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6集)


   日期:2016/8/23 2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家下午好!刚刚我们举了《德育古鉴.奢俭类》的故事,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所以人有财富、有富贵,是他修来的。而人有财富,靠机缘、靠机会来了,但是人要用财用得对,用得能造福自己、造福后代,那就要靠智慧了。所以这个「奢俭类」的故事大家可以回去每一则都好好读一读,都很启发人。像两百一十页里面就有提到几个例子。像两百一十页倒数第三行,窦禹钧,我们之前都读过他的事迹,《三字经》也提到他的风范,「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而他是有福之人,他的后代五个孩子都当大官,但是他们家的家道很好。「家无金玉之饰」,很俭朴,没有一大堆金玉的首饰,「衣帛之妾」,太太衣著也很朴实,不是穿得很豪华。「而赖以全活者不可胜数」,因为他们家的救济帮助而能够存活的家庭太多太多了。「斯真为善惜」,他能懂得珍惜自己的福报。「斯真为善用」,懂得善於去用自己的福报。

  两百一十页的中间这里提到了,「无福消受,斯不可以享用」,就是人还是不能奢侈。「然则将为守钱儿乎?」就是当然也不要节俭到变成守财奴。「曰:积德以益福而已矣」,所谓的积德,能有更大的福。「盖格之所云俭者」,是节俭,「非鄙啬之谓也」,不是那种非常吝啬,不是这个意思。因为「鄙啬之极」,一个人吝啬到极点,「必生奢男」。大家注意去观察,您身边假如有那个吝啬得不得了,挺有钱的,他很容易生败家子。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吝啬到这种程度了,他的亲朋好友、社会有贫苦、有劫难的时候他也不肯帮忙,这个时候不只没有积福,他还折福,他见义不为,见死不救。这个叫积财伤道,积累财富,把他的良心都盖住了,伤了他的厚道,见死不救当然是有伤厚道。所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必生奢男。

  大家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去观察一下。当然观察到了,明白就好,你不要到他面前,你看,你就是太吝啬了才会生这种儿子。到时候人家跟你过不去,别找我。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是怎么样协助他,能够扩宽心量去行善;一行善,他的家道就能转。所以《尚书》讲,「天作孽,犹可违」,只要心能转善,家跟自己的命运都能转;但「自作孽,不可活」,不改掉这些恶习,命运就会愈来愈乖舛。

  「固有祖宗锱铢积之」,这个很值得我们思考,他的祖宗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财富。「而子孙泥沙用之者矣」,就好像不把钱当钱,挥霍。有一句话讲,「成家犹如针挑土」,一个家族兴盛起来,都是祖先、长辈好像拿著针把土挑起来慢慢积,闽南话说俭肠捏肚,就是一点一滴积起来的。「败家」,败家子怎么败?「犹如水推沙」,就好像你堆了一个沙堆,那个海浪一拍起来,瞬间就把你卷掉了。大家看现在那个新闻,一些大企业家的孩子,出去搞个什么尝试,十亿、二十亿就没了。然后回来跟他爸说,爸,二十亿没了,再给我二十亿吧。钱不是他赚的,花得很不珍惜。所以「大凡人生而有些钱财,亦是前生种下些福分,不可不自惜,而又不可不自用」。所以对钱如何珍惜、如何去用,这就是人生的学问。所以接著讲,「其半菽不舍」,就一点点粮食都舍不得给人,这个不是真珍惜,应该要多布施。「矫奢暴殄」,暴殄天物,这个就「非用也」,不是很好的去用财富。所以接下来提到了窦禹钧,他这样子做就是真正会惜财、真正会用财,不糟蹋,又能够去布施给人。

  所以「前辈有诗云」,古人有一首诗讲。「忽闻贫者乞声哀」,忽然听到贫穷的人在哀号的声音,饿得不行了。「风雨更深去复来,多少豪家方夜饮,欢娱未许暂停杯」,就是很多人都饿得快死了,还有很多人家在豪饮,吃喝烂醉的都有。所以接著讲,「嗟乎!岂特欢娱也。甚而腹胀膨脝」,就是吃到肚子都胀了。「呕吐秽藉」,很多人喝酒喝到烂醉,还吐。「思得少减涓滴而不能也」,想让他们省点下来给人还是很困难的。「故有富人一盘飧」,富家的人吃一盘的食物,「足供贫人七日饱者矣」,他那一盘花的钱就可以让一个贫穷人吃七天。「一席宴」,吃一桌菜,「足供贫人终岁食者矣」,他吃那一桌的菜可以让贫穷的人过一年。

