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资料选读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四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5集

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二)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六)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四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 第十章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09集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十五章(1984)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17集

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著10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二十三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一章(1984)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六)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三)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1集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二十八讲

本源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廿五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玄义讲记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讲记 九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五章(1989)

 
阿弥陀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第三章  

  昨天我们讲到西方世界依报的庄严对我们的启示,今天我们再看正报的庄严。经上给我们说的是「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一直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段经文。依报说的就是物质生活环境,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极乐世界的缘起,极乐世界的历史,以及阿弥陀佛建立这个世界的经过,这里面让我们学习的地方非常之多。

  佛在经典里面常常告诉我们,说一切法皆从心想中生,这句话非常重要,也是真正的事实。由此可知,佛家所说的十法界,十法界怎么来的?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这是唯识经论里面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讲心,唯心变出来的境界,在大乘经里面称之为一真法界;唯识所变,那是将一真法界转变成十法界,十法界是这么来的,无论依报、正报都离不开这个原理。现在我们不必去谈那么深的理论,我们眼前急需要知道的是浅显的事实,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我想这是我们大家心中迫切的愿望。

  西方极乐世界正报就是讲的人事,人事的庄严,庄严就是美好,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圆满,人事环境更是美好,这个里面实在讲有非常非常深的道理。今天我们看看现前这个世界,几乎每个国家地区的政府、人民,都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根据科学家的看法,如果地球的污染要不能真正改进的话,可能五十年到一百年之后,这个地球上就不适合于人类生存,这是科学家提出警告。所以,现在每个地方的政府都在那里大力呼吁环境的保护。

  虽然大家都在这里提倡环境的保护,我们想一想,能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的一个问题。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这句话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提醒我们。什么叫做依报?什么叫正报?依报是环境,正报是人心;换句话说,依报就是环境的污染,是由心地污染而造成的。假如一切有情的众生心地清净,这样才能转变外面的环境;如果我们只讲求环境的保护,而不知道从心里面来防范,这个效果恐怕很难达到圆满。如果要保护我们清净的心,清净的思想、见解、精神,佛法的教学是最好的环保,心理的环保。佛法所说的,世人还没有能够看到,没有能够意识到,这是非常遗憾的一桩事情。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四众同修大力的来提倡,把佛法发扬光大,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现实的问题。

  这也是《弥陀经》上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这就是西方世界的正报的庄严;换句话说,那边的大众心地清净到极处。为什么他们清净,我们不清净?追根结柢的原因在于教育。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主持教育,他是极乐世界的导师。他以什么教人?《弥陀经》上给我们列举了教学的纲领,这就是大小乘当中共同的一个科目「三十七道品」。诸位同修要记住,三十七道品绝对不是小乘人所修的,大乘法里面没有,这么看法就看错了。我们看看天台大师的四念处(智者大师所说的),大师给我们讲解四念处,小乘经典里面有四卷,有藏、通、别、圆;藏教的四念处这是小乘的,通教、别教、圆教,那是大乘的四念处。四念处有藏通别圆,三十七道品当然也是有藏通别圆,这是古来祖师大德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由此我们就明了,《弥陀经》上所说的三十七道品,是圆教的道品,不是藏教的,也不是通教的,亦不是别教的;不但是圆教的道品,而是极圆极顿,圆满到了极处,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经文里面略去前面的三科,实在说,前面的三科在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可以说就完成了,无论是你以形式的修学,或者是完全脱离形式的修学,都达到了圆满。特别在大乘法当中,形式不重要,尤其是在现在的社会。你看黄念祖老居士常常教我们,在现代学佛大家在一块共修,他老人家主张的是同修贵精不贵多。三个五个决定不算少,十个八个就非常之难得了,人数贵精不贵多;修学的内容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讲求种种的仪规,这是外表,这个不重要,要重视实质。念佛,念佛的实质就是「一心不乱」,这是《弥陀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没有讲一心不乱,它讲「一向专念」,我们要重视这个。特别佛在经题上明白给我们宣说,念佛人应当重视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实在讲觉是觉悟,是建立在清净、平等的基础上,心不清净、不平等,这个觉决定不能现前,智觉不能现前。由此可知,修行的枢纽、修行的关键,就是在清净、平等,这是我们一定要重视的。

  前面三科我们不能不提一提。刚才说过了,无论重不重形式那都没关系,这个三科是确确实实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念佛功夫得力。第一科有四句,叫四念处。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讲义的第三十三面,这四句是觉,这四句是真正的觉悟。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是真正的学问,放下是真实的功夫,这个四句就非常非常重要,这是佛提醒我们。世间众生迷惑颠倒,知见错误,颠倒在哪里?错误在什么地方?就是把这个现实看错了,没有认识环境的真相。佛在此地提醒我们,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听到佛的开示立刻就觉悟。

  世人造作罪业,他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会造极重的罪业?这个因素,第一个是内有烦恼,烦恼是贪瞋痴,三毒烦恼;外有恶缘,这才使他迷惑颠倒,造业受苦。造作绝大多数第一个就是执着这个身是自己,为了自己身的享受,这就造无量的罪业,不知道这个身是假的!佛告诉我们身不净,不净这个字的含义非常之深。小乘讲的浅,讲得粗浅,我们这个身体是个不干净的东西,七窍所流出来的是恶臭。南方天气热,我们从毛细孔里面流出来的汗,这也是不干净的。由此可以证明,身体里面确确实实是不干净的,这是讲的生理。

