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资料选读

金刚经白话(第五至十二品)

金刚经讲义 目录

古代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神力篇76-78

听过金刚经,免投牛胎得延寿,临终往生极乐国

诵持《金刚经》治愈严重抑郁症的真实案例记实

法悟法师: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金刚经》?

金刚经全文解释:能净业障 第十六品

星云大师:《金刚经》  一相无相分第九(上)

耕云先生:金刚经之殊胜

金刚经讲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29集

宣化上人:金刚经浅释(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诵持《金刚经》妄念特别多的原因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59集

沈家桢:怎样念《金刚经》

阴气重的人,一定要多诵《金刚经》增加阳气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17

为什么古今中外都推崇《金刚经》

慧祥法师:《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一讲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107集

 
金刚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6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今天我站在外面在想一件事情,怎么样把金刚经进入到众生心中去,不要变成形式。而金刚经就是金刚心啊。我思维的时候猛然想到一个事情,就是我们众生比较执着。一般人在讲经的时候,前面打了很多的草稿,建立了很多的公案,借用了很多祖师的言辞,查了好多书籍作为依据。坐在那我就想:如果我是这样的绞尽脑汁的思维,是不是金刚经的本义呢?难道这就是在讲金刚经吗?我若是把这种绞尽脑汁的思维教给大家,让大家来修行,让大家来认识金刚经,用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它来认识它。这样讲金刚经,那不就变成绞尽脑汁思维的产物了?而这种思维本身与金刚经心是不能相应的。

  所以我就想到六祖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观诸法空相,是名实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要把这个现前的意识,变成无有执着的当下。我们怎么样的才能会于金刚经?其实就是两个字:当下。这种当下的念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念头?其实当下的这个念头,一般人认为是当下的一念。当下的一念是不是绞尽脑汁地在思维什么,还是观察什么东西呢?其实都是错的。当下这一念其实就是不执着的,是无住。什么是不执着呢?不执着有二相,它是对立的:法、我不执,肯定有二。我对法不执着无住的当下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我是什么?这个我永远是不成立的。只有这个法里面才建立一个我存在。我们这个身体跟那个我相应的那一刹那,就产生了一个我。这个我永远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个法的存在。如果你那个我在当下法里面安住的那个当下,其实就是无住之体。为什么要无住?无住本体就是实相,无住即实相。如果这个无住跟实相不相应的话,诸佛菩萨不会叫我们无住。不要有住见心,不要有法住见平等相。如果你对法上不执着无住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平等了,其实叫做平等性智。对我不执着无我是空性,其实就是大圆镜智。而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才是实相。法界平等的究竟无我的,这个就是实相。你在无住的状态,其实就是实相。这个无住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般人用意识来分别无住、寻找无住。分别无住属于粗相烦恼,寻找无住叫做寻思,到处在找无住的时候是寻思烦恼。对法上来讲,一般人认为说不要执着啊无住啊,那都是你的意识的一个粗烦恼和细烦恼,还是在动。我们嘴巴上说我们不要执着,其实你还是在寻找,在寻思烦恼和粗惑烦恼上面,根本没有出离烦恼。什么样的才叫无住呢?其实你眼睛看到山的时候,当下的那个体就是无住之体,就是实相。你在外面到处行走的时候,你活在当下而不再寻思过去,不再攀缘妄的未来,这个就是实相。所以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其实就是实相。如果你离开这个地方,你心中一点不寻思,不去执着,无住实相的本体就是如幻如化的,是在众生心中令众生安住的地方。

  实相的体能安住无量众生,不管是地狱天堂六道,乃至于诸佛菩萨声闻,都是安住在实相里面。实相里面能现十法界,实相里面能现一切法,于一切法见实相。举例来讲,很多的烦恼就是我们去寻思的烦恼,大家知道,把十除以三等于多少?等于0.3333……无穷的。我们学佛有快的有慢的,如果在寻思和粗惑上去寻找解脱,还不如当下这一念的这个体。为什么呢?举例来讲,我们从此案到彼岸好比是一个大圆圈,我们站在上面,我们这样的经行的时候,走走走,一直步行到这个地方来,求得了圆满。大家想一想,我们只要一念回头,不需要经过这个圆圈的,佛法就是这么简单。说难者转上一个大圈,其实你回头即是。也就是说,在某一种情况下我们要经过很长时间,如果你这个地方掐断的话,这个地方自然就灭掉了。学佛法有个诀窍,只要你把这个中心点抓住了,这个地方自灭,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力量。如果你不通达般若智慧,这个时间你必须要经行,但一旦你通达于般若的话,就在这个地方灭了,那些地方不需要经过了。所以人只要回过头来,当下就是,如果你往前走要转一个圈。很多的诀窍,就像我们昨天讲,如果你要是吃饭,肚子就饱了,你只要吃就可以了,不要想那么多。吃饭的时候跟你想的那些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我们往往做了一些非常多余的事情。其实不知道你当下一念的实相。所以我们现在把握一个什么东西呢?如果你在行住坐卧刹那刹那的当下这一念安住,毫无执着,无住就是菩提心啊。

