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6集)


   日期:2016/9/7 15: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著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净意说」这篇文章。刚刚张先生已经把俞都的问题都给他讲透了。所以,你都是不好的意念,「意恶太重,专务虚名」,那等於种遍地的荆棘却还痴痴的妄想要收到非常好的粮食,那岂不是太荒谬了吗?「君从今后」,给他具体的建议,「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这个客气就是不实在、应付这个味道。处世要真诚,不可以不实在、应付。「先具猛力」,下勇猛的心。「一切屏除」,一有这些不好的念头起来赶紧把它去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把它转过来。「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念头都是善的,都跟八德相应,跟觉悟相应,就对了。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遇到善事了,只要自己够力量去做的。「不图报、不务名」,不要想著好报,也不要为了名闻利养。「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就实实在在去行善,诚诚恳恳的做。这是力量可以做得到的。「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虽然力量不够,还是不断的祝福他有更好的发展。而且,「第一要忍耐心」,忍得住脾气,忍住不要起坏的念头,这个都是忍的功夫,扩宽度量。「第二要永远心」,要坚持的去行善。「切不可自惰」,自己懒惰,懈怠了。「切不可自欺」,不要欺骗自己。「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应」,这个不测就是料想不到的好的感应、好的果报。

  「君家事我」,张先生表明身分,你家里事奉我。「甚见虔洁」,非常的虔诚、恭敬。「特以此意报之」,今天跟你谈这些是回报你事奉灶神这么恭敬。「速速勉持」,赶紧勉励自己要照著这些教诲去做。「可回天意」,可以改造你这一生的命运。「言毕,进入内室」,话说完,就走进他的房子里。「公即起随之」,赶紧跟著后面。「至灶下,忽不见」,突然张先生就不见了。「方悟为司命之神」,终於明白,这个悟就是了解、明白了,他就是灶神。

  「因焚香叩谢,即於次日元旦」,因为刚好是除夕夜发生的事情,隔天大年初一。「拜祷天地」,祭拜天地。「誓改前非」,发誓要痛改前非。「力行善事」,这个力行就是要尽心尽力去改过。因为改造命运最重要的是改习气。我们看俞都先生,他看起来做了这么多善事,但是在他的意念上,在他的习气上有增无减,命运他就转不过来。改习,改坏的习性。现在修身、修行的人很多,改造命运的人不多,主要还是心地不纯净,意念还是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只要是依教奉行,没有不改造命运的。「力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从这一天开始他就别号「净意道人」,所以后世就称他叫俞净意先生。那也是下定决心,从意念改起。「志除诸妄也」,因为取这个别号,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从意念当中去改正。

  「初行之日」,一开始去做的时候。「杂念纷乘」,不好的念头还是非常多。「非疑即惰」,这个怀疑的心常常会冒出来。「这么做真的会好吗?」有时候做一做就懈怠了,不想做了。「忽忽时日」,恍恍惚惚,这日子又一天过一天,虚度了。「依旧浮沈」,好像进进退退没什么进步。他也是觉得很难过,怎么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进步?因为这种情况,「於家堂」,就在自己的家里面。「所供观音大士前」,在观世音菩萨像前。「叩头流血」,就很忏悔自己,叩头叩到流血。「发誓」,对著神像发誓。「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每一个意念都是非常纯净纯善,去力行善事都是愈来愈努力,愈主动。「倘有丝毫自宽」,假如有一丝一毫的自我宽恕了、自我退缩了,不认真了、不尽力了,一有这样的心态,「永堕地狱」。那这个真正是破釜沉舟了,绝对要力行,不然自己就堕地狱,就发了这样的誓言。

  「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圣号百声,以祈阴相」,这个阴相就是祈求观世音菩萨暗中帮助,这叫阴相。其实,人的意念一起,天地都有感应,都知道,这些冥冥中的圣贤、祖先也会保佑。但是要诚心改过,就能保佑。所以《中庸》说「至诚如神」,至诚就能感通。所以他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发了这样的誓言。而下了决心以后,整个人的身心感觉不一样了,「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好像这些鉴察的神都站在旁边,他就不敢乱来了。就好像《大学》里面说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就一个人随时都感觉有十颗眼睛在看他,十只手都指著他,他敢不敢乱做?好,从今天回去之后,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想著,十个眼睛在看我,就不会在没人的时候乱做事情了。你不要吓到了,这个是告诉我们,天地之间有非常多的神明在鉴察。人间有警察,天地也有警察,而且他们的组织比世间的警察严密多了。你在家里干什么警察都不知道,是吧?他们没有那种什么定位,那开车现在不是有卫星导航,是吧?他们追踪不到你的情况。但是天地鬼神他们很有本事的,都鉴察得到。所以「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不敢欺骗放肆。

