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10集


   日期:2015/1/28 19: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六面,最后一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弥勒。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

  佛在这一部经上一开端,为我们说出末法时期四众弟子,不仅是在家,也包括出家,给我们说了十二种毛病。这十二种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内容,这一些毛病的病根都发生在业障深重。什么叫做业障?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每一位同修都希望著消业障,也不断的寻求种种方式来消业障,结果业障有没有消除,自己并不晓得。严格的讲,什么叫业障,恐怕都没有搞清楚,那个业障有没有消除,你怎么会知道?

  业就是造作,造作的范围非常广泛。言语是造作,身体一举一动也是造作,心里面所有的念头还是造作,所以「身语意」就把所有一切的造作统统都包括了,这叫三业。一切造作大别可以分为善业、恶业与净业。善、恶业都是障!障什么?障碍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叫做障!我们仔细去想一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天天在做业障?无始劫以来业障就很重了,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说一直活到今天,依旧是天天在造业。

  学佛了,佛教给我们离开一切善、恶业,修净业。我们真的修净业了吗?千万不要以为,我每天念几部《无量寿经》,念几遍《弥陀经》,念几声佛号,这就修净业了。净业是心清净。你的心不清净,念佛也是在造业,读经还是在造业,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非常难讲。仔细展开经卷比照比照,自己就知道了,这是根本的原因,业障深重。

  业障从哪里消起,多少人没找出门道。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第一,不求他过;第二,不举人罪,从这里消起,真正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别人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第二句不要说别人的过失,我们想想对不对?非常正确!这个业障消不掉,第一是口业,口里面天天说人是非,第二是天天心里面专看别人毛病,你修的什么行?所以念佛、读经都不是净业。

  《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修行三大纲领,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跟这个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我们真的想修行,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去作佛,你要从这个地方做起。要记住佛在这个经上的教训,句句都非常重要。世尊把这两句摆在最前端,说明这个最重要!还是看别人毛病,还是说别人是非,那就是世尊讲的你的罪业太重了,业障太重了,改不过来,老毛病时时犯,这还得了!全经里面,我们看到众务过失佛说的最多。昨天一天讲这一桩事情,今天这一段经文还是讲这一桩事情,才知道这个事情要紧,不能不知道!

  请看经文,佛叫著弥勒菩萨,「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这三句是说修行的成绩,三种成就。

  第一种「智断」。断是断烦恼!这是功夫浅的,总算他有成就了。诸位要晓得,智从哪里来的?智是从清净心来的。你的心不清净,哪里有智慧?心不清净说有智慧,经上讲这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因为你的智慧、辩才是从烦恼里面生的,这个烦恼就是从你的分别、执著里面生的。真正智慧是离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生起来才是真智慧。

  真智慧能断烦恼,「智断行者」。在宗门里面,这样的功夫叫「观照」,观照的功夫得力了。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这个功夫叫功夫成片,我们念佛的功夫初得力了。但是在其他法门功夫达到这个阶段,不能算成就,为什么?出不了三界。他的功夫这个地方断,不是真的断,是伏断,他不是灭断。伏断烦恼功夫浅,譬如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六道里面的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这个阶段,他能把烦恼伏住,但是出不了三界。如果是念佛法门,有这样的功夫就决定得生。这个净宗叫「易行道」,容易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门,这种功夫不能出三界。念佛法门有这个功夫就可以往生了,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就决定得生。

  功夫更增一层,就是「智出生者」。这个智是般若智慧,出生了,智慧透出来了,这就是「照住」。前面是观照,这是照住。净宗里面称为事一心不乱,这是三昧现前,念佛法门里就称之为念佛三昧!

