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
||
日期:2015/6/17 7: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原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学文解读】 “般若”就是“智慧”,从佛法来讲,修行就是修戒定慧,最终成就的是本性智慧,这是修行的根本。禅宗的祖师,修行立意到最究竟、最根本的基础,一切度人、对机讲的这些内容全部都是用最根本的智慧来出发,来解说一切,所以禅宗是最究竟的。外在的一切在禅宗心法面前都能够剖析、断开,非常地清晰;一切外在的这些现象、方法,我们自己的六根、六尘、六识,在禅宗面前都能够解释清楚,全部的都可以把它剖析开。 《坛经》的第一章,讲六祖得道的因缘。第二章直接把“摩诃般若蜜多”——佛法的根本立起来了。立起这个根本以后,其它的一切都是以此而引发出来的,包括后面禅宗净土法门、禅宗忏悔法门,以及其它那些学佛的修行的人来向六祖请义,通通都是用“摩诃般若蜜多”来解释的,《坛经》立意的根本在这儿。六祖在这里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不过是因为心迷了,“不能自悟”。这个就和佛祖悟道成佛以后说的那句话是一致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清净德相,只因为执著不能证得。”无论我们任何人,都有佛性,都可以通过修行,慢慢恢复佛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分别、执著了,把这个佛性忘掉了,不能去恢复它。 这里六祖说:愚人和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里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有“胎卵湿化”四生,有“有形无形”,动物有“有足无足”等等,众生的形类非常丰富,所有的这些形态,其实都是因为忘失了本心,迷惑颠倒了。在迷惑颠倒中,由于不断地造业,产生出业力,推导着慢慢形成种种的形态。如果不能用佛的智慧照破这一切,搞清楚这些原理,回复到自己清净的本性,只能被这些迷惑颠倒,推动在六道中不断地轮回,形成种种的形态。这个形态是力量,任何的形态都是业力推导出来的。 我们逐渐地修行,慢慢地懂得佛法了,慢慢地从各种形态逐渐地往回走。往回走的过程,从佛法的根本的角度来说也都是虚幻的。当我们回到本性了以后就知道,我们过去由于业力产生的推动力,在六道中种种的轮回形态,以及我们修行用佛法对治它,解决这些问题,所有的都是心外虚幻的。等到回到本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全部都像影子一样,虚空幻影。 【原文】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学文解读】 六祖在这里特别强调:“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这跟现在大家修行现状其实是一样的。现在人念佛,嘴上念佛,身心内还是有自私的,还有乱七八糟的各种想法,这个是毫无益处的。当时六祖讲的是禅宗般若法门,同样在世间遇到的都是这个问题。大家嘴里讲的是佛法,讲的是念佛,讲的是般若,但是,落不到实处。一说到具体的事,自己的想法、见解全冒出来了。这样修,没有用!所以六祖这里边也直截了当给我们指出来,不要仅仅落到口头上,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实践上,让我们自己的身心通过学习佛法发生变化。最终,身心像佛经里讲的,像佛说的那样,自己修戒定慧,慢慢地身心清净了,达到佛的智慧了,这才是根本,否则毫无用处! 六祖在这里给我们做了名词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是印度的梵语,这个翻译成我们的意思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那么,佛经里经常说,我们在这个世界六道轮回叫做“此岸”,生生世世被业力推动,不能觉悟,不能休息,身心不断在劳累、波动,停不下来,这就叫“此岸”。通过佛法明白这些道理了,把推动我们生死轮回的业力消除、停止了,身心不再受到因果业力的牵引,把这些业力彻底断掉了,修到空性,那么,这个叫做“彼岸”。恢复到心性里边,心性恢复光明,不再轮回了,身心福德智慧得到圆满,得到了大解脱、大自在,这就叫“彼岸”。 由此岸到彼岸依靠什么能够渡过去?就是大智慧,佛的智慧,没有佛的智慧我们去不了。例如为什么要弘扬素食呢?因为现在人不懂得吃肉的危害,以为吃肉有营养,天天吃肉,吃肉之后产生了无数的问题。那么只有佛法才能说清楚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不能吃肉了,不能杀生了,不能再造作这些五逆十恶的事情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改正,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把我们由于无知、无明产生的错误的观念给说明白了,然后我们落实、做到了,问题就解决了。 佛是觉悟者,他把宇宙的一切问题、疑惑都已经看清楚、讲明白了。所以,我们每个人或者说这个世界所有众生一切问题,佛祖都看明白了,都讲清楚了。不同众生,怎么往回走呢?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依据各自的心性,按照其中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慢慢修就都可以回到彼岸,得到救度。这就是佛讲的“大智慧到彼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出现,没有佛把所有的无明都度脱了,解决了,说明白了,我们回不去。因为其他的那些法门、宗教,它只能说清楚一部分内容、一定范围之内的原理,回不到根本,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唯有佛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原文】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学文解读】 六祖又反复强调“此须心行,不在口念”。