  所以「究之一人之下箸,曾无几何?」其实一个人拿著筷子能吃多少?「而谐狎之饕餐,婢仆之狼藉,总折算其一人之禄食也」。今天他有钱了,他吃这一顿,其实他也吃不了多少,然后他家里的人、朋友、佣人把它吃得精光,其实都算在这个人他的福报。「何如少存节省,多作几年享受」,甚至於是「旋行施济」,懂得去布施,「以留与子孙领用乎?」他去布施了,「不如积阴德於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个是有智慧的,会用钱。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圣贤人的家风还这么兴盛,都是有勤俭传家。而勤俭当中更重要的是救人於急难当中的仁爱心,「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去接济贫穷的人、困难的人。「昔甘矮梅先生通五经,从学甚众」,跟他学习的人很多。「其徒有为御史者谒之」,他的学生里面有当到御史的大官来晋见他。「留之馔」,甘先生留他的学生一起吃饭,而且是御史大夫,甘先生请学生御史大夫吃,「惟葱汤麦饭而已」,吃的是很清淡的食物。「因口畀一诗云」,这个畀是顺便趁吃饭的时候送他一首诗。所以这个不简单,连吃饭都在教育,厉害。

  我们曾经认识一个朋友,他刚好有机会去跟一个大企业家见面。他心里想,这个大企业家底下这些有名的餐厅一大堆,今天一见面,可能福报现前。结果时间到的时候,这个大企业家拿出一个便当,来,两个人吃便当。他心里想,怎么差这么多?这个企业家跟他讲,「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吃这个便当。」人家很节俭,而且他心里想的,我这个大家庭是几万个人靠我吃饭。他工作是为了这几万人的责任,不是为他个人财富的积累,他是活在道义当中的。我们可能都想,他们都是赚了钱赶紧去享受的,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甘先生给他学生讲,畀一诗。「葱汤麦饭暖丹田,麦饭葱汤也可怜。试向城头高处望,人家几处未炊烟」,看看很多地方的人连米都没有,根本就没煮饭,还在挨饿。所以这个意义很深远,我们生活无虑的时候,也能够多关心这些贫苦之人。

  好,这个是我们「勤俭持家」这个主题告一个段落。我们接著翻开《古文读本》一百一十七页。我们前几节课主要谈到的是父慈子孝,孩子如何孝顺父母,孝顺对我们有恩的长辈。紧接著是父慈,父母对孩子的慈爱,很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下一代,包含叔叔、伯伯、长辈也都有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我们举到诸葛亮「诫子书」,还有「诫兄子严敦书」,马援他当叔叔,都是有尽这一分责任。而父母在教育孩子当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帮孩子找好老师,孩子能成就道德,父母的教导,以至於老师的教育,亲师配合非常重要。所以以前的为人父母者,为孩子找老师那是煞费苦心,所谓千里寻师,就为了给孩子找好的老师。

  而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特别重视师道。在《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师无当於五服」,老师的角色并没有算在五服之中。这个五服,我们之前在「陈情表」里面提到,「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就是亲人里面分五个层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个等级。老师没属於这五服,但是「五服弗得不亲」,但是这五种亲属关系假如没有老师这个角色的配合,去教育下一代,孩子不懂道理,这五种亲属关系也不能够道义、和睦的相处。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要靠老师来教导。

  而我们这个时代对於师道的感受比较不强烈。因为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教育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做人处世,解决他人生种种的疑惑,这是老师的本分。而我们这个时代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道德的部分没有以前这么重视。而且知识传授之外,又很在乎考试的成绩。其实说坦白话,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试的目的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不是来攀比的,不是来满足名跟利的。所以假如都是用功利的心来传授知识,很难赢得学生打从内心的尊重。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五伦,包含师道,都比较式微了。这个时候埋怨不得任何人。我们说五伦,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们在这五伦当中,现在不能去责怪任何人,几代人没有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现在人没做好,正常;我们没做好,不正常。是不?公不公平?你们怎么没反应?学了都要把它扛起来!