  「智成就者」这是「照见」,这是高段的功夫了,也是理一心不乱。

  「智出生」,见思烦恼断了,那不是伏,是断了。由此可知,照一般经上所讲,他的地位就是阿罗汉。「智成就」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修学三种成就浅深不同,总算是有了功夫了。

  这种修行人必然是「不作世业营众务者」,他们不会做。即使去做,那是示现,是利益众生,不是自己喜欢去做。凡夫喜欢干这些事情,经营这一些世间的事业。所谓世间事业,这种事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叫做世间事业。

  「我说是人,住如来教」。「住如来教」,就是心安住在如来教诲之中,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如教修行」。佛怎样教,我们就怎么做。如教修行的菩萨,这是诸佛所护念的、诸佛所赞叹的。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於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於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於众务」。乐是爱好,喜欢作世间的事业,经营许许多多的事务。众是众多,务是事务。他喜欢做这些,而这些都是如来所禁止的。

  「为所不应」,佛说这是不应该做的。为什么不应该?前面长行讲了二十种过失,佛接著又说了二十种偈颂,重颂这些事情不应当做,他还是喜欢去做。

  「我说是人,住於生死」。「住於生死」,依旧搞六道轮回,他出不了三界。

  「是故菩萨不应亲近」。这个菩萨是讲初业菩萨,初发心的菩萨不应该去亲近他、不应该去效法他。换句话说,不能跟他学。

  下面一段佛就说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我们再要听不懂,那就没法子了。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於我。】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这个都是初业菩萨,喜欢经营许许多多世俗的事务。

  哪些是世俗的事务?佛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造七宝塔」。你们仔细想想这个例子,造七宝塔,你说这是佛事还是世间事?

  造多少个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个造得多!谚语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救人一个命,那个功德比造一座宝塔还要殊胜!这个地方造七宝塔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造这么多。

  佛说:「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於我」,这是佛亲口说的。做这些事情佛并不喜欢,佛也不认为这对他恭敬供养,没有这回事情。

  由此我们就联想到,古时候梁武帝曾经造寺四百八十所,度僧十多万人。达摩祖师那个时候到中国来,跟梁武帝见了面,梁武帝夸耀他的功德,给达摩祖师说:「我在佛门做了这么多事情,建了四百八十个寺庙,度僧几十万人,我的功德大不大?」你看就跟经里前面讲的,这个话要现在讲,就是值得骄傲!哪里晓得达摩祖师说的话,跟佛讲的没两样:「并无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就知道了。那是世间的众务,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充其量是修一点三界有漏的福报,他做的是这个事情。

  我们再想一想,《无量寿经》上的世饶王,人家高明。世饶王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比梁武帝高明太多了。他听佛讲经说法,觉悟、明白了,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他的愿心不可思议、慈悲不可思议,修成证果之后,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最好的修学环境,以这个环境提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愿成佛的众生,他都欢迎到这个地方来修学。梁武帝四百八十所寺庙,度僧几十万人,怎么能跟他相比?不能跟阿弥陀佛比!你说弥陀度多少众生?诸佛如来合起来也算不清楚。一个是喜欢世间这些事务,夸耀自己的功德,其实并无功德。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这不是恭敬供养如来,这是在造业,造生死之业。

  【弥勒。若有菩萨。於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於我。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弥勒,若有菩萨,於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於我」。佛这个说法,我们在大乘经上读得太多了。中国人最喜欢读诵的无过於《金刚经》。不但学佛的人一定读过,不学佛的人,这个世间念书人也喜欢念《金刚经》。《金刚经》上这一句话重复了十几遍;重复这么多遍,这一句话就是非常要紧的话。佛怕你一遍、二遍记不住,一再重复,让你印象深刻,这个要紧!它的前提是「於波罗蜜相应之法」。

  世尊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说了些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将它说出来?这不用我们去说,佛自己说出来了:《般若心经》最后一句,「无智亦无得」。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说「无智亦无得」。「无智」是说能空,「无得」是讲所空,能所皆空。《金刚经》上讲得透澈,「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是无智。这个心的作用是智,万法皆空,因缘所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是无所得。能所皆空,你的心是干净的,真正才到一尘不染,才是真正没事了。

  《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破四见,果然契入能所皆空,那才是究竟圆满的境界。起心动念,还有我、还有人,你没空。没有空,就是於波罗蜜法不相应。所以大家常常怀疑,为什么受持一四句偈,那个功德超过人家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他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我们常常怀疑。没有想到佛说受持四句偈,前面有个大前提在,必须是事实真相完全看清楚、通达明了,契入能所俱不可得的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受持一四句偈,那个功德是无量无边,他称性。

  「读诵修行为人演说」,读诵修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正是菩萨道,自行化他!这个人这样去做,这是真正供养佛、真正礼赞佛。佛接受!

