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念西同学学习心得报告,专修净土心得摘要


   日期:2016/10/3 1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生:专修净土心得摘要(上)

  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老师,阿弥陀佛!

  自去年五月始至今,学生随恩师网路讲席,在家专心学习已近一年。在此期间,发愿誊写《大经解》及学习班报告精华,随听随写;并随时记录感悟心得,随学随记。虽方法笨拙,却於定心专注、随文入观大有裨益。费时虽多,获益亦深,法味无穷。加之念佛、拜佛,解行并举,常得法喜。在此禀呈以下主要心得,恭请师父上人、诸位大德老师指正。

  另,附文虽长,但恐机遇难求,望恩师大德老师慈悲,充其繁琐、测我根基,垂恩指点知见悟处是否正确、可有偏颇错漏?学生感恩不尽。

  一、会本之题显持名因果同时之胜妙,彰华严事事无碍之玄机。

  ◎《大经科注》「总释名题」一章,念老注释经题之由来(此不赘述)「……於是经题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一首一尾,即因即果,冥冥中暗藏玄机。於理,首尾呼应,圆因圆果,何止十二经题入一题,其深义,端在彰显此经即圆满含摄世尊四十九年一切法、十方诸佛一切教,正显华严同时具足相应门。於事,首尾相应,首尾一如,正显因果同时;以尾为首(最末宋译,显果),以首为尾(最初汉译,显因),正显净宗持名妙法以果地为因心,直起直用,不假方便。此极圆极顿、殊胜微妙,与标题会集之法自然相契,至极微妙。

  ◎会集之妙由标题可见端倪,即全显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於一标题全体含摄,正显一即一切,一多相容,广狭自在。

  二、念老悯念末法众生五浊恶苦、福薄障深,力挽圣教之劫运,广播方便之法门。

  ◎「译会校释」一节,念老林林总总汇列详析诸会本,并列古今中外诸大德之校释,学生誊写笔到之处,似临念老悲心至极之心境,惭愧泪下:

  ●惜大经尘封,善本未现,流通受障,故大德注释少发,妙法胜谛难彰(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庆善本终现,大经放光,注释字字句句至极精严、不厌其烦,实为令后者於此殊胜至极大法速生实信。悯念我等罪障凡夫,盼早日离苦,径登彼岸。

  ◎同时亦令弟子感悟老菩萨之智慧无量:

  ●苦心孤诣,集处处指归之经论、搜中外古德之注疏,融会妙释,善巧圆通;菩萨道眼圆明,《大经解》文字般若尽显,详阐圆顿极旨,尽释无碍妙行:字字注释,或选文、或评论,皆从真实心中作(念老自身真实之际境界),所选之文皆契真如(真实之慧),且凡圣悉被(各随机缘皆生实信;信心一生,即登祖位,即入弥陀愿海,即皆获真实之利)。

  ●此与大经会本无二,可谓「有美皆备、无谛不收」,全畅诸佛本怀,力启三根信愿。双碧合照,广摄含灵,大矣哉!末后九千之正法运全凭此,众生得度之白牛车莫由他。

  三、念佛捷径,全在老实。

  ◎念佛之心即为佛心,当下念佛,当下即佛,以佛之果觉作我因心,当念即是。全体囫囵一个真实,何须再想。因而,愈不思量愈少分别执著,即愈近本心果觉。即念纯一分,净土则现一分。念佛不可思议之处、大道至简之处,在於老实,在於简单、在纯、在真。

  ◎所修者,无非老实二字。老实即是放下,真放下者真老实。真老实者,念真纯。念纯者自然一心,一心现者,即真清净。真清净者,即现净土。难怪莲公告诫:作钝功夫即是捷径。

  ◎念佛容易会念难,能否会念是关键:能念佛之心即是佛心,关键在一「能」字;能之心本来即是自性清净之心,使这一「能」保持本来真诚清净平等,即是会念。

  ◎自问:既然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有没有可能只要念下去,不会念变成会念?自答:若以轻慢、懒散、懈怠心念,不得受用,只因这颗心不相应,若不回光返照,有所觉醒,只种个将来成熟的种子。又或遇有机缘(或外缘、或感应等),轻慢等心开始慢慢沉静,转念之间即可能变为会念。

  ◎念佛忌焦躁、轻忽、懈怠、懒散,贵在真诚。初念时妄想纷飞,心确实散乱难以清净,但散乱之心断续「不得不佛」,只要发愿肯老实念下去,只这一决心,即是「能」念,念得久了,自然纯熟,清净心会出现,继续不得不佛,成连续不得不佛,即成片。所以,念佛贵在老实,只要老实念下去,老实即是持之以恒。

  四、学习上官老师《中元祭祖意义与方法》,对感恩心与清净菩提心之体会。

  (一)体相同

  ◎感恩心的体是真诚心,与菩提心一般无二。真诚心起作用,在祭祖时,其中之一即表现为感恩心:感恩祖宗之德,传承与我,护佑於我;感恩祖宗以种种示现,让我发起了脱生死之菩提心;感恩祖宗给我修积功德的机会。感恩心之延伸,即大慈悲心:一切众生皆我父母,莲池大师曰:「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将所积功德回向累生累劫之父母、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誓愿速证圆满菩提,救拔一切苦难众生。

