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资料选读

智海法师:观无量寿经第七讲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4集)

净土法门法师:要不要改成每天专诵《无量寿经》?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集)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24集)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单品反复跟读至背诵,今天第二品!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71-75集1998-2006年)

黄念祖:为什么称《无量寿经》为净宗第一经?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2集)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8集)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94集)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56集)

读《无量寿经》心得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十四讲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2)(《大经解》讲授)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一集)

悟显法师:无量寿经,称性极谈,如来正说

定弘法师:我们道场选用的《无量寿经》,早课第六品,这样做如不如法?,

佛说观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三集)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请大家看经文第八品「积功累德第八」,今天我们从「所修佛国」开始看: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这段经文的科题是「成就妙土」。这是法藏菩萨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就开始修行,「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他的目标、他的理想就是庄严妙土,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心非常专一,没有任何其它杂念,所以最后就能成功。这段经文说『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这个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开是开放、张开,廓就是开广空虚,所以「开廓」合起来的意思叫做空广开阔。这是说它的面积是非常广大,有多大?是尽虚空遍法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它没有边际,虚空法界是无穷尽,极乐世界也是无穷尽。《往生论》上说极乐世界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开廓广大」。

  『超胜独妙』,这个妙是微妙,非常精彩、非常微妙,这个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无法能够找个比喻来形容,在世间任何一样东西都比不上它,所以叫做「独妙」。「超胜」是超过一切诸佛的国土,所有国土都没办法与它比,所以它是非常精美。这是极乐世界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超过所有一切的世界,这是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发的愿,他希望自己所建立的国土超过诸佛剎土,他修成功了。这个「独妙」在古德的批注里列举了几个方面来说,这里举出四个方面说它怎样独妙、怎样精彩。第一是「佛身光寿超过诸佛」,阿弥陀佛的光、寿命都超过其它一切的佛,所以阿弥陀佛又叫做无量光佛,又叫做无量寿佛,无论光还是寿都是无量的,尤其是光,所谓「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就是说超过一切诸佛。第二方面独妙妙在哪里?是说「名号利益,独出难思」,这句阿弥陀佛圣号非常美妙,叫做妙音,只要能够闻到这句佛号,就能够发起信心、发起愿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往生就作阿惟越致菩萨,不退成佛,这是一切他佛名号没法比的。而且这句名号是十方一切世界都能够听闻到,为什么?因为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都赞叹极乐世界,鼓励一切众生都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以是非常独特、美妙,不可思议,这句佛号念十句都可以往生。

  第三方面是说「往生正因,易修易获」,很容易修、很容易获得,想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行了,这是在本经第二十四品里说到的。真正想往生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你忙还是不忙,工作如果忙,一日能九次十念法也行,如果时间多可以多念,无论是利根还是钝根,都可以念,很容易修。这句佛号谁不会念?个个都会,但是得到的果是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是五逆十恶的罪人,在临终的时候连地狱相都现前了,这个时候有人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能够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往生的果很容易获得,这是第三方面。第四方面是「生后得果,太顿太高」,往生之后你所得到的果太顿了、太高了,顿是说快速、顿超,高是什么?指他的果位非常高。一个从来都没修行过的人,甚至造作了五逆十恶种种罪业,临终十念就能够往生,而且一往生就是三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就是你这一生必定能够成佛,像弥勒菩萨一样作补处菩萨、后补佛,你说这个是不是太高了?在极乐世界四土,最低的一层叫做凡圣同居土,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下下品一样能得到这些功德,就是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这就是说独妙。确实,除了极乐世界之外,其它一切世界都没有这样殊胜,这充分体现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所制造出的方便善巧的法门。

  下面说『建立常然』,建是说刚刚开始兴建,立是已经建成了,「建立」是说从始到终极乐世界已经建成了,花了多少时间?经文上说是无量劫。下面说到「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最初什么时候开始建的?是法藏菩萨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座下发的愿,发了愿之后开始建。「建立常然」,就是从刚刚开始兴建极乐世界,一直到无尽的未来,永远都是这样常然,它不会变化,不会好像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生命都有生老病死,植物都有生住异灭,它都有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它有衰、有变,衰是衰弱、衰退、退化,变就是改变,变坏了。极乐世界是永远不会衰变、不会变坏,它不会有成住坏空,它只有成和住,不会有坏、不会有空,这个叫做常然。

  这种常然究竟是怎样回事?在我们的观念当中,凡是物质都会有衰变,它不可能不变的,现在科学家观察整个宇宙都在运动,世间找不出一样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连身体细胞都有新陈代谢,那极乐世界怎么可以『无衰无变』?善导大师他解释说,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界」,意思就是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现出来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法身当然是常然,当然是无衰无变。法身叫做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极乐世界就叫法性土,完全是从阿弥陀佛法身现出来的;换句话说,阿弥陀佛的法身和极乐世界是一体,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而这个法身是三世一切诸佛同一法身,那我们是未来佛,所以我们也是同一法身,所以极乐世界也是我们自己法身的体现。