  人不学,不知道,他没学,还要求他,我们不就变苛刻了吗?所以当老师的人绝对不能去埋怨学生不懂,我们没教小朋友还怪他不懂?父母也不能怪孩子,我们没教他。领导也不能怪下属,我们没教他。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这么受尊重,同样的,他也有很重大的责任要去尽。所以,在师道当中,我们古话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因为以前当老师的人他是要开启人的智慧的,而这个人有智慧了,他的一生方向对了,人生幸福,以至於他世世代代子孙都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所以值得人尊崇。我们接著几篇文章来谈师生关系,紧接著父子关系谈师生关系。我们举一篇古代师生的互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师道。

  一百一十七页,「左忠毅公逸事」,作者是方苞。方苞先生,他字灵皋,号望溪先生,方苞先生有《望溪先生文集》留世。他是安徽桐城人。他的文章上效法《史记》跟《汉书》,下效仿韩愈、欧阳修。他是桐城派的祖师,清朝非常有学问的一个儒家的宗派,桐城派鼻祖。也是方东美教授的祖先。而这一篇文章是方苞先生记载了他们一个同乡的忠臣的事迹。这个忠臣他的名字是左光斗先生,忠毅是他死后人家追封他的名号,叫忠毅。

  左公是明朝末年的人。我们了解一下他们的资料,字遗直。我们从古人的名字,光斗,那个都是来照世间的,又字遗直,留给世间的就是光明正直。真正做到了!所以以后给孩子取名字要好好取。我们看教育界对马来西亚贡献最大的,沈慕羽老先生,他父亲给他取名字就是希望他效法关羽,老人家做到了。「养天地正气」,我们到他住的地方看到他自己写的墨宝,「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们拜访他,老人家还陪我们唱了好几首抗日时候的歌曲,九十多岁,一边弹钢琴,高声唱,真的就是浩然之气。

  他也是明朝桐城东乡人,他是明神宗三十五年的时候考上进士。他在朝廷当中非常忠正,不怕这一些很有权势的人,不怕这些奸邪小人。而刚好他那个时代宦官当政,宦官就是太监。那时候最有名的是魏忠贤。魏忠贤是不是自己号九千岁?真是狂妄到极处了。结果,左公他就控告魏忠贤他们乱权。结果魏忠贤那个时候权力很大,反而诬陷左公接受别人的贿赂,诬告他,最后就入狱了,在狱中就去世了。这个是这篇文章当时候的一个时代背景。当然,这个魏忠贤之后在明思宗崇祯二年,就是下一个皇帝上来,因为他恶贯满盈,最后就被下一个皇帝都了解了,就把魏忠贤给处死了。最后这些忠臣就得以洗刷他们的罪名,然后还他们清白,最后还追諡他为「忠毅」。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左忠毅公逸事」,这个逸字是指没有在正史里面记载,可能是散失的一些文章,然后把它整理出来的。

  【先君子尝言。】

  这个『先君子』是指自己的父亲。

  【乡先辈。】

  『乡』是指同故乡,自己同故乡的一个前辈。

  【左忠毅公。】

  当时候左公:

  【视学京畿。】

  他那个时候是担任督学官,所以去视察北京近郊附近学子读书的状况。这个『畿』就是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刚好那一天:

  【一日,风雪严寒。】

  大家现在有没有感觉天气很冷?读文章要契入。大家现在回到明朝了没有?有这种心境会开悟。我们听故事的时候,故事是故事,我们是我们,领受有限。『风雪严寒』。

  【从数骑出。】

  这个『骑』就是指骑马,几个人员跟著他一起出去,『数骑』而已,并不是很多人一起去。

  【微行入古寺。】

  这个『微』是指微贱者,就是一般的老百姓,生活不是很好的,穿著都很朴实。然后到一个古寺庙去。而他是大官,穿著老百姓的衣服,那就代表微服私访,去了解学生们的状况。而且微服私访比较能够看到真实的状况。

  【庑下一生伏案卧。】

  这个『庑』字是指正堂(正客厅)下侧的厢房,正堂下侧的厢房。而这一个书生趴在桌上睡著了。这个书生是史可法先生,他那时候才十八岁,左公那个时候已经四十七岁了。

  【文方成草。】

  面对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他写的文章,因为要去考功名,练习写文章,刚写完草稿。刚好左公看了他写的文章。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就把他身上的貂皮衣盖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为掩户。】

