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老师纠正“不孝有三”的千年错解


   日期:2015/11/10 12: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里要讨论另一个问题,就是要推翻几千年前古人的论点。在我讲解《四书》时,我常常指出古人的不对;究竟是古人不对,或者是我不对,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睿智去思考、评断与选择。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在中国非常流行。一般解释它的意思是说,为人子者,有三件事情是不孝,没有生儿子是最不孝的。但以现代的医学来看,一个人天生不能生育,也许因为上代遗传的关系。当然,当时医学还没有如此发达,古人也不知此理,且不去管他。

  问题在于,除了无后以外,还有两件不孝的事,在《孟子》这段原文中找不到,但朱熹却有他的说法。这位自认是宋代大儒的朱熹怎么说呢?大概他注解到这个地方,自己也头大了,找不出来,于是引用古人的说法来注解另外两件不孝:一件是“贫不仕”,家里贫穷,不出去做官发财来养父母,另一件是“陷父母于不义”。再加上孟子说的“无后”,凑成“不孝有三”的三件事。

  我大不同意朱熹这种说法,这是宋儒解释的不当之处,这种观念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注意“家贫不仕”这四个字的意思——父母还在,家里贫穷,不出来做官,这就叫做“不孝”。这种观念,害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人,都以为做官是最好的谋生与发财的途径。

  所以我常说,中国的教育错误了三千年,一开始是重男轻女,生了一个儿子,就望子成龙。如何成龙呢?最好读书。为什么读书最好呢?书读好可以做官,做官的好处可以谋生和发财。“升官发财”成了中国教育思想的中心。在我们这一代,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也是怀着这种教育观念。虽然后来推翻了清朝,废除科举,不再考功名;但也想读书做官,升官以后,纵不发财,回乡也很风光。所以,并没有如古圣先贤的读书为救国、救世、救人的心胸抱负。因此,几千来的中国教育,在基本思想上就是错误的,加上西方的教育制度一进来,这几十年来更错了。

  不过错得最厉害的,是宋儒以后。例如这里说家贫不仕为不孝。为什么一定要仕呢?可见欲养父母、生活的出路只有做官;而做官必欲发财,那就非贪污不可了。难道只有做官一条出路才养得起父母吗?人生有很多的出路啊!

  因此,我向来主张,读古书不要一味迷信古人的注解。读秦汉以上的书,不可以看秦汉以后人的注解,要自己以经注经,就是读任何一本经书,把它熟读一百遍,乃至一千遍。熟了以后,它本身的注解就可以体会出来了。如跟着古人的注解,他错了,自己也跟着他错,这后果可不得了。须知古人也是人,我们也是人,古时有圣人,现在也可以有圣人,为什么不立大丈夫的志向呢?

  朱夫子的学问好,道德好,修养好,没有话说。他对《四书》的见解好,也没有话说。不过,错误的地方也不少。到明朝以后,一味乱捧朱夫子,把中国文化捧上了错误的道路,这个罪过也不轻,为害中国文化近千年。现在我们还是先就原文来讨论。

  这时大概有人向孟子质问:你孟老夫子说尧舜两个人又忠又孝,没有一点不好;但是舜同时娶了两个太太——尧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他,可是他事先并没有告诉父母。在中国古代,未奉父母之命而结婚就是不孝。孟子所以答复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延续民族的生命为最重要。至于舜没有先禀告父母而结婚,是因为他年龄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为了血脉能延续下去;何况,他也等于已经禀告过了父母,因为是身为君主的尧亲自将两个女儿嫁给他的。君主时代,君第一,国家第一,所以等于他禀告了父母。其次,他并不是因为发了财偷偷地金屋藏娇,而是全国皆知的事,所以也等于已经禀告了父母。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其余两不孝呢?其实孟子在这里已经讲了,“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第一是事亲,第二是从兄,如果没有兄弟,则为守身。文章很清楚地摆在这里,古人偏要乱解释,害得中国文化思想走了上千年的错误。古人也只是读书,不要相信古人就一定是聪明的,古人笨起来有时比我们更笨。

  紧接着,孟子又说到了事亲。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什么是仁?孟子的解释好极了,仁就是爱。有些人把西方文化的爱搞错了,西方文化中的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慈、慈悲。真正的慈悲,爱人爱物,首先就看对父母是否孝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爱,而说能爱天下人,那是骗人的话。所以仁爱的基本,要看能不能爱生养自己的二老。这两个老人也蛮可怜的,别说是父母,就是两个老朋友服侍了我们二三十年,另外去找这样的朋友,还真不容易。对这样的“朋友”都不能爱,吹大话说要爱一切人,这是做不到的。