  ◎如上所说,体为一如(真诚):感恩之心,生报恩之心、生誓愿度生之心、生成佛道之心,即发大菩提心;发大菩提心即为真感恩、真报恩。

  (二)真菩提、真清净、真感恩。

  ◎菩提心含摄感恩心,若无感恩心,则不可能发菩提心;菩提心若发,则必生感恩、报恩心。

  ◎菩提心真清净,是真正感恩心、报恩心,即以真实之利,利益众生心。

  ◎感恩心不可著於情执,否则凡累不除,则无有真实智慧、真实功德,回向利益祖宗,祭祀之功大减。

  (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为真祭祀(方法)。

  ◎发心清净:1、我等凡夫当剔除感恩心中之情执,保留真诚恭敬之体。2、凡夫执著难除,念佛最极妙法,转执情为执真,暗合道妙:弥陀名号为真实中之真实,以仗弥陀不可思议功德加持力故,执此名号即转情执归真实,生出真实功德。

  ◎执持名号:1、我与祖宗、众生皆为一体:以发菩提心为清净自心、庄严他心;以一向专念为成就自己、广利众生(一向即含摄普皆回向),自度度他同时圆满,发心时已是回向。2、以最极之真诚、恭敬、清净心念佛,回向祖宗及一切众生,即为最极祭祀妙法,即真感恩、真报恩。

  ●总结:以真诚恭敬清净心执持名号,普皆回向,即为真报恩、真祭祀(亦为上官老师所说之心斋)。

  五、何为心外求法

  自问:百界千如,虚空万法,无一出於心性之外,既如此,那何为心外求法?自答:此处所谓心者,乃众生本具之真如体性、自性真心,即是宗门所讲之「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若能直下承当,则本来就是。奈何凡夫不识自性,认假作真,背觉逐妄,为种种烦恼所累,不得解脱。

  所谓内外,即指与自我之真心是否相契合之意,合则为内,不合则为外。合则可求,反之当知非即舍。

  若论真心,亦有相似与究竟之别,以世出世法试析之:

  (一)若论世法

  ◎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之法,即是合心性之法,是人当观自身,从实行实证处求。凡为名闻利养,沾染五欲六尘,增长贪瞋痴慢之种种造作,皆为心外求法。

  (二)若论佛法

  ◎严持戒律,改过去习,灭除妄想、分别、执著,启发自性智慧之法,皆为内学正法。认影迷头、求神通、求感应、求异能之法;著名字之相,只做字面文章而不解实义、不重实行、不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之法,皆是心外求法。

  总之,心内求法,即是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以佛陀教诫为指归,扫荡凡俗习气,发掘自心本性之真如智慧。若归净土法门,一句佛号,即是自性本心,若不念佛,即是在心外驰求;若不与弥陀大愿大行相合、不与往生正因相合,即属心外求法。

  以下当戒之:1、未脱自私自利、凡情我执,所愿所行只为自己。2、执著殊胜感应(瑞相、轻安之境界等),念念不忘,心有贪求。3、人天福报未忘,功德有漏。

  反之,以下当行之:1、发大心大愿,念念为正法久住、为度己度人早日成就;能行所行当随缘,不可贪求世间名利。2、只为耕耘,不问收获,果报自然而得,只求往生。3、心地上用功夫,克念作圣;感应即有当无,自然而然;时时提起佛号,不令间断。4、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可贪图轻松享受;当信愿坚定,耐得寂寞,坚持不懈。

  六、为何须先打传统文化的根基,才能学大乘佛法。本师曰: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一)小乘乃根基,即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是基础。

  ◎大乘是自性的教育,而小乘是初启自性的第一步,如:孝道是性德,最接近圆满自性,是身为人身最容易启发通往大乘自性般若智慧的教育。如连孝道都体会不了,便无法理解、体悟、通达大乘圆满自性教育。

  (二)大小乘佛法在中国保留最为完整、最成体系。

  ◎中国隋唐之后,儒道取代小乘佛法,其教义可与之等同,甚至超越。或不学小乘,必须以儒道代之。而据现实,儒道底蕴深厚,更近风土人情,更易学习与恢复。

  1、大乘佛法目前只在中国保留最为完整。2、若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毁失,则大乘佛法的根基毁失,将走入衰败。3、佛菩萨慈悲,虽是末法,但只是末法初期,佛法必然中兴。大乘佛法重新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中兴。4、若想学大乘佛法,必须学中国传统文化,如水浇在根,方保枝叶。

  七、信佛要在「无我」,须由「孝」始,显扎根之要。

  「信」之一字非但净土入门之要,实为一切法门入道之要也。净土尤倡「信心」,皆因此信为「真实中之真实」、「究竟中究竟」也,此信尤其难也。

  细观此之一信,合自他二力:1、全心全意信他,不容毫分怀疑间杂。此虽属自力,且要在功纯、要在「全心」,即无我而一心靠定弥陀。2、信佛力(弥陀四十八大愿)真实不虚。此为佛力,此力超越诸佛之力,为佛中之王,其要在「究竟真心」,即「圆满无我」,纯一果地,圆顿至极。

  结论:1、自力之信必须真实无杂,方可与真实之他力相应,即一心靠定,方可得佛力圆满加持。2、可见,信心要在无我,无我方见真心,真心自心本具,亦方可感得佛力,即自他不二也。3、由此方体会得师父上人苦心,反覆强调根基之重要,皆因无我之真心全由「孝」始也,由小之无我通圆满无我也,若非由此根基稳扎,欲通佛力则不可得也。

  八、放下是靠自力还是佛力?