整个的《坛经》,六祖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一切修行都在心上,不在口上,不在外边。这个观点从始到终都贯穿其中,时时刻刻都把我们从外边的种种拉回到根本去,拉回到心里去,时时刻刻都是这个样子。这是禅宗的特性、特质,最优秀的品质就在这里。这就把我们修行中间遇到的问题、迷途等等最终都拉回到根上去、主干上去,就不会出问题。那么,现在学佛人的问题在哪呢?就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看着在修行,实际都不能回到根本,不知道都跑哪儿去了。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就直接说明白了,一切修行落在心上,落在心地上,从心出发,最后落回到本心上,这就是修佛,修本性。离了心,那就和本性相违背,就不能成佛。虽然说我们也在修行,但是心外求法,都是错的。这里说,“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什么意思呢?仅仅是嘴上说佛法,和世间法没有区别,依然像现在一样生生死死,不断地在变灭之中,这不能真正地回到本性,把我们的生死彻底地消除,停顿下来,解决掉。 这点六祖又反复地跟我们说了一遍,所以我们要明白,修行一定要时时刻刻落在心上,用心去体会:我们现在修行了,做功课也好,学习也好,实践也好,是不是从心出发的,最后是不是回头落到心上去。如果这么做,没有问题;如果不是这么做,一定会有烦恼。我们每天做功课很辛苦,做得很多,但是,一旦有障碍做不了功课了,立即就产生烦恼,这就不对。无论做功课不做功课,都回到本心,让心安定。做功课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消除业障,积累福德,使自心清净。如果说我们做了功课了,反而心更不清净了,这是我们用错心了。 【原文】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学文解读】 “摩诃”是指大,这个“大”不是世界大,是指心量广大。我们后面所看的一切,都落到心地上,绝不在心外说法。这就是六祖的特点,禅宗的特质。一说大,我们看世界很大,虚空很大,不是这样的。一定要落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一定要落到心上。 “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心外的一切,二元的东西,对呀错呀、方呀圆呀、大呀小呀、种种的颜色呀、长短呀、悲喜呀、是非呀、善恶呀、头尾呀……这些东西都是心外的世间法。心迷惑了,产生了分别,这个时候就计较了,是长呢?短呢?好呢?坏呢?这是无明的结果。如果我们恢复了光明,心地清净了,没有这些。所以这也是个判断标准,修行中间如果大家自己心里经常还计较,这个好那个坏,我做的多了少了,得到的多还是少,说明我们还没有脱离无明,脱离身心的束缚,没有回到本心,没有解脱!解脱了以后一定没这些东西,不受这个约束。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佛成就后,佛的刹土就像虚空一样。我们的本性叫“世人妙性”,是本空的,本来是空寂的,无有一法可得。这就解释了心、本性是什么样子的,就像虚空一样。但是,这也说不清楚,虚空是不是像我们这样的虚空呢?又不是,我们现在的空,并不是空的,里边实际上有东西,比如说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线,看不见的电磁波等等,它不是空的。我们过去古代的传说,像盘古开天地,叫“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所以说这个“空”是什么?是清者,它依然是一种物质,它不是空,只不过跟可见的东西相比较,算是空的而已,不真是空的。真正的本性,它是真空,但是又说不清楚,没有办法形容。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只能说用虚空来比喻,用“诸佛刹土”、“净土”去形容。我们“妙性本空”的本性是“无有一法可得”的,如果我们这个“妙性本空”的本性有一法可得,那就不是本性了,立即又被迷惑了,颠倒了,是心外的东西,和这个世间法是相同的。这个只能了解了解,只能将来修证到这个阶段了,才能明白;修证没到这个阶段,只能使用文字说明这个大意,不能够做真正的理解。 【原文】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学文解读】 “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这个空,又不是顽空、死空,这个叫“无记空”,这个不是本性。本性,它是活泼的、生动的、光明的、圆满的;如果需要,它可以立即发生作用,产生出无穷的妙用。我们学习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里边的“无作妙用”,就指这个意思。观音菩萨修证到本空了,众生需要的时候,这个作用是可以起来的。如果我们认为“空”是根本,把这个“空”作为究竟,再也起不来作用了,那是错误的。这里边六祖告诉我们,这个就叫“无记空”,这是错的。 《楞严经》里边就讲:“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我们这个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包括人,有善人,有恶人,有种种的动物,种种的形态,包括天堂地狱,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空”中建立起来的,从佛法说都是由“心”产生、变现出来的,慢慢流动,慢慢产生了力量、业力,慢慢形成的。 【原文】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学文解读】 我们这个自性,像虚空那么大。自性不生一法,但是又包含了万法,自性能生出一切。世间的一切,我们可看见的、看不见的一切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自性又包含了万法。所以说自性为大,“摩诃”是大,智慧是大。那么自性,我们这个“心”是最大的。万法都包含在哪里呢?