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56集)


   日期:2016/9/28 2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本来开这个古文班,大家一起来学习,自己心里想人应该是愈来愈少,不过感觉学长们的学习愈来愈积极、人愈来愈多,所以有点把我吓到了。这来自於我们大马的华人同胞们,对自己祖先文化的一种恭敬、一种尊崇,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谓至诚可以感通,相信古圣先贤、历代祖先在天之灵,都会护佑大家的学习得力。

  我们这几堂课谈的是孝悌忠信礼,礼的这个部分,礼敬。「礼者,敬而已矣」,礼的本质是恭敬,恭敬是具体落实在所有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人跟人的关系,离不开五伦,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相处都属於礼,伦常就是礼,都要用恭敬的态度来经营这五个关系。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能够把五伦关系相处融洽,这是真实的学问。上一次我们念到绪余当中的一段话,它就是涵盖了五伦,「上则优赐有加,下则鞠躬尽瘁,礼行於君臣矣」。我们看到优赐有加,代表在团体当中,甚至一个国家当中,领导者应该要爱护底下的人。这个「优赐有加」是爱护,是给人民好的生活,都包含在其中了。我们也引用了领导者应该有爱敬存心,爱护,还要恭敬下属。尤其礼敬这些有贤德之人,来为团体、来为国家社会奉献付出,都要用恭敬的心去感召。因为这些有德之人,他不是因为利害而来的,他是因道义而来。

  上一次,我们讲到《说苑》里面的一篇文章,是在《古文读本》五十七页,这一段是「尊贤」。我们上次也提到,《中庸》里面讲到的,「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治理天下国家有九个重要的精神纲领,一是修身,第二就是尊贤。当然可能我们一提到天下国家,有人可能会想到,我又不是国家领导人,这些道理好像跟我就没关系。假如是这样的心学中华文化,受益就有限了。我们不是在相上学,要学它的精神。曾经遇到一个朋友就说,他把《弟子规》打开来,第一篇「入则孝」,他说我没跟父母住一起,所以「入则孝」他就跳过去了。接著「出则悌」,他说我是独生子女,所以这一篇也跟我没关系,也跳过去了。《弟子规》孝、悌,他都不用学,跳一大半。我们取其精神,「入则孝」,不是说在行为当中孝顺父母,直接接触父母,才是孝顺;时时心上有父母,时时不以自己的言行去侮辱父母,能以言行去光荣、去让父母感到欣慰,这个就是孝顺。所以「入则孝」这个精神,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奉行的。有人又说,我父母已经去世了。《弟子规》当中说的,「事死者,如事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所以这一分孝心,它是不受时空的影响。包含「出则悌」,友爱兄弟姐妹,自己没有兄弟姐妹,还有堂兄弟姐妹。可能大陆有朋友就说,在下一代连堂兄弟姐妹都没有,那还有一句叫「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孝的精神是知恩报恩,悌的精神是恭敬友爱,人与人相处都应该守住这样的心态。

  我们今天没有治理国家,但我们的生命当中也有很多亲戚、长者,他们比我们有智慧,他们也爱护我们,我们肯尊重他们、听他们的劝告,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假如我们没有恭敬、尊重的心,身边有贵人也帮不了我们,所以尊贤是每个人都要的。包含我们今天打开《论语》,打开经典就像面对孔夫子一样,这也是尊贤!这样的心境,得最大的利益。我们常听长者,他们的修学非常好,他们听师长讲经,他们接触都是透过光碟,光碟一放,长者是先向师长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再接著看师长讲经,就像师长亲自到了现场来指导他一样的恭敬。以前的人,要求觉悟之法,都是跪著去求的,有的跪三天三夜求的。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能否有这样的心境去求学问、求觉悟之法?所以得利与否,都是自己的心境决定的。我们看二祖慧可大师,他至诚心向达摩祖师求法,跪了很多天,电影里面是演的冰天雪地,后来是断臂求法,可以献身、损身,也要求到真理、求到觉悟之法。

