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末法时期如何一生成办,谈择法的重要性


   日期:2016/2/2 18: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这个人寿极短的时代,特别是在末法时期的今天,如何择法修持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转眼就是隔世,下面是我学习正因净土法流的一点体会,愿与诸位大德同修分享,以期一生成办,同享佛法究竟利,南无阿弥陀佛!

  第一讲 净土法门导评

  当今中国佛门,存在许多重大理论误区与争论,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净禅密谁更适合今人修习;二是《三经一论》外还有更重要的净土思想吗?三是千家净土,谁才是畅佛本怀说。其他还有修净土要先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灭罪后才能修么?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何必唯推六字等。

  第一个争论不难说清楚,佛门中所有法门都是讲机对缘,根性适合哪个法门,那个法门就是最殊胜的。当今中土禅、密、净、天台、华严,整体形成了佛教的博大精深,都需要延续,需要宏。但对末法众生根机而言,只能靠净土了脱生死。

  第二个问题,《三经一论》之外,还有值得推崇的净土思想吗?这实在是当今佛门最混淆方便与究竟、导引与入室的大争论。要破这个疑问,不能不提佛门三位大德,以及他们所阐宏的净土观念。

  首先要讲的大德是被佛门称为“如来第二”的龙树菩萨。经载龙树菩萨早已成佛,号妙相云如来。如来灭度后700年诞生人间,以八宗共祖的尊位宏扬佛法。龙树菩萨把八万四千法门剖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认为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当生成就。其他任何法门均须多生多劫方能成就。龙树菩萨首先提出在《三经一论》外,还有一个更为殊胜“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净土观念。他认为“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净土理论,还只是下势力念佛,住法相还属中势力念佛,必须要转换到上势力念佛,才能得到“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说法,住无生法忍”。针对“由因向果”的净土观念,他作偈曰“有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为时即现身,是故我皈命”。“一句名号,六度万行未行也行”。龙树菩萨是最早,最准确,清晰开示阿弥陀佛本愿的本质特征是“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第一位大德。他的重要贡献在于开启了一个教法,即“一句名号入无生法忍”的根本教法。

  第二个要提的大德是中国唐初和尚善导大师。善导和尚年代距今1300余年,据称是弥陀化身再来。著书有《观经四帖疏》四部;《往生礼赞》一部;《观念法门》一部;《法事赞》二部;《般舟赞》一部。共九部。善导和尚全面继承细化了龙树菩萨的净土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门”净土非如来本意,只是顺应了当时众生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力、自以为乐的根性。依此修习也有利益,但不是净门的根本教化和根本利益。他劝慰众生回到弥陀本愿上来,即“称名自归,即入必定”的究竟利益上来。

  在《观疏》九部中,善导和尚对“要门”净土和“他力回施门”的两种净土做了定义和解析。对如来教法的“要门”净土,善导和尚在文中指出“其要门者,即此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施二行,求愿往生也”。(观疏摘录37面)。这段文清晰说明“要门”净土的核心理念是观心和约教,断恶以修善,以其所行回向西方极乐国,换取往生之利益。他的特征是:“由因向果”,渐行渐进。

  阐述了“要门”净土的核心教义,善导和尚又劝慰众生要回到本愿净土上来,他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一段文共有三层深意。一是肯定“定散”二门修习是净土的一部分,二是依此修习也有利益,三是“定散”二门的净土只是一种引导,非畅佛本怀之说。正如龙树菩萨所开示的有我又有佛的小势力念佛要引导转向到中势力念佛,再引导转向上势力念佛,只有上势力念佛才能让修行人本性彻彰,住无生法忍。

  由“定散”二门净土修习观念,回到本愿上来,为什么又“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呢?

  这是一个重要提示。一是观心约教只有很少人能做到。要意在众生,称名皆悉到彼国,化诸佛功德为己功德。而“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净土,带有狭隘的自我修习意识,不具备净门化诸佛功德为己功德和彻彰本性的内涵。

  在这种名召万德,名具万德的大方便教义下,我人那点功夫显得微不足道。这种“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根本教法,是个人修为转向佛觉佛位的根本转折。

  应当看到,由于中土悠久文化的影响,佛门圣道门理论的影响,当今佛门主流修习意识,还是苦修、斋戒、观心、善行,认为这才是修行。如果立异议,必被视为叛经离道。而末世众生,由于根性,这种行门很难惠以真实之利。善导和尚的重要贡献在于把“他力回施门”的真实内涵和究竟利益,在九部文中作了精辟的阐述。

  善导和尚是怎么阐述净土法门最本质的特征和根本利益的呢?

