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第116集


   日期:2016/7/16 22: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36O》的课程进行到「为政」第五个纲要「教化」。我们看到教化,可以深刻感觉到它对於这个时代家庭、社会、国家,以至於世界的安定与否,是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为家庭、社会,以至於国与国的种种冲突、种种问题,都跟人心有关,甚至於天灾,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所谓的天灾,也离不开人心。就像《尚书》上讲到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只要人心善良、厚道,懂得孝悌、仁爱,所有这些现阶段的问题都能够化解。我们看到种种人与人的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只要回到人心上,回到这个根本上去看,其实问题并不是复杂的。只要人心有伦理道德,他就耻於作恶了;他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道理,他就不敢作恶。而他要明白伦理道德、因果这些道理,都需要透过教育、透过教化。所以教化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政」这个「政」,管理众人之事,能够管理得让家庭和乐、社会安定、国家繁荣,达到这个目的,根本就是为政当中一定要重视教化。所以谈到这个教育,我们老祖先五千年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经验、方法,以至於教育的很好效果,五千年来代代都出圣贤。而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组成元素,就是儒释道三教的教诲。我们从事於中华文化的弘扬,也要很清楚儒释道这三教的源流,我们才能慎终追远,才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因为我们了解到这个三教的源流,就会深刻体会到圣贤、圣王们,他们对当时候的人民,以至於后代的子子孙孙,是多么的慈悲、多么的爱护。

  我们先看两百二十三句,谈到儒家的源流。我们一起念一下:

  【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

  『儒家者流』,儒家这个学派。『盖出於司徒之官』,它的源头来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它的宗旨,『助人君』,辅助君王,『顺阴阳』,顺应阴阳,『明教化者也』,它提倡整个教育、教化。『游文於六经之中』,他们沉潜涵泳在六经的教诲之中,等於深入六经的义理。六经的义理,其实核心也在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上。而且『留意於仁义之际』,时时留意推行仁义的机会。在《三字经》当中就有讲到,孔孟是「讲道德,说仁义」。所以古人有讲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在《论语》当中,孔子讲「仁」的次数相当多,讲了一百多次。孟子阐明这个道义,从一开篇就指出来,整个国家、社会是安定还是危乱,就是义、利的差别。假如上下都交征利,这个国就危了,甚至於是家就危险。

  在现在这个时代,家庭因利,兄弟相残、父子相残的现象已经变得不是新闻了,所以是整个人思想观念偏得太久了。而没有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以至於带出很多的贤人,来「留意於仁义之际」,真正抓住每个能弘扬仁义大道的机会。「人能弘道」,这些仁义之义理都还是要透过明理的人,一来用奉献的心把仁义演出来,再把这个义理向大众宣扬。在这个功利的时代,人与人很难相信,对方做什么事情没有带任何目的、完全没为自己想、无私的奉献,一般人很难相信有这样的人。我认识一位企业家,他当时候听到朋友给他介绍,说到师长老人家一生为整个正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都是无私奉献,甚至於是有一种使命,纵使丧失生命都一定要把文化给复兴起来。当时候他听朋友谈到师长这些行持,他心里是怀疑的,觉得哪有不为自己的人?后来他参与师长的课程,他本来坐在很后座,不知不觉被老人家仁慈的一种修养给吸引了,慢慢慢慢就往前坐。后来,自己长期深入师长的教诲,还有儒释道的经典,他现在也是抓住机会,面对政治人物、面对企业界的领导者,都给他们强调教育的重要、仁义的重要。

  确实,「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有全然履行仁义之道的圣贤人做表率,自然会带动起一批一批以他们的志向为自己志向的有缘人,或者是他的学生。所以我们看到夫子,他教化出七十二贤、三千弟子。可见得夫子当时候对於当时社会、整个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那一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牺牲精神,也成为两千五百多年读书人的榜样,所以都是效法孔子的精神,我们中国人称夫子为「至圣先师」。

  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句「游文於六经之中」,深入经典,理解了。「留意於仁义之际」,只要有机会,赶紧把仁义之道向大众宣讲。因为我自己接触中华文化,也是透过师长的教诲,还没遇到师长以前,我们自己也是随著社会的风气在经营自己的人生。所以在这个追名逐利的大洪流,能不随波逐流,真的谈何容易!都是觉得好像赶快多赚点钱,然后自己可以很好的去花钱、去享受。这样的人生观,其实不可能走向幸福的,因为享乐的人生,「欲是深渊」,这个道理,没有师长给我们讲清楚,我们根本没法判断,好像飞蛾扑火,都往那里走了。