  『掩户』就是去把门窗关好。因为是冬天,所以怕他著凉。我们看,左公他是有阅历的人,又有智慧的人,而他看了一个书生写的文章,一定能从他的文章当中了解到这个书生的气节、书生的胸怀、书生的志向。文章、诗词都是能流露表达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的志气。所以,以前写诗叫「诗言志」,就是把自己的志向透过诗词表达出来。大家有没有写过一篇抒发自己志向的诗?读一首诗给大家听一下,李炳南老师写的诗。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尽心尽力怜悯在暗夜行走的人,其实就是怜悯这些没有智慧的众生,全怜暗路人,在暗夜里行走的人。「但能光照远」,只要能让他们看得更清楚,不要再迷失人生的方向,「不惜自焚身」,只要能利益到暗路中的人,哪怕是燃烧自己都在所不辞,照亮他人。而李老师一生也真是做到了。在台湾三十八年,讲学从不中断。而且到九十七岁的时候,老人家还继续讲学。他的学生很多,几十万。有学生跟他讲,老师,你就让我们去讲就好了,你不要这么辛苦。老人家讲,我活著一天,大众需要我讲,我就尽力去讲。最后讲学的时候,都是几个学生把老人家给扛上讲台上去的。确实李老师这一首诗能表达他一心一意帮助大众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确实是教人不倦的气概。

  我们看到,左公看了史可法的文章,感觉到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很有使命,很有民族气节,马上非常的惜才,把自己的大衣都脱下来盖在他的身上。接著:

  【叩之寺僧。】

  『叩』是问,问了一下寺院里面的常住。原来就是:

  【则史公可法也。】

  史可法先生,他在那个时代,刚好遇上明朝末年,流寇很多。那个时候流寇最有名的是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他就是去奉命攻剿这些流寇。后来还拜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已经算是在军事方面最高的位置了。也确实,这些流寇他也整治得非常好,但是明朝气数已经尽了。最后清兵南下,史可法先生死守扬州,到最后连尸体都找不到。所以在梅花岭上,他那个墓,是把他身上的衣服葬在里面,他是壮烈牺牲了。而且连清朝的乾隆皇帝都追諡史可法叫忠正,很佩服他的气节。所以,左公在寺院里看到史可法先生。后来考试了。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就点名点到史可法先生。

  【公瞿然注视。】

  就是看得很认真。其实我们可以了解到,左公当督学官,他出去看到人才念念都不忘。为什么看到人才念念不忘?念念不敢忘江山社稷,不敢忘国家民族。国家民族要能安定,最重要的要得真正有德行的贤才才行。所以孟子讲到,「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能够为团体、为国家不断的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的人是真正的仁慈之人。他那个仁慈不是只为一个人想,是为整个社会国家想。所以孟子这一段话很有道理,「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这段话前面又提到的是,「分人以财谓之惠」,尽力的用钱财帮助人,就是施恩惠给需要的人;「教人以善」,能够让人明理之后断恶修善,「谓之忠」。忠不是尽心尽力付出就是忠,还要能够善巧的引导亲朋好友转恶为善,这个才叫尽忠。所以《弟子规》讲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再来读读孟子这段话就很相应了,「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今天假如您是企业的老板,能够用到一个完全没有嫉妒心,完全会欣赏、赞叹、支持别人的德行、支持别人的好事,你能用这样的人,你的团体就有福报了。他很厚道,他很善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会聚很多跟他有一样度量、修养的人过来了。而我们从历史当中看到,像林则徐先生、范仲淹先生这一些圣贤人,他们常常都记录下来所遇到的这些官员,随时都有个记录簿,观察到这个人有德,记下来,一有机会马上推荐他们为国家出力。就是时时刻刻不忘推荐人才,不忘报效国家。好,故事讲完了。大家以后在企业里面要随时拿一本书,小口袋书,发现自己团体里哪一个人很好,记下来。对,不然我们故事听完了,「那个是国家的官员,我又不是官员」,那我们就学呆了。在所有的团体当中我们都要举贤才,这是对团体最大的贡献。

