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格桑道德法师:慈爱中的快乐


   日期:2010/3/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当中说:“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界,尽除众生苦。”这里说明了佛菩萨的大愿,也说明了有菩提心的重要。今天是特殊的日子,按照汉传佛教的历算来讲,今天是佛陀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藏传佛教是四月十五),当我们随念释迦牟尼佛时,也就自然而然想到了佛陀伟大的修行过程。

我们知道,佛陀成佛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他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以菩提心为中心,度化众生。有时候,他甚至用他的肉身供养众生吃。譬如,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是国王的太子,他们一共弟兄三个。有一次,弟兄三人出去之后,眼见一只母老虎和几只小老虎很长时间没有肉吃。佛想,如果母老虎死掉了,小老虎也一定会饿死,当时他就生起了深深的慈悲心,想把自己的身体供养给老虎吃。但是担心他的随从肯定不让他这么做,于是,走了一里左右,他对随从们说你们在这边等我,我有一点小事情。于是,他回到老虎那里,趴在老虎的旁边。为了解救这些众生,他发愿:“今生我用肉身来供养你们,你们可以解除饥饿之苦,将来我成佛后,先度化你们。”发了这样伟大的誓愿,慈悲的力量令老虎都不吃他。这时,他看见旁边有棵大树,就折下一根树枝在自己身上划,直到血流出来。因为母老虎很长时间没有吃肉,用舌头一舔,慢慢就想吃了。此时,整个大地都在震动,他发的这个愿天地都有感应。佛陀成佛后,当时的五大比丘就是那几只小老虎再来。佛陀在因地,一般在印度的周围修行,度化众生。他的那种伟大的慈爱确实没有条件,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甚至对动物都发起慈悲心。所以佛菩萨的修行的核心就是慈悲心,也是菩提心。

“乃至有虚空”这种发愿来自《入菩萨行论》最后的回向文当中的一个偈子。这个偈子的回向发愿的力量特别地大。一念这个偈子,我们有的时候真觉得非常惭愧,我们现在学习佛,学习菩萨,究竟要学佛陀的什么呀?

我想,应该学习佛陀的那种慈爱,无条件的那种慈爱。众生当然有慈爱心,如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慈爱,但是那是十分有限的。她仅仅对自己的孩子发慈爱心,对另外的众生或孩子就不会发慈悲心。所以说她的慈爱心有限,还有条件。佛陀的慈爱是无限的,那种无条件的慈悲心确实特别地伟大。我们特别感恩佛陀,因为佛陀给予我们殊胜的佛法、殊胜的法宝,主要以慈悲的大乘思想,无限的慈爱让我们去学习,给我们留下了深深能发菩提心的法宝。所以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机会。

当然,我非常赞叹和随喜你们的这种功德,今天一大早,很多居士发心今天过午不食,受持大乘长净戒。一般戒律跟大乘的布萨差不多,有这种思想非常非常好,因为当一个在家的修行者,不可能跟出家人一样每天都受持。当你想念佛陀的恩德,能做到一分,自己就能够改变。不坐高广大床,最主要的,受完戒律之后,你的身体特别地清净,无论如何我今天不能生嗔恨心。而且也不能放逸,我今天要清净。为什么?每天做不到的话,今天一天我能做到。如果今天做到了,那慢慢地改变自己。但主要要求自己发起菩提心,放下自私的心态。这种心态非常非常地伟大。“乃至有虚空”,科学多么发达,它看不到天的边际在哪里。佛菩萨的那种发心,像尽虚空、遍法界一样无边无际,特别地伟大。

“以及众生住”虚空无边无际,众生的数量也是无边无际。在《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别的经文当中都讲,尽虚空、遍法界有无数的国土,除了我们这个星球之外,还有无数的星球存在。在尽虚空、遍法界当中,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粒米。

“愿吾住世间”(我发愿)我要住在这个世界上。我住在这个世界干什么?要“尽除众生苦”。用什么样的方式?如医生可以尽除众生的痛苦,可以从思想上、所作所为帮助众生解除痛苦。