  人生总在遇缘不同,因为遇到师长,所以人生改变了。「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要遇到能把人生的真理、真相讲清楚、讲明白的明师,确实是人生最重要的缘分。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我们慧命,我们的人生才走得有意义价值。而且我们才真正能够带领我们的后代子孙,以至於生命当中有缘的人,走向正确的人生观。不然走到享乐去,那是往禽兽的方向、欲望的方向在走了,那样的人生是愈来愈空虚、愈来愈苦。为什么?满足不了,那求不得的烦恼、痛苦就愈来愈多了。所以科学家研究的结果,人是愈活愈笑不出来,因为方向错误了。我们体会到明师的重要、缘分的重要,这个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示。我们因为得明师教诲人生而改变,我们也要期许自己可以成为别人的贵人,可以成为别人的善缘。而我们有这样的期许,也是圣贤、祖先、也是师长他们最欢喜见到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是无求的,他们也不需要我们给他送好吃的、给他送好穿的,他们不希求这个,众生得安乐就是他们最欢喜的。所以回报圣贤、回报师长,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的大众。

  《了凡四训》这个理讲得非常清楚,「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我们真的用爱敬的心来对待一切人,让他们得到照顾,他们相信圣教,进而去学习,他们就得到幸福人生。人民得安乐,就是圣贤、师长他们这样的圣哲人最欣慰的事情。所以什么才是给师长、给圣贤、祖宗最好的供养?依照他们仁义的教诲全心全意去做,就是最好的供养。

  而自己在有机会亲近师长的时候,印象非常深刻,老人家抓住每一个机缘宣讲中华文化的教诲,「留意於仁义之际」。有一次,师长有捐一笔款项给儿基会,我们中国大陆的儿基会,希望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诲能够在社区里面播放。因为一般一些社区他们都有居民共同办活动的空间,平常也没有人用,就可以在那些空间、那些会议室里面,可以播放这些教诲,让居民们都可以常常薰习这些伦理道德。这个捐款仪式过后,刚好接近中午用餐。我记得那一次是在蒙古厅,人民大会堂的蒙古厅,吃饭。这个桌子非常长,可能也有十几公尺。对面坐,师长坐在正中间,两边都有坐著人,离师长的距离也都相当远。可能都在远处,都有到五公尺、六公尺左右,坐的长长一排。一起用餐的人有记者、有艺术家、有官员,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的,都是有一定名望的人。

  大家坐下来,一开始都是在聊天,声音也不小,看到老人家,七、八十岁的长者,坐在那里对著身边的人在讲中华文化。那空间很大,其实讲起话来是很耗气的。可是老人家非常真诚,在跟大家分享老祖宗的文化。突然观察到大家慢慢慢慢都不讲话了,连最远的人都在专注的听老人家谈中华文化,当场那个气氛让人家也很感动,所有的人专注听老人家教诲。这是老人家的真诚、爱心跟每个人都感通,虽然是素昧平生,所以诚、真诚是能感通的。抓住这个用餐的机缘,把儒释道这些好的教诲就供养给大家了。我们有缘亲近老人家,看到他的行持,我们要珍惜这个缘分,就要把老人家诲人不倦,时时希望人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殊胜,进而能够有学习的机会,帮一切有缘的人造殊胜的法缘。这个都是体现出仁义的精神。我们能亲眼看到,终生都不会忘怀了,也期许自己在每个因缘、在面对每个人,都能效法师父的这颗仁慈之心。

  接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整个儒家的源流,他们最远尊师於尧舜,也将尧舜的教诲以及行持加以承传、传述下来。而尧舜都是仁君,他们有智慧观察到,假如人只有「饱食暖衣」,就是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太安逸了,「逸居而无教」,却没有好的教育,那慢慢都是只重物质享受,这个欲望会一直扩展,则会活成近於禽兽的生活。而我们这个时代,再来读这一段话,就可以体会到尧舜的智慧高瞻远瞩了。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也比较充裕,饱食、暖衣了,但是他们没有受伦理道德教化,人生没有道义、没有责任感,就只是要享乐,那行为确确实实会跟禽兽一样,只求欲望的满足而已了,甚至为了满足这个欲望,连最亲的人都会伤害,「则近於禽兽」。我们现在打开报纸都觉得惨不忍睹,一些乱伦的现象,真的看了都会流泪。所以圣人,尧舜这些圣王,有担忧,所以命契为司徒。儒家的源流就是从司徒之官来的,它的教化的核心就是像孟子讲到的,教以五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的教化。

