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资料选读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91集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27集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一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六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 第十二章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后记 再版说明

黄智海居士:阿弥陀经白话解释(12)

《阿弥陀经》的目标与方法

常福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八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56集

昌臻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印光大师:赞叹劝持《佛说阿弥陀经》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后记 再版说明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四)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十一章(1984)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04集

黄智海居士:阿弥陀经白话解释(25完)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章(1984)

圆瑛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阿弥陀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十五章(1984)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九面,第一行:

  解【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这一段是说通义,也是告诉我们,诸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才教给我们要修怨亲平等。前面我们一再提出来讨论过,大乘佛法皆是以菩提心为基础,菩提心的体就是直心,也就是真心,直心就是平等心。假如我们这个心,在一切境界里面常常不平等,我们的菩提心,几时才能现前?怨亲平等,不是对别人有好处,实在是帮助自己早一天成佛,帮助自己早一天发菩提心。如果就念佛法门来说,帮助我们早一天证得理一心不乱。

  如果一开头就修怨亲平等,我们的功夫进展一定是很快的,纵然成就不了理一心,事一心是很可能得到的,功夫成片决定可以得到的。由此可知,心境要是常常不平,障碍我们功夫。换句话说,障碍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这是我们应当要向诸佛菩萨学习的。如果我们在修学当中,常常能修怨亲平等,执持名号,诸佛菩萨当然护念。为什么?跟诸佛菩萨的心相同,与诸佛菩萨的行相同,与诸佛菩萨的愿相同,必得护念。再看下面一段:

  解【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这是就教理上来说,这一段大师引用无着天亲菩萨,解释他注解的《金刚经》,《金刚般若经三论》。菩萨告诉我们,必得根熟的菩萨才为诸佛护念。这个地方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通常所讲根熟,是什么样的地位?别教是初地,圆教是初住,这叫『根熟』。这种地位,在断证功夫上来说,他已经断见思、尘沙,也断了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叫根熟的菩萨。换句话说,在《华严经》里面讲是法身大士,就本门来说是理一心不乱,当然诸佛护念。这个时候你既然证得一分法身,当然也证得一分的报身,这个时候你所见到的佛,是报身如来,而不是应化身。

  诸佛护念,这个意思是『同生性』。什么叫同生性?与佛自性相同。佛完全用真性,不用八识,菩萨也确确实实证得心性,明心见性了,虽不圆满,但是他用的是真心。在这个地方再跟诸位提示,真心是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我们现在待人接物当中,要用真心,绝不欺骗任何一个众生,这个众生是善也好、是恶也好,决定不欺骗他。对人、对事都用真诚心,绝不染污,用清净心,绝无拣别,用平等心。我们现在虽然没见性,我们用这个心是相似的同生性,虽不是真正的同生性,可是与同生性很接近。只要你肯这样用心,你这个修学的进展一定非常快,不久就能够证得真实的同生性,也就是法身大士。所以用功最重要的是要会用心,要善用心,会用心的人成就快,而且成就得非常的踏实。

  前面我们常讲三不退,意思都讲得很明白,到同生性那就是圆证三不退,证到念不退。从此以后,真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就是如来果地上的一切种智,这是与诸佛完全相应。这是讲通途的法门,而我们这个法门很特别。我们看底下这段:

  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

  这是修其他的法门里头没有的,只有修净土法门。这个地方所讲的『护念』,跟刚才的意思又不一样。刚才我说过了,我们以相似的菩提心来修行,通途当然也蒙佛护念,但是与同生性的法身大士要差一等。可是以相似的菩提心来念佛,这个蒙佛护念就与法身大士完全相同,并没有差别,这个功德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所以这里我们一定要记住,真正是难信之法;换句话说,我们念到功夫成片,就蒙诸佛护念了。像诸佛对法身大士一样的,无二无别。为什么?因为你这一生决定生净土;换句话说,你这一生决定成佛,道理在此地。不但如此,再看看底下:

  解【乃至相似以还。亦皆有通护之义。】

  『相似以还』就是它不到相似位。这些地位,每一个地位我们都要清楚,不到相似位那就是观行位。观行位前面也讲得很清楚,相当于别教的十信位,圆教的五品位,这个地位是没有断见思,虽没有断见思,已经有能力降伏见思烦恼的现行,正所谓是带业往生,见思烦恼的习气种子没有断。现行能够伏得住,自己有这个定力,有这个功夫,这是凡圣同居土的带业往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功夫成片,就蒙佛护念了。