  佛家常常跟我们说「借假修真」,什么是假?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寿也是假的,法也是假的,借这些虚假契入真实。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自性。在有情众生分上称作佛性,在无情众生称作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是一个性。所以,佛在《华严》上才明白的向我们宣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假如法性跟佛性不一样,情与无情就没有办法同圆种智。正因为佛性跟法性是相同的,所以能同圆种智;正因为它是相同的,所以依报才随着正报转,如果不是同一个性,依报怎么可能随着正报转?所以这些理论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明了。身我们要爱惜,不能过分的爱惜,过分的爱惜就错了。养身要有道,道要有道理,要有正确的方法。

  实在讲,这个小身体跟整个法界是相应的,完全相应,圆满的相应;换句话说,身体就是整个法界的缩小,法界是整个身体的放大。我们这里说放大、说缩小,也是很不得已,勉强而说的,因为实际上没有大小。这是讲心性与法界,讲的事实的真相,没有大小,没有去来,没有先后,这就是给你讲真话。但是这样说一般人很难体会,很难明了,所以佛不得不迁就我们大家常识,把他所讲的水平降低,使我们听了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接受。

  养身之道在我们佛法里面,佛法常常用法轮来表法,讲经说法称之为「法轮常转」。轮就是圆,圆的作用广大无边,我们想想,今天世界科技的发达,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圆来的,离开了圆就回复到原始的时代。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跟转动有关系,带给我们现前科学文明的方便。我们佛法,世尊在世的时候就用圆来表法,只有这个符号确确实实它里面含的意思是圆满的。圆有心,一定有个圆心,圆心在哪里?圆心找不到,诸位学过数学、学过几何你就知道,圆心确实有,但是它不存在。所以心是空的,周是有的,圆周这是实的,因此佛就教我们从这里去体会,我们的心要虚,心里面不能有东西,这是养心。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心,养心,心里面不能有一点东西。所以,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执着,不可以有忧虑,不可以有牵挂,不可以有分别,统统都不能有,你的心就清净了,清净心就是健康的心理。

  如果心里面有念头,你的心就被那个念头污染,你心里面有分别就被分别污染,心里面有忧虑就被忧虑污染,你心里面有什么就被什么污染。那么心里面有佛法行不行?不行,你被佛法污染了,这个很容易就明了,我们有没有健康的心理。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的心健康,他心里面离念,真心离念,凡是念头都是妄念,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身,身是相,相要动,所有一切现相统统都是动的,绝对没有一个静止不动的形相,这是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世间一切万象没有一个是静止,都是在动的,如果它静止了,那就坏掉了。像电风扇会转动,它要不动就坏了,你看录音机的带子,它也在转动,它不动也就坏了。我们这个身,身体里面的细胞要不动,那问题就严重了,这是契合我们的事实,它要动。因此我们就了解,养身要动,养心要静。

  所以,佛教给我们养身的方法,用什么方式?用拜佛,用礼拜,礼拜的方式是非常非常方便,养身之道。我们礼佛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念不生,这就是真诚恭敬,不可以一面念佛一面拜佛。这样修学法门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法门,有人是专修这个法门,一天拜三千拜,他别的功课没有,专门礼佛。拜佛像或者是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是专修这个法门,也能够得定,也能够开慧。不是专修这个法门的,我们要兼修,为什么要兼修?因为我们要求身心健康。我们念佛的人是以信愿持名为我们主修的课程,拜佛是助行,最好每天能够拜三百拜。因为现代人,在国内比较好一点,在外国由于科技的发达,出门都是坐车,很少运动,运动量不够、不足,一天拜三百拜佛,对于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帮助。

  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编的《净修捷要》,那就是他编《净修捷要》的构想是依《往生论》昙鸾法师的注解,五念,以五念法为依据编的修行方法。他一共只有三十二拜,所以非常简单,费的时间不长,很适合于现代人来修学,就用《净修捷要》这个方式做为早晚课诵。但是要依这个方法来修学,必须对于净土五经一论要熟悉,因为它里面有观想,观想虽然是时间很短,它观想的内容是五经一论全部都包括在里面,所以经论要熟,修学才真正得力。这是特别为现代人所做的一个简单的课程,修学的方式。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晓得怎样调养身心。

  一个真正学佛人,身心一定是非常的健康,值得一般人向往。我想世间人,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不管他是什么样的种族,也不管他信什么宗教,我相信他第一桩关心的事情就是自己身体健康,没有比这个更关心的事情,第一关心的事情。如果我们学佛的人都有个非常好的健康的身体,这就是外表,这就是形象,人家一看,你为什么这么健康?你为什么不老?你为什么那么快乐?我说我念佛、学佛,他自然就来了。这就是一面招牌,招牌不好,你劝人家学佛,人家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一定要塑造一个很漂亮的招牌,这才能够接引广大的众生。