  孟子又说:“义之实,从兄是也”,在对人友情的道义上,负责任、守信用、讲义气,如果是对自己兄弟姊妹的感情都处不好,而说能够对社会对朋友有义、有友爱的,不是绝对没有,那只好用佛学中的“缘”字来解释了。但是孟子是不讲这方面的,他只说人伦之道,说一个尚义的人注重对朋友、社会负责任、守信用,这样的人对于兄弟姊妹也一定友爱。

  而“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一个真正有智慧、有见地、了解人生的人,对于这两件事情应有个基本的了解,并且不会放弃不做,也做得到。光是了解而做不到,或者不去做,都不能算数。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在礼乐之教来说,“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中国文化礼乐之教,上古时代不靠法制,而是以礼来维系社会的和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上古人自然具有道德,这就是礼,并不需要特别倡导仁义。后来道德衰败了,勉强喊出一个口号“仁义”,来纠正社会的错误,仁义之道又失败了,社会人心越来越坏,只好用“法”来管理;这是人类的退化。所以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场来看,人类是在退化,没有进步。我们现在讲的时代进步,是指物质文明而言;在精神文明方面,永远是退化的、堕落的,道德越来越衰败。过去有礼的社会,有道德;而礼没有了,就只有仁义。当仁义没有之后,才产生法制。到了法制都不能管理时,这批人类应该作废了,因为人类社会已衰败到极点。所以“礼之实”也是为了“仁之实”,就是事亲,“义之实”就是从兄。

  至于“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康乐,人生的幸福,最幸福的是父母尚存,上有父母,旁有兄弟姊妹,和睦康乐,这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最健康的家庭、社会、精神心理生活。

  人生得到如此健康的精神生活,便没有什么事可以令人厌恶,灰心了,一切都处于这种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之中。倘使人人如此、家家如此,则天下太平。人人处在如此快乐的境界中,都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从内心流露出真正的快乐,而形诸于举止之间。

  儒家孔孟之道提倡孝道的理由,就是为了建立家庭健康、社会健康、人类健康。所以孟子说,不能事亲、不能从兄,是二不孝,再加上一个无后,不能延续民族的命脉,是为三不孝。对于无后这一点,在现代看来也是问题。因为孟子以后有好些人为了有后而多娶妻妾,可是娶得越多越生不来孩子。

  对于这一点,我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且读孔子所述、曾子所著的《孝经》,对于真正后代的解释,是指功在国家,功在社会,功在人类,垂名于万代,这才是有后,也是大孝。相反的来说,一个人活了一辈子,死后默默无闻,与草木同朽,统统是不孝。

  这是我对“无后”的看法,是否对,大家不妨试作深入的体会。最重要的,希望不要误解“不孝有三”的三件事,要“事亲”、“从兄”,无兄弟姊妹则为“守身”。不能说不去做官发财就是不孝。前面孟子刚说过“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古人偏偏要在“不孝有三”上去乱作解释,害得我们的文化一千年来走错了路。对于“无后”,我认为我的解释比古人更对。试看历史上,许多名垂万代、功在天下国家的人,或有一句名言留在后世被人效法的,这都是“有后”。而有些人,虽威赫一时,但到年纪老时,死前已经默默无闻成为过去,那算什么“有后”呢?

  所以,我常说事业分两种,上自皇帝下至乞丐,那是职业,而不是事业。中国文化对事业的定义,孔子已经下了,“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不管做什么事业,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甚至像以前山东以讨饭兴学的乞丐武训也好,只要所做的事情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使老百姓得到平安、益处、康乐,才叫做事业。现在一般人都弄错了,把职业当做了事业。事业又分两种,一是现实人生的事业;而孔孟、释迦牟尼,乃至于西方的耶稣,所做的都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在太阳没有毁灭以前,他们的文化思想、他们的行为,将永远影响人世,这就叫做“有后”。

  《孟子与离娄》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这句话非常好,推翻了宋儒以来,历代注解“不孝有三”之中的“家贫不仕”,家中贫穷不出来做官。孟子在这里就说了,绝对不会为了没饭吃而出来做官。这不是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精神。一个知识分子,穷得没饭吃,可以出卖劳力赚饭吃,但不能随便出山。

  他说,不过,有时候可以讲究一下。所谓有时候,是非常灵活的,上面所说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三个要点,就是属于“有时候”。

