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资料选读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18集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97集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10集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五集)

善导大师对阿弥陀经“善男子..若一日...若七日”的解释

钟茂森:佛说阿弥陀经大意(第三集)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二十八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第三集)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十四)

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九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十八章(1984)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72集

黄智海居士:阿弥陀经白话解释(4)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演义 第一章

宏圆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03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七章(1984)

常福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四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讲

宏圆法师:《阿弥陀经》的妙用是往生和不退

 
阿弥陀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三章(1984)  

  请掀开经本六十七面,今天正好是我们经文的开端。前面所讲的是玄义,也就是全部经文的纲领。纲领介绍了之后,在一般来讲,老同修就有能力进修了。向下这是入了经文,也就是详细的来讨论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以及修行的方法,所得到的殊胜功德利益。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这就是道安法师,不是我们现在的道安,是东晋时代的道安,判释如来圣教分为三分,序、正、流通三分,每部经都有三个大段落。

  解【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这是解释三分的义趣。这些地方都非常的重要,对我们修学的人来说是很要紧。如果对于弘法,把这部经介绍给别人来讲,这是更重要了。特别是『初善、中善、后善』,从这六个字来看,三分实在是等量齐观,换句话说,它的重要性是相等的,无有一句不善,无有一字不善。底下这是举个比喻说,『序分』好比一个人的头部,『五官具存』。『正宗分』好比一个人的身体,五脏六腑都不缺。『流通』就好比『手足』,它才能够起作用,才能够运行而没有障碍。旁边的小字把这个义趣给我们点得更清楚,「解中,判尔时下三十九字,为别序」,当我们看到经文,诸位就晓得了。而「六方佛为流通」,这种的判法与古今这些大德们所见解的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就是在「初善、中善、后善」这个义趣,大师在后面给我们说明了。请看底下这一段:

  解【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

  这是智者大师注解《法华经》所判的三分。

  解【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这一段是大师引证初、中、后善。『智者』是天台宗第一代的祖师(在传记里面有记载),这个人的确是再来人。有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这是传说而已。可是诸佛菩萨在我们中国历代,再来示现的真正是不少。可是在佛经里头有一个例子,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那就是再来人,佛菩萨再来了,如果他的身分暴露了,他马上就走,不会再住在这个世间,这就是真正佛菩萨再来。所以佛经上给我们说的,如果身分露出来了他不走,这就奇怪了,佛没有这么说,我们应当依照四依法,是「依法不依人」。

  像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身分一被人知道,他马上坐在那里就往生了。我们再要去看阿弥陀佛,看不到,阿弥陀佛走了。大耳和尚是定光古佛再来的,这是永明延寿说的。这桩故事就是当时国王,钱镠王国王,他发心供斋,打千僧斋,在千僧斋的当中(千僧斋这一天,当然就有很多法师们来应供),上座首席大家都客气,彼此互相的来让。而这个时候来了一位法师,这位法师平常大家都没见过面,他看到大家都在争让的时候,他也就不客气,就往首席上一坐,当然有许多人心里都不很舒服。因为在当时永明延寿大师的声望是最高了,他是国师,钱镠王心里也不痛快,但是都是出家人。好了,上座就让他坐。这位法师耳朵特别大,但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大耳朵和尚,大耳和尚。

  供斋完了之后,国王就向永明延寿大师请教,「我今天打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有。」「那是谁?」「定光古佛来了」。「那是谁?」「就坐在上座那个大耳和尚」。钱镠王高兴了,定光古佛来了。于是他就派人去找,派人到处去打听,打听到了,他是住在一个山洞里面,这个人到那里去之后,他就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事,把他的身分说出来了,他说了这句就圆寂了。人家叫他来找古佛,古佛走了。一会儿一想,他说「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大师一定是阿弥陀佛了,不要紧,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赶快回来报告国王,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到皇宫去一报告,这边去报告,再来,那边又有人来报告,说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身分一露就要走,没有说身分露了还住在世间,那就叫造谣惑众,没这个道理。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中国真多,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今天说他是某佛某菩萨再来的,你怎么还住在世间?你怎么还不走?走了就是真的。没走,假的,绝对不要相信。智者大师传说是释迦如来再来的,在传记当中记载他的瑞相,诸位看这个注解本子也能够了解,确实与一般人不相同。别的不说,他睡觉的时候一定合掌,坐的时候一定向西,这是说他小时候,做小孩的时候,不简单,没人教他,他就有这种习惯,这个习惯我们能想象得到,多生多劫的习气。所以一个人小时候很容易表现他带着前生的习气,前生的习气带着。他十八岁出家,专攻《法华经》。