  你看佛成佛了,成佛还有什么话说,成了佛之后,他老人家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要问,佛又何必要修相好?那个修学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岂不是又变成贪瞋痴!而是为了接引一切众生。众生哪个不爱美?美男子释迦牟尼佛是第一,没有人比得过他;女子之美的,观世音菩萨是第一,哪个能比得上观世音菩萨?这就是以非常美的形相去摄受一切众生,这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学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佛法修学的成果、效果呈现在外在,让一切众生都能够看见。我们知道身不净,知道如何来养身,这都是佛法给我们现前真实的利益。

  第二,佛教给我们要觉悟「观受是苦」,受是什么?是享受、是感受,只要你受你就有苦,我们想想对不对?一点都没错。我们今天过的日子很苦,国内的同胞对于外国的生活很羡慕,非常的向往。外国人是不是真的快乐?日子是不是真的过得很好?不见得!没有到过外国不知道,外国走多了,我们觉得不如中国。有些同修们就问我,他说外国人为什么不如我们中国人?人家住的是洋房,出门都有汽车,在美国几乎每个人一部汽车,人人都有车,为什么还说他不如我们?我就问他,我说我们中国这些同胞们,你们哪个人曾经负过债,我问他,你现在有没有负债?大家都摇头,没有负债。古人常讲「无债一身轻」,外国人他的生活统统是赊帐赊来的,可以说从生下来就负债,到死了都还不清!这个日子不好过。物质生活没有欠缺,心理的压力非常的沉重,每天为工作而辛劳,所收的收入全部都还债。为什么?房子是赊来的,赊帐赊来的,汽车也是赊来的,家里用的电冰箱、冷气这些东西,没有一样不是赊帐赊来的。向哪个地方赊帐?银行去贷款,保险公司来贷款,所赚的东西全部都送给他们,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资本主义。所以看起来生活好像跟天堂很接近,实际上心理负担是非常沉重。

  所以他们有他们的苦处,我们的苦处是在物质生活上欠缺一些,不如他们,我们的精神上生活是丰富的,他们精神生活非常之苦,压力很大。所以实际上两个比较,我们是贫而乐。你看我在国内看到许多悠闲的人,看到外面都坐了这些聊天的、在旁边坐着的这些喝茶的,你看非常悠闲的生活,在外国没有。外国人的生活紧张得不得了,他们是富而不乐,不如我们贫而乐,这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大家看多了,你才能够体会这里面的真实意义。如果我们再能够努力把我们的生活水平向上提升,我们比外国就殊胜得太多了。昨天我们说过,物质环境、依报环境如何改善?经典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许许多多地方我们认真来学习,才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积极参与建设。所以佛法绝对不是消极,绝对不是逃避现实。

  受既然是苦,佛教给我们把受舍弃掉。受如何能舍弃?穿衣、吃饭这是受,怎么能舍弃?舍弃不是叫你不穿衣,不是叫你不吃饭,是叫你把心里面的好恶舍掉,这就对了。不要为好恶得失去计较,不要因好恶得失去造罪业,那你的受是正受。所以佛常常讲的受是正受,佛与菩萨的受是正受,凡夫的受是不正常的。正受是什么?正受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正受;禅宗里面所说的,六祖大师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正受,我们一般人讲正受就是禅定,就是定的境界。

  正受里面绝对没有苦乐忧喜舍,这是佛家把所有一切受分为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舍是什么?就是这四种都没有,这是刚刚进入禅定,这是定境,舍受是定境,是世间的禅定。我们讲四禅八定,色界天跟无色界天,暂时把苦乐忧喜舍放下。这个境界很好,但是为什么叫做舍受?因为他不能永远保持,他还会失掉。到非想非非想天,定功能支持到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之后他的定就失掉,失掉之后,换句话说,他的苦乐忧喜又现前,烦恼又现前,这一现前就堕落,往下堕落。所以,他们这个定叫舍受,不是正受。

  正受要什么人才证得?最低限度是阿罗汉,阿罗汉证得九次第定,超越三界了,他不会再退回来;阿罗汉以上的定功才叫做正受,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我们今天虽然苦乐忧喜还是困扰着我们,如果我们觉悟了,这些受是苦,是不正常的,苦乐忧喜统统是苦,三界统苦。我们不去执着它,不去分别它,不去取舍它,你的心自然就清净,自然就淡泊了。不但对于世间法不要去执着,离开取舍,对于佛法也不例外。如果对佛法迷了,诸位想想,跟迷世间法哪有两样?佛是教我们破迷开悟,不是教我们转换迷惑的对象,这点很重要。迷在佛法里面依旧不能了生死,依旧不能出三界;换句话说,你也不能得一心,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世法、佛法统统要离,这才行。

  第三,给我们说「观心无常」,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经典上常讲的「常住真心」。妄心是无常的,这个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念头的生灭速度很快,我们一般凡夫没法子觉察,我们能够觉察的念头生灭,是非常粗的念头;微细的念头,不但我们不能觉察,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没办法觉察。不仅如此,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七地以前都不知道,都不知道念头生灭的真相;八地以上,八地是不动地,这是深位菩萨,他们才看到微细的念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微细是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当中有九百生灭,我们怎么能觉察得到?实在讲是太微细了,这是一剎那。