  在密宗里说极乐世界是常住不坏,「依密严住」,密严国土是密宗说大日如来的国土,也就是指极乐世界的庄严国土,所以在《大乘密严经》里说「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说的就是与《无量寿经》一样的。无量寿佛就是极乐世界的世尊,因此阿弥陀佛就是密宗里说的大日如来,极乐世界也是密严国土。密严国土根据密宗《密严经》的批注里说,密严国土就是「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也就是说如来清净的自心所现出来的境界,它不是用物质的微尘所组合的。我们这个世界现在科学家已经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基本粒子就是佛法里说的微尘。现在我们发掘出其实最小的粒子不是电子、不是夸克了,还有比这个更小的。以前认为电子、夸克就是基本粒子,现在发现还有一种微中子,微中子的体积、它的质量是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可能这就是指微尘了,极微之微,最小的粒子。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一样东西,无论是地球上的,还是太空里的,全部都是这些微细粒子所组合而成。根据物理学的说法,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之后就出现了很多的微中子,它们慢慢慢慢组合形成了物质,形成了世界。大爆炸产生的压力波,大爆炸推论是整个宇宙原来是非常小的一个粒子,但是它质量非常高、密度非常大,一下子爆炸出来,然后向外一直膨胀,这个爆炸,如果真有这个爆炸,产生的压力波,可能就是佛教里说的大三灾里的风灾。一个世界的毁灭产生大三灾,先是火灾,然后水灾,最后是风灾,风会将所有的物质全部吹成基本粒子,全吹散了。有可能是这样对应上。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是这样一回事,是物质的宇宙。我们所观察的宇宙并不是很大,用佛经的说法还未出一个娑婆世界,因为一个娑婆世界相当于十亿个银河系,我们现在还没发现这么多,乃至最远最远的星系都没超过十亿个银河系之外。我们观察的范围还没出娑婆世界,当然观察不到极乐世界的样子了。娑婆世界就是这样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它因为有这种组成、组合,它有形成、有衰变、有解散,解散就是毁灭,成住坏空,其实是粒子的形成与解体,就是这样。不是说物质本身有成住坏空,基本粒子它不会有成住坏空,只是组合。但是在极乐世界它完全不是这样,它不会有这些基本粒子,它的物质世界也不是这样组合,完全是法性的流露、法身的体现。法身不是物质,非物质、非精神,我们六根没法接触到,但是它确实存在,它的功能就是能现出境界,根据一个缘就能现。怎么现?在我们娑婆世界,是随着我们的妄心变现出虚妄境界,就是五浊恶世。而在极乐世界是随什么缘?随阿弥陀佛的愿力,随众生的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它就现出极乐世界。所以它的构成完全跟我们娑婆世界不一样,它是「建立常然,无衰无变」。(24:00-)

  这是讲极乐世界是庄严的妙土,那它怎样形成的?完全是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下面一段经文是说净心,清净心。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就是修清净心,修得很纯,一点杂质都没有,所以能够现出这种极乐世界的净土。我们看经文,头两句是总标,是个总示: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

  『无量劫』是说时间的久远。这件工作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阿弥陀佛发愿之后,是无量劫的修行,才能把这个愿落实到坚固,没有丝毫欠缺。这是他老人家大慈大悲,如果不是大慈大悲他没可能有这样的耐心。我们修行,为什么有的同修觉得自己不够精进?修行一段时间精进,一段时间就退了,有惰性,不能够勇猛精进,不能够坚持,原因何在?就是慈悲心不够,看到众生苦难、看到正法衰没没这种感触,不能够奋起,到最后都麻木了,甚至变成佛法里的老油条,这就是因为我们慈悲心没生出来。所以学佛看你有没有进步,不是看你每天做多少功课,这个是形式、表面,最重要是看你的慈悲心有没有增长,慈悲心就是菩提心,大慈大悲,所以菩萨的慈悲心是他修行的动力。法藏菩萨『于无量劫,积植德行』,「积」就是累积,功德要一点一点的累积,「植」是种植,好像种树,你要种成一片树林也不是短时间,所谓「十年树木」,这个是比喻功德善行都要用长时间不疲不厌去积累、去种植。下面经文为我们分别说明,首先是「自利行」: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这一小段的经文是说「离欲念佛」。『不起贪瞋痴欲诸想』,这是说离欲。贪瞋痴叫做三毒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而三种里最根本的就是贪,人有贪心,得到了,他就会贪心更加增长,得不到他就会瞋恚,在贪逐外境过程当中增长愚痴、增长欲望。欲望通常我们说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是地狱五条根,如果有一条就与地狱结上缘了,更何况如果五条都具足就麻烦了。所以修行首先要放下欲望,就是放下贪,先放下外界的身外物,对身外物不贪了,再慢慢放下内心世界里的种种妄想。如果人欲望很多,他的妄想一定会很多;如果一个人没欲望,他的妄想很少,所以法藏菩萨在这里修行,就是从心地里修,「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一切妄想都放下,内心里不起了。