  今天慈恩社的庄居士下午到我这儿来访问,我已经相当累了,还跟他谈了一、两个钟点。我给他谈的,他问我们现在这个道场的情形,我说我们现在这个道场是专修,这个道场是专讲《阿弥陀经》,杭州南路讲堂是专讲《四十华严》,其他的我统统都放下了。为什么放下?我说我现在觉悟了,过去我的路走错了,搞得太多太杂了,没有成就,如果再这样下去,我这一生一定空过了。所以现在晓得了,要专修要紧。我也举了几个例子,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人不是专攻的,所以他能成就。

  天台能成为一代祖师,他是不是再来人我们不管他,我们只在迹象上看,人家是专攻,一生是专修一部经,他成功了。清凉一生专门攻《华严》,宗密大师一生是专修《圆觉》,你去看看历代祖师,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专攻的,这点我们应当要觉悟。现在的人太聪明,真是古人所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要做个大通家,样样都要学,样样都要通,结果学到老是一样都不通,吃亏了。我就告诉他,我过去二十五年,我是讲台上二十五年,如果我在讲台上这二十五年统统讲《楞严经》,那今天我走到任何地方,哪一个不尊称我作首楞严王?一定的,我有成就。如果我一生都讲《阿弥陀经》,那人家见到我一定合掌「南无阿弥陀佛」。虽然我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人家眼睛当中一定看我是阿弥陀佛。要专。所以清凉大师,人家称他华严菩萨,他一生讲《华严经》讲五十遍,当然是华严菩萨。一定要专,不能够搞得太杂太多。

  也谈到了教学,他也晓得现在弘法的人太少了。教学,我也有这个意思,我希望将来在一块修学的人,各个人都专,但是不一定要跟我所专的一样,不一定。你学《华严》也可以,学《法华》也可以,学唯识也可以,不管你学什么东西,一定要专攻一门。你学什么我也不反对,但是行门一定要专一。我这里是修净土,你要是修禅的,那不行,那我们没法子共住,一个道场不能有两种修行方法,所以这是我们唯一的一个要求,那就是我们都是要修净土法门。

  他又说了,现在有很多道场、很多法师提倡的教学是佛法、世间法样样都要学,这算是民意,为什么也不学学他们样样都要学,多学一点不好吗?才能应付得了这个世界。我说那些法师们都在做了,我就不要再做了。大通家有的是,专家太缺少了,我们这儿训练专家,办专科学校,他们办大学,我们办专科学校就好了。大学太多了,专科学校还没有。这是说到「专」才能够有成就。

  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真法供养,这个时候他入了法华大定,入了定,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还在讲《法华经》。智者是隋朝时候人,距离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多年。诸佛菩萨的法会,你说还在不在?不在。我们到印度去看是一片荒山。祇树给孤独园的房子统统都倒掉了,还剩了一点足迹,你到那里去看这些东西。菩萨境界里道场还在,佛还在灵鹫山讲《法华经》。既然佛还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佛又何尝不在祇树给孤独园讲《阿弥陀经》?是一个道理。法华一会俨然未散,弥陀一会又何尝散场?只是我们肉眼凡夫没有福报,见不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什么时候你见到?你要是什么时候在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以后,以上的境界,就可以见到了。祇树给孤独园没散。这是我在此地把这个消息漏给诸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道场统统都没散,法缘殊胜得不得了,这是境界上的问题。

  蕅益大师引用这段文,它的重点是说明初、中、后的三善。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是他判释《阿弥陀经》故意跟古人不同。其实智者大师判《法华》有例可援。换句话说,他是有师承的,他是有个模样来翻版的。这种见解并不是他发明,并不是他所创的。智者大师判《法华经》前面一品,就是序品,而末后,《法华经》一共是二十八品,后面十一品半,他都判作流通分,这是讲全经的判释。