  解【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这几句话是说,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句佛号他听了,或者佛的形像、佛的名号,他见了,在见闻之后,他没有能够生起信心,阿赖耶识里已经落下这个种子,而这个种子永远不会消灭,一定有一天因缘成熟,这个种子会帮助他发心,就是『资发力』,资助他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它有这个力量。这个时间长短不定,我们在同修道友当中,也常常看到这种情形。

  他说:从小跟着父母到寺院里面去拜佛,当时不相信,现在年岁大了,也退了休,想想过去那个情形,还是学佛好,他现在也发心学佛了。为什么会发心?小时候跟父母上寺院烧香拜佛,他有这个种子在,几十年这个种子都没起现行,现在老了忽然觉悟了,要来学佛了,或者在社会上种种事业不太顺利,受一些打击,他也觉悟、回头了,还是学佛好,不定时间的长短,像这种情形,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人。所以『一闻佛名』,确确实实于同体法性有资助他发心的力量。『亦得远因,终不退也』,他能够在某一个阶段里面回头、觉悟了,都是佛菩萨神力护念的结果。这也是我们能够信得过的。底下说:

  解【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

  前面给我们说明护念,现在再跟我们解释果觉。菩萨在因地,佛在果地,所以菩萨称为正等正觉,如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把梵语跟我们中文在此地做一个对照。『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中国的意思叫无上,「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底下那个『三』又翻作正,『菩提』翻作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完全翻成中国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很清楚、很明白,古人为什么不翻?这是古时候翻经大德,他们有个例子,就是有个规矩,有五种不翻。这一句在五种不翻里面,叫做「顺古不翻」。因为古时候对于这个名词,大家都非常熟悉,意思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成为一种习惯语,成为一种佛门的普通名词,所以就用不着再翻,叫「顺古」。

  此地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在四教里面是属于圆教的果地,这个名号才名副其实。藏教、通教的佛,不能称「无上正等正觉」,连别教也不行。别教的佛,四十一品无明只断了十二品,还有上,不是无上,唯有圆教佛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再没有上,这个地方我们也要把它牢牢的记住。这是一切经里面没有第二个讲法,无上菩提是圆教佛才有,圆教佛以下统统称为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是菩萨,是藏通别佛。单单讲正觉,小乘的果地就有了,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就是正觉。正觉与正等正觉如何拣别?有一个很简单的区分,破了我执就是正觉,破了法执就是正等正觉,这是最容易区分的。换句话说,我们处处还有我,那就是不觉,这是凡夫。有「我」就不觉,无我就是正觉,破了我执。再说得粗一点,有见思烦恼就是不觉,见思烦恼统统断掉就是正觉。

  我们现在一天到晚心里头还起烦恼,还有贪瞋痴慢这些东西,这是不觉;由此可知,觉悟真是谈何容易。在念佛人来说,念到事一心不乱这才是正觉,理一心不乱是正等正觉,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的依然是不觉。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些不觉也能往生,这个是特别法门。其他法门不觉不能成就,这个法门是不觉也能成就,这就是经上常讲的难信之法,道理在此地。诸位一定要记住,如果不修念佛法门,不肯求生净土,那你不将见思烦恼断得干干净净,你没法子,你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换句话说,六道轮回、三途果报决定免不了。你要想从此以后真正免除三途六道,除了修念佛法门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了,这是要真正觉悟的,我们在一生当中是不是能够用其他的方法达到正觉。下面一段大师告诉我们:

  解【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

  圆证三不退是佛在本经里面所讲的,以及大本《十六观经》,这是净土法门里面所说的,这个意思就是一生成佛。实实在在是如来彻底悲心,是如来圆满度脱一切众生的法宝,问题就是众生他愿不愿意接受,肯不肯依教奉行,他这个一生当中,他要是肯接受、肯依教奉行,那正是诸佛之所怀,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的愿望,每一尊佛他们的期望都是如此。那怎么不护念?这是我们一定要多想想,你就会相信,然后你就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我们自己是何等的关心。知道诸佛这样护念我们,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定是平安的、是吉祥的,自己要有这个坚定的信心。为什么这么多佛护念你?因为你发心修念佛法门,因为你发愿这一生当中求生净土,所以有这么多佛菩萨,这么多护法善神来护持你,道理在此地。所以这部经是一生成佛的经。