  如果你真正生起菩提心,随时随地的,就当下这一念。就像我坐在桌子旁边想,我怎么样放下社会上的贪瞋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绞尽脑汁的想。其实你安住桌子,你看桌子的时候,哦,佛法就在当下!我就不想,什么都不想,就是当下的一念。在你想当下这一念的时候,你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当下这一念安住的那一刹那,不思善念不思恶念,过去的善不生,过去的恶不生,未来的善不生,未来的恶不生,当下一念是没有善的也没有恶的体,这个当下的体安住了,其实你就安住在实相了。这一念实相其实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无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下一念,彻底的安住在里面。为什么我们的烦恼降伏不住呢?为什么我们老是想消灭烦恼老是消灭不掉呢?因为你在做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情,你在寻思和见惑烦恼。就因为你在这个烦恼里面,你怎么搞都是烦恼的。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当下抓住这个点的话,你已经安住在解脱体里面了。今天明天你肯定有很多的烦恼,过去无始以来的习气在,但是你在思维的当下这一念非常迅速,菩提心在你内心安立的非常珍贵,心里面发起很勇猛的心,但所做的时候是非常的自在和轻安,安住的时候是非常轻松的。为什么呢?当下啊。它是一个很轻松的一件事情。就像你挑了一百斤担子很重的时候,你猛然想到当下的一念的时候,这个力量是非常大。那个很重的东西在你肩膀上是非常轻,轻到你自己好像根本就不需要力量。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寻思烦恼在粗惑的知见里面,你是很累的。你猛然把这些知见、寻思丢掉了,突然内心安静下来的时候,那种力量有多大?千斤之担,你担在身上都不需要用什么力的。就是说,消除烦恼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任何社会上的执着、烦恼、痛苦,刹那一念即断。

  有人说:师父,你说是说,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正的每一步都安住在当下的体里面,其实事情还是照样做,但是你就是无住。你怎么行路都安住在当下,我坐火车我就是坐火车,走路就是走路,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我念经就是念经,我每个字听得清楚,干什么呢?不知道。我知道每个经都是我的心,每个字都是我的心,每一步路都是我的心。每走一步路,上殿,念经念完了,你不需要想的。有人讲念经是干什么啊?是忏悔业障的,是叫我们要知道什么什么道理的。其实都是错误的。如果你真正了解道理的那一刹那,你念经就是念经,你知道了它的本体,每个字都是当下的一念,每个字都是圆满的。因为我们了解每一个字,都跟你清净心是相应的,你就安住着就这样念完了,念完以后就没有了。吃饭,吃完就没有了;睡觉,睡觉就没有了;走路,一直安住在这个体里面,你什么都做了,但是什么都没有做,一直这样安住在这个体里面。这个时候再苦你也不怕。所以不管在任何地方,它有巨大的力量。你玩也好,你走路也好,你吃饭也好,玩而无玩,吃饭而无吃饭,走路无走路,在你心中都是安住这一念,当下的菩提心,你安住在这个体里面根本没有出家和在家。因为你在这个过程中,哪个地方是吃饭?哪个是出家?哪个是在家呢?我现在坐在这里看到桌子,我跟桌子当下这一念,和你当下这一念有什么区别呢?哪有出家人?哪有在家人呢?除了这当下一念之外,全是寻思烦恼和见惑烦恼,见惑烦恼、思惑烦恼都是你识在分别而已,分别过去,分别未来,你把过去未来的东西不断的安住在你这个心上面,所以你永远失去当下。你用意识分别寻思和见惑,文字上说不要我执,其实这话讲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开悟者无法可说,说了就不是开悟。因为当下这一念是绝对而不是相对的。绝对无言辞啊,是没有言辞的,讲出来全错,所以没办法开口,只有心会不可言谈的东西。所以我讲话的当下一念,说有的时候心不住,行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什么叫不住于相?我现在跟你讲法,我应该安住在不住于相上面,我现在讲,讲完就没有了。我走出去了,我回去睡觉了,这个过程之中我一直安住当下。在我寻思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寻思烦恼;在我见很重的时候,啊,还是我见,不是安住在法上面,我跟法统一,你绝对安住在当下这一念体里面。这个一念才是实相。而无住体就是当下的一念,就是实相,无住即实相。实相有二相,从外面法来讲是平等,从心地上来讲是自在。你走任何一个地方,什么叫平等?没有执着,把它方便立名叫做平等,方便名叫做无住,其实是我们的心的运作,没有无执之名,没有平等之名,这个都是用文字来分别的。其实是我们心的一个作用,产生了外面法界的平等自性。到任何一个地方,很容易让你毫无执着的体。如果你安住了一个无住的状态,安住在一个实相的状态,你走到外面去,你发现你放下的东西很容易。

