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什么是“太上感应”?


   日期:2015/1/15 14: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习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题目“太上感应篇”的意思。实际上,“太上感应篇”这个题目,有外内两层含义。

先说这个题目的外义。“太上”是道教祖师老子的尊称,“感应”是指人的思想——无论有无言语和行为与之配合,都具有招感未来痛苦与快乐的作用,“篇”就是“文章”的意思。因此,“太上感应篇”的外义就是“老子向人们阐述哪些身口意会招感痛苦、哪些身口意会招感快乐的文章”。

再说这个题目的内义。“太上”中的“太”是“最大”的意思,也就是“大得能够包容一切万法”;“上”就是“在一切万法之上”的意思。

什么东西“大得包容一切万法并在一切万法之上”呢?这个东西就是道家所谓的“道”。什么是道呢?《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不是真正的道,真实的存在是没有任何形状与颜色的,也就是说,真正的道不是言语与思维的对境,无形无相,无色无味。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眼不能见,所以微细;耳不能闻,所以稀薄;手不能抓,所以无形;用眼耳手这三者根本无法探究“道”是怎么回事;在上方也没有变得明亮,在下方也没有变得黑暗,到处都是,无法用言语说出来,又与万物同体,故没有任何形状;也不是任何物体,所以也称为“惚恍”;既不能看到它的开始,也不能看到它的尽头,执受这个恒古长存的道,就能驾驭当下的万法,也能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所以道是万法的源头。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意思是说,道,心与之相应就可以驾驭它,但却没有任何痕迹;深远啊,好像是万物的源头,在道中,万法的形状、纷繁、明暗、质地,都化为乌有;皎洁啊,道若有若无。我不知它从何而来,好像没有开始。

道家所说的这个“道”,其实也就是佛教常说的真心、如来藏、空性、心性、法界等。《肇论》中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意识是说,天地万法之中,有一个宝贝,虽然与万法一体,但不为人所知。《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中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又说:“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起信论》中说:“真如自体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知讷禅师《真心直说》中说:“《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而在禅宗里面,“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断尘根故;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有时名曰‘无鑐(xū)锁’,关闭六情故;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心珠’,种种异名,不可具录。”

什么是“感应”呢?“感应”是太上,也即是心性,所具备的功用。感,是指它能没有任何差错地感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是指它感知后能回应人的思想,将人们思想的内容呈现在其面前。譬如,一个人心中想的全是极乐世界的场景,心性就会感知到,并且会将极乐世界呈现在他面前;如果心中想的是天堂的场景,心性也会感知到,也会将天堂呈现在他面前;如果心中想的是三恶道的场景,心性也会感知到,最终将三恶道的场景呈现在他面前。如《道德经》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里,“天网”指的就是太上心性,“恢恢”是说心性遍满虚空,到处都是,“疏”是指心性不为肉眼所见,“不漏”是指不会遗漏掉我们的任何一个念头,也就是说,它会感知到我们的所有所思所想,并会将所思所想呈现在我们面前。憨山大师《参禅法要》中说:“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净水如意宝讲记》中说:“一、没有如来藏单有发愿能不能实现?答:实际上,没有如来藏的话,就算发百千万亿条愿,也一条实现不了,没有本具的自性功德,单凭发愿怎么能实现?就像对着石头再怎么发愿,也不可能让它流现无量色身、无量净土庄严。二、只有如来藏没有发愿能不能流现?这也不可能,比如六道众生都本具如来藏,但没有发起建立净土、普度众生的大愿,也只是随染缘变现秽土,轮转六道。……所以,流现色身、眷属、刹土的关键因就是两个:一是如来藏,二是发愿。前者是根本,后者是俱有缘。”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向如来藏输送什么,如来藏都能感知到并能做出回应;心向如来藏输送净土,如来藏就会呈现清净的净土;心向如来藏输送六道轮回,如来藏就会呈现杂染的六道轮回。

实际上,道家教法的精髓就是“道德”二字,其中“道”就是这里所说的太上,而“德”就是这里所说的“感应”。“道德”二字的含义用佛教二转法轮的词汇来说,“道”对应着空性,“德”对应着因果,或者“道”对应胜义谛,“德”对应世俗谛。用三转法轮的词汇来说,“道”对应着如来藏,“德”对应着如来藏可以随众生心变现世间万象的德用,心相是怎样的,变现出来的外境就是怎样的。用禅宗的词汇来说,“道”对应“心性”,“德”对应“心”。

所以,“太上感应篇”的内义应该理解为“阐述心性随人的善恶念而呈现祸福的文章”。

不少人都看过阿拉伯的神话故事《阿拉丁神灯》,故事中说神灯可以满足人的愿望,只要你向它祈祷。大多数人在看这则故事的时候,都觉得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根本不相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这样一盏神灯。实际上,现实世界每个众生都真的背负着这样一盏永远都无法丢弃的“神灯”,它有求必应,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不过它不是以神灯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而是以无形无相的方式遍满宇宙一切处。任何人向他祈祷,都可以满愿。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盏心性“神灯”的存在;而且更不知道,无论我们心中起什么样的念头,即便是那些招致痛苦的念头,也会被这盏“神灯”感知到,并且没有任何偏差地将这些念头的内容呈现出来。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误用了这盏神灯。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好好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这盏心性的“神灯”。应该说,《太上感应篇》就是这盏心性“神灯”的使用说明书。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