  「凡一切有利於人,有济於物者」,只要对人、对万物有帮助的。「不论事之巨细」,不论是大事、小事。「身之忙闲」,其实主要的就是,纵使自己再忙,都要尽力去做。「人之知不知」,不是在做样子给人看的,是发自真心去做的。「力之继不继」,做的时候也没先考虑自己,反正就尽力做,不要怕自己没力气了,先尽力再说。「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都是尽力,纵使自己委屈了、辛劳了,他都在所不辞。「随缘方便」,有缘了尽力去做。这个方便,还处处替人著想,给人方便。「广植阴功」,广结善缘,都去帮人,积了很多阴功。「且以敦伦、勤学」,因为毕竟他也读了很多书,他能透过读的这些经典、教理,可以去劝人家怎么去守好五伦这些伦常道德,劝人勤学。「守谦、忍辱」,能谦虚待人,能忍住脾气,忍住污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常常劝人要行善积德才有好的果报。「逢人化导」,这个等於是不疲不厌的去劝人,尽心尽力,教人不倦,逢人就讲。「惟日不足」,都觉得时间不够,日子不够了。

  「持之既熟」,他这一些灶神爷给他的教诲他尽力去做了,慢慢的这些存心、言行都已经变成很自然了。最后到什么境界?「动则万善相随」,只要他起念头了,一言一行都是善心。「静则一念不生」,他没事的时候一个邪念都不会起来。那是真正做到了净意,把自己的意念都能纯净了。「如是三年」,就做了三年就达到,「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生」。诸位学长,回去看看今天是十月二号,是吧?二O一三年十月二号的时候,就是这个目标。那我们要有志气一点,人家做三年,我看我们做两年就好了,二O一二年十月二号就能达到,那你的学问就有一定的功夫了。

  「年五十岁」,三年以后他五十岁。「乃万历二年」,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首辅张江陵居正,为子择师」,首辅,是指当时候有大学士,国家最有学问的人,而他是首席大学士,就等於是这个国家推崇最有学问的人,张居正。而且张居正先生好像也位高到宰相。为什么叫张江陵?一般人很有道德,对国家、社会很有贡献,就以他住的地方称呼他,他的出生地,代表这个地方成就了一个很有道德的人。所以大家好好努力,以后就有人叫做张怡保,是吧?就以这个地区命名给他了。张居正先生他为儿子选择老师,「人交口荐公」,他真的是德行好,有口皆碑,人家推荐他。「遂聘赴京师」,他到了京都,做了张居正先生的私塾老师。「公挈眷以行」,就是带著亲属都到了京城。「张敬公德品」,张居正先生非常恭敬俞公的德行。「为援例入国学」,让他进国学去。「万历四年丙子,附京应试,遂登科」,就是过了两年之后,他去应试,遂登科,登科是中了举人。结果隔年,皇帝又有殿试,就考上进士了,这是国家的考试,中了进士,这很不简单。那等於是五十三岁考上进士了。

  「一日,谒内监杨公」,他去见,内监是指宦官,太监,杨公。「杨令养子五人出拜」,这个公公他收了五个义子。「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觉得他非常面熟。「问其籍」,看他家里住哪里。「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就被船给带走了。「犹依稀记姓氏闾里」,记得他自己的姓名,住在哪里,哪一里。俞公听了,「甚讶之!命脱左足,则双痣宛然」,果然就是他儿子,左足底有两颗痣。「公大呼曰:是我儿也」,就是我儿子。而当下杨公公也非常的惊讶,「杨亦惊愕」。赶紧送孩子跟自己的父亲相聚,「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当下可能俞公也是感叹人生,赶快「奔告夫人」。他的夫人已经因为死了这么多孩子,都哭瞎了眼。所以从这里也感觉这个夫妻情深。他赶紧回家去给他夫人报告这一件事情。夫人见到自己孩子了,「抚子大恸」,当场抱著孩子痛哭。「血泪迸流」,血跟泪水一起都流出来了。「子亦啼」,儿子也非常感伤,流泪。「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就是用舌头舔他母亲的眼睛。「双瞽复明」,他母亲本来双眼失明,最后都恢复光明了。「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回到自己的家乡,从北京回来。「张高其义」,张居正先生非常推崇他的情义,「厚赠而还」,给他很厚的礼,让他带回去。