  下面佛为我们说出所以然的道理来,为什么?「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这个话说得够明白够清楚了。,诸位要记住,「多闻」就是受持一四句偈。由此可知,这个多闻不是广学多闻,是一四句偈不断去重复的多闻。我们在这里要看清楚,他讲的是受持一四句偈。

  我们今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一天念几千遍、念几万遍,这叫多闻!为什么要念这么多遍?实在讲,还没懂!一天念几千遍、几万遍,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是不懂。读诵,是念了,有没有修行?没有修行。所以这个修行,还是口在修;除了口之外,心不相应,心里面还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应。

  怎样与这一句佛号念得相应?心跟阿弥陀佛的心是一样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是一样的,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弥陀佛的造作是一样,身语意果然与阿弥陀佛相应,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存的是什么心、发的是什么愿,都在《无量寿经》上,你去读诵。读了要明了、要解义,解了要照做。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弥陀佛。

  说老实话,阿弥陀佛不是一个人,无量无边!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怎么能生到极乐世界?身语意三业像阿弥陀佛、如阿弥陀佛,这才行、这才可以!

  所以从多闻,不从众务。这个众务里面说到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搞六道轮回,依旧不能了生死。佛在此地这说得太清楚太明显了。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於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是故弥勒。营事菩萨。於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勤是很勤奋,营是经营,很勤奋的经营这一些世法的事务。建道场是世务,造七宝塔也是世务。

  「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於众务」。有一个这样的菩萨,喜欢干这些事情,他有福报,他有威德。再有一些菩萨可能是他的学生,可能是他的徒子徒孙,或者是依止於他的,这一些有读诵修行演说的这一些小菩萨,他也教这一些人营於众务。

  「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是人」是有威德的,喜欢经营世务的菩萨,乃至於读诵演说的、依止的,都随著他一同去经营事务了。这一些人统统都是「增长业障无诸福利」。佛这一句说得是重了一些,这个福利是出世法的福利,他没有。如果是世间法的福利,他有一点。出世间的那个大福报、大利益,那他是一点都没有。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三种福业」就是读诵、修行、演说。这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换句话说,不从多营众务而生,不从这个生。

  这一桩事情,理很深,境界很细,要很细心很冷静的去观察,你才能体会到。体会到佛的慈悲,体会到佛的真实教诲。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看了还不以为然。现代这个社会上,大家眼睛里面所看的是什么?慈善、救济、福利的事业高过一切,为举世人所赞叹、所恭敬。你要是读诵修行演说,没人理你,谁瞧得起你!认为你是自了汉。为什么会有这个错觉?这个理太深,事太微细,不是一般肉眼凡夫能够见得到。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清楚、他看得明白。没有真智慧的人,看不出来!

  「是故弥勒」,叫弥勒,也是提醒我们。

  「营事菩萨」,经营这些事务的菩萨。

  「於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事务再多,事务再忙,也不能拉他们来帮忙,也不能耽误他们的修行,这是正确的。不要去障碍他,不要去为难他,这就是功德的较量,比较!他们是做的正经事,办正道!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於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这个地方你就能看得出来,修禅定的菩萨比前面读诵、修行、演说要高一等了。读诵、修行、演说是初学的菩萨,这里讲的是依教修行的菩萨。修禅定的菩萨,他是功夫已经成就了。