  或有疑:既是他力法门,全凭佛力,则放下亦是靠佛力。师父常讲,放下要靠自己,佛菩萨不能替我们放下。然而,净土不是他力法门吗?放下不也是靠佛力吗?

  (一)佛无自他之分,无二无别,理事无碍。

  此问有欠妥当,未解佛之真实义,也未解师父之真实义。《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是我见颠倒。」师父上人为不拨空,而说有,不废实相,而说事修。乃婆心劝导,放下万缘,老实念佛,仗佛力往生净土。

  (二)从修持事相上看,凡夫自我著力处为主。佛为启发、引导、护持、令增长保持。

  凡夫遇佛法,明理知因果,晓得娑婆苦、极乐胜,真愿放下六道,永脱轮回。此之「愿放下」是自力耶,佛力耶?偏於两说,皆不圆满。佛陀为我开示,乃佛力,我明了随顺为自力,二力合办,道业有成。佛为劝放,我为愿放,此放下中,两者皆有。事相上,当以我愿为主,佛力协助令此「愿」不断增长。

  (三)若论本性,此「愿放」之自力本心,即是愿作佛(是心作佛)之心,即是我之自性,与佛力是一不是二。

  上文所谈之「我愿放下」,若论究竟处,亦是原来自性之初显,亦属佛之力。「放下一分,佛力则加持一分」,实指烦恼轻一分,自性显一分,烦恼本无,自性本具,无所得亦无所失。放下之落实,即是起心念佛(起真心,老实念),而起心念佛即是始觉,阿弥陀佛是我本觉。莲公曰:「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克服烦恼习气之决心毅力,也是善根福德之显,亦属本性佛力。一念精进努力,即得佛力加持一分,佛劝我听,即是随顺佛教,即是了他即自,自他合一。

  (四)师父所言之放下,乃就凡夫地而言,给众生著手处也。

  凡夫修行,烦恼未断,我见未除,师父顺理应机,就凡夫地言,恳劝众生随顺佛教,自己要努力放下。师父常讲,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是把我们带到门口,真要入门(无我,断见思,达事一心),则须老实念去,仗佛力加持,暗合道妙,潜通佛智。若自己不肯放,可见业障习气深重,念佛也是妄心念,心散乱,恐难成片。

  (五)说放下靠佛力者,未明自力即是佛力,易事修疏忽懈怠。

  若只论自力放下,则以我见障佛力加持,难获殊胜实益。老实念这一句佛号,即是自他合一,尽除戏论。套用六祖言:净法为一乘佛法,言他言自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门。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真信切愿,就是放下。

  (六)不量揣度:

  常言所说其他法门为「自力」,乃非指丝毫无佛力加持,而是从法门得力处谈及,即其他法门非如净土一般究竟方便、极圆极顿,起心即是心作佛,起心即得弥陀四十八愿威神加持,则源头著力处即可仗得佛力。

  九、老实人只是一句佛号,如何见得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旨?

  (一)纵或未知菩提心之义,印祖曾云,「若能竭诚尽敬,虔恳受持,久而久之,自然业消智朗,障尽心明。」

  ◎此关键当著眼於「竭诚尽敬」,可见诚敬之功用无量无边。师父曾说,「诚敬通自性,至诚感通」,诚敬可令自性彰显,其与真信切愿暗合道妙。因诚,自不疑;因敬,自向而往之,自可潜通佛智。又或从究竟处言,诚敬即是善根深厚,即是自性,与菩提心相合不二。因此印祖所言「颛蒙修持」之愚夫愚妇,多因诚敬而暗合菩提心智,久久业消智显,往生极乐,一生成佛,获不可思之真实利益。

  (二)真老实念佛之「老实」,就是具足诚敬,通发菩提心;听话、真干,即合「一向专念」。如此「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莫有不往生者,万修万人去也。

  ◎倘若只是一向专念,名号虽具无量功德,然心不诚故,无由感通,只是结一善缘、种一未来种子而已,难获实益。正如印祖所说,「以悠忽疏散,虚妄计度之所致也」。

  论及修持方法,真正念佛之人,观照、培养发心为至要:

  1、培养诚敬心

  原则:明事理、知因果,启发诚敬心。方法:入手处,当在三根,此为诚敬根本;严持戒律,消除诸障碍,开显自性本具之老实、听话、真干之德。

  2、悟入菩提心

  原则:由世法之诚敬之心,精进提升,悟入大乘之圆满诚敬之心,即无上菩提心。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以深入经藏之理,启发菩提心。

  十、持戒保信愿

  (一)信与愿,生根而有力,有力而导行,行方可持续不断。

  (二)若信愿虽有,但未生深根,而信愿有退,空有而乏力,行持则有进有退,况退缘众多,不可保障持久,懈怠放逸而在所难免。

  对治:若想保有初发心、精进不懈,则需要保有初心之强大信心与愿力。

  1、持戒,以保信愿。

  ◎持戒对治粗重、进而微细的烦恼,令其不起现行,防非止过,积功累德;轻戒持不了,重戒易犯。持戒,才能对外界的染污有抵抗力,才能持续保证信心与愿力不失,并持续增长;否则,一经沾染,习气起现行,愿力难敌业力,又随业流转。