  若准备出来做事,是认为这件事对于社会、国家、人类是有意义有贡献的,这就是“有见行可之仕”。其次,有的时候,名义、地位都不计较,只当一个顾问、参议,甚至没有任何名义,他也可以在旁边敲边鼓,站住旁边协助,这是“有际可之仕”。还有第三“公养之仕”,就说老了,退休了,国家供养他一点生活费,这一点,他就接受了。

  也就是说,在时间、空间,对人、对事、对社会、人类能有贡献的话,就属于“有时候”的条件,但仍然绝对不变更自己的人格节操。

  整理自《孟子与万章》

  汉儒之学,上面顶着孔子的帽子,内在借题发挥,糅集道、墨、阴阳诸家之所长,外饰儒家为标榜,从此曲学阿世,大得其势,后世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中间屡有变质,虽然或有以“词章、义理、记闻”等为儒林学者的内涵;以“君道、师道、臣道”为儒家学问的本质。但不管如何说法,总之,必须要以功名爵禄,入仕用世为目的。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外,其余两种不孝之一,据汉儒赵岐的注解,便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换言之,读书除了作官以外,就不能谋生,既不能谋生养亲,当然就罪莫大焉。这与现在“教育即生活”,生活以赚大钱为最有出息的新观念,除了形式与方法有不同以外,它的本质,究竟又有什么两样?

  《亦新亦旧的一代》

  有同学问“不孝有三”是哪三样的问题。我们古代重男轻女,但是中国上古男女还是平等的,男女不平等是宋朝以后的事,所以在古书上女孩子也可以称兄弟,叫女兄、女弟。所谓“不孝有三”,不一定是指男性而言,“无后为大”,无后是第一不孝。第二不孝是“家贫亲老不仕”,父母年纪大了,家庭生活贫寒,自己还装清高,懒惰,这样不做,那样不做.不肯养父母,这是第二条不孝。第三不孝就是自己“曲意阿从,陷亲不义”,父母教育你立身,自己站不起来,永远靠父母生活。这是三样不孝。

  “无后为大”是第一条,其他两条不讲。那么依据在哪里呢?要看朱熹的“四书”注解。其中《孟子》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朱熹集注里,也不是朱熹的见解,是朱熹引用古人的见解。这个问题很麻烦,你几乎把我考倒了。 不过,有些问题我不大同意,怎么说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是不错,因为民族主义,事关人类的衍生,这个暂时不管。

  有一条我非常反感,就是“家贫亲老不仕”也算不孝之一,我很反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好像只有一条生路,只有做官。其实知识分子不一定要做官,做官、做皇帝是职业的不同,人生要有自己的事业,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叫做事业,能够创出事业来才是大孝子。这个观念在哪里呢?在《孝经》这一本书里。《孝经》是中国文化十三经之一,是孔子传道的学生曾子所著的。所以真正的大孝是大孝于天下,换句话说,对社会人类有贡献就是大孝子,这是《孝经》里头的道理。

  另外,一定要做官才叫孝子吗?那是解释错误,所以孟子也不引用。我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教育犯一个错误,重男轻女,因为重男,每人都想生个儿子望子成龙,成龙的方法只有教育他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呢?读书可以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呢?升官可以发财。现在一直到选举也是这个观念。不过《朱子治家格言》里说,“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是我们小时候的一个基本教育。读书人志在圣贤,不是诗作得好,文章写得好;为官呢?心存君国。但是尽管从小那么教,结果出来还不是想升官,升官以后想发财?所以,升官发财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在讲《孟子》的时候也提到过, “不孝有三”之中这一条我是不大同意的。

  《列子臆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遗传       不孝)(五明学佛网:遗传       不孝)  

 高永霄居士:从佛教的观点看遗传基因工程 

 为什么邪YIN是大不孝! 

 真心忏悔回头是岸:邪YIN不孝入地狱,学佛使我重做人 

 南怀瑾:纠正“不孝有三”的千年错解03 

 南怀瑾:纠正“不孝有三”的千年错解02 

 南怀瑾:纠正“不孝有三”的千年错解01 

 忏悔邪YIN及不孝 

 不孝养父母,永远都顺不起来 

 净土法门法师:不孝,这个学佛就不会有感应 

 本源法师:不孝父母会有什么果报? 

 网络贷,享乐,邪YIN,不孝的现世报 

 净土法门法师:地藏菩萨说第一个重罪就是“不孝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