六时中见色闻声,是不是都用心意识?观世音菩萨他高明的地方没有别的,用心意识这是用的妄心,心攀缘境界,往境界上跑,在境界里面起贪瞋痴慢,顺著意思的,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是妄心。实际上说,八识还不太有大过失,真正作怪的、造业的是心所,六道凡夫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二十六个烦恼心所里?你在见色闻声的时候,六根接触境界的时候,所谓合了你心意,合了你的意思,你们想想合了你什么意思?真心里面没有意思,六祖大师所说的,那个真心是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心里头没有意思。阿赖耶识里头是只落印象,它也不分别好坏,就像布袋和尚那个大口袋一样,他没有分别心,人家供养什么,往袋子里一装,他看也不看,那个大口袋尽管装就是,好的也装,坏的也装,他不分别。第七识的执著,第六识的分别,可以说都不是心,你说合哪个意思?都没有。那个意思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讲心,心是什么?贪心。谁喜欢?贪心所喜欢。谁讨厌?瞋恚心所讨厌。

  所以众生用的心,诸位要晓得,他要能够用八识,那就相当高明了,他不但把真心忘掉了,八识也忘掉了,他所用的心就是心所,而且在心所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用的烦恼心所,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用的这个,把这个东西当作心,所以你那个心就多了。我们昨天在《华严经》里面所读到的,连三地菩萨都有这个能力,随众生种种心示现种种身相。所以我们有多少心?无量无边的心。这二十六,像百法里面这个二十六是归纳,展开来,你看经上讲,八万四千烦恼。烦恼就是八万四千吗?八万四千不太多,也不算多,八万四千还是纲目。你看四弘誓愿里面所念的,「烦恼无尽誓愿断」,可见得这个烦恼是无量无边的、是无尽的,经里面把它归纳为八万四千。解释的时候,八万四千太麻烦,所以再归纳,像《瑜伽师地论》里面,把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怕初学的人受持不了,再归纳,归纳为百法。百法里面,烦恼就占二十六法,一切众生拿这个东西当作心。所以世间人常讲心猿意马,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那个心太多了,一会这个心做主,一会那个心做主,贪心所做主了,你喜欢了,烦恼心所做主了,讨厌了,就这么回事情。由此可知,自己对自己都做不了主,这很可怜!世间最恩爱的是夫妻,谈恋爱、结婚的时候,贪心所做了主,结婚之后,意见不对了,贪心所不做主了,换了一个主人,换了瞋恚心所做主了,要闹离婚。你问我,谁是你?你要真正把百法念通了就晓得,没有我,确实没有我。

  《百法明门论》的宗旨,天亲菩萨在一开端就讲得很清楚,百法是解释什么?解释佛在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无我」,所以到后面说出「人无我,法无我」,的确,我是主宰,你根本没有主宰。就好像一个国家一样,有众多的人民,今天这个做总统,做了两年又换了一个,你说这个国家哪一个是主人?没有主人,为什么?他过几年就要换掉,几年一换,几年一换。国家还有定期,像美国四年换一次,我们这个心所刹那刹那之间在那里换,没有主宰!内随著心所奔逸外面六尘的尘境,这种现象就叫生死疲劳,经上常讲的。佛看到这种现象,称之为「可怜悯者」。诸佛菩萨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劝导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回头,返就是回头。从哪里回头?要从那个心所里头回头,而不是叫我们从尘境里面回头,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从外面境界里面回头是对初学人说的,初级的佛法。为什么?因为初级的佛法,外境勾引我们,来诱惑我们,实际上外境哪里会诱惑?不会诱惑的,境界没有诱惑的能力。你们念念蕅益大师他老人家那篇开示你就了解,人家说得很清楚,境缘没有好丑,好丑生於心。什么心?就是心所,好丑是你的心所,境界里没有。但是你这个根对境界的时候,你里面这个好丑的心它自然就出来,这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定力,你自己不觉,所以这些烦恼心所往境界上奔逸。其实是不是真的向外境奔逸?又不是,诸位读唯识就了解这个事实。所以在初学的时候是禁止,外面境界愈少接触愈好。