  比如我现在跟你讲金刚经,那我想:我要怎么讲金刚经,我想了半天拿了很多书,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啊,其实错了,就在有准备的时候,变成寻思烦恼。我没有准备,其实才是自在啊。有了准备就有了执着,就有了寻思,就有了我见,就有了烦恼,就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原来你在无执的时候解决了你一切烦恼的问题,不然你讲经变成烦恼了,讲经变成了文字的执着,我要强记啊,我要记住很多的东西啊,要看很多的书籍啊!我才不看书呢!我也不去找书看。我应该怎么样做才把金刚经讲好?我应该如是行,以如是行建立如是心,以如是心建立如是法界,以如是法界建立我种种事情。所以我跟你讲的时候,以这种心来跟大家讲,所以我如是行,我并不违背我现在过去未来的这种心。我跟你讲了等于没有讲,我现在跟你讲经就是我刚才跟人家讲话。我在那个地方也是坐着看电脑,我现在跟你讲,和在那里看电脑跟人家讲话,没有任何区别。来而无来,无来而来,我没有感觉到我来了,因为我一直安住在这个心里面。如果我不安住在这个心里面,那我就有了寻伺和见惑,你想一想,我到这个地方来,我张口无言,我又没有看书,我又没有打草稿,那我怎么跟你讲呢?所以我一直安住在金刚体上面,如是的实行,把我的心表露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去辨别、分别、寻思。想你到底听不听得懂啊?我要叫你去怎么做啊?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昨天讲了报冤行。贪心跟瞋心,是苦的表现。苦是一个名相,并不是一个实体。你现在看到这个杯子,它叫苦,就这么简单。并不是说你用刀把我手砍断了,然后我很痛苦。不是那种苦,那种苦是我们意识里面产生了一个思维上的苦。我们现在看到十法界都是苦,十法界就是我们这个识,在没有转识之前,都叫苦的体。所以你看到所有的都叫苦,这个苦从哪里来呢?有贪瞋痴,就是我们心里面显现出来的一个法界而已,就是果报。举例来讲,这个大圆圈里面好多小圆圈,到最后面是你,你现在在这里面变成识,其实这个识在感受着这么多的苦。这个苦外面的大圈是识,没有外面的这个大圈,这个里面的圈就不存在。我们往往分别心里面受了一点小苦,而把外面的大苦给忽视了。只要你在三界之中,它是一个大苦的体显现。

  苦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这个贪瞋痴,痴是无明,贪瞋是见思。见思熏习无明,无明又产生见思,见思又熏习无明,互相辗转,重重无尽,辗转不出来的。佛教讲戒律是戒贪,讲大悲心是为了戒瞋,讲解脱是度无明,是一体的。

  这个世间的苦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魔苦。最重要是五蕴魔苦。因为其中五个蕴魔色受想行识:色代表外缘,就是器世间;受想行识代表情世间,就是感情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是外面,眼睛见色,耳朵听音,鼻子闻香,味触法,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其实这个色是代表了声香味触法。而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都属于是色境,叫器世间的外境。有情世间叫感情的世间,就是我们有动念头,受想行识就是心里活动。所以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声不异空,空不异声;香不异空,空不异香;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法不异空,空不异法;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如果真正的把五蕴魔解决了,其实八苦都可以解决。如果这个五蕴魔不解决,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魔苦,都解决不了。因为五蕴魔苦已经把所有的苦容纳在五蕴魔苦里面。如果没有五蕴魔苦,其实这八苦,乃至于无量苦都不会显现出来。因为你有这个五蕴魔之苦,魔在障碍了你心,产生了贪瞋痴,贪瞋痴又产生了种种边见、寻思烦恼和知见烦恼、尘沙烦恼,乃至于贪瞋痴慢疑、财食名色睡,种种烦恼,都会显现出来。这些烦恼都是苦的显现。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间,其实都是我们的心而已,都是我们的意识而已。这种苦都是过去的因,随因果而受,随因缘而行。念佛,随名号而得佛,随念佛而成佛。随着因果苦也好、乐也好,都是一个果报。既然是过去的报,我愿意受它。我们要出离这种苦,如果你要是不强行的慢慢断的话,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是一下能断的。如果你真正想出离生死,出离六道轮回,出离三界,那你必须要以般若智慧,很快就出离。在经典上讲,六度波罗蜜,乃至于十波罗蜜,都以般若为首,没有般若皆是魔谈,就是外道。因为你没有般若智慧,全部是生死之法,所以般若非常重要。不讲这个你不知道般若的重要性,般若是出离六道轮回的宝剑。

  第二个是随缘行。先有报冤行,才有随缘行,有了随缘行,才有无所求行,无所求行才能称法行,它是相续的。随缘,十二因缘法。佛教讲缘起性空。有人讲缘起本来就是空的,意思说我的身体有四大缘起,少了一样东西你就不能成功。一般人认为,既然缘起性空,我知道这个缘起,但是为什么还有烦恼呢?比如把我手砍掉了,我就会痛苦,这样就认为这个缘起我受不了,把缘起变成要把手砍掉。我这个四肢组合在一起,把我一个手砍掉我很痛苦,证明说我依缘起而解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其实是错误的。砍一只手和不砍手,跟缘起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这两只手它本身就是一个缘起,它的体本身就是空的,它是一体的。因为它空故,我们不需要把手砍掉。就像我们现在一个人走了一样,好像我们不少一点也不多一点一样,就是人走了一个,没有感觉到我自己身上有什么痛苦。但是来了一个人,身上也没有感觉到多了一点什么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仔细的观察,我们心很广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坐在一块,但是我们心在集中到某一个地方的时候,什么人都没有了,他怎么走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你的心把他们这些人拉到一块,啊,这么多人,那你走了一个人你就难过一下,走了一个人就难过一下。如果你盯在一个体上面,少了一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比如我们的身体,由色声香味触法缘合,其实我们没有眼睛色就没有了,我们身上少了什么吗?其实没有色相,我们只是少了一个眼睛而已。没有声音,我们就少了一个耳朵。没有香味,我们就少了一个鼻子。大家想一想,外面由七个元素缘合的,其实这个身体并不是我。