每天早晨一起来,想我今天没有死亡,有很好的机会,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今天一天能够做到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不要对众生生起嗔恨心,众生也不要对我生起嗔恨心。他不高兴的事情我不能做。如果我做了,我对不起众生, 也对不起自己,我马上去改变。

每天晚上回来反省一天的事情,如果做错的事情,马上忏悔,当下念一些百字明或“嗡班杂儿萨 埵吽”。如果自己做了一些功德或善事,马上回向,然后再随喜功德。何为随喜功德?那就是自己没有做善事,但看见众生做过很好很伟大的善事,心里欢喜并感恩,这个随喜功德是一种非常方便的事情。

比如一个企业家,他捐了亿款,做了慈善的事业。虽然你自己没有做,但是你的内心当中同时生起了随喜,我没有这样做,但是这些人多么伟大,他们所做的这些事情确实能够利益众生,用这种心态非常随喜他们的功德,他有多大的功德,你也会得到这样的功德。所以,随喜功德的这个功德特别特别地大。而且在随喜功德的过程中,也会降伏自己的傲慢和嫉妒心。

因为我们是凡夫,别人做一些好事情,自己做不到,往往会嫉妒。学习也是一样,对方学的比较好一点,自己会嫉妒,然后说七说八的(说别人的坏话 )。你随喜功德出来的时候,一不说别人的坏话,二会增加自己的功德。不管怎样,还是不说别人的坏话好一点。作为佛教徒,说别人的是非,就造了口四业当中的两舌(挑拨离间)的业了。因为造了两舌的业,将来我们无法得到人身,因为《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的特别明白,将来要获得到人身、三善道的话,你从现在就要知道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依照十善业的标准,如果十善业的这些戒律没有持的话,就没办法下世得到人身或三善道了,只能生到畜生道。如果生到阿修罗也不太好,虽然阿修罗是天道,但是阿修罗嫉妒心很强。现在嫉妒心的因,将来会生到阿修罗道,整天战争,这样你没有时间修法。六道当中最容易成佛的是人间。人就会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很容易精进地修学,能够把握自己的暇满人身。如果今生没有成佛,再来到人间可以接触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样不断的心相续下去,累积了很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才能够解除生死轮回。

我特别提醒大家,不管是别人学的好还是不好,我们最好不要说别人好不好的事情。因为说了是非,本来是善意地说他,但是对方肯定是造成不好的想法。对方肯定不高兴,不高兴导致内部不团结。你说我不好,我说他不好,说来说去,导致大家不和合。所以大家不管怎样,做一点功德,回向给众生。一切事情应该随喜功德。

我们应该随念释迦牟尼佛,(因为)我们学的是佛陀甚深的教法。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我们修的是大乘佛,修的是大乘的教法,那我们应该具备大乘的要求。大乘的要求应该发起菩提心,发起菩提心应该放弃自私的心态。自私的心态一直让我们生死轮回。有了自私心,就有了执着心。因为我执,所做事情肯定被世间八风吹走。因为我执,有利益你才高兴,没有利益就不高兴。

如果是真正修行,那么别人说你好坏,没有关系,自己修行,功德是自己的。古人说的好:“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你的朋友(道友)多厉害,也了不了你的生死。自己的生死还是自己去解决。上师多么伟大也没有办法,佛陀也没有办法。佛陀说我的功德也没办法迁移到众生的身上,众生的恶业我也没办法用手来拿走,只能讲道理你们按此理去做才能会众生解脱。我们应该感恩佛陀对我们的慈悲,教给我们这么多的法宝,让我们去学习。

当我们把世间的这些真理学完以后,我们就懂得如何更好地去做人。但是在修为做人的过程中不要被世间八风吹走,如果被世间八风吹走了我们的所作所为,那我们的功德就很小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无私地做一些功德,不被世间八风吹走,把世间的自私心慢慢地减少,自私心减少了,在这个世间活一天就很快乐。