  所以从前的修行人不接触社会,都在山林之中,世间一切人事他都不过问,心容易清净,眼不见,耳不听,心清净,这是初学的。重不重要?重要,因为初学的目的是在求根本智,所以很重要。我们看这一代的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不容易成就,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这个阶段的训练,我们今天修学,一开始修学就接触大众,就博学多闻,这个事情难,所以往往一生不管你怎么勤苦用功,你都不能成就,这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受过基本训练,没有在根本智上用过功夫,难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常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跟同修提起来的,希望大家要注意。因为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博学多闻是后得智。《华严经》是一个榜样,你要问善财童子修的是什么?他修的就是返闻闻自性,他就修的这个东西。他的根本智是在文殊菩萨会下建立的,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下,就是像我们一般从前初出家在丛林寺院里面修学是一样的,在那个地方毕业了,所谓毕业就是得到了根本智,然后才离开道场,离开老师到社会上去参学,五十三参就是现实的社会。你要问,那些善知识在哪里?那个善知识就代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像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所接触的就是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接触大众的时候,他开智慧,他成佛,功德圆满。我们接触这些大众,天天生烦恼,接触大众心里不愉快是烦恼,生欢喜心也是烦恼,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烦恼。

  参学那叫大修心,修什么?叫历事炼心,在境界里头练平等心。实际上就是佛在《金刚经》里面讲的两句话,去练「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修的这个。佛在《金刚经》上只有八个字,两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华严经》里面,《四十华严》前面三卷半是本会,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会,从三卷半往后一直到这个经的第四十卷完了,就是五十三参,你看看,那么长的经文,学的什么东西?就是学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要拿《金刚经》这两句话做一个文章的题目,《四十华严》,这个四十卷去掉三卷半还有三十六卷半,那就是文章,那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的注解。那个两句话你要是不懂,你去念《四十华严》,那就是那两句话的注解。

  理论、方法都明白了,我们日常生活就是修行,日常生活就是五十三参。这是把佛法的理论、方法跟我们实际上的生活融成了一个,那就是此地讲的妙妙闻心。根本智是本觉,这个返闻的返是始觉,始本不二!善财童子就是修的这个,观世音菩萨也是修的这个。可是这个话再说回来,特别跟大家强调,没有根本智,我讲得再清楚,你听得再明白,也是没用,也是枉然。不是我在此地好像是看轻了诸位,不是的,你们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待人接物,你心里头生不生烦恼?生烦恼那就不行。你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你没有根本智,很简单,一句话。如果你有根本智,你二六时中待人接物你不生烦恼,生智慧,像善财童子一样,生智慧。那是因为他有根本智,所以人家是不生烦恼,智慧增长。智慧天天增长,时时增长,他怎么不快乐!我们自己修学,检讨检讨,一天到晚都在生烦恼。生烦恼什么?我们不是长智慧,我们长的是邪见,长的是无明。天天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这怎么得了!这些是事实,我们读经不能不晓得。