  人都懂得做人,社会才能安定。由领导者带头来落实、带头来学习,而这些深入圣贤经典的读书人,辅助国家领导者,辅助各个地方的地方官、父母官来从事教化工作。就像中国大陆现在习近平主席,全力的在弘扬文化、恢复文化,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我们也了解到大陆现在各地的官员都在学习《群书治要》,邀请很多专家、学者来授课。这个「助人君」,高到国家领导人,再推演开来,各地方的政府领导者,都在学习,这是「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这都是好的预兆。几千年来,只要是盛世,都是国家领导人带著文武百官,听儒释道三教学者的报告,请学者来上课。从这部书《群书治要》,之所以能够成就,那就是唐太宗有这样的见识,编了这么好的一套宝书。整个从一万四千多本经典、八万九千多卷当中,选出了六十五本,五十卷,而且自己手不释卷,还请这些专家学者来上课。这是大唐盛世,还是因为重视教化。最近的皇朝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的盛世,也都是皇帝带头学的。

  所以教化要做好,领导人带头,读书人要承担起这个历史的使命。为什么历朝历代对知识分子、对读书人这么尊重?因为他时时想著天下的安危,他以国家兴亡为自己的责任,他才值得尊重。假如知识分子每天追名逐利,那怎么可能会受尊重?甚至於,假如我们是教授、是学校老师,每天都在炒股票,每天都为了赚钱,纵有教授、老师的身分,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尊重。所以要很冷静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职责。

  企业家是商人,可是现在我们中国大陆各地的传统文化都是企业家出钱护持,都是企业家开车来接送这些学员,很让人感动,所以企业家现在很受尊重。结果现在学校的教授、学校的老师,学生还叫他老板,不称他老师,让人家感觉好像学校很重视收学费、赚钱。教化,传道、授业、解惑,不够重视,那慢慢学校老师的这种地位就不受重视、不受人家尊重,这个不能怪任何人。为什么?「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侮辱不可能是别人给的,一定是自己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慢慢的才引来这些批评,甚至是羞辱。孔子也提醒我们「知耻近乎勇」,不要去怪任何人,提起我们的羞耻心。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要弘道,我们要把这个本分要时时不能忘怀。所以「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其实这个阴阳要顺,长幼尊卑都离不开阴阳。在团体当中,君是阳,臣是阴;在夫妇当中,丈夫是阳,太太是阴。乾坤、阴阳,我们能顺著这些阴阳,尊卑长幼这样就不乱了。领导者没有阳刚、没有责任,下面的人以下犯上,那就乱了;丈夫对家庭没有责任,我们看,「男不忠良,女不柔顺」,这个就是不顺阴阳。《太上感应篇》在对於男女的特质,中国字这么多,就挑两个字来诠释男女的特质,用得很有义理、很有味道。男人,忠良。忠,尽忠、忠诚,尽心尽力这是忠。一个男人对父母、对妻儿都是尽心尽力,他是多么可靠、可以依赖的人。男人没有忠诚、没有责任感,是不可靠的。忠良,良,善良,做什么事情都对得起良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这才是大丈夫。所以男人属阳刚。女不柔顺,女人是阴柔之美,女人假如不柔、不顺,这个家庭的气氛就很紧张了。一个女人脾气大,孩子从小都是在压抑当中成长,人格不可能会健康。由於女子的柔顺,可以调和家庭很多的气氛。因为一家人住在一起,就好像舌头跟牙齿这么近,难免都会咬伤,家人难免有所摩擦,这个时候女子柔顺,可以化解、调和很多的这些小矛盾,就不会激化。可是女子假如太刚强,又很强势的时候,那没事都变有事,小事可能都变成大事了。所以这个顺阴阳,这些理也要让人明白。