  【呈卷。】

  就是把他写的文章送上来。

  【即面署第一。】

  最后评史公第一名。可见得那个时候的国家是非常的紧急了,求贤若渴。而且左公看人也是很准的,对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有这么深的一种认识,不简单。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能够阅人无数,看对了人、用对了人,对一个国家、团体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相反的,用错一个人,对团体、国家的伤害也会非常大。

  【召入。】

  就是把史可法先生请到家里。

  【使拜夫人。】

  因为左公是主考官,在那个时候考上的读书人要以主考官为师,有这个缘分,然后去拜师母,老师的太太,拜师母。结果当下左公就跟他太太讲:

  【吾诸儿碌碌。】

  我的孩子们都一般一般,比较平庸。

  【他日继吾志事。】

  以后,来日,继承我的志向、继承我的事业的。

  【惟此生耳。】

  要靠这一个学生了。所以这个『志事』二字,在《中庸》里面就有提到,「夫孝者」,能够很好的继承父母的志向,很好的成就父母的事业,把父母未完成的志向、事业把它接著完成,这个是孝顺。在历史当中我们看到的,武王、周公,把文王的德行、事业承传下来发扬光大,他们这个是尽到孝了。这个孝字再延伸,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怎么孝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你们怎么无辜的看著我?「为往圣继绝学」,继人之志,古圣先贤都是把天下、民族时时放在心中。我们有这一分心就是继人之志,继我们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志向。真心,《中庸》讲的「至诚如神」,至诚感通。大家现在有没有感觉头皮麻麻的?你这一颗真心发出来了,祖宗在天之灵冥冥中都在护佑我们。继人之志,述人之事。而古代的这些学子侍奉他自己的老师也当父亲一样看,也把老师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我们看到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都是以夫子之志为自己的志向。

  所以从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而今天我们是晚辈,假如能得到长辈这样的信任、赏识,我们要对得起这分信任,不能让他们失望。所以被人信任是动力,绝对不是压力。动力是觉悟、是承担,压力是烦恼,所以要转压力为动力。人的修养就在懂不懂得转念,转成积极向上的念,正念,不要转成烦恼的念。面对所有的信任都是鼓舞自己,都是激励自己。面对另一半的信任,面对孩子的信任、父母的信任,面对老师的信任,我们都是用这样的态度。

  【及左公下厂狱。】

  这个『厂』是明朝特殊的一个机构,叫「东厂」,是专门管查谋逆的人。其实说实在的,是他们谋逆,不是人家谋逆。但是,他们已经弄权,就搞东厂这样的组织出来。那个时候好像叫「锦衣卫」,有这些组织。明朝宦官能够专政,说实在的皇帝不能不检讨。你是领导者,整个朝廷、社会的风气,上行下效。清朝没有这种情况,清朝哪有什么哪个宦官当政?都没有。从这两个朝代我们来比较。清朝是女真人,却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编出了《四库全书》。他历代的皇帝尊崇文化、尊崇道德,都请这些有学识的读书人到皇宫讲经说法,尊重读书人。所以他的皇帝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早晨三点多就起来读书了,不轻松的。所以清朝自始至终没有出一个败家子。

  但明朝这个开头就开得不好。明朝朱元璋先生,大臣,很有学识的人,讲的话他不高兴,在朝廷里当场把他的裤子脱下来,廷杖,打读书人的屁股。这么一打,读书人都有气节,「士可杀,不可辱」,你不能侮辱我,你把我杀了都行。所以这么一打,读书人寒心。所以位置越高,所做的每个动作影响面都比较大。所以《孝经》里面,当国君的人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明太祖开了不好的头,以后他的子孙当皇帝的也有打大臣的。慢慢的有学识的人都不愿意去当官的时候,朝中就没明理之人了,正气不足,反而是那些没学识的宦官当政,那当然就乱了。明朝后来的皇帝有到快不识字的都有,乱成这个样子了。

  所以,刚刚讲这一段也是提醒我们,一个团体要慎於开始。就像一个朝代,一开始你是侮辱读书人,还是尊重读书人,你这个朝代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相同的,一个家庭也要慎於开始,孩子从小你就树立好榜样给他看,还是等他一、二十岁了,都学得不好了,你才来教育他,那个差别就很大了。