  对于外面的尘境,『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叫做六尘,尘境,外界的,也不贪着了。色是眼所对,眼看到的是色,耳听到的是声,鼻闻到的是香,舌尝的是味,身体是触,意所想的、所接触的都叫法,即是六根在接触六尘境界里不会起贪着;这里不是说不接触,是说不贪着,你接触可以不起贪着。如果不接触那不是变成个石头人?眼看不见,耳听不到,鼻也闻不到,那不是一个石头?这样学佛不行,学佛是什么?愈学愈聪明,愈学愈有智慧。智慧怎样来?当你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你就会产生智慧,这个智慧是自性里本来具有。当我们心一动,一随着外面的尘境随波逐流,收不回来了,你的智慧就失去了,起的就是烦恼,起的是分别执着。所以修行就是从你的六根接触六尘里面去修,就是练这个功夫。

  我们一般说不起心不动念很难,没错,非常难,那怎么办?念佛,将我们一切的念头归一,六根接触六尘,无论这个境界是顺境还是逆境,自己喜不喜欢、自己会不会讨厌,我都不予理会,我就一句阿弥陀佛,念这句佛号,这就是真正念佛人。念佛人不是说躲到山林里去闭关,这样修修不成,你以为你已经修得很清净了,一出来外界,一接触,即刻你的功夫就乱了。所以修清净心不是叫你不接触外界,不接触当然不起念头很容易,但这不是你的功夫,你是借助外缘而已,将你的烦恼包装起来,你自己发现不了。但是一到境界上炼,你烦恼就出来了,贪瞋痴欲诸想就起了,这个时候就对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治这些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就是炼真功夫!顺心的境界我不起贪心,逆着我的意思的境界,我不起瞋恚心,保持心地如如不动,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功夫就叫做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的最基础,这种功夫往生就有把握。

  所以法藏菩萨他怎么练?也是用念佛。『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法藏菩萨他自己就是用这个法门成就的,念佛成佛,一切诸佛如来都是靠念佛成佛的。法藏菩萨他自己是过来人,所以他创的净土法门自己先要亲身体验过,成功了,他才能够推介;自己没修成,你介绍给别人没用,别人不肯信服。所以想去度众生,首先你要自己修行,修成就了就能度众生。法藏菩萨在这里就是用大势至菩萨的修行方法,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是忆佛念佛心里就有佛,「忆」是想着、挂着,「念」是口念、持名,他念他忆的是诸佛所修的一切善根,这个善根包括佛在因地里的菩萨六度万行,也包括诸佛如来成就之后广度众生。我们专门忆念阿弥陀佛,口里持名,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忆怎么忆?你别自己胡思乱想,读《无量寿经》就是忆,这部《无量寿经》就是介绍阿弥陀佛『所修善根』。他的因地发愿,四十八大愿,他这里说的积植德行,无量劫来积植德行,都是佛的「所修善根」。我们以阿弥陀佛为师,这部《无量寿经》就是讲阿弥陀佛,所以经常读、经常研究、经常听经,专听《无量寿经》,这就是忆佛念佛。阿弥陀佛是这样成就的,我们每个人想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这样成就。《华严经》上说「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切菩萨想要成佛到最后都要念佛,不念佛怎么能成佛?

  在《观佛三昧经》里就将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经里说,「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就是讲给阿难听,你现在一定要善持,持什么?持念佛法门,别忘记、别失去。下面说的最精彩,释迦牟尼佛说,「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这里说得很清楚了,释迦牟尼佛怎样成佛的,十方诸佛如来怎样成佛的,包括贤劫千佛。贤劫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大劫,叫做贤劫,贤是圣贤的贤,因为在这个大劫里前后会出现一千尊佛,这个数量非常多,所以叫做贤劫。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后面第五尊就是弥勒菩萨他成佛,后面还有九百九十五尊佛。释迦牟尼佛说我与这些诸佛如来,从初发心都是「皆因」,皆就是都,都因为「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诸佛如来的智慧,怎样得到?念佛三昧。所以这里说得很清楚,十方诸佛如来全都是靠念佛成佛的。