  2、深入了解持戒意义与果报

  ◎与之同时,深入了因果。知道因果,而不敢犯。知道戒行及开遮持犯,则知道从何处下手,才能持戒清净。

  以上为惭愧弟子念西学习心得报告,不妥之处,诚请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惠予慈悲指正。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念西顶礼敬呈。

  老法师:这份报告,这是上半,还有下半,我们听了念西居士,确实在网路同学当中,算得上是认真在学习。这篇报告,对於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想往生西方的人,很有受用。

  我们冷静观察眼前同修,我们自己的同修,甚至於我们在一起共同修行多年的同修,有十几年的、有二十几年的、有三十几年的,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我们在旁边看到,为他著急也没用。为什么?他不著急。那我们就晓得,这个法门难信之法,哪有那么容易?早年李老师告诉我,我们自己莲社的同修,一万个人当中,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不是万修万人去。什么原因?此地所说的毛病全都犯了。你问他知不知道?他知道,就是改不过来。为什么改不过来?经没听进去,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为什么把讲经教学认为第一手段?你看他老人家一生,教学四十九年,讲净土的经典是在第二时方等;换句话,前面小乘的根扎下去之后,提升为方等。第二个阶段好比是中学,这个法门就宣布了,三经都在这个时候说的。为什么?而且还是多次说的,不是说了一次不再说了,其他一切经都是说了一次不再说。为什么?有特殊的对象,也就是有应机的人。这个法门能适应一切不同的根机,所以第二时就说了。是个易行道,易行是什么?方法容易,真易行道,难信之法,为什么难信?理太深了。理深了,理不明白,有信心,那叫什么?福德,他有福德,他能相信。懂不懂?不懂,就是信,信从哪来的?从佛来的,佛还能骗人吗?佛还能说假话吗?他对佛那个信心五体投地。

  现在宗教的信仰动摇了,外国人不相信上帝,不相信神,中国人把佛菩萨、圣贤也疏忽了,毕竟他年岁久远,还有一点信根,但是这个信根动摇了,契入经教不深,原因在此地。另外一个原因,魔,外面的魔扰,这个力量太大了!魔是什么?诱惑,财、色、名、利,你只要稍微沾一点,慢慢就中毒了,像吸毒一样。你可不能尝试,尝试就有瘾了,就中毒了。自己明明知道中毒,也回不了头来,占大多数。

  所以我们自己要小心谨慎,一生过清贫的生活,好!安全保险,不会走岔路。如果有丝毫奢想,要求这日常生活,物质生活过得好一点,这是念佛人最大的障碍。这个诱惑开始是小的,以后你只要是一契入,欲罢不能。这问题愈来愈严重,到自己完全了解也不行,也回不来。他走得也很清楚、也很明白,又去搞六道轮回去了。我们细心观察,理由完全都摆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篇文字写得很好,把现在念佛人,能往生的、不能往生的说清楚了,给真正想往生的同修是一个棒喝,真正有提醒人的力量,非常难得。希望你自己在这个根基上,你也说到了,严持戒律,对的,戒律是要严持,不能轻易放松;再一个,深入经藏,就是一门深入。顶多净土三经一论,其他的法门、其他的经论不涉及,《金刚经》上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选定一门,往生重要!

  所以在今天,海贤老和尚给我们示现最好的榜样,应当学。他以一个不认识字,从来没有念过一部经,也没有听过一部经,他不需要,他福大,福太大了,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就管事了。你看一生当中念了九十二年,寿命长,得功夫成片、得事一心、得理一心,一步一步的他真做到了。特别是在晚年行持上,你细心去体会,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真的不是假的。细心去观察就明白了。

  我们同学,还有一部书可以对你有帮助,夏莲居老居士的《净修捷要》,给我们现代人编的一个简易的课诵本,早晚做课诵,费时不多,只有三十二拜。念老给它详细讲解了一遍,讲得好!可以帮助你建立信心,帮助你断疑生信。内容丰富,等於说是佛学概论,这篇讲演里面包括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全包在里头,好像是一部佛学概论。平常工作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学习经教,读这一样东西够了。它还有个光碟,有个有声书,你要是不愿意看文字,你听,放出来听,文字全在字幕上,大有功德於现代。希望我们同学认真努力,好好的学习。念西居士下面接著还有下半部。

  学生:专修净土心得摘要(下)

  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老师,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念西继续汇报专修净土心得摘要(下)。

  十一、净土「因果同时」之法显信心之重要

  (一)信他且信自,显果德契因心。

  净土为他力法门,为何特别强调信自之重要?

  ◎信他,就是放下自己,一心靠定阿弥陀佛,全盘接受果德加持;信自,即信自己本来是佛,此之因心才可与彼之果德契合,他力加持才得圆满。此法门,即因即果,因果同时,信他就是信自,此二信同时才能圆满,合净土因果同时之妙旨。倘偏於一方,信力皆有偏失,为堕边地之因。

  (二)净土信之难,在於能信所信皆为究竟实际。

  ◎信他,须信全体果德;信自,亦是信自己究竟是佛;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能信所信皆是究竟实际。净土之信,一旦真信即彻底放下,直通佛果。起心能念、与所念之佛,皆是究竟妙德,圆顿中之圆顿,不可思议。若无大福德、大智慧,若无诸佛加持,如何信得!