  好,我们上一次谈到这一段文章,这一段文章里面举到很多历史的公案,一开始举朝代。夏朝有很多皇帝,尤其夏禹是开国的,他能够王天下,可是另一个夏朝的皇帝,桀,却灭亡了。商汤王天下,但纣却灭亡了。包含举了吴国、晋国、齐国、秦国,这些例子,兴盛的君王以至於灭亡的君王,他们功绩差异是天壤之别,关键在他所任用的人不同。这段话后面讲的,「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所以用人,在团体当中就非常重要。接著,举到周朝的成王,那个时候周成王还是个婴孩,在襁褓当中,诸侯却能够非常尊崇、团结,主要还是因为宰相周公在治理天下。赵国的赵武灵王,他本来也是把赵国带得很强盛,但是最后饿死在沙丘,也是因为他的国家任用错人,用了李兑,最后把他围困在沙丘宫。「桓公得管仲」,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佐,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在春秋时代。

  诸位学长,我们再把历朝历代从头背一次好了,不然听了有点迷糊。好,我们从哪里开始念?从黄帝。我们上个礼拜才一起学习《史记》的「五帝本纪赞」是吧?大家有没有背这篇文章?没有。虽然我没讲,但是大家要主动,我们上一节课主要在《古文读本》就是在谈这篇文章。还是大家心里说:好险,没有派功课。所以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要成就学问都得主动,不能人家推。当然,我没有交代是我错。好,没背了怎么办?补背。没错,而且是要在半个小时之内补背,练练大家的功夫,看半年多来这刀磨得利不利,看看我们背古文的功力有没有进步很多。好,那我们念一下,从黄帝开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商、周,周有西周、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再来是秦、汉、魏、晋,魏的时候大家想到什么?《出师表》,晋,《陈情表》,魏、晋。南北朝,隋、唐,中间还有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这是整个皇朝时代,整个四、五千年的历史。

  这里是讲到,东周的春秋,那个时候齐桓公算是功业最彪炳,最为后世所推崇的一位君王,而他就是得管仲,能够团结所有的诸侯,抵御外族的侵略。「一匡天下」,匡是匡正天下的风气,尤其春秋时代非常重视道义,打仗都叫做正义之师。「失管仲」,管仲去世之后,「任竖刁易牙」,另外还有一个是开方,这三个佞臣。结果后来都谋反,然后弄权,齐桓公死了之后,都没得安葬,六十七天,尸虫都流出宫外,才被发现,为天下人所耻笑。所以,齐桓公一个人,他的人生,光荣跟耻辱都发生在他的身上,关键在哪?在他所任用的人,用对了成就功业,用错了,一句俗话讲「死无葬身之地」,是很凄惨。

  【故魏有公子无忌。】

  又讲到战国时候,魏国有公子无忌。在战国时代有一些有权势、有地位的贵族皇族,他们会招揽很多的贤士,不同能力、背景的都有。那个时候很流行养士,尊重、款待这些有能力的人。有时候这些贤士、读书人,接受他的照顾的,往往超过几千人。像有句成语叫「狡兔三窟」,大家听过没有?那就是讲齐国的孟尝君,他养士有三千人。所以那个时候养士有四公子,齐的孟尝君(孟尝君我们之后还会讲一篇有关於他的文章,在义的部分我们会讲)、赵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魏的信陵君。这里讲到的是魏国信陵君的公子无忌,他让魏国被秦国夺去的地又能够复得,而且这个公子无忌还领五国之军打败秦国,非常有能力。