  所以净土法门、念佛法门是包含广大,像大海,所有河流全部流入这个大海,它包罗一切。法藏比丘这里就是这样,因为「但乐忆念过去诸佛」,乐就是很乐意,一心一意就做这件事,除了念佛之外,其它什么都不做,「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就是成佛。成佛之后做什么?还是念佛。你看本经第三品里说的,「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去是过去,来是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佛佛相念,佛就是念佛,所以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离不开念佛,这是佛所修的善根。念佛是诸善中王,一切善法里这个第一,最殊胜,直接了当帮你成佛。我们想要最快速成佛,那就是念阿弥陀佛,持名念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收摄一切功德,一切诸佛如来功德都在这一句名号里,只要你口里称念,心里用心去听,你的功德就得到了,你就是修佛的善根。下面经文又说到: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这四句一口气读下来,说的是阿弥陀佛的行持。『行寂静行』,是说心非常寂静,是说究竟的清净,就是说涅盘。涅盘不是说人死了才叫做涅盘,如果说人死叫涅盘,那你不用修行了,因为个个都会得涅盘,不是这样解释的。涅盘的意思就是,一切的烦恼都断除了,完全恢复到自性这种寂静,这种寂静是我们语言思惟都达不到的。法藏菩萨住真实慧,他能证入涅盘境界,他远离一切虚妄。这个虚妄就是不真实,虚假不真实,在《圆觉经》里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假的、浮动的心,又有多种巧见,就是很多心眼、很多心思、很多计谋,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他与佛道就偏离得很远了。修佛、学佛一定要从真实心中去修,不可以有半点虚妄,这个很重要。用世间这一套机心、虚伪,搞很多花招、很多巧计,最后是害了自己,用尽心思,最后人算不如天算,逃不出因果,在里面做了很多很多意恶,将来一定会下三恶道。所以学佛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规规矩矩,不要有偷鸡摸狗的想法,别想着走快捷方式,投机取巧,这些心理要不得,一定要放下,你想往生才有指望。而《涅盘经》里就说得更深刻,「一切恶事,虚妄为本」,一切的恶业虚妄是根本,所谓虚假、浮夸、狂妄、自欺,这些叫做虚妄,它会生出种种的恶事、恶业,所以法藏菩萨在这里示现要『远离虚妄』,杜绝一切恶业的根本。人的心如果浮动,甚至虚伪不真诚,种种的妄念,这些一定会引起你造恶业。

  下面说『依真谛门』,「真谛」就是真理,一切世出世间的道理绝对不是虚妄的,这个叫做真谛。佛法里说的真谛,它的术语是讲二谛,一种叫世谛,一种叫做第一义谛。世谛就是随顺世间,佛讲法有时候是随顺世间讲,有时候按照自己境界讲出来,随顺世间众生讲,众生容易明白,这个叫做世谛。譬如说要断恶修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去广度众生,这个就是世谛,众生能够明白,因为是实实在在的,可看得到的,可以想象清楚的,我们用思惟能达到的、能够理解的,这个都叫做世谛。但是如果说,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是《金刚经》里说的,这就是讲第一义谛,第一义。第一义就是真实的讲法,佛不是随顺众生讲的,是把自己的境界讲出来,这个叫做中道。度众生要去度,但是没有度众生的念头,所以终日度众生,终日无度,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是真谛。

  所以法藏菩萨依真谛门,『植众德本』,这个德就是善,修一切的善法要抓住根本,这个根本是说什么?第一义谛,就是依真谛门,要依智慧,般若智慧。所以修善法又不着善法的相,修的时候任何烦恼都没有。如果我们不懂得这样去修行,认为学佛了我就要多做好事,做的过程中因为没智慧,不能观照,在里面着相,着相就会生烦恼。譬如说当我做了很多好事,为众生、为佛法,结果得不到别人的承认,甚至别人还要批评你、毁谤你,不会赞叹你,你的心里就很难过,生出烦恼了,以后不再做了。这就是什么?没依真谛门,所以修的善夹杂着烦恼去修,得到的只是人天的福报,在六道里的福报,它不能帮你了生死,这个不叫功德,最多就叫做福德。所以智慧非常重要,有智慧是什么?我是这样修,修了之后不着相,做的时候很认真的做,做完就放下,想都不想,不放在心上。别人问我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没做,「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人家毁谤你、人家障碍你,你还是点下头笑笑,都是好事,为什么?不用这么辛苦,以后不用做了。有缘就做,没缘,有人障碍就是没缘,没缘就放下,还是这样愉快、这样快乐,常生智慧。所以依真谛门非常重要。