  你参禅,你还没得定。那个得定的,那比你参禅的要高!同样一个道理,你得定还没开智慧,智慧开了比得定的又要高!如果以天台大师的话来说,这两句他们的境界就非常明显、很清楚。天台大师说:「能说不能行」,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他这个阶段是能说不能行。他是修行,修行没有成绩;念佛没有得一心,修禅没有得定。他是真干,他不是不干,天天在干,但是成绩没有拿出来。他是在真干,没错,他的功夫还不到。修禅定的,人家这个功夫成就了。

  修禅定是老修的,不应该障碍他,不应该为难他。不但不可以障碍、为难,而且要护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福德!如果自己勇猛精进的话,这个福德就转变成功德,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你要是障碍、为难,你造的罪业就跟经开端上讲的一样,堕到阿鼻地狱可有得受了!

  我们再看后面,佛愈说愈清楚,愈说愈明白。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於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於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若於勤修智慧菩萨。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於智慧中当勤修习。】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我们不说多,就把这个阎浮提当作咱们地球;我们整个地球上,这一些经营事务这些菩萨,「於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我们有没有这样去做?有没有动这个念头?有没有发这个心?我们这个念头为什么生不起来,心为什么发不出来?要好好的去想想。

  「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於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这是比自己高的。此地讲这个「修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你们一看修禅定,就是参禅的,那你这个看的范围太窄小,狭义的。他是广义的。

  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原则相同。修什么?都是修戒定慧。什么叫戒?八万四千法门是戒,戒是方法、手段。所以不要一看到戒,大概是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那你就糟了,你不解如来所说义。戒定慧三学,戒是方法、手段,枢纽是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所以这个地方的禅定是戒定慧的定。怎么晓得?因为底下讲到慧。由此可知,前面讲的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那就是持戒的。你用戒定慧三学来看,这是戒,勤修禅定这是定,下面「若於勤修智慧菩萨」,这是慧。戒定慧三学非常明显。

  也就是说,你修行功夫得力,就是禅定。我们念佛人得清净心、得一心不乱,你就是禅定菩萨。你从前面就升到禅定菩萨。认真修行,还没有得定,戒定慧三学你在第一个字上。你认真修学,你没有得定,看到真正得定的人,真正得清净心的菩萨,这一阎浮提依教修行的人,要遇到一个真正修行、得清净心成就的人,你也要亲近供养承事。

  「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这是善事!什么叫善?这才是真善,佛喜欢。

  「若於勤修智慧菩萨」。你看,这是很明显的戒定慧三学,这是达到最高层的因定开慧。智慧开了,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遇到这样的菩萨,「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

  所以佛法的修学,不管你学哪一个宗派,不管你学哪一个法门,总纲领是戒定慧,总原则是觉正净。你看,一入佛门受三归,三归是什么?三归是老师把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总纲领传授给你,这叫三宝。这个三宝是自性三宝,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自性佛,就是觉而不迷;自性法,就是正而不邪;自性僧,就是净而不染。三宝是「觉、正、净」。

  「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这是告诉你,这样才能出三界。智慧不成就,怎么能出三界?我们今天想在这一生智慧成就,说老实话,不可能!你心里面怎么想都是打妄想。

  昨天我提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我们很佩服他,他见五祖说他要作佛。我们同修里面有没有敢说我要作佛?纵然你也学会了,我要作佛,你跟惠能一样不一样?惠能作佛,有条件作佛。人家在旁边念《金刚经》,他不认识字,听了几句,他就大彻大悟。我们就没有能力,我们《金刚经》念上几千遍都不开悟,还是糊里糊涂的。这就是说他作得了佛,我们作不了佛。我们要跟他一样,我作佛是作个糊涂佛,不是真的!那个样子学不得,学了就有过失。

  但是末法时期,真正发心想作佛的有一条路,世尊告诉我们,老实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念佛只求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成佛的捷径,这个法子我们有分。我们要不依靠这个法门,那都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实的。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你要问真正想修行,断恶修善,从哪里做起?这一部经就是告诉你应当怎么样去做。

