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2集)


   日期:2016/8/10 15: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家好。刚刚跟大家提到言语的心态,第五点,要心平气和,心平很重要。这个心平就是不能带著情绪讲话,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或者有情绪了、愤怒了,这个时候讲出来的言语可能都会有负面的影响。而人为什么不能心平?那刚刚举的几个,太高兴了、生气了,这个都会让心不平。其中还有一个,就是觉得别人错、我对,这样也会心不平。《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讲到,「因事相争」,因为事情闹意见了,冲突了,「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平心暗想」,都可以。所以人假如在跟人有快冲突的时候,能先想想我自己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先反省的时候,心就能够平和下来,就不会这么气势凌人。所以这个指责,都是别人错,也容易心不平。

  所以「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向自己想」,处理事情须替别人想。诸位学长,我以前华文学得不好,有考过倒数第二名,所以有写错的大家可以直接指出来,没有关系。「论人先将自己想」,我们在议论、评判别人不对的时候,也应回过头来想,那我又好到哪里?因为我们要体恤人情,就是当我们自己也没做对的时候,我们讲的道理再通,人家也不服气,边听边想,你又没好到哪里去,你五十步还笑我百步。所以还是要正己才能化人,言语才能感动别人。要心平,在与人相处,在与人沟通的时候,都能先回到反省自己上,我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对?反而自己先检讨自己有不对,心平下来了,马上都是先谈自己不对的,「各自责,天清地宁」,反而对方也感觉到你的诚意,他也反省自己,两个人都很有风度,都很有收获,互相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就能够更好。

  接下来,我们言语的态度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是厚道。在《弟子规》当中说到,「人有短,切莫揭」,《太上感应篇》提到,「不彰人短」,这个都是很重要的态度。因为我们去彰人短了,就伤天地的和气了。总要提醒自己,一言一行是利益这个社会、利益这个天地才好。而我们的言语厚道在给人留余地,不给人难堪,甚至不要给人抬不起头来。尤其是讲话讲到人家气得都快吐血,然后讲不出一句话来,「你、你……」,然后你还自己觉得很有本事,「你看我骂他骂到他连话也回不了」。当我们在那里自己以为很得意的时候,福就已经漏光了,太苛刻了!

  所以「凡一事」,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他人的一件事,「而关人终身」,关乎他的名节,关乎他一生的名誉的,纵然我们是确定这件事,「纵确见实闻,不可著口」,不要常常挂在口上。你看对方好像有一些好的机会了,你看了心里酸酸的,嫉妒了,还在旁边说风凉话,「你知不知道他以前干过什么?他以前还进过监狱,他以前还练过邪法。」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很看自己的心了,讲这句话的心境是什么?见不得人好。把人家的疮疤都挖出来了,这个就是有失厚道了。「浪子回头金不换」,人家能改过自新,那都是天底下最难得的事情,怎么还把人家改过的机会给断送掉?所以叫「看人要看后半段」,才厚道。你看到人家表现不错了,就马上在那里,「你都不知道,我以前跟他很熟的,他就是那个模样」,这个都是苛刻。应该人家肯改,我们随喜,我们赞叹都来不及了,绝对不能有见不得人好的态度。不可著口。

  「凡一语」,我们讲出来的一句话,「而伤我长厚」,这个伤我长厚就是有伤我的厚道。比方说揶揄别人、调侃别人、给别人很没面子了,这个都是伤我长厚。而我们往往这个言语让人难堪,都还觉得自己辩才无碍,这个就错上加错了。「虽闲谈」,一般茶余饭后也不乱讲,「虽闲谈戏谑」,人有时候,轻松,比较放松的时候,就随便了,话就不谨慎了,还是要「慎勿形言」。西方人讲幽默,幽默应该是可以拿自己来给人家做借镜,才是幽默。去调侃别人,让人不好受了,那就不叫幽默,那叫无礼。而我们要很冷静,人有时候一不谨慎、一随便,就真的是言多必失。我们成长过程有没有发现过,很好的朋友,就在那乱开玩笑,结果有一句话对方听了实在受不了了,就决裂了,从此两个人不再打招呼的,有没有这种情况?这个就是讲出有伤厚道的话才会造成这个结果。好,这个是第二点。