  『故劝身子等』,这句话要特别的留意。「身子」就是舍利弗,「等」就是等我们自己,我们也包括在其中,不是等的别人,等是包括我们自己。如果你要是不信,那就没法子。确实佛是为我们开示这个法门,我们今天读到经,又读到莲池大师的介绍,这个注解就是他替我们介绍的。『皆当信受』,这句话非常非常的恳切,我们都应当要相信,都应当要接受。

  解【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闻名功德』已经是不可思议,如前面所说的,何况你具足了信愿行三资粮,行是真干。二六时中,心里面念念有佛,二六时中真正能把这个世界看破、放下,什么事情值得挂在我们心上?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除这句弥陀佛号之外,什么事情都要放下。不但世间拉杂的事情要放下,出世间的一切佛法也要把它放下,从此以后再没有障碍,一句佛号念到底,我们决定成就。千经万论它的作用,都是帮助我们破迷生信。我们今天迷破了,不迷了,疑惑也没有了,信心建立了。换句话说,一切经典可以把它束之高阁,让别人去读。我们在一切经典里面,毕业了,毕业就是不要再读了。从此之后,这一部经是西方公据,谁的西方公据?我们自己的。我自己往生西方的凭据、凭证!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异口同宣的,如果我们再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

  劝信这个文就到此地,也是把劝信的这个话说到了极处,信了以后,赶快发愿,这个事情愈早愈好。

  请看底下这一段经文,劝愿流通:

  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是本师劝勉我们的一段话,言词十分的恳切。『若有人』这一句是假设的话,假设有人。『已发愿』,已经往生的,可见得西方净土正如永明延寿大师所说,万修万人去。这种修学要如理如法,就是我们在讲席里面一再提起的,要具足三资粮,具足三学、三慧,这个念法就是如理如法,用这个方法来念佛,没有不生净土的。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解【已愿已生。】

  已经发愿的人,他已经往生了。

  解【今愿今生。】

  『今』是现在,现在发愿的,现在往生。佛说这个话是指当时的人。

  解【当愿当生。】

  『当』是当来,就是指我们现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将来,将来指我们现在,将来有人发愿,那将来他能往生。这三句岂不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落空。

  解【正显因信所发之愿无虚也。】

  『显』是非常明了的显现出,你真信,真正相信了,你发的这个愿决定不虚。

  解【非信。不能发愿。】

  一般人,指我们念佛的人,他有没有信?有那么一点点,他对理论、境界并不很透彻,方法也模模糊糊,所谓是人云亦云,因此他这个愿不切。譬如,如果佛来接引你了,说今天我们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他大概吓得赶快就跑掉,这不得了,今天要死了,这不行,可见得那个愿是假的,不是真的。他对这个世界非常留恋,放不下,这个愿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愿,听到这个消息,那比什么都欢喜,那个愿是真的。生生世世就等这么一天,等佛来接引,这一下等到了,你想那多欢喜。现在这一天等到了,自己吓得不得了,赶快跑,他不肯去了,这个愿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样念佛,他怎么能往生?不能!

  佛也很慈悲,不会来吓唬他。你不愿意去,好,不来接引你,免得吓唬你把你吓坏了。所以临命终的时候,牵肠挂肚的事情还很多,还是不愿意往生,临命终佛也不来接引,这就是所谓尘缘未了。尘缘未了是自家的事情,不是佛的事情,你对于三界六道还有所牵挂,还没放下,放下就了了。尘缘了了的人,就是成熟的根性,在这个法门里面来说,就等于法身大士。虽然你见思烦恼完全没断,可是决定没有贪恋,一心一意天天念佛,等佛来接引,什么时候得到这个消息,比什么事情都欢喜,比什么都高兴,这个就是等于同生性,等于同生性的菩萨,实际上他就得三不退,就是圆证三不退了。

  虽然现在这个身在娑婆世界,名字早已经标列在西方净土,这个时候你念的佛号,声声佛号壮大七宝池中的莲花,声声佛号增长莲花的光彩,这是一个真念佛人,把世间什么样的事情统统放下。

  解【非愿。信亦不生。】

  非信,不能发愿。信愿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互相资助的,互为因缘。所以佛在此地才劝勉我们:

  解【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生彼国土。佛与祖师都是这么样的恳切。

  解【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华严经》末后一品叫「普贤行愿品」,意思跟这个一样。三资粮里面,愿是枢纽,有愿,一定有信,一定有行。信真正具足了,大师在玄谈里面给我们讲的,信自、信他,「他」是指十方诸佛、释迦、弥陀。信自是信心现识变,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信自己。信本师、信弥陀、信十方诸佛,是信教。佛教给我们,我们相信,信他。信事,确确实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有娑婆世界。信理,有事必有理。信因、信果,因是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果报是西方四土三辈九品,这叫信。

  所以一个人真正发愿了,必定具足信心,一样都不缺,『信之券』,券就是凭证,真的信。如果你没有发愿,这个信不真,不是真信。发了愿,这个信是真信。『行之枢』,枢是枢要。换句话说,真正在修行了,「行」是行为。平素我们的行为,无不是贪恋世间的五欲六尘,心里所想的是五欲六尘,口里面所谈的也是五欲六尘,一切作为都是要求得世间的五欲之尘,所以造作的是三界六道生死业,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干的是这些。从今天起,把它修正过来,三界六道生死之行统统把它放下了,一心一意修西方净土之行,心里面念念阿弥陀,口里面念念阿弥陀,身体念念是恭敬礼拜阿弥陀。所以,行之枢。如果没有真信,没有一个坚定的愿望,怎么有真的修行?因此信愿行,愿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尤为要务』。

  『举愿』,说了一个愿,信、行都包括了,所以在本经,世尊才殷勤三次的劝勉我们,这个三次都要把它记住。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都引出来了,怕我们忘掉。二百八十四面倒数第三行,第一次佛劝我们的话,「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次劝勉我们,就是正宗分末后的一段,「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到此地我们所念的,这是第三次劝我们,「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部经不算长,这么短短经文里面劝了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可见得发愿的重要!只要你真正发愿就蒙诸佛护念,就像诸佛护念华藏会上法身大士一般无二,我们应当要珍惜。再看底下一段文:

  解【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愿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这一段文也很重要,因为它发明了三资粮与三菩提心、四弘誓愿,原来是一体的,说法尽管不同,意思是相通的。读了这段经文,虽然是蕅益大师的开示,开示符合经义,就可以把它当作经文来读,与经文同样的尊重。

  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自己『欣厌二门』做到什么样程度?「欣」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真正的向往?「厌」是对于娑婆世界,现前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不是真正想舍?我们这个厌的程度到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娑婆苦,实实在在是苦!诸位如果很冷静的去观察一下,在这个世界无论是自由世界、共产极权,无论是中国、西方,没有不苦,仔细想来真正是苦!觉悟的人不是没有,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知道苦,没有法子离苦。

  佛法确确实实有能力解决,但是真正见到正法的人不多。换句话说,众生业障太重,没有闻法的机缘,这也正是开经偈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他没遇到,这是没这个福分,没遇到。遇到了佛法,对佛法不能理解,遇到了不懂,遇到了等于没有遇到,或者是懂,懂得不多,懂得不够深度。换句话说,影响了他的信心,他不能够建立坚固的信心,那个信心就像俗话所谓的露水道心,若有若无。说他不相信,他又信,说他信,他又不是真信,若有若无,所以愿不切、行不力,这一生还是空过了,这都是信愿程度不够,必定误了这一生大好因缘。

  可以说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这个小道场因缘特别殊胜,因缘既然特别殊胜了,这个我们可以能相信的,十分的相信,决定的相信,十方诸佛对这个小道场特别护念。为什么?我们对于这部经确确实实深入,仔细的来探讨,真正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道理,真正帮助我们明了娑婆、极乐这两个世界,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帮助我们发愿修行,自己要明了。十方诸佛护念我们,护念这个小道场,我们能信得过。

  文里面告诉我们,『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愿相应』。第一个是依苦谛,众生太苦了,所以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如何才能真正度得了这些苦难的众生?唯有这个法门。除这个法门,要度众生真难!所以华藏世界,到最后要想究竟度脱一切众生,普贤菩萨只有以十大愿王劝大家求生净土,这才成就究竟度、圆满度。第二,这个世间众生们烦恼习气太重,没有法子断,菩萨才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如何才能真正把烦恼断尽?也得靠这一句佛号,声声具足三学、三慧、三资粮,才能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这是与苦集二谛相应。