  我跟大家宣布《金刚经》讲理论,教你看破、教你放下。这一部经完全在讲事相,教你怎么过日子,你如何在社会上工作,如何处事待人接物,说得琐琐碎碎很详细。哪些与般若相应,哪些与烦恼相应。与烦恼相应是生死轮回业,与般若相应,那就是佛菩萨的事业。

  所以,这个经要认真学习、要深入的去探讨。我们讲席的时间短,不能深讲,不能细讲,点到为止,意思在提醒诸位同修,你们回家认真努力去学习,要真做!你肯做,你会发现字字句句里面含无量义。

  「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於智慧中当勤修习」。真正发心行菩萨道,一定要以真实智慧为自己修学的目标。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懂得这个意思了。

  再看底下这一段,略说戏论的过失有二十。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於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世尊。云何名为戏论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於寂静无诸诤论。】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於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这几句话是总结世尊前面所讲的。末法时期,初发心的菩萨喜欢这些,这些都是过失,无量无边的过失。

  这些过失佛都说了,戏论的过失佛没说。所以此地要问「云何名为戏论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於寂静无诸诤论」。如果菩萨明白戏论的过失,他一定能够舍於戏论,安住在寂静无诤论处,这个与道心就相应、与清净心相应。下面是世尊的开示: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云何名为二十种过。一者於现在生多诸苦恼。二者增长瞋恚退失忍辱。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十二者於未闻经闻之不悟。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十五者修行於道难得出离。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诸怨嫉。弥勒。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

  「戏论」这两个字的含义很深很广,简单的说就是不真实的意思,无有实益。於出世间法,乃至於世间法都没有真实的利益,这一些言语、论说都称之为戏论。佛归纳为二十种过失。

  「一者,於现在生多诸苦恼」。为什么戏论会多诸苦恼?中国的圣人也晓得这个事情。孔老夫子教学,四科里面,「言语」就列在第二。孔夫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你才晓得言语的重要。言语不谨慎就变成戏论了,戏论带给你无边的苦恼。

  「二者,增长瞋恚退失忍辱」。这都是戏论的过失。

  「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你所得罪的人,跟人有过节的这些人,他要来陷害你,他要叫你生烦恼。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为什么佛菩萨看到不欢喜,妖魔鬼怪看到很欢喜?妖魔鬼怪就喜欢戏论,你跟他是同一类的。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这个好懂。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一切善法都从它而生,这称之为「善根」。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世法善根有三种:无贪,无瞋,无痴,这叫三善根,世间的善法都是从这儿生的。出世间的善法是精进。诸位要记住,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生出世法的善根。

  我们看到有人很勤奋、很努力、很勇猛,但他不是精进,他叫杂进,乱七八糟,什么都学,这是乱进、杂进,那不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讲精进,一门深入。纵然智慧开了,证得深位菩萨的果位,他表现的还是精进。

  这个诸位读《华严》就看到了。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其中等觉菩萨很多,他所表现的也都是一门精进。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就说他自己在无量法门当中,只选择一门来修学。其他的,我还不知道,你向别人去请教。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表现的是精进,不是杂进,不是乱进。深位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学!

  「法门无量誓愿学」,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没错,怕大家误会了。你看到这个,赶紧一切法门同时都去学,你还认为你是依教奉行,其实你错了。为什么?前面还有两条,你做到了没有?「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你发了没有?天天念这四句偈,有口无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每天都念,在佛菩萨面前发这个愿,看到这个众生讨厌,那个众生嫌弃,你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还要加注解:这个我不度他,那个我不度他。你不是干这些吗?「烦恼无尽誓愿断」,哪一条烦恼你断了?