  第三,我们说厚道就是设身处地为对方著想,所以「攻人之恶」,就是你今天要把他的问题给他讲出来,指出他的缺点,攻人之恶,也要注意「毋太严」,不要一下子太严苛。比方说对方,亲朋好友,有十个缺点,我们一次就把十个全部把它给攻下来,你看会怎么样?要不就是那个人就像皮球泄了气,要不就是跟你杠起来了,是吧?你十个都给人家攻下去了,那他不恼羞成怒才怪?一条一条都说不好不好不好,人家自尊心哪受得了?「我有你讲得这么不好?」所以「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要想他受不受得了,要善解人心,善解人意。现在人的状况,你要提醒他的问题,首先先肯定他几句,让他欢喜,让他有自信,接著再柔软的提一些问题。总要称赞比批评多一点,人比较好接受,这叫人情事理。

  「教人以善」,我们希望亲朋好友愈来愈好,把一些善的道理告诉他,希望他能效法,「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你比方说,「我怎么妄念这么多?」然后我们就说,「你已经比以前少多了,再努力一点,可以的。」人家听了,「谢谢、谢谢。」假如这个朋友跟你讲,「我妄念还是很多。」你说,「你就是不老实!圣狂之分在乎一念,搞那么复杂,不依教奉行!」所以教人以善毋过高,那些道理是对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的,是吧?别人你总要体恤、总要鼓励。假如我们这样去劝别人,人家看到我们就害怕,还没讲话就觉得好像有一股杀气已经先到了,就不好了。你虽然是为他好,但是不体恤人情就不好。再来还有一种,也是要观照我们的厚道。我们假如这些人情事理都不敏锐,每天不要说利益人,不知道多少人因为我们在那里睡不著觉,在那里翻来覆去很难受了,你一句话就像剑一样插到他的心里面去了,自己都不知道。

  这一句提到的是,「论人之非」,在谈论这个人的错误的时候。这个也是必然的,比方我们在团体里面、公司里面,做每一件事情不可能全部都是做对的,铁定会有做错的时候。那我们在面对团队的错、面对他人的错,这个时候我们在论的时候,能不能很厚道?还是别人有做错了,落井下石,然后就批评得一文不是,这样就不好了。我们看到这一句里面,当看到别人有错误的时候,「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其实很多时候,别人错误的行为,他的动机都是善意的,只是没做好。当一个人很善意的去做,最后结果是错误,或者是失败的时候,他好不好受?他一定很自责、很难过。这个时候我们又没有体谅到他当初做这个事的善意,然后又劈头盖脸的批评,很可能把那个人的善心都给抹杀掉了。久而久之,当事人会觉得很痛苦、很难过,不被理解。

  所以人与人相处不能只谈对错,还得要体谅、理解,还得要交心。比方在家里面,孩子给母亲倒一杯水,他很高兴,母亲口渴了,赶紧去倒一杯水。结果动作太匆忙了,水给翻倒了。这个时候妈妈一看到那个玻璃杯摔坏了,「那个多少钱你知不知道?」你看,论人之非,不是看价格。你假如一个老板,员工把事情给做不好了,马上说,「你花了我多少钱你知不知道?」可是那个员工可能是尽力做,没做好,是吧?所以我们假如只是批判那个行为错误,或者是情绪发出来了,可能对方那个善就会被我们给掩盖住了。

  我们想一想,一个孩子欢欢喜喜要帮他妈妈倒一杯水,最后是被骂得狗血淋头,你说他下一次倒水都会发抖,会不会?请问他下一次倒水有没有学到经验?没有,只学到恐惧。这样的情况二次、三次以后,他就不敢再帮他妈妈做事了。所以孩子跟我们不亲都有原因的,可能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错误都太过的严苛,都没有去体谅到孩子的心,跟他交心。纵使他是做错了,你都能够很温柔的去对待,做错的人会觉得更惭愧。所以今天假如孩子茶翻一地了,这个母亲马上讲到了,「来、来,不慌不慌,赶紧收拾好」,跟著孩子一起把玻璃扫一扫,扫好了。然后跟孩子讲,「儿子,你能体谅到妈妈口渴,这个孝心很难得。而从这一件事情我们下次也要学到,你好心要做一件事,还得要『步从容,立端正』,是吧?『事勿忙,忙多错』、『执虚器,如执盈』。」第一段话讲完,孩子觉得被理解。