  男人表天,庇荫全家,有他在,不怕天塌下来。所以父亲给我们的感觉,很有安全感,我们对未来都不会有担心。假如一个父亲没有责任感,都不去工作,我看他的孩子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甚至都没有自尊心了。每一次要交什么钱都拿不出来,孩子头都低低的。所以父亲给人安全。母亲是坤,就像大地一样包容,孕育著家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

  所以明教化者也。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这个都是学儒之人、学中华文化之人都应该随缘、随分、随力去做的事情。「祖述尧舜」,尧舜的智慧、教诲我们要承传,尧舜为人民、为后世子孙著想的这一颗仁爱之心我们也要效法。所以「圣人有忧之」,敷以五教。担忧后世的人,才把契安排来做司徒,然后把这个伦理的教化普及於天下,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四、五千年。「宪章文武」,「宪章」就是效法、取法,周文王、周武王他们的德行风范,以至於他们的这些教诲,都把它传承下来,更重要的把它彰显、把它力行、把它做到,这个就是在弘道了。『宗师仲尼』,他们效法孔子,并以孔子为老师,叫「至圣先师」孔老夫子。

  我们看到这一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可以了解到,儒家很重视文化的承传。文化靠师道承传,我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老夫子,这个是一脉相承的道统。而他们是用什么态度在把文化传下去?我们以夫子为最好的榜样。夫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对老祖宗的教诲非常佩服,决定没有傲慢,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没有怀疑,完全相信老祖宗讲的是真理,才能传那么久。好古那个好,就是决定没有一分一秒浪费掉,一有时间赶紧学习。我们看夫子到晚年都是这个态度。「韦编三绝」,学习《易经》,《易经》的经书是牛皮带捆起来的,夫子好学到这个牛皮带断了三次,可见夫子翻阅经书的次数太多了。圣人尚如此好学、如此谦卑,我们后人程度不如夫子,更要学习他的态度。现在人对於老祖宗的教诲还不够深入,就常常有自己的创造发明,很可能自己悟的偏离了经典、偏离了圣贤的精神。所以还是要效法夫子的精神,要述而不作,不能自己有什么创新的看法就讲给别人听。假如所悟的跟经教不相应,可能就误人子弟、可能就断人慧命了。

  我们看夫子谨言、慎行,夫子在谈话过程当中,都是述而不作的。从《孝经》我们去体会,夫子讲一段道理,最后都会把相应的经句举出来。比方「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最后,「《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是《尚书》的教诲。「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当一个国君的心境诠释清楚之后,把《诗经》里面相应的义理做总结,《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有阐述都跟义理相应,决定没有自己的创造发明。所以世间好话、世间的真理,圣贤人说尽了,决定不能够顺著自己的意思而偏离了经典,要依法不能依人。「离经一字,便是魔说」,离开了经典自己去创造发明,很可能就偏离掉了。所以师承,承先启后,对於整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段表达出来的师承精神,也是我们承传文化当中必须要非常重视的。假如我们忽略了这些关键,好心弘扬文化,最后可能变成误导别人就不好了。

  就好像民国初年,很多曾经读过圣贤书的人,他没有能理解到师承的重要,他还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慢慢的人家都看不懂文言文了。他是受益於文言文的人,最后却反对文言文,这个就是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偏离了文化的精神,这样虽然有影响力,却造了很大的罪业。所以「宗师仲尼」,学习孔老夫子最重要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以重其言』,「重」就是非常崇尚,「言」就是教诲,崇尚古圣先王一脉相承的道统,「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以道做为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夫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完全跟本有的明德、性德相应。在《易经》里面也讲到这个境界,「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他契入道了,道法自然,契入道之后都是顺性德而为,性德是真诚,可以感通一切万物。所以儒家修道都是往这个方向、目标在迈进,其实就是恢复真心、恢复性德。

  接著我们看两百二十四句,我们先把经句念一下:

  【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合於尧之克让。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这是讲到道家的源流,道家学派『盖出於史官』,应当是由史官演化而来的。既然是史官,他对整个历史这些成败、存亡、祸福,都从历史当中体会得很深,所以『历纪』,就是道家的著作记载历代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而且『秉要执本』,「秉要执本」就是能抓住纲领,抓住根本,这个纲领、根本应该是对於持家、治国都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我们看到这个成败、存亡、祸福,其实都是每个人最关心的。怎么做?接下来经文有提到了,『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因为从整个历史当中了解到,比方李商隐在「咏史」当中讲的一段话,「历览前贤国与家」,所有的家族以至於国,它们的成败在哪里?成,因为勤俭;败,因为奢侈。就总结出来成败的关键,在於勤劳、节俭,而不能够奢侈。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唐太宗先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兴替就是成败、存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身边正直的人劝我们,我们肯听,对自己的得失能了解,进而去改善。