  妄心剎那剎那生灭,因此我们看见外面的境界是个生灭的现相,看见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看植物有生住异灭,看矿物有成住坏空,统统看到的是无常的现象,见不到真常。佛在圆教大乘经典跟我们讲「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对于这句话非常难懂,很不容易体会这句话的真义,原因就是我们用的是生灭心。哪一天我们不用生灭心,不用生灭心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常住真心,这个时候才能看出一切诸法确确实实不生不灭,这个境界就是大经上讲的无生法忍;法是一切万法,无生就是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忍是认可的意思、同意的意思,佛讲这个我同意、我承认。为什么你同意、承认?因为你见到这个事实了。可见得证得无生法忍,妄心没有法子证得,一定要真心。我们在《仁王经》里面看到,佛讲的无忍菩萨,无生忍是什么样的菩萨?七地、八地、九地,这个三地叫无生忍;七地菩萨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可见得,七地以上才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才真正懂得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桩事情。七地以前只是听听而已,没有办法,不能见性,知道佛门有这个说法,不知道事实真相究竟如何。这是讲心是无常的,无常的心是妄心,无常的心是不可靠的。

  所以要知道,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不要认真,一切随缘,不要攀缘,我们的心逐渐逐渐才能清净,才能远离烦恼执着,道业才能真正才会有进步。为什么不要去认真?因为用的心都是虚情假意,没有真的。什么人是真心真意对人接物?佛与大菩萨,在圆教经典上讲(我们这个经是圆教),圆教初地以上,菩萨用的心是真心;真心永远不变,妄心是剎那剎那在变。别人对我用的是妄心,我对人也是用的妄心,都是用的三心二意,不要当真,当真就错了。佛菩萨跟我们讲经说法,他是真的,他那是真心,他永远不变,必需要觉悟。

  末后一句「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因为一切万法都在那里剎那生灭。你像我们这个身体,人,大家都知道会老,一年比一年老。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你要说是一年老过一年,你是错看了。一月一月的在老,一天一天在老,剎那剎那在老,一秒一秒钟都在那里老化,不是一年一年,分秒都在那里老化,这就是说无常、无我。假如我自己真正做得了主的话,我不希望老,我保持十七、八岁多好,年年十八多好,永远十八多好!你办得到吗?办不到就是你自己做不了主宰,你自己不得自在,哪来的「我」?「我」的定义就是自在、主宰的意思。

  所以诸位,「我」是真有,我们这个世间没有,哪里有?西方极乐世界有。诸位读读《无量寿经》你就晓得,西方世界的人是永远不老、永远不病、永远不死,不老当然就不死了,人要死先要老,不老怎么会死?而且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那个地方是平等世界,身相、面貌完全相同,是平等的法界,这是十方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统统没有的。所以一切诸佛赞叹是有道理的,没有一样不是一样的,连相貌统统都是平等的。这是四念处的修学,当然在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更深一层。对于现前教化来说,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知道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如何改善我们的体质,现在社会上常说改变体质,四念处确确实实是改变体质最好的方法,我们应当要明了,应当要学习。

  第二段第二科讲「四正勤」。如果单单讲进步,那么意思模糊不清,为什么?一切法里面至少可以把它分成三大类,有善法、有恶法、有无记法,无记法就是谈不上善恶的。你说精进,到底是恶精进,还是善精进,还是无记精进?这个必需要拣别的。佛告诉我们,对于一切善法要努力精进,对于一切恶法要把它统统改掉,也就是说一定要断恶修善。四句前面是教我们断恶,「已生恶令断」。已经存在的恶的念头、恶的行为,我们自己发现了,发现就要把它改正过来,要把它断除掉,这叫做断恶。我现在没有这个恶,我已经知道了,我一定要提醒自己永远不犯过恶,这是「未生的恶令不生」,这两条是断恶。另外两条是修善,你已经有的善心、善念、善行你要继续保持,要更努力、更精进;还有许多善事我们还没有发心,还没有去做,希望从今天起努力去做、去学习,这是「未生善令生,已生善要令增长」。所以佛教给我们,这是无论用在佛法,或者用在世间法,乃至于用在个人修养,家庭、事业上,统统都用得上,佛给我们讲的这是原理原则。

  佛法里面我们常听到一个名词叫开悟,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开悟,到底什么叫开悟,也要把它搞清楚。悟是觉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彻底觉悟、有圆满的觉悟,这个层次还要来多讲。我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讲经,有几个年轻人他们告诉我,他开悟了,我就告诉他,我说你们没有开悟,他很生气。我就跟他说老实话,我说我没有开悟,你来问我你一定没开悟,你开悟了你跑来问我?这几个人走之后,旁人来告诉我,别的同学告诉我(他们一共有五个年轻人),有些喇嘛、上师给他们授记,说这五个人都开悟了。所以这五个人贡高我慢,自己以为不得了,跑来问我,也希望我给他证明一下,我是给他浇了一盆凉水,确实没开悟。你想想,开悟的人还会发脾气?开悟的人还会找我验证吗?现在人听骗不听劝,你给他讲真话他不相信,骗他他高兴得不得了,所以实实在在是可怜。