  旁边这个小注上面说:「此皆净宗指诀。世人多梦。梦不了。所以虽修无功」,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我们想想我们过去念佛,的确是虽修无功,不相应,与四弘誓愿不相应,那就是与欣厌二门不相应。四弘誓愿,诸位一定要记住,要觉悟,每一愿里面所讲的众生,不是指别人,是指的自己。「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是自己,不是别人,自己怎么叫众生?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头生死轮回舍身受身不晓得多少生,这叫众生。舍身受身,真正是无边,无量无边,这一生觉悟了,誓愿度,这一生要度。换句话说,从此以后不再生死轮回了,这一生是无量劫以来生死轮回身是最后一身,来生就不要生死轮回了,这个身从今得度,是这个。无量劫以来的生死烦恼,也是今生要断,所以四弘誓愿里面讲的众生,是指自己,不是指别人。我们平素的功夫不得力,都是把那个众生指作别人,把自己都忘掉了,结果怎么样?「泥菩萨过河,自身不保」,度别人没度了,自己还是拖下水,还是要生死轮回,两头都落空了。所以关键就在那个众生,众生是指自己,不是指别人。

  底下一段说『欣求极乐』,这个与依灭道二谛,四谛里面,苦集是世间法,灭道是出世间法。欣求极乐世界,助道的因缘具足,这是发了「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这要记住。你看法门无量誓愿学,到哪里学?到西方极乐世界学。如果你在此地学,糟了!为什么?耽误了往生。你要费多少精神去学这些经典?这些经典统统都学会,还是往生不了。佛说的这一切经就是告诉你,法门是无量无边,到哪里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

  实在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只说了一点皮毛而已,那是真的,一点不假。你看龙树菩萨龙宫里面所看到的《华严经》,上本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无量无边,我们现在的《华严经》是略本;换句话说,是《华严经》的提要,《华严经》的纲目,才不过五万偈而已。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发愿修无量法门,必得到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我们晓得,法门有无量无边,暂时放下,一样也不学,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那边成就无量无边的智慧,这是正知正见。你要在此地来修学无量法门,给诸位说,邪知邪见,一定耽误你往生。纵然是往生了,耽误了你的品位,要觉悟!

  未后讲到「无上佛道誓愿成」,这都是自己。我们要修成无上佛道,还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唯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的在一生当中达到等觉的地位,一生补处。这桩事情,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得太清楚,为什么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求生西方世界?在他们来说,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都无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末后一愿,「无上佛道誓愿成」,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无上佛道成不了,为了要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不能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有这样的好处,你要是不相信,真是当面错过了,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因缘,你们当面错过,真正是太可惜!这种损失,实实在在讲不能原谅。除非你没有遇到,遇到当面错过,太可惜了!多少有情众生希求不到的,居然你在这一生当中这么样的好运碰上,碰上了当面错过,实在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诸佛菩萨、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对不起祖先。我们要真正晓得这个道理,真正有这个认识。

  我们自己今天遇到了,怎么能不劝我们的同修专一?怎么能不把这个这么好的一个法门,这么好的一个宝贝,介绍给我所认识的人?介绍,尽了我们的责任,尽了我们的心,他不相信,那是他当面错过。换句话说,我们给了他这个机会,给了他这个因缘,他自己当面错过,他不能怪我们。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他堕落了,你们两个好朋友,他会找你麻烦:「这么好的法门,当时为什么不告诉我?你只晓得你成就了,我还在堕落」。如果你早告诉他,他不相信,「不是我不告诉你,我早告诉你了,你自己不相信,怪谁!」那个时候就不怨天尤人。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劝告所有认识的同修,或者是认识的亲友们。

  佛在此地殷勤对我们三劝,我们也得要殷勤对我们所有认识的人三劝,不要四劝,三劝就可以了。三劝就尽到责任,三劝不来,那没有法子了。因为四劝,劝太多了,他就起反感,他就厌恶,所以我们也做到三劝,佛劝我们三劝,我们劝一切大众也三劝。

  末后,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一个总结,『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与四弘誓愿完全相应,这个欣厌二门才是圆满具足。这样的人一生当中决定往生,这就是所谓的「根熟众生」,根熟的众生,诸佛是特别的护念。为什么?他这一生要成就了,好像学校里头应届毕业班的学生,老师特别照顾他,要特别辅导、帮助他成就,特别的关心他,就是这个道理。这段文我们要多念几遍。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