  这里说的「植众德本」,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说法,在日本亲鸾大师《教行信证》这本书里说,他说「德本」说的是德的根本,就是讲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句名号是万德之根本,你能够称念一声阿弥陀佛,功德是圆圆满满的,这一句里就成就了诸佛如来的功德,所以你说它是不是德本?能将你的业障消除,能将你的灾祸转变,不仅是转灾祸,灾祸是小事,帮你转凡成圣,帮你成佛,就靠这一句佛号足够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念阿弥陀佛就是植众德本。问题是相信它的人不多,所以你不肯念,如果你真正相信,你一定会肯念,你会抓紧每一秒钟都不放过,拼命念。为什么?念一句就是积累成佛,佛的功德,念两句,两句的功德,句句都是圆满的佛功德。但是当然你要用至诚心去念,将这句佛号念熟,将妄念念掉了,没妄念。现在你有妄念是什么原因?你没念熟,这句佛号念的功夫不够,所以它还没有能力抵抗你的妄想。妄想太熟了,你不想打它都会自己打出来,天天都打妄想,妄念相继,我们一天到晚都是妄念相继。现在换成净念相继,你这样去转变,要花一段功夫,这个就要下一段苦功才行,所谓「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原来熟的是妄想,现在生疏它;原来生疏的是阿弥陀佛佛号,现在要念熟它。要咬紧牙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要下一段苦功夫。真正过得关了,这句佛号就是轻装上阵,念就很容易,它自然就净念相继了。念习惯了,将你的菩提心能够念出来,菩提心就是一切善法最殊胜的,成佛就靠菩提心。

  有些人说我不知道怎样发菩提心。没关系,你就听经、念佛,听经是启发你、鼓励你,念佛是帮你消业障,将你的业障消除了,菩提心自然就现出来。因为菩提心是你本性里自然就有的,它不是从外面来的,它是自性性德,用念佛将你的烦恼妄想习气念去了,等于是扫地扫得干干净净,地面的样子就出来,所以菩提心就是本来的样子。这句佛号所有功德都涵盖在里面,《华严经》里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是无量,无量也即是一。这个一是什么?一句阿弥陀佛,我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功德是圆圆满满,所谓万德洪名。万是指圆满,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将所有诸佛如来功德都得到了,一即一切。我念这句名号,所谓「名召万德」,将万德召来了,万德归到一句名号,我现在又持这句名号得到万德。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成佛法。成佛的法门是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证得的,他是这样过来的。

  前面我们看到《观佛三昧经》里他给我们讲出来,他是靠念阿弥陀佛成佛的。在《阿弥陀经》里也跟我们透露出来,他在五浊恶世能够成就菩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依靠这个法门。「行此难事」,这个难事就是难信之事,这就是净土法门,难信,但是它易行,很容易,念阿弥陀佛真是再容易不过,就四个字你念下去就好了,可以成佛。释迦牟尼佛这样成佛的,他在这里为一切众生说此难信之法,他先身教用这个法门成就,然后再言教为我们说净土法门,所以「植众德本」原来就是念佛。下面经文又说到: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是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在涅盘之前为弟子们留下的遗教,教我们什么?「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身心的压逼、烦恼这些就是苦,一般说百苦交煎,我们在欲界里百苦都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等,这些就叫苦。这些苦都不计较,真正修行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他都不计较,他不会去选择境界,他不向外求,他只是向自己内心求,自己能够不起贪瞋痴欲诸想,就不怕外界的折磨,禅宗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在境界里不分别、不执着,苦就没了,所以不计众苦,自然就不苦了。苦是什么?你计较出来的,怨天尤人,在那里抱怨、不甘心、委屈、怨恨人,你自己招来的苦报。譬如说,有个人他双腿截肢,非常苦,我们看他苦,但是他可能自己很开心。别人问他你苦不苦?他说不苦,我还有两只手,虽然没两条腿,但我还有手,我已经觉得很满足了,还可以吃饭,还可以写字。像刘素云老师的姐姐,刘素青老菩萨,她晚年得了癌症,截肢截了一条腿,大家如果看她往生的影片,你说她苦不苦?她很开心。别人觉得她苦了一辈子,一生都是在苦难中度过,她自己?念阿弥陀佛,「不计众苦」。所以苦完全是你自己心里的执着,放下了就不苦了,将欲望降到最低,自然苦就少,所谓「少欲知足」,知足就常乐,多欲就会很苦。

  譬如一个人在香港工作赚钱,如果很节约用,很节省用,其实过得会很轻松自在。但是如果你看别人每个季度都换新装,又要换季了,别人要去买新衣,我也要去买新衣,与人攀比,别人花钱大手大脚,你也跟着大手大脚,那你就很苦,为什么?多欲。其实需不需要穿那么多衣服?需不需要用那么多享受品?其实不需要。有的人就说,你说学佛人如果成天只是穿那一套衣服,不换衣服,笑死人。有一次别人就这样来问我们师父怎么办?师父说:笑死是他死,不是我死,我很快乐。所以不要为别人活着,自己能够少欲知足,你自己会有喜乐,自己心里很坦然,不会有恐惧,不会有忧虑。欲望多的人谈不上学佛,他对世间还有很多种的贪恋放不下,怎么学道?根本就没有出离心!深爱娑婆世界,不肯出离。所以少欲知足非常重要,你想往生极乐世界,你将你的欲望,对娑婆世界的所有欲望统统放下,你就得安稳了,你就安乐了,天天好像在天堂一样生活。别人看你好像粗茶淡饭,穿得很朴素,住的房子又很小,但你自得其乐。