  【史朝夕狱门外。】

  史可法非常著急,他的老师被关到监狱里面去了。这种情况是连饭都吃不下,因为在狱中会遭到什么样的严刑峻法实在是没法预料。

  【逆阉防伺甚严。】

  这个『逆阉』就是指这些不好的宦官,他们提防得非常严格。

  【虽家仆不得近。】

  连他们家里的仆人都不能接近,非常的严密。

  【久之。】

  过了许久。

  【闻左公被炮烙。】

  听到消息,他的老师被,那个炮烙之刑,就是把铁器烧红,然后贴在人的身上,灼伤人家的身体,而且这个炮烙下去整个血肉就模糊掉了。

  【旦夕且死。】

  他听到的消息是老师很可能早晚将要死了,就是命在旦夕了。

  【持五十金。】

  他持五十两银子。

  【涕泣谋於禁卒。】

  就是非常悲痛的请求守狱的士兵能够让他见他老师一面。

  【卒感焉。】

  这个士卒被他感动了。

  【一日。】

  找一天。

  【使史更敝衣。】

  让史可法先生穿上破旧的衣服。

  【草屦背筐。】

  『屦』是鞋子,穿著草鞋,背著竹筐。

  【手长鑱。】

  手上拿著,这个『长鑱』是指拾垃圾、粪便的工具,『手长鑱』。

  【为除不洁者。】

  伪装成要捡这些脏物的人,就是算是清洁工。走进监狱里面。

  【引入。】

  把他带进去之后。

  【微指左公处。】

  这个『微指』就是暗示,暗指左公在的地方。

  【则席地倚墙而坐。】

  看到左公坐在席子,靠著墙坐著。

  【面额焦烂不可辨。】

  被炮烙之刑伤得脸跟额头都有焦烂,不容易分辨出他的面容。

  【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左膝盖以下,筋骨都行刑到都脱节开来,脱离开来了。当然,史公看到这个情况,他的情绪没有办法控制。马上: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他抱著自己老师的膝盖,然后『呜咽』。呜咽就是因为不敢被人发现,所以低声的哭,在那里啜泣。结果,左公听到了声音,分辨出来。

  【公辨其声。】

  知道是史公来了,而他自己的眼睛张不开。

  【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

  他马上举起他的手,然后以手指拨开他的眼皮。这个『眦』是指他的眼眶、眼皮,把自己的眼皮撑开来。

  【目光如炬。】

  虽然他被严刑拷打,但是他的整个精神还是非常的清楚,目光很明亮,看著史公。

  【怒曰。】

  非常生气,对学生说。

  【庸奴。】

  就是指你这样做实在是太愚昧了,『庸奴』是指愚人。

  【此何地也。】

  你现在来的这个是什么地方?

  【而汝来前。】

  你居然敢来这么危险的地方。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

  国家的大事现在腐败到这样的程度。

  【老夫已矣。】

  我是算这一生完了,必然要死在狱中,而你?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你又看轻自己的生命,而不懂得国家的大义,而不懂得为国家留住自己的生命,你这么样的轻率。

  【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假如你真的出意外,又被他们给陷害了,天下该由谁来承担这些大任?我们读到这里,感觉到左公他受到这么严酷的刑罚,在一般人来讲,那已经是痛不欲生,但是左公完全没有去顾虑到自己身体的难受。读书人真的是舍生取义,不在乎自己受苦,在这样的痛苦当中,还是念念只想著国家社稷。当发现自己的学生来的时候,赶紧提醒他要以国家为重。

  【不速去。】

  你假如不赶紧走。

  【无俟奸人构陷。】

  这个『俟』是等、等到,左公讲,不用等到这些奸人来设计陷害你。我现在:

  【吾今即扑杀汝。】

  不如我现在就杀了你,免得他们还来陷害你了。说完:

  【因摸地上刑械。】

  就拿著地上这些刑具。

  【作投击势。】

  就是要拿这个刑具打史公。史公就知道老师的意思了。

  【史噤不敢发声。】

  『噤』就是闭口,不敢出声。因为假如被人发现,他的生命就有危险了。

  【趋而出。】

  这个『趋』是赶紧,出狱去了。其实整个过程,我们看到史公他不畏危险也要见左公一面,这个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老师的那一分情义,可以不畏生死去见。而左公也是在这个当下提醒了他的学生,要时时以江山社稷、以国家民族为重,也没有顾及自己的痛苦跟安危。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之后史公常常流著泪把这个事情,在监狱里的事情,告诉有缘的人。