  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被理解的时候?有这么惨吗?都没反应了。一个人被理解的时候,当下身心是什么感受?有一股能量,好像那潜力就在被理解当中发出来了,是吧?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看到老师拿著作业本,我赶快冲过去,「老师,我帮你拿。」老师摸著我的头,「好乖!」能量就来了,被理解、被肯定了、被信任了。而当下这个孩子除了被理解以外,他又学到很重要的做事态度。我相信,妈妈不责备他,他会觉得妈妈很有修养。这个时候妈妈讲的话他会听得更慎重,更加的重视妈妈的话。就是说父母也好、长辈也好,在孩子的心目当中,你愈有德行,他们听话就愈珍惜,这必然的。

  所以,李炳南师公曾经讲过一段话,也是非常好的教诲,「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人家有不好,我们还批评,错上加错,一来没规劝,二来还批评。批评了之后还形成团体对立,都是意气用事。所以,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这个很有味道,他有错为什么不讲话?因为他对你信任还不够,人微言轻,时机还没到。而守默,更重要的,提升他对我们的信任,这个时候就是德,你要有德行,你要在团体里面都是主动付出,人家就容易信任我们。而人家信任我们,我们不是去爱慕这个信任,而是透过这个信任能更好的去帮助对方,更好的去珍惜彼此的这个缘分,就对了。

  很多人很希望别人信任,到最后就是人家一不信任他,他就难受,就睡不著觉。那这个又变成虚荣心。我们为什么要人家信任?要用这一分信任去利益对方,不是强求别人信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真的,一个人太强求别人一定要信任他,一遇到别人不信任,他的心情就大起大落,心都定不下来。所以人要「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一个人要做到所有的人都认同你,谈何容易?我是不是讲得太激动了,语无伦次?这个时候也要反观自己。

  再一点,「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这个都是厚道,不刻薄。我们看,就像刚刚举的,这个孩子茶已经翻倒了,玻璃杯已经摔坏了,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要当下去好好处理好,同心协力收拾好,既往不咎。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在那儿骂,对谁有帮助?既然对任何人都没帮助,干嘛还做?可是往往我们情绪化,人家已经错了,现在骂,过两天再骂,每个礼拜再复习一次。到最后,人家虽然觉得自己错了,假如这么一而再、再而三都是批评,提人家以前的错,没几个人受得了。最后人家恼羞成怒了,受不了了。总要厚道、包容,不指责,要先协助。而当别人做错了,我们还在那里协助,感人至深!有时候,你去协助,不批评,反而当事人更觉得惭愧,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好,这个是刚刚跟大家提到的,不能徒泥他错误的事情,徒泥其迹,应该要体谅到他当时候的这个心还是善意的。「取人之善」,肯定、赞叹别人的善行,取人之善,「当据其迹」,就赞叹他善的行为就好了,「不必深究其心」。他只要是善行流露出来了,他最起码对社会能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但是假如我们看到人家做好事了,然后我们道理又懂得比较多了,就在背后就讲了,「虽然他在做善事,我告诉你,他都是爱慕虚荣的,他十六个字都没有放下,他自私自利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人家做个好事,你又把人家批评到这种程度来了,就见不得人好,这又失厚道了。所以不必深究其心。今天人家行善了,慢慢慢慢他的善也会愈来愈流露,不要苛刻要求人太高。所以总要时时提醒自己处世的态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好。

  所以这里又提醒我们,不要在背后议论人,这个就有失厚道。背后议论,被我们议论的人一知道了,常有刻骨之痛,可能终身都不能释怀了。尤其刚好在讲人家的坏话,讲著讲著,刚好对方在门口听到了,然后你一讲完,一开门,刚好看到他,这个就很麻烦了。所以人言语真的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厚道。我们其实在上一次就有谈到,一个求学的人有两个严重的毛病。第一个,「事后论人」。我们复习一下,这个都是有失厚道。第二个,是「局外论人」。我们懂点道理了,都用高标准要求别人,或者我们曾经有些经验了,就容易老王卖瓜了。「那个哪有那么难,我来的话,两三下清洁溜溜了。」所以,这个事后论人,「每将知者」,还挺有智慧的人,都把他论得很愚昧;「每将难事」,其实事情是很有难度的,然后我们在那里,事后、局外在论,每将难事论得极容易,都有这个情况。其实我们感受一下,难的事情我们谈得好像很简单,人家真正在做事的人,听了几次以后,人家还愿不愿意做?做这些都不求报酬的事,你还批评一大堆,「算了算了,我不做了」。人家做善事都是无私的付出,总要肯定,我们还在旁边批评一大堆,就不是很妥当了。