  「公居乡」,俞公在自己的乡里面「为善益力」,行善就更加的努力。因为觉得老天非常厚爱他,他丢失的唯一的儿子找回来了,太太也复明了。后来「其子娶妇」,他的儿子娶太太了。「连生七子,皆育」,本来已经命运是断子绝孙,就转变过来,生了七个儿子。「悉嗣书香焉」,悉就是全,嗣是延续,我们说子嗣子嗣,这个就是后代,都能够承传他们读圣贤书的风气。「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俞公自己把遇灶神的事情记下来,还有他怎么改过的过程。「以训子孙」,以留给子孙,让他们成为人生的准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他也很长寿,活到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所有知道这个事的人都觉得,是因为俞公实行善事上天给他的回报。

  从这一段我们也感觉到,俞公的行持已经受到大家的瞩目跟肯定了。其实这个就是给天下人建立信心,善有善报,行善一定会有好的果报。尤其对现在的人特别重要,现在的人你跟他讲道理讲半天,他会跟你讲,你拿证据来,有谁改造命运改造得很好的,你给我看看。你拿谁给他看?Hello?拿自己,这叫为人演说。为什么?你跟他是有缘,亲戚、朋友,你的改变,包含你习气改掉很多,人家马上有感觉,包含你整个命运的改变,就会给人建立很大的信心。而且俞净意公不只给当时候的人信心,几百年之后我们还在读他的文章,他也在给我们信心,这叫「相观而善」,古人善行也在启发我们。「同里后学罗祯记」,这个是他同乡里的罗祯记下来的文章。

  我们回过头来看《礼记.学记》,是刚好讲到教育所以会兴,是因为教学方法、心境得当。那这四个方法,其实也要用在教导因果报应的道理,才能达到「禁於未发,当其可之谓时」的这一些效果。包含多讲这一些历史当中,甚至是现阶段人发生的善恶果报的故事,就能达到「相观而善」的效果。我们接著看下一段,上一段是教育成功的方法,下一段是教育失败的方式,刚好是反过来了。

  【发然后禁。】

  他这一些坏习惯已经形成了,这个『发』就是已经养成,才要禁止他。

  【则捍格而不胜。】

  这个『捍格』,「捍」是抵御、抵抗,「格」就是很坚固,不容易进去,坚不可入的情况。意思就是坏的习惯、习性养成了,纵使要教化,因为它太坚固了,这坏的习惯太坚固了,很难扭转,『不胜』就是很难扭转。有一句俗话讲,「江山易改,习性难移」,那个就是已经养成,要改很不容易。比方我们现在都成年了,改一个几十年的习惯容不容易?那就是很不容易了,「捍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

  一些好的学习时机过了然后才要学。

  【则勤苦而难成。】

  非常勤劳刻苦的学,却很难学得好。大家现在背古文有没有这种感觉?当然我们比起七、八岁的孩子辈,可能他们的记忆力,因为他们烦恼少,心智比较清净,背得就快。所以应该要趁他年纪小的时候,记忆力特别好,把所有这些人生最重要的道理、经典都能够熟背在他的心中是最好的。那难也要学。而且告诉大家,难跟心态有关,我们觉得它很难,它就愈难。我们中心的董事主席李金友先生,他是五十岁才开始背经典的,他也背得很熟。所以「见人善,即思齐」,人家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看用心。我记得我一个长辈,他不识字,但是学经典他就很认真。因为刚好他的女儿是中文博士,他就一个字一个字问,在那里读、读,读到最后也背起来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而且告诉大家,人的记忆力为什么愈来愈差?记忆力愈来愈差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因为胡思乱想太多了,烦恼、罣碍的事愈来愈多,当然记不起来。所以我们肯放下这些执著跟烦恼,记忆力会慢慢恢复,会恢复到年轻时代的功夫。所以我们一些同仁都感觉现在的学习状况不输给高中、大学那个时候。所以人可以返老还童,最重要就是要把烦恼、执著、欲望要放下,慢慢能力会恢复,大家可以试看看。下一个提到:

  【杂施而不孙。】

  这个『杂施』就是所教导的这些教材杂乱无章,没有循序渐进,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就会造成:

  【坏乱而不修。】

  就是支离破碎了,没有系统。『不修』就是效果很不好,学得都非常杂乱,摸不著头绪,这样就『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

  都自己单独学习,没有好的同参道友一起切磋。

  【则孤陋而寡闻。】

  孤单、浅陋,缺乏见识,缺乏见闻,『寡闻』就缺乏见闻。所以往往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探讨,集思广益,反而探讨一个道理,深度、广度都能够撞击出来。

  【燕朋逆其师。】

  这个『燕』字就是狎昵,就是去亲近不好的朋友。成年很受朋友影响,他都接近这些不好的朋友,每天都跟他们黏在一起。『逆其师』,就违背他老师的教导了。但我们也要思考,「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他会跟这些不好的朋友能很一拍即合,那也是我们之前没有把德的根,没有把判断怎么交善友,给他很好的扎下基础。比方《弟子规》讲的,「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让他去判断。他学《弟子规》他知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应该有孝悌的才是有德行的人,这个都是形成一个判断的能力。而且禁於未发里面也提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都是形成他的判断,他才不会去接近这些不好的环境。接著下面讲到:

  【燕辟废其学。】

  亲近,这个『辟』就是邪恶的一个方向,指的就是不好的习惯。那他都是养成这些不好的习惯,『废其学』,就会把他的学业给耽搁掉了。所以染上不好的习惯,交到不好的朋友,对他的学业都是很大的障碍。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为什么会废?这个『废』就是愈来愈失败,教不出人才,跟这六点有很大的关系。比方这个『燕辟』,假如是迷上网路了,那就麻烦了,可能都连睡觉都不睡了,都在玩这些东西了。玩物丧志,玩人丧德,都是养成这些很致命的坏习惯。就像人的身体,他的免疫力要强,邪气进不来。人也是一样,正气足,邪气就干扰不了。所以扎每一个人德行的根,确实是刻不容缓,因为外面的环境确实诱惑还是比较多。我们好几个月以来,看到很多家长带著三个孩子、四个孩子,一、三、五都到中心来上课。然后好的歌曲,从父母到四个孩子,每个都琅琅上口。父母就让孩子不断的接受这些伦理道德,善的思想、善的音乐,他的孩子就不会「燕辟废其学」。他都很习惯,很欢喜在这种教化当中,邪的东西一出现,他会很不舒服,他自己就逃开了。

  我们看下一段,这里是提到教育要很注重启发、诱导。而且一开始,这一句说到: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君子他既然知道教育兴起的原因、方法,又知道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前面已经讲到「所由兴、所由废」,都明白了。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所以当老师的一定要先了解怎么教育是正确的方向、方法,什么教育的目标是错误的,方法是不妥当的,都要很清楚。不然用错误的方向跟目标去教孩子就不妥当了。所以『可以为人师』,要有这样的智慧,「可以为人师」。不是说有一个师范学院的证书就可以为人师。为人师是真正能传道,才能称人师。所以在史书里面讲,「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拿著经典这样读、这样教的,容易遇到;真正教人做人的老师,难遭!而且《韩诗外传》里面也有提到,「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师也」。他很有智慧,像泉水一样,智慧不断都能够冒出来,学问很好,而且很有德行,就是行可以为仪表,他的行为可以给人做榜样。这个在经书上,有一段《孝经》的话,就可以很能彰显这个行为仪表,就是「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等於是他一言一行,包含他做事的方法,都可以启发人,都可以让人提升,那这个就是可以做仪表了。古人留在经典这一些教诲,也是期许我们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要往这个目标去迈进。

  【故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君子教化、晓喻,主要是教化要让人明理。这个『喻』就是让人明白道理。晓喻,这个晓是「春眠不觉晓」这个晓。刚刚想这个晓,好像想不到什么词。晓得,是吧?有时候你把事想得太难,最简单的就想不到了,凡事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故君子之教喻也』,教化、晓喻他人。他是用什么样的方式?