  【赵任蔺相如。】

  赵国任用蔺相如,这是在战国时代。

  【秦兵不敢出。】

  这个『不敢出』是不敢出函谷关,函谷关在河南省西北边界那个地方,因为很怕蔺相如,他是文臣,另外一个是武将,廉颇。有一个典故叫「完璧归赵」,春秋战国时代的故事成语非常多,蔺相如代表赵国,将和氏璧献给秦国。秦国那个时候很强大,而且秦国国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后来,拿了和氏璧之后,秦国国王耍赖,不给十五座城池。蔺相如就凭著他的机智,包含他的胆识,秦国那时候这么强,他面对这样的君王跟那些武将不为所动,都毫不畏惧,然后能够把和氏璧拿回来,完璧归赵。所以后来赵王,赵惠文王就非常感激蔺相如,封他为上卿。古代大臣里面叫卿大夫,卿比大夫还要高,封他叫上卿,就是所有官员里面位置最尊贵的,封为上卿。

  赵国另外一位老将军,驰骋沙场一辈子,功绩卓著,他是在战场当中出生入死,年龄又大,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卿,廉颇心里不服气。你这些书生就凭著嘴巴,又不用流血流汗,封为上卿,廉颇老将军心里不是滋味,几次就要去找蔺相如,找他谈话,找他理论一下。蔺相如知道廉颇老将军心里不服气,也不敢跟他正面冲突,所以廉颇老将军来找的时候,蔺相如都称生病。刚好在路上远远看到廉颇老将军的车子来了,赶紧钻到巷子里面去,就不敢直接跟廉颇将军见面。几次下来,身边的人看了之后,就说话了:我们大人怎么这么丢脸,连人都不敢见!心里觉得很羞耻,很没面子。蔺相如可能也感觉到身边的人看到这些情景,心里有疑惑了。当然,一个上位者,身边的人有疑惑,还是要指导,还是要把事情给他们讲清楚,不然身边的人跟我们愈跟愈糊涂,这就没有尽到本分了。不管做领导、做父母、做老师,这个君亲师要扮演好,都要把君亲师的精神能够落实在我们的本分当中。君是以身作则,亲是爱护关怀,师是教导,抓住一些机会引导提携,身边的人有疑,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平常给他讲一些道理,身边的人还不一定能够马上去领受,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大人,好了、好了,别说了,烦死了,你怎么一开口又是大道理?反而遇到这些机会点,这个道理容易领纳在心上。所以当下蔺相如跟身边的人就提到:跟廉颇老将军我这样躲避,个人的颜面事小,假如跟廉颇老将军失和了,秦军就会来冒犯我们赵国。秦军不来冒犯,是因为我们国家有廉颇老将军跟我在辅佐,他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我们要以国家的羞耻、国家的存亡摆在第一位,个人这种羞耻算不了什么。

  所以读书人应该以国家、民族的存亡系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为了个面子难过。面子不是羞耻心,面子叫虚荣心,这个我们要把它搞清楚。羞耻心会让人成就道德学问,因为耻不如尧舜,耻不如孔孟,但虚荣心会让人愈来愈爱面子,愈来愈贪求,愈来愈放不下。所以,现在人有时候不厘清这些思想,会把好面子当作是懂得羞耻。我们曾经跟大家交流到,「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读书人都是反求诸己,求之在我,所以他烦恼很少,因为求自己,比求人容易。羞耻自己没有真实的修养,不羞耻别人,见污就是诽谤侮辱我们,甚至於把别人毁谤侮辱都当作是试金石来考验自己,看人家侮辱我,我生不生气,看有没有符合孔子讲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我们往往是没有深刻去反思我有没有真正在立身行道,反而是很在乎别人说我们两句,然后就难过好几天,那是得失心,那是好面子,那不叫羞耻心。耻不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让人值得信任的事情、行为,这个是真正羞耻心。不羞耻别人不相信我,他们都不信任我,我好没面子,我好难过,这不是君子之风。耻不能,羞耻自己没有能力、没有智慧,能够去扮演好这个角色,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好,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赶紧下功夫,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而不是说去要谋一个位置,满足自己的虚荣,人家不用我们就唠叨,甚至就不高兴、诽谤、骂主管,不是这样的心境。主管不重用我们,我们能够有这种胸怀,不耻不见用,还是老老实实尽我们的本分,该是我们的福分,迟早还是会现前的。又没有说遇到一个不好的主管,我的福报就没了,有没有这个道理?没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福田是靠心耕,哪是别人障碍得了?我这一生不能发达,就是遇到那个主管害的,那这个思想观念都跟经典不相应。福从哪里折掉的?从思想错误就折福了,时时都是埋怨上司,这一念就不在本分当中。我们看成就德行、成就学问,都是遇到不好的父母、不好的领导,最后成就他的道德学问,有没有?你们要不要成就道德学问?都是在每个境缘当中反求诸己。其实,人真正会修养自己,就是在顺境当中不要贪著,逆境当中不要瞋恚、不要埋怨,这个就是修福又修慧。这是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羞耻,有羞耻心的人,处处都要求自己提升上去。

