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为什么会”富不过三“和”一代做官三代绝“? |
||
|
||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一是“富不过三”,二是“一代当官三代绝”。“富不过三”是说中国人不管有多富,绝富不了三代,其第四代必是穷人。“一代当官三代绝”是说高官显要的后代三代以内是无所作为的慵人。纵观中国历史,这两句话是基本正确的。 按理说,能成为富豪、能当上大官的人应该是比较聪明能干的人,从遗传来看其后代也不该是傻瓜。哪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的结果呢?主要原因有四: 1,若富者为富不仁、当官者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则必祸及子孙后代。 2,富家子弟、官家子弟其父母大多溺爱,从小娇生惯养,所以大多成了既目空一切又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群温室中培养出来的“花草”在社会上是没什么竞争力的,只能吃老本、当败家子。 3,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阿谀奉承的人间蚜虫,纨绔子弟是他们的社会寄主。在这批蚜虫的吸食下不管你有金山、银山都是要淘空的。 4,中国人的财产继承法是一个培养懒汉、软骨头的温床。 在古代社会相同的历史阶段上,西欧和日本实行家产的长子继承制,而在中国则通行诸子均产为主干继承方式。俗话说:“树大分杈,儿大分家。”每一个家庭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产生分家。家庭本身就由婚姻--生育--聚产--分家(继承)等多环节构成的动态链接。有学者根据清代徽州分家案例的研究,认为“分家”是下一轮家庭循环周期的起点,但也是走向进一步衰败的开端。 “富不过三代”魔咒的真正奥秘就在于上述所谓诸子均产的继承模式。这种数千年的习俗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家庭,上至名门望族,下至平头百姓,其财产永远深陷于“分散—积累—分散”,即某种聚与分、联与断、兴与衰、生与亡的悲情循环过程,而从来无法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积累和扩张机制。在所有儿子平均分产的习惯下,很难真正发家致富。为数很少的家庭从其不断扩大田地占有量来说,似乎是在进行着积累,但随着下一代的长成又不可避免地分割着积累起来的田产。这就很难像西欧那样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历史前提 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无论某一家族通过什么途径发家致富,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被世人总结出一条定律,叫“富不过三代”。 “富不过三代”现象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了300万,调查显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宿命。 有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对不少富有家族及企业来说,不是富过三代的问题,而是能否富过两代的问题。 “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 “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不少富有家族缺乏勤俭精神 曾经有人列举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九大差别,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艰苦奋斗,第二、三代喜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于第一代的创业者虽然大都备尝艰辛,但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没有理性地认识到过去的艰苦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过去艰苦磨炼的吃苦精神,对自己的艰难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才使自己拥有财富。反而,他们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累,对子女娇生惯养,以致子女不知父辈创业之艰难而过度挥霍,最终导致家庭败落。对子女教育的失误. 中国人喜欢给予子女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送他们出国学习、游玩,并不注重他们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少富人的子女在国外的花费高得惊人。有人这样描述富二、三代人:钱是大把大把地花,酒是大碗大碗地喝,唯独缺乏创业斗志,总是自命不凡但实际能力平平,一旦掌管家业,很快将祖业亏空。 “富不过三代”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企业治理不规范、财产移交不科学、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和不利环境等原因。 然而,毕竟有些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富过三代甚至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其中最核心的经验是什么呢?专家提议:第一,重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第二,重视对子女勤劳节俭的教育;第三,重视对子女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第四,注重子女能力培养;第五,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据报载,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对求学期间的孩子要求极严,孩子的零花钱规定每星期五美元,多花不给、积余归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