  【道而弗牵。】

  引导他,但是不要强迫,好像牵著他的鼻子那种感觉。

  【强而弗抑。】

  这个『强』是鼓励他,但不要压抑他,不要抑制他。

  【开而弗达。】

  启发他,但是不要和盘托出,把话都讲完了,应该让他去思考。全部都讲完了,就好像灌输一样,填鸭式一样。不是的,是启发他,让他能思考。

  【道而弗牵则和。】

  引导他,循循善诱,而不是强迫硬拉著他,这样就能融洽、和气,接受的人就觉得这个老师很亲和、亲切。

  【强而弗抑。】

  鼓励他,然后不要压抑他。

  【则易。】

  这个『易』就是接受的人,这个学生,觉得轻松、自如。你一直鼓励他,他就会比较有信心去做好。

  【开而弗达则思。】

  启发他,没把话全讲完,他就能独立去思考。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非常亲和,非常融洽的气氛,然后又让学生觉得学得很轻松,又能去独立思考,这样的一个教学的方法,『可谓善喻矣』。这样的教法确确实实是善於教诲他人,让人明白。那具体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有没有看过《了凡四训》这一部书?没看过的请举手。请放下,不多。大家翻到《德育古鉴》两百七十页。了凡先生,他也是一个很传奇的人。这一篇文章,《了凡四训》,在日本列为治国宝典,很受日本人的推崇,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明朝的一篇很有名的家训,结果人家拿去当治国宝典,我们连读都没读过。所以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前面这一段主要是,我们快一点把它看过,我就不太多解释了。大家边看,我顺著解释,我就不念原文。

  了凡先生说,他童年父亲就去世了。老母亲命令他不要读书了,就学当医生。为什么?这个是学了以后可以养生,又可以去看病,可以济人。而且学得这一门技能,然后也颇有名气的话,这也是你父亲以前的愿望。后来,刚好袁了凡先生,他到了慈云寺,刚好遇到一个老人,胡须很长,相貌不凡,飘飘若仙,仙风道骨的样子。然后就跟他讲,你是当官的人,明年应该就要好好去读书,就能考上秀才,这一些公家的读书机会,你何不去读书?结果了凡先生跟他讲,讲说因为我爸爸想要我从医,讲了这些情况。结果这一位长辈就说,「吾姓孔,云南人也」,他是得到「邵子皇极正传」,算人的命,还有算一个国家的命,都算得很准。这个书在《四库全书》里面都有,邵雍先生他们都是精通《易经》,很会算。你们有没有去算过命?有没有?算得准不准?准,那你白修了。修身的人还被人家算得准,那叫白修一场。你修得好,他算不准的。好,大家好好修个几年,去算算。假如还都算得很准,那就要好好检讨;都算得不准,这几年还算有点提升。

  而且那个因缘还说要把邵子皇极数要传给他的,「数该传汝」。结果他把他引回家里,让他算,算他们家,算他。「试其数」,看他算得准不准?「纤悉皆验」,那个纤就是很细的事情都算得很准。「予遂起读书之念」,他实在算得太准了,就相信他说的。「礼郁海谷为师」,他就开始读书了。结果孔先生又帮他算,而且说他,「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结果明年赴考,三个地方考上的名次完全一样,那就更相信了。最后说,老先生,那你就把我这一生全算了。「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这个补廪就是公费生领的国家给他们的俸禄。「某年当贡」,当上贡生。「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大尹可能就是像秘书长,县长旁边的重要助手。「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就差不多了,该回家了。「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於正寝」,连他哪一天的哪一个时辰死都算得出来,有够厉害。「惜无子」,没有儿子。他赶紧都把它记下来,「予备录而谨识之。自后凡遇考较,其名数前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之后很多年所有的名次都如孔先生跟他算的,完全准。