  根本智的培养,在我们今天来讲,就好像念书一样,我们的机缘已经过去了,这在佛法里头等於是小学、是初中,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都过去了。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补习,一方面你在此地修学这个,在这边听讲大乘法,一方面你还要去恶补,去补你那根本智。根本智怎么补法?给诸位说,根本智就是修定,定是根本智的体,照就是根本智的用,那你不修定怎么行?什么叫定?定就是不动心。佛门里面常讲「八风吹不动」,给诸位说,八风吹不动那是小定,不是大定,那是入门,还未登堂入室。而我们今天小小的风一吹,就大大的动起来,那有什么用处?六根在境界上,眼睛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照,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这也是觉照,可是不能有分别,更不能有执著,一有分别、一有执著,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了了分明,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定慧具足。不分别、不执著是定,了了分明是慧,你要能够常常保持这个境界,这就是定慧等学,你要能保持得住,永远不能叫它失掉。这是我们常讲的,这是一个修行人的自受用。他受用,别人来请教你问题,来问你,随问随答,这是从你定慧里面变现出心心所为他受用,我这个话讲过很多遍。变现出的心心所可不是自受用,自受用那就坏了,是他受用,自受用永远是清净,这个是自受用。他受用,就像《华严经》里面我们读的,此地观世音菩萨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应机说法,那是他受用。自己永远住在一真法界,这个才叫做妙妙,耳妙妙闻,眼妙妙见,舌是妙妙尝,鼻是妙妙嗅,无有一法不妙。你看《法华经》称为《妙法莲华经》,我们讲经题的时候也给诸位说过,无有一法不妙,这个妙字很难讲。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心精遗闻』,这个「闻」就是能闻与所闻。诸位要晓得,能所是相对的,相对就不是真实的。相对从哪里出来的?从分别执著出来的。「遗」是什么?遗是把它摆脱了、放下了、舍弃了,就是能闻所闻都没有了。这是功夫,这也是境界。初学的时候能所一定是存在的,譬如我们开始修,我们学返闻闻自性,学舍识用根,像我刚才跟诸位所讲的,二六时中六根在境界上去训练。这个时候训练怎么样?是有能有所,能见能闻的是六根根性,所见所闻的是六尘境界,有能、有所,有根、有尘,都是对立的。遗,离开了,解脱了,放下了,是不是能闻的根没有了,所闻的境界也没有了?不是的。到底什么没有了?心所没有了。诸位要晓得,我从唯识里面给诸位讲,能闻的是心所里面的见分,能见、能闻、能尝、能觉、能知的全是见分,所见、所闻、所嗅、所尝的是心所里面的相分,把这个离开了。这个一离开怎么样?光有八识,与八识相应的心所没有了,不是根没有了,不是外头境界没有了,是说这个没有了。更进一步的,功夫再提升一级的,把八个识的见相两分也没有了,这个功夫就高了。所以这是要相当时间来训练。你要问究竟要多长的时间?因人而异,每个人不一样,根利的人时间短,根钝的人时间就长。什么叫根利、根钝?简单的说,分别执著轻的人,烦恼轻,他的时间就短,分别执著重的人,就是烦恼重,他的时间就长,所以这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由此可知,你要想真正的修行,断烦恼是第一桩要紧的大事,不断烦恼怎么行?可是你要想断烦恼你得要记住,特别是在寺院里头,要做清众,这才好修行。清众就是修行人,执事是护法的,这个诸位要晓得,执事是护法的。所以在从前寺院丛林,那是修行的道场,做清众的人他什么事情不闻不问,寺庙来的客人他理也不理,看都不看一眼,他心清净。所以有些人:「这个庙里和尚架子好大,都不理人的。」他不是,他有专门接待的,有知客、照客师,他们负责任接待,有当家、住持和尚,他们接待的,清众不接待。执事是修福的,是护法的,就是护持这些清众,让他们好好的修行。人家那个道场大,一个道场住几千人,少的也有几百人,所以你看丛林执事一百多个。现在都是小庙,小庙怎么办?清众要兼执事,这个麻烦大了,都变成了修福,没有法子修慧了。这是我们今天要晓得自己的苦难,我们自己没有福报,没有生在那个有福报的时候。