  十二、法藏菩萨即是久远已成佛,为何又曰「因地发心」。

  以下,或可为上官居士「因地已居究竟佛果之判据」之补充。

  (一)彰显「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净土法门为「因果同时,究竟直捷」之无上妙法。

  ◎弥陀大愿含摄十方佛果、究竟圆满功德,全体做为因地,授於念佛人。即显,净土法门,起心即是本来,动念即入果觉,全显「因即果、果即因,因果同时,直趋究竟」之无上殊胜。待始本合一时,即是成就时。

  (二)以是果觉故,显净土为他力法门。

  ◎世间自在王现十方佛土,加持法藏遍参,其义即十方佛力加持,且以十方「果地」之功德加持,全盘流入清净洪名,以此为流入凡夫念佛心,直趋佛地。力者,助达目标之功用。自力,因习染而不究竟;他力,为佛力,全体究竟圆满,可解凡夫一切业障。

  (一)以因「他力」故,带业往生,直达佛果,显净土「首为凡夫,兼为圣人」之奇特殊胜。

  ◎凡夫念佛,由弥陀愿力加持,但凭信愿而感极乐果德。所谓带业,凡夫但凭信愿,万缘放下,所有业障由佛力加持而代为化解。若以自力修持,虽种远因,也终有得远果一日,但自身业力障深故,外缘逆违等故,无佛力果觉加持而化解业障,欲成就究竟菩提,须久经长劫,万难万难。

  十三、《要解》中以六信分三对,实显一体不二之义。

  净土法门绝妙难思,以其即因即果、即理即事、即自即他,实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至极殊胜。盖由果德作因心,此因即此果,此理即此事,此他即此自,则「信」之一字统讲三对六门,彰显此一体不二、绝待圆融之妙义:信他即是信自,信理即是信事,信因即是信果。

  ◎一旦言信,侧偏於任何一方则不为圆满,而极尽一方时则另一方同时圆满。

  ●故有愚夫愚妇虽不知何为六信,然由竭诚尽敬、全仰他力,自信之力自然圆满,皆由自他不二,暗合道妙也。况此仰信之力,究其本来,即真实自力耳。可见,诚敬之心可贵,诚敬之心即是清净信心也。

  ●世人多因傲慢或懈怠,或由信心偏执一方(如妄言他力而废自修),皆是诚敬有缺,致自设成障,此所谓「信心不清净」,有夹杂者也。

  ◎或有问曰:既是一体不二,何故净土特别著力「他力」法门?

  ●以他力实为自力故,凡夫但当仰信,自然暗通「全他即自」之圆融妙理。此之仰信即诚信、全信无疑、依教奉行尔,绝非单谈他力而废自修。世人有言他力而废自修者,实是愚痴障蔽,不识自己妙明真心故,实为不信也,障自障他,与弥陀真心之愿远隔重山,无感无应也。

  ●另,以「仰信」故,诚敬之信愿与佛感应道交,皆因由此感得弥陀「但凭信愿,即可得生」之宏愿加被,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容易之极。如佛臂在垂,众生但举手耳,即得弥陀之力也。

  十四、三「自」揭示净土信愿非从外得,即是本明妙心,真实殊妙,的为甚难。

  世间自在王如来答法藏菩萨之三「自」,揭示净土殊胜密义:

  (一)净土由法藏菩萨「已发无上菩提之心」,全揭净土法门究竟真实,因果同时。

  ◎如彭居士《起信论》释曰:「……当知无上正觉,一切愿王从此出生,一切净土从此建立。才发此心,极乐庄严一时具足,……」。因地即真,果地必满,一时具足,因果同时,殊胜极妙。法藏菩萨从果向因,净土为一乘果教,全体皆是真实中之真实、究竟中之究竟、圆顿之圆顿。

  (二)法藏菩萨自开他力法门,因地即具果德,彰显净土之「真实信愿」非从外得。

  ◎法藏从果向因,求问已发之信愿时,世间自在王如来直指三「自」,彰显此地信愿的是「本具妙心」也,佛不能加一分,众生不曾减一分,全自本心不由外得。此心亦即人人本具之真心自性也。自他不二,有感有应,自然之极。若信愿非自性,何可谓感召自性之弥陀、自性之极乐耶?