  我们刚刚讲到,既然奢侈,国家会败;勤俭,国家会兴。这个奢侈就是因为纵欲。人能够寡欲,那当然就不可能招灾祸了。所以「清虚」,清净、虚无,这个就是无欲,把欲望能够节制,能够慢慢放下欲望来「自守」,那当然可以保持自己的节操、德行。所以欲不可纵,乐不可极,乐极就生悲了。纵欲,人的灵性就不断的沉沦。所以「无欲则刚」。有欲则抵不了诱惑,名节、操守就没有办法保持了。所以「清虚以自守」。其实人只要明白了,万物之灵应该恢复性德,不应该做欲望的奴隶,他就非常愿意往清净无欲的方向去努力了。一般人他欲望很低,别人还会笑他,「你真不会过日子,真不会过生活,不然你人活著还有什么意思?」这种说法很多。「宁可吃得撑死,也不愿饿死」,很多这种说法。其实已经明白人生的意义是灵性的提升,是智慧、德行的提升,而不是享乐、纵欲,他就会守得非常的自在,「人不知而不愠」。「卑弱以自持」,谦卑、柔弱以自我克制,谦卑,谦卦六爻皆吉;柔弱能胜刚强,柔能克刚,以这个谦卑柔弱来自我克制习气。刚强、傲慢也都是我们不容易克服的习气。

  『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这是君王,「南面」是因为君王在北面,他向著南方;我们臣子向北面,是礼拜君王的方向。所以这个「南面」指的是,他是统领国家的君王。「之术」,就是他整个治国的方法,都在「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这个精神具体举到了尧王,尧的自我约束,『合於尧之克让』,「克」就是自我节制,「让」是懂得礼让,不争了。其实懂得自我克制的人才是真正自爱的人,不懂得自我克制,放纵了欲望,自己变成欲望的奴隶,那是不自爱了。所以几个人懂爱?能自爱的人才能爱人,不能自爱焉可爱人?所以没有经典,坦白讲我们也不懂自爱。我们看到现在年轻人的身体愈来愈糟,他就是享乐,吃不正常,睡觉不正常,生活不正常,他们觉得是让自己快乐,事实上是在摧残自己。

  所以「尧之克让」,这是自爱,这也是懂得爱人。而且他是领导者,又做出好的榜样,这是真正的慈爱。因为对於臣民的影响,最深远的还是以身作则。我们下一篇「爱民」就有尧帝的风范,记载得满仔细的。像夏朝的开国君王大禹,他也是「克让」做得非常好。您看他这个「克」,节制自己的嗜欲,饮食很简单,不浪费,把省下来的钱能够好好的供养、祭祀祖先,那必得祖先庇荫,因为他孝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他平常在家穿的衣服也很简约,不奢张,不奢侈、铺张,但是省下来的钱用在他自己面对群臣,面对重要场合,他表达对臣民的尊重,所以礼服都非常的隆重,穿得非常正式、庄严。这是落实对人的尊重,而重视整个礼仪、礼服,那当下每一个重要的庆典都也是很成功的教化,摄受人心。然后「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他自己住的房子也很简陋,但是把省下来的钱去协助人民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好,老百姓就有饭吃,他住差一点,他心里欢喜,这是克制了自己的享乐、欲望。「让」,谦卑,礼让。大禹也是把皇位让出去,但是老百姓舍不得,又去找他的儿子启,所以才有夏朝。其实大禹是把皇位让给益的,这些圣王确实是没有私心。

  『合於尧之克让,《易》之嗛嗛』。整个「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这样的治国态度跟尧的「克让」,还有《易经》的谦卑、谦退相互吻合了。而且『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这个「谦卦」有四个益处,在《易经》当中有诠释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就好像月亮满月,它已经满了就要损,就开始从满月减损,这从天道当中对於满,是亏的;对於谦的,是助长它的。大地就像水,这个地方已经满了,它就溢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变盈,盈是盈满,流向虚的地方,所以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看到傲慢自满的人都会很生气,所以害盈而福谦,降福於谦卑的人,帮助谦卑的人。所以一个人谦虚,天地鬼神都保佑。在人与人当中,「人道恶盈」,讨厌自满、傲慢的人。所以曾国藩先生说,「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骄傲,走到哪人家都讨厌。所以「人道恶盈而好谦」,喜好跟谦虚的人交朋友,一起合作。