  在现在的乱世里面,平安就是最大的福。为什么现在叫乱世?人心坏了,你看杀盗淫妄,现在的人做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严重,伦理道德完全不讲究,因果根本不相信,所以为所欲为,就叫乱世,人行为都没标准。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别想有什么大作为,我自己也都不敢再想弘法利生有什么大作为,不敢想了,为什么?现在叫做法弱魔强,魔很厉害,到处都是魔,你想要弘法处处都是障碍、处处都碰壁,完全收回来。好在现在还有个网络远程教学的工具,不会受人的干扰,你可以将你讲的录下来,眼前不需要有听众,录下来放在网上,大家愿意听的就听,有缘就来听。这是我们师父上人说末法时期最好的弘法工具。你没有道场别人不会来争、别人不会妒忌,你下面没人,别人不会担心,自己孤家寡人,独来独往,好似闲云野鹤,别人就不会戒备。你不会与别人争,「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就能在这个世间可以生存下去,你的弘法一点点空间还可以勉强允许你存在。你想搞大就不行,一定要用最低调、最卑微的方式,这样别人才能够不会嫉妒障碍。所以少欲知足,连弘法利生都要少欲知足,别想有什么大作为。

  什么时候佛法才会大兴,人人都能学?一定是众生的福报现前,灾难苦报受够了,众生肯回头了,这个时候才可能会兴旺,现在没到时候。我们要审时度势,进退都要懂得时势,「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自己要识时务,别硬碰硬,到时碰得头破血流。去年一年,就是为了护世息灾我们弘法活动搞得比较多,见好就收,再做下去障碍就不得了,自己的道业也很难成就,对自己、对众生都没什么好处。所以知足非常重要,知足你就安稳。经上说,能够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他都安乐;不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天堂里,他都有不合他意思的。《法华经》里说「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所以你说多重要,少欲知足才能修普贤行。普贤行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求生净土,这个人一定要少欲,这是基础。生活一定要降到最低,别讲究什么享受,吃有三餐,能吃饱就足够了,别贪求好味道。我们吃就吃素,清茶淡饭,有温饱够满足了。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还处于饥饿,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现在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有十个亿。所以我们吃一餐饭能得到饱暖,已经是比十亿人要有福报了,还有什么求?住的地方,有个小小的屋子可以遮蔽风雨足够了,真正求就是求道业,好好念佛求生净土,有缘为众生为佛法做点好事,没缘别去攀缘,这样是最好。

  『专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就是善法,古印度说黑白,白就是说善,黑就是说恶,中国说善恶。什么是善?利益众生的就是善。什么是恶?利益自己的就是恶。所以善恶的标准很容易分,你是自利还是利他,如果是为了自利而损害他人,这个就是大恶,损害他人想自利其实是害了自己,是损害自己,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所以法藏菩萨在这里专门就修一切善法来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也不会执着利益众生的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叫依真谛门,远离虚妄,行寂静行。完全是看破世间一切,不着一切善法,但是又不离一切善法,所以他专求白法,专门利益众生,而这个利益是真实之利,惠利群生,就是经文前面讲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什么是真实之利?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帮助众生往生成佛,这个是最真实的。

  『志愿无倦』,「无倦」就是无厌倦,不疲不厌。好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的,每发一条大愿最后都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绝对不会说现在累了,现在偷偷懒,现在休息一下,没这些想法。永无止境的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一个方向、一个念头就是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志愿从来都没疲倦过,没退心。