  我们首先明了这个缘起,我们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本来不是一体的,这个缘起是我们心中把它拉在一起的,这个缘起是众生的念头,这个缘起并不是解脱之法,缘起是六道轮回的一种执着而成的。我们现在坐在一块,我们执着了就有缘起,我们不执着了,缘起就不存在了,它本身就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就像我们的声音跟色相毫无关系,是因为你心中有攀缘之体,认为有一个声音、香味在一块,认为我们的耳朵跟眼睛真正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说把耳朵拿掉的时候呢,就很痛苦,以为眼睛跟耳朵是不能分开的,分开就很痛苦。事实上,它从来就没在一起过,是你心中执着了,你认为它是在一起,所以我们现在总认为眼睛跟耳朵是一个,认为我的身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共同体,把我身上砍掉一块肉,或者拉掉一个东西,我就很痛苦。这个痛苦是来自于你的迷惑,你的执着心。但是你明了的时候,你不需要把你的身体破掉,它本来就不在一起。所以眼不听声,耳不看相。我们嘴巴能闻到香味吗?我们的鼻子能知道吃的味道吗?咸酸苦辣吗?我们的耳朵能见到白色的东西吗?眼睛能听得见我讲好话讲坏话吗?我能看的到吗?所以你眼睛跟耳朵一点关系都没有,从来就没有过关系啊,但是我们非要把它拉到一块,变成一个全部。所以这个世界缘起性空,它从来就没有在过一起。当你悟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我们七大:眼耳鼻舌身意实在是从来没有产生过的东西,没有这个肉体,我们这个人的存在,根本没有人存在,哪有什么人存在呢?人本体缘起性空,你悟到这个道理,你明了这个道理,性空无所得,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一样。我们现在怎么走路都不离开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互相无缘。

  佛教里面有一部经典,叫做《十善经》,也是讲往生净土,以正观即往生净土,什么叫正观呢?以无缘,没有缘起,没有缘的执着,因为体空故,它的体本来就是空的。这个地球本来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没有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因为你强行的把色声香味触法融合在一体,变成一个人的世界,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是人的世界,事实上没有什么人的世界,难道色里面有人的世界吗?声音里面有人的世界吗?这个四大分开,色生香味触法分开的时候,难道跟你有什么障碍吗?一点障碍都没有。你们离开我,对我来说有什么障碍吗?没有任何障碍。那我们为什么会有障碍呢?你执着了。这种执着,就是现在你眼耳鼻舌身意的执着,是过去因所得来的现在的果报。你现在继续执着,一定会得将来的果报。有强烈的执着,你就有强烈的果报。你有很轻松的执着,你就有轻松的果报。你不执着,可能就会解脱了。所以在这个世界随缘行,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因果的报应。随缘不是随便,随缘珍贵,本心故。了解这个世界体空的,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没有人我众生寿者。你这种光明的智慧显现出来,在一相见万相。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这个十二因缘里面,叫十二个结,打了十二个结。在一个结里面你明了了,十二个结全部解开。不管是在无明也好,行也好你,识也好,只要你把它断了,十二个结全部开。就像竹筒子一样,祖师说我们修行就像竹子一样,竖得高高的,然后一圈一圈把它打破,然后到顶上面去就成佛了。净土法门说叫横出三界,把竹子打破,然后出来了,就解脱了,这句话是后来祖师的判教。事实上不管哪一个法门,都是横出。为什么呢?一个结里面就能解脱,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六根里面解一根,所有的六根都解脱了。只要你一个结解掉,所有结都解了。一行一切行,一解脱一切解脱,一自在一切自在,如是信者,不管哪一部经典,都是一解脱一切解脱。《金刚经》讲:悟四句偈等,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实知实见。这一念净信,清净的信,无我的信,缘起性空的信,了解法界实相的信。信就是闻性,得到这个信的人,其实就是解脱了,剩下都是行菩萨道。所以我们不了解一切法门都是横超,没有什么竖超的概念,竖超横超,这个都是后来祖师的判定。按照我来讲,没有什么横超竖超,哪个法门都是解脱之相。不管是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在我这个地方都是可以通达。

  “如是我闻”,只要是讲到:“如是我闻”这句话的经典,一定如法。如果你写了一本书,你前面加一个“如是我闻”就不可思议。“如是我闻”解开,一切经典解开,一切文字解开,一切世界解开。“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解开来以后,没有解不开的事情,乃至于杀盗淫妄、吃喝嫖赌,一切一切的事情都会解开,都会得到解脱。所以如是我闻是实相,这四个字是释迦牟尼佛把宇宙的真相安住在“如是我闻”之中,就是正确的知见,而正确的知见安住在任何地方都变成正见。安住在山里面,山就变成正见。安住在水里面,水就变成正见。安住在外道里,外道变成正见。安住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变成正见。所以任何一部经典有“如是我闻”四个字,一切皆顺。没有“如是我闻”这几个文字,我们心中要有如是我闻。如果你心中没有如是我闻,那个“如是我闻”也没有用啊。所以讲经的人,自己一定要明了这个,如果你不明了“如是我闻”,就不了解实相,你讲经典肯定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你讲这个经典是这个意思,讲那个经典是那个意思,经经不能互印,变成互相的冲突了。啊,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是人天法,我们不需要看的,我们要出离生死法。哪个法不是出离生死呢?所以我悟到一个什么道理呢?净土法门正是开显我们的智慧,是开显诸经,把所有佛陀的经典开显出来。把《无量寿经》真正通达的人一切经典皆达“如是我闻”。