  「此其所长也」,这是道家所崇尚的。道家始祖老子李耳,老子有讲到,他有三宝,一慈,二俭,三者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把勤俭、把谦退做出表率,就让学习的人能够守住节俭跟谦退,那他的人生就是有福报的人,就是可以生存、可以成就的人。但违背了这个原则,可能就要败、就要亡、就要有祸了。所以圣贤人,包含为人父母,真正慈爱,表现在教化孩子,或者教化他人,把最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观,能够把他们引导正确。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成为欲望的奴隶了,那是父母宠爱,不清楚应该教他们谦卑、节俭。所以「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懂了道理了,本来可以把孩子教成圣贤,结果不明白道理,反而爱护孩子,让他灵性愈来愈堕落,这是非常可悲,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所以为人父母、为人领导、为人老师,首先要自己深入经藏,用智慧来教化孩子、学生、教化下属才对。所以教化首重自我的教育,得自己先觉悟,得自己先明白人生正确的方向、正确的价值在哪,自然「先觉觉后觉」。这都是儒家特别重视的修学的次第。

  道家的三宝,一慈,二俭,节俭,三不敢为天下先,这个就是谦卑。道家这个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真正能落在每个人的心中,用这样去处世待人,其实天下的问题、冲突也跟著迎刃而解了。所以儒、道的教诲都是这个世间的至宝、最可贵的宝。所以儒家、道家,还有佛家,佛家的教诲,虽然是三千年左右,在周朝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差不多东汉明帝时传到中国来,将近两千年,也教化了神州大地的百姓,而且跟儒家、道家融成一体。佛家的教化,它的范围是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都包含在其中,所以儒释道关系非常密切,密不可分。而三教圣人都是牺牲奉献,像释迦牟尼佛从事教化工作四十九年不中断,每一天讲经八个小时,这在全世界可能找不到这么用功的老师了,释迦牟尼佛也是所有教育界的榜样。而且他确实是无私奉献,不收一分学费的,完全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尤其儒释道的圣人,他们都是身教,自己做到了才教育别人,所以学生非常佩服,都不怀疑,依教奉行。

  所以三教圣人的风范也提醒我们,为人君、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这个身教是最重要的。身教要做得好,要重视实修,实实在在修正自己的习气,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个决定不是一蹴可几,都要不断的突破自己,不断的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可能才能把一个坏习气给调伏了。比方说贪的习气,比方说瞋恨、情绪化的习气,这个都要下真功夫才行。真功夫要下到什么情况?要死都不怕,就怕这些贪瞋痴的念头起来,宁肯碎骨粉身,都不能让这些邪念起来。人有这样的决心意志,就能伏得住邪念,因为正念能提起来,邪念就烟消云散。所以道业的下手处还在起心动念。《了凡四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只要我们发现自己念头不对,赶紧提起正念就对了,不能又懊恼、又沮丧,那又是妄念相续了。

  「教化」之后第六个纲,「为政」的重要纲领是「礼乐」的教化。礼乐教化这个部分,李越老师她从事传统文化这九年多,她主要都是讲「礼」的部分。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她也很有使命,对礼乐教化她特别重视,也特别用心去深入,所以这个部分的经句就请李越老师跟大家来分享她学习的心得。

  在这个「礼乐」的部分,最近刚好在跟大家课程的分享,对於两百三十一句,自己深深体会礼乐教化的重要,以至於深深感悟到我们的古圣先王通达人性,圣人才能通达人性。实实在在讲,我们一般的人,连自己都不能很好的了解,更何况说去通达人性?所以制礼作乐都是圣人做的事情。结果我们后世的人很狂妄,不懂得礼乐教化的深意,还批评,这个一批评就误导了广大的人民,结果这一、二百年都忽略了礼教,所以天下大乱。你看家庭里面的冲突何其多,假如有礼教,父慈子孝,孩子都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兄道友,弟道恭」,都是「长者坐,命乃坐」,长者来了必起立,都有这样孝敬的心,怎么可能现在的家庭会变成这样?所以礼教就好像防患洪水泛滥的堤坝。你把堤坝撤掉了,洪水焉有不泛滥的?我们把礼教去掉了,人的欲望哪有不放纵的道理?所以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深深反思,静下心来深入老祖宗这些教诲,才能明白他深谋远虑、防微杜渐的教育智慧。