有了宽容与大量的心情,我们为了所有的众生着想,为大家着想的话,大家就都会对你好。这样,你周围的朋友就会多起来。朋友多了,你活在这个世界就不会感觉孤独,你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亲人一样。所以,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很有意义。

相反的,如果凡事出于自私自利而想,以狭窄的心态对待别人,别人肯定不喜欢你。比如你跟别人交朋友,你想的是从这个朋友身上能得到什么,对方知道了你是这样的人,他就会慢慢远离你,这样你的友谊也不会很长久。

如果真心为对方而着想,你也许会吃亏,但是这种吃亏我认为你是占了便宜了。所以我们大家应该从这个角度慢慢去做,慢慢减少自己的自私心。跟佛陀学习,佛陀当时发了什么愿,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发同样的愿。果真能这样修法,那么就能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找到快乐。因为你没有如此的自私心,你一直想到的是别人,自己就一直很快乐了。

如果内心不快乐,虽然有足够的物质,也不可能解决内心的痛苦。所以内心的痛苦还是通过发起大爱的心,关怀他人的爱心而得到解除。只有这种无私的慈爱心,才能够慢慢降伏内心狭窄的心,庞大的慈爱心生起的时候,自己确实很快乐。“尽除众生苦”就是我不断想到众生,我用什么办法能够把众生的痛苦消除,我怎么去利益众生。

事实上,我并非说我已经达到了这个状态,这方面我连边都沾不上。小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特别特别自私的人,但是我亲近了大善知识,听闻了他们很多真正的菩提心的教授,我体会了他们无私的菩提心。我一直观察自己,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自私心?我为什么不会想到别人?为什么只想到自己?后来,对众生,我换了个角度,众生对我的恩德是那么大,我为什么不想到他们呢?我为什么往往想到我自己要怎么怎么样?你周围的人也都是众生嘛,这些众生每一个都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跟你一样,为什么你想不到他们的需求和他们的做法呢?我不断地这样想,现在思想观念稍微转变一些。我不断提醒自己第一个念头肯定先想到很多的众生。我慢慢地这样去做,感触很大很大。(现在),我一旦想到佛陀的慈爱时,真的能够感受到佛陀的这种慈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所以特别特别感谢佛陀教给了我们一个这么好的修学菩提心的方法。

发起真正的慈悲心,没有要求你出家不出家,主要你有了这种慈悲心,不管在家出家,都成为佛子。所以,当你真正有了慈悲心的那一天,所有佛菩萨都会赞叹随喜。

不要说菩提心,在这个世间,如果你想做大事情,却没有远大的目标,你这一生肯定做不了大事,做的事肯定是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想要做大事情的人,按照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叫野心勃勃。我认识的人当中做大事情的人很多,但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我往往教导他们,修行也好,做世间上的事情也好,你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你再去奋斗,但你这个目标必须要远大,比如,在人世间,你的第一个念头当中要有,我对世界要做出一些奉献。如果这样的愿望太远大了,你做不到,退而求其次,我对自己的国家,或我对东南亚做出一些奉献。再其次,要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区域有贡献,再下来,是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再下来为自己的家人,最少的就只能是自己填饱肚子。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我们不要活在人世了,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小虫,都会吃饱。那我们何必当个人呢?

我们五官齐全,是人就会思维,(却)没有想到众生,没有做利益众生的事情,那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有了远大的目标即便实现不了,他也可以为这个目标儿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坎坷和艰难,但就不认为这种坎坷和艰难压力,他会认为值得。我有这个能力,我应该去奋斗。所以他的那种压力变为动力。

能够产生这种动力,他要具备三种条件,第一要有信心。没有信心,漫无目的的去做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有了信心这种大的推动力量,他还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的情况,他可能会放弃。有了坚强的毅力,他不会放弃,什么样的坎坷都会度过。但这两件还不够,还要有勇气。具备了这三样条件,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他肯定不会被压力打倒,因为他很坚强。(如果)修行会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执行下去,你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你做出的事情肯定超越了一般人。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推动的力量和你所发的愿望超越了别人,所以很多的坎坷和挫折你不会把它们当成挫折,而认为是值得的,是应该要付出的。做世界上任何事都会经历坎坷,但拥有这样的力量能做出更多的事情。