人性之中,包含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可以变现出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人心、人性、本性包含了这一切。人性怎么能够说是“大”呢?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分别、执著,这个叫“小”。我们被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本性的那个“大”已经忘掉了,本性的万德万能起不了作用了。只有两只手能做点事,眼睛能看,嘴能说话、能吃饭,分割得非常小,作用非常零散。 那么,怎么能恢复我们本性的最大作用,恢复那个“大”呢?六祖说:“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我们现在修行,要不著恶修善,这都是过程。真正修行回复到“大”的时候,没有善、没有恶,也不取、不著,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哪还能说这个脏、那个干净,这个好、那个坏,没有这些。好坏就在那里,我们不管它,也不会污染我们,自自然然地就是那个样子。“心如虚空”,虚空的一切的万相万物,它自自然然都在那里。心中含藏着万事万物都是假相,都是因为颠倒梦想,产生出的种种梦境,梦中的形态而已,都是虚幻的。所以,这些形态跟我们虚空的“心”并不矛盾、并不妨害,不需要把外在的一切改变了才是本心,不是这样的。一旦回到了本心,就明白了,这一切的现象在我们的心地上来看,都是虚幻的,自自在在的。到了这个程度,就叫“不取不舍”,“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就像《心经》里边讲的一样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修行呢?为什么要把恶断掉,修善呢?因为我们没有回到本心,所以必须往回走,必须把我们产生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当我们回到了本心本性以后,回头一看,这些善恶、真假、好坏都是虚幻的。 【原文】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学文解读】 这里告诉我们两个错误的做法。一个是口说,心里不行,这是错误的。都落在表面、表相,这个是最大的错误。佛祖当年在佛经里说,末法时期的修行人如恒河沙,得道的人没有几个。为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口说心不行。所以在这里,六祖也告诉我们这个叫做“邪见”,不对!把佛法当作一个研究,当作一个学问,当作一个爱好,或者当作一个消遣,都是错误的。一定把佛法拿来用在我们的身心,去落实、去改变我们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修行人,才能成就。另外一个叫“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这是错误的,变成拼“空”了,玩“空”了,起不了作用,这是错误的。前面六祖反复阐述过,“心如虚空“,心又包含了一切,这是心的特质。既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这是它的本性。 【原文】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学文解读】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心量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个世界有多大、法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从“小”上说,我们自己都认为身体是我们的,佛法说实际不是我们的——“无我”。用身体来比喻,我们身体能感知一切,比如说头疼了立即就知道了。身体就是我们所有,哪儿有反应立马全知道,快极了,没有分别。我们的心是什么呢?其实跟这是类似的。如果修行回到本心,那么整个世界——有形的、无形的,《楞严经》讲,我们现在外边这个虚空,在我们本性里边来比喻,就好像现在一片云在空间里边一样,小极了,而我们自己真正修行回到本性以后,这个本性的“空”那是无量无边的,没有办法用数量、用大小来衡量的,它是一切。 从这点我们就知道,一旦回到本性了,一切都是本心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身体一样,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有形相的也好,无形相的也好,一切的一切,都知道了。为什么呢?这一切都是心体的变现,怎么能不知道呢?所以在《金刚经》里边佛讲,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所思所想“悉知悉见”,就是这个原理,就这个意思。所以说叫:“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这就是心体的作用。从这儿就知道我们一定得学佛,得回去,一定要修回去。修回去以后,这个宇宙、法界一切,都是我们的一部分,真正地得到一种解脱、快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原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学文解读】 因为我们回到本性了,是唯一的。这个本性的唯一,又可以包含、含藏我们宇宙的一切。这个“一切”——世间的一切现象、一切的变现,都是我们“心”的变现,可以化出一切。所以说,“一切即一”。世间的万法一切,都是包含在心上。由心这个“一”产生出来的,这个“一”,又变现出一切,所以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如来有一个名号叫“如来”,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想到哪里,那部分自然就变现出来,因为都是心的一部分。哪还用说到这个地方,还是到那个地方?都不需要去,它自然就映现出来。这就是心的妙用,这就是“般若”,就是智慧了。