  在《法事赞》中,善导和尚作偈曰“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称名即生,和诸佛无任何差别,这种殊胜的念佛利益,不是因为我人观心、持戒、行善等功夫圆成的。而是因为弥陀愿力,让我人当下获得涅盘之利。这种由功夫得善利,到“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根本转折,在观念上很难让今人接受。当年如来在证道后第47天,即宏扬该教法,由于不对机,太过猛烈,五千菩萨退席,四众杜绝视听,被如来称为难信之法。

  从龙树菩萨到印光大师,大德们知众生愚昧其理,但不塞其道。在边讲“要门”净土时,用最精湛、恳切的语言和教诲,支撑着这一圆顿的教法。

  大德是如何舒展心志的:

  释迦佛:“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善导和尚说:“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指六度万行)”。

  龙树菩萨曰:“其佛本愿如是: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说法,住无生法忍”。“称六字洪名,六度万行,未行也行。”

  慧远初祖:“一句名号,实相生,名号即一真法界”。

  藕益大师曰:“名号位中真佛眼,不知毕竟付何人”。

  莲池大师曰:“越三祗于一念,齐诸佛于片言。”

  法然大师:“往生者初一念也,名号本来往生”。“当体一念定终身”。“名号即是法界身”。“往生极乐出息不待入息时”。“今此名号,本然自性具足,若立异议,皆人我执情”。“名号即真实往生,非有来去”。“往生即涅盘”。

  彻悟大师曰:“念佛时即成佛时,念佛时即见佛时,念佛时即往生时”。

  慈法大师曰:“一句名号,我人与佛有对等缘起”。“一句名号,现行八地事”。“一句名号,即佛受”。

  不用多摘录。已能清晰看出净土正念那种“不因修习而因愿力”的殊胜教法。

  第三个要提到的大德,是近代的印光大师,即净土十三祖。

  当千家净土迭起,争论异常,修行人莫衷一是的时候,印光大师以佛门黄钟大吕的威严和严谨,为净门行人指明了修行方向,他说,“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他所著《观经四帖疏》九部,应视为佛说,是修净土的指南针。”

  一锤定音,印光大师以其不可动摇的大轮之光,为远离佛世,德薄垢重的众生楷定了修习方向。

  印祖是如何阐述和直白净土法门,从而支撑善导和尚的净宗理论的呢?他在给三江口念佛居士林的居士们回信说,修净土往生成佛,好比射箭,靶子是大地,人人得而射中。他还说,念佛往生比升天道还容易。

  印祖对净土之殊胜利益的直白,已经排除了功夫净土的对称性。功夫净土由于教法的内涵,是有门坎的,讲斋戒和观心、布施、精进等善行,只有少数人才可能“射中靶子”(比喻往生)如果不靠弥陀报德的回施,只能让芸芸众生徘徊在功夫的门栏面前,畏惧而不敢入。

  印祖的“念佛射靶子”的比喻,既震聋发聩,又轻风拂面。他用比喻轻启了我人旷世难遭的他力回施门殊胜教义,让我人信受,随顺得入,而获得究竟的利益。印祖意犹未尽的说“一句名号,了义了义之了义,圆顿圆顿之圆顿”。印祖又借诗一首去舒伸心曲:

  “客路西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勿听隔山人传信,故乡风月谁与争。”

  修行即是回家,阿弥陀佛是我人父母,本来往生,咸得(白得,没有交换条件)往生,没有门坎。想回即回,名号就是路。“就路还家。”

  印祖说,阿弥陀佛盼我人回家,比我们想回家超过百倍、千倍,万倍。知道这一点,断不会滞留娑婆。

  “千修千人去,不会漏一人”决定了弥陀摄受的人群,一定含形形色色的众生。有戒无戒,愚根利根,统统往生。即使“十恶五逆,回心也生”。

  印祖的净土观,若信受不疑,这该是多么壮观的浩浩荡荡的往生图!

  为什么这么容易往生成佛?

  印祖揭示了教法中弥陀回施与我人信受称名的内涵。当我人称念佛名,名号内本具的佛性便彻彰进入一切法界,入一切地,入一切时,所以名号实相生,名号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原文是;“净土法门是果觉为因心,因彻果海,果彻因源。”

  念佛人的起点是佛觉佛位,念佛的因和诸佛的德融入一起,好比一滴水倒进大海,滴水也称海。在名号的舒展任运之中,我人的一切业力,被名号的大愿大力稀释冲刷,带着业定格在西方极乐世界。

  印祖还就教法定位和受用,作了精确定义。他说: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因真果真,因不真果也不真。

  这是讫今为止,从如来、龙树直到十三祖印光,对修净土最恳切的忠告。龙树菩萨、善导和尚和印光大师三位大德,开辟奠定了“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净土观,为末世众生得度燃起了希望之光。

