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外都不执着,这个心才叫真正的清净


   日期:2015/5/15 8: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

  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翠岩禅师

  我们虽然不参禅,有一些禅机对我们也有启示,对念佛也有警惕的作用。像这几句,就是很好的警惕。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处众”,是跟大众相处;“处独”,是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没有第二个人的时候。底下就是韬光养晦,要懂得这个道理,决定不能炫耀自己,要知道潜藏——能若不能,智若无智——这样好;自己的才华不要向外面表露,那是愚痴人作的事情,真正聪明人不会露出来的。下面都是比喻。怎样才能作到韬光养晦呢?“若哑”,像哑巴不会说话一样;“若聋”,别人说什么没听见;“如痴如醉”,像一个糊里糊涂的人。“埋光埋名”,“光”就是智慧,表露在外面大智若愚;“名”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知名度,真正修行人不要这个东西,名要一出去了,麻烦就来了。中国有句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肥。”猪一肥,人家就要杀它啦!人一出名,那麻烦就来了——嫉妒、障碍、陷害、毁谤都来了。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养智养慧”,要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这个“智”要靠“养”才能够得到,不是学,“学”,得不到的啊!要知书读的再多,听讲再多,这属于知识,不是智慧,我们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知识就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博学多闻,且记得很多,这样仍然“不足以为人师”。为什么呢?不是自己领悟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不是外来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从定里面来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就是清净心,要养啊!这个是修养。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开悟了,那个叫作智慧。诸位要知道了这个事实真相,就晓得为什么前面教我们韬光养晦,目的是使我们的心定下来,不被外面环境所动。心在境界里面永远是清净,所以“随动随静”,在大众相处的时候动啊!一个人独居的时候是静啊!“忘内忘外”,这个忘是不执着了,内外都不执着,这个心才叫真正的清净。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内外都忘。内外没有了,是什么境界呢?内外是二;内外都没有了,就是一,《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就证得了。《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就得到了。修行只要还有内外,就住在十法界里头,不是一法界里;必须在这个境界,才契入一真法界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执着       清净)(五明学佛网:执着       清净)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二、 

 佛光法师: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四讲 如何发起本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八、清净梵行—佛升须弥顶品、妙胜殿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面对这缤纷的世界,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宽运法师:放下.解脱.清净.自在 

 宽运法师:念念清净念念佛 

 宽运法师:清净供养 无上福田──东林念佛堂斋僧法会 

 宽运法师:断欲修心 自性清净 

 宽运法师:去除五欲 清净修心 

 宽运法师:清净庄严 法喜充满--浴佛节致词 

 宽运法师:信心清净 华开见佛--净土法门概说 

 宽运法师:清净微妙 出污泥而不染──莲花在佛教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