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用儒家修身的方法来分析现在人的念佛心理


   日期:2015/3/7 22: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14年第1期   文/释道心

许多念佛人有个观念:净土法门是带业往生,现行烦恼可以不去管它。彻悟大师有云:“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其中,“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往往被我们忽略,如果我们学佛念佛多年,烦恼还是一大堆,没有丝毫减轻的症状,那么我们就要反省一下了,是自己念佛不得力?还是知见有问题?很多人谈佛法头头是道,而面对现行烦恼却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只能说是口头禅,与了生脱死毫不相干。

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自无明。无明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就是没有看清楚。对世间的万事万物绝对地看清楚的只有佛,我们凡夫只能说看清楚一分,烦恼和痛苦就减轻一分。通过学习儒家的修身可提供解决现行烦恼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

   儒家的修身分为五个步骤:

格物,用现在的名词叫作观察,即对自身和身边的环境所发生的人和事保持清清楚楚的觉照、觉知。

修身,用现在的名词叫作感受,即当我们与外界打交道的时候,要对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感受要很敏感。如果这时生起了情绪,通常我们会认为是对方让自己陷入情绪中,会不自觉地向对方发泄。修身就是要让自己把当下的注意力向内观,返观自己身体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这个方法情绪会慢慢地减弱。

正心,用现在的名词叫作需要。需要可分为爱的需要(它能给人带来安全感),被关注、尊重、重视的需要。所以儒家提倡“仁”和“礼”,仁者爱人,礼就是尊重别人,这就是满足人这两种根本的需要。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人之所以产生情绪,是由于自己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需要的根本是来自我们无明的认知,它是一颗不满足、不满意、缺陷、不够、亏欠、不安的心。

致知,用现在的名词叫作自我认知,即认知到需要是一颗虚幻的、生灭的、轮转的心,是无明的根本;认知到所有的烦恼是由于无明的信念,错把妄想、执著当成是我,分不清主客体。

诚意,用现在的名词叫作表达,即对当下的人和事要意念真诚、至诚如实地表达。

如果能做到这五个步骤,也就完整地掌握了儒家内明修身养性的方法。现介绍修身如何化解烦恼的具体操作方法:首先如实地陈述当下的烦恼,再逐一用下面四个问题来质疑。

第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

第二个问题:能确定是真的吗?

第三个问题:当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的身心有何感受?会产生怎样的行为?当你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的身心又有何感受?又会产生怎样的行为?

第四个问题:把这个念头逆向思维,反过来想想看。

当我们真正看破这个念头的时候,这颗不满意的心就消融掉了,那颗满意的心不求而自来。满意的心就是实事求是的心,就是不再生活在幻觉之中的心,就是一颗圆满的心。

   如何用一颗满意的心去念佛?

我们念佛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内心总是时时刻刻祈盼阿弥陀佛的接引。这就涉及到往生的条件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想的与经典上讲的是否一致呢?每个人潜意识里都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标准,即我要做到怎样怎样,阿弥陀佛才来接引,如果做不到这个标准,阿弥陀佛就不要我了。这里面有一种需要,使我们产生不安,即“我需要阿弥陀佛的接引”。几乎没有人敢否定这句话,如果谁敢说半个不字,那就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了。

下面用儒家修身的四个问题,对“我需要阿弥陀佛的接引”这句话加以质疑。

第一步,我需要阿弥陀佛的接引,这是真的吗?回答:是真的。

第二步,能百分之百地确定我需要阿弥陀佛的接引?回答:能确定。

第三步,当我持有“我需要阿弥陀佛的接引”这个观念的时候,内心有一种期待、急躁、焦灼、恐惧、攀缘、烦躁、逼迫、痛苦的感觉,这种感觉带来的是烦恼与不安。当我念佛的时候没有“我需要阿弥陀佛的接引”这个观念,内心会很平静,身体很轻松、安宁。可以很明显地看得出在这种情形下念佛效果会更好。

第四步,把“我需要阿弥陀佛的接引”这句话反转过来,逆向思维,有二种反转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我不需要阿弥陀佛的接引”。大家如果仔细地读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会体会到阿弥陀佛是法界身,无始劫来我们无时不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和愿力的关照下,他把接引我们往生作为他成佛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接引我们往生他就不成佛。其实我们早已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已在阿弥陀佛的怀抱里,早已沐浴在阿弥陀佛慈悲愿海中。那么我们为什么至今还轮转六道中呢?是什么让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愿力、大威德、大恩德产生了隔阂呢?这是我们要深刻反省的,这是由于我们叛逆太久,愚痴、无明不能认知所致。要知道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导师、大慈父,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他能给我们提供大安稳、大安乐。无始劫来,不管我们堕在哪一道中,阿弥陀佛都分身紧随不舍,我们是夜夜伴佛眠,朝朝伴佛起。我们要赶紧回归,要知恩,阿弥陀佛金色的手臂已伸了十劫,这正是阿弥陀佛恩德的呈现。古德形容我们这些人是犹如鱼儿住水不知水,小鸟飞空不知空。

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历经五大劫的思惟,又经无央数劫的积功累德成就了这句名号,又无条件地回施给我们。我们念这句名号,是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我们修行因地之因。如果我们不能认知这一点,就是不知恩的表现。古人认为念佛就是知恩报恩。只有体会到佛的慈悲才能领会佛心,领会佛心就是知恩,知恩就会报恩,如何报恩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种反转方式:“阿弥陀佛需要我的接引。”这是事实的真相,但是我们很难看清。东林大佛装藏法会时,大佛台上写了几个非常醒目的大字:“回来吧,孩子!”大家能不能体会到这是一颗母亲的心。阿弥陀佛像慈母般地期盼着我们,如果有一个众生不往生,阿弥陀佛的心都是不安的,所以说阿弥陀佛需要我的往生来接引他一颗安稳的心。如果我们能忆念到阿弥陀佛这颗慈母一样心的时候,会痛哭流泪。

现在流传的很多念佛方法与祖师提倡的不一样。善导大师提倡要安心、起行、作业,也就是说一起步这颗心就是满意的、安稳的、欢喜的。天亲菩萨的五念门即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把念佛法门定为赞叹门。何为赞叹?就是以一颗安稳的心、满意的心、欢喜的心、感恩的心念佛。

如果以一颗不满意的心念佛,只能把宝压在往生的那一刻,从现在到往生这中间的几十年内,内心都是不安的,现生得不到法上的利益。

在需要心的驱使下去做事,不管这事是世间的事还是出世间的事,就好比一个口渴的人去喝盐水,他在喝的当下似乎解渴了,但是过后他会更渴。如果以这种心态去做事,即使你修的是出世间的法,因为它的因地是生灭的、轮转的,它的果地也必定是生灭的、轮转的。

当年倓虚大师修行的六字口诀叫作:看破、放下、自在。希望我们能看破需要的心是虚幻的,放下错误的知见,共同以一颗满意的、知足的、欢喜的心去做事,那么果地也必定是安乐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