  《论语》里面又告诉我们,「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一个读书人,志於古圣先贤的大道,而每天吃的不怎么好,穿的不怎么名牌,然后自己觉得很丢脸,这个人不可能求得大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用跟他谈大道了,他是口头上说说要志於大道,他连这些对物质追求的虚荣心都放不下,《大学》里讲的格物的功夫一点都没有。所以这个耻重要的是耻不如圣贤人的羞耻,而且羞耻这一生不能为家族、为国家民族尽一分心力,这是他羞耻的地方。所以蔺相如以国家的耻为耻,我们听了很感动,也向他效法、学习。读了这个历史故事,以后假如为了一点小事,得失、虚荣、面子,要赶紧想到这个故事,然后生惭愧心,尤其耳朵要红起来。大家看这个耻字有个耳朵,有没有?听说有一个说法,就是所有的动物里面,人遇到不好意思的事,耳朵会红起来,脸会红起来,其他的动物比较不会。你说猴子它本来就红,那个本来红的不算,就是觉得很丢脸的时候脸就红起来。比方说这个女孩子,假如打算要走入婚姻,你在观察这个男孩子好不好的时候,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重点。就是讲到一些不好意思的事情,他马上脸就红了,这样的男孩子就是有羞耻心。现在会脸红的男孩子不好找,现在脸皮都太厚了,你可以从很多细节,比方说夸他一句他脸就红了,这个人修养不错;夸他两句他尾巴就翘起来,那你就小心一点。

  这个蔺相如,我们刚刚讲到,他给身边的人谈到要以国家大局为重,这个消息传到廉颇老将军的耳里,结果老将军听完之后,非常感佩蔺相如,也对自己之前跟蔺相如这样一般见识,自己觉得非常的惭愧。所以他就脱掉上衣,负荆请罪,背著树枝条,那枝条上面还有荆棘,然后亲自到蔺府道歉。当然,那个情境是非常感动人,一个为国立功这么大的老将军,肯这样坦露著去谢罪,不只感动了蔺相如,我们相信也感动赵国全国的人民。所以这一分羞耻心也是至诚心现前。我们俗话常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八德现前,都是真诚心现前。我们看廉耻心现前为人所动容,包含我们之前讲到的「杨震四知」,那是廉洁之心,我们一听到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听了大家有没有感觉寒毛都竖起来,包含孝心现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都是真心流露。之后蔺相如跟廉颇老将军成为刎颈之交,这节课好像在上成语,就是可以共生死患难的好朋友。刎颈,刎就是刀子这样切下来叫刎,可以跟著朋友一起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辞,这样的好朋友。接著讲到:

  【鄢陵任唐雎。国独特立。】

  鄢陵君是指魏国。当时候齐国跟楚国一起攻打魏国,然后魏国求秦国来支援他,不然他的国家就不保了。求秦国的时候,秦国一开始没有答应,最后鄢陵君任用了唐雎出使秦国,才说服秦王。当时候唐雎已经九十多岁,一个九十多岁的人当外交官出使,秦王看到这样的长者,话都还没讲就已经满佩服他了,九十几岁!我们也感觉到,在国家危难之际,「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真正很危难情急之下,往往是那些有智慧,又有人生历炼的老者,能够真正扭转乾坤,拨乱反正,他们有定力、有智慧。所以魏国才得以没有被灭亡,『独立』就是还能够立足。