那么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如果我们慢慢修行回归到本性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的一部分;娑婆世界是什么呢?同样是我们的心的一部分;十方世界,一切佛土都是我们的心体变现出来的一部分!去不去都是这样,谈不到去了,也谈不到不去了。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因为都是心的一部分,自自然然就是心体的变现了。 但是,我们现在必须得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去,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是我们的。将来我们修行证悟到本性了,这个时候才能明白。但是从本性上来说也没去,都是一体,谈不到来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呢?净土是什么呢?是我们修行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中继站而已,它依然不是究竟。通过修行,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在那里继续修行,回归到本性,那个时候才是根本,才是究竟。到那个时候,我们心里没有净也没有秽,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生没有死,没这些东西,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哪来这么多麻烦事呢?!这个就叫“般若”,就叫“智慧”。 【原文】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学文解读】 我们慢慢要树立起一个观念:一切般若智都是从自性而生的。佛法是佛从他的自性生出来的,不是书本、不是文字。书本文字只是佛自性生出智慧的记录而已。因为我们现在迷惑了,自心生不出智慧,那没办法,只好学佛了。佛现在也找不着了,只好学佛经。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同样让我们返回本性,从自心流露出智慧,这才是根本究竟。如果我们执著于佛经,执著于佛法,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最后把它变死了、变教条了,这都是错误的,这也是学佛中间的迷雾。所以六祖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不是外入的。有人问佛和魔的区别,外入的就是魔,由心自性产生出来的就是佛,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分辨怎么办?有些东西,分辨不了就算了,牢牢地依靠佛,依靠佛经、佛智就没问题。慢慢地依靠佛经、佛智开发我们自己的本心智慧,慢慢地我们自性开发出来了,自性也能流露出智慧了,流露出佛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彻底明白了。外在的一切,我们能够分别出来了,清清楚楚,不会错误。这里六祖说得很清楚:“莫错用意”!千万别错用了自己的意,别错误地理解。错误理解就迷惑颠倒,搞不清楚了。说各种事的人很多,讲各种道理的人很多,似是而非的多极了。看起来都好像挺对,讲了很多佛法的名词、理念,但是六祖就说:“莫错用意”呀! “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这个“一真一切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修行回到本性,悟道了,证道了,看到真的东西以后,世间的一切迷雾没有了,真正的心地“一真”,得到真的东西了,一切假的在我们这里边都能够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一切都看到真相了,迷惑不了。反之,如果我们不清楚,看这个也对,看那个也对,最后到底哪个对,搞不清楚,这说明我们还没真。就像太阳一样,如果太阳没有出来,大地是黑暗的,我们看什么都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一旦太阳出来,把一切都照亮了,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什么都明白了。不用摸索了,不会绊倒了,不会摔跤了,不会走错了,这就是它的原理。 当然,如果自性的光明没有产生出来,我们在生命中间,还处于“无明”的状态——看不清楚明天,看不清楚别人,看不清楚我们遇到的种种事相,我们处于黑暗之中。我们可能还经常疑惑,交的这个朋友到底合不合适呀?会不会过几天变成恶缘又吵架又离婚呢?或者说做这个工作合不合适?是不是等几天再看一看?因为我们看不清楚,不知道。我们心里是无明,对于这个世界一切的方法、事相,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表相,看不到它的内在原理,看不到它的运作模式,看不到它的结果。说明现在还处于无明! 如果我们修行把心的光明开启了,智慧开发了,一切现象我们都能看穿、看透、看明白,一切的原理,慢慢地我们就能看清楚了。佛的智慧就是这样,往往就叫“一真一切真”,把事情一下子看穿了、看透了、看明白了,找到它的事实的根本、本源了。再做事情,自然就“趋利避害”了,自然就奔向最好的、最光明的那一点了。所以,“菩萨畏因”,佛菩萨修行证悟了,恶浊的东西他自然不会去做了。对佛菩萨来说,他不会造恶的,因为他看清楚了。所以,这一段实际上就是我们将来的修证,或者说佛菩萨的境界。现在学习了解以后,要明白,慢慢把这个观念树立起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非常优美的一段话。现在我们大家学到的东西也好,听到的消息也好,基本都是从外来的。从小父母来灌输,慢慢地老师来灌输,社会来影响,通通是外在的东西在影响我们,这从根本来说其实都是错误的。我们修行慢慢地要开发自性,由内而生,生智慧、生出判断、生出见解,用“内”来观照外在的一切。这个时候我们修行就有力量、有功夫了,能够把修行的好处发挥出作用来,就好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