  虽然出家了,还是样样都放不下,谈什么修行?我学佛出家之后,一直就是有一个愿望,但是这个愿望一直到今天都没办法实现,没人发心护持。我们有一个道场,出家人统统做清众,一切执事都由在家人来做,一个寺院里,住持、当家,所有的执事统统一律在家人,出家人什么事情都不做,那就会有成就。但是现在出家人害怕,庙里住持、当家都是在家人做,有一天他不高兴,把我赶走,那我们不是糟糕了吗?又放不下,连组财团法人,我们出家人的人数一定要超过在家人,这个权力我们才能拿得到,这还能成就吗?这还能断烦恼吗?在家人把我们赶走,我们走就是了。我们要好好的修行,他求之不得,他会供养,好好的招待的。我们要为非作歹,不好好的修行,他把我们赶出去,那是活该。所以何必要提防,何必要操这个心?事情还没有到,就在那里分别、计较,就在那里打妄想,怕哪一天没有饭吃,哪一天被人赶跑了,你想想看,心里想这个,他不想道,他不多念几声阿弥陀佛,他不想西方极乐世界,不想阿弥陀佛哪一天快点接我去,他不想这个,这都叫颠倒!

  所以正信居士,真正明了佛法,要真正想修福报,应当要发心护持。在今日发心护持,那就得要担任道场里面的执事,让出家人真正在这里修戒、修定、修慧,一心一意的用功,将来担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这只是一个愿望,一个理想,一直到今天,都无法实现。我们道场的确是希望交给在家同修来管理,馆长一个人人手不足,所以我们住众要帮她忙。如果你们在家同修肯发心,代替他们那些职务,让这些出家人天天能够用功,能够办道,不问这些事情,外面人来的时候,我们闭著眼睛,招呼也不打一个,成就戒定慧,这是无量功德。可是出家人自己也晓得这个道理,心真是清净,「这个事情不要我管了,那权力落到人家手上了。」那你糟糕了,你这个闻怎么能遗得掉?你这个能所如何能摆脱?能所摆脱,给诸位说,就得一心不乱了,在净土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而且这个地方的一心是理一心不乱。在家居士这样供养是真供养,这个福报无量无边!你供养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真正得理一心不乱,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将来决定往生。你想想看,你已经送了几个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怎么不念著你?阿弥陀佛那里说人情也要把你带过去,「阿弥陀佛,我之所以能够来,承他们几位护持的,他对我恩德很大,阿弥陀佛,求你宽容,也得要把他接来。」阿弥陀佛一定答应,也得把他接去,这是必然的道理。我是阿弥陀佛我也会答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

  没有人护持很难很难,为什么?你要分心,心不在道。还是要这样下去,出家、在家两边都要吃亏。为什么?两边都不成就。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出家人真正能放下,在家同修能够负起护持的责任,两边得利益。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些精舍道场全是在家人住持的,出家人没有家,这个家是别人的,是在家人的,出家人是在家人请来供养的,没有家,是请你到这边来弘法利生的。好比学校一样,在家人是学校的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是有所有权的,出家人在这里面是教员,教员是人家聘请来的,你教得好,我继续聘你,教得不好,教了一个学期,解聘了,你到别的地方去。目前的确事实上有障碍存在,使我们没有办法如理如法的修学。如果说是在大众当中,就是说清众兼执事而能够成就,这是大善根、大福德,这不是普通人,换句话说,根本智跟后得智他是同时在修,同时在完成。这是非常手段,当然也得非常人才能成就,不是一种普通正常的手段,换句话说,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今天我们佛教修学为什么不能成就?你要把它根本的原因找出来,就好像治病一样,他的病根在哪里?他的病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找到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治不了别人,至少可以治自己,纵不能利他,能够得到自利。所以这些修学基本上这些大道理,我们要不能够透彻的理解,你的功夫没法子用,一般所谓说功夫用不上力。

