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菩提甘露161:念佛实际上就是解决三界牢狱和生死冤家的问题


   日期:2015/9/12 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对冤家都有切身的体会,大家都喜欢看亲家,跟自己有善缘的人,见到相互欢喜,笑眯眯的。

  如果碰到冤家,冤家路窄,见面分外眼红,所以都想避免跟冤家对面。但往往就会跟冤家对头碰面,冤家对头一定要碰面的。

  跟冤家碰面就有一种很苦的感觉,很煎熬的感觉,他内心就想离开这个冤家。

  只有断了见思惑,他才能够出离三界的轮转。

  所以声闻行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这种出离的心是非常非常迫切的。

  所以声闻行者他要发厌离心,很强的厌离心。

  声闻行者有时候修不净观,修到一定程度,对这个身体的厌离,厌离到什么程度?

  就想要自杀,或者用刀来自杀,或者服毒药,或者用绳子上吊,或者投深坑。他是这样的厌离啊!

  所以他在这种厌离激迫的情况下,他自己一心想赶快度脱苦难,只顾自己度脱,没有广大的慈悲之心,没有普度一切众生的心,这就叫“小”。

  什么叫小乘?就是他度脱的车子很小,只能运载他自已。

  那么大乘不仅是自己自度,而且也能够载很多人度过去,他的车乘很大,就叫“大”。

  所以声闻的发心是“小”,但是能够有“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这样的观照,他的观念是对的,只是他心量没有打开而已。

  对生死轮转的真相我们要有如实的观照。

  唐代的嘉祥大师临涅槃有个偈,那里面谈到:一切含齿带毛者,就是有情识的生命,都是喜爱生而害怕死,贪生怕死,一般都是这样。

  但是你害怕死,死是从哪来的?是从生里面来的,有生才有死。

  如果不生呢?不生就不会有死。

  所以你不要光爱生而怕死,你一定要知道,一出生就注定他终究会要死。

  我们出生的第一天就迈向了死亡的第一步,迈向了这个过程。

  所以应该对生要哭泣,而不要去害怕死,从因上解决。

  我们念佛实际上就是解决三界牢狱和生死冤家的问题,佛号是无生的摩尼宝珠,佛号无生才无死,没有生,没有死,才是无始无终,才是无量寿。

  无量寿是超越了生死的。

  这是大小一对。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辨别发偏心的相。

  偏是偏于两边,不是执著空就是执著有,没有中道的智慧就叫偏。

  大乘佛法里有权教的菩萨,有实教的菩萨,权教菩萨行事相上的六度,实教菩萨行理体的六度。

  行事相六度跟理体六度有一个差别,就是有没有执著,离相还是执相。

  权教的菩萨见心外有众生,他愿意去度脱;心外有佛道,他愿意去成就。

  在这种心外求法的过程当中,他也精进勇猛的修行,对修行的功勋他时时刻刻记在心中,不能忘怀,有能修行和所修行。

  所以他“功勋不忘,知见不泯”。

  不泯就是不泯灭,就是能度和所度的分别知见不能消泯。

  他也发了大乘菩萨心,也有真心来修行,但是他不明白圆教的道理,执著有众生可度,执著有佛道可成,“功勋不忘”。

  就好像梁武帝跟达摩祖师的一段对话,梁武帝见达摩,他就“功勋不忘”,问:朕一生建了很多寺院度僧众,我有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一针见血:并无功德。说没有功德,他就不高兴了。

  须知妙智不由外得,真正的功德不是在外面事相上求得的,如果功勋不忘,有能行和所行,它就只是在有漏福德的范围当中,就不是清净无漏的功德。

  这两个人话不投机,那么达摩祖师就一苇度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去了。

  这里表明见有、能度、所度、功勋不忘,这样的发心就叫“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圆”就是圆融,发圆而不偏的心。

  这里“若知”,就是用智慧观照才能了知。

  了知什么?自性,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它就是众生,一切众生都是自性里面的众生。

  所以“自性众生誓愿度”。这是圆教菩萨发的愿。“自性佛道誓愿成”,他能了解我的自性跟佛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是一体的,是平等不二的,所以愿度自性本具的一切众生。

  佛道也是自性本具的,是心是佛,只是我们本具的佛性被那些烦恼执著掩盖住了,只要我们把烦恼执著撤除,那么自性的佛道就朗然现前,无欠无余。

  所以“自性佛道,故愿成就”。

  这里就表明,无论是自己的身心还是一切万法,都不离开自己的一念心,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心之内。

  所以不见一法离开我们的心性另外存在,这是大乘圆教的理念。

  我们的真心含裹虚空法界,虚空在我们的真心里面就好像在太空当中的一片云,如片云点太清。

  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是在虚空里面,虚空是在我们真心里面,你看我们的真心就是大方广,无有边际,广大如虚空,究竟无边际。这是我们真心的状况。

  在真心里面现出了一念八识的心,就好像在广阔的大海当中生出了一个浮沤,一个水泡。

  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距离十万亿佛刹之遥远这个空间的概念,就是从我们的凡夫心里面建立的,所以我们凡夫心里面有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空间的概念。

  在我们的真心层面,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的真心里面。所以一切法都不能离开我们心性而另外存在。

  如果见心外还有法,还有净土,这就不是佛的知见。

  那么这样就“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

  这个心、愿、行、果都是如虚空。

  如虚空怎么理解?有两层理解。

  第一,我们的发心,我们的立愿,我们的行持,我们的证果,它广大的相状就像虚空,这是从它的广大来说。

  从它的实质体性来说,这个虚空是什么?

  就是无自性。

  我们的心是空的,是没有实体的。

  空无自性的这一念心,就比喻成虚空,没有边际,我们的心空无自性。

  我们的愿也是空无自性如虚空,我们的行持也空无自性如虚空。

  比如行持,《金刚经》讲布施,布施要三轮体空,对于有金刚般若智慧的人,没有能布施的我,没有所布施的对方,中间没有布施之物品,这三者都是空性。

  这时候他布施的这种福德就变成了无为的功德,所谓“不住相布施,无住相布施”。

  所以这个行也要有虚空无自性的般若智慧,行也如虚空。

  于是这个果也如虚空,我们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你不要执著它是实有的东西,它也是无自性的。

  所以《金刚经》讲“无有定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涅槃也没有一个实体的涅槃,涅槃也无所得,毕竟空,无所有,以无所得故,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著有所得都是邪见。

  所以要了知这个发心、立愿、修行、证果都是空无自性,更进而通达自性空也空,就叫空空亦空,一空到底。

  你不要去执著有一个空相,也没一个空相可得。

  所以就说“亦无虚空之相可得”。

  这就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

  发心也是无发而发,无愿而愿,无行而行,无证而证,这才叫真心、真行、真愿、真果。所以这样的认知,这样的发心,就叫圆教菩萨的发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甘露       生死冤家)(五明学佛网:菩提甘露       生死冤家)  

 菩提甘露176:佛菩萨教给我们都是正知、正见、正解、正行 

 菩提甘露175:放空身心,就不会被其它心灵磁场干扰 

 菩提甘露174:修觉、修正、修净 

 菩提甘露172:深信于三宝,他就有救啊 

 菩提甘露171:现代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修定 

 菩提甘露170:办喜事和丧事的时候,杀业都特别重 

 菩提甘露169:贪心感得的是水灾 

 菩提甘露168:执著是烦恼障,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里生的 

 菩提甘露167:摄心就是业障消了 

 菩提甘露166:妄想就生六道轮回 

 菩提甘露165:一心念佛,对治烦恼 

 菩提甘露164:很多人学佛,都会停留在信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