  所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论人论成这个样子?往往都是在心地当中不忠、不恕的态度才会造成。这个不忠是什么?不忠,就是没有把自己放到整个团体里面去,我是我,团体是团体。假如放进团体里面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态度,怎么让团体更好,怎么让每个人更好,这叫忠。有这种心态不会轻易去批评当前团体所存在的问题,他要去想怎么帮助。这也是我们一个人生很重要的态度。我们不管人生走到任何的缘分,都想著我能给这个因缘,我能给这个团体什么,我们不是来批评的,我们是来贡献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有这个态度的时候,任何团体的情况,我们不会卷入是非,我们只会化解是非。

  再来,就是不恕,不能够恕,如其心,不能宽恕、不能体谅、不能设身处地当事人的困难。所以我们的言语事实上还是心之声。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刚好卢叔叔的孩子,还有一些年轻人,都是二十出头的,他们一起办了一个夏令营。办完以后,总要检讨一些可以改进的部分,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前一次的经验,下次做得更好,所以就一起开会。开会的时候,刚好我也在。在场还有几位四十几岁的人,算是大哥哥辈的了。我那个时候还没三十岁,还挺年轻的。然后就先请这个四十几岁台大毕业的学姐,那个都是跟了卢叔叔很多年的学生,对於他的孩子来讲,都是大十几岁的大姐姐、大哥哥,请他们给予一些指教。结果这个大姐姐,一讲话,真的是把这个活动批评了很多,啪啪啪啪,批完了,我看几个年轻人头已经快抬不起来了,因为被批评了,好像觉得做得太差了,头都低下去了。接著卢叔叔就对她讲,「你刚刚的批评,全部用你大公司的条件来批评。你们公司办活动,要什么设备,你那么大公司怎么会没有?可是现在他们这么克难,有一样没一样的,能够办成现在这个样子,能撑完,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应该给他们鼓励才对。」

  所以这个变成什么?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经验去要求、去衡量别人,却没有很客观的去了解他的状况,这个也是失厚道。甚至於这个也是什么?好为人师。要展现,讲几句话就要让他知道,我可是有来历的,我可是不简单。所以这个时候给人的建议都是自己的角度,而不是设身处地,而不是对方客观的状况。所以这个不恕。真的给人建议,为什么人能接受?他可以感觉到你非常理解他,他就特别能听你的建议。假如你提的意见他都觉得你根本就不了解他,他根本不可能听得进去。这个是我们讲到的批评的一个心境,提意见的心境,也要妥当,要厚道。

  有一个格言也提到,「在古人之后」,议论古人之失,好像很容易。假如我们真的坐在古人的那个位置,我们要去做古人那个事,「为古人之事,则难」。所以我们面对现在人发生的事,以及历史当中的事,总不能很苛刻的,好像讲得都很容易,讲得自己都没问题,古人都很差,现在的人都不怎么样。这样厚道都不够了,甚至都是贡高我慢的习惯。真正设身处地,历史当中那些情况,我们真的可以去做那个宰相吗?我们真的在那个位置当中能比他好吗?大家想一想,唐玄宗遇到杨贵妃,请问大家,诸位男士,你遇到杨贵妃,能受得了吗?你骂骂得很轻松,真的境界来了,过得了关吗?大家要了解,唐玄宗可是曾经治理天下到「开元之治」。现在让我们当皇帝,能不能「开元之治」?一个头都两个大。所以他也不简单。遇到杨贵妃,没办法,遇到真正的对手了,就过不了关了。所以面对古人,我们就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总不要苛刻去议论就好。这个是厚道的心态。

  再来,言语也要正直,「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都不要讲这些话,要讲正直的话。再来,言语也要恭敬去讲,「称尊长,勿呼名」,「尊长前,声要低」,这个都是有恭敬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做到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三个部分,言语也要强调方法。在方法当中,子贡问交朋友,孔子说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劝朋友,忠告就是尽心尽力去讲,去引导他。假如劝的时候他不能接受,不要强求,不可则止。因为你太强求了,讲到他反而脾气上来了,反而恼羞成怒上来了,那就不好收拾了,可能都会很尴尬了,「毋自辱焉」。所以《论语》另外又讲到,「事君数」,这个事君其实就是劝诫自己的领导人,劝得太频繁了,让对方已经受不了,起情绪了,可能他会骂我们了,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劝朋友劝得太过,太频繁了,「斯疏矣」,可能朋友看到我们就不舒服,就会疏远我们,这样就不好了。