  【楚有申包胥。】

  楚国因为有申包胥这样的大臣。

  【而昭王反位。】

  刚好,当时候楚国是被吴王阖闾进攻,我们一开始有讲到阖闾,几乎把楚国快要灭亡了。结果申包胥也是去请秦国出兵相助,好像在秦国的王宫外,整整站了好几天,在那里哀嚎。几天没睡觉、没吃饭,就在那里哀嚎、那里求,居然还树立在那里,忠臣的那种正气,实在令人非常感佩。而且还刮风下雨,他还是尽心竭力在那里哀求秦王,后来秦王也感动了,就出兵让楚昭王复位。

  【齐有田单。襄王得国。】

  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田单复国,他用火牛阵。本来齐国已经丧失七十几个城池,剩两个城池就亡国了,就是莒跟即墨,后来田单复国,齐襄王才得以复位为王。所以由此观之,从前面所有的历史典故,给我们很深的感悟。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国家假如没有贤能的辅佐者、贤能的大臣,这叫『贤佐』;『俊士』,俊杰的才士,俊杰的读书人。没有「贤佐俊士」的话,是不可能可以成功立名,甚至是转危为安,继绝存亡,这个都不可能;都是因为有这些贤佐俊士,才能够成就功名,『安危继绝』。

  【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

  所以,这个『故』是所以,国不一定要很大,最重要的要得到民心,民心团结一致,这个国家才非常稳定。现在在社会企业当中,很多人觉得大就代表成功、就代表有地位,往往因为组织快速扩大,最后它内部人心不团结,就垮掉了。所以『务得民心』,团结力量才稳固。而且,其实一个国家跟团体的发展,它大,不是急於求大,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大,而是自自然然感召很多的人来归附,它自自然然大的。假如有急功近利的心、好大喜功的心,那组织会非常脆弱、松散,最后就会垮下来。在企业界,往往很大的公司垮掉,都是因为快速扩展的原因造成。所以这些古籍里面,提醒的教诲,其实对我们修身齐家、创立事业都是非常好的提醒。『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辅佐的人不必很多,重要的,这个「务得」就是关键,重要的是有贤俊的人士、才士才行。

  【得民心者民往之。】

  他得到民心人民向往,不只自己国家人民向往,甚至其他国家都来归附。

  【有贤佐者士归之。】

  他假如得到非常贤德之人的辅佐,甚至其他国家的读书人都会跟著来归顺。在历史当中,我们《论语》里也有提到「汤有天下,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商汤用了伊尹做丞相,不好的人都走了,因为伊尹正直,公正严明,这些品德不好的人知道自己没法浑水摸鱼,他就走了。反而很有德行的人,都因为商汤重用伊尹,统统来归附,因为他清楚,商汤这样的领导人,一定会用贤德之人,就感召更多的人来归顺。所以这是民心的向背,用贤德之人是民心所向,用无德之人,那民心所背。其实,民心是看不到的,但往往决定成败的都是看不到的部分,不见得是看得到的。大家看,很多亡国之君,他的仓库里面钱多不多?有的很多,看不看得到?看得到。可是他为什么亡国?他看不到的民心已经完全失去了,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所以民心的向背,往往在我们一个言行当中,这个言行跟道德相应,马上很多人的力量都汇集过来;一个言行跟道德相背了,可能隔天很多人就离开了。所以愈上位者,要慎言慎行才好。

  【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

  周文王当初奉献很多的财物,请求商纣王把那个很残忍的炮烙之刑去除掉,后来纣王真的答应了,去掉。他是献了洛西之地,来为天下人请求废掉这个刑罚。『而殷民从』,当时候商朝的人民听到周文王这样的仁慈,都归附於他。所以舍掉的是有形的财物,得到的是民心。