  今天说到这个事情,我要老老实实告诉诸位,你们有没有开悟?人家开悟不开悟与我不相干,我们自己有没有开悟。什么叫开悟?你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你就开悟了;能够把你自己的过失毛病改掉,那才叫修行,这是真正的觉悟,真正修行。知道自己过失而不能够改过自新,那虽悟没修;天天修行,不晓得自己过失,那是盲修瞎练,始终不能成功。一定每天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过失,你就天天都开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变成大彻大悟。所以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过失,那就没法子修。所以,菩萨是天天开悟,菩萨天天知道自己毛病,天天在改过自新。一直到等觉,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他还要努力来改进。所以,知过就是觉悟,改过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功夫。四正勤真正的精神,就在教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究竟是正还是邪,是是还是非。心里一动念头,自己马上就知道,立刻就改过来,这是个有功夫的人,这是个真正修行人。

  第三个科目叫「四如意足」,在括弧里有个小注,「放得下、回首如意、回头是岸」。前面是属于智,四念处是观智,这个地方这是讲修行,修行的方向。如意就是自在,在生活当中得大自在,就是幸福,就是快乐。要怎样才能得到如意自在?你就要知道要放下。所以我们中国古人,手上常常拿的如意,这是诸位常常看到的,我们佛门里面老和尚在重大典礼里面也以如意做道具,手上拿着如意。如意是含什么意思?它的头是转回来的,回头就如意。凡事一定要有个分寸,不要做得太过分,过分就有烦恼,就有麻烦。做到恰到好处的时候,赶紧回头,回头就如意,回首如意。佛教我们回头是岸,如意就是表回头是岸。

  佛在此地给我们列举了四项,第一是「欲」。欲是欲望,欲望没有止境,那就苦不堪言!你要能知足就常乐,知足就快乐,不可不知足。知足,要到什么程度才知足?实在讲,只要我们生活能过得去就应当知足,不应当再奢。我们刚才说过,生活水平要慢慢提升,要提高,整个社会提高,我也跟着提升;整个社会提升,我不跟着提升,这是知足。不但世间五欲六尘的受用我们知足,即使弘法利生的事业也要知足,不知足的人苦!不知足的人贫!知足的人富有。我们以佛教事业来说,佛常常教我们要随缘不要攀缘。我是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就教我,我想想非常有道理,所以我一生依教奉行,决定不做攀缘的事情。攀缘什么?攀缘苦!不自在!那个苦从哪里来的?是自己找来的,你本来不苦,你为什么去找苦吃?这就是个迷惑颠倒没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不会自己去找苦吃。

  我在台北办了个「佛陀教育基金会」,四众同修一切的供养我统统交给他们基金会,我们的事业是效法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将四众所有的供养他都拿去印经布施,苏州「弘化社」的基金就是老和尚的四众供养,我也是把供养统统交给基金会做基金,印送经书。我告诉里面的同学,人家供养送来的钱多我们就多印,少就少印,没有就不印,你看这个多自在。假如我们一定说一年要捐多少送多少,要是没有那么多人供养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找钱?去问这个化缘,问那个开口,这个事情难到极处。天下之难事,登天难,求人难,我们决定不做这个事,你说这个事情做得多快乐!

  我们只做了一桩冒险的事情,就是印送《大藏经》,没有那么多钱,一点把握都没有。我们印送了三百套,这是自己印的,分送给国内每个道场送一套。在这个之前是大家捐助,许多人捐助,印了一百多套,我们自己印三百套,总共差不多送到国内来大概有五百套。我们基金会的总干事他很会经商,很发心,他来告诉我,他说法师,如果实在没有钱,我就卖房子。我说你真的说话算话,我说那好,我们就开始印。《大藏经》印完了,统统送出去了,回家去结结帐,收支两个一比,只多出一千块钱台币,这才晓得这个事情谁做的?佛菩萨做的!哪有那么巧?收到的钱全部用完,只多一千块钱台币,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的基金,每一年一定把它用完,不可以把钱存下来,留在明年再用,不可以,每一年统统用完;明年有就做,没有更快乐,我没有事情做,多快乐!这就是说随缘就快乐,攀缘就苦了。攀缘天天在那里说好话,天天要看人家的颜色,那个日子不好过,我们不干那个事。所以佛法的事情我们要知足,我们也不攀缘。以后我们读《无量寿经》,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假使供养恒沙圣」,这是假设的话,我们去供养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菩萨,这个修福修的大了,底下说「不如坚勇求正觉」,换句话说,不如老实念佛。老实念佛,自己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你供养恒沙众,不能超越三界,在这个世间上凭添生死而已,这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佛的意思教我们要知足。

  精进就常乐,我用「知足、常乐,心安、理得」来解释四如意足,这个办法很好。古人的解释的确不太好懂,我这个解释大家一看就明了。「精进」这一条就是指精进就常乐,我天天有进步。进步是精进,是专进,我对一样东西专攻。譬如读一部经,天天都有悟处,这是非常快乐,愈读愈欢喜。有悟处,不但是有进步,功夫也进步,这是定。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杂进,你学的东西太多了,太杂了,虽然在进步,他不是专,不是精,是很杂、是很繁,所以杂进、乱进得不到功效,这是我在此地提醒各位同修。

