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立命深义


   日期:2015/1/22 9: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人说:“既然降临在面前的不如意或灾难是我过去的念头招引来的,那么,假如不如意之事来临的时候,我就只有生活在痛苦之中了?”说这句话的人只明白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句话的“异熟义”,还不明白这句话的“当下义”,或者说“立命义”。

什么是“异熟义”呢?所谓“异熟”,就是人心中的念头,在“异时、异处”以“异形”而成熟为现实。异时,是指将来某一个时候——快则今世,慢则来世乃至多世;异处,是指另外一个地方——可能是今世生活的处所,也可能是来世投生的地方;异形,是指种子般的“念头”与果实般的“身心外境”两者形式不同——一者只是心中的妄念,一者却是显现在心前实实在在的事物。“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异熟义,是指过去、现在或未来某个时候,我们所遭遇的祸福,都是这个祸福出现以前自己心中的念头“长成”的。

例如,我们在某个时候眼睛看到的外境上的美丽的鲜花、高大庄严的房屋、善良温和的人等等,耳朵听到的他人的鼓励与赞美、美妙的音乐等等,鼻子嗅到的令人悦意的香气,舌头尝到的所有可口的饮食,身体所接触到的舒适的衣服、柔软的被子、温度适宜的水等等,这些都是自己过去的善念所感召的。如果过去自己的内心没有生起过善念,这些令人悦意的外境根本不会被见闻觉知到,就像仓库里没有粮食,就根本无法从中取出粮食一样。

同样,看到外境上令人呕吐的粪便、破烂不堪的房屋、行凶作恶的人等,耳朵听到的他人的讽刺、呵斥、谩骂等不悦意声,乃至鼻子嗅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受到的所有使人不悦意的对境,都是自己过去的恶念所招感。如果自己过去内心没有生起过恶念,这些令人痛苦的外境也根本不可能显现在面前,就像如果电脑硬盘上没有某张图片的文件,这张图片就根本不会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一样。

什么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当下义,或者说立命义呢?虽然出现在外境上的人、物、事决定于过去的起心动念,无可逆转,但自己当下内在的祸福——也即内心所感受到的快乐与痛苦,并不决定于外境,而是由当下的起心动念来决定。

在对“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作异熟义解释时,其中的“祸福”是指心的对境的如意与不如意,或者说善妙与恶劣,“门”是指外境上的某个人或事物,“惟人自召”是指过去的念头所招引;而作当下义解释时,其中的“祸福”专指内心的痛苦与快乐,“门”则泛指外境,“惟人自召”则是指当下的念头所招引。

例如,面对外境上的一朵花,虽是过去的善念所感召,现前自己内心如何去感受,却取决于当下的起心动念。如果生起感恩与喜悦之念,并上供下施,内心就会感到快乐,也即获福;但是如果生起厌恶、嫉妒、嗔恨等恶心,内心就会感到痛苦,也即得祸。

又如,别人的诽谤,虽是过去的恶念所感召,现前自心如何体验别人的诽谤,却取决于当下自己内心的心念。如果生起“别人在帮助我”的思想,内心就会喜悦,并会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内心得到提升;但如果生起“他在与我作对”的想法,内心就会怨恨与痛苦,这样不但自己内心得不到进步,而且还会引发与他人的争斗。

所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当下义可以解释成:内心的痛苦与快乐,不是从外境来到自己心中的,而是从自己看待外境的想法与态度来到自己心中的。

对外境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我们内心“当下的思想”与“当下的人生体验”这两者之间没有时间的间隔,没有处所的迁移,也没有形式上的差异,也即两者既不是“异时、异处”,也不是“异形”,在当下一味一体,因此将对“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这种解释被称为“当下义”。

因为当下的念头,具备“再造当下生命体验并塑造未来”的能力,可以将自己当下的苦乐感受与未来的人生遭遇,从过去的念头所定义的外境中挣脱出来,所以将对“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这种解释也称为“立命义”。“立命”就是重新定义、创立自己的生命体验。

对“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当下义,或者说立命义,反复进行思惟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教诫我们要时时把握当下的起心动念。对于富贵成功者来说,可以警示他们不要因为外境的善妙而傲慢,因为,外境虽然善妙,但如果内心的起心动念不善妙,自己当下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对于贫贱失败者来说,可以教导他们不要因为外境的恶劣而气馁,因为,外境虽然恶劣,但如果内心的起心动念不恶劣,自己当下的内心仍然是一个成功者;对于平凡者来说,可以提醒他们,生命的体验是否平凡或精彩,并不决定于外境,而是决定于自心看待外境的态度与思想。

凡夫人都以为,只要有了外在的金钱、财富、美食、眷属等,人生就获得了成功,这其实是非常肤浅的观点,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在与外境共处并受用外境的。如果思想与心态错了,即便外境很善妙,内心也体验不到安乐;如果思想与心态对了,即便外境不是很善妙,内心也能得到安乐。所以,拥有美妙的外境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自心面对当下的外境生起了正确的思想与心态,这些正确的思想与心态,不仅可以使自己当下安乐,而且还可以使自己未来也安乐。

人们都以为“吃进腹中的食物就是为我所用的食物了”,这其实是一种谬见。山珍海味,即便吃进腹中,如果肠胃不能吸收,也不能为我所用,只是从腹中过一下而已,甚至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粗茶淡饭,即便吃的时候味道不是很好,如果能被肠胃吸收,也会成为身体的营养。同样的道理,一种美妙的外境显现在面前,只有思想与心态对了,心才能真正享用到;如果思想与心态错误,心就享用不到,甚至会受折磨;一种看似粗劣的外境,只要思想与心态对了,心也能从中体验到快乐。

《太甲》中说:“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这里,“天作孽”是指因过去的起心动念不善巧而招感了现在的不悦意的外境;“犹可活”的意思是,如果面对不悦意的外境能防护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则这些不悦意的外境未必能伤害到自己的内心;“人作孽,不可活”的意思是,如果面对不悦意的外境而生起了错误的起心动念,则外境对自心的伤害就无可挽回了。例如,由于过去起了恶念而诽谤他人,以致招感了现在有人诽谤自己,这是“天作孽”;但如果自己坦然面对,并为过去的无知而深生忏悔,则这些诽谤之语虽然出现在了面前,但并不会对自心造成本质性的伤害,这叫“犹可违”;但是,如果自心认为自己很无辜,对诽谤之人怨恨不已,伤心难过,那么这就是“自作孽”,此时内心真的就受到伤害了,这叫“不可活”。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义理极其深奥,我们要对其“异熟义”与“当下立命义”这两层义理反复认真地进行观察与思惟。面对不如意的逆境,理解了“异熟义”,就不会怨天尤人,将过失推诿在他人头上;理解了“当下立命义”,就不会自觉矮人一等,颓废沮丧,自暴自弃,而会把握当下的起心动念,重新再来。面对如意的顺境,理解了“当下立命义”,就不会心生傲慢,趾高气昂,不可一世,让自心步入邪道;理解了“异熟义”,就会面向未来,再接再厉,时时审视与调整内心,让当下的起心动念止于至善,再创更美好的未来。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祸福无门)(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祸福无门)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邪YIN对家庭幸福的破坏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央视:不可思议的一幕还是发生了 

 要懂得这个世界上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蔡礼旭:《太上感应篇图说》09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宏圆法师: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 

 宏圆法师:祸福无门,唯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