  我们知道随顺因缘而体空故,在这个世界做任何事情,正如马祖所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我家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是说一切是有因缘而生起。而因缘后面是什么呢?就是寂灭,我们所有的缘起的本体后面是寂灭。生灭,一生一灭,生灭的缘起,因为我们执着于缘起,不了解性空故,缘起就是生灭之相,性空就是寂灭之相,寂灭之相和生死之相是一,不是二。我们在缘起里面建立性空的道理,也就是生死里面建立寂灭之体,而寂灭就是生灭,生灭就是寂灭,安住生灭心中寂灭,生灭的体就是寂灭。什么叫寂灭?生灭灭已,寂静为乐,就是解脱的乐。以乐的体安住在生灭的相里面,这个叫做因缘行,叫做随缘行。这跟《金刚经》里讲的:“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相应。修一切善法就是生灭体,所以你看到世间所有生灭的体,修一切善法,就是诸法空相。你心里面安住寂灭之体,行为在一切善上面。你了解世界,吃饭穿衣睡觉,叫做因缘行。不舍因缘,舍因缘无寂灭可得。你舍去生死哪有寂灭可得呢?哪有另外的解脱可言呢?你把生灭给舍掉。舍去生灭还有生灭,为什么呢?舍去当下的生灭的体,那你就建立另外的一个生灭体出来了。长久的下去,不断的舍不断的生,那就是生灭生灭继续相续。如果你当下的生灭的相,建立不生不灭的寂灭体,对当下生灭体生起不生不灭的信心,这就是:修一切善法具足德本,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修诸善法不住于相,菩萨不住于相,不应执着,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说舍一切善相,什么叫善相呢?善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不执着不住,无住之心则生实相,它会生出实相出来。所以我们安住在这个生灭体里面,离开此生灭的体,无有实相可得。离开生灭的体,没有寂灭可得。离开这个缘起,没有诸法空相,不可得。那不叫随缘了,为什么呢?随缘寂静啊,随缘寂灭啊,随缘自在啊,随缘安住啊,这个是般若行啊。这个是从事上面讲是随缘,为什么讲是事啊?事上就叫随缘而不住于相,所以观诸法空相,这是一个道理。

  《金刚经》处处都谈这个问题。并不是一切法讲:无我无人,有我建立无我体,以无我体在有我之中,对立生出无我之体。既然无我,大同一体啊。我是无我,你是无我,我们相貌不一样,但是无我是一样,因为无我是体是一。相有诸相,就是一切相是一体,有我见无我。有无是诸法之相,生出无我之体是什么呢?大家同为一体,就是无我在有我之中,有我在无我之中,不是舍有我另有无我可得,头上安头,那就错误了,那就离开了佛法很远很远。你在这个有我体里面建立实相,建立无我,建立空性,建立大同一体;这时你安住在这个世间,我们就修这个般若行,这个叫做中道思想。这个不偏有不偏空,在有是俗义谛,在空是圣义谛,在中间无所得,此人为菩萨。如果你认识到这个问题,你这样的行为,你就是一个菩萨。你有一念这样的思维,你就有这一念是真实菩萨,如是净信者,如来实知实见,与实相相应故,与善相应故。什么叫善呢?修诸善法,对当下这个我,生起无我的体,你了解这个体的时候,安住在这个相上面,没有分别,这里面能生一切功德,能生诸法实相,能生莲花,莲花小小的在你脚下生出来了。你不断的思维,不断的相续,你的功德不断的广大,你的大丈夫相、大自在相、大安住相、大安乐行,在你脚下,慢慢的你就增长了威德力。你自己感觉到你在这个地方,你是有感觉的,是有体会的,你会感觉得到,一定能够在你心中生出来。这一念生起的时候就不可思议了。因为有缘起故,有随缘行。

  随缘这个缘是相,随缘建立体空,只要你是随缘就是平等的,随缘是无住,随缘是大安心。知道了缘才能随缘,你不知道缘怎么随缘呢?知道过去的因,知道了缘起是我执,因为我执才产生痛苦。现在这个缘来了我不住了,我了解它了,我认识到了,你的这个心就越放越松,越放越松。如果你执着,越执着越坚固。这个随缘并不是随便,随缘是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

  所以随缘后面就是无所求行。你想想在你随缘行的时候,你发现你无所求。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缘,是过去的因,因为我执着了,才有大家积聚在一块,我要放松了,大家也就散开来了。因为我们有这个执着,才有我们大家的相续,这种相续你再执着,虽然是善法的相续,也只能作为一个天道而已。我们现在变成出家、在家,都是过去的执着而来,也是一种执着体,毕竟还在六道轮回啊!但是果报我们看不见啊,你这个坚固执着的体,没了解它的性空,没了解你本来是没有我的体,你不知道大众是一体的。你在心里面产生一个分别,或着随便,也就是对你当下不珍重,对你当下念念不珍重。随缘恭敬,什么叫恭敬啊?什么叫礼拜?恭敬就是礼拜。不恭敬,你礼拜也是假礼拜。什么叫恭敬呢?如果你了解了这个性空的道理,当下这一念生起无上的信心的时候,叫一心,而一心即恭敬。如果你没有这个一心,你就不是恭敬。什么叫一心呢?一心是大忏悔。一切法观诸法空相,是为一心。一心是大同,我们一念与大众同为一体,这叫一心。一心并不是我意识的一心,是觉的一念为一心,觉悟到实相。而这种实相相续的那一念叫一心,并不是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念的那个一心,那叫意识的一心,是意识;并不是觉悟的一心。