  世出世间法都讲求专,都讲求精、纯,这一定会成功。尤其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的学术,所谓是「隔行如隔山」,它不能够融会贯通,不能贯通。佛法是贯通的,佛法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你一生专攻一部经,一部经真正通达,通达就是开悟,一悟了之后,就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部都通达,这些都是事实。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我们看到的就太多太多了。那么这些人虽然是一切通达,他们所表现的,是一生当中专弘一个法门,这叫大福大德。不是他不能一切经教都弘扬,他有能力,他做得到,他样样都精通,为什么他专门弘扬一门?这是给我们初学人做个榜样,做个样子,教给我们要这样子学习。如果他样样都讲,样样都弘扬,那我们会感觉到你样样都学,我也样样都学;我们样样都学,结果是一样都不会通达,所以说一定要一门深入。真正到通达之后,你也会跟祖师大德一样,你将来这一生当中也会标榜一门。为什么?你会跟佛祖一样的慈悲,一样的爱护初学,用这个来帮助他们、来指导他们。

  第三是「念」,念是讲心。心要怎么如意?心安则如,心要安。心怎么会安?我们要问,我们的心为什么不安?人人都希望自己心安,可是你心就是安定不下来,原因在哪里?你的心不平,你看「平安」,平是因,安是果,你要想心安得先要平。我们现在不平,怎样才能让它平?平上面有和,和平,你跟大众相处要能和。佛教给我们修的「六和敬」,六和真正做到,心就平了,心平之后你就得到安,安了之后你就快乐,安乐,离苦得乐你就真正得到;佛法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才会真正得到。所以真正要得到一生的安乐,从哪里做?从六和敬修起,以六和敬修平等心,你才真正得到安乐。

  末后一个是「慧」,这个地方的慧是讲的思惟,理明白了,理明白之后心才真正安乐;理明白之后,在事上要能够舍,要能够做。佛教给我们这些好处,这些利益,我们在一生当中,现前就能够得到受用,就能享受,这是佛法常说的真实利益。所以我们看看凡是念佛往生的人,无论他修学的时间久暂(久是他修学的时间很长,暂是他修学的时间很短),他一定具足这三科十二道品,一定具足。我们认真分析分析才恍然大悟,如果不具足这三科十二道品,我们念佛的功夫决定不得力;换句话说,你这句佛号里头一定有夹杂妄想,一定有疑惑、间断,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所以这个十二道品对我们修净土来说,关系非常之大。不仅是修净土,即使是其他一切大小乘法门,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不能缺少,这是佛法的纲领,阿弥陀佛、一切诸佛菩萨在西方世界为大众讲经说法的根本。由此可知,这是大纲目,每个科目里面所含的义趣是无量无边。从这个基础底下建立五根、五力。

  根是比喻,好像植物,植物有了根它才会发芽,才会茁壮,才会开花、结果,比喻它有根。如果没有前面这十二个条件,你的修学就没有根,根就是前面的十二科。我们今天讲修行、讲念佛,我念佛功夫有没有得力?我念佛的功夫是不是天天在进步,天天在长成?为什么不能进步?为什么不能成长?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然后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的功夫才能得力。根跟力条目上的项目就是信、进、念、定、慧,这里面有正道,有助道。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教训我们,正、助都是这一句佛号。这句话说得没错,但是这句话说得非常之深,能够懂得的,能够体会的人不多,必需要熟读《疏钞》,熟读《要解》。《要解》近代有圆瑛法师《讲义》,宝静法师有《亲闻记》,这两个注解都注得非常之好,可以做为我们研究《要解》的入门,你才能够体会祖师这句话的深义。

  信如果有了根,有了力,力就是力量,你的信心决定不会动摇,决定不会被外境所转,是因为你的信有根,有力量。植物长成之后它就有力量,有力量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它的根有力量。信这个字,蕅益大师跟我们说的,至少有六条。第一个要信自己,在基本的理论上,相信自己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个信心非常非常重要。相信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依照佛教给我们理论方法去修学,我们一定能够证入,这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决定正确,没有错误,这是信他。六条上这两条比什么都重要。

  我有一年在外国,一些基督教的牧师来拜访我,国外的宗教徒,教与教之间隔阂不太大,他们常常来访问,来交谈。他听说我们净土宗着重在信愿行,他听了非常欢喜,他说他们的教信仰上帝,也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他说我们这个基础是相同的。我就告诉他,我们说我们基础不相同。他说为什么?你也是信,我们也是信,信上帝就得度。我说是,我说你是信他第一,我们是信自己,那怎么会相同?我们相信自己会成佛,你们能不能在《圣经》上找到说,我相信将来自己也能做上帝?如果相信自己也是上帝的话,那我们就有点相同之处。他们经上没有说相信自己将来会作上帝。虽然讲的信,信的内容不相同,我们是相信自己的自性跟佛性没有差别,这是我们这个教的理论比他们深,比他们周详。

  底下,进是精进,精进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这是有根、有力了。念、定,这个定不是禅定,这个定是专注的意思;慧是拣别,是对于自己所修的法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它跟六度里面讲的般若智慧都是一个意思。