  总要抓住人与人相处的一个分寸,不要伤了和气。劝不动,要有耐心,「谏不入,悦复谏」。其实我们劝人劝到有情绪,不是对方的问题,是我们的控制欲望太强,希望别人听我们的,人家不听我们就难受。所以人与人相处只要有情绪了,赶紧观照自己的心,自己太强求,控制欲望太重。再来,瞋恨心太重,动不动脾气就上来了。所以这个同学也是给我们发考卷的,也是老师,也是来提升我们的。在方法里面,我们刚刚也提到的,「规过於私室」。所以刚刚这一段,不可则止,其实还是跟《弟子规》讲的「谏不入,悦复谏」,那个「悦」字就是时机比较好的时候再劝,不要急於求成。这个「规过於私室」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再来,讲话的方式也很重要。要「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一个人讲话太快,别人听不清楚,效果很有限。甚至於你讲得太快,他愈听,他的那个心脏、情绪都被你给讲得有点乱了,这样就不好。所以讲话字字句句要稳、要平和,让人家如沐春风这样听。所以修养得先从讲话不要太快,尤其不能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哒哒,都停不下来。再来,「心要诚,色要温,气要和,辞要婉」,遣词用句要婉转。我们好像回到要考高中联考了,一天抄这么多东西。

  再来,劝人的方法,这个原则很重要了。劝人,不可以直接批评他的过失,要「先美其长」,先肯定他的好,肯定他的付出。人家有付出了,你连个肯定没有,就先批评了,一般的人人情上受不了。你肯定他了,他欢喜,人心喜,劝诫的话就容易听进去,善言易入。当然,你肯定他的好要发自真心,不要又想,蔡老师说,先称赞他几句再批评。然后就称赞的时候言不由衷,人家边听边鸡皮疙瘩掉一地,就觉得你好刻意。最后就知道,原来你是要批评我才肯定我。那就不对了。你是要真心肯定人家才对。所以学什么东西,说坦白话,不从心地上学,愈学愈偏。不能学技巧,要学存心。

  有一个男士刚好听我们讲座的时候,听到一句话说,「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他听完很高兴。回到家里,刚好他太太在煮饭,他就头探进去厨房,跟他太太说,「太太,你辛苦!」他太太看看他,「知道辛苦还不进来帮忙洗菜。」结果他就愣在那里,蔡老师没有这么讲。你看,听这个话,心态错了,就错到底了。那好话一句是什么?是真正领受了太太的付出,太太的不容易,才会真诚的流露那些感恩、那些赞叹,那对方听了当然欢喜。可是是为了让对方做牛做马才讲的,那就不是真心的言语了,是吧?所以假如他是真的觉得太太很辛苦了,太太一说「那就来帮忙洗个菜」,他一定欢欢喜喜去洗菜。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难道你们都是带著目的来学传统文化的吗?我们是要带著真心来学的。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调剂人情才好。

  再来,劝谏别人的时候,「责人时,要含蓄」。因为现在的人情绪化比较严重,容易强势,一讲起话来就「势服人」比较容易。尤其我们女性同胞要特别谨慎。可能是近代这几十年有一个风气,叫女人要跟男人争半边天。男人要当天,女人也要当天,请问谁当地?真的很微妙。我们老祖宗的学问叫天人合一,人心跟天地万物是相应的,所以依男女的特质比喻了。乾坤,男为天,女为地。结果现在,这个坤不当地了,要当天了,那地就翻上去当天了,那就天翻地覆了,是不是?大家冷静去想,这个都是表法的,人干嘛在那里意气之争?你说男人像天比喻得很好,为什么?他要有担当,任何事情发生了他都能扛起来,他才像男人,是不是?你说天都塌下来了,天塌下来,不就是没有办法依靠,男人就不像男人,是吧?