  如果更细一点来说,它又把这部经分做『迹本二门』。二十八品经,后面十四品是本门,前面十四品是迹门。所谓本门,完全是如来的境界,讲如来的境界是本门。前半部,前面十四品是迹门,是讲佛示现在世间应化众生的境界。本迹各有流通、正宗、序分。序、正、流三分都非常的完整。如果单就迹门来说,法师这个五品也变成了迹门的流通分,他说出这个意思。他在《阿弥陀经》里面把六方诸佛判作流通分,才见到后善。这是下面这一段就说出来了。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解【盖序必提一经之纲。】

  等于经文里面的导论,这一段非常的重要。以后这些祖师大德们注经,在没有注解经文之前,先说全经的玄义。玄义就是一经的纲领,特别提出来详细的说明,给我们初学的人做一个导读;稍为有一点程度,读了导读之后,就有能力研究经文了,所以导读是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序分是经文本身的导论。

  解【流通则法施不壅。】

  『壅』是障碍,『法』是大法,『施』是流通、施舍,我们讲法布施,拿今天来讲就是宣传。宣传、教学没有障碍。由此可知,序跟流通是很重要的。我们一般人都把正宗分看得很重要,序跟流通好像是陪衬的话,好像是无关紧要的话,这是我们看错了。佛经里面没有一句是废话。所以大师在此地说:

  解【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

  后人不晓得三分的义趣,看到经文里面,里头讲了有些理论在里面了,就把它列到正宗分里去。

  解【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这一段是大师叙说序、正、流三分等量齐观的道理,这是相当的重要,确实是许多人疏忽了。他把这个道理说明之后,所以他的判法跟各家的判法都不一样,这是诸位从科判里面能够发现。《要解》有它特别的地方,有它的道理。好,这个序交代完了之后,我们就看经文了。经文一开端就是序分,序分里面有通序、有别序。请看经文;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注解里面是:

  解【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

  这是通序当中的六种成就。所谓「通序」是通一切经,这个地方我们也无须细说。诸位看圆瑛法师的《讲义》,或者看宝静法师的《亲闻记》,就明白了。我们在此地所说的还是大意。

  佛经跟一切宗教的经典,乃至于世间一切的典藉,有一个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的经文一开端就是『如是我闻』。这个不一样,这四个字含无量义,这四个字就是真经。可以说千经万论讲的是什么?「如是」。那部大藏经摆得那么多,就是「如是」这两个字的注解。几时你要真正把「如是」这两个字懂得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这两个字把它摆在第一个,也就是说一切经讲的什么?讲的是「如」、讲的是「是」。所以在六种成就里面,它摆在第一位。为什么摆在第一位?佛在大经或者是大论里面都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要不信,你就不能入。这个「入」就是理解。你要不信那就不能理解,这个意思是很深,这个意思是相当深,也相当有味道。

  你对这个境界有怀疑,怀疑是不理解,真正理解了是没有怀疑。也许说正确的、对的我不怀疑,那说错了的,我怀疑了。真正「入」进去的人没有什么错误、正确的,没有,为什么?你说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是二边,这是二法。你们念过《坛经》,六祖曾经说过「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真正入进去的时候,这一切法里头没有什么对,没有什么错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唯如即是。这个理是有相当的深度,诸位总得要慢慢的去体会。

  我们今天不能向深处去讲,我们只有浅说。就字面上最浅显的地方来解释「如是」,那就是指这部经。这部经是佛讲的,但是佛当年讲经的时候并没有把它写成教科书,没有把它写成经典,这部经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把它整理出版,流通了。出版是现代名词,那个时候不叫出版,反正流通了就是出版了。佛并不在世,佛灭度了,经典怎么来的?佛的这些弟子,弟子当中第一流优秀的弟子,他们在老师的座下有修有证,不但是理解,他有修有证,那当然见解是绝对正确的,没有错误。在结集经典必得推选一个人来覆讲,你过去听老师所讲的,你再重复讲一遍,讲一遍,同学们大家来作证明,你讲的没错,把它记下来流通到后世,经典是这么来的。