  第四科是七菩提分,这有七个项目,七科。我们不能一条一条的细说,一条一条细说会耽误很多的时间,我只把重要的意思给诸位报告。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换句话说,这个科目里面它特别重视的就是要觉悟。第一个是「择法」,这可以说是关键的一个项目,我们能不能成功,就在我们的选择恰当不恰当!世间法里面,像我们读书,我们选择学哪个科系,这就决定了我们一生,我们俗话说一生的命运;在社会上做事,你选择哪个行业?今天我们学佛,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你选择哪个法门?佛讲的无量的经典,你选择哪一部经?这个的的确确是我们当前重要的一个课题,而且这个课题又非常难于解答,我选择哪一门好?佛的所有经论展开,没有一个不好,每一部经都是佛赞叹的,每一部论也都是诸菩萨所赞叹的,摆在面前琳琅满目,样样都好。你要是样样都喜欢那你就麻烦了,样样都喜欢,你要学到哪一年你才能毕得了业!像大学里面有几十个科系,一百个科系,你要统统都喜欢,一个科系念四年,一百个科系你要念四百年,你哪有那么长的寿命!所以在许许多多科系里面只能抉择一门。

  佛在世那些人有福报,何以知道有福报?佛的智慧无量无边,佛的神通也是无比的广大。佛不但知道我们现前,佛知道我们前生,乃至多生多劫之前的事情佛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观机正确,没有一点错误。看到你生生世世所修的、所学的,哪个科系你对它有点基础,那么佛教给你这个法门让你去修学,果然没有多久你开悟了,你证果了,这是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这是佛应机说法,他观察根机没有错。佛灭度之后这些弟子们,尤其是凡夫的弟子,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能力观机,那么选择法门很有可能选择错误。选择错误,小是耽误你宝贵的光阴;大,害得你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个特别在像法以后,像法以后就是末法,这些错误可以说是愈来愈多,愈来愈广泛,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要决定一个行门,真正是不容易。

  如果真的不能决定,那是一切诸佛菩萨给我们建议的一个法门,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给我们推荐的,给我们建议的,我们考虑考虑愿不愿意接受。如果愿意接受这个法门,确确实实依照这个法门的理论、方法来修学,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古德所谓「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失误。但是诸位要记住,一定要如理如法的修学,你要违背经典所讲的理论方法,那你的修行不一定能往生。而我们观察事实,念佛人多,往生的人有几个?其他的地方我不太熟悉,我在台湾住的时间久,特别是跟李老师求学的十年。

  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所教导的学生,跟他学佛,受他指导的,我们最保守的估计都在五十万人以上。人这么多,老师常常跟我们说,我们有这么多的人,五十万人念佛,往生的也不过是万分之二三而已。一万个人当中,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这不成比例!原因在哪里?口里念佛,心里想往生,还贪恋五欲六尘,还搞名闻利养,这个没法子。虽然修净土法门,对于一切大乘经论还放不下,还要去学《华严》,还要去研究《法华》,还要去研究唯识,这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障碍。所以,没有能够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更不必提。

  念佛最低限度的功夫是成片,念佛功夫三等,上等的是理一心不乱,中等的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是功夫成片,到不了成片就不能往生。成片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专念」,二六时中,除了这一句佛号之外,他心里面什么都没有,这叫成片。口里面佛号,口念累了可以休息,心里面的佛号不中断,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人自然没有妄想,有妄想他怎么成得了片?有妄想必定夹杂,必定间断。念佛人一定要信守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知道这两句话是力量,那你就决定往生!念佛人虽然多,真正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禁不起世间的诱惑,世间五欲六尘诱惑人;禁不起大乘佛法的诱惑,这个人说禅好,那个人说密好,这个人说教好。好了,那么好,心都跑掉了,你不能专心。

  其实大乘佛法样样都好。所以有很多同修来问我,我就问他,你学什么法门?他说学禅。禅好!一直学下去,决定不要改变,你会成就。你念观音菩萨,你就老老实实念到底,不要再去念阿弥陀佛;你念地藏菩萨,你一直念下去,你不要改变,一句佛号,一样的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能不能往生?只要发愿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净土法门广大,你看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一品经里,这品经里面一共分为四段,第一段讲上辈往生,第二段是中辈往生,第三段是下辈,第四段是修学一切大乘不同法门的人,统统得生,你说这个法门多好!阿弥陀佛没有说过,你除了念我阿弥陀佛之外,念其他的菩萨名号我不接纳你,阿弥陀佛没这个说法,他统统接纳。你说这个法门多广大,阿弥陀佛没有成见,没有宗派的隔阂,对于整个佛法一视同仁。

  但是诸位要晓得,得生与不得生,是在你念专与不专,换句话说,心净则土净,你心清不清净?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哪个法门,修到心地清净,我以清净心回向求生净土,统统得生。所以这个法门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如果说阿弥陀佛只有念我,念我的名号我才来接引你,你念其他诸佛名号,修学其他经典,我都不接引你,十方诸佛没有一个赞叹,谁赞叹这个法门?经我们一定要熟悉,一定要念明白,我们的心才定。所以不管修哪个法门都好,我们统统都赞叹、都恭敬,劝他精进、专一,这才能成就。这是智慧的选择。

  自己没有能力选择,能够接纳诸佛菩萨的推荐、介绍选择净土法门,那也是大智慧,没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接纳,不会死心塌地去修学这个法门。尤其是年轻同修,年轻人精力旺盛,免不了好高骛远,这是毛病,这是障碍。对于一切经论、世出世间法无不广泛的爱好,这在佛法里叫什么?叫所知障深重,这不是好事情。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恋是烦恼深重,你看这两大障碍,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了自己的自性,使自己真实的智慧不能够现前,不能够起悟,原因就在此。所以对于真正善知识的教诫很难接纳,自己有成见、自己有见解,自己有主张,善知识你就是遇到了,他也没办法教你,只对你很客气,恭惟恭惟你,赞叹赞叹你,请你出去。