  女人为什么叫地?我们就想想母亲付出就知道了。你说公公婆婆也好,先生也好,孩子也好,闹情绪的时候,谁把它收起来?谁把它安抚、谁把它化掉,不造成家里面那种紧张、情绪的气氛,谁?不就是女人那种温柔,母亲。你看地就是表这个。所有的万物,你说动物,给地什么?都给它糟蹋,是吧?都给它大便,撒在它身上。人家把大便变成营养,是不是?再把它滋养万物,这才是地的厉害。女子,先生跟人家冲突的一些情绪的话,到她身上来,再把它化成太和之气,变成提醒先生的智慧。

  以前的女人真有这个本事。大家看看唐太宗的太太长孙皇后,你看那唐太宗,「气死我了,我非把他给杀了!」有一次被魏徵气到不行了,拿起剑来,「气死我了!」那是忠臣,杀不得。唐太宗极愤怒过来,长孙皇后怎么应对?赶紧去穿最尊贵的服饰,就是国家最正式的典礼穿的服装,穿好,恭恭敬敬出来。唐太宗,「你干什么?」马上跪下来,「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我们的朝中能出这样的正直的大臣,一定是有圣君出现,才能有这样的大臣出来。」唐太宗一听,挺舒服的。你说马上不就那个情绪就被她转过去了?没有那种柔软能转得了吗?所以这个天跟地都是顺著男女不同的良好的特质来表法的,来让我们去发挥的。

  所以现在假如没有地了,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下一代没有立锥之地。第一个,母亲不在家,孩子想不想回家?人都不想回家了,他有立锥之地吗?他的健康、他的心灵、他的人格都很难有立锥之地。你说在外面能吃出健康,打死我我都不相信,是不是?外面的心能像母亲这种爱,不大可能。除非你去找到那个有机店,很有爱心的人做的,那另当别论。所以,我们看一看,没有母亲的呵护,人,他的心灵不可能健康,不可能。而且客观的来讲,一个人一定是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为什么?怀胎十月是母亲。然后生出来以后,那种很自然对母亲的依恋,哺乳,那个都是最亲密的。所以一定一言一行都受母亲的影响。所以母亲都不愿意当地了,孩子的心地怎么长养这些善良?所以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孔子讲,「妻也者,亲之主也」,一个家庭、亲人当中最主要的角色,叫家庭「主妇」。这个「主」是女子的,没有家庭「主夫」,没这个话,这个都是依据孔子讲的。我怎么讲到这来了?怎么可以从这一句话跳到讲女人这么重要?你们也回不来了,我也是很感动,因为你们很专注。

  所以「责人」的时候,「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这一些言语的方式、方法都是从柔软心出来的,体恤别人能不能接受得了,不要让人太难堪出来的。所以有八个字对我们处世很重要,叫「调剂人情」,能顾及到他的感受,不要让他难堪,他在心理上能接受你,这叫调剂人情。能接受你了,你要让他明白一些道理才有可能。这个都是老祖宗讲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往往是要对方接受道理,可是没有顾及人情。这些理,他只要情绪上来了,你讲得再有道理,他很难听进去。所以要先调剂人情,然后「发明事理」。我们从这个心境当中再来看,你要提醒别人错误的时候要含蓄。讲著讲著,看他的表情还受得了,继续讲;看他的表情已经不行了,就先缓一下。不要讲到口吐白沫,就太尽了。其实跟刚刚讲的,「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受不受得了要考虑一下。

  要委婉,忌太直,那个话,啪一下,「你就是这样」,像一把刀一样就戳在那个人心里面了,他就不容易接受,委婉一点。而那个委婉当中,让他感觉什么?你是为他好,而不是只是在批评他。要疑似,忌太真,疑似就是不要把话讲得太绝对,「可能会怎么样」。「你就是这样,你没救了」,这都太真了,「你一定会怎么样的!」假如这么讲了,哪怕他真的那个样子,他也不会回过头来跟你说,「你讲对了」,是不是?你说,「我铁口直断,你一定会怎么样」,到时候他真的如你所预料,他也从此不会再见你了。但是你假如说,「可能会这样,你还是要谨慎一点」,到时候他真的发生的时候,他反而会觉得,我当初没听你劝,下次要多听听你说的,下次他更重视你的话。可是我们假如讲得太真了,非常斩钉截铁,一点颜面都不留给他,那他以后就不敢来见你了。这个是我们讲到的方法。