  第二讲 善导和尚九部文对净土的定义

  勿庸讳言,当今中国的净门修习主流是“要门”净土,即“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定善散善的修行理念。这种行持依据是如来教法的《三经一论》。善导和尚对此教法也作了肯定,认为也有利益。但这不是如来的根本教化,和究竟利益。认为这只能作为一种净土的入门引导。正如龙树菩萨所说小势力念佛要转中势力念佛,中势力念佛,要转大势力念佛,才能得究竟涅盘之利益。

  善导和尚对教法的定义、转折、受用均做了精确的阐述。

  在《法事赞》中,善导和尚说:“直为弥陀誓愿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低头拜佛在此界,抬头已到极乐国”,“回心念念生安乐。”这种名号当下圆成的殊胜利益,不是靠我人那点微末的功夫,而是因为弥陀因地誓愿回施,我人只是随顺接受果位的赠予,而当下定格在西方极乐国。

  弥陀弘誓是什么?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

  闻名入刹,当下定格。弥陀是大施主,我人只是接受赠予。这种别于功夫净土的教义,被大德们定义为“他力回施门”。

  对净土行持和利益,善导和尚有不同他意的诠释和定位。

  “要门”净土之回向定位,是将定散二门的功德,回向极乐,以换得往生之利益。原文为:“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见善导观疏法语37面)

  “他力回施门”之回向定位:“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23面,一句名号,人原地未动,成了乘愿再来的佛。为十法界唯心变现做了证明。

  “要门”净土概定行门是观心、断恶、行善、布施、精进等六度万行,这和八万四千法门是一个套路。

  他力回施门的行门,则重在念佛号,认为念阿弥陀佛才是真行。原文为“言阿弥陀佛即是其行”。(12面)

  这种全新的行门理论,把只有少数人才能向背的佛门,为所有的人打开了问津的大门。

  莲池大师为这种全新的理论作了释疑,他开示说,称六字洪名能将名号内具的功德召唤出来,将一切佛菩萨的功德全体转化为念佛人的功德,最重要的召唤是自性的彰显,这是最根本的利益。

  就是这个根本的利益,善导才劝慰我人,“意在众生,一心称念弥陀佛名”。

  称“南无”已往生,称“阿弥陀佛”,就是六度万行。特别的法门,特别的教义,让末世忙于生计,无暇六度万行的苦难众生,顿时燃起了熊熊的通身靠倒在六字上的火焰。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窥探出龙树菩萨“一句名号,六度万行,未行也行”的深刻含义。

  “要门”净土的往生意,是由因向果,即死的一刻,被接引往生成佛。

  “他力回施门”教义,对往生的定义则为涅盘。“出息不待入息时”,在名号功用下,当下定格成佛,没来没去,无有生无有死,空性圆证,实相即生。

  实在说,我人这个四大和合的肉身尚在食人间烟火时,说称名之下圆成佛道了,几乎没有人信。实际上,对这个教法难信的瓶颈,就在这个地方。不破除这个瓶颈,说“念佛时即成佛时”便成了“要门”净土宏法人的安慰说。

  如来早知众生在净门修习时,被这个瓶颈处卡住,不能逾越。在《圆觉经》中开示曰“相在尘域,如器中金皇,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住”。

  一句名号,相还在这个娑婆世界,却实际早已定格在西方极乐世界。罪啊福啊,了无挂碍。这种巧妙和方便,叫净门禅那。

  支持这一理论,破除这个瓶颈,讲的最巧妙的是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开示说,众生在凡时,既有“四大”身,也有佛性。把佛性比作水,“四大”只是水上的波纹。当一句名号将佛性召唤彰显时,“四大”身也跟着变换为佛性,为什么呢?因为波纹也是水,它只是水的一个现象。

  如果信受这个理论,我人在修习称名时,“四大”身不能障碍净识定格在西方极乐。当我人入息时(俗称死),只是水的一种现象消失了。在唯识论,“四大”身的六识,是净识的一个现象,他不独立生,也不独立灭。

  印祖用巧妙智慧的比喻,破除了净门行人“四大”身的存留意识,为称名即进入无生法忍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讲 净土两种教法的互融与受用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净土法门有两种教法。一是释迦佛所宏,主要经典为“三经一论”。二是龙树、善导教法。主要经典为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九部。

  两种教法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教法是“由因向果”的凡夫修持,一个教法是“倒果为因”的当下佛受。

  两种教法在时间上相隔700余年,由两位如来所宏,缘起是众生根性所接受的程度,两种教法是互为补充,没有冲突,是方便与究竟,引导与入室的关系。

  有什么经典作为依据,说两种教法是“方便与究竟”,“引导与入室”的关系呢?