  那是用意识,用耳朵听到以后,相续在耳朵,刹那刹那产生摩擦,而这种摩擦产生惯性的摩擦。我有一天在海边睡了一个晚上,那个船过来突突突突地响,搞到我一晚上都没睡觉。我问另外一个法师,这个船这么吵你怎么睡得着啊?他说我恰恰像凡夫,你听到这个船的声音很烦,但是我要听不到反而烦。他觉得没有这个船的声音,他感觉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感觉。他反而觉得心里有中惊恐的感觉,他非要听到这个声音睡觉。就像那个孩子,妈妈在旁边摇啊摇,妈妈一走就哭起来了,妈妈摇一摇他又睡着了睡得很好,但是妈妈一走了,他又醒过来了,所以他没有这个声音在哼啊,他反而睡不着觉。所以人就是这样,在声尘里面其实是一个识在被一个声音给拉住了,他认为这个是解脱体,其实那不是解脱体,那是一个识跟尘两个连在一起,变成一个惯性了,而这种惯性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根本没有出来生死。所以把这个识当作解脱之相,不管是善法也好恶法也好,都是不能出离生死的。我在博客里面写了一篇文章就讲到这个问题:用识,以为这个识是解脱的对象,其实识是不能解脱的,非常的危险。因为因果在那个地方,果报我们看不见,但是你这个识它肯定要堕落于果报。

  我们只有把自己这个识融到法界里面去,识本来是空的,跟法界同体,法界是无识的,那个识本身就是法界里面生出来的一个幻景。法界是什么呢?是心与法的同体,就是法身和报身。一旦你这个识断灭了,但是你的觉性还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你的觉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法身和报身。但是你执着于识的时候,你不融到法界里面去,你首先没要觉悟这个道理,然后用识来做事,都在识上面下功夫。所以这个识是虚幻的,只有你融到法界里面去。你说我把我这个功德做了以后回向到法界里面去,你说有没有用?我们永远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用。但确实真的有用,融到法界里面去是真实,那是实相。如果另外有所着就错了。因为法界不可思议,融到法界里面去了,这个体其实就是法身和报身,那是空性和空性本来含着的德在那个地方。我们修行打坐,你可以看到山河大地及虚空的功德,可以看到它的静相的功德。一个人德行很重的时候,山会冒出一种烟,这种烟都是紫色的。一个人的德行非常好的时候,你走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都会吉祥。所以你德重会感召于天地,天地是德之本。没有天地,没有法界,你这个识里面不能够影现出你自己,我现在的这个果报、福德。如果你大德现前的时候,你走在大地上面,大地会冒紫色的烟。所以你走到哪个地方,人家觉得你身上有光,有这种感觉。一个人德重这个山河大地会产生变化。一个人德轻或着没有德的人,就不会。但这种果报我们发现不了。我们在现实中从我们的意识上面永远发现不了,但相上面可以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可以看得到的,别人家有感受的。如果你真实的把你的功德回向到法界里面去,你破你的识,不要相信你的识,然后彻底的相信法性,彻底的相信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融到这个法界里面去,你将来的果报,现生不报,后生会报。你融到法界里面去,你自己那个识灭了就灭了,然后法界就显现出来,就是你的实相出来了,你的觉性就变成化身了,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我们重视这个识,众生以识为根本啊,没有识争名夺利都不存在了,有这个识才有你所谓的儿子孙子,这些都是我的,识断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识对世俗人来讲,非常珍贵的。

  所以在我们缘行的时候,会产生这种德。我们一定要观察到,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一定要记住,不住于相才叫做修一切善法。如果你住于相,就不叫善法了。所以讲: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与诸法实相相应,才能为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我闻,才能为善男子;没有如是我闻,不为善男子。所以如果不闻珍贵的法,不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不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能了解:无所住的体,无所住的法,无所住的心,法本来无住,心无住是觉性,要生无所住心。一切法无所住故,是法。心跟法,跟无所住的体相应故,自然会生出实相,诸法实相就会现前。如果你有所住,跟实相不能相应,不为善男子善女人,也不为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也不为不住于相修一切善法。这是一个讲法,一个讲心。修一切善法讲相;不住于心,无所住故,是讲心;心不住相,是为善。所以这个世界都是叫善境,本来的实相就是善境,叫做则生实相。只要你不住于相,就回归于真实体。如是信者,如来实知实见,就是则生实相,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无所得。