  还有,这个讲话,辞,表达清楚就好了,不要讲得修饰太复杂,然后拐弯抹角,最后人家说,「你到底要说什么,你赶快说吧」,「辞达而已矣」,讲清楚就好了。当然这些都是原理原则。假如你今天很委婉、很含蓄,然后对方说,「你就直接讲吧,我听不懂」,那你就别绕了,就讲。但是,边讲边看,他说你就直接吧,你就真相信他能接受直接?你得看,一句两句下去了,他反而,「这样才对,痛快」,那可以继续。你直接讲,结果讲两句……你就赶紧收兵了。凡事还是要灵活一点,随时调整。所以法无定法,都要随因缘,更重要的,自己这一颗柔软的心,为对方好的心,保持住了,应该都不会错误偏差到哪里去的了。不要今天抄了那么多句子,头晕眼花了,都要从心境上去体会、去学,就不是那么复杂了。

  我们接著看,讲话的方式讲完了,接著看时机。这个时机当中,孔子在《论语》当中提了很多。「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个在「雍也篇」,「雍也第六」。这个人的程度在中等以上,你可以讲再高一点没有关系;但是他的程度是以下的,你跟他讲上,这时机就不是很妥当了,他很难理解。甚至於说实在的,很多时候,他所经历的事情、体悟的事情还不到,有些他也听不懂。所以有俗话讲了,「养儿方知父母恩」,他有一些经历以后再跟他提,他反而是比较能接受。他都体会不到了,你一直讲一直讲,他就觉得很罗嗦。再来,《论语》讲到的,君子「信而后谏」,建立了信任以后再劝,还没有相信的时候就劝,对方觉得你跟他交情还不够,还批评他,他会以为你看他不顺眼,在毁谤他。这个也是很重要,所谓「交浅不言深」。

  再来,讲话的时机也要察言观色,「时然后言」,时机对了再讲。我们不能一开口都让当下的那个气氛很尴尬,这个就不是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讲话时机点很对,讲的内容很得体,人家听了舒服,人不厌其言。「悦复谏」,这个「悦」字也是时机点。再来,在这个劝的时机,还有一点,就是假如我们劝没有用,可以请他能听进去的人去劝。有时候劝人,你不能执著一定要自己去劝。你观察了,他特别佩服哪个人,让他去劝,反而比我们更好,这时候也不要执著。

  那现在我们修行,就怕什么?「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好的,可是好的道理不可太过。怎么说?就心偏掉了。团体里面、家庭里面有人错了都不讲,不讲的时候,当事人不知道他错,他会一错再错。甚至於久了以后,他觉得是非都分不清楚了。所以这个「不见世间过」是绝不把别人错误的行为放在心上,甚至於去指责、批评,没有这个心。但是看到别人有错了,就是「善相劝」,就是怎么「谏使更」,这就对了。不然团体里面老实话都没人讲,事情办坏了也不检讨了,「不见世间过」,那这个团体里就没正气了,就没有去改进。一个团体没有正气,又不常常针对事情检讨问题,再提升,那不是愈学愈退步吗?那这个时候怎么对得起大众的信任?所以「不见世间过」是绝对不要再增加是非对立,但是要规劝。

  所以有时候,比方同仁、朋友来跟你讲,那个人的情况怎么样,他的动机是要一起来协助那个人。但你要协助一个人,要清楚他的问题,你才好帮他,是吧?所以这个时候,在讨论的时候,是不是见世间过?是不是在搞是非人我?不是,那要了解情况你才好帮忙。但是绝对不去扬当事人的不好,只要去扬了,绝对是错的。探讨好了,我们怎么样协助他,「你去劝劝他,他比较不听我的,比较听你的」,那都是为对方好的心,这个就不是「见世间过」了。

  我们很冷静来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现在都是成年,成人,成人要看自己问题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家庭、团体假如还没有形成「善相劝」,能够直心的去劝告对方哪里不足,那真的,到最后会大家都不知道是非是什么、对错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了。所以不能学得到最后都偏了,变执著了,就不好了。不能修到最后就是要修个样子给人看,「我都不见世间过,我从不批评别人」,修成这样,都叫看起来是个好人,事实上很爱面子。为什么?要别人觉得他是好人不是爱面子吗?真修行人是做对的事情,人家批评误会了,他都「人不知而不愠」,才对了。