当然,从佛法的角度来讲,那是有慈爱的心,我为众生服务,因为我们学的是佛,不是学一般凡夫的人。是佛陀成就的事业和这种远大的目标,清净的意乐和动机推动了我们,我们应该把握自己的身口意,然后发起庞大利乐有情的心情,虚空不尽,众生不完,我在世间尽除这些众生之苦,用如此的力量推动着我们。每天都能这样的话,每天的修行多么地伟大。

别人跟你说是非,我们何必要去听他呢?别人跟你说难听的话,你何必难过呢?别人一说,我们就被世间八风吹走了。一听说某某法师、莫莫居士修行怎么好,我就高兴,自己就认为是了。一听说他怎么样怎么样,感觉就不舒服。本来你是黄金,烧、炼、切断,你也不会改变。别人说你好,也不要飞到天上去;别人说你不好,也不会把你打到地狱去。所以你要有清净、纯正的意乐,不管别人对你好还是不好,都用这种清净的心对待众生,最后你是胜利者,也是你战胜了你的敌人。哪个敌人呢?你的自私心、你的贪心。别人说了什么事情,你就为它而转,你的我执当下起来了,所以你没有战胜它。你的弓箭不利,所以弓箭不要瞄到别人的身上,要瞄到自己的贪嗔痴上。它一旦起来,马上干掉它们。这样修行真的很有价值。

要想放下自私心,生起强大的利益众生的慈悲心,能够战胜我执,那还必须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做很多事情肯定做的不圆满。虽然发起的动机是清净的,但是不妥当地说一些事,也可能导致对方生气。所以即要有慈悲心,也要有智慧,两个结合起来才能妥当地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很多众生,还要修忍辱。修忍辱的对象虽然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特别是跟自己接近的人。因为接近的人才会说你的坏话或诽谤你。也许他的行为你不习惯,你马上就会生气;或者你的亲朋好友,特别是你的亲人,让你生起嗔恨心。但是你要记住,嗔恨心一旦生起时要冷静,你不要生气,要有平等的心、坦然的心,好像不知道似的,并且内心当中要生起感恩的心。看看佛陀的传记,佛的迦毗卫国被他人抢占,战争被佛陀的慈爱心战胜了。他没有拿武器。藏文对佛陀的赞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火炮,也没有弓箭,只是赤手空拳,仅仅是清净的意乐和清净的慈悲心对待一切,最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甚至妖魔的弓箭变成了莲花,妖魔的诱惑变成了骷髅。”这都是生起慈悲心的缘故。

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免不了碰到很多是非。我们不要在意,这些事情都是成就我们的。我们念那个《食供》的时候,后面不是说“谁打我,骂我,都是成就我们的。愿他们打我、骂我的功德,成为他们将来菩提之因。”我们这样想,是修菩提心的一个好的方法。

因此,今天我们想念佛陀慈悲心的伟大,我们想念他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自己。对方哪个地方不对,马上联想自己的修行哪个地方达不到。不要马上联想对方哪个地方不对,你没有看你自己哪个地方不对。做错了哪些事情,马上忏悔;做对的地方应该随喜。这样,我们可以随喜功德。所以,大家更好地发起这样的菩提心,每天每时每刻都想念佛陀这种慈爱的力量,每时每刻都寻找这样的快乐,这样修行,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美好的将来,早日走上菩提大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格桑道德法师       慈爱)(五明学佛网:格桑道德法师       慈爱)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慈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六章 慈爱禅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修行 

 慈爱与正见 菩萨发十种心 修行笔记 

 嘎玛仁波切:真慈悲也会表现成忿怒相,但心中的慈爱不会变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慈爱与正见 

 嘎玛仁波切:真慈悲也会表现成忿怒相,心中的慈爱不会变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慈爱与正见 

 达真堪布:一份慈爱,两份欢喜 

 信愿法师:一念的慈爱感召世尊救度的健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