  只有一件事有蹊跷了,「独算予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就是他吃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转成贡生。可是吃到七十余石的时候,「屠宗师即批准补贡」,就是那负责人就要批他可以当贡生。「予窃疑之」,这个窃就是私底下觉得有怀疑。「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刚好那一段时间,屠宗师刚好有事,就来了一个新的官员,就把他驳回去了。「直至丁卯年始准贡」,到了丁卯年才补上贡生。然后计算一下,所吃的米刚刚好九十一石五斗。所以经过这些事以后他更没有怀疑了。「予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反正命都是注定了,没有什么好去求的了。所以「贡入燕都,终日静坐,不阅文字」,他去读国家办的学校,在北京读,那他觉得命都注定了,就每天静坐,也不看什么书了。后来又回到南京读书。因为明朝很特别,他本来定都南京,后来又移到北京,所以有两个地方都有国学。

  他转回南京,刚好有一天,「访云谷禅师於栖霞山」。从这个文章我们看很有意思,儒生、道家的、佛家的,这三家相处得非常自然,学问都互相切磋。结果他们「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很厉害,三天都没睡觉,我一天没睡觉就不行了。「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想相缠耳」,人都是被妄想给绑住了。你坐了三天,没有见起一个妄念,为什么?云谷禅师很惊讶,他功夫这么好。「予曰」,我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准了,荣辱死生都有定数了,怎么想也没用,想它干什么。结果云谷禅师就笑了,我以为你是英雄豪杰,原来只是凡夫一个。这么一说他很好奇了,那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没有能达到无私无我,都还是在天地五行的控制之下。「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得;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得」,极善的人他的命运就整个转变,极恶的人也是。所以你二十年来的命全部被算准,连一丝一毫都没有变,那不是凡夫,不然是什么?结果他就问,「然则数可逃乎?」这个命数真的逃得过吗?

  接下来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云谷禅师是真会教育人,确确实实,「可谓善喻矣」,他真的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看,「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开始引导了。而且引导的时候,从对方熟悉的东西去引导他,不要讲一大堆他不懂的。「诗书所称,的为明训」,那读书人五经是必修科目,所以举出这些例子他很容易接受,道而弗牵。「我教典中说,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家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知道,以前的读书人儒道释的经都看。尤其读书人有几部书,纵使他不学佛,他都会看。《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些很优美的文章他们都读。所以也知道佛家的一些重要的教诲。五戒其中就是不妄语,怎么会骗人?

  结果他当下也把他的疑惑提出来了,「予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那怎么求得了?云谷禅师跟他讲,孟子的话没有错,你把它理解错了。「汝不见六祖说」,你看那时候读书人都读《六祖坛经》,「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有的福报不离开这一颗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所以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的修养而已,「亦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求得了。「若不反躬内省」,不反省自己,只是向外去攀求,「则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还是求不了。要求得了,要如理如法,要反求诸己,要修这一颗心,命运才能变。

  刚刚这一段是「道而弗牵」,举一些他能了解的经句慢慢引导他,然后引导的过程他马上提出怀疑,又赶紧引导,让他明白。接著,「开而弗达」,启发他,让他思考,不把话给他讲透,让他自己悟。就问他,那孔先生算你终生怎么样?他马上把所有一生这些情况都告诉他。那云谷禅师知道了之后,这个问题就问得妙了。就问他,那你自己想想,这个「揣」就是自己想,你应该得到功名吗?你应该有儿子吗?这个就是设问,让他去思考,这个就是开而弗达。结果了凡先生也很受教,就赶紧思考、反省,他说不应该。一个人自己承认跟别人说一不一样?假如云谷禅师说,你本来就不应该有儿子,你本来就应该考不上,假如是这样的,他心里还有点不服气。为什么?那不是他自己悟到的,他可能还在那有牢骚。可是是完全引导他,让他自己思考出来的,他就完全明白了。

  结果他说不应该。科第中的人「类有福相」,结果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自己又没有好好去行善。「兼不耐繁剧」,脾气又不好,度量又小,不能容人。时常还用才智去压人,傲慢,就常常妄谈很多事情,可能还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就刚刚我们说的俞净意公,差不多都有这个问题。所以人书读多了,不力行,就常常会乱批评,就刻薄。「舌锋所及,触怒鬼神」,这个口就折福,这个都是他反省是薄福之相。然后又问他:你能生孩子吗?能有后代吗?他又分析了好多点自己的问题,好洁、善怒、多言耗气,喜欢晚上喝酒,彻夜长坐,这个都是他没有儿子的原因所在。「其余过恶,不能悉数」,他说还有很多,来不及说了。那这个都让我们反省,读了这么多圣贤书了,结果是落得个过恶很多,数都数不完,那这个就已经偏离了读书的目的,读书是希圣希贤,是改习气,那都变成知识而已。