  『忍力成就』,这个忍就是菩萨六度里的忍。忍一般说有三种,第一种是安苦忍,对世间种种违逆的事情能够忍受,自己不顺心要能够忍,逆来顺受。第二个是别人来损害我们、障碍我们,甚至杀害我们,我们都要忍。所谓冤亲债主来了,要忍,你不可以与他对立,对立,你忍不过去了,这仇就愈结愈深;忍了,忍过去之后,他的债讨完了,他就不会再刁难你。在债没还清之前,你要忍。忍不是说我咬紧牙关,心里很难受,但是都要拼命去忍,不是,这不叫忍。内心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做还债想,欢喜还债,还清了,就不欠他了,不欠他了,我可以度他。常作报恩想,他是来考验我,是来消我业障的,我不可以与他逆反、对抗,我是怎样?用感恩的心态,如果没有他这样来磨炼我,我的修行功夫提升不上去;凡是来折磨我的人我都要感恩,这是善知识。修行道上如果说什么都是顺的,你就不会有成就,成就都是逆着来成就的。为什么?遇到逆境你才能将你的习气放下,如果没遇到逆境,你自己有什么习气你都看不到,一定是在逆境里你才发现,我怎么会烦恼、怎么会难受?原来我有这些习气,要改,所以对方是不是我们的善知识。如果我们还要逆反,还要与他对立,这样对不起善知识。所以这样去忍,慢慢将你的心忍到完全平了,顺境、逆境我都可以不动心。到了对一切法无分别了,远离分别这叫法思维忍,第三种忍这就叫做忍力成就。所以所谓忍力成就就是在一切境界里不分别、不执着、不对立,更加不起贪瞋痴,忍成功了,这叫做忍辱波罗蜜。所谓波罗蜜,翻译成中文叫做到彼岸,我们中国话叫到家了,忍辱到家了,就成功了。所以法藏菩萨在因地里修忍辱行,什么都要忍,不顺心的要忍,忍到你顺心,将你的心顺,心平气和,这样你才叫做忍力成就。

  我自己烦恼习气也很重,来到师父身边修学,最大的收获就是修忍辱,什么都忍,将自己原来的知识分子习气放下。特别是现在将所有对外弘法活动都停止了,回来老老实实做一个平常人,没外面那些风光了,看不到别人的赞叹,别人的恭敬、别人的供养全都没了,这是自己主动放弃。然后来这里,在厨房工作,做早餐,来做服务,忍到自己很安稳,这才叫成功。其实再看,这样的日子才安稳,你在外面风光,风光不了几日,你得名得利一定会有障碍,名利不是好事,名利愈少愈好,名利招魔。我们去年一年在外面弘法,感触非常多,真真正正明白,为什么祖师大德一生都不出来。好像印光大师一生都默默无闻,到七十岁以后才开始给人回封信讲讲佛法,别人将他的信件、文章发表出来,大家才知道他,将他的书信、文章会集起来,做成《印光大师文钞》流传后世,他往生之后才成名。而《文钞》可以度末世九千年的众生,真是叫做厚积薄发,积累得厚,植众德本,积功累德,积了一世七十年,发出来的力量就非常大。师父上人劝我学印光大师,所以我就决心向他老人家学,这一世人不再出来弘法都心甘情愿,好事不是坏事。出来弘法你一定会成名,一成名就不是好事了。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这个说「利他行」: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这四句经文,意思就是说对于一切的有情众生,心中都常怀着大慈和安忍。慈悲心非常重要,慈悲心流露出来,就是对一切众生都能安忍。众生有他的习气,甚至有时候习气很重,你要去忍受,你与他相处一定要怎样?这里说『和颜爱语』,颜色,你的表情、态度一定要和悦、和谐,不可以有对立。爱语,是说的话一定是他能接受,对他有利益,这是菩萨四摄法之一。四摄,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就是用这四摄法与众生相处,你能够将这四摄法用得好,你与一切人都能和睦相处,大家都喜欢你。布施就是什么?帮助人,说得通俗一点多去请客、多送礼,多帮助人,与人为善,这个就是布施,助人为乐。爱语是说话一定是对方能够有收获、有利益。他如果是一种个性很刚强的人,你就不能用非常严厉的态度与他说话,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说;如果是对方能够接受的,或者是他跟你学习,而且很真诚、很好学,你就可以很严厉,帮他大幅度提升。这个要懂得观察人的根机,所谓要察颜观色,就是观机,他是什么根性、什么根机,你用不同的方法。如果他很好学,你讲得太客气了,他学不到东西,他提升得太慢,你对不起他;如果他很刚强,他不能接受你,你不能用很刚强、严厉的口吻,你要很含蓄、很柔和,点到即止,这就是艺术,待人处世这就是学问。利行是利益众生的行为。同事是同众生一起做事、相处,不离开众生。这就叫菩萨四摄法。