  (三)念佛人当以自性本具之真实信愿,感得自性本具之极乐妙土。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法藏菩萨因地真实之信愿,建立极乐妙土,全彰念佛人须以真实信心方可感得真实佛力,加持往生。

  ◎念佛人一念真实信愿,与弥陀信愿皆真实不二,故而可起感应道交,弥陀名号即是增上缘,当下即借佛力直越三只,感生极乐,顿登佛地。

  总结:

  吾辈当知,净土之信愿殊胜极妙,即是真实自心,万不可稍有疑惑障之,与不须求真,但须除妄,异曲同工而借用之,即不须求信,但须去疑也。净土法门,信心真实,真实信心;信心清净,清净信心。此亦为何称净土为「难中之难」,却是「径中径又径」之极圆极顿一乘大法也。

  反思「信愿行」:

  ◎念佛人当警醒,即信愿必须真实,加持之佛力方显。功夫真一分,加持显一分,功夫真十分则加持显十分,全体真则净土现。皆因信愿本来真实也,所谓「真」之分,当从「放下」多少看。

  ◎虽说自他不二,然吾辈修行人,不能因他力而废自修。下手处,仍是仰信佛力,不怀疑不夹杂、竭诚尽敬,老实念去,佛力加持,自然业消智朗。但当念至始觉之信心与弥陀本觉之愿心合一时,自然净土现前。

  十五、以苦为师,磨难即良药。

  世尊遗教:「以苦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事相上看,吃苦常表现为用度极为节俭,以断除贪念、护持道心;或遇种种磨难,逆来顺受,以忍辱成就道业。再深入观,困苦或磨难岂非本身即为良药?道心从中来,道业从中成。即是说,若此中既生道心与道业,凡修道者自当视之为宝,又为何称之为苦呢?可见,所谓苦与难不过心念之分别,因众生多有贪念、多有喜顺厌逆之欲望,而称之为苦难。世尊以世谛化导众生之心念,令我辈以此为师,而非视之为苦,顺俗谛入真谛尔,以苦为镜,反观自省、查过去习。若仍有苦之想,皆是贪心未尽除。可见,苦与难不过是治疗此症之药名也,若贪念已除、欲望不再,苦即是师,师即是苦,名相不存,病药皆无。

  ◎苦难不仅为自身修行之良药与明镜,同样堪为他人修行之必须。众生常观他人苦而生知足之心、珍惜之念。诸佛菩萨常以极苦难之身示现世间,不过是启发众生之方便、誓愿之自然感应,於其本地,既无贪著,哪有苦受?

  为何吃苦能护道心?

  ◎苦也是念,贪也是念,究其根源,无非是心念上用功夫。五浊世间,众生业习深重,恶心所远超善心所,而人易觉苦之感,而极难察贪之根,道心薄弱,极需善护。而以苦为师之念,可引发无贪之善心所,将恶心所自然转化。因无贪是本心,贪念为虚妄,真实生起,虚妄自然消除。吃苦之事修可协助入无贪之理持,进而可事理不二。

  ◎这也是为何大德常说,知苦方是善生时。(注:此处知苦而非觉苦。知苦者,了苦之相,知苦之因,而生脱离之想;觉苦者亦或只见事相,不见本因,求脱亦不得方。如:感钱少生活苦,一者广修布施、勤俭持家、积德做人、任劳任怨为事。二者,一味想尽办法多赚更多,善恶并存,往往不如法者占多。前者为知苦,后者仅觉苦)。

  十六、心得散记

  (一)只求两脚著实,不求门庭好看。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全在心地用功夫。内:戒除一切贪名好利、贪求供养赞叹之心,省心、省事、省麻烦。外:防止名闻利养诱惑、嫉妒障碍。

  (二)由体会心神散乱之害,深感老法师婆心恳切。

  ◎自开始抄写《大经解》,方知心神何等散乱,除本具之常随之四大烦恼导致外,实因当代散乱教学之法所遗留。

  ◎习气一旦成定式,改之大难。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实须经历一番寒彻骨之痛,并佛力加持,方才有望。始知吾辈实属不幸,生逢乱世,受此影响习气愈加深重;亦实属大幸,得遇恩师点明,得遇殊胜净土法门,若无佛力加持,妄念纷飞,出三途无望,更何期出生死乎?始知恩师婆心之恳切、悲心之无量,实乃悯念吾等生死凡夫,忍辱负重,不离不弃。不由痛哭流涕…。可怜悯者,实乃吾辈尔;大幸者,亦实吾辈尔。

  (三)专是性德,恒常不变之义。

  ◎老实即是专,专心、专注、放下,不变,保持,不拐弯之义。

  (四)十玄与生活

  ◎一念周遍法界,时时刻刻每个念头须当谨慎,当念及父母、师长教诲,一即一切,一念中含摄一切。凡不能对念佛人做好样子的念头、行为,皆当息灭。最圆满的念头,就是阿弥陀佛。信心当坚定,真信就是真心,真正与弥陀愿海相融合,即入弥陀愿海,即入十玄。

  (五)何谓发菩提心

  ◎舍身忘我之心:远离一切名闻利养之心,无贪图恭敬供养自身心等,即远离违菩提心。愿代众生苦之心、忍辱心、持之以恒之决心。表现在外:柔和、不辩、善解、忍耐、包容、恒心与毅力。

  ◎发心无形无相,即是心念状态在此,即是发心。发菩提心,即心念在菩提,即是发菩提心。

  (六)最高的享受

  ◎所谓享受即是顺理,即随顺性德,此最为接近自然,因此也最为舒服(清净、安乐、自在)。若有不舒服,即是习气障碍。

  (七)世人难信佛法,难信净土,难在何处?