  所以当时的结集有五百个阿罗汉,大家推阿难尊者来覆讲,为什么推他?阿难跟佛最接近,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伺候佛二十年。阿难尊者的前面二十年没有听到的经,佛非常慈悲,佛为阿难单独给他讲。从前所讲过的,阿难没听到的,佛还给他补讲一遍,换句话说,佛讲一切经是阿难听得最完整的。阿难的记忆力又非常好,只要听一遍,他永远就不会忘记,所以大家推他来覆讲,五百阿罗汉在底下听。

  结集经是很庄严的一桩事情,阿难话说出来了,底下笔记,如果五百阿罗汉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说,阿难,这句话我当年没听佛这么说,这句话就要把它删掉。可见得所留下来的,凡是听过佛所讲经的人,它所听的印象当中决定没错。所以不是开会过半数就通过,是一个人反对就不能通过。这是佛经的结集有这样的严谨,这是我们应当要相信。所以阿难说「如我所闻,如是当说」,我所说的一定跟我所听到的完全相符合,不敢增加一个字,也不敢少一个字,这是我们能信得过的。所以这个「如是」是『信顺』的意思。「我闻」是『师承』,「我」是阿难尊者自称,「我闻」,这是代表亲闻,不是传说,是亲自听说的,听佛这么样讲,所以这句是说的「师承」。

  在世出世间法的修学,诸位要晓得,成就与否决定在师承。你要说是没有老师就成就的,这个话讲不通。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永嘉大师他开悟了,遇到了玄策,玄策就告诉他,你虽然开悟了,还得要请一个人给你印证,如果没有高人给你印证,那就是说没有老师给你指点、给你印证,你这个开悟是不作数。他说得很好,佛在经上说,威音王以前说无师开悟的,行,能讲得通。威音王以后没有师承,自己开悟的,统统是天魔外道,你就晓得师承的重要。所以永嘉大师听了之后,赶紧到曹溪拜六祖作老师,求六祖指正他。自古以来没有不重视师承的,师承的「师」是得法的老师。

  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个皈依,哪个老师给我们做皈依的,这个不要紧,皈依师等于说是证明你入佛门的,他除了这个之外,对你不负任何责任。你出家剃度的老师,剃头的老师也没有关系,常言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是接引你入佛门的,这个师父也没关系。所以佛法里面,诸位听说重视什么?「法子」,法弟子,传法的弟子,这就是师承了。传法,传的什么法?不是我把书传给你,这你自己也可以买得到。我把这一代一代的祖师谱牒传给你,你自己翻开大藏经也可以抄一份。传法是教你开悟,而你真的开悟了。传的这个法门,你没老师传给你,你没接受,你没得道,那个不算传法。传法是要开悟,是要修行证果,这叫法子,是真正的「法子」,这是真实的师承,所以师承不容易。

  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头,师承就更难了,虽然有高明的老师,不见得有学生肯跟他学。为什么不肯跟他学?不听话,现在学生知见太多了。知见太多了,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邪见太多了,邪知邪见,老师没有法子给你纠正。纠正,你不服气,为什么?不合自己意思,不能接受。其实佛法给诸位说,什么意思都没有,有了意思那就是烦恼,有了知见就叫邪见。几时你什么意思也没有了,什么知见也没有了,你就是正知正见。

  底下,『一时标机感』,「机」是众生的根机,「感」是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感应道交,这个时候叫「一时」。再跟诸位说得明白一点,佛的心是一心,诸佛如来各个都是一心不乱,我们自己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才是感应道交。诸佛如来是一心,我们是三心二意,怎么搞法也不能感应,也起不了感应。所以学佛学什么东西?学一心。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的是一心,名称它不叫一心,叫的名称很多,其实都是一心,一般我们讲禅定。诸位想想,你三心二意哪有禅定?禅怎么说?定怎么说?《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不取于相」叫禅,禅的意思是不着相,定的意思是不动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个境界就叫做「一心不乱」,净土里叫一心不乱,禅家叫禅定,教下叫止观,那个名词佛经里头有一百多种,同一个境界。本经是直接教你修一心不乱的,「一时」就是一心不乱的时候,这个时候感应道交。