  我们看到这两百三十一句: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

  缔结两姓交好的礼仪。在整个结婚的过程,每个环节它都有很深的意义在其中,可以促成两个姓氏融为一家人。对上来讲:

  【上以事宗庙。】

  婚姻是承先启后,要把祖宗的家道、家业、家学、家规传承下来。所以是对上来说,奉事宗庙,祭祀祖先。

  【而下以继后世也。】

  对下来说,传宗接代,继承香火,把下一代培养成好儿孙,让孝道、让家道代代承传下去。

  【故君子重之。】

  君子非常重视婚礼。其实想到师长当时候在澳洲,去参加昆士兰大学他们办的研讨会,就是在研究怎么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安定和平。师长当时候就讲了,要化解冲突,首先要把冲突的根源找到,就像大夫治病,你得把病根找到,才能对症下药。没把病根找到,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可能徒劳无功。就像联合国开会开了三十多年,世界还是愈来愈乱。这些和平工作者,他们的存心也很可贵,但是假如没有找到病根,那很可能无功而返,甚至於连他们都有可能做到信心都受到动摇。所以当时候师父这么一讲,这些专家也觉得有道理。师长就点出来,冲突的根在家庭,因为夫妻不和,离婚率太高了。孩子从小就看著父母,父母的处世待人的态度他们就学会了。夫妻冲突了,那孩子学到的是什么?学到的是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包容,哪有他出去会跟人可以和睦相处的道理?但是假如夫妇和乐、互相尊重、互相感恩、互相体贴,那孩子不就学到怎么去爱人吗?所以《中庸》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一个家庭夫妇是核心。

  所以接下来,这些句子就彰显这一点,因为有夫妇的结合才有父子、才有兄弟。夫妇不和,父子怎么亲?兄弟怎么和睦?再推演开来,父子都冲突了,君臣怎么会和睦?一个人「事亲孝」,忠才能「移於君」,所以父子不和了,君臣一定冲突。父子为什么不和?夫妇没有和睦,那病根不就找到了?为什么几千年来,夫妇没有在讲离婚的?可是为什么在我们这几十年,离婚率快速增长?有些大的城市离婚率都快接近一半了,就是结婚的人有一半是离婚的,这个是社会动乱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可是以前为什么可以和,现在为什么不能和?老祖宗通达人性啊!这个人性的变化在哪里?经文里讲了: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

  男女的职责有区别,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扛起物质的重担、经济的重担,女子扛起孝顺公婆、教育儿女、祭祀祖宗的重担。那先生一想,我就是有太太,我才无后顾之忧,能孝顺我的父母,又把家、把孩子照顾得这么好,对妻子那深深的感激,她是我传宗接代的恩人。那太太一想,先生在外,面对这么多的挑战,承受这么多的压力,有先生才让这个家能衣食无忧,才过得上安定、幸福的日子,打从内心感谢丈夫。所以男女有别,分工合作,不分彼此,互相感恩,延伸出什么?夫妇有情义、有道义。夫妇有情义、道义,都把它演出来了:

  【而后父子有亲。】

  孩子都学到道义,怎么父子会不亲?那父子有亲了,人就懂得知恩报恩,他到社会上去就尊重领导人、尊重国家元首。

  【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

  所以婚礼是礼的大根大本,也是社会安定的大根大本。现在把婚姻当作儿戏,早上结婚,下午就离婚了,不是一种责任的结合,是欲望的结合,婚姻的基础很薄弱,随时都有可能会倾覆。这个「男女有别」,就把整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两个职责,夫妇分工了。可是现在女子都要出去赚钱,跟丈夫一样都出去赚钱,孩子没人照顾了,爸爸妈妈没人孝养了,现在下一代的教育反而是仆人在教,那下一代的素质就往下降了。夫妻之间,回到家里,你赚钱,我也赚钱,光是去煮个饭、烧个水,可能夫妻都会吵架,那怎么会「夫妇有义」?所以「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这些义理、这些做法对人性的影响,对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值得冷静下来好好的去体会了。

  好,这节课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