  所以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又藉由他的反省把道理告诉他,这个科第、福分都是修来的,他有千金的福报定是千金人物,能享百金福报的定是百金人物,会饿死的那也是饿死的人物。上天他只是去执行而已,他没有偏心的,都是人自己造作的命运。然后生子,有百世的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个我们非常清楚的,孔子的后代第八十世了,甚至是,好像八十一可能都有了。有百世子孙保之,人家出的都是孝子贤孙。「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就是断子绝孙,「德至薄也」。都跟他分析完了,道理清楚了,接著给他具体的指导。你今天既然知道不对了,将以前所不好的这些习性跟过错,造成不能登科、不能生子的这些错误,「尽情改刷」,都要把它改掉。「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这些都是点出他的问题。

  接著鼓励他,这叫强而弗抑,「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大家有没有觉得我刚刚念这一句念得特别大声?大声就是重点。就是读这篇文章不是看故事,藉由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我们从今天开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看每一篇重要的经文跟好文章的时候,都要当自己是当机者,就讲给我听的,这样句句都有受益。假如看的时候,那是袁了凡的事,不干我的事,那就很难受益了。都当作是为我讲的,那就受最大的利益。

  「此义理再生之身」,重生,不随本来的命运走了。因为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跟道义、跟道德相应。「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大家在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内心澎湃,很受鼓舞,有没有?你们都麻木了吗?我都觉得我念得愈念愈来劲,这个就可以感觉到,这些言语非常鼓舞袁了凡先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都是举这些鼓励他的道理,让他有十足的信心去改过。好,接下来的部分大家自己回去看。假如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可能我们今年《礼记.学记》都讲不完。就举这一段很重要的,云谷禅师确实是一个好老师,循循善诱,这个方法特别值得我们来效法。

  接著下一段,所以要当一个好老师,真的是要用心下功夫。不只把这些好的方法要领纳在心中,而且还要非常了解学习者出的问题。这个跟大夫治病一样,大夫治病,他要知道他的病根出在哪;一个老师要教导这个学生,他也要清楚这个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因材施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教者』,我们把它延伸出来,变成什么?君、亲、师都要知道。这个『学者』可以是孩子,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你的下属,我们都应该要把他教好。所以扮演君、亲、师的哪一个角色,都要给他当好榜样,当君,都要像亲人一样爱护他,才有信任的基础,也都要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才能把这三个角色做好。

  【人之学也。】

  一般的人学习有这几个问题。

  【或失则多。】

  就喜欢学很多,贪多,杂学,不专精。学到最后都是记问之学,很难改善他的心性。

  【或失则寡。】

  他就学一点就好了,一点点他就觉得很满足了,学得很局限,范围很狭小。

  【或失则易。】

  就学得过程当中,见异思迁,今天学学这个,明天学学那个,很容易就改变了。这个『易』还有指,《弟子规》说的「轻略」,把它想得太容易了,「就这么样而已,哪有什么?」轻慢了这些学问,他就学得不实在。就好像很多孩子背了书了,他说《弟子规》我都学会了。他就是轻略了学问重在落实。

  【或失则止。】

  这个『止』就是画地自限,自己限制自己。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这四个容易在学习当中出现的错误心态,每个人不一定相同。而我们知道了:

  【知其心。】

  他心偏在哪里。

  【然后能救其失。】

  才能改善他的错误,把他导正,把心态摆在正确的方向。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救其失』就是补救。长他正确的态度,长他的善心,补救他的过失。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核心工程,长善救失。那我们今天身为父母,今天就可以回去思考一下,我们的孩子有哪一些问题,都要很清楚;当老师的,现在的学生都有哪些问题,把它列出来,才能救其失,可以针对问题好好的去教导他。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当都列出来,当父母的一列出来,「好像我也都有」,那这个可能就是身教的问题。所以当领导、当父母、当老师有教不好这些晚辈的情况,还真的要回到反求诸己,反省自己。自己的心转了,家庭、人生这些因缘就会跟著转变。因为我们反省了,就真诚;真诚了,就可以感动人。

  那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