  【汤去张网者之三面而夏民从。】

  商汤有一天看到打猎的人,东西南北四面都用网来捕这些野兽。商汤看了不忍心,四面埋伏,必被抓无疑。所以商汤就建议,把这个网去掉三面,用一面来网就好。一面能不能网?可以,那叫命中注定,栽进来。这个情况传出来,老百姓都觉得商汤很仁慈,所以夏朝的人民都尊崇他。

  【越王不隳旧冢而吴人服。】

  这『隳』是毁坏,『冢』是坟墓。就是他虽然到了这个国土来统治,但是他不破坏这些祖先坟墓,这也是表示对当地人民以及他祖先的尊重,都要以德来服人才好。

  【以其所为之顺於民心也。】

  刚刚举的文王、商汤、越王的例子,都是顺民心的做法。

  【故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

  『声同』就是讲出来的话,这个义理相同,纵使处在不同的地方还是能够相应。道德的见解很相同,虽然没有见过面,互相仰慕。我们在《论语》当中看孔子赞叹晏子,赞叹当时候的一些贤人,有没有见过面?没有见过面,互相仰慕。甚至於讲出来的道理,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声同相应,德合相亲。

  【贤者立於本朝。】

  这个「声同相应,德合相亲」,这也是很自然的道理,都是互相感应,招感。所以一个贤德的人立於这个朝廷,感来的是天下的豪杰都来投靠。

  【相率而趋之矣。】

  争相来投靠的意思,『趋』是投靠。

  【何以知其然也。】

  如何能知道这个道理?接著又举了一个历史的故事。

  【曰。管仲。桓公之贼也。】

  管仲本来是齐桓公的敌人,因为齐桓公当时候还没有当君王是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都是齐国的贵族。当时候齐国国君无道,而他这一些堂兄弟,还有兄弟们就怕被加害,所以都逃出去。最后国君死了,这些兄弟们就赶回国去当国君,这个公子小白跟公子纠就要赶紧赶回去。管仲那个时候是辅佐公子纠,最后是公子小白当了国君,公子纠死了,在鲁国自杀了。而这个公子纠,本来要赶回国的时候,是派管仲先去拦截公子小白,拦截是好听,就是杀了公子小白。管仲是神射手,看到公子小白,他弓箭一拉就射过去,射得很准,直接射到胸口,刚好射到公子小白挂在胸前的一个钩,这个是金属,刚好一射射到这个。真巧,叫命不该绝。其实说实在的,有福报的人,福星高照,一般人说必死无疑,他就死不了。而且这个公子小白还真是机灵,因为管仲射得这么准,假如他确定这只箭没有伤到他,铁定再拉第二只箭,这个齐桓公也很厉害,反应这么快,假如是我,早吓破胆了。他射过来之后,他马上反应装吐血,而且马上咬破自己的舌头,不然血吐不出来,就射下来,然后装死,就倒下去了。管仲觉得射死了,因为射到胸部心脏附近,然后管仲回去禀报,射死公子小白。所以公子纠就觉得没问题了,就慢慢走、慢慢走,之后就公子小白先立为君了。所以管仲本来是桓公的敌人,后来公子小白就立为齐桓公,把管仲关到监狱里面去了。可是鲍叔牙觉得管仲比他还贤能,然后举荐他做宰相,在他之上。而且很不简单,讲了七十次,之后齐桓公才听。鲍叔牙不简单,为国举才不疲不厌。

  【遂使桓公除报仇之心而委国政焉。】

  才说服了齐桓公,放下心上报仇的心,然后把国政交给管仲来治理。这里也提醒我们,一个上位者一定要先放下好恶的心,才能用得了贤才。假如好恶、爱憎的心很强,用不了贤才。为什么?贤才有时候正直,这个话不中听,不中听,可是中用,真的用了,因为他无私,用了一定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听了都觉得很难得,要放下好恶、放下爱憎,容不容易?唐太宗已经很不简单了,当时有时魏徵讲得太直,他也是气得半死,然后进到寝宫里面去,先把这个气吐一吐,也是闷得慌,不简单!所谓「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们刚刚讲到人心向背,其实一个正直之人的话,我们肯听、肯照著做,他就愈推心置腹来帮助、来劝勉我们。假如我们不能接受,可能这么样好的人就离开我们。所以我们一个心境,可能造成自己人生命运很大的不同。