  所以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一心不乱了,灵山一会他见到了。时间距离一千多年,地点那距离得更遥远了。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是在中国的浙江省,灵鹫山在印度。他就坐在禅堂上的时候,灵鹫山的释迦牟尼佛在讲《法华经》,那个现场就现前了。你看他坐在那里没去,佛那里也没来,不去不来,自然就现前了,不可思议。我们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不但是灵山一会,这算什么,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现前了,这个境界更不可思议。由此可知,诸位就可以能够明了我们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

  『佛』是老师、是教主,是我们的根本老师,这个地方的「佛」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讲经的处所。这部经在哪里讲的?在「舍卫国」讲的。其实「舍卫」是一个城的名字,并不是国名,是一个城的名字,就是波斯匿王的首都。舍卫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叫「丰德」,它有四个意思,这个国家拿现在话来讲就是物质的文明、文化的水准非常之高。古人称我们中国叫「支那」,「支那」不是中国话,是印度跟西域人称中国作支那,以后日本也称我们叫支那国。支那的意思就是文化水准非常高,物产非常丰富,是这个意思,有点跟古印度「舍卫」这个意思是相同的,舍卫是梵语。注解里面说,这个国家人「多闻」,「多闻」就是有学问的人很多。「解脱」是修行证果的人很多,这很难得。第三个是这个国家财宝多,就是物产丰富。第四是「五欲」,五欲拿今天的话来讲,生活程度高,生活水准相当之高。它具足这四种条件,所以称之为舍卫。

  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个国王是波斯匿王,这个国王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也是虔诚的佛弟子。所谓「佛弟子」这三个字,我们也要把它认清楚,我们自己是不是佛弟子?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符合佛弟子的标准。佛弟子第一个要明白佛法的道理,佛所讲的道理我们都一无所知,这不是佛弟子。佛所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是不是真正的明白了?如果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也一无所知,佛所讲菩萨道上种种的境界,我们有没有搞清楚?如果说理论、方法、境界都一塌糊涂,我们在这里皈依了一下,或者受了几条戒,这叫佛弟子了,告诉诸位,这是冒充佛弟子,有名无实。我们自以为是佛弟子,佛不承认。自以为是佛弟子,这个话不是我在此地故意说得这么难听,你们诸位去看看那个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经上讲得清清楚楚,什么叫真佛弟子,什么叫假佛弟子,佛说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想,我们符不符合佛弟子的标准,也就想想我们现在这个行持,佛承认不承认我是他的弟子。波斯匿王对于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通达,而且依教奉行,他是真正佛弟子。

  这个道场是「祇树给孤独园」,道场怎么建立?给孤独长者就是须达多,这个人非常慈悲,喜欢帮助贫苦的人,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称号,叫他「给孤独」。他对于孤独之人能够布施、能够照顾他,所以送他这么一个好的称呼。当时他听说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在各地教化众生,他听了之后(在这个地区他也有很高的地位,他有财富),他就想把释迦牟尼佛请到他自己的地区,来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当时佛的团体就不小,不是说我请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来讲经,这个不行。跟随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的团体,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有这么大的一个团体。你要请他来了,第一个考虑是住的问题,得要有一个很大的地方,能够容纳得下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居住的场所。

  所以他就找大的处所,找了很多地方都不合适,最后看到祇陀太子的花园相当之大,于是乎就跟祇陀太子商量,「我要买你这个花园」,祇陀太子就说,「你买我的花园干什么?」「我要请释迦牟尼佛来讲经」。祇陀太子开了个玩笑,他说「听说你家的黄金很多,你要想买我的花园可以,要拿黄金来铺地,铺多少,我卖给你多少」,开玩笑的话。谁知道须达多长者家里黄金是真多,他真的回家去打开仓库,就派人来把黄金拿出来铺地。就有人去报告祇陀太子,太子到了一看,「我跟你开玩笑的,还当真的」。这一看,祇陀太子也晓得是一桩了不起的大事,否则的话,须达多长者虽然有钱,怎么肯用黄金铺地。