  首先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指出“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无独有偶,隋代的智者大师(如来再来)在《摩诃止观四种三昧》文中说“有业相、果相、体相念佛是下势力念佛。”

  这就指出了一个念佛人,从有我有佛,到一句名号入实相的渐进转折过程。好比学校,由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有一个上升的台阶。

  要说明的一点,龙树菩萨所说的实相念佛,不是方法论的“观相念佛”“实相念佛”,而是受用定位,即念佛进入实相。这一点不要混淆。

  其次是善导在《观疏》文中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从“上来虽说”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转入“本愿”,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由一个教法转入另一个教法最直白的表述。

  两种教法由于内涵和定义不同,其利益受用也有不同。大德们有一个比喻,虽然也念佛,但大开圆解,深入经藏,六度万行,这种念佛好比挣钱养身,不靠他人聩赠,全靠自力。这类修行不是末世众生可以向背的。是大善知识修习的法门。

  第二类人,也信佛的救度,但崇尚功夫,有浓厚的以苦、以戒为师的情结,好比自己也挣钱,弥陀也聩赠。由于定位是凡夫修持,“因若不真,果遭迂曲”,“万亿人念佛,罕有二三往生”。这类念佛人受用,自受用是远离三恶道,他受用是法轮常转。

  第三类人,名号功用信受不疑,随顺弥陀弘誓愿力,全盘接受他力回施,“果觉为因,因彻果海,果彻因源”因真果真,顿成无上道。好比接受诸佛聩赠的全部财产。当下变为富豪。这类行人由于定格在西方极乐,虽在娑婆,也有幻有妄,但因为一滴水溶入了大海,滴水也是大海。印光大师称此类行人是“游戏人生”(最高目标达到了,娑婆世界没有可追求的目标)。

  可以看出,由于信受教法不同,心智不同,其结果与受用不谙天壤之别。

  “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如果我人还坚持凡夫起行,这种二元心智的定位,由于因是六识起现行,是虚妄的,必然走加行、资粮、入息、接引,次第渐进修行道。由于因是凡夫定位,因不真,果也不真。当生成办就成了一句空话。这种修行,其自受用只是远离了三恶道。他受用能助法轮常转。

  倒果为因,我人修行起点是佛位,而因即是果,果即因,因果同时。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因彻果海,果彻因源。正因为这种殊胜的教法,印光大师要我们通身靠倒在六字洪名上。

  什么叫“通身靠倒?”

  既然“南无”即回向,回向即往生已,往生已即涅盘已,那我们天天“南无”。

  既然“阿弥陀佛”即是六度万行,那我们天天阿弥陀佛。

  所以印光大师告诫我人称名必六字,祖制六字洪名,不是四字。

  六字洪名既代替了六度万行了,不讲戒律了,不讲以戒为师了,这还是佛教吗?

  肯定的说,这是对净土教法的不如法的认知,是用圣道门的理论尺度来量特别法门。

  那什么是特别法门?

  什么才是正因净土的认知?

  特别法门之特别,在于打破了一切法门修行轨迹和秩序,把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证道,这种亘古不变的模式,推翻变更。变为证道,佛受。其六度、戒律等一切思维行持只是自性流淌出来的义。

  什么才是净土正确的认知?

  观心约教,六度万行,对末世众生只是一个名词。为什么,有什么依据?

  龙树菩萨、印光大师对末世众生根性有一个描述。印光大师说末世众生“神识飞扬,境细心粗,观难成就”。地藏菩萨说“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悲华经》说“末世众生,是罪人大汇集,罪恶大汇集”。

  末世净门行人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的那点末微功夫,用旧有的认知,旧有的秩序是无法达到我人企盼的果位。有大德启迪说,末世众生所谓的修行功夫,是自我认知,若在天人和七趣看来,修行好是酱里蛆,修行不好戒律差是粪里蛆,并无大的区别。就这个根性,如果不接受阿弥陀佛报德的回施,不靠倒在六字洪名上,当生成就就是一句空话。

  如何判定我人所修的净土法门是畅佛本怀的净土?

  净土法门由于接受的赠予是佛觉,是定格,具有让众生大安心、大歇心、大欢乐心的特质。南普陀法藏法师说,如果你修习的净土,你感到很累,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我功夫够不够,“三圣”会不会接引?

  有这种心智,你修的净土就不是正因的、畅佛本怀的、究竟利益的净土。

  因为自古至今,净土被定位为安乐门。如果念佛不安、不乐,净土本质内涵就没有了。这是净土法门的试金石。

  在大安心、大歇心、大欢心的净土定位面前,我们要细细的咀嚼、品尝。

  最后让我们一同回向:

  依止善导大师

  归命阿弥陀佛

  往生西方净土

  成就普贤行愿。

  (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末法时期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末法时期       净土法门)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