  大家现在脑子有没有想到,你最不愿意听谁的话?每一次听他讲,火气就特别大,尽讲我不好,我明明有不错的地方。我们很不愿意听他讲话的人,往往就是看我们看得最清楚,就是我们这一生的贵人。再冷静想想他讲的话,很可能都是直指我们的面子,直指我们的自欺,我们不肯承认。有一句闽南话叫「丢脸转生气」,这个需要翻译一下,就是恼羞成怒的意思。但是那个恼羞的时候,那个羞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虚荣、面子,那不是真正的羞耻心。真正的羞耻心,应该是人家讲不对的,都恭敬的听,这样才能感得人家对我们直言不讳。所以唐太宗那个时代,很多大臣给他进言,也是批评得有的都太过了,有的都批评错误了,唐太宗都没有回嘴,都没有阻止他继续讲,让他先讲完。后来这个臣子出去了,旁边的人听了抱不平:陛下,他讲的很多都不实,你怎么没有指正?唐太宗讲:我假如给他指正,他以后就不大敢讲了,甚至出去又给其他的大臣说,皇帝都指正,都不让我讲,那不就断了大家能够畅所欲言的机会了吗?所以「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所以齐桓公不简单,放下了恩恩怨怨,而且还拜管仲为仲父,对他是尊崇到了极点。有一句俗话讲的,「士为知己者死」,读书人面对人家这么样的尊敬,两肋插刀来成就齐国的强盛。接著:

  【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

  『垂拱无事』,就是他不用烦很多事,因为管仲很能干,他用对人,然后诸侯都来归顺他。是鲍叔牙的力量,因为他推荐了这样的贤德之人。

  【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无自危之心者。同声於鲍叔也。】

  这也是看不到的部分,为什么管仲没有后顾之忧,然后尽心尽力为齐国、为齐桓公?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危险,因为他知道鲍叔跟他是心心相应的。假如齐桓公对他有丝毫怀疑,鲍叔一定赶紧去劝齐桓公,他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他们是同心同愿为齐国,所以『同声於鲍叔也』。

  【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

  刚刚举的是正面的例子,接著这是举反面的例子。纣王杀王子比干,这样的大忠臣被杀了,结果箕子看到这种情况,可能他自己也不保,然后就披头散发,装疯卖傻,商纣王就用不到这样的贤臣,也是他自己招感这样的结果,因为他杀了忠臣。『陈灵公杀泄冶』,陈国的君王灵公杀了一个贤才「泄冶」,接著另一个贤德之人『邓元』就离开陈国了。结果从此以后:

  【殷兼於周。】

  殷商就被周取代了,因为这些贤德之人不能为他所用。

  【陈亡於楚。】

  陈国就被楚国给灭掉了。关键就是:

  【以其杀比干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

  接著又举几个例子:

  【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赵至。苏子屈景以周楚至。於是举兵而攻齐。】

  这里举到战国的例子,燕昭王得了郭隗,重用郭隗,接著当时代的几个贤才之人,统统来归顺。其实这些历史举出来,都是要印证前面讲的「贤者立於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就是上一页倒数第四行这句话。我们之前讲到宋朝的时候也跟大家提到,假如宋国的皇帝能大大重用范仲淹,那当时所有的这些贤才都会效忠於朝廷。这个邹衍、乐毅从齐、赵国赶过来到燕国效忠,苏子、屈景从周跟楚国过来。这周是指周天子管辖的地方。结果这么多的人才聚集,举兵而攻齐。当然那个时候齐闵王是非常无道,欺负人,才招感来这个结果。结果攻打齐国,把齐闵王打得逃到莒地,七十几个城池一下子就被攻下来。