  所以,你要有真实的愿心,烦恼断尽才能学无量法门,那是第三个阶段。烦恼没有断,学那么多的法门,清凉大师说得很好,他老人家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讲的,他有两句话说得好,「有解无行」,你学得很多,你没有修行,就是你没有断烦恼。四弘誓愿你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你没有断烦恼,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你学得愈多,你的邪见愈多。人家讲得很明白!佛法要行,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不在说得多,要在真正去奉行。

  「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喜欢戏论的人,好胜心很强,有好胜就生起争执,好强斗狠,现在所讲的竞争。

  「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恶业。为什么?与贪瞋痴相应。贪、瞋、痴、慢、嫉妒,这个就是三恶道的业因。

  「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因不善,果当然不善。

  「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说话困难,这现前的是果报。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我们现在讲健忘,佛法叫失念,正念常常忘失了。

  「十二者,於未闻经闻之不悟」。读诵、听闻不容易开悟。

  「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善知识本来就很难遇到,纵然遇到了,因为志趣不相同,你也不会接受善知识教诲,善知识也不愿意教你。

  「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这是臭味相投,很容易打成一片。

  「十五者,修行於道难得出离」。「道」就是指的大小乘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没有办法出离三界。

  「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常常听到不称意的这些言语,也就是听到别人说的话,自己心里都很难过。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在在」是生生世世,烦恼覆心,业障习气,叫你於正法多生疑惑。

  「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难」就是三途八难,闻不到佛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白法」是善法。偶而善根现前,想做一点好事,总会有障碍。

  「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诸怨嫉」。自己在生活上,无论是物质、精神上的享受,总有一些人看到嫉妒,总有一些人埋怨,招来这一些不如意的果报。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下面是重颂。我们明天还有一次,这个进度要赶一赶,这个偈颂念一念好了。第一首:

  【现生常苦恼。离忍多瞋恚。怨雠生害心。是名戏论过。】

  「忍」是忍辱,没有忍耐的心,多瞋恚。第二首:

  【魔及魔眷属。皆生欢喜心。丧失诸善法。是名戏论过。】第三首:

  【未生善不生。常住於斗诤。造於恶趣业。是名戏论过。】

  佛的这些话,实在讲都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每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经上所说的,所以时时刻刻要提起警觉。第四首:

  【身形多丑陋。生於下劣家。发言常謇涩。是名戏论过。】第五首:

  【闻法不能持。或闻不入耳。常离诸善友。是名戏论过。】第六首:

  【值遇恶知识。於道难出离。常闻不顺语。是名戏论过。】

  「道」就是六道。如果再说得严重一点叫恶道,三恶道!三恶道堕落容易,出来很难。第七首:

  【随彼所生处。常怀疑惑心。於法不能了。是名戏论过。】第八首:

  【常生八难中。远离无难处。具足无利益。是名戏论过。】

  「常生八难中」,前面讲这个难就是三途八难。「远离无难处」,没有难处就是有佛法的地区,他很不容易生在这个地区。第九首:

  【於善多障碍。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戏论过。】第十首:

  【如是诸过失。皆因戏论生。是故有智人。速疾当远离。】

  这是总结前面所讲的这二十种,都是因为戏论这个缘而生的。第十一首:

  【如是戏论者。难证大菩提。是故有智人。亦不应亲近。】

  这是障道!第十二首:

  【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

  「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离这么远。佛陀在此地教我们,戏论的场所、诤论的场所,这里面多起烦恼。学佛的人,遇到这个场所应当赶紧离开,不要去看热闹;看热闹会惹麻烦,那就起烦恼了。第十三首:

  【亦不近於彼。造立诸舍宅。是故出家人。不应住诤论。】

  诤论的地方、戏论的地方,我们住家最好离得远远的,住宅不要靠近他们。佛在这个地方说得好!第十四首:

  【汝等无田宅。妻子及僮仆,乃至荣位等,何缘兴诤论。】

  「汝等无田宅」,这是讲出家人。「田宅」是讲恒产,出家人没有恒产。但是现在出家人不一样了,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生惭愧心,当然这里面因素很多。现在出家人,实在讲很苦,逼不得已,你自己没有一个小地方,人家不让你挂单,走头无路,没地方可以修行!这是被逼迫著不能不自己去搞一个小庙,但是要生惭愧心,要知道这个不如法。