  「和颜爱语」为了什么?『劝谕策进』,「劝」是劝说、劝告他,「策进」就是鞭策他、鼓励他精进,是向佛道上精进,这是菩萨度众生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帮助别人要懂得看时机,要用智慧、要用慈悲,你真正有大慈大悲,你就懂得观机,智慧自然就会出来。他对你有一分的信心,你就说一分话,对他的劝谕策进就有一分;他对你有十分的信心,你就用十分的劝谕策进。古人说「信而后谏」,这是孔子说的,他对你有信心,你才可以劝谏他,如果他对你一点信心都没有,你这样说的话,他一定会起逆反,那效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这些都是我们要学的智慧。下面经文说到: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是法藏菩萨为我们做表率、做榜样,他是尽未来际『恭敬三宝』,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永远都要这样做。「三宝」是佛法僧三宝,代表我们的老师,佛是我们的本师;法,佛不在世了,我们以法为师;僧是圣贤僧,善知识。三宝的存在,众生就有出离六道的机会,所以我们恭敬三宝也是帮助众生,自利利他。众生见到我们恭敬三宝,他们也会生起恭敬心,我们要做这个好样子。如果我们对三宝不恭敬,众生看到我们这个样,他更加不恭敬,要知道学佛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的利益得到多少完全是从恭敬心中得来的。

  『奉事师长』,尤其讲到教自己的老师,尊重奉事,为师长服务。「师」就是老师,「长」也包括自己的父母、长辈和领导,都可以用长来包括,这些都是我们孝顺服务的对象。所谓孝亲尊师,这个是学佛的大根大本。一个人能不能在佛法上有成就,就看他有没有这个根本,能不能够孝养父母?对父母是不是真正有孝心、有爱心?对老师是不是真正的恭敬,还是表面一套,背面一套,阳奉阴违,搞虚假、造作,这些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假学佛就得不到真果报。法藏菩萨是孝亲尊师,一切从真实心中做出来,没有半点的虚假,『无有虚伪谄曲之心』,一点这个心都没有。「虚伪」就是自欺欺人,学佛人里很多都有这个毛病,就是怎样?自欺欺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什么?明知自己有过错不肯改,这就是自欺欺人。欺人别人未必受到损害,自欺损害就大了。所以学佛,过去李炳南老居士说,要改心,改是改这个心,心里有很多肮脏东西要清除干净,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要清除得干干净净,你才到佛法的大门口。这些没清除干净,你学佛是假的,门都没入。甚至你学到变成个大通家,佛经看得很多,著作等身,又怎样?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断除,拿这些佛法来包装自己、美化自己,这就叫做自欺。所以学佛一定是改变自我,将自己的毛病习气改除,这叫做真修行。

  天天都要改,最好的方法用《感应篇》做为功过格,《感应篇》一百九十五条每日对照自己,一千二百八十八个字每日读诵,做为自己的定课,读的时候就反省,我哪一条犯了,哪一条做得不好,要改过自新。印光大师当年就非常提倡用《感应篇》来修行,这个是真智慧。将我们的虚伪谄曲之心完全清扫掉,这个谄曲是什么?是对人的,恭维人、奉承人、谄媚巴结,这个心是虚伪的。学佛一定要用真心,真心就是正直的心,没任何弯弯曲曲、自私自利的想法,有自私,心就不直了,《维摩经》里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行的根本,所以修自己的心最重要。学佛如果是学到很有本事,做个佛学家,能升座讲法,但是不是在心地里修,没有真实的修行,这样是假的。一定要从真实心中去修,这才叫做大丈夫事。下面我们再看经文讲自利利他之行: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庄严众行』,这个「众行」是指菩萨的六度万行,一切的行持要「庄严」。庄严有两种,一种是智慧,一种是福德,以智慧和福德来庄严众行,将自己的六度万行、一切行持都庄严起来;也就是说一切行为里都是修福修慧,都具足智慧和福德,这个叫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轨是轨则,范是模范,你所修的、你所行的具足福德智慧,你的言教、你所讲的可以成为大家的轨则,你所做的、你所行的成为大家的模范,所以叫做「轨范具足」。也就是说做大家的好榜样,学佛人,在家人要做在家人的好榜样,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样。怎样才是做好榜样?将三个根落实,第一个《弟子规》,第二个《太上感应篇》,第三个《十善业道》,这三个根你完全落实在你的生活当中,落实在待人处世,你就可以做到「庄严众行,轨范具足」,所以这种基础一定要牢固。

  学佛大忌就是好高骛远,尤其我们这种知识分子,我自己是过来人,很清楚,都有好高骛远的习气,一入到佛门就喜欢搞大经大论,跟人讲得头头是道,口沫横飞。做起来可能连一般常人都未必有别人那么好,别人都能孝养父母,自己孝养父母做不到,奉事师长更加做不到,五戒十善也做不到,心里还有很多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尤其是傲慢、名利心,这些都放不下。这个就不是弘法,讲得严重一点这叫做以身谤法,毁谤佛法,为什么?别人看你以为佛法就是这个样,别人就会批评毁谤,别人不信。所以我们学佛人首先要自己做个好样子,做个样出来给人看,使人感动,这个是真正度众生。所以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你能自利必定利他,你不用跟别人说,就用你的行为做个样给人看就是度他,我们现在缺少的是这种人,我们要发愿做这种人。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菩萨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