  【燕校地计众。】

  燕国算他的土地跟算他的人口,都远远少於齐国。

  【非与齐均也。】

  这个力量悬殊很大。

  【然所以能信意至於此者。由得士也。】

  这个『信』字,有时跟「伸」相通,我们下一节课会讲到这个,《管晏列传》里面也有用到这个字。这个伸意就是燕昭王他要雪耻,他能照著自己的意志,能够把齐国打败,主要是因为他得到了这些读书人的帮助。

  【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

  没有常保安定的国家,也没有常常能治理安定的人民。最重要的:

  【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从古至今都印证了所谓『得贤者』就会昌盛,失贤者这个国家社会就会危险。用《中庸》的一句话,就是「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有好的贤德之人,这个政治就办得很好,政通人和,没有好的人才,这个国家就败丧了。

  【明镜所以照形也。】

  我们拿著明镜照自己的形体照得很清楚,以镜自己照,见自己的容貌。

  【往古所以知今也。】

  我们从古代这些历史,能够鉴往知来,能够引以之戒,就能从历史当中得到很大的利益。

  【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於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这段话也是很深刻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明白鉴往可以知来,但多少人真正从历史当中得到他人生非常宝贵深刻的提醒?所以这里提到每一个人读到历史当中这些负面的例子都会非常生气,这个商纣王怎么是这个样子,这个夏桀真不像话,都能认同他们做的这些是非常错误的。但是却『不务袭迹』,就是没有好好的,「袭迹」就是效法,那些明君、那些好的领导者,他为什么能够让社会安定昌盛的这些德行智慧,还有他们用的这些治国的方法。他只是去骂那些做错的,却没有很认真的去学那些对的,这种情况就好像,跟什么情况差不多,就是像『却走』,就是倒著走、往后走,倒著往后走,却想著要赶上前面的人,可不可能?不可能,因为他没有见贤思齐。

  所以有一个读书人讲到,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有一个现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就是我们后人读到前人的历史,都觉得怎么这么做,真悲哀,可是却没有引以为戒,其实可能自己还在犯跟前人一样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家败掉了,国亡掉了,很常的就是自己有骄奢淫逸;骄傲、奢侈、淫乱、放逸,每个亡国之君都是这样。那我们有没有引以为戒,读到这段历史把自己骄奢淫逸去掉?所以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没有引以为戒。「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也将成为历史,紧接著谁还在那里感叹?我们以后的人说,当时西元2011年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不也是在做哪些错事吗?结果我们又变成他们在那里哀叹的教材。假如没有引以为戒,甚至效法这些对的榜样,那历史上的错误将会不断重复。我们这个民族是全世界最重视历史的,也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先知道,能够从过去历史当中得到教训,他的智慧才能超过前人,他的整个社会才能更安定。

  接著,举到一个真正做到鉴往知来的圣人姜太公,太公明白这个道理。

  【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

  所以周朝立国之后,姜太公马上举微子的后代,封他为诸侯,让他领导一方,因为他是圣人之后,微子也是圣人。然后比干是大忠臣,赶紧加封他,肯定他的忠诚。那是对死去的人都这么尊重,尊贤!

  【夫圣人之於死尚如是其厚也。】

  就是姜太公对於死去的这些圣哲人,都这么样的尊重对待,尊崇他们的德行。

  【况当世而生存者乎。】

  更何况是当前这些圣贤人,他就更不可能不尊重他们。所以我们看,姜太公这么一做,整个商朝的人心都能够归附过来。因为你尊重这些贤德之人,他们的后代都会非常认同、佩服,就像《孝经》里面讲的:「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君则臣悦」,你敬这些圣贤人,则他们的后代就欢喜了。所以这也是表示姜太公对死去的圣贤人都这么尊重,更何况当前的人,他一定会尊贤。他也是汲取了这么多历史的教训,抓到了这个尊贤的重点。

  【则其弗失可识矣。】

  他绝对不遗弃这些圣贤人,或者不遗弃尊贤的道理,从他这个做法,我们就很清楚,他是非常明白的。『可识』,「识」就是他是很明白,他很知道的。好,那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