  随缘行一定要认识到随缘行的体是什么。并不是我们世间讲的这个随便,世间讲的随缘跟诸法实相的随缘根本就两回事。大小随缘,高低随缘,好坏随缘,随缘是住在实相里面,所以善恶我不分别,好坏我不分别,大小我不分别,这叫随缘。如果你要大的不要小的,喜欢高的不喜欢低的,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都不叫做随缘,与随缘不能相应。但是世间人一般随缘,和这个所谓的随缘行,有一个冲突,世间人一般随缘就变成随便。随缘是安住的,随缘是自在的,所以看看你是不是随缘,看看你是不是自在,是不是安住,是不是不动,是不是安心。如果你这个体不相应,不叫随缘,那叫随便。

  无所求行。因为你随缘,自然会无所求。世间就有所求,求名求利求色。对于自己的苦恼来讲,我们受无量的苦,为什么要急迫的求名求利求色呢?很简单,内心不具足。有人到寺庙说寺庙好清净,意思是家里不清净;庙里好庄严,意思我家里不庄严;出家好,意思在家不好;你好看,意思说他不好看。什么东西都是相对而言。社会上为什么有所求?求名,因为他无名;求利,因为他无利;求色,因为他无色。一个求名的人,因为他心中无名啊,他没有名他自然求名,有名之人怎么会求名呢?那些人在家里很清净,怎么会说庙里清净家里不清净呢?那个人很庄严,心地上庄严,怎么会说那个地方庄严,这个地方不庄严呢?心地上庄严什么地方都是庄严的,心灵美啊。知道庄严处,因为心庄严。一个人庄严,到处都是庄严。一个人清净,到处都是清净的,不会选择。所以世间人有所求,只有你有所求,都是贪瞋痴,都是贫穷者,可怜的人。大家想一想,我们到底是一个贫穷的人呢,还是富贵的人呢?完全看你有所求和无所求。如果无所求你就是富贵者,有所求你就是贫穷者。大家有没有所求呢?不管你求佛法还是求世间法,还是求贪瞋痴种种恶业,还是求无上的佛法。只要你有所求,都是错误的。佛法到最后是无所求,一定是无所求,只有无所求才是真求。无所求的体是我们出家修道的人所要求的体。无所求也是求啊,无所求就是求无所求。安住在无所求的体里面,求无所求,那就是无求。所以无所求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有前面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自然而然的会相应,可以观察一下。无所求并不是在家里睡觉,并不是懒惰,不是什么都不干了。无所求是什么?无所求无所不求,无所不求无所求,这个是非常拗口的,大脑子要转一下。在有所求的体里面,无所求的德。在名利色上面,一切善法里面,你无所求,这才是无所求。就是说,我不是想得到一个什么东西,叫无所求。并不是说我心里面无所求,然后我什么都不要了,我什么都不做了,我又不上殿,我也不念佛,我也不参禅,我也不打坐,我又不念经,不是这样的。无所求是在有所求的体里面相上面,无所求的体,叫无所求。只要你无所求,诸法平等。所以无所求体跟诸法实相也是相应的。为什么叫从事入理呢?从头开始,不断不断地到最后面都是到理里面去。但是经过事而到理里面去。如果没有事,则没有理;事不立,理就不立;因为理就在事里面,离开事就没有理可得。就像离开生死哪有涅槃呢?

  在家人讲名利色,出家人讲持戒、念经、上早晚殿,这一切一切善法里面,应该是无所求的体,所以安住当下,充满信心。在这里面一直是从始到终,从本到末,从末到本,本末一体,本就是末,末就是本。就像你进大门的时候,就是这个房子,房子就是本,进来开了这个门就是始,一进来就是全部进来了。你把两只脚跨进来了,你就在这个屋子里面了。进门的时候叫做始,房子里面叫本,始本一体。从始到终,从终到始,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在家或出家,从始到终,或本或始,都是如是安住不动,本体不变。过去马祖讲:即心即佛,法常禅师听到言下大悟。马祖心想︰他真的悟道了吗?就叫一个人去考试一下。这个考试的人,见到法常说︰“师兄!请问你在师父那儿,究竟得到什么道啊?” 法常回答︰“即心即佛。” “啊呀!”这个人说︰“现在师父不是这样讲了,不讲‘即心即佛\’了!”“老师现在的道是‘非心非佛\’。法常听了以后,眉毛一皱说道︰“这个老和尚,专门找人麻烦,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我还是我的即心即佛。” 马祖听了以后,高兴得不得了,知道他真的大悟了。就是说,真正明了从始到终是不变的,不因为你讲这个东西就变。佛教讲恒心常住。如果你这个心随着人家变,你这个心肯定是有问题的,你这个法也有问题的,从始到终都是不变的体。你的身体在变化,你的环境在变化,你吃饭穿衣睡觉在变化,但是体不变,一直安住如如不动,从始到终都是这样的。吃饭穿衣睡觉如如不动,或大或小,或来或去,或在外面朝山也好,在庙里也好,出去玩也好,安住此心不动,要真实的菩提心啊,这种心处处相应,时时刻刻相应,不要侥幸。不是说嘴巴上用识来相应,心不相应,心不相应就没要办法。所以我们坐在这个地方,你把眼睛一垂看到桌子的时候,你什么想法都没有,啊!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你寻思想着某某人差我多少钱啊,你不断的想不断的想,烦恼就生出来了。我要去处理这个事情,我要去办这个事情。我为什么要办这个事情呢?在你回到当下的那一念,你发现巨大的力量,不可思议的这种境界。当下的这种安心,把所有的东西都遮止掉了,马上就得到一种解脱。

