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印祖故事:龙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须细心人 |
||
|
||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师30岁,出家修行将近十年,特别是在红螺山资福寺念佛四年,解行并进,收获很大。四月份,大师到北京城南的龙泉寺担任行堂(寺院斋堂开饭时负责给大众生盛饭添饭的人)。按说大师已经是出家十年,戒腊九年的比丘,在资福寺担任过香灯、寮元的职务,颇有资历,不该再担任行堂这样的苦役。但大师深知苦行培福的道理,所以仿效古大德之风,自愿苦行。事实上,古代大德都是这样甘愿为众生吃苦受累。比如百丈怀海大师作为方丈以身作则,出坡劳动。弟子们把工具藏起来,他就不吃饭。留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话。又唐代如拾得大师为普贤菩萨化身,他是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在山道旁捡来的,所以叫拾得。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与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把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带回去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