  ◎障深机劣: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匮乏,致诚敬心缺失。义理深:超言辞越文字,极简极深,极难说清;而不假方便,直达目的,行持极易,极难理解。

  (八)清净信心即可消除对立与傲慢,妄念自清。

  ◎信心清净,知自心是佛,自然向内寻求,则羡慕、嫉妒人有我无之心自然消灭。信本自具足,自然全心於纠正己过、克服习气,念念见贤思齐,学他人所长,以期快速证得,则无暇与他人相较高低,自然不观他过,无人我是非。信己则相信人人具足,则肯将自己降之又降,谦之又谦,自然无有贡高我慢,不会好为人师、不会指手画脚。

  ◎以此之法,久而久之,则心量大开,心地柔软,一片慈悲。正如印祖所言,只管自家,不管人家,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另:修行慢(安、稳)即是快,学到真愚始知贤。

  (九)何谓不假方便

  ◎不假方便,即是直下承当,就是:深信(信本来是佛,是心是佛)、切愿(愿往生成佛,是心作佛)。直下承当者,无疑也,当下即是也,所念者实相,能念者实相,能所是一,无能无所。

  (十)吃苦护道心

  ◎顺境淘汰人快,似大风大浪,引人之恶心所起现行,最常见是懒散、懈怠;逆境与之相比较,更似小风浪,反易激发修行人之道心,厌离娑婆苦。若吃不得苦,则顺境必行贪爱。因不愿吃苦,仍是心有所恋故,贪因未断,如遇顺缘,则因缘会遇,必生退惰。果然能逆境不生瞋恚,方有资格在顺境中修不贪爱。若以断贪爱为名入顺境,须警惕外清而内浊,修行徒有虚名。若出离心不够,则肯定发不起菩提心,亦即菩提心乃出离之清净道心,看得开、放得下。

  (十一)安者,循道遵理也。

  「富贵安於富贵,贫贱安於贫贱」。安者,何义?所谓安者,并非听天由命、自甘於是,而是循道而行、遵理而修。

  ◎道:性德;理:修德。遵循天地本性,进修福慧,而性德可显。循者,顺也,不悖也;遵者,从也,不逾也。天地之间有大道,皆不出於善恶因果。富者,有为富之道;贫者,有在贫之道。富者为富行仁,兼善天下;贫者守贫立志,独善其身。貌似两异,实则同遵一旨而行途有殊,皆不离於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矣!则富者广结善缘,吉庆常随;贫者业消障除,祸远福归。准此,贫富二聚相辅相助,相合相融,何有冲突可闻哉?

  此为安之意。

  然现世人不闻大道、不明事理,一味著於权术、争强好胜,遂冲突四起、天下大乱,皆因不读圣贤书、不遵圣贤教之过也。

  (十二)为什么阿难知道世尊现瑞是佛在念佛?

  ◎念者,动也(理或体)、住也照也(用)、缘感而应也(相)。

  ◎世尊所现瑞相,皆是最为奇特之佛之境界,听者三根皆具,而凡夫数众,可见并非由众之境界而现,实由佛力加持故(此亦显净土法门为他力法门);而众生成佛机熟,缘感佛境应现;世尊所现之境界即是念之所在,即理体所在、住照所在,即是殊胜奇特之佛境,自然是念最殊胜奇特之佛。

  ◎综上所述:

  1、一切法从心想生,现最奇瑞之相,即住最奇特之法,现佛即念佛,即成佛机熟,即大教广富机熟。

  2、现瑞彰显此法最契理(契最究竟之理--当生成佛,且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入一句佛号中,以持名返闻,应此世界之机显最契机(耳根最利)。实乃契机契理之最上妙法(最极方便)!

  (十三)阿公阿婆之只管念,如何把信愿念出来的?什么是真念佛?

  ◎印祖不只一次赞叹老实念佛之人,但世人对「只管念」似乎理解得也有所偏颇。现在人所说的只管念恐怕不一定是真念,而印祖所说的老实人虽是只管念,但《文钞》中还有四字对其描述,即「竭诚尽敬」。真念的老实人,必是真正具有诚敬之心的,待人诚恳、忠厚、老实。而诚敬通自性,自性即是真信心,自然像这样的老实人,「只管念」就可以念得真登佛地,只因其有真的诚敬之心。

  ◎印祖在《文钞》中提过,有两种人能算是真念佛人,一是上根利智可担荷得起,二是下愚之心,老实无疑。「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而现在人,多数是这两种之外的根机,只能「努力、依教」,才能学得「老实、听话、真干」,而下手处则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师父大智慧,给了我们最直捷的方法,就在我们是否信得及,难怪上海下贤老和尚也劝世人:「要听老法师的,他就是来接我们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儿了……」。

  (十四)修行人要学会伺候人,不能有享福的念头。

  「想当好和尚,先做好婆娘,要学会伺候人啊!」这是贤公的一句话。

  ◎真正的修行人,哪会有享福的念头?修行人只有服务众生的心思,念念只为度众生,吃尽世间一切苦,只为唤醒世人心。贤公一生都在为众生示现,自己照顾自己,直至往生前还在地里干活,一生不麻烦别人。

  ◎世人动辄号称「追求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间自由、财富自由、言论自由……但是,真正的修行人哪里有所谓的「自己的事情」?心里只有众生的需要、众生的真实利益。就连成就自己,也是为了广度众生,四弘誓愿就是明证。即初发心中就没有自己,只有这样的初发心才与最究竟的佛果相对应。