  知道当下的本体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使你所谓放不下的这种概念,立即变成灰一样消失掉。在我没有观察之前,我也认为,是不是世间的贪瞋痴放不掉啊?但是我实际做的时候,咦,很容易放掉,那是不可思议,我没办法告诉你,我真正的没办法告诉你,这个放掉的东西那么简单,当下看着这个桌子立即就放掉了,因为人活在当下,人永远活在当下。只要你回到活在当下的这一个念头上面的时候啊,再也不想其他事了,很快就不想想事了。在你想思任何东西,你不断的想不断的想的时候,产生一种盲目的,就像毒粉一样,强烈的滚动就出来了。如果你把它断掉不想的时候,这种菩提心生出来的时候,当下这一念生起的时候,发现你自己那个相续断的时候,那么淡泊,很淡很淡的一件事情。过去两夫妻吵架,那个居士就跑去找师父,师父不跟她讲什么东西,啪的一下把门关起来把她锁在里面,也不跟她讲什么,她就骂这个和尚:臭和尚,我跟你讲道理,你不跟我讲法,反而把我关在这里,她就很痛苦,她觉得这个和尚不慈悲。后来过了两天,她坐在那里疲倦了,算了吧,等明天再说。第二天她睡一觉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跟丈夫的事情,既然一辈子在一块,何必去吵架呢?心里就静下来了。对法师也不去骂了,她说:法师啊,你把门开一下,我不去恨丈夫了。法师就把门打开,她说:我终于悟到了,跟我丈夫只是一个小小的一件事情。你还有小小的一件事情,他又把门关上了,又把她锁起来。她说:法师,我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还把我关在这里干什么呢?她还坐在那个地方,一直想到最后面,一直等到她的心完全活在当下的体里面,根本没要一个什么丈夫,根本也没有一个法师,根本也没有一个房子,她在里面享受法喜的时候,师父说:你已经得道了,我可以把你放出来了。所以我们用一个强行的手段,把自己安住在这个法上面。我们千万不要去讲什么道理,我们用事实的这个相摄住我们的心,我们当下这一念,慢慢的所有的事情都会淡泊。如果你不断的相续,想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往往不能解决的问题,用般若智慧的解决方法非常的迅速。活在当下,很强烈的一个问题,非常急迫的一个问题,非常着急非去不可的一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看着这个桌子的时候,我当下这一念啊,天踏下来也不管它那种感觉,我就感觉到那种迅速的方法,真的很快就受用。

  人的烦恼,是要寂静的体来安心。我们安心很重要。所以金刚经讲,安这个心很重要。我们心在烦躁的时候,只要把你心安住了就可以了。我们现在所有的烦躁,都因为心不安。一旦你心安住了,你就没有事了。如果你想,我要到寺庙里去,我要去听法,不断的想不断的想,结果你还是不安心。你把心一下安住在当下,金刚经不就是当下这个心吗?金刚经你听懂了嘛你就安住了,念佛啊,做事啊,都安了。那你每个地方都是安住在当下,我们生活就是一个当下啊,当下就是实相啊,当下就是我们的真实处啊,剩下都是幻想啊。佛教里讲,无事僧人,无心道人,没有心的道人没有事情了,无事而有事,有事而无事,无事安住在有事上面,有事安住在无事的体上面。所以一天到晚做事没有做啊,一天到晚吃饭没有吃啊,你不能够嘴巴说啊,是真正的是这样做的。你不能说做过了以后才这样想,才说我刚才吃饭没有吃啊,睡觉没有睡啊。其实你睡觉在打了很多的妄想,然后来这个地方说,我吃饭没有吃,那是实在妄想狂语而已。

  如果真正的是这样做,吃饭穿衣睡觉不思维,安住当下的体充满信心,不住相故。你不断的观心的去做,今天明天后天,就这样的做,一直这样下去,你心非常的清净,非常的单纯,单纯的心就在这个地方。你不断的这样的做,就像我站在那个楼上面看山一样,我不断的看山,后来我就想,人就是这样的思维,人学佛法看书看多了以后,就想山是空的,山是长的,山是短的,山是高的,山是低的,山是有的,山是空的,老是这样思维,怎么说这个山是缘起性空的?想那么多,到最后呢,咦!怎么打这么多的妄想啊?所以看书多了也不好啊,看书多了老是要想经典上怎么说的,我怎么样思维,其实经典上讲了半天,就是告诉我们:山,青色就是青色的,黄色就是黄色的,当下不动念头就可以了。哦!这是山,这是水,上殿吃饭,如如不动,你就这样安住如如不动,一直这样的不动,由相来摄心。这外面相那么多来摄你的心,相不动心啊。一看,哦,这是瓶子,这么简单,不要再想了,哦,这是房子,这是凳子,都是心,这一念你一直这样的安住着,这样的久了以后不可思议,因为有觉性啊。佛教讲叫显体,我讲这个道理给你听,你已经知道了,叫显体。显体,辨体,明体,这三个过程。明体起决定性,辨体能了解你自己现在的心态的问题。就是我现在讲的过程之中,我讲只是显体而已,然后把你辨的体给辨别出来,然后起决定心,而这个决定就是你当下的现在。南摩阿弥陀佛!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