  「妻子及僮仆,乃至荣位等,何缘兴诤论」。「缘」是理由,你有什么理由去跟人家诤论?你把世间一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都放下了都舍弃了,你跟人家还有什么争的?第十五首:

  【出家住寂静。身被於法服。诸仙咸敬事。当修忍辱心。】

  仙是仙人,仙人有智慧、有神通,看到你是真的修行人,他尊敬你。第十六者:

  【如是戏论者。增长毒害心。当堕於恶趣。是故应修忍。】

  怎样离开这个戏论?要有耐心。你有耐心,你就能够远离。说实在话,现在这些戏论、诤论已经到你家里来了。你不相信,你每天打开电视,电视里面都是戏论,还有打架的、诤论的。你看到的时候,你那个心就随他动,你就生烦恼了。远离戏论与诤论,你家里如果有电视机,赶快把它丢掉,才能远离;报纸、杂志都不要看,里面都是戏论、诤论。它是一个恶缘,引起你的烦恼,这不是好事情,所以要有耐心,要修忍辱波罗密。这个意思很广。第十七首:

  【囚禁及系缚。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诸苦。皆由诤论生。】

  这一句里面有现前的,你在诤论上得罪有威德的这一些冤家,他要杀害你,他可以假借罪名来陷害你,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诸位冷静观察,现实社会上也常常有这些事情。你现在判刑,被人关到监狱里面去,受这些苦;将来在三途里面受苦!地狱、饿鬼、畜生受这些苦,都是由诤论而生的。第十八首:

  【如是戏论者。常遇恶知识。名称不增长。曾无欢喜心。】

  「名称」,就是现在人所讲的荣誉;社会大众对你不称赞。第十九首:

  【若舍於诤论。无能伺其便。眷属不乖离。常遇於善友。】

  你能够舍诤论,你的身心清净,怨家对头也找不到你的把柄、也没有办法陷害你。这是讲世间法你所得的利益,你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第二十首:

  【於乘得清净。业障尽无余。摧伏於魔军。勤修忍辱行。】

  「乘」是大乘小乘、三乘五乘,这是讲佛法。你学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都能得清净,清净是成就!《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将修学的纲领就标榜出来了。所以修净土的人要知道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你能够得清净平等觉,就决定往生。心净则佛土净,这才能感应道交。

  「业障尽无余」,这是真的消业障了,清净心现前,业障就消除了。

  「魔军」,军是比喻,魔在外面扰乱,你的心清净就不会受外面境界的扰乱。所以你有定力,你能够忍辱。第二十一首:

  【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若有修行者。当住於忍辱。】

  「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这是两个明显的比较。

  「若有修行者,当住於忍辱」。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一定要修忍辱波罗密。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六波罗密,特别将布施、忍辱说得最为详尽,为什么?六度里面这两条非常重要,布施是放下,忍辱是成就。你能放得下,不能忍,还是不能成就,你的功德保不住。所以忍辱是非常重要的,能忍后面才有精进、才有禅定、才有智慧。由此可知,你得定得慧,忍是个关键。你不能忍,这个定慧你是决定不能成就的。

  下面一段经文是弥勒菩萨问末法时期,这些菩萨们,像我们这些人,听到佛这些教诲会不会觉悟?弥勒菩萨对我们很关心!佛说得很好,有,有觉悟的,但是大多数不觉悟,有少数觉悟的。少数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数善根福德因缘厚的,听了佛的教诲觉悟了,真正反省检点回头了,断恶修善。多数的业障深重,依旧是迷惑颠倒,还是照样造恶业,将来还要堕恶道。

  佛的责任真的是尽到了,苦口婆心的教诲。可是我们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佛所说的这些少数的菩萨们?我们是不是少数菩萨当中的一个,还是那些多数不觉菩萨里面的一个?这要自己去反省。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集)  1996/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5-011-001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