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高士林:李叔同的玄妙人生


   日期:2015/11/1 13: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放下世间一切情

  因为李叔同动情于母亲在复杂的门户中守寡的苦孤和寂寞,18岁时便爽快地接受母命与俞氏结婚,次年遂携眷南迁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归为蔡元培先生门下。在上海,他无厌足地猛啖“旧传统和新文化兼容”的文化大餐。不久,他的才情和“一掷百金”的佳公子气魄便闻名于上海滩文化沙龙。

  1905年4月,母王氏病逝。这对李叔同的打击可不小。他深感前一段浪漫生活看上去似乎是很幸福的,但实际上是一种被物支配着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这时他感到了惶恐与急迫,于是在秋日便毅然放弃了这种“多余”的物质生活,东渡日本留学,考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成了这所日本国最负盛名的美术学校里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1910年6月,李叔同带着在日本认识的女模特诚子离开日本,从神户港乘坐英国邮轮“圣玛丽”号回到了祖国,在上海法租界幽静的莫利哀路租下了一套宽敞的公寓,从此,开始了他们浪漫的同居生活。可诚子万没料到,正当李叔同以满腔热情深爱于她、旺盛精力服务于社会时,突然间跑到杭州西湖的虎跑寺出家做了和尚,取法名为演音,法号弘一,时年39岁。他最后给诚子写了一封长信:

  这在我,并非绝情寡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为了那更永远、更艰苦的佛道历程,我不仅放下了你诚子,我也放下世间的一切,已享有的名誉、艺术的成就、遗产的继承,可见我并非厚彼和薄此;世间的一切,都等于烟云;我们重建立的,是未来的光华无艰的世界,在佛陀的极乐国土,我们再见!

  李叔同与苏曼殊的玄妙人生的相似之处实在很多,诸如家庭出身的悲哀,青少年时的风流倜傥等等,但最为接近并同时轰动当时文坛的是“擅长诗词书画篆刻和兼通外国语文”。而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李叔同的清醒孤行不癫狂。综观两人经历,苏氏颠沛清贫而参加革命却又皈依佛门再逃释归儒渴望革命;李氏是万贯家财、灯火楼台而突遁空门苦行终身却不忘救国。

  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

  李叔同曾亲历过1894年甲午战争及其以后一连串列强侵华事件,爱国热血为之涌动。早在1905年,他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创办“沪学会”,并为补习班撰《祖国歌》,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爱国歌曲。

  同年,他在东渡日本前又作《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表达了他的“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的心声。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得知祖国的两淮地区遭遇特大水灾,便积极参加创办“春柳社”,公演《茶花女遗事》和《黑奴吁天录》西洋话剧,扮女主角,将所得票款全部寄往灾区赈灾。自此,他的内心的皱褶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舒展,将悲苦的物欲生活真正转向了精神之中。正因为是这种精神支配的作用,使他成为中国话剧运动和现代音乐教育之先驱。

  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归国。次年正值辛亥革命,他激动地填写《满江红》一词以志感:“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唱诵这些词曲,不但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而且洋溢着苏辛的豪气。

  后来,他又作《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生的热门歌曲。电影《城南旧事》将此曲作为主题歌,又一次引起了炎黄子孙的爱国思乡之情,唱遍神州。

  李叔同从事艺术教育,相继担任过《太平洋报》副刊编辑和画刊主编,他编辑刊登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小说。在他看来,这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满纸自怜的是苏曼殊淋漓尽致无所顾忌的自诉,能见作者跳动的一颗心。因此,李叔同亲自为其画插图。1912年,李叔同加入“南社”,作《春游》三部合唱歌曲等,起到了“懦夫丧魄而不前,壮士奋袂以兴起”的作用。

  念佛不忘救国

  李叔同从一个才华横溢且具有积极入世思想的青年,到对祖国前途感到悲哀而失去信心,直至心灰意懒,遂于壮年逃儒归释,这不免被人认为是弱者行为或被讥为畸人异行。但他的学生丰子恺却为其正名:“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便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中国的绝大多数人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有力‘上楼’的就是企求精神满足的知识分子,再上一层就达到物我两忘的灵魂境界,成为宗教徒。”李叔同是从艺术大师升变为佛门大师,也就是“由艺术升华到了宗教”。其实,李叔同是不愿匍匐在物质之上做一个沉沦、自戕的人,而是想通过他自己的苦行来感化、解救徘徊于精神苦难中的中国人。一个人,出家当了和尚,一心念佛,向往西天,对尘世事,原可不闻不问。倘要介入,将会招致“六根未净”的非议。可李叔同却破了佛门的这个惯例。1937年5月,厦门举行第一届运动会,主持人想请弘一法师谱个曲子,但又恐他“一心念佛,不预世事”而不敢前往。但法师闻言后却自告奋勇地谱下了歌词“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健儿身手,各显所长,大家图自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披猖。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把国事担当!到那时痛饮黄龙为民族争光。”

  转载于《中国民族报》2006年9月12日第7版《宗教周刊·人物圣迹》,图照为原刊所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