  而且有时候,现在帮一个人,可能他还误解你,他还看你不顺眼,可能他要三年以后才感谢你。劝不劝?你们有点犹豫。真是这样。不要说别的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护、劝导,他多久才明白?有时候要十五年。多少年以后才知道,原来爸爸妈妈为我好。所以这个年代要当好人不容易,要真的是用心良苦,人家不理解,还指责你,还骂你,你还能一如既往的对他,就对了。这样才是受持《论语》「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这里又讲到时机点了,叫「可与言」,可以跟他讲了,但是我们却没有掌握,「而不与之言」,他已经信任你了,时机可以讲了,你还不讲,这样就对不起人,「失人」。时机还没到,「不可与言」,却急著要跟他讲,「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就讲错话了,「失言」。孔子说,「知者」,有智慧的人,「不失人」,不对不住人,不对不起人,「亦不失言」,也不会讲错话。

  在这个时机当中,我们再复习刚刚曾经讲过的一句。为什么都会重复?因为有时候一句经句,它里面的每一个小句,都表一个正确的方式或者心态。比方我们刚刚讲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那个又敬就是非常有耐心、非常恭敬。而第一句里面讲的,「事父母几谏」,这个非常有味道。这个「几」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最常讲的防微杜渐。父母、亲人,已经看到有端倪,偏颇了,刚看到那个徵状,就要赶紧劝,就跟治病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病,等那个病很严重了再来治就不好治了。所以他有一点点小恶了,不妥当的心态了,就要劝了。等他已经养成习惯了,要劝就难了。所以对父母也好,对一切生命当中的有缘人,都是一样的心态。

  最后,我们讲言语的影响。我们最熟悉的,「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言兴家,一言也会丧家。《弟子规》当中也告诉我们言语的影响。这个影响是第五点,第五大点。「言语忍,忿自泯」,言语能忍得住,这个愤怒就能消下来,也不会再造成彼此的冲突、对立。「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言语常常能隐恶扬善,反而带动了家庭、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好的风气。这一点,我是长大以后,在学习传统文化感觉到,父母的言语修养确实影响孩子的人格。母亲小心眼,讲话苛刻,孩子就受影响;母亲从来没骂过一个人,孩子就很受这种太和之气,对人就随和。我父亲,他是打从我有记忆以来,他都算是主管,他在银行待了一辈子,最后,是在一个单位,算最高领导退下来的,我从没听过我父亲批评过任何一个他的同事。所以父母的言行,它潜移默化就变成孩子的人格态度。我父亲开车从不按喇叭,我也不按喇叭。我父亲一开车,看人家「咻」过去了,「快也没快那几分钟」。我十八岁自己坐上去了,看人家「咻」,我的脑海里就冒一句,「快也不会快那几分钟」。所以你叫我开快车我也开不了。这个都是父母给孩子无形当中的影响。「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还有刻薄的话,叫「利刃割体痕易合」,刀子割了,它还可以补回去,伤口愈合就好了;「恶语伤人恨难消」,有时候言语不谨慎,那个影响可能比用刀伤害人更严重。有时候讲话讲到让人想跳楼,那就太苛刻了。所以又有一句话说,「一言折尽半生之福」,人刻薄,一句话造成什么?他半生的福分都折光了。刚刚我们讲到言语要简寡,不要好说,有时候又浮躁,讲不当的话、不得体的话。所以「言语简寡」,对自己,「在我可以少悔」,少后悔,「在人可以少怨」。为什么?讲错话了人家就埋怨了。在我可以少后悔,在人可以少怨。

  最后,师长有写了一篇文章,叫「德行言语学」。这一篇文章也对言语造成的好的影响跟不好的影响讲得非常透彻。「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这个就是后果、影响,「宽容乃是智慧」。「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我们看都是一念之间,「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形成对立,关怀增进友谊」,你看那个结果截然不同,只是一念之间。「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夫妻也是这样,「命令只是接受」,他是敢怒不敢言,很不情愿去做,「商量才是领导」。「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这个在家庭人与人相处很重要,「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心境不同,得到的影响、结果就截然不同。

  好,今天这个言语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好像今天没讲到古文。当然,因为孔老夫子把言语排在四科当中第二,很重要。一个人有没有修养,跟他言语的功夫、言语的涵养一定有关系。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