  于是乎就向他打听,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为什么这么尊重他?为什么要请他来讲经?他就把释迦牟尼佛给他介绍一番,祇陀太子也感动了,「那好了,这功德我们两个人做」。须达多说,「不行,我要一个人做,我还是用黄金来铺地,买你的房子」。祇陀太子说,「不行,一定要我们两个人做,功德不能让你一个人,我也要得一份」。最后商量的结果,须达多很固执,坚持不肯。祇陀太子一生气,「好了,那这样好了,你用黄金铺我的地,我地卖给你。我这个花园很多树木、花草,这个你不能铺,你铺不上去,那这个是我的」。这个须达多是没办法,「好,树木花草统统是你布施供养的,地算是我供养的」,所以这个地方就叫「祇树给孤独园」,是这么一段掌故。

  这个掌故,给诸位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佛法如果没有这些有地位、有身分、有财富的这些国王、大臣、长者来护持,佛法就不能流通。诸位要晓得,我们只知道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问一问,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的功德可不可思议?同样不可思议。佛的功德甚大,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他们两位的功德跟佛一样大,你相信吗?没有他们两位,佛虽然有智慧、有德能,派不上用场,等于零。所以你要做世出世间第一等功德之事,我们有个场所,请法师大德来讲经,他有多少功德,我就有多少功德,没有两样。一切布施当中,你们在《金刚经》上读过,「法布施第一」。

  我今天建立道场请法师来讲经说法,法师固然是法布施,我算不算法布施?当然是法布施。好比我在这里办学校,我办了个学校,我请高明的人来做教员,来跟我教学,这功德是谁的?是办学校的那个人。在我们中国,武训称之为圣人,他是个要饭的,他不认识字,他办了三十多所学校,他请了社会上很多有学问的人来教化众生,他是这三十多所学校的主持人,哪个人功德能比得上他?后世人称他为圣人。

  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给我们示现这一个典型,给我们做出这个模范,所以要晓得护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是一样的,决定没有差别,这是我们一定要认清楚的。不要认为弘法的功德大,护法的功德小,那你就错了。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之处。今天佛法的弘护是要大家团结,是要大家一条心,佛法才能够复兴。佛法的复兴,众生有福。今天佛法可以说衰到了极处,不是法衰,是人衰。法怎么会衰?人衰。人衰在哪里?人都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图这些,那佛法就没有了。

  今天下午有一位居士来见我,他就提到了,他自己有个房子,有个小道场,大概可以坐七、八十个人。他来给我说,我没赞叹他。我告诉他,不要多事,应当要团结,一个人搞一个小地方,自以为做功德,没有功德。你看祇陀太子明白这个事情了,合作,跟给孤独长者合作。祇陀太子不会说,我这个地方卖给你,我还有大的地方,我再建个道场,这个功德是我的,没有这样做。大家把力量集合起来建一个大道场,这样才能够弘法利生。是集合成一个,不是叫你分散,不是叫你一个人搞一个人的,那是错误了。

  今天我们的毛病,道场林立,一个个小道场,太多了。佛教里不是没有人才,人才太多了;不是没有财富,财富也太多了,统统都分散了,所以我们今天比不上外道。外道他能团结,他有组织,他能够合作,所以力量远远的超过了佛教,形式的力量超过了佛教,可是他没有内容。换句话说,他不能解决问题,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断烦恼、不能证菩提。这是佛弟子应当警觉的。

  向下注解里面将六种成就是再深一层的来探讨,这是很有必要。刚才我略略的提了一提,千经万论都是讲这个「如」,为什么千经万论都是讲「如」?大师这个注子你一看就明了了:

  解【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

  我们再看看一切大乘经,你看一切大乘经,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这个注子一般大概不是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就是采取华严的十门开启。我们从辨体一章来看,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这个「体」是什么?理论依据。这部经典它是根据什么道理来说的?这个体是讲理论依据。理论依据要搞不清楚、不明白,我们的信心就不能建立。理论依据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了,没话说了,我们对它才没有怀疑。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换句话说,都是依据「实相妙理」而说出来的。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超时间、超空间,这叫「如」。换句话说,一切大乘经典说的是什么东西?说的是个「如」。所以这个如字你要是通达了,千经万论你全都通达了,难怪古人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一经讲的是个如,一切经统统讲的是如。如是什么?如是真心、如是法界、如是本体、如是佛性,如也就是如来藏,就是一真法界,《华严》里面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都是说这个,名词不同,境界是一桩事情。