  【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我的老师的肺肝真的像铁石一样,就像铁石铸造的。其实这个铁石也是表现他的老师那种意志非常的坚定。然后,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於度外。就像林则徐先生那一段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崇祯末。】

  这个崇祯是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那个时候左公已经去世了。

  【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

  这个『蕲』是指湖北蕲春,湖北的蕲春这个地方,春天的春,『黄』是指湖北的黄冈县,『潜』是指安徽的潜山这个地方,『桐』就是指安徽桐城。这里用『出没』就是这些流寇他没有固定的地方,他就是到处流窜,忽隐忽现。所以必须守住这一带的地方。他是负责去攻剿这些流寇、流贼。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那个时候史公他的职责,『凤』是指安徽凤阳县,『庐』是指安徽庐江县。他是在那里负责守御,然后来攻剿这些流寇的。

  【每有警。】

  每有一些警报,一些危急的情况出现的时候。

  【辄数月不就寝。】

  几个月不敢上床上睡。因为危急,有时候可能会千钧一发,会出状况。

  【使将士更休。】

  他让他的将士轮流休息。

  【而自坐幄幕外。】

  这个『幄幕』就是指他的军帐,帐幕外。

  【择健卒十人。】

  选了十个特别强壮的士兵。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让他们两个人蹲下来,背靠著背,然后跟著左公这样互相靠著,边守夜边休息。

  【漏鼓移则番代。】

  这个『漏』就是计时的,计算时间的工具。它是一个铜做的壶,装满水,在这个壶里面放一个剑,剑上面有刻度,这个壶底下有一个孔,装满水之后,这个孔就会一滴一滴水流出来。比方流多久了,它那个水位就下降。他只要看那把剑上的刻度,他就知道现在是一更天、三更,就可以看出时间来了。『鼓』是指报时的一个工具,以前有人半夜的时候报时间,现在是几更天了。『漏鼓移』就是过了一更天了,然后就换士兵休息。所以都是丝毫不敢松懈。

  【每寒夜起立。】

  在很寒冷的夜里起来。

  【振衣裳。】

  振一下他的衣服。因为他们是打仗,穿这些盔甲。

  【甲上冰霜迸落。】

  守夜的时候,可能下著雪,等他起来的时候,那个雪都一块一块的,『冰霜迸落』。

  【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

  士兵劝他稍微要多休息一下。

  【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这也是史公的心境。他为什么战战兢兢?他唯恐对上有负朝廷的信任,有负人民的付托;对下,恐愧对自己的老师给予他的交代。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

  史公负责的这个工作,常常会经过桐城。

  【必躬造左公第。】

  他必然亲自到左公家里。

  【候太公、太母起居。】

  问候,『太公、太母』是指老师的父母,左公的父母,问候他们,晨省昏定,然后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要跪拜他的师母。

  【拜夫人於堂上。】

  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史公确实把他的老师左公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孝敬,也把左公的家人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的照顾。我们相信对於左公的子孙史公也是尽心尽力的付出的。

  【余宗老涂山。】

  就是我的同族的长辈涂山先生。

  【左公甥也。】

  是左公的外甥。

  【与先君子善。】

  左公的外甥涂山先生跟我的父亲相处得很密切,关系很好。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於史公云。】

  就是左公跟史公在狱中的这一段话,他是从史公那里亲自听到的。

  这是一篇方苞先生记录他同乡左光斗先生的一个故事。而我们看到这些读书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确实都能够舍己为人。就像文天祥先生说到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个都是圣人的教诲,「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圣贤的书到底所学的是什么?「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一段话是文天祥先生他要从容就义、慷慨就义前写的一个偈子。他要被处死了,他反而视死如归,因为他觉得他尽力了,他无愧於天地,无愧於民族。所以忠臣的这些气节确实很值得我们后世的人学习。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状况,虽然不是这种国家危难,但是也遇到民族危难,民族文化承传的危机,我们这一代人不传,可能就断了,那我们就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了。而又不用我们去杀身成仁,又不用我们去舍生取义,是吧?都没有什么生命危险,我们还提不起这种承担,那我们就愧对这些古圣先贤的风范。所以读完这些文章,我们想起孟子讲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这个大时代的民族使命。

  好,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