  这个「心精」就是本觉,也就是佛在此地所讲的如来藏性,在净土法门里面讲就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当体是绝待的,它不是相对的,能闻所闻是相对的,离开了相对,绝对的性体现前,就是禅家所说的「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此地这个心精就是灵光,这是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它显现出来了。这个境界在禅家叫明心见性,遗闻就是明心,心精就是见性,就是明心见性。『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这两句意思是说,既然你的心性完全透出来了,念佛人讲你已经证得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六根作用圆融了,所谓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因为有能所对立,所以这个六根不能互用,到这个时候能所离开了,六根互用了。这在我们一般人讲就有神通了,不但眼可以见,耳朵也可以见,不但耳可以听,鼻子也可以听,六根互用。为什么?因为六根之体是一个,是一体不是二体。这个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诸位从这个地方也就理解,你自己念佛功夫到一心不乱了,你要是真正到了证得理一心不乱了,六根互用。六根互用了不起,你后面有人来你也看得清楚。眼睛长在前面没长在后面,为什么?头是身根,眼能见,身也能见,全身都能见,就有这个能力,你才真正是理一心不乱。你要没有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你说你理一心不乱,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是属於增上慢,不是你自己真正的境界。到你六根互用的时候,这是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是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一根返源,六根解脱」,再不拘於本根了。譬如我们平常这个眼见,见是属於眼根,本根是眼,闻,本根是耳,到这个境界之后就不必了,六根可以互用,每一根都有见闻觉知嗅尝的作用,根根都有这个作用,所以才叫做「见闻觉知,不能分隔」,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也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一真法界。你看迷的时候,六根,起六种不同的作用,悟的时候这六个成为一根,起一个作用,六根统统起一个作用。一才是真的,六是虚妄的,不是真的。《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妙之体,到这个时候现出来的相是圆融交彻的互用,这才叫做圆融,「成一圆融」,无障无碍。《华严经》里面讲的,这是清凉大师讲《华严经》所说的,讲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一真法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我们看《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四十经》里头这个题目是具足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解脱境界就是无障碍的境界。有障碍那就不能叫解脱了,无障碍这才叫清净,清净就是无碍,有障碍就不清净了。那个「宝觉」,宝在此地是个形容词,是比喻,好像世间的珍宝,它有价值,它有作用。在此地比喻成一圆融这个觉性,它的作用广大无边,我们赞佛讲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才称之为宝觉。在如来果地上是圆满的,在见了性的菩萨上是分证的,像《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有。那个地位愈高的是愈接近圆满,地位愈低的他的能力就愈小。能力虽然小,诸位要知道,都不是凡夫、小乘、权教菩萨所能够比的,统统比不上。因为人家的确是离开了能所,这是六根解脱,权教、小乘都没有到这个境界。这一段里面所讲的,实际上这段文很长,我们今天才讲这个几句。这几句的境界,如果从《仁王经》上来讲,这是寂灭忍的境界。寂灭忍在《仁王经》里面有上、中、下三品,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就是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如来果地。所以这个境界是寂灭现前,生灭寂灭的境界,所以才有这样殊胜的大用随缘,自在成就。菩萨向下则说了,说他这个功德,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万德万能。『故』,「故」就是因为前面这个缘故,所以在前面特别著重在初获这个初字,也就是说明他用功的方法。《楞严经》我们讲过很多次,「观音菩萨圆通章」讲的次数特别多,由过去到现在,我们是愈讲愈细,愈讲愈精,你们诸位找到从前的录音带拿来对对看你就晓得了。现在我们是自己道场,不受时间限制,所以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可以细说。这样细讲,这种机缘非常难得,希望大家要能够把握,要能够珍惜。讲得愈细我们愈容易明了,对初学的人是愈有利益。

  『我』是观世音菩萨自称,能够现『众多』,这个「众多」是无量无边,『妙容』就是随类化身,前面讲的三十二应身,这一句说的化身,无量无边的化身。『能说』,这是讲说法,『无边秘密神咒』,诸位一听说神咒,不要就以为是咒语,所有的经都叫做神咒。「神」所谓是神奇,「无边」这是多,「秘密」这是讲深密,是凡夫、外道、权教、小乘都不知道的,像佛讲一真法界、讲一心不乱、讲三细六粗,都是权小、二乘所不晓得的,这都称之为秘密神咒。这就是说明菩萨不可思议的圆融清净,所以才能够在十法界无量无边刹土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化无方。这一句是总说,底下就分别来讲。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十四集)  档名:07-006-001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