  我的老师接引学人他的态度就是这样。他所喜欢教的学生,喜欢教的是百分之百服从的学生,这个才教;凡是有意见提出来跟老师辩驳的,他不教,因为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精神跟你讲废话。善知识难遇,一个善知识找一个好学生那就更难更难。老师从前跟我说,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是更难。所以老师遇到一个真正好的学生,师资道合,自古以来就不多得。这在世间法来讲是人生第一桩乐事,能够遇到真正志同道合的。

  从《无量寿经》上我们能够理解,接受诸佛菩萨推荐这个法门的人,是无量劫来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在今天成熟,所以他才欢喜接受,才一心一意来修学。这决定不是偶然的事情,绝对不是这一生的事情,是多生多劫的底子在,这一生又遇到缘分,缘成熟了,三个条件具足,这一生圆满成功,往生不退成佛。这一段里面,我提醒同修这一点启示。

  后面是八正道,八正道也是大小乘共同的科目,注解里面(三十七面),小注是依普通佛学常识里面的解释所注解的。严格的说,每一宗的讲法都不相同,每一个法门的讲法也不相同。譬如说「正见」这个科目来说,禅宗、性宗,你要能见空,这是正见,你要是见佛、见有,那你的见解就错了。所以禅家念佛一声漱口三天,都漱不干净,法门不相同,因此方法、教学不一样。净宗如果说是你要用《金刚经讲义》去修,念就是不念,不念就是念,你不念就是念,你能往生吗?你绝对不能往生。所以说法门不一样。净土宗的正见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有;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决定得生」,这个见解正确。

  由此可知,大小里面每一宗的讲法都不相同,在此地没有时间跟诸位详细报告。《要解》里面,莲池大师《疏钞》里面都讲得很详细,都可以做参考。后面,「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我们说了这一段再言归正传。我们今天讲的是正报庄严,人事环境的美好,在此地我们得到一点启示,人事环境之美好是靠什么?靠教育,前面所讲的一段是阿弥陀佛教学的根本,佛为我们讲净土法门,佛教导我们,教导我们什么?教导我们要看破,四念处是看破;教导我们要放下,四正勤是放下,教导我们一切法里面明了其真相,抉择自己的行门,这是一个例子。不仅是抉择行门,也抉择自己一生生活的方式,统统都在择法。

  乃至于小的择法,我今天出门穿什么衣服,也得选择一下。今天中午吃饭我烧几个菜,也选择一下,统统都在择法这条里面包含着。大的是选择一个法门,成佛作祖,小的是生活里面小小细节,都在这里抉择,统统是智慧的抉择,而不是感情的;是理性的,不是迷惑的。所以我们学了之后要应用在穿衣吃饭上,要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得到阿弥陀佛亲自的调教,每个人接受到最圆满智慧的教育。

  我们再看看我们现实的环境,大环境是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上现在存在有几十个国家,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我们看看他们的社会道德,他们哪些地方是好的,是优良的,哪些地方是有缺陷的,是美中不足的,我们看了之后,心里明白。再读读他们的历史,了解它的文化,知道他们千百年的演绎,然后才知道它的好,根源在什么地方?它今天不好的地方,渊源出在什么地方,才有真正选择对治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教学理论的依据,才能够制定教学的方针、教学的方式,收到教育圆满的结果,这是真实的智慧,这是真正的大智慧。学佛是学觉悟,这是真正的觉悟,真实的觉悟,我们读经如果完全把它会归在佛教宗教上面,我们所得到的利益非常的小,一定要回归社会、回归到现实的生活,我们得到的好处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

  正是儒家说的一句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归根结柢是在教育。《弥陀经》上只是非常概略的提到阿弥陀佛在西方教学的纲领,是非常简单的纲领,提出这个三十七道品,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今天,有五千年的历史,号称为世界文明古国。文明古国在世界上有四个,三个都曾经灭亡过,只有我们中国还没有灭亡。为什么那三个都灭亡了,我们中国不灭亡?中国实在讲,二千五百年受儒家深厚教学的基础,才能有今天。我们是中国人,不能不知道中国自己的历史,不能不认识自己的祖先。能够熟读历史,知道祖先的功业,祖先对于我们国家、对于世间的贡献,我们做子孙的能够将固有文化发扬,能够救度这个世间的众生,所以一切要从教育着手,要从教育上下手。

  民主跟专制,我在新加坡讲经,演培法师问我,他说法师,君主制度跟民主制度你赞成哪一个?我告诉他,我赞成君主。他老人家说,你的思想太旧,你这旧脑筋,不能适合时代了。两种制度比较,我们晓得,君主虽然有它的缺点,有它的优点;民主虽然有点好处,也有它的缺陷。台湾是一个例子。我在全世界讲经,我告诉大家,台湾是今天这个地球上民主自由发展到最高峰的一个地区。民主制度发展到最后,人人自由,人人民主,谁也不服谁的,就变成了无政府的状态。台湾是今天世界上最自由一个国家,可是在人文道德上的确是低落,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偏重在工商发展,把道德人文的教育疏忽掉了。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