  「是」是什么意思?是就是如的起用,从体起用,这叫是。从体起用,这个作用是广大而无边际。所以说哪一法不如?哪一法不是?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只要你悟入了,都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当你迷惑了,没有一法是如,没有一法是是,那就是全盘都错了。一觉悟是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佛与凡夫就是迷悟之间,悟了叫佛菩萨,迷了叫凡夫。在无量无边的大用当中,在此地就举一种。前面讲那个如,那是讲本体的,周遍含融,无有一法不包摄在其中。下面讲「是」,专就我们这个法门。这个意思诸位读一切经都不例外,要明了这个意思。讲到「是」是讲到当经,讲到这部经。讲到如,如是讲教理,教理是通一切法,不但通一切佛经,一切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是」是讲教义,教义是局限我们这一部分的,不是全体,但是这一部分相当的广大。

  解【依实相理。】

  诸位要记住这句,『依』是根据,念佛是有理论依据,不是没道理的,所以念佛人不明白理怎么行?不明白这个道理,你这个佛号念了,念久了会懈怠,念久了会厌烦的。如果你明白『实相理』,愈念愈有味道,不疲不厌,愈念智慧愈增长,愈念前途愈光明,真正念得法喜充满,你得要明理,这部《阿弥陀经》不简单。

  这部经像我们现在这个讲法,要细讲大概总得要讲上三、四个月才能圆满。我们《阿弥陀经》这部经讲下来,像现在一个星期讲三天,不中断,得两年才能讲完。我们第二遍讲圆满,你看看我们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个带子,三百三十五天把一部《阿弥陀经》讲完。《阿弥陀经》要是小看了它,那是错误了。本经的方法是:

  解【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这是决定不错,这叫『是』。所以这个「是」是就本经、就本法门来说。本法门在理论上是依实相之理。旁边这个小注说「悟此者少」,这句话是一点都没错,多少学佛人把净土看轻了、疏忽了,哪里知道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是无上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告诉诸位,这叫第一法门。你们诸位有福报,能够听到诸佛如来第一经。几个人知道?没有福报的人怎么会知道?

  我在美国讲过几次,那边的人原先都是学禅的、学密的,一窝蜂搞这个,没有把净土看在睛眼里面。一提到净土,那一本《阿弥陀经》算什么?轻视了。到我在美国这么一说,大家都觉悟了。我说什么?我那部《阿弥陀经》才讲完,讲了多少时间?讲了三百三十五天,一天讲一个半钟点,大家听了吓一跳,这就不简单了,才不敢轻视了。所以国外的同修邀请我讲《弥陀经要解》,明年到美国去讲《弥陀经要解》。

  香港来了几位同修住在此地,他们也邀请我到香港讲《弥陀经要解》,过去都没瞧得起的,现在大家都一窝蜂的请我讲《阿弥陀经》,我很高兴,为什么?我毕竟在国外讲佛门第一经。讲《华严》、《法华》、禅宗、密宗,不希奇。第一经,十方诸佛之所赞叹,我们摆在面前不知道这个的宝贵,那真叫有眼无珠。就好比许多珍宝放在一起,这个珍宝价值最高的,你不识货,你没把它瞧在眼里,那个不值钱的玻璃球,你把它当宝贝,你看错了。

  我过去也曾经讲过多少次,讲这部经的道场,这是世出世间第一道场,比《华严经》殊胜。《华严经》虽然是一乘圆教,《法华经》是一乘圆教,讲了怎么样?得不到受用,没好处。这部经学会了之后,当生成佛。诸位要记住,你要想当生成佛,你一定要把理论搞清楚、方法搞明白,境界明了了,依教奉行,这一生决定成就。好,我们今天就讲这个「如是」,「如是」这里头的意思实在是太丰富了,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