  ◎反观娑婆世界,哪里有真正的福可享?有享福、想轻松的念头,其实质仍然是对世界的留恋。有享福念头的人,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受罪,被执著所拘缚而不自知。真正的清福在清净心中,不在外边。

  贤公讲:「想当好和尚,先做好婆娘,要学会伺候人啊!」即是有为别人的心,才能出得了家。换言之,有颗无私心的人,才能出得了世间的家,出得了烦恼的家,出得了生死的家。

  以上为惭愧弟子念西学习心得报告,不妥之处,诚请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惠予慈悲指正。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念西顶礼敬呈。

  老法师:听完了念西同学的报告,非常难得,她的修行确实有心得。今天将她的心得提供给我们分享,我相信对於学佛够标准的人,听了这篇报告或者是看了这篇报告,一定有所感动。为什么?有许多同修,也许包括自己在内,长时间的薰修功夫不得力。这是事实。

  后面这篇报告里面,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老生常谈,没有人不知道,可是真知道的人不多,那就是信自己本来是佛,信自己究竟是佛。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真正明白这个的人,明白人听到这两句话痛哭流涕,彻底的忏悔,本来是佛,究竟是佛,在六道轮回里流浪,无家可归,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迷失了自性。自性万德庄严,究竟圆满功德,我们把它迷失了,迷失得干干净净,连一个善念都生不起来。

  恶念里面,第一个就是怀疑,这个怀疑作用可真大!怀疑自己、怀疑别人、怀疑父母、怀疑祖宗、怀疑老师、怀疑圣贤、怀疑佛菩萨,这个世间没有他能信得过的人,我相信他在一生当中,也不曾遇到一个他真正相信的人。这烦恼的根,贪瞋痴慢疑,从这一个疑,有了疑上面四个也都具足了。这样的心态,也是从自性里变出来的,变成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所以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贪瞋痴慢疑,地狱五条根。我们今天走的什么路子?如果这五个字统统有,不但有,沾上一个,是地狱道,五个字都通向地狱。有没有警觉?

  那要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对善根福德具足的人说,他懂得。如果善根福德不具足,讲了也是白讲,只能说在他阿赖耶里面给他落个种子,不能起现行,不起作用。迷的时间太久了,迷的缘太深了,所以遇到佛菩萨、遇到圣贤君子,他也不能够觉悟。他还要批评那个人呆、那个人傻,不会为自己著想,他这样说的。要为自己七情五欲著想的,他认为那是合理的,那是正确的,对於放下这些情执、放下五欲、放下贪瞋痴慢疑,他不以为然。他会说那些人都是傻人,都被那些迷信宗教欺骗了,他这么想,认为他很有道理。为什么?别人也是这个想法。醒不过来!在轮回里头,我们很清楚,不知道要轮回到多少劫,他才得人身遇佛法。看他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

  佛菩萨在今天度众生很难,大彻大悟也不敢讲,得装糊涂。我们想到这些地方,才真正感到庆幸、幸运,这一生能得人身、能闻到佛法,能闻到佛法当中正法,这个难!非常幸运,能遇到夏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会集本确确实实是集五种译本的大成,会集得好!如同佛亲口所宣,字字句句都是佛说的,没有改动一个字。重新把它编组,编出来我们看了读了非常自然,真好像是世尊亲口所宣,将西方极乐世界理事因果介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对净土信心不足的人,好好读诵,念上一千遍,相信了;念上二千遍,你的信扎根了;念上三千遍,你的根发芽了,起作用了。我们善根福德不够的人,要从勤於读诵,不必求解义,什么意思不必去想,只是去念。这是什么?修念佛三昧。为什么要修念佛三昧?三昧能开智慧,依戒得定,这三千遍是戒,修这个戒你得念佛三昧。三昧现前,智慧开了,这经里头所有的意思,无师自通,全通了。

  通了之后,得要找人给你做证明,在现在找不到人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可以印证,你再看那个注解,你会拍手叫妙!解得真好,真恰当。他在经论里头摘出来的,就有那么巧妙,好像是佛菩萨拿他的手拈出来的。这些书搬在我们面前,我们能不能找到?找不到。不容易,我们遇到了。他有没有障碍?有,有反对会集本的,有反对黄念老注解的。如果你要相信了,听了怀疑了,不学这个法门,是你善根福德因缘不足,你还有那么多冤亲债主找你麻烦,障碍你修行。如果你信得过,死心塌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恭喜你,你这一生成就了。

  所以念西居士也多次提到,老实、听话、真干,具足这个条件,就是大善根、大福德。《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海贤老和尚就给我们表这个法,他一生的成就靠什么?就靠这三个,老实、听话、真干,他就成功了。

  希望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听了、看了念西同学的报告,把我们唤醒。我们有这些问题的人,要赶快觉悟,不觉悟,愈陷愈深。一遍还不能觉悟,不要紧,看十遍、看二十遍、看三十遍,不长,你就会回头了,回头就得受用。回头依靠《无量寿经》、依靠念老的《集注》、依靠《净修捷要》,没有一个不往生,没有一个不成佛。你搞清楚、搞明白,你自行同时又能化他,给别人做好榜样,像海贤老和尚一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九四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心得)(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心得)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